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建水哈尼族服饰文化内涵_第1页
试析建水哈尼族服饰文化内涵_第2页
试析建水哈尼族服饰文化内涵_第3页
试析建水哈尼族服饰文化内涵_第4页
试析建水哈尼族服饰文化内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z建水哈尼族服饰文化内涵探究[摘要]本文以建水哈尼族独具特色的传统服饰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建水哈尼报装的特征〔包括服色、款式、佩饰、纹样及制作过程等〕,更是详细介绍了建水哈尼族男女老少的服饰特征与区别。另外,文章又探析了其背后蕴藏着的文化内涵——服色、服饰、纹样在哈尼族开展史的代表意义;服饰的更换与人生礼仪;服饰中蕴藏的神话、历史、传说和故事表达了什么样的文化;服饰如何现代化,将会怎样开展等。[关键词]哈尼服饰内涵糯美特征演变在**哀牢深山,居住着一种古老的民族——哈尼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开展中,他们以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其中,哈尼族的服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然而,就如大自然的规律一样,同一种民族,同一种文化,在不同地区,不同支系中却有着诸多差异,就是同一个支系也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区别。为了弄清哈尼族服饰所蕴涵文化内涵,我对建水的哈尼服饰进展了一个深入的调查了解,现对此作个具体的介绍。一、建水哈尼族概况哈尼族,是居住在我国西南边陲的一种古老的民族之一,总人口有一百多万,绝大局局部布在**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其中哀牢山区的元江、墨江、红河、元阳、金平、绿春、江城等县,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占当地人口的一半以上,占哈尼族总人口的76%,其余分布在无量山区,红河以东各县。建水哈尼族属于红**岸,据2005年全国人口普查登记得悉,建水哈尼族只有9888人,5年后的今天,也只会是一万多人口。建水哈尼族居住在坡头、普雄两个乡〔坡头乡主要以咪的、普古鲊、葫芦田、绿竹地、小者茶、黄草坝村为主;普雄乡主要以大罗家寨、两岔河村为主〕。一直以来,建水哈尼都沿着龙岔河边开垦梯田种植稻谷而居住。二、建水哈尼族服饰概况建水哈尼族属罗美支系,所以称为罗美或糯美。根据性别和年龄的差异,其服饰的类型及特征也有所不同。〔一〕、罗美男性的服饰类型及特征1、一至两岁的小男孩的服饰。一至两岁的小男孩的服饰头上带一顶黑布缝制的圆帽,帽顶钉上一枚圆圆的大银币,围着这枚大银币还钉上五枚稍微小点的圆银币,紧紧围着顶上的大银币。哈尼族讲求团结,在这样小小的一顶帽子中就表达了团结。其中中间的这枚大银币代表族人领袖——者叟,其余五枚代表以者叟为首的建立哈尼家园的人们。2、男少年的服饰。五六岁至十六七岁的小男孩,主要是学习阶段,没有特别的服饰,主要穿一件普通的黑色或藏青色的紧袖布纽绊对襟衣,下穿长筒中裆裤。3、青壮年的服饰。