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一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题_第1页
2023年高一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题_第2页
2023年高一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题_第3页
2023年高一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题_第4页
2023年高一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2023年高一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题2023年高一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题【高一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复习题】一、(12分)1.以下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反响(kuì)广袤(mào)令人目眩(xuán)B.怪诞(yán)畏葸(xǐ)辽阔无垠(yín)C.崭(zhǎn)新搁(ɡē)置撒手人寰(huán)D.夙(shù)望杜撰(zhuàn)配合默契(qì)【答案】C(A.眩:xuàn;B.诞:dàn;D.夙:sù。)2.以下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撕打搏斗难以捉摸B.调剂彗核晕眩战栗C.烷冰珊瑚闪铄不定D.篷勃斑斓微缺乏道【答案】B(A.撕厮;C.铄烁;D.篷蓬)3.以下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连日来,广东海陵岛国内外旅游人数激增,游客纷至沓来,意欲一睹“南海Ⅰ号”古沉船的神秘容貌。B.新西兰这位所谓的专家就一个虚拟的话题来推测中国会派军队去保护侨民,纯属张冠李戴,这种揣测既没根据,也没道理。C.即使澳大利亚等兴隆国家表示愿意出资,对于印尼这样的开展中国家来说,要保护热带雨林,这点资金恐怕也是杯水车薪。D.中国与美国都面临经济难关,但挑战却正好相反,两国处于不同经济周期:美国是急冻,危如累卵;中国那么过热,如火焚身。【答案】B(A项,“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的意思。符合语境。B项,“张冠李戴”,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或事实。根据前后语境“虚拟推测”、“揣测没根据”可知,不是弄错了对象或事实,而是无根据地揣测,宜改为“无稽之谈”。C项,“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符合语境。D项,“危如累卵”,形容形势极其危险,如同摞起来的蛋,随时都有倒下来的可能。符合语境。)4.以下句子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句是()A.90%以上未得过麻疹和没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在接触麻疹病人后都会发病,因此这些人应及时接种疫苗,流行期少去公共场所。B.____《读卖新闻》记者问余新民,“在中国境内投毒的可能性极小”这种说法,可否理解为他认为这个案件是在____国内发生的。C.事故发生之后,____马上成立了工作组,火速赶往现场;同时迅速调集人力物力,竭尽全力对事故进展救助。D.新一届“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已经拉开帷幕,目前正面向全社会征集候选人,候选人将由社会知名人士及媒体专业人士和普通百姓共同推选。【答案】B(A项,“90%以上”句存在歧义,①可以理解为“90%以上”只管“未得过麻疹的人”,②也可以理解为“90%以上”管到“疫苗的人”。C项,搭配不当。不能“对事故进展救助”。D.成分残缺,“新一届评选拉开帷幕”搭配不当,应在“评选”后加上“活动”一词。)二、(9分)阅读下文,完成5~7题。《论语》有多少种读法浅谈经典诠释的空间与途径彭国华“《论语》热”是近年来学术界与文化界一种值得分析的现象。《于丹<论语》心得》、《丧家狗:我读<论语〉》等书的面市,再次引起人们对《论语》这部儒学原典的关注。同时,作者的理解与诠释方式也成为聚讼纷纭的焦点。如何评价于丹等人对《论语》的读解,坊间已多有议论,兹不具议。