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某水库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报告_第1页
合肥市某水库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报告_第2页
合肥市某水库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报告_第3页
合肥市某水库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报告_第4页
合肥市某水库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目录TOC\o"1-3"\h\zHYPERLINK\l"_Toc83894301"前言1HYPERLINK\l"_Toc83894302"1工程概况2HYPERLINK\l"_Toc83894303"1.1工程位置2HYPERLINK\l"_Toc83894304"1.2工程任务2HYPERLINK\l"_Toc83894305"1.3工程规模及枢纽布置2HYPERLINK\l"_Toc83894306"1.4主要工程量3HYPERLINK\l"_Toc83894307"1.5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布置3HYPERLINK\l"_Toc83894308"2水土保持监测5HYPERLINK\l"_Toc83894309"2.1监测目的5HYPERLINK\l"_Toc83894310"2.2监测依据5HYPERLINK\l"_Toc83894311"2.3监测方案7HYPERLINK\l"_Toc83894312"2.3.1主要监测内容与方法7HYPERLINK\l"_Toc83894313"2.3.2监测时段7HYPERLINK\l"_Toc83894314"2.3.3采用的主要监测仪器8HYPERLINK\l"_Toc83894315"2.3.4监测点布设9HYPERLINK\l"_Toc83894316"2.4监测结果与分析10HYPERLINK\l"_Toc83894317"2.4.1监测时段内降雨情况10HYPERLINK\l"_Toc83894318"2.4.2监测时段内建设区地貌、水系变化及植被覆盖率监测11HYPERLINK\l"_Toc83894319"2.4.3建设项目征地及扰动地表面积等监测15HYPERLINK\l"_Toc83894320"2.4.4水土流失16HYPERLINK\l"_Toc83894321"2.4.5水土保持措施建设18HYPERLINK\l"_Toc83894322"2.4.6综合分析21HYPERLINK\l"_Toc83894323"3综合评价23HYPERLINK\l"_Toc83894324"3.1建设与施工单位对水土保持非常重视23HYPERLINK\l"_Toc83894325"3.2“三同时制度”得到有效落实23HYPERLINK\l"_Toc83894326"3.3水土保持措防治效果好24HYPERLINK\l"_Toc83894327"3.4对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存在问题的建议24前言xx水库位于xx市西北郊,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结合城市供水的大型水利工程。工程地处xx市郊,与董铺水库连通,作为重要水源区,其水土保持工作十分重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xx市xx水库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要求,xx市xx水库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委托xx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对xx水库建设工程的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防治效果进行监测,为工程建设区水土保持功能的恢复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提供技术支撑。依据xx市xx水库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服务合同,xx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于9月10至15日在xx市xx水库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配合下,对xx水库工程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进行沿线实地调查监测。