十八岁至二三十岁的青壮年,身穿一件黑色马褂,马褂前面两边各钉上一条银币,露出健美的胸脯和手臂,下穿短及膝盖的打折大裆裤。4、中老年男性服饰。中老年男性身穿一件黑色紧袖布纽绊对襟衣,下身穿大裆长裤。这时,他们只讲究保暖、耐脏、耐磨,适应于梯田劳作即可,老年人多了一顶瓜皮帽。〔二〕、罗美女性的服饰类型及特征建水哈尼族罗美女性的服饰较男性更为精巧,也更具有文化内涵。在人一生中的不同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带来了生理上的变化,同时社会性别礼仪对其一生的约束也是分年龄段的。哈尼女性的衣着,无论何种类型,其样式、色彩、质料、花纹等都随着年龄的增长产生不同的审美要求。哈尼族女子的一生,至少有三大次明显的服饰变化,也是其人生角色转换的重要标志。1、孩童至时期至青少年女孩的服饰。哈尼孩提时期女孩尚未形成自我的审美心理,因此那是根据父母的愿望,在其童装的根本款式上加以打扮,也反映了其父母审美情趣。一般来看,哈尼族童装的特点是简捷明快、符合儿童心理。衣饰上绣制花纹多而鲜艳,佩饰较少,主要以动物的羽毛、狗牙、鹰嘴或银币作装饰,给人的审美趣味就像一朵待放的花蕾。青少年女子已开场具有自己独立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从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爱美之心最强烈的阶段,因此在其衣饰和头饰的佩戴上也充分地表达出来。青年女子的头饰最鲜艳,饰物最多,以银饰为主,主要的银质佩饰及造型图案有小圆泡、大圆泡、梅花牌、螺狮、鱼、龙、青蛙、螃蟹、菱形扣、方形牌、银铃、银链梳子、银手镯、星星、月亮、银链腰带、芝麻铃等。戴在适当的部位,使得姑娘华美富贵、荣耀夺目,充满少女的青春气息。2、青年时期的服饰。青年时期的女装突出表现在面料颜色的选择上,除了根本的黑、青色的布料外,还以灰、蓝、红、紫、黄等色彩装点,并且根据自己的爱好,自己动手制作,从而充分展示出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3、哈尼妇女的服饰。哈尼族女子结婚生育后,人生角色也转变为人妻、人母,其对衣着的审美要求也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心理变化的因素,一是来自社会和习惯势力;二是来自身体心理的变更。哈尼族女子婚后,其发饰、头饰和服饰必须按已婚妇女的传统约束来打扮。一般来说,生育之前,仍可保存一段姑娘时代的衣着特征。但一旦怀孕,其装束要打扮成少妇的衣着,生育之后就成为“**的阿妈〞;进入中年阶段,姑娘时期的许多首饰不宜再戴,而较为艳丽的服装,也不再重新制作,改穿以蓝黑色为主的朴素服装。哈尼族中年妇女的服饰特征,给人以庄重、朴素、实惠之感。哈尼族女子的服饰丰富多彩,地区差异和支系差异较大。建水罗美女性的服饰独具一格,如图一,图二所示。建水罗美女子一旦成人,就要套上红头箍、戴上红黑双色头套。头套上镶拼有白色树形图案,左侧钉有一片精巧的银饰,哈尼语称为“纳沙贝〞。银片底下是一块精巧的绣片,哈尼语称为“纳沙贝塔达〞。此外,脑后垂挂有珠串“吴度巴扎〞。据说,女子在换上成人头饰之前,不可以自由寻找意中人。建水罗美女子取掉头箍以及头套上的“纳沙贝〞和“纳沙贝塔达〞,换上净黑头套,并将“吴度巴扎〞末梢固定于**右侧,标志已为人母。