但由此联想到的一个问题是:《论语》有多少种读法?换言之,经典诠释的空间有多大?途径有多少?按照哲学诠释学的观点,经典作为一种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的作品或“本文”,属于“历史流传物”的范畴。经典产生于特定的“视域”,表达了经典作家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知与评判。同样,后世的读者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也离不开一定的“视域”,即读者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由于时间间隔的存在,这两种“视域”之间是有区别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处于互相隔绝、彼此孤立的状态;相反,二者总是通过风俗、传统等互相联络,统一于历史这个贯穿古今的“大视域”中。而所谓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实际上就是后世的读者从自身所处的“视域”出发,在历史这个“大视域”中和经典作家所处的“视域”实现“视域交融”的过程。经典诠释的空间,也就是历史这个“大视域”。历史在不断开展变化,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也在不断开展变化:经典总是面向历史开放的,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方式;随着“历史视域”的不断拓展,本文的意义超越了它的作者所有这些,并不只是暂时的,而是永远如此。“后人比前人更能理解前人,读者比作者更能理解作者,”哲学诠释学的创始人、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如是说。作为在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所谓人类文明“轴心时代”所产生的儒家经典,《论语》在成书后的千百年间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以“返本开新”为宗旨,相继对其进展了创造性的诠释,从而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独特的经学传统。就此而论,《论语》的价值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其读法也是多种多样的。经学传统虽然在后来发生过某种程度的断裂,但《论语》的价值光芒并未因此而黯淡。经典的开放性、经典诠释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经典诠释就是一种天马行空、率性而为的行为。相反,人们常常是在两种相对固定的途径中来理解和诠释经典的:一种是考古学的途径,即着重于经典成书的年代确认、版本辨析、字词训话等方面的“史料考证”;一种是历史哲学的途径,即读者将自身的价值关切和意义追寻“置入”经典和历史传统中,寻找二者在哲学层面的共鸣与升华。从对《论语》等儒家经典的诠释来看,这两种途径可以分别从汉学和宋学中找到根据。前者注重“实事求是”,强调“六经皆史”;后者注重“义理”,强调“借经以通乎理耳,理得,那么无俟乎经。”这也构成了中国经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分歧。两种诠释途径的特点,借用王国维先生的话说,前者“可信”但不一定“得意”,后者“得意”却不一定“可信”。依笔者所见,二者之间并不是彼此相斥的关系,也不是或此或彼、不可得兼。可取的态度应当是,“得意”以“可信”为前提,“可信”以“得意”为诉求。因为分开了“可信”,“得意”就会演变为“借古人杯酒,浇自家心中块垒”;分开了“得意”,“可信”也就解答不了“读圣贤书,所学何事”的价值追问。如何摆正“可信”与“得意”之间的关系,似乎是今天理解与诠释《论语》等经典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人民日报》2023年6月3日)5.结合文意,以下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借古人杯酒,浇自家心中块垒”是因为侧重了考古学的途径。B.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属于“历史传物”的范畴的作品,就是经典。C.