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含答案_第1页
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含答案_第2页
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含答案_第3页
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含答案_第4页
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二、网络纲要~A.二战后,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明显。二、网络纲要「1.背景1B.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1C.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在“秘密报告”中揭露了斯大林的严重错误和对他个人崇拜造成的严重后果。一、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2.内容―农业(重点))「A.取消农产品①,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B.鼓励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②Lc.大规模③,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L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央企的管理权④部分权利;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或_—给加盟国;给企业,调动生产者积极性。L积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改革的闸门。[局限: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将所有问题归于斯大林一身,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1.二、勃列日涅<

夫改革

(1964-1982)1.二、勃列日涅<

夫改革

(1964-1982)2.3.背景: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飞.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前提下,扩大企内容]业的自主权;运用⑥,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一B.改革重点放在工业方面,为与美国争霸,注重发展苏联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A.成效:勃列日涅夫任内,苏联军事实力达到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评价^8.问题: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改革后期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与美国军备竞赛,拖一 累了经济。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经济增速下滑、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三、戈尔巴乔

夫改革(1985-1991)<2.内容「A.用经济方法代替行政命令,承认⑦ 对经济的调节作用。B.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经济/C.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三、戈尔巴乔

夫改革(1985-1991)<2.内容「A.用经济方法代替行政命令,承认⑦ 对经济的调节作用。B.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经济/C.调整⑧,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D.企业实行⑨ ,并出现与外国合资企业,集体农庄也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政治:用“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A.经济改革缺少⑩ 。3.败因:4B.没有放弃苏联传统做法,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滑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L Lc.根本原因:政治改革全面否定斯大林体制,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1.三次改革

的异同[a.背景B.内容C.过程。结果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都在农业和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都脱离了苏联实际。都以失败告终。异::入赫鲁晓夫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侧重于工业,戈尔巴乔夫侧重于所有制和经济调节。|b.前两者取得一定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四、总结2.四、总结2.苏联改革

的启示1c.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有体制,只是对斯大林模式修修补补,而后者肃然进行根本性变革,措施不合国情而失败。"A,社会主义制度需要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B.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C.改革应注意农轻重协调发展,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D.改革是项系统工程,要充分真是它的复杂性、曲折性、艰苦性。口改革要关注民生。