60岁以后头饰变得十分素净,除去曾经的所有饰品,但要在头套正中缝上一枚太阳纹银片“摩忒〞,表示向往太阳般炽热和幸福的生活。〔三〕、建水一带哈尼女性服饰的突出特征在建水一带,哈尼女性服饰的突出特征主要表现在糯美头饰上,而建水哈尼女性的糯美头饰与金平等地的哈尼女性的糯美头饰相比却更为繁复。在建水一带,哈尼女子一旦成年,长发便编辫盘于顶,先戴三圈红漆藤圈头箍,再戴一顶无顶筒状镶满银泡、缀有银片的黑红双色布帽。银泡于正前方镶成三个向上的三角形,三角形连接处又镶成带杆的银花;小帽左侧缀有一支带桃红毛线球的银管、一片银铃连缀而成的“纳莎贝〞,作为成年但未婚的标志。然后,以粗大假发辫盘绕而成的的发盘覆于头顶,再以带线穗的黑色头帕折叠覆盖。最后以镶银泡的黑色头戴以及银珠链固定、装饰。黑色头帕垂于脑后的一角缀有数串彩色线穗以及彩色料珠,随意地垂下,长及臀部。但是,在金平一带糯美头饰以粗黑的发辫盘于头顶,并以发辫末端粗大而富于变化的毛线为主要特征。据说,哈尼女性糯美服装原为短衣短裤型,后来局部改为短衣长裤型。建水一带的糯美上衣根本由斜襟短衣、对襟长袖短衣、领褂或者围腰式胸衣组成。内里穿着一件黑色土布制作的斜襟短上衣作为内衣,素净无装饰;外穿一件无领对襟长袖黑色短衣,袖口及襟边有简单彩色犬齿纹装饰,袖口通常拼接一段蓝色袖管。最有特色的是穿在对襟衣外的领褂或围腰式胸衣,二者都是精心绣制、缀满银饰的精品,有其一即可。大多数采用围腰式胸衣,一块约摸五十公分长宽的梯形土布,上端及两侧绣有三指宽的精巧彩色图案,上端两侧以布带及成串的银币系于颈后,下端两侧以银链、银扣固定于腰侧。胸衣上硕大的圆形月亮牌、竖排的银币、两组左右对称的银链组合起来,好似一个“人〞的抽象造型,或者一只“蛙〞的写意。下装为大裆宽腿半长裤,长及膝下,翻折一道刚好露出膝盖。小腿上套绣制精巧的护腿套。这双护腿套朴素而大方,长和宽因人的小腿粗细长短而定,全是黑色,在下方绣上三指宽的精巧蓝色图案。〔图一:青年女子服饰〕〔图二:中年妇女服饰〕建水哈尼女子从孩童到老妇都喜欢在胸前佩戴一枚熠熠发亮的“银月亮〞,直径约十厘米,带有发散状弧纹。建水哈尼族妇女两侧腰间的银环是她们独有的饰品,看是银环,实则是数段带弧度的银筒串联而成。银环下方还有银币,银链串成的银片,加上一些彩色线穗料珠,往腰间垂下,走起路来叮当作响,动听而引人注目。建水糯美女子的围腰式的胸衣或上衣袖领褂边上绣的图案,是由一条条,一节节的图纹组成,哈尼族人民无论居住上哪里都要开垦梯田种植谷物为生,这一条条、一节节图纹代表迁徙的路程和劳作对象梯田。细看建水糯美青年女子服饰〔图一〕,围腰式的胸衣上绣的两排对衬的花,那是未开放的蕨类植物内芽,说明哈尼族生活的地方是半山腰相对湿润的环境。提到湿润的环境,不得不提及哈尼族崇拜龙树的观念。建水八个哈尼族村寨,寨寨的四周都被龙树所包围,起到了保湿、挡风保暖的作用。在哈尼人们中有句谚语:“干旱,旱不到哈尼人民;冷,冷不到哈尼人民;村口的四大片龙树是我们的保护神。〞建水普雄、坡头一带哈尼女子寿终后要施行洗面换装仪式。家人先用梳子在其前额从下向上梳三下,再以竹盆盛冷水,用奥贝、苗哈树叶各三枝,蘸水拂面三下。然后,由家中女性为其换装,从头部开场,到脚完毕。先戴黑色土布小帽,外套银泡头圈,再用方形黑布头帕缠头,佩戴银质耳坠一对。上身内穿绸缎短衫;外套三件长袖右衽黑色土布衣,袖子从内而外逐短;最后系上围腰。假设死者为二房,则需在手中加握一条围腰,作为到阴间送给大老婆的见面礼。戴银质手镯一只,双手中指各戴一银管,作为阴间取水之桶。生前佩于胸前的银牌,取下缝于右襟,戴两对腿套,为备换洗。