后世读者从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出发,在历史这个“大视域”中和经典作家所处的“视域”实现“视域交融”的过程,就是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D.经典产生的特定的“视域”是指经典作家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知与评判。【答案】A(“借古人杯酒,浇自家心中块垒”是一种率性而为的、不负责的诠释和解读。)6.以下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为哪一项()A.在理解和诠释《论语》等经典时应摆正“可信”与“得意”之间的关系,使“得意”以“可信”为前提,“可信”以“得意”为诉求。B.理解和诠释经典的两条途径,泾渭清楚,不能互相交融,也不能彼此兼得。C.读经典应强调“以经为史”,注重“实事求是”,决不能从读者自身的价值观出发。D.随着“历史视域”的不断拓展,经典的意义超越了它的作者,因此经典诠释的空间也会不断扩大,途径也会越来越多。【答案】A(B.两条途径可以互相交融,也可以是彼此得兼;C.作者的观点是既要尊重经典本身,又要注重“借经以通理”,支持“返本开新”的宗旨。D.“途径也会越来越多”不符合作者的观点。)7.以下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A.《论语》在成书的千百年间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学者相继对其进展了创造性的诠释,从而形成了思想史上独特的经学传统。B.《论语》的价值内涵极为丰富,其读法也是多种多样,无论怎样读,它的价值光芒都不会暗淡。C.从考古学的途径来理解和诠释经典,就是着重于经典成书的年代确认、版本辨析、字词训诂等方面的“史料考证”。D.从历史哲学的途径来理解和诠释经典,就是读者将自身的价值关切和“意义”追寻“置入”经典和历史传统中,寻找二者在哲学层面的共鸣与升华。【答案】B(读法可以多种多样,但“无论怎样读,它的价值光芒都不会暗淡。”不合文意)三、(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虞荔字山披,会稽余姚人也。荔幼聪敏,有志操。年九岁,随从伯阐候太常陆倕,倕问五经十事,荔对无遗失,倕甚异之。又尝诣征士何胤,时太守衡阳王亦造之,胤言于王,王欲见荔,荔辞曰:“未有板刺,无容拜谒。”王以荔有高尚之志,雅相钦重,还郡,即辟为主簿,荔又辞以年小不就。及长,美风仪,博览坟籍,善属文。仕梁为西中郎法曹外兵参军,兼丹阳诏狱正。梁武帝于城西置士林馆,荔乃制碑奏上,帝命勒之于馆,仍用荔为士林学士。寻为司文郎,迁通直散骑侍郎,兼中书舍人。时左右之任,多参权轴,内外机务,互有带掌,唯荔与顾协泊然静退,居于西省,但以文史见知。寻领大著作。及侯景之乱,荔率亲属入台,除镇西谘议参军,舍人如故。台城陷,逃归乡里。侯景平,元帝征为中书侍郎。贞阳侯僭位,授扬州别驾,并不就。张彪之据会稽,荔时在焉。及文帝平彪,武帝及文帝并书招之,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而武帝崩,文帝嗣位,除太子中庶子,仍侍太子读。寻领大著作。初,荔母随荔入台,卒于台内,寻而城陷,情礼不申,由是终身蔬食布衣,不听音乐。虽任遇隆重,而居止俭素,淡然无营。文帝深器之,常引在左右,朝夕顾访。荔性沈密,少言论,凡所献替,莫有见其际者。第二弟寄,寓于闽中,依陈宝应,荔每言之辄流涕。文帝哀而谓曰:“我亦有弟在远,此情甚切,别人岂知。”乃敕宝应求寄,宝应终不遣。荔因以感疾,帝欲数往临视,令将家口入省。荔以禁中非私居之所,乞停城外,帝不许,乃令住兰台。乘舆再三临问,手敕中使相望于道。又以蔬食积久,非羸疾所堪,乃敕曰:“卿年事已多,气力稍减,方欲仗委,良须克壮。今给卿鱼肉,不得固从所执。”荔终不从。卒,赠侍中,谥曰德子。及丧柩还乡里,上亲出临送,当时荣之。子世基、世南,并少知名。(《南史•虞荔传》)8.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时太守衡阳王亦造之造:拜访B.未有板刺,无容拜谒刺:名帖C.荔乃制碑奏上,帝命勒之于馆勒:统率D.文帝嗣位,除太子中庶子除:任命【答案】C(勒:刻)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虞荔“有志操”的一组是()①王欲见荔,荔辞②辟为主簿,荔又辞以年小不就③贞阳侯僭位,授扬州贺驾,并不就④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⑤凡所献替,莫有见其际者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④⑤【答案】A(④是说梁文帝诏令迫切,虞荔就任;⑤是说虞荔性格缜密。)