三、重点拓展■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类别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严重赫鲁晓夫改革成效不大;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经济严重困难,社会陷入危机边缘内容农业给予农民一定的生产资料,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的收购指标,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鼓励个体和合作社经济;鼓励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工业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注意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作用积极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重工业发展较快,综合国力有所提高突破了旧经济体制,但缺乏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导致国内局势失控消极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目标脱离实际;急躁冒进,造成混舌L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后来趋于保守,经济发展速度放缓■20世纪三大改革运动比较1921〜1927年苏俄实行的新经济政策1933年罗斯福新政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背景苏俄卫国战争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形势发展,引发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经济危机导政美国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法西斯势力有所抬头文革结束,党的工作重心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人民公社不能充分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封闭的经济模式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特点通过市场用固定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买卖的办法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同农业的市场交流。减弱对经济的控制。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即一定的计划经济来调节资本主义产销矛盾。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混乱和盲目,达到缓解经济危机的目的克服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减弱对经济的控制。结局取得一定成效。1927年废除,建立了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最后导致苏联解体使美国摆月兑经济危机,并促成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世界趋势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出现现代化腾飞的可喜景象认识①无论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制定调整经济政策,都必须立足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符合本国生产力发展水平。②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不是某一社会制度中的特有产物,资本主义经济中有计划,社会主义经济中也有市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教训A.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尤其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能超越社会发展的阶段,需要从实际生产力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在改革中不断完善社会主义。B.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C.必须高度重视农业,正确处理好农业与工业、重工业与轻工业之间的关系,促进各个产业部门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D.必须坚定地推进民主和法制,但不能急于求成,一步登天。E.必须严格区分人民群众的正当要求与民族分裂势力的区别,对极端民族主义、民族分裂势力决不手软。F.社会发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要顺应国际潮流,坚持改革开放以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经验和方法。G.执政的共产党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四、同步训练☆学业测试1.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积极提倡种植玉米的苏联领导人是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曾说:“我当过工人,那时候没有社会主义,可有土豆;如今社会主义建成了,土豆却没了。〃为解决“土豆没了〃的问题,他采取的举措有①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③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④推行“加速发展战略〃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能视为划时代的创举。〃材料中的“他〃应是( )A.罗斯福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A.“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C.“开垦、开垦、再开垦〃 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5.1972年5月,美苏签署的条约规定:双方的陆基洲际导弹冻结在1972年7月1日实有和正在建设的水平上,苏联为1618枚,美国1054枚。苏联陆基洲际导弹占据数量优势主要得益于( )A.斯大林的工业化建设 B.赫鲁晓夫“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C.勃列日涅夫推行的“新经济体制〃 D.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6.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苏联推行改革的领导人是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斯大林 D.戈尔巴乔夫.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列宁的思路〃是指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新经济政策C.实行农业集体化 D.优先发展重工业.中国1978年底以后的经济改革获得了成功,而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最终都没有成功,其主要原因是( )A.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B.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C.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D.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根据表格判断,下列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76—年苗联经济增长率(S)简表年份F1376—1980^1981—1985P1986—1989^社会总产值小4%3.3卢1.k国氏收入口4.343.1.g劳动生产率口3.3.U口A.赫鲁晓夫的改革效果较为明显 B.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成效不大C.戈尔巴乔夫时期经济不断滑坡,生活水平下降D.经济停滞不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C.东欧剧变的影响 D.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请回答下列问题:(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咱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4分)(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4分)(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4分)・高考训练山.某一历史阶段,苏联曾授资列亿卢布在东部大规模垦荒。垦荒地的肥力迅速耗尽,几百万公顷土地遭风蚀,换来了沙化的土地和经生的杂草。带来这一结果的苏联领导大是< )A.列宁E.斯大林 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13.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A.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 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C.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 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打开了苏联改革的闸门 B.缺乏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C.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 D.暴露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 D.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生产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一位政治人物批评某国说:“我们正目睹一个危机,该国在这危机中,对经济秩序的需求与对政治秩序的需求互相冲突。过度中央集权使经济成长持续萎缩,军事生产则大增。〃这里的“该国〃是指何国?()A.20世纪40年代的法国B.20世纪60年代的西德C.20世纪80年代的苏联D.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20.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21.右图“阳台对话〃向世界传递的信息是1算1算3年,勃列日律夫玛尼无松在白宫阳台上亲切交.A.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B,美苏关系趋于缓和 C.冷战格局全面终结D.多极化世界的来临.斯大林去世后,后继的苏联领导人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改革,但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其中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从实质上来讲都是由于()A.把重点放在农业上 B.把重点放在工业上C.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戈尔巴乔夫说:“多一些社会主义,意味着社会生活中多一些民主、公开性和集体主义,……多一些公民对全国事务及其对国际事务的良好影响的关切。总而言之,就是多一些社会主义本质所包含的内容。〃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苏联改革()A.实行对外开放政策B.背离了马克思主义C.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先后有多位领导人进行改革,有人评价其中某位领导人,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这位领导人是()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从内容上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A.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B.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C.注意经济方法在改革中的应用D.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戈尔巴乔夫认为:“改革就是坚决克服停滞现象和打破阻碍机制,建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可靠而有效的机制,使它具有更大的活力。〃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①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②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③制定经济发展“加速战略〃④推行“物质利益原贝('调动积极性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7.1985年,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为了摆脱困境进行了改革,它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其共同点在于()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果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28.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年份1976〜19801981〜19851986〜19901990社会总产值4.23.31.8-2国民收入4.33.21.0—4劳动生产率3.33.1-3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B.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 D.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地名变更往往同当时的政治背景相关,苏联历史上曾经发生下列地名变更:( )①彼得格勒f列宁格勒②沙皇村f儿童村③勃列日涅夫f卡马河畔切尔西④斯大林格勒f伏尔加格勒A.②①④③ B.②③④① C.①④②③ D.①②③④.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相同点是()①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②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③允许个体经济的存在④要求国家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A.①②④ B.②③④C①④D.①②③④.《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报道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判断,该时期是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D.普京执政时期.近代中国曾错失四次现代化良机,据《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预测,2015年中国将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达到1960年发达国家的水平。请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但它有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呢?有的。那不是说现代化本身只姓“资〃,不会姓“社”;而是说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吴于廑先生有这样一段话:十月革命以后,“历史上就出现一个与资本主义工业世界相对立的、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消灭阶级剥削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工业世界”,20世纪的历史,是这两个工业世界内部变化和相互竞争的历史。 一一钱乘旦《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史研究》(1)十月革命后,苏联是怎样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国的?(2分)与资本主义工业化相比,其有什么显著特点?(2分)(2)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列宁、罗斯福是如何执行现代化方式的?(4分)(3)概述20世纪50年代以来苏联和美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