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风小康系列车型座椅总成检查技术条件版本:C版东风渝安车辆有限公司研发中心2023年12月0编号:DFYA-GD-2023-079签署页编制:陈芝明8/12-09江超靖8/12-09校对:王海波8/12-09审核:杨洪涛8/12-09张静19/12-09标准化:张忠恺8/12-09批准:彭自力8/12-09东风渝安车辆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前言为规范东风小康系列车型座椅总成的技术规定、实验方法、检查规则、包装标志、运送与贮存,特制订本文献。本文献合用于所有配套厂家所供应的座椅总成。本文献合用于东风渝安车辆有限公司生产的各系列车型座椅总成。本文献自执行日起代替DFYA-GD-2023-079座椅总成检查技术条件B版。本文献起草单位为东风渝安车辆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本文献最终解释权归东风渝安车辆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本文献自2023年1东风小康系列座椅总成检查技术条件1.主题内容和合用范围本检查技术条件规定了东风小康系列座椅的验收项目、验收方法、检查规则和标志、包装、运送及储存等。本检查技术条件合用于所有配套厂家所供应东风小康系列座椅的质量验收。2.引用标准下列文献中的条款通过本检查技术条件的引用而成为本检查技术条件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献,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涉及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合用于本检查技术条件,然而,鼓励根据本检查技术条件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献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献,其最新版本合用于本检查技术条件。GB4357-1989碳素弹簧钢丝GB250-2023评估变色用灰色样卡GB8410-2023汽车内饰材料燃烧特性GB/T14486-1993工程塑料模塑料尺寸公差GB11551-2023乘用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GB11550-1995汽车座椅头枕性能规定和实验方法GB/T1804-2023一般公差未注公差的线性的角度尺寸的公差GB15083-2023汽车座椅、座椅固定装置及头枕强度规定和实验方法GB/T13773座椅面料缝合部位的接缝强力实验方法QB/T2080-1995高回弹软质聚氨酯泡沫塑料QC/T633-2023客车座椅QC/T484-1999汽车油漆涂层QC/T47-1992汽车座椅术语QC/T740-2023乘用车座椅总成QC/T625汽车用涂镀层和化学解决层QC/T805-2023乘用车座椅用滑轨技术条件QC/T236-1997汽车内饰材料性能的实验方法QC/T55-1993汽车座椅动态舒适性实验方法QC/T56-1993汽车座椅衬垫材料性能实验方法JB/T5943-1991工程机械焊接件通用技术条件JT/T460-2023客车座椅靠背调角器技术条件DFYA-GD-2023-051东风小康系列车型座椅面料检查技术条件DFYA-GD-2023-005东风小康系列车型零部件金属覆盖层(镀锌)检查技术条件ECE17关于车辆座椅、座椅固定装置及头枕的认证的统一规定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合用于本检查技术条件。3.1车辆型式是指在下列重要方面没有差异的车辆。3.1.1座椅的结构、形状、尺寸、材料以及质量,允许座椅蒙皮和颜色不同;允许质量差在批准座椅型式的座椅质量的5%范围内;3.1.2座椅、座椅靠背及其组成部件的调节装置、位移装置及锁止装置的型式和尺寸;3.1.3座椅固定装置的型式和尺寸;3.1.4头枕的尺寸、构架、材料和衬垫,允许其蒙皮和颜色不同;3.1.5头枕附件的型式和尺寸,若头枕为分体式头枕还涉及头枕连接部件的特性。3.2座椅供一个成年乘员乘坐且有完整装饰并与车辆结构为一体或分体的乘坐设施。它涉及单独的座椅或长条座椅的一个座位。3.3固定装置将座椅总成固定到车辆结构上的装置。涉及车身上受影响的部件。3.4调节装置能将座椅或其部件的位置调整到适应乘员乘座的装置。该装置有如下功能:纵向位移、垂直位移、角位移。3.5座椅移位折叠装置为便于乘员的出入,使座椅或其一部分旋转或/和移动的装置。座椅或其一部分旋转或/和移动中无固定中间位置。3.6锁止装置使座椅及部件保持在使用位置的装置。3.7头枕用于限制成年乘员头部相对于其躯干后移,以减轻在发生碰撞事故时颈椎也许受到的损伤限度的装置。4验收项目4.1一般技术规定4.1.1客车座椅(以下简称座椅)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并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和技术文献制造。4.1.24.1.34.2前排座椅总成4.2.14.2.2靠背调角器应单手操作,到位后锁止应可靠,座椅靠背上边沿自由状态下前后的松动间隙不大于5mm,活动部分涂4.2.3靠背调角范围,以靠背自然角状态10°为基准,前倾角为46°,后倾角为60°。