经监测结果分析,xx市xx水库工程水土保持治理程度为92%,水土流失控制率达到89%。xx市xx水库工程已基本完成,其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也按有关要求全面完成,为此,编制本成果报告。1工程概况1.1工程位置xx水库位于xx省xx市西北郊,南淝河主要支流四里河下游,坝址距xx市区约5Km,距城市北二环路约800m,是提高xx市城市防洪能力的骨干性控制工程。1.2工程任务xx水库工程开发任务是以xx市城市防洪为主,结合城市供水。(1)防洪。xx水库建成后,与董铺水库联合调度,控制市区以上南淝河流域三分之二以上的来水面积,可使xx市防洪标准基本达到50年一遇,配合城区河道整治及堤防加高加固工程,城区防洪标准甚至可达到100年一遇,南淝河下游约13万亩圩田的防洪能力可达20年一遇。(2)供水。xx水库建成后,可为xx市增加新的优质供水水源,每年向城市供水1.17亿m3,改善xx市的工业及生活用水条件,缓解城市供水水源紧张的状况,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1.3工程规模及枢纽布置xx水库正常蓄水位28m(吴淞高程),总库容1.84亿m3,坝址控制流域面积184km2。工程等级为2等,主要建筑物为2级。枢纽主要由主坝、副坝、泄水涵洞、正常溢洪道和非常溢洪道等建筑物组成。拦河主坝坝轴线位于十里头至老郭郢一线,其中左坝段在60年代采用水中倒土法填筑土体约37万m3。副坝坝轴线南起十里头与主坝左坝段相接,沿xx电厂西围墙绕至北大门外平坝顶高程路面处。主、副坝均为碾压式均质土坝。拦河主坝坝顶全长2134.5m,最大坝高24.5m,坝顶宽8m。东副坝紧接主坝,坝顶长度1715m,最大坝高11.5m,坝顶宽5m;西副坝坝长328m,坝高2.5m。主、副坝土方填筑总量为157.72万m3。泄水涵洞位于四里河右岸距河道中心约85m处,洞轴线与主坝轴线垂直,为一孔3m×2.5m的钢筋混凝土箱涵。正常溢洪道位于主坝东段,由3孔宽5m、高4.24m,设弧型钢闸门控制的泄洪闸及下游泄槽组成。非常溢洪道位于主坝西坝头,为自溃式溢洪道,进口段底高程28.5m,泄槽底宽170m,长约1128m,土方开挖量59.54万m3,自溃坝坝高3.0m,上下游粘土贴石,中粗砂填心。1.4主要工程量枢纽主体建筑工程主要工程量为:土方开挖245.28万m3(含料场取土)、土方填筑168万m3、砼及钢筋砼浇筑4.06万m3、干砌石及碎石反滤层7.16万m3、草皮护坡8.09hm2、钢筋制安529t。1.5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布置分区水土保持措施布设一级分区二级分区三级分区水土保持方案设设计措施工程建设区Ⅰ主体工程区Ⅰa主、副坝石块护坡、护底底、排水沟沟,草皮护护坡。Ⅰb正常溢洪道Ⅰc非常溢洪道Ⅰd泄水涵洞Ⅱ土料场Ⅱa1#土料场截、排水沟和沉沉沙池,开开挖弃土堆堆放场内,开开采完毕回回填洼地。Ⅱb2#土料场Ⅱc3#土料场Ⅲ弃土区Ⅲc非常溢洪道左右右岸弃土区区排水沟、围网,边边坡渠底植植草防护。Ⅲa右坝后弃土区沿坡脚修建浆砌砌石排水沟沟,铺植草草皮。Ⅲb左坝后弃土区Ⅲd1#弃土区Ⅲe2#弃土区Ⅳ场内外交通系统统Ⅳa对外交通道路路基两侧修筑排排水沟,公公路两侧种种植草皮。Ⅳb场内交通道路Ⅳc公路桥桥上下游两岸干干砌石护坡坡Ⅴ工程管理区Ⅴa水库坝下区围网,乔、灌、草草结合防护护,植草。Ⅴb东副坝区围网,乔、灌、草草结合防护护。移民安置区种树、植草、植植篱。水源保护区围网、种树、植植草。2水土保持监测2.1监测目的xx水库位于我省江淮分水岭中部地区,该区域在我省1999年的三区划分中被确定为重点治理区,本区是全省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在该行政区域内的开发建设项目除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外,还必须根据水土保持方案开展水土流失的动态监测工作,水土保持监测报告是工程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该项目为面状工程,开挖量大,人为扰动原地表强烈,必然产生新的工程水土流失。依据相关设计文件,一是对xx水库工程进行水土流失监测,掌握施工建设期间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情况;二是对各种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测,并根据水利部第16号令第七条第三款,定性和定量评价“xx水库工程”水土保持综合措施防护效益。通过监测,及时发现问题,修正方案设计中水土保持措施的不足,将开发建设活动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影响降至最小程度,同时对工程建设的水土流失防治进行综合评价,反映项目建设过程中实际产生的环境影响。