10.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虞荔有志操,有才气。他九岁时就通晓五经十事;长大后,博览典籍,很擅长写文章,历任士林学士、著作郎等职。B.虞荔兼任中书舍人时,朝中很多大臣都热衷弄权,只有他与顾协淡泊退避,居于西省,只以文史为人所知。C.虞荔很重亲情,他的弟弟寓居闽中,依附宝应,虞荔很思念他,屡次恳求宝应把弟弟送回,宝应始终不容许,虞荔因此感伤得病。D.文帝对虞荔恩遇有加,常带他在身边,咨询国事;他生病后,文帝亲往探视,并赐鱼肉;虞荔死后,灵柩还乡,文帝又亲出临送。【答案】C(“屡次恳求宝应”错误。)参考译文:虞荔字山披,会稽余姚人。虞荔小时候很聪明,有志气,有操守。九岁的时候,跟随堂伯阐候太常陆倕,陆倕考问他五经十事,虞荔一一答复,没有遗漏什么,陆倕很惊讶他的聪敏。还曾经拜见过征士何胤,当时太守衡阳王也去拜访何胤,何胤对衡阳王说起虞荔,衡阳王想见虞荔,虞荔推辞说:“没有名帖,没有方法拜谒您。”衡阳王认为虞荔有高尚的志向,很钦敬器重他,回到郡中,就征召他为主簿,虞荔又以年龄小为借口,推辞不去上任。等到长大后,仪表堂堂,博览群书,擅长写作文章。在梁朝任西中郎法曹外兵参军之职,兼任丹阳诏狱正。梁武帝在城西设立了士林馆,虞荔就撰写了碑文,并奏明皇上,皇帝就下令将碑文雕刻在士林馆中,仍然任用虞荔担任士林学士。不久担任司文郎,升任通直散骑侍郎,兼任中书舍人。当时虞荔左右的官员,大多热衷玩弄权术,朝廷内外的机要事务,互有连带主管,只有虞荔与顾协对于官场的升迁淡然处之,居于西省,只是凭借文史方面的长处被人熟知。不久兼任大著作郎一职。等到侯景叛乱的时候,虞荔率领亲属进入台城,被授予镇西谘议参军的职务,还像以前一样担任舍人一职。台城陷落后,逃回到家乡。侯景叛乱平定后,元帝征召他担任中书侍郎。贞阳侯越礼,授他扬州别驾一职,他没有应召。张彪占据会稽的时候,虞荔当时也在那个地方。等到梁文帝平定张彪,梁武帝以及梁文帝都下诏书征召他,诏令迫切,虞荔不得已,才应诏到了都城,武帝死了之后,文帝继承皇位,授予(虞荔)太子中庶子的职务,仍然陪伴太子读书。不久兼任大著作郎一职。刚一开始,虞荔的母亲伴随虞荔进入台城,死在台城内,不久台城被攻陷了,虞荔不能表达自己的哀情孝礼,从此终身吃素食穿粗衣,不听音乐。虽然受到皇帝的恩宠,而生活节简朴素,为人淡泊不经营个人财产。文帝非常器重他,经常召他到自己的身边,早晚来拜访他。虞荔性格深沉缜密,很少讲话,但凡他有对皇帝进谏、劝善规过的话,没有见到说过一丝一毫的废话。他的二弟寄居在别处,住在闽中,依附陈宝应,虞荔每次谈到他就痛哭流涕。文帝也伤心地对他说:“我也有弟弟住在远地,这种情意很深沉,其别人哪里知道呢?”就下令宝应送虞荔的弟弟回来,宝应终究没有送虞荔的弟弟回来。虞荔因为想念弟弟而染了病,皇帝屡次亲自前往看望他,让虞荔的家中人来看望他。虞荔认为皇宫中不是私人居住的地方,恳求让家人停留在城外,皇帝没有容许,虞荔这才让家中人住在兰台。皇帝再三探视他,亲自下令让宦官接连不断地来看望他。又因为虞荔吃蔬菜粗食时间太久,虞荔这种瘦弱的病体承受不了,皇帝就下令说:“你年事已高了,气力渐渐减小了,正要依靠好的食物进补,身体才能变得强壮。如今送给你鱼肉,你不要固执地坚持你的做法了。”虞荔最终也没有听从皇帝的话。死了以后,皇帝追赠他为侍中,赐给他德子的谥号。等到灵柩运回乡里,皇帝亲自出宫相送,当时的人都认为这是荣耀。虞荔的儿子虞世基、虞世南,都很年轻就知名。第二卷(120分)四、(23分)11.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王以荔有高尚之志,雅相钦重,还郡,即辟为主簿。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寻而城陷,情礼不申,由是终身蔬食布衣,不听音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衡阳王认为虞荔有高尚的志向,很钦敬器重他,回到郡中,就征召他为主簿。(2)不久台城被攻陷,哀情孝礼不能表达,从此终身吃素食穿粗衣,不听音乐。12.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8分)夏日寇准离心杳杳思迟迟,深院无人柳自垂。日暮长廊闻燕语,轻寒微雨麦秋时。夏意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1)两首诗都写夏日,诗人感觉到的夏日季候分别有什么样的显著特点?(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两首诗都写到了鸟鸣,寇诗是“燕语”,苏诗是“莺声”,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寇诗主人公和苏诗主人公在听到鸟鸣时分别是什么样的心情。