4.2.4前、后滑动装置调节范围,从座椅设计基准计算,将滑轨滑至设计位置最后端,向前可移动160mm,N1类车滑轨移动量按图纸规定执行。当乘员正常乘坐时,其座椅前、后滑动装置应能单手操作,规定座椅滑动灵活、无卡滞现象、活动部分必须涂润滑脂、调节手柄塑料套外边沿与座垫前面距离平行,且间距不小于15mm。4.2.54.2.6靠背调角器外护塑料盖固定牢固,调节手柄与塑料4.2.74.3中排座椅总成(2人联体)4.3.1座椅靠背可折叠,调节装置置于座椅左边,调节应灵活,无卡滞现象;操作力不大于30N,到位后其锁止应可靠,座椅靠背上边沿自由状态下前后的松动间隙不大于5mm,4.3.2靠背与座垫角度为105°,座垫与车身地板水平方向角度为5°4.3.34.3.44.3.54.3.6后支撑腿使用蝶形螺栓(规格为M8×4.4中排座椅总成(三人2+1)4.4.14.4.24.4.3座椅调角器调节装置操作力不大于30N,到位后其锁止应可靠,座椅靠背上边沿自由状态下前后的松动间隙不大于5mm,4.4.4靠背与座垫角度为105°,座垫与车身地板水平方向角度为5°4.5中排分体座椅总成4.5.1分体座椅旋转角度为360°,分前后两档,即从正常位置起0°和180°,在各旋转档位的偏角允许差为±1°4.5.2分体座椅靠背可调角,调节应灵活,无卡滞现象;靠背与车身侧围无干涉4.5.34.5.4分体座椅前、后滑动装置调节范围,从座椅设计基准计算,将滑轨滑至设计位置最后端,向前可移动160mm。当乘员正常乘坐时,其座椅前、后滑动装置应能单手操作,规定座椅滑动灵活、无卡滞现象、活动部分必须涂润滑脂、调节手柄塑料套外边沿与座垫前面距离平行,且间距不小于15mm4.6第三排座椅总成4.6.1座椅靠背可折叠,调节装置置于座椅左边,操作应灵活,无卡滞现象,操作力不大于30N,到位后其锁止应可靠,座椅靠背上边沿自由状态下前后的松动间隙不大于5mm,4.6.2靠背与座垫角度为105°,座垫与车身地板水平方向角度为5°4.6.34.6.4后支撑腿使用蝶形螺栓(规格为M8×4.6.54.7座椅总成面料基本规定4.7.1座椅总成护面装配后,表面应挺括、饱满、不允许有油渍、污损、皱折等缺陷。座椅的外表面和内部不应存在任何危及乘客安全的锋利突出物。4.7.2座椅总成护面整体缝合应牢固。缝制针距4.5±1mm匀、清楚、平直,无漏针、跳针、脱线、跳线等现象。座椅总成的坐垫缝制与靠背缝制的线条应对齐,相差不大于±5mm。蒙皮表面线头需清理干净。4.7.3在-30℃~+504.8座椅骨架总成4.8.1座椅骨架总成各焊接组件不应有焊接错位、虚焊、脱焊等缺陷。焊接处不得留有焊渣、焊瘤等缺陷。其焊接质量应符合JB/T5943的有关规定。装配后,应连接牢固,使用可靠。4.8.2座椅骨架应符合本标注的规定,并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产品图样和技术文献制造。4.8.3任何工况下,在规定的质保期中,座椅不得产生异响。4.8.4座椅的金属件(涉及骨架横管、钢管、U形管、头枕管、加强钢丝、支撑腿、S形弹簧、调角器安装板等)应进行表面防锈解决,座椅的金属件油漆涂层应符合表1表1QC/T484中TQ7有关规定代号等级涂层特性涂层的重要质量指标备注TQ7甲属于防锈涂层(或底漆涂层)对金属表面有良好的防锈性能和机械强度。合用于作为毛坯和零件的防锈涂层(或底漆涂层)1、漆膜外观:漆膜平整,允许有不严重的流痕,但不允许有针孔和麻点。2、漆膜厚度:不低于20±5μm.。3、机械强度:50㎏·㎝;弹性1mm;硬度≥0.4;4、耐腐蚀性:按4.1.1a5、耐水性;浸入50℃6、耐碱性;按4.1.8n实验,漆膜不应起泡脱落。允许变软,放置2h后恢复原状。7耐机油性;浸入60℃4.8.4.1座椅中限位销、旋转销表面镀白锌:Fe/Ep·Zn10·c1B,电镀层和化学解决层应符合QC/T625的有关规定。4.8.4.2座椅S型弹簧及钢丝4.8.4.2.1座椅S型弹簧与骨架上的卡子挤压紧固时,应一方面对骨架上卡子进行防锈漆化解决,然后使用榔头,敲合卡子,使弹簧紧固在骨架上。为防止敲击过程中卡子上漆面脱落,可选用橡胶或木质榔头。4.8.4.2.2座椅S型弹簧按规定漆化解决,布局应避开座椅骨架钢管。4.8.4.2.3座椅S型弹簧两端的安装位置,可进行尼龙涂装或套装塑料管,也可按供需双方商定的其他规定进行。4.8.4.2.4座椅S型弹簧两端不得存在任何危及乘客安全的锋利突出物。4.8.4.2.5经表面解决的S型弹簧应存放在通风和干燥的仓库内。在正常保管情况下,自出厂之日起,供应商应保证12个月不致锈蚀。4.8.4.2.6座椅S型弹簧有其他技术规定期,由供需双方商定。4.8.4.2.7S形弹簧尺寸规格应符合表2小康座椅S形弹簧参数规范表2小康座椅S形弹簧参数规范名称材料级数尺寸最小盘重备注碳素弹簧钢丝65mncφ4.00.5kg座垫使用碳素弹簧钢丝65mncφ3.00.5kg靠背使用4.8.4.2.8钢丝直径应符合GB4357规定,根据需方需求,可供应中间尺寸的钢丝。4.8.4.2.9钢丝直径的允许偏差应符合GB4357规定。4.8.2.4.10钢丝的椭圆度应不大于允许公差之半。4.8.2.4.11钢丝盘形应规整,当打开钢丝盘时,不得散乱、扭转或成∞形。4.8.2.4.12钢丝的性能应符合GB4357中的相关规定。4.9座椅头枕规定4.9.1头枕总成应符合本检查技术条件规定,尺寸见产品图纸。4.9.2头枕在任何使用位置上,都不应有任何也许对乘员导致伤害的凸起或尖棱。