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城市低碳循环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工作计划_第1页
突出城市低碳循环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工作计划_第2页
突出城市低碳循环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工作计划_第3页
突出城市低碳循环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工作计划_第4页
突出城市低碳循环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工作计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突出城市低碳循环,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工作计划突出城市低碳循环,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一)深入实施城市绿色制造大力推行绿色设计,加快建设绿色制造示范体系,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加强园区循化化改造,并与无废工厂无废园区建设充分结合,协同推进,促进化工、制造业绿色转型。(二)积极推行城市绿色生活高标准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扩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单位创建范围和数量,持续推进省级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建设。(三)大力发展城市绿色农业深入推进肥药两制改革,继续全面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推广使用粮食作物配方肥、商品有机肥、缓控释肥,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技术,采用生物、物理等防治技术与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相融合。继续完善农业废弃物收储运体系,提高废旧农膜、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率。深化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加大农作物秸秆利用途径探索力度,扩大农作物秸秆离田面积。推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到2025年,化肥农药施用量亩均下降幅度达到负增长。(四)全面推广城市绿色包装严格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限制产品过度包装要求,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力度,各领域普遍推广一次性塑料制品替代产品,2023年底,全区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用品,严格执行快递绿色包装标准。到2025年,城乡各领域禁止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塑料编织袋、塑料餐具等,全区邮政快递网点降低不可降解塑料胶带使用量,快递行业废包装产生量实现零增长。无废城市建设基本原则坚持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重点战略方向,加强各部门各领域多跨协同,强化建设工作系统性、协同性、配套性和永续性,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体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将新发展理念贯穿于无废城市建设全过程,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思路方法举措,强化科技动力支撑,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快补齐相关治理体系和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提升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能力。坚持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不断优化完善阶段性建设指标体系,压实各方责任,依法治污、精准施策,破解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中的难点堵点问题,保障无废城市建设有力推进。坚持把国家同责、一岗双责要求落实到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全过程,大力宣传无废城市理念,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加快构建国家领导、企业主体和公众参与的多元化治理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格局,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无废城市建设指导思想围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战略部署,统筹各类固体废物管理,强化制度、市场、技术、监管等保障体系,推进产废源头减量、资源高效利用、废物安全处置、智管精细到位、机制科学长效,把全域无废城市建设作为提升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高能门户的重要举措,为高质量建设美丽北仑、争创共同富裕先行区提供坚实支撑。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目标2023年创建省级四星级无废城市,2025年前创建省级五星级无废城市,全域满足国家级无废城市建设指标要求,固体废物产生强度稳步下降,资源化利用水平全面提升,处置设施能力基本富余,各类固体废物收运体系基本完善,浙里无废建设集成场景平台全面应用,无废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把全域无废城市建设作为打造区域生态文明建设高地和美丽中国样板的重要举措,为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高能门户和中国式现代化港城示范区提供坚实支撑。