(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寇诗夏日的显著特点是轻寒;苏诗夏日的显著特点是凉爽、充满活力。(2)寇诗主人公听到鸟鸣时是一种孤寂惆怅之情,苏诗主人公听到鸟鸣时是一种舒畅爽悦之情。从寇诗的“离心杳杳”“思迟迟”“深院无人”等词句中可以看出,主人公正处于离愁无法排遣的时候,日暮时所闻燕语只会更添愁绪;从苏诗“夏席清”“石榴开”“树阴满地”等词句中可以看出,在诗歌主人公眼里,夏日是一派清凉有活力之景,睡觉悟来时又闻悦耳莺声,所以主人公这时候的心情应该是舒畅爽悦的。(第(1)题考察学生对诗中所描写事物特征的把握。这需要在诗句中找出【【关键词】:^p】:,找到诗中描写夏日特征的形容词,如寇诗的“轻寒”,苏诗的“清”与“明”,抓住这些词语组织答案即可。第(2)题考察对诗歌所表达的感情的感悟。从寇诗中的“离心”可知友人或者爱人远去,“无人”表现出主人公的孤独感;苏诗中的“石榴开遍”描绘了一片活力之景,日当午时的“树阴满地”,透露出主人公对夏日的感觉是清凉、爽快的。13.补写出以下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5分)(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________________,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2)六朝旧事随流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3)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4)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5)《孟子》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提倡的“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人性上提倡的________论思想等,是我国古代思想宝库中的精华。(6)19世纪30年代开始,批判现实文学成为欧美文学的主潮,法国作家________的《红与黑》可称为奠基作。【答案】(1)绕树三匝(2)但寒烟衰草凝绿(3)放浪形骸之外(4)凌万顷之茫然(5)性善(6)司汤达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一片不知愁的落叶朱成玉(1)立秋了,眼前的一切就都变成了夏天的遗骸。它们齐刷刷地排列在你的视野里,令你无力躲闪。比方树上那些坚守到最后的果实,安康地存活下来,把完美的心一直留到晚年。这已经是个奇迹,我们还有必要担忧它晚节不保吗?深秋的葡萄,像含冤的眼睛,虽然被秋霜欺侮,却照旧鲜亮,晶莹剔透,闪着不肯谢幕的光。(2)阳光不再蹦蹦跳跳,像顽皮的孩子一下子变成了少年,一下子就有了心事。阳光开始为那些在秋天里哀愁着的人工作了,为他们摊开伤心的绿,晾晒着寂寞的红。(3)其实天气还没变,一如往昔,艳阳高照,心却不知不觉间有了丝丝凉意。因为叶子落了,曾经的青春不复存在。流行歌曲里照旧挥霍着用之不竭的情感,但听凭沙哑的歌喉怎样声嘶力竭地挽留,青春都不再回头。你能做的,只有默默地清扫这满地狼藉。(4)也有不知愁的叶儿们,它们淘气地打着旋儿,姿态优雅,把生命的完毕当成一次惬意的旅行。(5)思念祖母,是从一片叶子开始的,秋天的叶子。(6)叶子上错综复杂的脉络,像极了祖母的皱纹。但祖母并不悲伤,祖母的额头经常是金光闪闪,阳光喜欢在那里安营扎寨,那令人愉快的微笑常常使她的皱纹看起来像是在跳舞。(7)在我的记忆里,祖母总是拿着扫把,试图把所有的哀怨清扫干净,只留给我们无忧无虑的鸟鸣。(8)祖母在那些落叶里不停地翻检,把中意的握在手心。祖母喜欢落叶,这个习惯终生未曾改变。这个习惯让我感觉到,祖母永远不会衰老。(9)我在祖母的书里看到过那些落叶。祖母喜欢看书,她的书里总是夹着各种各样的落叶,仿佛是她为自己的青春留下的标记。每一段青春,都是一片叶子,那些青春的遗骸、无法言说的旧日光阴,成了书签,丈量着一本书的里程,时刻提醒着你,哪些句子需要再一次爱抚,哪些情节需要重温。(10)我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祖父。父亲告诉我,祖父结婚一年后就参军了,再也没有回来。作为军烈属的祖母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然而却没有人可以安抚她内心的苦痛。祖母习惯在那些叶子上面写字,一句半句的,大多是哀婉的宋词。我想那是祖母用她自己的方式思念着祖父吧。