头枕总成具有上下调节功能,共三档,20mm/档。头枕调节应轻便灵活、锁止可靠。4.9.3“可拆式头枕”是指采用插入或固定的方式与座椅靠背相连且可以与座椅分开的头枕。4.9.4“分体式头枕”是指采用插入或固定的方式与车身结构相连且完全与座椅分开的头枕。4.9.5头枕方面的性能实验规定按照GB11550-1995及GB15083-20234.10其它技术规定4.10.1构成座椅背面的安装件或附件,在碰撞时不应对乘客身体导致伤害。4.10.2隔热垫常规检查:隔热垫表面无破损、污渍、覆胶均匀、牢固、无气泡。隔热垫材料燃烧性能按GB8410-2023的规定,燃烧速度不大于100mm/min。4.10.3主、副面料表面规定清洁、平整、色泽一致、无折皱、无污渍及明显的针织物疵点。面料标准样板由我司提供,按DFYA-GD-2023-051的规定进行检测。4.10.4泡沫:全车座椅坐垫泡沫为冷发泡沫;其它允许使用热发泡沫;泡沫物理性能见表3座椅泡沫物理性能指标规定。表3座椅泡沫物理性能指标规定序号项目性能指标检查方法备注坐垫靠背头枕1密度(Kg/m3)≥35≥30≥35GB/T6343普通密度(Kg/m3)≥44≥36≥44GB/T6343新3U金钻、豪华型2回弹率(1%)≥40≥35GB66703拉伸强度(Kpa)≥110≥100GB63444断裂伸长率(1%)≥100≥100GB63445压陷25%时的硬度(N)100-30080-180GB108076压陷65%时的硬度(N)300-900280-600GB10807765%/25%压陷比≥2.68撕裂强度(N/m)≥280≥250GB10808975%压缩永久变形(1%)≤20≤25≤20GB666970℃、10燃烧性(mm/min)≤100GB841011干热老化后拉伸强度最大变化率(1%)±30GB9640140℃、12湿热老化后拉伸强度最大变化率(1%)±30GB9640105℃、3h、4.10.5调角器:调节手柄与外护塑料盖颜色、皮纹按我司提供色板。4.10.6前排座椅铰链盖、控制箱后盖颜色、皮纹按我司提供色板。4.10.7中、后排座椅主、副面料按我司提供标准样板。4.10.8 中、后排座椅支撑腿翻转拉簧镀白锌:Fe/Ep·Zn104.10.9座椅面料包装规定:座椅坐垫和靠背骨架不得外露(除调角器)。5实验方法5.1一般规定的检查5.1.15.1.2尺寸及受力用通用工具和专用量具检查,应满足本检查技术条件,并符合经规定程序批准的产品图样和技术文献中规定的尺寸。5.2座椅总成的检查5.2.1对于可调式座椅靠背,除制造厂另有规定外,应将其锁止在按GB11551-2023标准附录C所述3DH装置躯干基准线与垂直方向成25°5.2.25.2.35.3座椅的性能实验5.3.1座椅总成的动态实验按GB15083-2023第5.3.15.3.2座椅的静态实验按GB15083-2023第5.3.25.3.3座椅的头枕性能实验按GB15083-2023第5.45.3.4座椅总成的吸能性实验按GB15083-20235.3.5座椅泡沫的物理性能实验按QC/T56中6.1~6.7的规定进行,其结果应符合本检查技术条件5.3条表25.3.6座椅面料各方面性能的实验,按DFYA-GD-2023-051东风小康系列车型座椅面料检查技术条件进行5.3.75.3.85.3.95.3.5.3.11座椅面料缝合部位的接缝强力实验方法按GB/T13773进行。5.3.125.3.15.3.5.3.5.3.16座椅总成需进行3C强制认证,按3C强制认证流程进行,且应符合3C规定。6欧标认证座椅性能规定对于出口车所用座椅,其性能需满足以下有关内容,对本法规未涉及项目,座椅需满足ECE17有关内容:6.1合用于M1(1)类车辆所有座椅的一般技术规定6.1.1每个调节装置和位移装置都应具有能自动工作的锁止装置。若座椅扶手或其它舒适性装置在发生撞车事故时不会给乘员带来伤害的话,则不需要采用锁止装置。6.1.2对座椅的位移装置,其操纵件应置于座椅外侧接近有车门处。即使对位于该座椅背后的乘员,也应易于接近。6.1.3在于第7.5.1条定义的区域1内的座椅后部,应通过本法规附录2规定的吸能性实验。6.1.3.1若按本法规附录2规定的方法进行实验,头型反弹加速度大于80g的连续作用时间不超过3ms,应认为满足规定。同时,实验过程中或实验后不得有危险的边棱出现;6.1.3.2第6.1.3条规定不合用最后排座椅或背对背安装的座椅。6.1.4座椅背面不应有任何也许会增长乘员伤害的凸起或尖棱。6.1.4.1假如按第7.1条规定的条件进行实验时,座椅背面的曲率半径不小于下列限值,则认为满足本条规定:区域1内为2.5mm;区域2内为5.0mm;区域3内为3.2mm。区域的定义见第7.5条。6.1.4.1.1本规定不合用于:6.1.4.1.1.1表面凸起部分的突出高度小于3.2mm6.1.4.1.1.2最后排座椅和背对背安装的座椅;6.1.4.1.1.3位于通过每排座椅最低R点的水平平面以下的座椅靠背部分。(假如各排座椅高低不同,则从后排座椅起,每一平面或调高或调低,形成一垂直阶梯,并通过次前排座椅“R”点);6.1.4.1.1.4诸如柔性线网类部件。6.1.4.2位于第7.5.2条规定的区域2内的表面,若满足本法规附录2规定的吸能性实验,则允许其曲率半径小于5mm,但不应小于2.5mm,且表面应加衬垫以避免座椅骨架与乘员头部直接接触。6.1.4.3位于上述区域内的部件,若表面材料肖氏硬度低于50A,上述除对附录2规定的吸能性实验的规定之外的所有规定只合用于刚性部件。6.1.5在按第7.2条和第7.3条规定进行的实验过程中或实验后,座椅骨架、座椅固定装置、调节装置、位移装置或其锁止装置均不应失效。