无废城市建设尚缺的要素(一)缺乏充裕的财力支撑《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要求,统筹运用相关政策,将无废城市建设财政资金需求列入部门预算保障,加快区域固体废物集中处置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加大多渠道投入,加快固体废物减量化、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工艺和设备研发制造。鼓励有条件的省份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无废城市建设。其中讲到有条件的省份,也是考虑到了一些地方财政吃力的状况。经过过去十年间各地在水十条等行动上持续大规模的投入,目前只有少部分地区尚有足够余力快速投入到无废城市的建设中来。此外,再加上经济下行和疫情等外部不确定因素,虽然政策已经明确,但短期内利好的释放必将是缓慢的。(二)缺乏从管理机制到行业端商业模式的一整套体系无废城市的建设不是一个独立封闭的系统,涉及到管理机制和产业的升级,其范畴远远超过了当前市政类的环保工程概念,在系统的构建上,需要产废企业、民众、治污企业等多方协同配合、动作一致。目前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对资源化利用存在认知不同、行动不齐、标准不一等突出问题。杜祥琬院士曾在文章中表示,我国在固体废物资源化的制度落实和管理方面,令出多门和职责不清的现象比较突出,而且资源化利用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和环境风险控制技术等规范,综合利用产品的环境健康风险质量控制等标准严重缺失。(三)缺乏基础建设、商业模式和技术路线不同于大气治理和水处理领域,无废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每一个环节上都需要有充分的积累,比如固废产生端的垃圾分类,这就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积累,德国用了两代人的努力,日本也用了一代半人的努力才培养出今天的分类习惯。2021年,发改委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十四五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但在落地上迟迟不见动静,主要难点在于尚无成熟的技术路线支撑。固废的另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是涉及的门类繁杂、涵盖的细分领域非常庞杂,这就导致市场的推进很难走集约化的路线。在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方面,单一固废利用较多,多种固废全产业链协同利用少,再加上行业壁垒的束缚,使多种工业固废协同利用的技术创新和成熟技术的快速大规模推广受到限制。无废理念形成背景无废一词源自英文ZeroWaste,常被译为零废物、零废弃物、零废弃、零垃圾、零填埋和零浪费等。ZeroWaste一词最早出现在1973年美国耶鲁大学化学博士保罗.帕尔默(PaulPalmer)创建的零废物系统公司(ZeroWasteSstemsInC),这家公司主要从事化学品的回收和再利用。其产生的最初背景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大量城市固废垃圾产生和填埋焚烧处置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人们消费的产品种类越来越多,更换频率越来越高,并且需要大量的一次性用品及包装。这一方面导致了资源枯竭和能源危机,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大量废物的产生。垃圾处置途径主要有填埋.焚烧、堆肥和回收利用等。像美国等土地资源相对充足的国家,填埋成为其主要的处理方式而像北欧及日本等国家,由于普遍国土面积较小,人口密度较大,固废填埋并不是特别经济的选择,所以焚烧比例相对较高。出于城市地区垃圾填埋场的短缺以及垃圾焚烧厂(垃圾发电技术)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顾虑,最初的无废聚焦于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即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可以作为其他产业的原料加以利用,实现生活垃圾循环再利用的最大化。20世纪90年代开始,急速增长的垃圾数量和种类不仅要求废物的收集系统愈加复杂,还对城市有限的废物处理能力提出挑战。同时,国际上有多个NGO环保组织,宣传无废运动,无废理念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其关注的问题也逐步演变为如何系统化解决城市垃圾问题.2002年零废弃国际联盟(ZeroWasteInternationalAlliance,简写为ZWIA)成立,其主要目标之一是建立标准以指导零废弃战略在全球的发展。2006年,保罗.帕尔默成立了零废弃研究所(ZeroWasteInstitute),一个非盈利机构,主要从事在工业和商业领域运用零废弃原理实现垃圾减量,出版和发表环境影响报告和零废弃影响报告。2010年底,欧洲第个零废物研究中心在意大利成立......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演化,无废理念从注重末端治理提高回收利用率转变为注重源头减量和过程再使用的废物倒金字塔新型管理理念。许多西方国家的城镇和机构将零垃圾目标纳入其垃圾管理战略,无废城市概念便被作为城市垃圾管理和垃圾减量的终极目标。我国无废城市建设的总体进展及成效(一)全过程管控系统推动塑料污染综合治理当前,塑料垃圾问题,特别是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受到国际、国内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由于塑料污染治理涉及经济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降低塑料污染风险,需各部门联动、多方配合,关键是要建立起综合治理长效机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加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全球净塑城市倡议,开展净塑项目合作和经验分享,以提升国际影响力。(二)集中式园区建设统筹城市固废处置,破解邻避效应邻避效应是城市固废处理处置设施建设、运营中面临的共性难点问题。一些无废城市试点通过探索建立固废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生态园等,开展集中式园区建设,统筹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废、危险废物等综合处理处置,便于将分散的防范风险进行集中管理;同时,辅以高标准的处理设施建设,采取一系列先进技术、设计和具体措施,将产业园配套设施和居民生活融合,化邻避为邻利。该模式以徐州市、深圳市等为典型代表。