每年清明的时候,我就会看到祖母去祖父的坟前,把那些写了字的叶子铺满坟头,景象灿烂而华美。这么多年,我没有见过祖母掉过一滴眼泪,但我知道,她的心就像是蓄了雨的云,轻轻的挤一下,就会泪雨滂沱,只是别人无法看见。祖母的眼泪,只居住在她自己的云里。(11)不管天气的好坏,祖母总是会大声爽朗地笑。祖母的苦难像一座山,把她的脊背压弯,却压不弯她热爱生活的心。(12)在那些叶子上写字的时候,祖母是小心翼翼的,仿佛怕碰坏了一份念想。写上了字的叶子,就如同被装上了灵魂,重新活了过来。我想只有祖母懂得那些落叶,也只有那些落叶懂得祖母,她们惺惺相惜,彼此嘘寒问暖。(13)思念祖母,是从一片叶子开始的,替那些果实遮过阴凉、从枝头跌落、背井离乡的叶子。(14)祖母在秋天的离世毫无征兆,只是那一天刮了很大的风,院子里的那棵老柳树稀里哗啦地掉落了所有的叶子。其实,也只有风能让叶子喘息或者感慨。在叶子的生命中,风往往扮演着接生婆和送行者的双重角色,所以叶子的心思只和风说,它只和风窃窃私语。(15)落叶也有遗言吗?在分开枝头的刹那,它和风都说了什么?谁听过它们交代的后事?(16)那些齐刷刷掉落的叶子们,是去陪祖母了吗?(17)我想,假设祖母是落叶,那么风一定是祖父。他们之间,有那么多缠绕不清的爱意。(18)我的祖母,一片写满诗句的落叶,一片不知愁的落叶,把生命的完毕当作一次旅行。(19)落叶从不惊叫,哪怕你踩到它的脊背。不像雪,不管你走得多轻,它们都会在你的脚下呻吟,仿佛踩碎了它们的骨头。落叶从不惊叫,哪怕遇到再多的苦难,她都只是去和风窃窃私语。(20)我似乎听到了落叶在说:“等我,来赴一个灿烂的约会。在此之前,请好好生活,各自珍重!”(选自2023年《读者》第6期,有删节)14.以下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A.文章开头部分,作者描绘出一幅优美的秋景图,其意图主要是为了表达秋天之美和作者对秋的向往之情。B.“祖母在那些落叶里不停地翻检,把中意的握在手心”一句通过细节描写,写出了祖母对落叶的无比珍惜。C.文章第四自然段写“祖母总是会大声爽朗地笑”,同时又说“祖母的苦难像一座山”,可见祖母的笑是苦涩而痛楚的。D.文章以抒情为主要手段,赞美祖母如同秋叶一般,“把生命的完毕当作一次旅行”。同时也表达了对祖母的思念之情。E.文章第十七段把祖母喻为“落叶”,把祖父喻为“风”,旨在说明祖父祖母之间浓重的情感,从而深化了文章主旨。【答案】B、D(A主要是为了引起下文,为下文写人提供背景。C“可见祖母的`笑是苦涩而痛楚的”与文不符。E没有深化主旨。)15.文中两次写到“思念祖母,是从一片叶子开始的”,有何作用?(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起到了抒情线索作用,把景、情、人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使行文脉络明晰。第一承上启下,由景及人。第二深化对祖母的思念,情感到达高潮。16.文章把祖母比作“一片不知愁的落叶”,从全文看,祖母与落叶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络。请详细说明:(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落叶上的脉络,如同祖母的皱纹。②祖母总是不停地翻检那些落叶,把中意的珍藏起来。③祖母的书里夹着各种各样的落叶,仿佛为自己的青春留下的标记。④祖母习惯在落叶上写哀婉的宋词,思念着祖父。⑤一个落叶的秋天,祖母如同秋叶安详离去。17.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你又是如何理解的?(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生命虽然短暂,也可能充满痛苦与无奈,无论幸与不幸,我们都要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优雅的姿态。不气馁,不消沉,以包容之心去对待苦难与不幸,去采撷生活中哪怕是一丝一缕的阳光和快乐。总之,要珍惜如今,热爱生活。六、(15分)18.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作答。(4分)语言总是和社会开展同呼吸、共命运,彼此息息相关。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切()都在语言上刻下了印记。(1)将下面四个语句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前后照应和衔接。