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学讲义_第1页
古文字学讲义_第2页
古文字学讲义_第3页
古文字学讲义_第4页
古文字学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讹为(见大徐本P179上),汀讹为頦(见大徐本P245下)等等,都是《说文》篆形错误的例子,这里就不多举了)。唐代小篆书法家李阳冰曾据秦刻石改《说文》篆形,例如上举《说文》“欠”字篆形上部的“三”,就被他改成了“彳刁”。11这种做法受到了後人的很多指责。李氏擅自改书是不对的。但是就字形本身而论,用秦刻石改《说文》并没有错。宋人刊刻的《说文》,其篆形似乎是出自李氏改篆本而又经过回改的,但往往改之未尽。例如在《四部丛刊》影印的影宋写本《说文解字系传通释》(简称小徐本)里,“欠”字就作’4而不作律。指出《说文》的篆形有不少错误,并不是想贬低它的价值。《说文》是最重要的一部文字学著作。如果没有《说文》,有很多字的结构就会弄不清楚,有很多字在古文字里的写法跟在隶、楷里的写法就会联系不起来,还有不少字甚至会根本失传。总之,要研究汉字的结构和历史,是离不开《说文》的。但是,过去的很多文字学者迷信《说文》,也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尽量利用己有的古文字资料来纠正、补充《说文》,使它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11见《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箋异注评》,梁光华著,贵州人民岀版社11见《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箋异注评》,梁光华著,贵州人民岀版社,2001年版。据李家浩老师考证,《说文》木部残卷所据字形就是李阳冰的。参看其在《文史》62辑上的文章。汉字形体的演变(上):古文字阶段讲汉字的形体演变,分“古文字阶段”(起自商代后期终于秦代一一公元前三世纪晚期)和“隶楷阶段”(起自汉代一直延续到现代)两部分。“古文字阶段”内部又划分为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六国文字、秦系文字几个阶段,主要根据唐兰先生的论述。从形体上看,汉字主要经历了由繁到简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字体和字形两方面。字形的变化指一个个字的外形的变化。字体的变化则指文字在字形特点和书写风格上的总的变化,而且通常是指较明显较巨大的变化而言的。这两方面的变化往往交织在一起而难以截然划分。(一)商代文字研究商代文字的字体,主要根据殷墟甲骨文和商代金文。甲骨文的刻写要改变毛笔字的笔法。主要的方法是:改圆形为方形,改填实为勾廓,改粗笔为细笔。如:日丁子父E]金文甲骨文与此同时,甲骨文还比较剧烈地简化了很多字形。如:E]金文甲骨文与此同时,甲骨文还比较剧烈地简化了很多字形。如:可以把甲骨文看作当时的一种比较特殊的俗体字,而金文大体可以看作当时的正体字。所谓正体就是在比较郑重的场合使用的正规字体,所谓俗体就是日常使用的比较简便的字体。注意甲骨文是当时的一种特殊的“俗体”,才不会把字体演变的序列排错。甲骨文(不包括跟金文作风相似的少数记事刻辞)和金文各自的形体,又由于时代的早晚或用途的不同而产生差别。广殷墟甲骨文JIr1早期甲骨文晚期甲骨文有时候,甲骨文早期多用简体,晚期用正体。这就出现了早期不如晚期象形的现象。商代晚期所见的字体的时代先后大致是:

记名金文T早期甲骨文T一般金文T晚期甲骨文图一虎犬・・牛止戍记名t1h-rdr金文i2>¥早期甲骨文!1¥it一般*晚期甲胃文尸4I衣按:商代“虎”字《文字学概要》原来误选了西周金文,今从台湾版用《文字学概要》附图7改换之。在金文里,记名金文的象形程度通常显著地高于用于记事的一般金文。后者大多数见于商代后期的晚期铜器上,字形跟晚期甲骨文相似。记名金文不管是见于早期铜器的,还是见于晚期铜器的,通常都比早期甲骨文还要象形。在记名金文里,彼此的象形程度也有高低之别,不过这种差别似乎并不是完全为时代的早晚所决定的。在文字形体演变的过程里,俗体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有时一种新的正体就是由前一阶段的俗体发展而成的(如隶书)。比较常见的情况是俗体的某些写法后来为正体所吸收,或者明显得促进了正体的演变。商代后期,一般文字的形体,跟图画已经有了很大距离。但是作为一种文字来看,象形程度仍然应该算是相当高的。有些字只要把它们所象的事物的特征表示出来,就能使人认识,因此文字的写法很不固定。在记名金文和早期甲骨文里,这种现象尤其突出。这就是一字多形。另外,商代文字的字形方向不固定。左右不别:

正反相同:Uli(侯侯)x横竖侧不拘正反相同:Uli(侯侯)x横竖侧不拘:(五)偏旁位置可以变动:牡、牝这种现象在周代文字字形不固定的现象,也是跟象形程度比较高的特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现象在周代文字里仍可看到,不过已经比较少见,到秦汉时代就基本绝迹了。(二)西周春秋时代的文字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夏商周断代工程把西周的年代定为: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春秋(前77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把西周的年代定为: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研究西周春秋时期的文字主要靠金文,此外还有西周甲骨文、可能是春秋晚期的侯马盟书和沁阳玉简、传承字书里的籀文。由于金文是“宗庙重器”,所以使用的大都是“正体字”。这就意味着西周时代俗体字的材料不是很多。一般把西周金文分为三期:早期: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中期:恭王懿王孝王夷王晚期:厉王(共和)宣王幽王也可以分成前、后两期。昭穆以前为西周前期,恭懿以后为西周后期。《文字学概要》即采用两期分法。早期变化不大。武成时代几乎完全沿袭商代晚期金文的作风。康昭穆时字形逐渐趋于整齐方正。但是其他方面变化不大。中期以后(恭懿以后)变化才剧烈起来。变化的主要趋势有:①线条化:指粗笔变细,方形、圆形的团块为线条所代替等现象,如“天、古、王、火”的例子:脚周前期(昭穆以前)西周后期(恭幽以后)春秋天夬古咅古古王Xii±火X火決火夾(此图见《文字学概要》47页)这种方法也是甲骨文改造正体字的方法,现在我们看到,这种方法在西周中期以后被正体字所使用,说明了俗体的势力和影响。②平直化:指曲折象形的线条被拉平,不相连的线条被连成一笔等现象,如“隹、马、贝、自”的例子:霑目酉霑目酉

乍瘠灵自

fan(此图见《文字学概要》47页)经过这些变化,文字的象形程度显著降低,书写起来就比较方便了。春秋时代的文字,除了沿着西周晚期的文字发展以外,还出现了两个特色:地域特征的形成:春秋时代各国的金文,在开始的时候大体上都沿袭西周晚期金文的写法。后来各地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个地区可以是一个国家,如秦国自成一区;也可以包含几个国家,如齐、鲁等在今山东省境内的一部分国家构成一区,楚、徐、吴等东南国家也构成一区)。各地区金文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书写风格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