再穿黑色土布长裤,生前将裤腿卷至膝盖,此时不卷,以示生死有别。最后穿鞋袜,原无袜,近年始穿;鞋为手纳土布鞋。最后,以一黑一白方布覆于面,黑下白上。棺底依次铺棉絮被、丝棉被,穿戴一新的死者放入被中,棉被裹其如襁褓。原盖于脸部的黑、白布拉至胸部,以防后代出现盲哑之人。报丧人到邻村外家报丧,外家得讯要剪取一块不规则土布〔漂卡〕交给报丧人,布块可为黑、白、蓝三色,忌方方正正,以示生死有别。“漂卡〞被带回置于死者胸前,代表外家前往守灵,以期获得亡灵护佑。待所有“漂卡〞都齐了,丧家就按顺序依次将其覆盖于死者胸前。据说,此为死者到阴间与诸位外家先祖相认的信物。当地有俗语:人丁兴旺认亲布多,认亲布多死者福多。看似平凡的土布,既是连接丧家与外家生者的纽带,又是死者与外家祖灵联系的信物,还是生者与死者沟通的媒介。建水一带的哈尼族人数并不算多,但是,就是在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演变的历史中,建水哈尼族也创造出了这样精彩而灿烂的民族文化,并以自己这种独特的民族服饰具体地表现了出来。三、建水哈尼族服饰所蕴涵的物质文化建水历史长远,建城迄今已历1200余年。作为滇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中心,文脉兴盛,多元文化互渗并存,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之称。这座古城,有着多样的文化遗存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闪现出独树一帜的文化理念和艺术灵光。有开启滇南儒家文化先河的文庙,有滇府第一楼之称的**楼,有滇南大观园之誉的朱家花园,列入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的团山民居,号称亚洲第一洞的燕子洞,遍布城乡的古井、古塔、古桥以及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饱含着一段厚重的历史记忆,展示出一幅幅鲜活生动、非同寻常的历史画卷。而生活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的哈尼族同胞们,又是如何演绎出与自己的生存环境适应且缤纷多彩的服饰文化的呢.这确实值得我们去探究。〔一〕哈尼族服饰的原料大多来自于生产、生活哈尼族服装的用料主要是自织的靛染土布。哈尼族各家都有木制的轧花机、纺纱机和织布机,有的地方还有编带机,哈尼族妇女世代相传纺、织、染等技艺,制作的土布细致紧实、美观耐用。织,染的过程和文化内涵都几乎一样,可以说不分地区,不分支系。在哈尼族的殡葬祭歌?斯批黑遮?里,有一段关于制衣材料的表达:“……摘来山上栗树叶,找来山下毛树叶,穿前难顾后,穿后难顾前,不是帝孟要的衣,不是帝孟要的裤。树叶难遮体,树叶不暖身,去种棉花纺纱织布做寿衣。雪白的棉花拿出来,手摇的纺车抬出来,绕线的锭子安起来,勤快的妇女来纺线,细细的面纱纺出来。一锭纱线难织布,千锭万锭才织成,织布的纱线要结实,拿出米浆煮纱线。……到处蓝靛来染布,勤脚快手的儿媳妇,染出惹人怜爱的青布来,搭起竹竿晒青布,近看就像大黑蛇,远看好象乌鸦翅〞①。现在大多数地区的哈尼族自种棉花纺线,局部地区的哈尼族直接购回棉线进展纺织。棉花种在厚实的田埂和田间空地上。由于所种棉花仅为全家一年穿用,因而通常种植不多。