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鲁教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第1页
高中地理鲁教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第2页
高中地理鲁教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第3页
高中地理鲁教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第4页
高中地理鲁教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鲁教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区域发展2021.3泰安一中付声国第一单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知识梳理】1.区域的含义: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的。2.区域特点:区域是有一定的面积、范围、形状或界线;区域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3.区域的空间尺度:区域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宏观反之,尺度越小描述得就越具体,越详细。4.全国主体功能区功能区开发策略范围优化开发区域优化开发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重点开发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限制开发区域限制开发指资源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城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城,禁止开发区域禁止开发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5.区域划分的指标:单一指标:热量区(积温);干湿区(降水量与蒸发量关系)综合指标:东亚文化区、中东与北非文化区、欧美文化区(语言、宗教)自然要素:中国三大自然区(地形和气候)人文要素: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6.划分区域的目的人们划分区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对区域开发利用。7.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整体案例:青藏高原、海南岛(2)差异性:区域内部有相对一致性,但各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差异性的实践意义:认识差异性有利于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促进区域的可持续的发展。案例:英国和日本的比较、中国三大自然区的比较(3)开放性:各个区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开放性的目的:通过要素的流动,实现优势互补,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案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经济全球化等。8.试比较青藏高原北部的藏北高原和东南部地区的差异?藏北高原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形地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4800米;高原面地面起伏平缓,周围由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等高山环抱;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气候干燥,寒冷(不受冬、夏季风的影响)高原山地气候,受夏季风影响,但不受冬季风的影响,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温暖湿润植被植被稀疏矮小,为高寒荒漠草原和高寒荒漠植被多为亚高山森林与高山草甸水文河流稀少,多季节性河流山河密集、峡谷深切农业以高寒牧业为主以“谷地农业”为主人口人烟稀少人口相对密集9.经济全球化影响因素积极表现消极表现结果科学技术(推进器)国际贸易(表现)跨国公司(主力和载体)国家政策(保障)①国际分工水平提高,国际贸易迅速发展;②资源配置效率提高;③发展空间扩大。①发展更加不平衡;②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使整个全球经济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10.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①地理位置的比较(纬度位置、海陆位置)②自然环境的比较(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矿产资源等)③人类活动的比较(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劳动力状况等)11.英国和日本区域差异比较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日本英国纬度位置24°N—46°N128°E—149°E中纬度,北温带50°N—61°N2°W—8°E中纬度,北温带海陆位置亚欧大陆的东侧、太平洋的西部亚欧大陆的西侧、大西洋的东部、东临北海地形(1)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分布零散,关东平原是最大的平原。(2)地势:中间高,四周低(3)地质: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多火山、地震,富士山是活火山。(1)地形:高原、低山、丘陵与平原、山谷交错分布(2)地势:西北高,东南低(3)地质:离板块交界处相对较远些,故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气候南北差异显著:(1)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2)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日本季风气候的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日本气候南北差异显著的原因:①纬度差异:北部纬度高,南部纬度比较低;②洋流:北部有千岛寒流流经,降温减湿,形成温带季风气候;南部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原因:①终年受西风带控制;②北大西洋暖流流经,增温增湿;③地形平坦,利于西风带深入内陆。植被森林覆盖率高,约占国土的2/3;植物种类多样。森林覆盖率占国土面积的1/9,以草地为主;植物种类比日本少。水文①河流短小湍急,多峡谷、瀑布,不利于航行;②水力资源丰富①河网较密;②流量平稳;③各河之间分水岭不高;④大多有运河相通。矿产资源贫乏依靠从外国进口 煤(伯明翰)、铁、石油(阿伯丁)少数资源自给国家经济发展的比较:日本英国经济发展特点经济大国,工业化起步较晚工业化最早的国家工业及其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上地位突出,技术立国。