2.2监测依据(一)法律法规及规章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八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120号)第十四条3、《xx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4、《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5、《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水利部令第12号)6、《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水利部令第16号)(二)主要技术标准及技术资料1、《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2、《水土保持试验规范》(SD239-87)3、《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4、《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5、《xx市xx水库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1997年6月)6、《xx市xx水库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设计报告》(2000年6月)7、《xx市xx水库工程水土保持初步设计报告》(修订本2004年1月)2.3监测方案2.3.1主要监测内容与方法(1)主要监测内容:主要对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水土流失危害及水土保持工程效益进行监测。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主要包括影响因子(降雨、扰动地貌、水土保持设施的数量与质量)的变化、水土流失形式的变化、弃土弃渣量及堆放以及水土流失量的变化。水土流失危害监测的重点是:因工程建设而造成的对工程本身及周边和下游的影响及潜在危害,包括泥沙灾害、滑坡灾害、植被和环境不可逆破坏等。水土保持工程效益监测,主要是对实施的各类防治工程效果、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等进行监测。(2)主要监测方法:按照《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根据本工程施工条件和建设区范围分布特点,主要采用巡测、典型调查监测法,并辅以其他方法。一是对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子,地形、地貌、水系的变化,水土流失的危害,生态环境的变化等采用调查监测法;二是对水土流失量,水土保持工程的防护效果等,设置监测小区或监测点,采用地面观测法;三是利用GPS对建设区地表扰动和面上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定位观测和面积测算。2.3.2监测时段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本工程为建设性项目,只需对其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布设及功能进行动态监测。但由于该项目前期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未开展,现根据xx省水利厅的布置,监测时段只对工程施工后期进行现场调查监测,并结合原地貌水土流失情况、降雨情况,对施工期水土流失状况进行估算。(沿线调查情况见附表)2.3.3采用的主要监测仪器(1)自动降雨记录仪。用以详细记录该区产生的降雨情况,包括降雨量、降雨历时、降雨强度等.(2)GPS(地球定位仪)。主要测定建设区人为再塑地貌的各种变化情况,包括再塑地貌的面积、形成的各种边坡的坡长、坡度和坡向等。(3)袖珍经纬仪(罗盘),辅助测量地貌变化情况,并用以校正GPS的测量结果.(4)测针。要用在监测小区,掌握每次侵蚀的面蚀程度.(5)钢尺。主要用来测量每次监测时段内每个小区内产生的水土流失沟蚀情况,包括侵蚀沟长度、深度、宽度,用以估算项目区内的水土流失量。(6)照相机。直观记录工程建设中水土保持措施完成情况、水土流失面蚀、沟蚀的情况。2.3.4监测点布设根据水土流失成因和危害,把工程建设中开挖、堆垫边坡和弃土弃渣堆垫区作为重点监测区,设置调查监测点,并根据每次现场监测时主体工程的再塑地貌形态和水土流失现状,结合工程下一步施工建设再塑地貌的变化趋势,确定临时监测点。