若产生的永久变形(涉及断裂)在碰撞过程中不会增长伤害限度且能承受规定负荷的话,则该永久变形是允许的。6.1.6在进行第7.3条和附录5第2.1.条规定的实验过程中,锁止装置不得松脱。6.1.7在进行第6.3条和附录9第2.1.条规定的实验后,用于或有助于乘员通过的位移装置应处在工作状态,且至少保证能松脱一次,并按需要使座椅或座椅的一部分移动。对于其它位移装置、调节装置和锁止装置,可不必处在正常的工作状态。对于带有头枕的座椅,进行第7.2条规定的实验,以检查座椅靠背及其锁止装置的强度是否满足该规定的规定。对于座位个数多于头枕个数的座椅(长条座椅),也应进行第7.2条规定的实验。6.2头枕的安装6.2.1头枕应当安装在M1类型汽车的前排外侧座位上。装在用于其它类车辆和其它座位位置头枕的其座椅也可以按照本法规进行认证。6.2.2头枕应当安装在M2类(其最大质量不超过3500kg)和N1类的车辆的前排外侧座位上;6.3装备或可以装备头枕座椅的特殊规定6.3.1该头枕不应成为增长乘员危险的因素。特别头枕在任何使用位置上,都不应有任何也许对乘员导致危险的凸起或尖棱。6.3.2位于第7.5.1.3条定义的区域1内的头枕,其前、后表面都应通过吸能性实验。6.3.2.1假如按照本法规附录2规定的方法进行实验,头型的减速度大于80g的连续时间不超过3ms,应认为满足规定。同时,实验过程中或实验后,不得有危险的边棱出现。6.3.3位于第7.5.2.2条定义的区域2内的头枕,其前、后表面都应装有衬垫,以防乘员头部与骨架部分直接接触。6.3.4上述第6.3.2条和第6.3.3条规定不合用于最后排座椅头枕的后表面部分。6.3.5头枕在座椅或车身构件上的固定方式应保证头枕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头型的作用压力,其衬垫内或头枕与靠背连接处,不得出现刚性的可致伤害的凸起。6.3.6对于装有头枕的座椅,若其头枕满足第6.4.2条规定且征得检查部门的批准,可视为满足第7.1.3条的规定。6.4头枕高度6.4.1头枕的高度的拟定按照附录1进行6.4.2对于前排座椅其高度不应低于800mm,对于其它各排座椅不应低于750mm6.4.3对于高度可调的头枕:对于前排座椅高度不应低于800mm,对于其它座椅不应低于750mm6.5对安装高度可调的头枕,其枕用部分的高度不应小于100mm。6.5.1对安装高度不可调的头枕,其与座椅靠背的间距不应大于60mm。对安装高度可调的头枕,在头枕调至最低位置时,其与座椅靠背的间距不应大于25mm。对装有分体式头枕且高度可调的座椅或长条座椅,其处在所有位置时,都应满足本项规定。6.6对于高度可调的头枕,假如使用直径为165mm的头型,对每个间隙反复进行实验。作用力为通过该间隙最小截面的重心,在平行于基准线的横截面上,并且相对于R点的力矩为373Nm的附加实验后,仍然满足头型的最大允许后移量X应小于102mm,则允许一个或多个间隙存在。对于该间隙不管其形状如何,在按ECE17中第6.7的规定测定期,其头枕骨架间距“a”可以大于60mm。6.7头枕及其固定装置应具有足够的强度,以保证在头枕顶部向下65mm处,通过直径为165mm的头型,施加一个垂直于移动后基准线的初始负荷,其相对于R点的力矩为373Nm的负荷作用下不被损坏。对带有座椅靠背的整体式头枕位于从“R”点沿躯干基准线向上540mm处且垂直于躯干基准线的平面以上的区域的座椅靠背部分应满足该规定。6.8对安装高度可调的头枕,除使用者故意采用非正常的操作方法之外,不应使其安装高度超过最高工作极限。6.9假如座椅或靠背在头枕顶部向下65mm处,通过直径为165mm的头型,施加一个垂直于移动后基准线的初始负荷,其相对于R点的力矩为373Nm,未发生断裂,则增长到890N;无断裂,则座椅靠背及其锁止装置的强度满足规定。6.10应车辆制造厂的规定,若隔离系统以特种车型的标准设备安装,附录5所描述的实验可以在隔离系统处在其正常位置的情况下进行。安装在位于正常使用位置的座椅靠背上面的网状铁丝隔离系统,应当依据附录5之第2.2条规定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假如隔离系统保持在原位置,则认为满足此规定。但是,在实验期间,允许隔离系统有变形,条件是隔离系统部分(涉及实验的座椅靠背和/或头枕部分)(肖氏硬度大于50A),前轮廓不能向前方移出一横向垂面,此平面通过:(a)所述座椅的R点前方150mm处的点(对头枕部分);(b)所述座椅的R点前方100mm处的点(对座椅靠背部分以及隔离系统部分,而非头枕部分)。在相应座椅及乘坐位置的纵向中分平面内进行测量并构成行李箱前边界的各个乘坐位置。在实验后,不得有容易增长对乘员伤害限度或危险性的边棱出现。7欧标认证实验7.1一般规定7.1.1对于可调式座椅靠背,除制造厂另有规定外,应将其锁止在附录6所述3-DH装置躯干基准线与垂直方向成250角的后倾位置上。7.1.2安装在车辆上的某一座椅,假如其锁止装置和固定方式与其它某一座椅相同或对称,则实验部门可以只对其中一个座椅进行实验。7.1.3对头枕高度可调的座椅,实验时头枕应置于其调节范围内最不利的位置上(一般是最高位置)。7.2座椅靠背及其调节装置的强度实验7.2.1通过一个模拟本附录6所述的人体模型背的部件,将相对“R”点产生530Nm力矩的力,沿纵向向后施加到座椅靠背的上部。对于长条座椅,假如骨架部分或所有(涉及头枕部分)为一个以上座位共用,则应对这些座位同时进行实验。7.3座椅固定装置、调节装置、锁止装置和位移装置的强度实验7.3.1按附录3第1条的规定,对整个车体向前施加一个不小于20g的水平纵向减速度,连续时间为30ms。