“临海型”布局,工业生产向国外转移传统工业曾在世界地位突出,有“世界工厂”之称。早期“资源型”布局为主有临海型转变趋势。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以畜牧业为主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曾大量向海外移民【问题举例】1.方言形成原因?①方言形成的因素很多,有自然方面的因素,如山川河流的阻隔;也有社会历史方面的因素,如人口的迁移、长期的农业经济或战争造成的分裂割据;②还有语言本身的因素,如语言发展的不平衡,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抵触、相互影响等。2.南北方汉语方言分布的差异?与自然地理环境有何关系?差异:北方方言种类少,且分布广,南方方言种类多,且分布小。成因:相对封闭和独立的地理环境是方言形成的主要原因。我国广大的北方地区地形平坦开阔,以平原为主,各区域交流交往便利,形成大面积的北方方言区;我国长江以南的南方地区,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河流众多,山脉与河流将其分割成相对独立且封闭的地理单元,形成具有不同语言特点的众多方言区。3.举例说明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整体性?(1)该地区整体性特征是以高、寒两大特征(2)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气温低,冰川冻土广布;植被稀少且以耐寒的草原和高山草甸灌丛为主;动物耐寒且种类少。(3)自然环境制约着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人口和城市分布。人口、城市及农业区集中于河谷地带,农业以高寒牧业为主,有河谷农业。4.结合两国的气候和地形因素分析日本为何水能资源丰富?英国为何内河航运较为发达?日本:①地形崎岖,河流落差大;②季风气候显著,降水多,水量大。英国:①地形:地形以平原为主,河流落差小。②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河流流量平稳。③通航时间:冬季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④运输需求:工业发达,运输需求量大。5.分析日本“豪雪地带”降雪量“特别豪”的主要原因。“豪雪地带”位于东亚季风气候区,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西北季风从日本海带来大量水汽;日本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来自日本海的冬季风受到山脉阻挡抬升,容易形成地形雨。6.简述形成“合掌造”民居建筑特色的自然原因。“合掌造”村落位于冬季风迎风坡,冬季多暴雪,“合掌造”屋顶厚且坡度大,雪不易堆积;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合掌造”建筑结构支撑作用强,不易倒塌,且发生地震时木材和茅草对人员伤害小;当地植被茂盛,“合掌造”的建材是木材和茅草,可以就地取材。7.海南莺歌海盐场有利于晒盐的自然条件。该地位于夏季风及台风的背风坡,晴天多;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有广阔平坦的泥质海滩,利于晒盐8.简述江苏和新疆相互协作对两省区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对新疆的影响:获得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产业升级;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江苏的影响:缓解资源紧张的局面;扩大市场。9.试分析霍尔果斯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通向中亚的重要门户;交通便利;政策支持;自然资源丰富。10.比较伊塞克湖东岸和西岸年降水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差异:东岸年降水量大于西岸。原因:湖水蒸发量较大,该湖受西风影响,西风经过湖面时增湿;离开湖面后,暖湿气流受山地阻挡抬升,水汽凝结形成丰富的降水。11.说明曼谷传统民居特点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1)曼谷属热带季风气候,旱雨季分明。当地植被为热带季雨林,传统民居就地取材,多为木质;当地雨季降水多,故屋顶坡度大;为避免雨季洪水(和野兽),房屋下方为高脚木桩建造;为便于通风透气,房屋下部采用镂空构造。第二单元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第一节生态脆弱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知识梳理】1.生态脆弱地区定义: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稳定性较差、抵抗外来干扰和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较弱、易于发生生态退化且难以自我修复的区域。分布:一般位于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交界的过渡区域。我国生态错若地区大多位于农牧、林牧、农林等复合交错地带,分布面积大,生态脆弱性表现明显。2.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生态环境问题原因(整体性原理)自然原因人为原因(主要原因)气候开发历史长,生态环境基础薄弱地形人口增长过快,生态环境压力大水文对生态规律缺乏认识,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土壤生产技术落后,环境资源过度消耗与浪费植被环境相关法律不健全3.水土流失地区—黄土高原为例(1)位置的过渡性:黄土高原地处沿海向内陆、平原向高原、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2)黄土高原地区生态脆弱的表现:①气候较为干旱:年降水量少,植被覆盖率低;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春季干燥不利于地表植被及时恢复。②黄土土质疏松:黄土以细粉沙为主,有较多孔隙,土质疏松,具有明显的垂直节理,遇水易分散,抗冲、抗蚀性能弱,容易导致水土流失。③地表形态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千沟万壑,更容易受到强降水的侵蚀。④环境破坏后难为恢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大面积破坏植被;水土流失之后土壤肥力下降,加之气候较为干旱,植被难以恢复。(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1)自然原因因素具体影响位置具有过渡性,生态环境脆弱地形坡度大,坡面径流速度快,流水冲刷能力强土质土质疏松,抵抗流水侵蚀能力弱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冲刷力大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率低,水土保持能力弱地质灾害加剧水土流失(2)人为原因①根本原因:人口增长过快。