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资料整理大二(下)_第1页
古代汉语资料整理大二(下)_第2页
古代汉语资料整理大二(下)_第3页
古代汉语资料整理大二(下)_第4页
古代汉语资料整理大二(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汉语资料整理大二(下)一、填空1分X10二、单选1分X10三、多选2分X5四、指出词性、用义2分X5五、名词解释3分X5六、简答题4分X5七、古文阅读21分抄写标点10分指出注解体式12分解释3分第三章语法一、实词活用(一)名词活用名词的使动用法P163[名解]使动用法:是指作谓语的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也就是说,用动宾结构的形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1)一般名词的使动用法单音节名词的使动用法例: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使我为王)双音节名词的使动用法例:今者无故诱致虏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使我为臣妾)(2)专有名词的使动用法(比较特殊)例: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3)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例: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使鸟落下)(4)名词使动用法中的宾语省略例:天子不得而臣之,诸侯不得而友也。名词的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用作谓语的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一般来说,常规动词不用作意动。3.名词用作一般动词(也要注意)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4.名词用作状语(掌握功能)⑴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做状语例:癸酉,师陈于鞌。⑵普通名词作状语[简答]P160普通名词作状语,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表示比喻,可以译成“像,,一样”。例:豕△立而啼。表示对人的态度,可以译成“像对待,,那样”。例: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可译成“在,,(里、中、上)例: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遗以水。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凭,可以译成“按照,,”。例: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⑶名词性词组作状语例: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二)形容词的活用(使动、意动注意一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其达士,洁其屋,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注意:这里的“美”也可看作意动)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二、代词(一)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特别注意)先秦时期还没有产生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用指示代词来兼指。彼”、“厥”、“其”,相当于“他的”、“她的”、“它的”;“之”相当于“他”、“她”、“它”•••(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例: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敬称和谦称①用于第一人称的词语多是谦称例:欲与大叔,臣请是之。用于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多为敬称例:若亡郑而又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敢”为表敬副词)(二)指示代词1.特殊指示代词P190焉:代词。例: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于此”。例:制,岩邑也,虢叔死焉;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语气词,提示叙述的状况。例:见贤思齐焉。加强疑问语气。例:王若隐其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泽焉?“诸”:(特别注意)代词例:秦伯谓子桑:“与诸乎?”代词+介词例:公伐诸鄢。代词+语气词例: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三、副词(一)时间副词(重点)P203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表示动作发生时间在过去,有“昔”、“向”、“既”、“已”、“业”、“曾”、“尝”等。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学也。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现在或正在进行,有“今、方、适”等,可译为“现在”、“正在”。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在将来,主要有“将”、“行”、“且”、“其”等,可翻译成“将”、“将要”。例:夫人将启之。表示动作行为进行时,时间状态的特点。例: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姑,暂且)会天大雨,道不通。(会,刚巧)(二)程度副词特别注意“少”(稍)、“稍”(三)范围副词(重点)P207总括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仅只注意“但”、“特”、“直”、“止”、“徒”,可翻译成“仅仅”、“只”等。例:此特匹夫之勇耳。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四)情态副词(注意:与其他副词有交叠)例: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特:特意、特地,与表“仅只”的“特”不同)(五)指代性副词(重要)P211“相”:例:儿童相见不相识。(相:我)“见”例:慈父见背。(见:我;背:背弃)(六)谦敬副词(注意一下)P213四、语序(一)宾语前置(重点)P250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一般要位于动词的前面。例:吾谁欺?欺天乎?且焉置土石?否定中,否定词是“不”、“未”、“无(毋)”或者是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莫”,而且宾语是代词时,一般也位于动词的前面。例: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无能也。”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为了强调前置宾语,有时在句中用“是”或“之”等。例:姜氏何厌之有?