应制造厂的规定,可以选用附录5—附件中的所描述的实验脉冲。7.3.2向后施加一个满足第7.3.1条规定的纵向减速度。7.3.3座椅处在所有调节位置时都应满足第6.3.l条和第6.3.2条的规定。对头枕安装高度可调的座椅,实验时,头枕应置于其调节范围内最不利的位置(一般为最高位置),实验过程中座椅的安装应保证无在因素阻止锁止装置的松脱。将座椅调节到下述位置后进行实验,则认为满足这些条件:在纵向方向,将座椅调整后固定在从最前面的正常驾驶位置或制造厂规定的最前面的使用位置向后移动一档或10mm处(对于在垂直方向独立调节的座椅,应将其座垫置于最低位置);在纵向方向,将座椅调整后固定在从最后面的正常驾驶位置或制造厂规定的最后面的使用位置向前移动一档或10mm处(对于在垂直方向独立调节的座椅,应将其座垫置于最低位置)。必要的话,应符合第7.3.4条的规定。7.3.4假如在除第7.3.3条规定之外的某一座椅位置上的座椅锁止装置和固定装置的负荷分部,比在第7.3.3条定义的座椅位置上更不利的话,则实验应在最不利的座椅位置上进行。7.3.5假如根据制造厂规定,进行本法规附录3第2条规定的固定壁实车碰撞实验的话,则可以视为满足第7.3.l条规定的实验条件。此时,应当按照第7.1.l条、第7.3.3条以及第7.3.4条的规定,将座椅调整到使其固定装置的应力分布处在最不利的位置上。7.4头枕性能实验7.4.1对于可调式头枕,在其可调范围内,头枕应处在最不利的位置上(通常是最高位置)。7.4.2对于长条座椅,假如骨架部分或所有(涉及头枕部分)为一个以上的座椅共用时,则应当对这些座椅同时进行实验。7.5区域的定义7.5.1区域17.5.1.1对于不带头枕的独立式座椅,该区域是指位于距过座椅中心线的纵向中心面100mm的左、右两纵向垂直面之间,并且在过从靠背顶点沿基准线向下100mm处,并且垂直于基准线的平面以上的靠背后面的区域。7.5.1.2对于不带头枕的长条座椅,该区域是指位于距由制造厂提供的每个外侧座椅纵向中心面100mm的左、右两纵向垂直面之间,且在过从靠背顶点沿基准线向下100mm处,并且垂直于基准线的平面以上的靠背后面的区域。7.5.1.3对于带有头枕的座椅或长条座椅,该区域是指位于距座椅纵向中心面70mm的左、右两纵向垂直面之间,或在从R点沿基准线向上635mm处而垂直于基准线的平面以上的区域。实验时对于可调的头枕,应当由调节系统将其在可调范围内调到最不利的位置(一般是最高点)。7.5.2区域27.5.2.1对不带头枕和带有可拆式或分体式头枕的座椅或长条座椅,区域2是指位于过从靠背顶点,沿基准线向下100mm处,并且垂直于基准线的平面以上的区域,但不涉及位于区域1内部分的区域7.5.2.2对于整体式头枕座椅或长条座椅,区域2是指位于过从该座椅或该乘坐位置R点沿基准线向上440mm处,并且垂直于准线的平面以上的区域,但不涉及位于区域1内部分的区域。7.5.3区域37.5.3.1区域3是指位于第5.1.4.1.3条定义的水平面以上的座椅或长条座椅的背部区域,但不涉及位于区域1和区域2内部分的区域。7.6等效实验采用不同于上述第6.2条、第6.3条和第6.4条以及附录2所述的实验方法时,应证明该实验方法的等效性。8生产一致性生产一致性程序应当符合ECE17的附录2协议中所述的下述规定:8.1每一辆带有本法规规定的认证标志的车辆应满足上述第6条规定,以使与经认证批准的车型一致。但车辆上所装备的上述第4.9.3条和第4.9.4条定义的头枕不影响经认证批准车型的一致性。即使在车辆销售时座椅不带该型式头枕,也不会影响经认证批准车型的一致性。8.2认证实验部门可以随时确认每个生产单位产品一致性保证的控制方法。认证实验部门也可对生产线上的车辆进行随机检查,并且拟定其是否满足上述第6条所述的规定。8.3对于生产线上车辆所使用的座椅面料应符合DFYA-GD-2023-051《东风小康系列车型座椅面料检查技术条件》,且各生产厂家应保证同种车型、同种配置的车辆所使用座椅面料的一致性。9检查规则9.1出厂检查9.1.1座椅应由制造厂质检部门检查合格,并签发产品合格证后方可出厂。9.1.2出厂检查项目及抽样数见表4,抽样基数不少于50套。9.1.3座椅重要尺寸参数的检查应按图样规定进行,其抽样数不少于每批产品的3%。9.2型式检查9.2.1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对产品进行型式检查:a)新产品或者老产品转厂生产的定型鉴定;b)正式生产后,如结构、材料、工艺有较大改变,也许影响产品性能时;c)正常生产二年时(或供需双方商定);d)产品停产一年后,恢复生产时;e)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进行型式检查的规定期。9.2.2型式检查项目及抽样数见表4,抽样基数不少于50套。9.2.3型式检查时,在规定的检查项目中,当安全性项目中有任一项次检查不合格时,则判本批产品为不合格;安全性除外的其它项目中,有任一项次检查不合格时,可加倍抽样,对该不合格项目进行重检,如仍不合格,则判本批产品为不合格。