调查监测点主要布设在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开挖、堆垫、弃土弃渣形成的强扰动坡面上。在实际调查监测工作过程中,调查点主要分布在以下三区中:(1)工程建设区:主、副坝坡面,非常溢洪道左岸平台、2#弃土区,坝下管理区弃土场、主坝与东副坝拐头处的观景平台弃土场,监测水土流失量;在砀山路桥下四里河上布设监测断面,监测河道输沙量变化及洪涝灾害;非常溢洪道边坡、渠底、大坝防护林带、坝下管理区、东副坝区,监测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实施效果。(2)移民安置区:大杨镇1号点移民新村,杏花村镇的山林岗移民新村、桃花居民点,岗集镇金岗花园移民新村,监测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实施效果。(3)水源保护区:环湖公路7、9监测区,主要监测水土流失类型、流失量及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实施效果。2.4监测结果与分析2.4.1监测时段内降雨情况xx水库大坝座落在xx市庐阳区大杨镇,库区位于江淮分水岭南侧,主要承接南淝河支流四里河来水,集水面积180km2。库区多年平均降水量约987mm,降雨时间分布的特点是春夏两季降水明显偏多,5~9月降雨量约占年降雨量60%。另外,从气象上划分,整个汛期大体可分为两个各具特征的阶段,其中,6~8月为梅雨期。由于南北气流在淮河流域上空相峙,常常形成大范围、长历时的连续降雨,极易造成洪涝灾害。因此,6~8月份是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最明显时期。9月份之后,进入秋季,雨量相对偏少,若无雨期持续时间过长,又易形成干旱。(详情见表1)表1xx水库库建设期降降雨监测成成果表年份年降水量非汛期(1~44)汛期(5~9)非汛期(10~~12)次暴雨最大雨量量暴雨次数大于50mm日日雨量发生日期2002年1123.7295.2638.0190.5131.2mmm(7月25日5:00~26日16:000)3123.4mmm7月26日79.8mm6月27日55.7mm8月13日2003年1407.2379.1792.0236.1232.0mmm(7月8日10:000~11日16:000)353.0mm6月26日67.0mm7月9日87.5mm7月10日85.0mm8月24日2004年745.9mmm元月1日~9月13日185.9mmm560.0mmm5月1日~9月13日81.5mm(6月14日8:00~15日10:000)278.5mm6月14日51.5mm9月13日xx水库建设期期日降雨大大于10mmm监测成成果表2002年2003年2004年发生时间(月日日)日雨量发生时间(月日日)日雨量发生时间(月日日)日雨量1.17151.2510.61.0912.51.25121.3018.81.1027.92.26172.1021.41.1511.33.0113.52.2513.22.2815.13.0319.42.2710.63.2017.43.0441.43.0218.44.25183.2114.63.0411.94.2927.53.26193.0517.25.02124.0122.83.1425.75.0314.54.1514.83.1520.95.1110.54.2917.23.3112.55.14125.05214.0111.55.2715.55.0617.54.10125.30145.1320.84.1914.56.05135.2010.44.2310.56.1478.55.2120.94.24176.1815.55.2921.44.2714.56.23476.0924.44.2820.56.2924.56.1925.85.04347.10236.2013.65.06267.3122.56.2347.96.1017.58.0321.56.2779.86.20178.0417.57.26123.46.22378.13218.1355.76.26538.21288.1418.56.29128.22208.1517.36.30359.04208.2410.97.0428.59.1351.59.1419.57.0847.510.1741.17.0967.012.01217.1087.512.0210.17.1130.012.05147.191812.0616.17.212312.1714.18.1211.512.1815.48.1310.512.2017.58.172112.2114.18.24859.06159.082810.0527.510.1122.511.0719.611.0810.911.0924.711.184011.1915.512.0813.22.4.2监测时段内建设区地貌、水系变化及植被覆盖率监测建设区地处江淮分水岭南侧和xx市区之间,属于江淮丘陵一部分,四里河穿越库区,地形为岗冲起伏的垄畈相间的波状平原,总的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四周高、河谷低;地形相对高差一般在25~50m。