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重大会议_第1页
中国近现代史重大会议_第2页
中国近现代史重大会议_第3页
中国近现代史重大会议_第4页
中国近现代史重大会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近现代史重大会议中国近现代史重大会议中共一大:1921.7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共十二名代表和陈独秀的代表包惠僧参加,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也列席参加了会议。大会讨论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党的基本任务、党的组织原则等问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的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确立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共二大:1922年7月与上海召开。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党的最高纲领就是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共产主义。大会还提出了在目前历史条件下的最低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各民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不足之处是,对于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对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联系的问题,认识上不清楚。八七会议: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李维汉主持会议,共产国际代表G罗米纳兹作长篇报告。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毛泽东在会议上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里取得的”的著名论断。最后改选了中央领导机关。八七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决定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八七会议给政出一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革命挽救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共六大:1928年6月,在莫斯科召开。指出:中国社会的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阶段的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目前的政治形势正处于两次革命高潮之间;党的总任务不是进攻,而是争取群众、准备暴动。会议批判了“左”、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特别是盲动主义的错误。六大的路线基本是正确的,但也存在着缺点,对中间阶级的作用、反动势力内部的矛盾缺乏正确的估计和政策,特别是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仍旧把城市工作放在全党工作的中心。中国近现代史重大会议古田会议:1929年12月,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古田召开。大会由陈毅主持,毛泽东作政治报告,朱德做军事报告,陈毅传达了中央九月来信。大会总结了南昌起义以来红军的建设经验,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决议案。使红军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上,肃清了一切旧式军队的影响,使整个中国红军完全成为真正的人民军队。遵义会议:1935年1月,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判了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指挥错误。会议选取了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思想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远离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这次会议在极其危险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在瓦窑堡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华北事变后的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做出了精辟的论述。会议批评了“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思想,决定用“人民共和国”口号代替“工农共和国”。瓦窑堡会议继遵义会议解决了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之后,解决了全党迫切要求解决的政治路线问题,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以解抗日战争奠定了政治基础。洛川会议:1937年8月,中共在陕北洛川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决议。制定了全面抗日的路线。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原则问题。会议认为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在抗战中的领导权;敌后游击战和抗日根据地;在国统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战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洛川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全面爆发时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规定中国共产党基本任务和各项具体政策,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思想政治基础。中共七大:1945年5月,国民党为抢夺抗战胜利的果实召开六大。为使抗战胜利变为人民的胜利,为争取光明中国之前途,共产党召开了七大。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提出了党的任务: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确立毛中国近现代史重大会议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刘少奇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朱德作《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周恩来作《论统一战线》的报告;任弼时作关于党的历史问题的报告;大会通过新的党章,选举新的中央委员会。意义: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极其重要的一次也是最后的一次代表大会。它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路线、纲领和政策,克服了党内的错误思想,从而使全党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他为党领导人民去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深厚基础。党的七大的另一个重大的历史贡献是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七大之后,全党同志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之下,团结一致,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胜利。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西柏坡。说明了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中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着重分析了当时各种经济成分的状况和党必须采取的正确政策。号召全党必须警惕骄傲自满情绪,必须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会议在思想上和政治上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胜利作好了充分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参加政协的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的代表。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政协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并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及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族人民的人民民主专政。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会议通过了北平为首都,将北平更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五星红旗为国旗。七届三中全会:1950年6月召开。这次会议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任务和方针。毛泽东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并作了《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指出:建国头三年全党和全中国近现代史重大会议国人民的中心任务是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恢复国民经济。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注意三个条件,即: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在《不要四面出击》中,毛泽东强调团结绝大多数,集中力量孤立和打击当前的主要敌人。这是关于经济恢复的策略方针。七届三中全会制定的纲领和路线,对统一全党的思想和行动,对动员、组织各阶层人民群众进行民主改革和恢复经济起了极大的积极作用。一届人大:1954年9月。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整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了国家的经济政策,确立了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规定了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各民族一律平等,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了国家权力机关的职权范围。这部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它用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指明了全国人民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这就为我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提供了法律保障。中共八大:1956年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基本任务是:总结从七大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可能团结的一切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八大提出和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下: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提出了党和国家今后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指出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就明确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总方向。明确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初步探索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指出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可以允许一部分产品按照市场的变化在国家许可的范围内自由生产。这就成理论和实践上突破了过去的社会主义模式,是探索经济体制改革道路的重要尝试。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专政。初步总结了执政党建设的经验,提出了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正确方向。发展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方针。杜绝用行政的方法对于科学和艺术实行不适当的干预。八大的路线和方针是正确的,是党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马列主义的创造性运用,为新时期党的建设和社中国近现代史重大会议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对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当时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存在缺陷,没有明确地指出阶级矛盾已不是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正式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目标是尽快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拥有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总路线及其基本点,既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积极成果。但是这条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了后来经济工作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八届九中全会:为了扭转严重困难的经济形势,从1961年起,党和国家对各项工作做了极大的调整。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通过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基本内容是:以调整为中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