建设集中式循环经济产业园,将各类固废在处理过程中的物质和能量构建循环和共生关系,立足安全、集中、高效处置城市废弃物的功能区定位,围绕已建成的餐厨垃圾处理厂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将新建的危险废物处理等污染较重的设施布局在中心,新建的大件及园林垃圾处理等污染较小的设施在周边;结合高压走廊布设景观绿化,外围建设科研教育基地,打造工业旅游、生态景观园区,从而提升了居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有效破解邻避效应。(三)区域协同治理机制深化固废协同处置目前,我国固废处理处置产能整体不足,特定种类固废处理处置能力存在结构性缺口。不少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固废产生种类、总量与其处理处置能力不相符合,一些行政区的某些类别固废的处理处置能力有富余,某些类别又存在短缺。通过开展区域协同治理,有助于化解固废综合利用及无害化处理能力的区域供需失衡和结构性短板问题,也有助于遏制固废跨区域非法转移、倾倒等环境污染事件。该模式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深圳市为典型代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率先建立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合作机制和联合执法机制,建立跨领域、跨部门、跨区域的危险废物高效管理体系,实现处置能力资源共享、就近处理、风险可控;深圳市依托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构建建筑废弃物区域协同处置模式、医疗废物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模式,组织筹备深莞惠经济圈(3+2)生态环保合作,推进各地发挥资源优势,实现固废处置能力互补。(四)智慧信息平台助推城市固废精细化管理无废城市涉及的城市固废数量大、种类多、流向与底数不清且监管无序,这是当前各地城市固废管理中面临的普遍难题。通过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建立城市固废智慧信息管理平台,对城市固废全周期、智能化、闭环式统筹管理,可有效助推城市固废精细化管理水平和效率。该模式以徐州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圳市等为典型代表。徐州市通过多维逻辑拓扑运算技术、数据挖掘、3S(遥感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集成技术、物联网、二维码联单等技术打造智慧信息管理平台,分别构建城市、产业、园区/企业层面的各类固废产生、收运、处置、贮存等各环节的监测数据,实现固废的全生命周期智慧化跟踪监管;同时,可有效解决整个固废链条上下游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产废单位与用废单位的信息共享,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企业间交易撮合。无废城市提出背景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产生固体废物量最大的国家。据生态环境部公开资料,我国目前各类固体废物累积堆存量约600-700亿吨,年产生量近100亿吨,且呈逐年增长态势。各类固体废物产生强度大、处理设施选址难度大,资源利用程度低、协同处理比例低,垃圾围城矛盾多、非法转移倾倒事件多。这些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影响城市安全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两大两低两多等突出问题都亚需通过深化改革来统筹解决。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也在2019年1月23日发布的署名文章中提到:固体废物产生强度高、利用不充分,部分城市垃圾围城问题十分突出,与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还有较大差距。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长期以来,固废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制度设计和实施的刚性不足,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完善。固废处理问题的根本在于目前不少地方在城市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固废减量、回收利用与处置问题上考虑不足,严重影响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无废社会建设从城市整体层面继续深化固废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长效体制机制,成为我国固废治理的重要抓手,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对推动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促进城市绿色发展转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无废城市建设有利于解决城市固体废物污染问题,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获得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将引导全社会减少固体废物产生,提升城市固体废物管理水平,加快解决久拖不决的固体废物污染问题,不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增强民生福祉。无废城市建设有利于深化固体废物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长效体制机制。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是从城市整体层面继续深化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改革的重要措施,为探索建立分工明确、相互衔接、充分协作的联合工作机制,加快构建固体废物源头产生量最少、资源充分循环利用、非法转移倾倒和排放量趋零的长效体制机制提供了有力抓手。无废城市建设有利于加快城市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固体废物问题本质是发展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是固体废物问题解决方案的重要提供者和执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