(1分)①同世界各国的交往频繁了②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变化③经济开展了④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一步步向纵深推进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使语意连接,适宜填入两处括号中的关联词依次是:(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使语意简明,文中应该删削的是:(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④③①②(2)而,又(3)“彼此息息相关”或“同呼吸、共命运”((1)注意“改革开放”“经济开展”“交往频繁”“思想观念更新和变化”内在的关系,同时抓住“也”透露出的信息。(2)注意句子内在的联络,使语意连接,选择适宜的关联词语即可。(3)“彼此息息相关”同“同呼吸、共命运”意思一样。)19.某校文学社举办“写作与生活”讲座,高二年级文学社社长主持,他的串联词有几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四处并加以修改。(5分)刚刚李教授的话真是抛砖引玉,使我们受益良多。像李教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略尽绵薄之力,难道我们可以对写作不负责任吗?我殷切期望我们的同学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尽快进步我们的写作程度,写出更多更好的习作。下面请语文组组长张老师续貂,为我们传作文之道,解作文之惑。(1)___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抛砖引玉”改为“金玉良言”。(2)“略尽绵薄之力”改为“不遗余力”。(3)“殷切期望”改为“衷心希望”。(4)“续貂”改为“讲话”或“发言”。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多用于谦称续写别人的著作。(改对一处得1分)(“抛砖引玉”“略尽绵薄之力”是谦词,不能用于对方,“殷切期望”陈述对象是“我”;“续貂”属于用词不当。)20.在下面文字中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与下文组成排比句。(6分)未品味过酸涩的人,无法真正体会甜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绝艰辛创新的人,永远不能体会创造的快乐。总之,回绝酸涩的人,永远不能体味甜美的甘醇。【答案】(例如)回绝困难攀登的人永远不能欣赏顶峰的壮美风光回绝辛勤劳动的人永远不能享受丰收的喜悦七、(60分)21.阅读下面一那么寓言,按要求作文。猪说,假设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头牛,工作虽然累点,但名声好,受人爱怜;牛说,假设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头猪,吃罢睡,睡罢吃,不出力,不流汗,活得赛神仙;鹰说,假设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只鸡,渴有水,饿有米,住有房,还受人保护;鸡说,假设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只鹰,可以翱翔天空,云游四海,任意捕兔杀鸡。请完好理解上述材料的寓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立意探究】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所选材料是个寓言故事。审题时要注意完好地理解材料的寓意,既不能因为猪的形象不好,就批评它好吃懒做,没有理想,也不能批评鸡鼠目寸光,胸无大志;既不能只说要做老黄牛,也不能光讲要像雄鹰一样搏击长空。综观猪、牛、鹰、鸡的说法,不难发现,它们都在欣羡别人的优势与好处,而无视自己的长处;同时,它们都在议论人生的得与失,但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另外,它们都提到“假设让我再活一次”的问题,讨论的是“今生与来世”的话题。据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展开阐述:①长与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②得与失(得失得失,有得就有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