②具体表现:人类活动具体影响过度开垦陡坡开荒,轮荒耕作,使地表变得疏松,植被遭到破坏过度放牧破坏植被,使地表失去保护,易遭侵蚀毁坏林木和樵采破坏森林资源,使地表失去保护,易遭侵蚀露天开矿开矿破坏植被,使矿区土壤抗侵蚀能力降低,并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4)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水土流失面积广,河流含沙量大。②自然灾害易发:旱灾、洪水和暴雨、滑坡和泥石流等。③影响农业生产:水土流失导致沟壑面积越来越大,农田破坏严重,耕地减少;土壤侵蚀导致土层变薄,土壤肥力降低,保水保肥能力下降,土地生产力下降。(5)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1)治理水土流失①工程措施黄土高原的沟谷坡地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在沟谷两侧的坡地实施各种工程性措施可以减轻降雨和坡面径流的侵蚀作用。位置措施及目的坡面打抗滑桩→防止山体滑坡;开建与等高线平行的引流渠→减少坡面径流;挖水平沟→让坡面径流转为地下径流;建鱼鳞坑→储水并护坡沟谷修建淤地坝→形成小水库以保土蓄水;修拦沙坝、谷坊坝→阻止沙石向下游流失②生物措施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林草覆盖率。③农业技术措施农业技术具体措施目的耕种手段间作套种、高沟垄作、水平阶种植增强耕地抗蚀能力,减少水土流失生产技术地膜覆盖、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灌溉技术喷灌、滴灌(2)优化产业结构①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加大农林牧优良品种的培育和引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产品商品率。②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业。③以能源开发为龙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调整人口布局。4.荒漠化问题—以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为例(也可参考步步高P16)(1)荒漠化的原因:自然原因:干旱的自然特征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气候异常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合理。(2)荒漠化的防治: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5.石漠化-以云贵高原为例(1)概念: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地貌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2)原因:自然原因:①地形地貌:地形崎岖,地势起伏较大;喀斯特地貌广布;②土壤:土层较薄,土壤贫瘠③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且集中于夏季。人为原因:人类活动不当,如陡坡开荒,伐木取薪,工程建设、开矿等使植被遭到破坏。(3)措施:①植树造林、种草,或封山育林②陡坡退耕还林,缓坡修筑梯田③工程建设中注意保护植被④多途径解决生活能源问题,可发展小水电站、沼气、营造薪炭林⑤控制人口数量,缓解土地压力6.红漠化—以南方低山丘陵区为例(1)原因:自然:①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多暴雨;②地表起伏大,坡地水土不稳定;③河流水系发育,侵蚀能力强人为:①毁林开荒;②滥砍滥伐,过度樵采;③人地矛盾突出。(2)措施:①退耕还林,封山育林;②解决能源需求问题:推广生活用煤,减少森林砍伐;推广使用省柴灶;发展沼气;营造速生薪炭林;开发小水电;③矿区开展土地复垦;④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7.盐碱化-以华北地区为例(1)盐碱化过程:地下水位高,蒸发大,盐分向上累计运动到地表(口诀高大上)(2)盐碱化原因①气候干旱,蒸发大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②地势低洼,排水不畅;③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只灌不排。(3)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合理灌溉,采取喷灌和滴灌等技术。8.南美热带雨林的保护(1)森林被毁的危害:全球气候失凋、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2)全球热带雨林被毁的原因根本原因(背景):①当地发展中同家的人口增长和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第一位)②发达国家的无度需求及跨国投资手段(也很重要)直接原因:人类的开发:①过度的迁移农业②采矿、修路、城镇建设③商业性伐木④开辟大型农牧场(3)保护亚马孙雨林的措施:①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②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③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④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⑤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⑥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9.湿地问题:(1)湿地的形成:例:请解释我国东北地区(俄罗斯西伯利亚、加拿大北部)形成沼泽地的原因。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②纬度位置高,地处湿润地区,水分蒸发弱;③地下有冻土层,阻滞地表水下渗。=4\*GB3④入海口的海水顶托作用。(2)湿地的功能和效益(作用):①调节气候,涵养水源;②保持水土,净化污染;③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④沼泽还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景观旅游、教育科研等经济和科学价值。=5\*GB3⑤促进碳循环,碳积累,减弱“温室效应”(3)我国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和问题①对湿地的盲目开垦和改造,造成中国天然湿地面积削减、功能下降;②湿地污染加剧,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也使水质变坏;③生物资源过度利用,严重影响着这些湿地的生态平衡;④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日益严重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小,功能衰退,洪涝灾害加剧;⑤湿地保护投入不够湿地保护管理体制不完善(4)采取措施①加强该区域湿地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建立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示范区,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②通过还湖、还泽、还滩及水土保持等措施,恢复、改善湿地生态环境状况,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③通过实施宣教和培训工程,提高湿地资源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意识。