表4检查项目和抽样数序号项目型式检查抽样数出厂检查抽样数合用范围1零部件规定座椅面料的基本安全规定3—所有座椅2座椅面料的断裂强力3—所有座椅3座椅面料的透气性3—所有座椅4软质聚氨脂泡沫塑料物理机械性能3—所有座椅5座椅靠背调角器3—安装有调角器的座椅6装配规定3每只座椅所有座椅7调节功能座椅头枕33带有可调头枕的座椅8靠背角调节机构33安装有调角器的座椅9座椅纺织面料所有座椅10座椅有机材料的燃烧特性3—所有座椅11座椅头枕3—带有可调头枕的座椅12安全带的安装和固定3—安装有安全带的座椅13调节机构的锁止力3—驾驶座椅14调节机构的锁止力3—乘客座椅15座椅强度3—所有座椅16可靠性调节疲劳性能3—驾驶座椅17靠背骨架总成耐久性3—所有座椅18靠背调角器耐久性3—安装有调角器的座椅10标志、包装、运送、贮存10.1标志10.1.1在每一件座椅总成上应标明:a)产品及标记:“DFYA-××××”;b)生产日期;c)“CCC”认证标志。d)零部件件号。10.1.2座椅如需包装箱包装,则应有如下标志:a)本公司名称,地址;b)产品名称;c)产品标准或执行标准号;d)出厂日期;e)“小心轻放”、“防潮”、“堆码极限”、“向上”等标志。10.2包装每件座椅一般情况下用聚氯乙烯透明薄膜或无纺布包装,如公司有特殊规定按照公司规定包装,并且附有产品合格证。当长途运送时,每件座椅总成必须由瓦楞箱打包。10.3运送座椅总成运送时不得污染、碰伤。10.4储存座椅总成应放置在通风、干燥的库房中,不能与化学药品、酸、碱物质一同存放。
附录欧标认证实验内容附录1头枕宽度和高度的拟定附录1实验时测量与作图的具体说明附录2吸能性实验1样品安装、实验装置、记录仪器和实验程序1.1样品安装用由制造厂提供的固定装置将座椅按实车安装的方式牢固地固定在实验台上,以使其在实验时保持稳定。若座椅靠背可调,则应将其锁止在本法规第7.1.11.2实验装置1.2.1该实验装置由一摆锤组成。该摆锤转动轴用球轴承支承,它在撞击中心的折算质量(1)为6.8kg。摆锤下端有一个直径为165mm的刚性撞击头型,其中心与摆锤冲击中心重合。1.2.2头型上装有两个加速度计和一个速度测量装置,以测定撞击方向上的数据。1.3记录仪器所采用的记录仪器应满足下述测量精度等级规定:1.3.1加速度:精度=实测值的±5%;数据通道的频率等级:相应于ISO标准6487(1980)600级;横轴灵敏度应不大于最小刻度值的5%。(1)“a”为撞击中心和转动轴之间的距离,“l”为重心和转动轴之间的距离,“mr”为摆锤的折算质量,“m”为摆锤总质量;“mr”与“m”在距离“a”和距离“l”时的相对关系可以用如下公式给出:1.3.2速度:精度:实测值的士2.5%;灵敏度:0.5km/h。1.3.3时间记录:测量仪器必须可以在其整个连续时间内记录作业过程,并规定所记读数的时间间隔不超过千分之一秒。头型与实验样品初次接触的撞击开始瞬间,应能在实验记录中查出,以便进行实验分析。1.4实验程序1.4.1座椅靠背实验按本附录1.l条的规定安装好座椅。在对座椅进行从后向前撞击实验时,撞击方向应位于纵向平面内并与铅垂方向成45°角。撞击点应在区域1内,并由实验人员拟定。该区域1定义见本法规第7.5.1条的规定。假如有必要,撞击点也可位于本法规第7.5.2条规定的区域2内的曲率半径小于5mm的表面上。1.4.2头枕实验按本附录1.l条的规定安装和调整头枕。撞击点应当在区域1内,并由实验人员拟定。该区域1定义见本法规第7.5.1条的规定。假如有必要,撞击点也可位于本法规第7.5.2条规定的区域2内的曲率半径小于5mm的表面上。1.4.2.1由后向前撞击座椅头枕后表面时,撞击方向应位于纵向平面内并于铅垂方向成45°角。1.4.2.2由前向后撞击座椅头枕前表面时,撞击方向应位于纵向平面内并沿水平方向。1.4.2.3前、后区域应以与按照ECE17的第6.5条拟定的头枕顶点相切的水平面为界。1.4.3头型应以24.1km/h的速度撞击实验样品:该速度的获得仅可用推动装置来实现,也可以运用一种附加的推动装置来实现。2结果减速度应取两个加速度计读数的平均值。3等效实验规程(见本法规第7.6条)附录3座椅固定装置、调节装置、锁止装置及位移装置的实验方法1抗惯性实验1.1将实验座椅安装在所装车辆的车体上,再按照以下规定将该车体牢固地安装在实验滑车上。1.2将车体安装在实验滑车上的连接方式不应对座椅固定位置有所加强。1.3应按照本法规第7.1.1条的规定对座椅及附件进行调节,并且锁止在本规定第7.3.3条和第7.3.4条规定的位置之一。1.4假如一组座椅在本法规第3.1条规定的方面无本质差异,则可以按照本法规第7.3.1条和第7.3.2条规定的方法,将其中一个座椅调到最前位置而另一个座椅调到最后位置进行实验。1.5滑车减速度测量数据通道的频率等级(CFC)60应满足国际标准ISO6487(1980)规定。2实车碰撞实验2.1碰撞壁由钢筋混凝土结构物组成。碰撞壁长不小于3m,高不小于1.5m,厚不小于0.6m。其前表面应于实验车行驶跑道的最后段垂直。并由19±1mm的胶合板覆盖。钢筋混凝土结构物后面至少应堆压90t的土。由钢筋混凝土结构和泥土结构组成的该壁障也可以用前表面作用效果相同的其它碰撞壁代替。2.2在碰撞瞬间,车辆应自由运动。其速度方向应于碰撞壁垂直;碰撞壁中心与车辆前部中心对称线的横向偏差应为±30cm。在碰撞时,不应对车辆施加任何转向或推动作用。其碰撞速度应在48.3km/h至53.1km/h的范围内。2.3燃料供应系统应至少装有90%额定容量的燃料或等效液体。附录4头枕间隙尺寸“a”的拟定图1水平间隙示例注:A—A截面表达在不施加任何负荷的条件下,将圆球最大限度地侵入到间隙区内并且与该区域点接触时的情况。图2垂直间隙示例注:A—A截面表达了在不施加任何负荷的条件下,将圆球最大限度地侵入到间隙区内并且与该区域点接触时的情况。附录5行李位移乘客防护装置的实验程序1实验样品刚性实验样品,其惯性中心与几何中心重合类型1尺寸:300mm×300mm×300mm一切边棱倒角均为20mm质量:18kg类型2尺寸:500mm×350mm×125mm一切边棱倒角均为20mm质量:10kg2实验准备2.1座椅靠背实验(见图1)图1实验靠背前方实验样块的位置2.1.1一般技术规定。