深秋时节阳光明媚的日子,哈尼女子将采摘回来的棉花铺晒在房顶上,一边翻晒棉花,一边用轧花机将棉籽除去。接下来是弹棉花,大多人家自己便能进展,有的人家请专门的弹棉师操作。弹花工具简易而有效。砍一根老透了的竹子,划开削滑,弯成弓形,栓上牛皮筋做的绳子;再用一根紫檀木棒,把它砍出肩来。用棒去敲牛皮筋,使之振动,往轧好的棉花上一碰,棉花就裹上了。移过来以后,“当〞、“当〞、“当〞的几声棉花就弹落下了。这样反复几次,棉花就可以擀成棉条了。在传统的哈尼族村寨,几乎家家都有这样一台用来弹花的机器,自家盖的棉被和穿的衣服都是出自这台机器。将棉花弹好搓成棉条,即可准备纺线。纺线通常由年轻姑娘在农闲季节进展,一般使用木制纺车。纺线地点或在自己家里,或在晒台,或三五相邀集中到*位姑娘的小房子中。此项工作通常要从十月持续到十二月底方能就绪。辛劳的家庭主妇在料理完家务之后,有时也在火塘边支起纺车,边纺线边和丈夫商议家庭生活生产的安排。棉花纺成纱线后,为增强棉线的坚韧度,通常要把理顺成把的棉纱浸在准备好的米汤水里,或与玉米籽同煮。搓揉、漂洗之后绕在一个可以转动的木架子上,再把圈线取下放到篮子里,撒上些木屑以吸收过多的米浆和水分,同时可以防止相互缠结。第二天,到钉好的三个短竹桩旁,围绕着桩子边跑边把线从篮子里绕出来,绕到足够长时取下来,理进两大片竹夹子里,这样就奇迹般做成了经线,准备在织布机上使用,剩下的线,准备绕在梭子上作纬线用。织布机大多是木头或竹子制成,约五英尺高的四根粗柱成长方形栽在地上,稍细一点的几根竹子横拴到顶上构成稳定的支架,活动零件有通线具和簧板,通线具用来穿梭于经纬线之间,簧板的主要作用是象梳子一样理清经线和拉紧纬线。哈尼族织布机,看似简单,但必须手足并用方能操作。先将纱线排于织架,是为经线,然后织者两手横穿带纬线的梭子,双脚蹬踩下边踏板,经线分开,纬线方可穿过。这种织机织出的布紧凑结实,称为“小土布〞,幅宽25至30厘米,长30余米。哈尼人家每年织布一次,所织的布可做四、五件衣服,多的可做十多件。纺织之后的工序是染色,通常是将所织布料染色后再裁剪制衣。也有待缝制成衣后才染色的,。蓝靛一般由姑娘、媳妇们在田边地角种植。收割回来后如果自家用不完,可以带到市场出售,所得收入为姑娘、媳妇们的私房钱。深秋时节,她们将成熟的蓝靛枝叶收割回来,放入瓦缸沤泡数日,使其发酵,然后捞去杂质放入适量石灰加以搅拌,沉淀后滤去清水,即得靛膏,是为染料。染布料和衣服时,先把适量的靛膏放入染缸水中溶解,参加适量白酒搅拌均匀,就可浸染。据说添加酒具有易染而且不易褪色的效果。染布时,浸染次数少为蓝色,次数多则为黑色。有的用蓝靛浸染之后,还要涂上一层清淡的牛皮胶水,使其微发泛淡红色,表示手艺高强。自织靛染土布一方面其耐磨、耐脏、保暖性高,另一方面是哈尼人民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决定自家织布。哈尼人民居住在交通极不便的半山腰中,在市场未开放,交通极不便利,与他族人民语言不通的条件下,只能自织自染。建水一带的哈尼族同胞们由于与其他民族杂居或聚居,各方面的开展都红河、元阳、绿春等边疆县快,因此,建水一带的哈尼人民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就消失了自织土布,从市场上购回棉纺品、中长纤维织品,但靛染至今还使用,把购回的布重自染一遍,才觉得好看或不易退色。〔二〕建水哈尼服饰所蕴涵的色彩文化哈尼族普遍喜欢穿黑色、藏青色土布服装,从日常生活装到节日盛装乃至婚礼装均如此。