例:三江平原的沼泽地不宜再开垦的原因是什么?(生态效益)是东北陆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②调节气候、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③丹顶鹤、天鹅等珍禽动物的栖息地;④沼泽植物是一项重要的资源。【问题举例】1.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黄土高原环境问题的形成过程?人地关系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类的生产与活动都要受一定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也会影响地理环境,这种影响若超出了地理环境所能承载的强度会引发环境问题等,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黄土高原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容易导致水土流失,人口的不断增长导致对植被、土壤等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使得当地的土地退化,进而使人们进行的农业生产单位面积产量不高。为了获得更多的粮食,只能开垦更多的荒地,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进一步加快了人口增长,更加剧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更加脆弱,陷入“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2.水土流失的成因:自然+人为,人为是主导。整体性原理自然原因:(1)降水:降水集中多暴雨(2)地形:地形崎岖,坡度陡,流水侵蚀作用强(3)土壤方面:土质疏松或土层薄(4)植被覆盖率:低(5)生态环境脆弱人类活动:破坏植被(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农业:坡地开垦、轮荒工业:露天开矿工程建设:无计划地建窑洞、修路、建设水利设施等3.水土流失的危害:(1)对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农业产值降低。(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了滑坡、泥石流自然灾害的发生。(3)对河流水库的影响:1)大量泥沙汇入,河流含沙量增加,水质变差;2)中下游地势平坦,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影响航运;3)可能形成地上河,加剧洪涝灾害。4)导致水库库容量减小(4)对地形地貌的影响:长期的水土流失,使地表破碎、沟谷发育,阻断交通。(5)生物多样性减少:必答4.根据右图回答问题(1)描述图示大沼泽形成的有利条件。降水丰富,河、湖密布,水源充足;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海水顶托(2)大沼泽沿海部分的水位变化较大,试分析原因。大沼泽海拔低,地形平坦;随着潮汐的涨落,大沼泽水位也会随之涨落;该地区降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旱季沼泽水位下降,雨季水位上升;飓风过境时,带来大量降水或形成风暴潮,水位大幅上涨。(3)试推测大沼泽因人为活动可能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对沼泽的保护提出合理化建议。问题:大沼泽地区生态系统蓄水量减小,旱季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工农业、生活污水排放,导致水质下降,水污染严重;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大幅减少,生态系统遭到破坏。5.下图示意天山南侧某冲积扇耕地面积和耕地平均海拔的变化情况。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该冲积扇发展种植业的自然环境有哪些优势和劣势?优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产品养分积累。劣势: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2)分析阶段Ⅰ和阶段Ⅱ耕地平均海拔升高的不同原因。阶段Ⅰ因水资源利用过度,冲积扇前沿(河流末端)海拔较低的耕地发生荒漠化而被弃耕;阶段Ⅱ人口增加,冲积扇海拔较高的土地被开垦成耕地。(3)根据图中信息推测阶段Ⅲ和阶段Ⅳ耕地面积减少的不同原因,并说明依据。阶段Ⅲ:海拔较低处发生土地荒漠化导致耕地面积减少。推测依据:这一阶段耕地平均海拔升高。阶段Ⅳ:海拔较高处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导致耕地面积减少。推测依据:这一阶段耕地平均海拔降低。(4)分别简述图1所示Ⅰ、Ⅱ、Ⅲ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特征,并归纳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Ⅰ阶段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Ⅱ阶段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6.说出塞罕坝地区自然地理环境过渡性的主要表现。塞罕坝地处内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季风区向非季风区(或温带季风气候向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温带森林向温带草原的过渡地带。7.说明与平床育苗相比,塞罕坝采取高床育苗的优点。采取高床育苗,增加了土层厚度,改善了土壤结构;有利于提高土温,便于雨季排水;有利于人工堆肥、浇灌、除草、喷药等管理。8.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塞罕坝林场的生态环境价值。可防风固沙,阻止了(浑善达克)沙地向南推进,减少了首都北京(华北地区)的风沙危害;涵养(滦河、辽河)水源;改善了当地小气候,维护了生物多样性。9.简析铜川中草药品种丰富的自然原因。地处渭河平原向北部的山地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地势起伏比较大;夏半年光热充足,降水量较多,且降水地区差异较大;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土壤类型多样,适合多种药材生长。10.分析铜川在产业转型中选择中医药产业的原因。中药材资源丰富,品种多;种植中药材历史悠久,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发展中医药产业有利于减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药王故里,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11.分析铜川开展林下套种中药材带来的经济价值。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12.说明铜川产业转型对我国资源转型城市发展带来的启示。