2.1.1.1在车辆制造厂的选择下,假如部件的肖氏硬度低于50度,则此部件可以从实验座椅和头枕上摘除。2.1.1.2应将两个类型1的实验样品放置于行李舱的底板上。为拟定实验样品在纵向方向的位置,一方面应当如此布置:实验样品的前边与构成行李舱前边界的车辆部位接触,并且实验样品的下边置于行李舱的底板上。然后将实验样品平行于车辆的纵向中心面向后移动,直至其几何中心有一200mm的水平位移。假如由于行李舱的尺寸限制不能达成上述200mm的位移,且后排座椅可以水平调节的话,则将这些座椅向前移动到乘员正常使用位置范围的最后边界,或者移动到可以获得上述200mm的位置处(取两者中较小者)。对于其它情况,实验样品应尽也许远地放置于后排座椅之后。车辆纵向中心面与各实验样品内侧边沿的距离应当为25mm,以使两实验样品之间有50mm的距离。2.1.1.3在实验期间,必须对座椅进行调节以保证锁止系统不会由于其它的外界因素而松脱。假如可以的话,照如下规定调节座椅:纵向调节装置应当固定于制造厂规定的最后使用位置(对于可以进行在竖直方向独立调节的座椅,衬垫应当置于其最低位置)之前一个切口大小距离或10mm处。实验应当在座椅处在其正常使用的位置处进行。2.1.1.4假如座椅靠背装备有头枕,则应当在头枕处在其最高位置处进行实验,(假如头枕高度可调)。2.1.1.5假如后排座椅的靠背可以折叠放下,则它们应当通过标准锁止部门固定于其竖直正常位置。2.1.1.6对于后方不能安顿类型1实验样品的座椅,可以不进行此实验。图1实验靠背前方实验样品的位置2.1.2对于多于两排座椅的车辆。2.1.2.1假如使用者可以照制造厂的使用说明将最后排座椅摘除和/或折叠放倒,以达成增长行李箱面积的目的的话,应当对倒数第二排座椅进行实验。2.1.2.2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假如座椅及其固定装置的设计类似且可以达成200mm位移的实验规定,主管部门在与制造厂商议后,可以决定免去对最后两排座椅的实验。2.1.3假如有间隙,类型1实验样品可以越过座椅进行滑动,在主管部门与制造厂商议认可的座椅后面进行加载(两个实验样品的负荷)。2.1.4应当在实验报告中明确注明实验配置。2.2隔离系统实验对于座椅靠背上方的隔离系统实验,车辆上应装备一个具有负载表面的固定式活实验地板,此负荷表面位于座椅靠背上边沿(不考虑头枕)和车身内顶板的底边之间中央的实验样品重心处。类型2实验样品放置于活实验地板上,其最大尺寸为500×350mm,中心位于车辆纵轴上,且具前边的表面规格为500×125mm。对于后方不能安顿类型2实验样品的隔离系统,可以不进行此实验使实验样品与隔离系统直接接触。此外,为了在座椅靠背上同时进行实验,应照第2.1条规定安顿两个类型1实验样品(见图2)。图2靠背上方隔离系统实验2.2.1假如座椅靠背安装上头枕,则必须将头枕置于最高位置处进行实验(假如头枕高度可调)。3用于行李限制系统的座椅靠背和隔离系统的动态实验3.1小客车车体应当牢固地固定于一实验滑板上,并且此固定不能有对座椅靠背和隔离系统起到加固效果的作用。在照第2.1条或2.2条的描述安装好实验样品之后,车体应当照附录9附件所示进行加速,以使其在冲力的作用下获取一个50+2/-0km/h大小的自由移动速度。在制造厂的认可下,可以应用上述的实验波形范围按照第6.3.1条来完毕座椅强度实验。台车减速度时间函数限定区域(前部碰撞)附录6汽车乘坐位置“H”点和实际靠背角的拟定程序1目的本附录所述程序用于拟定汽车中一个或几个乘坐位置的“H”点和实际靠背角,以及检查测量数据与车辆制造厂给定的设计技术规定之间的关系。(1)2定义就本附录而言:2.1“基准数据”:是指某一乘坐位置的下列一个或几个特性:2.1.1“H”点和”R”点以及它们的关系;2.1.2实际靠背角和设计靠背角以及它们的关系。2.2“三维’H’点装置”(3-DH装置):是指用于拟定“H”点和实际靠背角的装置。对该装置的描述见本附录附件1。2.3“’H’点”:是指按下面第4条的规定安放在车辆座椅中的3-DH装置的躯干与大腿的铰接中心。“H”点位于该装置两侧“H”点标记钮中心线的中点上。在理论上“H”点与”R”点一致(允许误差见下面第3.2.2条)。一旦按第4条规定的程序拟定,即认为“H”点相对座椅垫结构是固定的,且随座椅的调节而移动。2.4“’R’点”或“乘坐基准点”:是指由车辆制造厂为每一乘坐位置规定的设计点,相对于三维坐标系来拟定。2.5“躯干线”:是指3-DH装置的探测杆处在最后位置时探测杆的中心线。2.6“实际靠背角”:是指过“H”点的铅垂线与躯干线之间的夹角,用3-DH装置的背部量角器测量。理论上实际靠背角与设计靠背角相一致(允许误差见下面第3.2.2条)。(1)在任一非前座椅的乘坐位置,若”H”点不能用“三维H点装置”或程序拟定,只要认证部门认可,可采用制造厂表白的”R”点作为基准。2.7“设计靠背角”:是指过”R”点的铅垂线与车辆制造厂规定的座椅靠背设计位置所相应的躯干线之间的夹角。2.8“乘员中心面”(C/LO):是指放置在每一指定乘坐位置上的3-DH装置的中心面,用”H”点在“Y”轴上的坐标表达。对于单人座椅,座椅中心面即为乘员中心面;对于其它座椅,乘员中心面由制造厂规定。2.9“三维坐标系”:是指本附录附件2描述的坐标系统。2.10“基准标记”:是指由制造厂在车身上拟定的点(孔、面、标记或压痕)。2.11“车辆测量姿态”:是指由基准标记在三维坐标系中的坐标所拟定的车辆位置。