不同地区、不同支系哈尼族的服饰均以黑色为主色调,黑色以及相近的色彩占哈尼族服饰色彩的绝大局部。奕车、雅尼支系的女子衣装几乎全用黑色、藏青色;碧约支系未婚女子则戴藏青色圆形布帽、着藏青衣、穿藏青裙,虽然已婚女子穿白色长衣,但仍包黑色头巾、穿黑色长裙。糯美支女性除了衣装为靛蓝,还将成束的蓝黑棉线连入头发,编成粗大的辫子缠绕于顶,反映了她们以黑发、多发为美的观念。黑色是调色板中亮度最低的无光色,能够与绝大多数色彩形成强烈的比照,因此在以黑色为基调的服装上进展点缀装饰,异常鲜明出众,往往产生令人过目不忘的视觉效果。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不少民族崇尚黑色和蓝色。他们的服饰以黑、蓝为主调,显得凝重深沉、庄严朴实。在?晋书·四夷?中的“南蛮〞一节,就提到林邑国的少数民族喜着黑色衣服:“人皆倮露徒跣,以黑色为美。〞②拉祜族喜欢黑色服饰,据说是因为拉祜青年喜欢在繁星闪烁的夜晚幽会定情,而且黑色象征他们有黑夜一样深沉柔和的性格。彝族喜欢黑色,在凉山彝族的传说中,是因为他们的祖先是一只黑虎。傈僳族爱穿黑衣,据说是为了表示对大川的崇敬。阿昌族穿黑衣、包黑**、染黑齿,他们对黑色的崇拜是和尚武的精神结合在一起的。关于哈尼族服色崇尚黑色的习俗,一些的汉文史籍中有所记载。〔景泰〕?**图经志?载:“其民皆倭尼、类蒲蛮,男子绾髻于顶,白布缠头,妇人盘头露顶,以花布为夸头,衣黑布桶裙。〞③〔乾隆〕?景东直隶厅志?曰:“窝泥,男服皂衣,女束发,青布缠头……〞④道光?普洱府志?卷十八说:“黑窝泥,宁洱、**、威远〔今景谷〕、他郎皆有之。性情缓和,服色尚黑〞。⑤道光?**通志?引?伯麟图说?“阿卡,男女服青蓝,以红藤系腰,耕余猎,较罕入城市。普洱府属有之。〞⑥对于服饰“崇尚黑色〞的习俗,哈尼族民间也有多种传说。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传说里说,人和鬼原是天神的同胞嫡子,由于人鬼不能和睦相处,见面就吵架,天神只好拉扯黑幕遮蔽他们的眼睛,乘机将他们分开。后来,干脆让他们划地为界,人类分得阳光照耀的林边之地,鬼魂分到阴暗的林地。偏爱人类的天神,为了防止鬼魂纠缠人类,将先前使用的遮身黑幕送给人类披于身上。从此,黑色有了驱邪避鬼的神性,成为人类与鬼魂和平共处的保护屏障,从而成为传统服饰的主色调。建水一带的哈民族的传说里说,他们所崇拜的图腾——龙。龙是黑色的,所以,黑色成了他们的桔祥色,每年的“昂玛奥、苦扎扎〔农历六月,杀牛祭神树、祭祖,在村中磨秋场上打磨秋、荡秋千〕等去祭神、祭祖时都只能全身穿黑色的衣服,不然对自己的民族图腾和自己的祖先不尊重,得不到他们有保佑。〔三〕、建水哈尼服饰中所蕴藏着的历史和神话故事哀牢山区哈尼族较为常见的传说为:古时候,哈尼人都穿生白色绣有花卉的衣服。但是,哈尼族居住的地方魔鬼横行,年轻美丽的姑娘常遭凌辱。有一次,一位叫做克略的寡妇领着两个女儿上山挖山芋野菜,魔鬼害死了克略,要欺辱两个姑娘。姑娘拼命逃进深山老林,山上的蓝靛叶把她们的衣服染得青一块黑一块,和黑压压的森林一样,魔鬼怎么也找不到她们。于是哈尼族把蓝靛视为救命草,将黑色视为驱邪避鬼的桔祥色,无论如何辗转迁徙,都把生命力极强的蓝靛种在房前屋后,总用蓝靛把土布染成藏青色或蓝色。从以上神话里我们可以看出,黑色在哈尼族人民心里具有驱魔祛邪的神力。因此,哈尼族服饰对黑色的崇尚,是建立在深厚的民族信仰之上而超越了普通的审美意识的。