库区南北长约10km,东西宽约5km。北部滁河干渠一线高程大部分在50m左右,南部大坝一线两头较高,高程在35m左右,河谷最低处高程为12m,整个地区的平均最大高差为35m,地面坡度为5‰左右。区内地貌有河漫滩、堆积阶地(Ⅰ级阶地)、侵蚀阶地(Ⅱ级阶地)和残丘地四类。Ⅰ级阶地仅在沿河两侧狭长地带分布,宽1.0~2.5km,由全新统松散堆积物组成,地面平坦,高程一般低于20m;Ⅱ级阶地地面起伏平缓,经流水侵蚀后形成波状平原,地面高程20~50m,与Ⅰ级阶地多以一平缓斜坡相接。防治责任范围内以护坡措施主要为植物护坡和工程护坡,辅以其他措施。植物护坡以人工移植草皮为主,植被覆盖率达80%,坝堤边坡坡比在1:1.5~1:2之间,符合《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的要求。建设区为省会城市,资源开发与基本建设均较为发达,水土保持措施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以减少该区域的水土流失、水源区的污染及危害。表2地形地貌、林草覆盖率及水系变化情况表类型区地形地貌、林草草覆盖率及及水系(含含水利工程程)变化现现状监测描描述工程建设区工程建设区属于于丘陵岗地地,坡度组组成中主要要为:0~3°占50%,3~8°占20%,地面相相对标高在在25~50m,地面波波状起伏,呈呈垄岗和坳坳谷相间。由由于主体工工程已基本本完成,目目前整个建建设区初步步形成了以以主坝、副副坝、正常常溢洪道、泄泄洪道、非非常溢洪道道及管理区区等相对规规则的堆垫垫和挖损地地貌。整个个堆垫开挖挖区坡面除除主坝内采采用砼预制制块护坡外外,其余段段均为二级级护坡,堤堤脚采用条条埂砼浇注注护坡,堤堤脚上为植植物护坡,覆覆盖率达80%。坝堤边坡以马尼尼拉为优势势草种,辅辅以狗芽根根,覆盖率率90%;坝下管管理区还未未按规划建建设,土地地基本整平平;场内永永久道路总总长3.555kmm,简易铺铺设,未硬硬覆盖,地地表裸露;;泄洪道与与正常溢洪洪道水流入入四里河,对对防治责任任范围内的的河道进行行了整治,有有效防止水水土流失,提提高行洪能能力;弃土土场规划中中有5个,施工工过程中调调整为3个,2个为洼地地,弃土填填平并整治治,1个为观景景平台采取取了综合护护坡、草皮皮护坡和绿绿化美化措措施;非常常溢洪道正正在施工,左左侧平台及及左右堤坡坡无护坡措措施,地表表裸露。移民安置区共有18个安置居民点,监监测抽选大大杨镇1号点、杏杏花村镇的的山林岗、桃桃花、岗集集镇金岗花花园4个较大的的移民安置置点,安置置25200户,87331人,地地形起伏不不大,场地地平整,场场内基本无无裸露地表表,周边绿绿化较好,方方格布局,规规划整齐,植植有水杉、桂桂花和广玉玉兰。水源保护区环湖公路总长331km,目前前还未建设设,原整治治的裸露路路基未硬化化覆盖,也也已长满野野草,环公公路种植13.5万棵意杨杨,占地121..5hmm2,林草恢恢复率达90%。照片1工程建设区中坝下永久道路照片1工程建设区中坝下永久道路照片2主坝护坡及坝区场地平整照片2主坝护坡及坝区场地平整照片3水源保护区徐桥绿化保护带照片3水源保护区徐桥绿化保护带2.4.3建设设项目征地地及扰动地地表面积等等监测利用GPS、全站仪仪等仪器对对沿线项目目建设区和和直接影响响区进行实实地监测并并进行内业业计算,得得出表3成果。表3建设项目目征地等相相关面积表表(单位::hm2)类型区征地面积扰动面积水土流失面积防治措施面积工程建设区1619.3200.37196.36178.3移民安置区130.36130.36127.75117.3水源保护区182.8182.8179.14168.2合计=SUM(ABOVE)1932.466=SUM(ABOVE)513.53=SUM(ABOVE)503.25=SUM(ABOVE)463.8以上表格数据中中工程建设区区征地面积积含淹没面面积15779.2hm2,淹没区区中有2个土料场场计有118..8hmm2;水源保保护区未建建设,基本本是原地貌貌,还有部部分裸露路路基,其中中植树面积积为121..5hmm2;防治措措施面积小小于水土流流失面积776.877hm22,主要是是因为非常常溢洪道工工程正在施施工,防治治措施还未未到位,还还有场内道道路未整治治等。2.4.4水土土流失在施工期由于各各种工程尚尚未建成,因因此水土流流失较重,雨雨季尤为突突出,本工工程主、副副坝土石方方工程为24个月,跨跨越2个雨季,尤尤其是2003年降雨量量较大,另另外根据水水土流失调调查,建设设区由于大大面积开挖挖,水土流流失侵蚀强强度变化较较大。工程程竣工后,随随着坝基稳稳定、附属属工程的地地面硬化以以及各项水水土保持措措施的落实实,工程建建设区水土土流失将大大为减少。由由于整个主主体工程占占地范围小小,施工区区域闭合,对对周边产生生的水土流流失危害及及环境影响响轻微,工工程竣工后后水保措施施同步跟上上,除场内内道路未硬硬化覆盖及及非常溢洪洪道护坡设设计中未考考虑造成一一定程度的的水土流失失外,主体体建设工程程对周边产产生的水土土流失危害害及环境影影响轻微。