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中秋原文及赏析_第1页
折桂令·中秋原文及赏析_第2页
折桂令·中秋原文及赏析_第3页
折桂令·中秋原文及赏析_第4页
折桂令·中秋原文及赏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折桂令·中秋原文及赏析鲁迅《孔乙己》原文及赏析推举度:寒窑赋原文解读推举度:蒹葭赏析推举度:苏轼《水调歌头》赏析推举度:鲁迅《呐喊》赏析推举度:

折桂令·中秋原文及赏析

折桂令·中秋原文及赏析1

原文: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译文

那一轮悬挂高空的明镜,是谁打磨的呢?它照遍了整个山河。秋天的露珠凉爽凄清,水洗过般的明净夜空里,银河安静无波。此夜的月光,较平常更盛,人可以清楚无碍地看到,桂树的影子在舞动。我不由得引吭高歌,问嫦娥仙子,在这美妙的夜晚,何不尽情一醉?

解释

折桂令:此调又名《百字折桂令》、《天香引》、《秋风一枝》、《蟾宫曲》。此调为元人小令曲名。

飞镜:比方中秋之月。

玉露泠泠:月光凉爽、凄清的样子。

银汉:天河。

桂:指传奇中月中的桂树。

婆娑:形容桂树的影子舞动。

嫦娥:传奇中月官里的仙女。

恹恹:精神萎靡的样子。

赏析:

这首散曲抒发的是中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制造出一种特别安静的境界氛围。“一轮……山河”起首一句,排空而入,造语奇崛。中秋之夜,月亮非常圆满明净,给人一种新颖之感。以“飞镜”作比,使人产生一种不知是从何处突然飞来挂到天上的联想。而“谁磨”一问,更造成一种月光光明无比的情势。正因月光亮得特别,才引起发此惊问。下面两句,转入对月光的详细描写,但没有进行正面描绘,而是采纳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现月光的光明。天地人间,山川原野,都被照射得犹如白昼,“彻”、“透”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照射的程度。“玉露……无波”两句,又从另一侧面来写,只是它比前两句写得更加空灵。从玉露着眼,写玉露将秋空洗得“银汉无波”。那莹洁如玉的秋露,正是皓月映照下的特有产物。“比常夜……婆娑”,秋光如洗,月色较平常更为明净。纵使如此,也并没有阻碍月中桂树呈现其美丽洒落的身影。这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同时又从明月本身来进行描写。前人曾有“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的诗句,这里却一反其意,用“桂影婆娑”的清楚影像来反衬月光的澄彻。通过多侧面多层次的反复渲染,烘托出一种明月如水,清幽静谧的氛围。面对此情此境,不禁情从中来,他引吭高歌,并向月中的嫦娥发问:在这美妙安静的月夜,怎能不举杯痛饮,一醉方休呢?

同样写月,不同的、不同的主题会有不同的观看角度和不同的写法。李白的《月下独酌》抒发的是世无知音的孤独     之感,他笔下的月既不解饮,又不懂情,无知而冷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抒发的是坎坷路途中的落寞情怀,他想象中的月宫是“高处不胜寒”,强调的是“月有阴晴圆缺”。张养浩的这首散曲抒发的则是中秋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制造出一种特别安静的境界氛围。李白、苏轼等人的咏月名作都是将明月与人事紧紧交织在一起来写,忽景忽情,情景交融。这首散曲却与此不同。它把主要笔墨都用在了对明月的描写上,只是最终才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点出内心的感受。这种先景后情、情因景生的写法好像已经成了常规,写不好,往往会落入俗套。其关键在于景要切,情要真,两者融合得自然。这首散曲胜利的神秘也就在这里。

折桂令·中秋原文及赏析2

折桂令·中秋

元朝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折桂令·中秋》译文

那一轮悬挂高空的明镜,是谁打磨的呢?它照遍了整个山河。秋天的露珠凉爽凄清,水洗过般的明净夜空里,银河安静无波。此夜的月光,较平常更盛,人可以清楚无碍地看到,桂树的影子在舞动。我不由得引吭高歌,问嫦娥仙子,在这美妙的夜晚,何不尽情一醉?

《折桂令·中秋》解释

折桂令:此调又名《百字折桂令》、《天香引》、《秋风一枝》、《蟾宫曲》。此调为元人小令曲名。

飞镜:比方中秋之月。

玉露泠泠:月光凉爽、凄清的样子。

银汉:天河。

桂:指传奇中月中的'桂树。

婆娑:形容桂树的影子舞动。

嫦娥:传奇中月官里的仙女。

恹恹:精神萎靡的样子。

《折桂令·中秋》赏析

月亮因其朦胧、晦暗、可阐释性强,历来是文人墨客们乐于歌颂的对象。这一看上去单调、简明的意象,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也蕴涵着不同的意义和形象。清夜良辰,对月兴叹,文学家们往往会敏锐地觉察到月亮的圆缺不定,同时感到自身的渺小。这时,不同的境遇和心态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抒发。这首双调《折桂令·中秋》即是一首借月抒情之作。

这首散曲着力描绘了中秋之夜月光非常的清澈空灵。通过对清澈月光的反复渲染,制造出特别清幽安静的意境与氛围,最终才以对嫦娥发问的形式,抒发了中秋之夜,意欲一醉方休的情致。而其结构则是触景生情,前半写景,后半抒情,转、合融一,用典不露痕迹。凡此皆别具一格。

首句“一轮飞镜谁磨”即是写月。天空中这一轮飞镜般的明月,是谁将它打磨得这般圆滑清亮?比方和语言虽简洁,但不失优雅。这一句反问似乎在安静的夜晚,独自一人与月相望后,发出的轻声探问。

“照彻乾坤,印透山河”,光明的月光仿佛照彻了乾坤大地,印透了大好河山。这句紧承上句反问而来,写“飞镜”的实际效果,也是直观感受的延长。张养浩没有直视月亮的光线,而是描绘它遍洒在大地、河川、山林上之后的效果。月光与日光不同,不会给人剧烈、布满穿透力的印象。月光是阴柔、幽媚之美的代表,“照彻”“印透”是月光无孔不人的渗透、无声无息的轻抚。

“玉露泠冷,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四句,写秋夜里清亮透亮的白露,被此时特有的中秋明月衬托得更加雪白、美丽。透亮     的清白色遍洒在整个秋夜的天空里,**了平日银河波浪般的星光。中秋之夜的月,较平常更盛,所以说“比常夜清光更多”。月光通透、明达,照在了庭院中的桂树上。澹澹清夜,树影婆娑,明月清光,相与无碍,共同构成了一幅幽静、空灵的图画。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最终四句又是反问。引吭高歌,对月起舞,只想问问那月中的嫦娥,这般良夜美景,如此动人心弦,此时此地,何不尽情一醉?这四句表现月夜赏景中澎湃的情感。嫦娥是明月的代表,也是漂亮和孤独的象征。

张养浩自叹不如嫦娥一样,可以长生长在,看尽世间浮华。但他可以亲身体验人间苦辣酸甜,因此又比嫦娥幸福。这种现世世界的情感与自然世界的永恒之间的冲突,又一次激起了无限哀痛的心情,所以说“不醉如何”。

总体来说,《折桂令》一曲所描写的月亮既不同于“秦时明月汉时关”,又不同于“月有阴晴圆缺”,更不同于“对影成三人”,但又确的确实继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