3规定3.1数据的提供为表白符合本法规规定,对规定提供基准数据的每一乘坐位置,应按本附录附件3规定的格式提供下述所有或适当选择的数据:3.1.1“R”点在三维坐标系中的坐标;3.1.2设计靠背角;3.1.3将座椅调节到(假如可调的话)下面第4.3条规定的测量位置而需要的所有数据。3.2测量数据与设计规定之间的关系3.2.1通过下面第4条规定的程序所获得的”H”点坐标和实际靠背角值应分别同制造厂给出的”R”点坐标和设计靠背角值进行比较。3.2.2假如由坐标拟定的“H”点位于水平与铅垂方向边长均为50mm且对角线交于”R”点的正方形内,并且实际靠背角偏离设计靠背角小于5o,对于上述乘坐位置,应认为”R”点与“H”点相对位置以及设计靠背角与实际靠背角相对关系满足规定。3.2.3假如符合上述条件,则应当采用该”R”点和设计靠背角来证明符合本法规的规定。3.2.4假如“H”点或实际靠背角不符合上述第3.2.2条的规定,则再重新拟定两次(共三次)。假如这两次的结果符合规定,则上述第3.2.3条规定的条件合用。3.2.5假如上述第3.2.4条所描述的三次操作中至少有两次的结果不符合第3.2.2条的规定,或由于车辆制造厂未提供有关”R”点位置或设计靠背角的数据,而使检查无法进行时,则应取三次测量点的形心或三次测量角的平均值,用于本法规涉及”R”点或设计靠背角的所有场合。4“H”点和实际靠背角拟定程序4.1按照制造厂的规定,车辆应当在20土10oC的条件下进行预解决。以保证座椅材料达成室温。假如被检测的座椅从未有人坐过。则应让70到80kg的人或装置在座椅上试坐两次,每次1min,使座垫和靠背产生应有的变形。假如制造厂有规定,在安放3-DH装置前,所有座椅总成应保持空载至少30min。4.2车辆应处在上述第2.11条所定义的测量姿态。4.3一方面应将座椅调节到(假如可调的话)车辆制造厂规定的最后正常驾驶或乘坐位置,仅考虑座椅的纵向调节,除去用于正常驾驶或乘坐位置以外目的的座椅行程。若存在其它座椅调节方式(如垂直、角度、座椅靠背等),应将它们调至车辆制造厂规定的位置。对于悬挂式座椅,则应将竖向位置刚性地固定在制造厂规定的正常驾驶位置。4.43-DH装置接触的乘坐位置区应铺一块尺寸足够、质地合适的细棉布,如可用18.9根纱/cm2且密度为0.228kg/m³的素棉布或者具有相同特性的针织布或无纺布。假如在车外进行座椅实验,放置座椅的地板应与车辆内的地板有相同的基本特性(1)。4.5放置3-DH装置的座板和背板总成,以便乘员中心面(C/LO)与3-DH装置中心面重合。假如3-DH装置放得太靠外,以至处在座椅的边沿而使3-DH不能水平时,应制造厂的规定,可以将3-DH装置相对C/LO向内移动。4.6把脚和小腿总成安装到底板总成上,可以单独地安装,也可以运用T形杆和小腿总成进行安装。通过两“H”点标记钮的直线应当平行于地面并垂直于座椅的纵向中心面。(1)倾斜角,座椅安放的高度差,表面质地等。4.7调整3-DH装置双脚和腿的位置如下。4.7.1指定的乘坐位置:驾驶员和前排外侧乘员。4.7.1.1向前移动双脚和腿总成,使双脚自然地放在地板上,必要时放在各操纵踏板之间。假如也许的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年荆门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附答案详解(满分必刷)
- 雅安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附答案详解(b卷)
- 2026年武汉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完整答案详解
- 2026年郑州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及参考答案详解
- 2026年湖州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及1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广东省辅警考试公安基础知识考试真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6年金昌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附答案详解
- 蚌埠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及参考答案详解1套
- 池州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附答案详解(精练)
- 2025年高危妊娠的试题及答案
- 自考《公共经济学》详细知识点
- DZ∕T 0270-2014 地下水监测井建设规范
- DL-T5153-2014火力发电厂厂用电设计技术规程
- (高清版)JTGT 3365-02-2020 公路涵洞设计规范
- 八年级物理单位换算专项练习
- 压力容器制造质量保证手册
- 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 6-12-03-00 药物制剂工 人社厅发201957号
- 医养结合知识培训课件
- 培训人才发展体系搭建
- 【工程测量实用技术实践实验报告:水准测量1600字】
- 混凝土浇筑令(样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