结合xx市水文文水资源局局在施工期期开展水文文监测中的的泥沙资料料及调查监监测分析,计计算出水土土流失情况况(见表4)。表4水土流流失量计算算表类型区侵蚀类型土壤类型土壤侵蚀模数[t/(km2··a)]侵蚀程度水土流失面积(hm2)施工期预测水土土流失量(t)实际监测水土流流失量(t)原地貌施工期现地貌工程建设区水蚀黄棕壤1300121301124轻度196.3647636.995240.1移民安置区黄棕壤1200102501199轻度127.7513094.331440.4水源保护区水稻土110096001020轻度179.1417197.441891.7合计=SUM(ABOVE)503.25=SUM(ABOVE)77928.66=SUM(ABOVE)8572.2以上表格数据中中水土流失失量主要为为开挖、弃弃土弃渣及及坝坡在2年建设施施工期的总总量。通过过水土保持持措施,现现地貌水土土流失得到到有效控制制。主体工工程施工期期以24个月,移移民安置、水水源保护区区以12个月为计计算时段。照片4非常溢洪道左岸平台水土流失现状照片4非常溢洪道左岸平台水土流失现状照片5正常溢洪道左岸二级植物护坡水土流失现状照片5正常溢洪道左岸二级植物护坡水土流失现状2.4.5水土土保持措施施建设根据工程施工进进度安排,各各项水土保保持措施的的实施基本本上与工程程建设同步步。在主、副副坝上下游游、正常溢溢洪道与泄泄洪道坡面面,依据主主体工程施施工设计及及时采取预预制混凝土土块、干砌砌块石、浆浆砌块石铺铺筑与植草草皮进行了了覆盖,弃弃土区填洼洼整平、堆堆垫后进行行综合防护护,这些覆覆盖措施均均发挥了很很好的水土土保持防护护功能,有有效地防止止了再塑地地貌变化引引起的水土土流失。2004年9月份主体体工程基本本完成后,建建设单位及及时对工程程建设区的的裸露坡面面进行覆盖盖,实施了了综合护坡坡、植物防防护措施和和区域绿化化美化措施施,使整个个工程建设设区构成了了一个有效效的水土保保持综合防防护体系(见表6)。表6水土保保持设施监监测成果表表项目各类型区名称合计工程建设区移民安置区水源保护区水土保持设施护坡工程护坡面积(hmm2)8.091.440.459.98工程方量(万m3)62.518373.51土地整治林草、场地平整整、硬覆盖等面积(hm2)170.21115.86167.75453.82措施总面积(hhm2)178.3117.3168.2463.8治理度(%)占总面积(措施总面积/防防治责任分分区总面积积)89%90%92%90%占流失面积(措施总面积/水水土流失总总面积)91%92%94%92%照片6主坝与东副坝弯连处观景平台弃土场照片6主坝与东副坝弯连处观景平台弃土场照片7库内综合护坡绿化措施照片7库内综合护坡绿化措施照片8桃花移民安置区照片8桃花移民安置区2.4.6综合合分析通过沿线调查监监测和数据据分析,项项目建设区区由于建设设活动,主主副坝基的的开挖、填填筑,正常常溢洪道、泄泄洪道、非非常溢洪道道及两库连连通渠道开开挖,料场场的开挖,弃弃土的堆垫垫,各类场场地的平整整等形成新新的裸露边边坡和地表表,使原来来水土保持持设施失去去应有的水水土保持功功能。一段段时间内,产产生水土流流失,对工工程施工产产生一定的的影响。工程建设过程人人为水土流流失的发生生、发展和和可能造成成的危害,与与诸多因素素关系密切切。一是降降雨因子仍仍然是诱发发水土流失失的主要自自然因素,尤尤其是较大大强度的降降雨所产生生的水土流流失,严重重时会对主主体工程自自身的安全全造成威胁胁,并对下下一步施工工作业产生生明显的不不利影响。工工程施工期期间的2003年5~9月,区内内降雨量及及降雨强度度较大,对对施工区内内裸露坡面面及地表进进行击溅和和冲刷,虽虽然大坝主主体工程、泄泄洪涵道及及正常溢洪洪道工程地地貌形态基基本稳定,但但仍产生了了较严重的的水土流失失。二是建建设和施工工单位的水水土保持意意识对预防防水土流失失的影响极极大。如施施工单位在在汛期作业业后,对新新建工程的的边坡,尤尤其是不稳稳定的土体体,及时采采取临时的的防护措施施,有效防防止了裸露露表面遭遇遇强降雨的的冲刷,产产生严重的的水土流失失。三是施施工工艺的的安排对产产生水土流流失有较大大影响,如如果施工时时序不当,不不仅会影响响施工进度度,还会产产生诸如取取土、弃土土交叉,造造成二次返返填,形成成较大的水水土流失隐隐患。xxx水库枢纽纽工程弃土土主要回填填取土场及及对规划弃弃土区的填填洼,剩余余堆弃在主主坝和东副副坝之间,随随同坝堤整整理成一稳稳定的观景景平台区,形形成一处旅旅游景点,因因此工程弃弃土位置和和处理方式式合理,基基本不产生生水土流失失影响。从监测的结果来来看,截止止2004年9月10日xx水库工工程在建设设过程中产产生的水土土流失,对对工程建设设和周边影影响较小,裸裸露地表均均采取了工工程或植物物覆盖措施施,水土保保持方案的的实施情况况较好.防治责任任范围内水水土流失面面积=SUM(ABOVE)5033.25hhm2,治理面面积=SUM(ABOVE)4633.8hhm2,治理程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