有人说,哈尼族选择黑色作为传统服饰的主色调,是因为历史上哈尼族只认识蓝靛这一种染料,这显然是对哈尼族文化缺少深入了解,忽略了民族服饰色彩选择中的信仰因素。事实上,在哈尼族地区,除了蓝靛之外,人们还普遍使用苏木、紫苏、玉荷花、黄饭花等植物染料。还有人说,哈尼族服饰选择黑色是出于梯田农耕劳作的需要。诚然,黑色是一种十分耐脏的颜色,哈尼族深色的服色客观上确实是对梯田农耕劳作的适应,但归根究底,哈尼族对黑色的崇尚主要出于上述重要的古老信仰。此外,哈尼族以“黑〞驱邪求吉的心理除了表达于服饰外,还表达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祭器或染成黑色,或放在极黑的屋角;祭祀祖灵的神台、人居的内屋,不仅不透光,还要熏黑;巫师外出祭神占卜,需在黑夜完成;外村人进村参加婚礼,要被主人用锅烟将手、脚、脸抹成黑色,以保护来客不被鬼魂欺负。时至今日,即使大局部青少年女性的上衣已出现较为鲜艳的色彩,但裤子通常还是黑色;而已婚,尤其是已育妇女的衣裤仍以黑色为主色调。在婚礼、葬礼等人生的重大仪式中,村里女子都要穿着黑色土布缝制的衣裤。她们认为,只有身着传统服饰的婚礼,才能得到祖宗的认可,进而得到祖灵的护佑;而葬礼中,逝者的黑色土布传统衣裤则相当于魂归祖地的通行证。哈尼支系是哈尼族中人口最多、亚支系最丰富的一支,包括哈尼、哈欧、腊咪、期弟、果活、果作、糯比、糯美、奕车等,哈尼支系服饰款型特点是:头饰一般分内外两层,大多为内帽加外**式,日常服装为短衣长裤,婚嫁穿长衣,盛装时喜欢在外套穿镶满银泡图案的马褂;裤子宽腿,小腿大多穿戴护腿套,既装饰又实用;裤子外一般还加尾饰或宽腰带,以不同形式精巧图案绣片遮于臀部。奕车人以独具风韵的短衣短裤、尖顶布帽而有别于其它哈尼支系服饰。雅尼支系服饰为短衣短裙型,不同地区间存在细微差异,以繁复的头饰、无领对襟短衣、胸兜、短裙及腿套的组合为根本款型。碧约女性的服饰以黑色高耸**、宽松无扣白色长衫、垂至脚面的宽松长筒裙的根本组合为主要款型。卡多女性日常服装为短衣长裙型。上衣为右衽长袖短装,下装为长及踝部的黑布长筒裙。白宏女性服装为短衣短裤型,以短、紧、小而着称,以显露小腹和肚脐眼为美。哦努女性服装为长衣长裙型,上装内穿黑色无领右衽长袖长衣胸衣,外套黑色无领长袖藏青色长衣,婚前穿白色短裙,婚后穿黑色长裙。阿木支系服饰为短衣长裙型。上衣为无领斜襟右衽长袖黑色短衣,下装为宽松黑色长裙。四、建水哈尼族服饰的现代文化服饰的开展与变化,曾经历了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的逐渐演进过程,并始终与社会生产力的开展水平和人们的观念变更相伴随。他们同世界上大多数民族一样,衣着的最初功能在于御寒、避暑和防止毒虫、荆棘的伤害,后来随着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衣着便从护身实用的根底上派生出审美意义上的欣赏目的,以及服饰的礼仪目的和信仰的目的,由此显示出服饰在社会生活中的突出作用和价值。放眼看今天的哈尼族服饰,由于社会的进步,各种科技产品已进入哈尼族聚居区,不仅进入了时代潮流——连衣裙、迷你裙、**装、西服等。还把自家制作的土布改为棉纺品,中长纤维织品等等,甚至许多的哈尼支系把自己传统美丽的服装用现代化改装,改为现代版,已经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