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在这类前置宾语的前面加上表示强调的语气副词“惟(唯、维)”,还可以构成“惟+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例:敢不唯命是听。介词宾语用“之”凸显时,也可以提到介词的前面。例: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此外,代词“是”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也常常置于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寡人是徵。有时为了强调宾语,也可以直接将宾语前置。例: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五、句型(一)判断句[名解]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说明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一种句子形式。1.判断句的形式简[答]P259主语+谓语+也,这是古代汉语判断句中最常见的形式。例:此,业也。王,人君也。主语+者+谓语+也例:兵者,凶器也。陈胜者,阳城人也。主语+者+谓语例:虎者,戾虫。主语+谓语兵,凶器。此外,“为”有时也可以构成语义上的判断。例:余为伯鯈,余而祖也。“维”、“乃”、“即”、“诚”、“素”等词出现在判断句中,形成“主语+(者)+副词+谓语+(也)”的形式,加强句子的判断语气。例: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二)被动句[名解]被动句:是相对于主动句而言二,主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发出者,是施事;被动句的主语是动作行为的对象,即动作的承受者,是受事。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类型:[简答]P263用“于”的被动句式。例: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郑之伐许,败焉。(焉:于之)在这种句子中,并不是“于”字本身表示被动,而是“于”字引进了行为的主动者,从而使全句具有了被动意义。用“见”或“见,于,”的被动句式。例:昔者弥子瑕昆见宠于卫君。吾长昱笑于大方之家。用“为”或“为,所,”的被动句式。例:厚者为戮,薄者见疑。用“被”字的被动句式。例:臣被尚书召问。蒙受”。但在先秦汉语里,“被”(“披”)是一个及物动词,意思是“覆盖”、“遭受”蒙受”。第五章音韵一、概说278汉语语音史的划分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系统,以《诗经》音为代表。中古音,指魏晋隋唐宋时期的语音系统,以《切韵》、《广韵》等韵书为代表。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系统,以《中原音韵》为代表。现代音,指以普通话为代表的语音系统。音韵学的内容今音学,指研究中古时期音韵系统的学科。古音学,是指清人以今音学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上古的音韵系统的学科。等韵学,是指音韵学家们研究等韵图的远离、源流及运用方法的一门学科二、审韵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P285[名解]凡开口无韵尾或以元音[i]、[u]为韵尾的韵部叫阴声韵。如支、佳二部。凡以鼻音[m]、[n]、[?]为韵尾的韵部叫阳声韵。如侵、真、江三部。凡以塞音[p]、[t]、[k]为韵尾的韵部叫入声韵。王力古韵三十部表背[]P2933.音变①对转(重点掌握对转)[名解]阴阳对转:清代的戴震最早发现,阴声韵和阳声韵“两两相配,以入声为相配之枢纽。”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三类韵可以互相流转。清代音韵学家多以入声韵归于阴声韵,所以把阴、阳、入互相流转的现象叫做“阴阳对转”。在王力韵表中,同横行者为对转关系,如“之职蒸”、“侯屋东”等。旁转(了解)旁对转(了解)三、明声(一)中古音声母三十六字母表一[定要记住]P307五音和七音名[解]这是分析声母发音部位的术语。音韵学家们把声母按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和喉音分为五类,这就是所谓的“五音”。后来,在五音的基础上又加上半舌、半齿两类,这就是所谓“七音”。(3.清音和浊音这是分析声母发音方法的术语。声母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称清音,也叫“不带音”;发音时声带颤动的称浊音,也叫“带音”。)中古的见组字和精组字,今开、合两呼,见组字仍读舌根音,精组字仍读舌尖音;今齐、撮两呼,见组与精组合流,读舌面音。所谓尖音,是指精组字中的细音字,所谓团音,是指见组字中的细音字。(二)上古音声母P313上古声母与中古声母的关系(掌握前两条;给出两个字,要知道是古音中的哪条规律)①古无轻唇音②古无舌上音古音娘日二母归泥喻三归匣,喻四归定四、辨调(1.舒促和平仄舒促是从析音的角度而言。舒指语音舒缓,可以拉长,促指语音短促,不能拉长。平仄是从属文即创作的角度而言。平指平声,仄指不平,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古今声调的演变规律:平分阴阳、浊上归去、入派三声。声调与诗词格律、近体诗的平仄P322(可能会出:请写出平起平收的无言律诗的颈联的平仄规律)五、注音什么是反切名解]简单地说,用两个汉字给另一个汉字来注音就是反切。反切的基本规则上字定声母,下字定韵母和声调。(正例、变例稍微掌握一下)第六章古书注释的基本常识一、古书注释基本概况《十三经注疏》(谁的注,谁的疏,重要的要知道)《周易注疏》: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注疏》:汉•孔安国注,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注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注疏》: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氏传注疏》:晋・杜预集解,唐•孔颖达疏。《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穀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东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六朝之后,又有“音义之学”,比较著名的有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故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实际上包括了经、注、音义、疏四个内容。《诗经•汝坟》特别注意,把这个例子好好读一读P352[填空]P355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东汉高诱《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晋向秀、郭象《庄子注》、唐李善注《文选》;《史记》三家注: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二、古书注释常用术语(一)为、曰、谓之、之谓相当于“称作”、“称为”,解释词在前,被解释词在后。例:《离骚》:“余既不难夫离别兮。”王逸《章句》:“近曰离,远曰别。”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二)谓用“谓”者,被解释词在前,解释词在后,表示二者同义或近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