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加大科技投入,打造新兴主导产业;发展集群产业,获得规模效应;挖掘地方文化,培育相关产业发展,创造有影响力的品牌;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等。第二节资源枯竭城市发展的方向【知识梳理】1.资源型城市可能要经历:兴起—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2.资源型城市衰退原因: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发展过分依赖非可再生资源(本区主要资源),其他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②资源枯竭:随着发展,非可再生资源会出现枯竭,主导产业衰退,效益下滑,失业人员大增。③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新兴产业不愿进驻。④用地紧张、交通拥挤:导致企业效益下降,甚至出现产业转移、外迁现象。3.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措施:①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和产业转移;优化产结构,改造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引进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②科技: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水平;③加强管理,实现资源有序永续利用;④交通:拓展交通,完善交通运输网;⑤环境:消除污染,美化环境4.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1)矛盾和问题的主要表现:经济结构单一、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失业人口增多等。(2)解决措施:着力化解历史遗留问题,促进失业矿工再就业,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加快废弃矿坑、沉陷区等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大力扶持接续替代产业发展,逐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5.德国鲁尔区传统工业的发展和综合整治(1)鲁尔区发展的优势=1\*GB3①地理位置优越,市场广阔:鲁尔区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②水陆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莱茵河纵贯本区南北,利珀河、鲁尔河横穿东西,铁路、公路密布。③煤炭资源丰富、市场竞争力强:总量大,质量高、品种全、埋藏浅,露天煤矿多,开采成本低。(2)鲁尔区工业区的特点:(以煤炭和钢铁为主导,产业结构单一;以重化工业为主,环境污染严重。)在丰富的煤炭基础上发展了炼焦、电力、钢铁、化工、机械制造等工业部门;是德国乃至世界重要的能源基地、钢铁基地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3)鲁尔区衰退的原因:传统产业衰落:(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①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比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②炼钢的耗煤量在减少:新技术的应用;③煤炭开采成本不断增加:煤炭开采深度增加;④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产钢和出口钢的国家增多;钢的替代产品出现。替代产业尚未形成:鲁尔区单一的工业结构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影响到新兴产业的发展,替代产业难为形成。生态环境恶化: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热污染。(4)鲁尔区的再度振兴: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注重环境保护。调整产业结构:①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改造煤炭、钢铁等传统产业,对企业进行合并和技术改造,打造产品特色,提高产品技术含量;②优化工业布局:进行工将钢铁工业转移到欧洲西部沿海,在鹿特丹建立炼铁厂;对煤矿去进行重点清理整顿,将煤炭生产集中到赢利多,机械化水平高的大矿井。③促进新兴产业培育,提高区域的产业竞争力: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通信技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扩建高校、科研机构和建立技术中心。④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政府推动发展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工业旅游、商业、物流、教育等。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生态管理(监测、预警、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①采取多种措施治理污染:包括整治河流、限制污染气体排放、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等;②加强环境管理,重视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6.焦作市转型中的做法: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优势产业,逐步形成以铝工业、能源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制造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为支柱的新型工业体系。以旅游业为突破口,提升城市形象。7.山西能源基地建设(1)资源开发条件: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2)能源基地建设: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变输煤为输电)。(3)能源的综合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结合铁矿、铝土矿优势,主要构建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三条产业链,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4)环境保护和治理: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洁净煤技术等;②调整产业结构,如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③三废的治理。【问题举例】1.说明20世纪前半叶布法罗钢铁和汽车工业发展的优势条件。条件:靠近传统工业区,工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好;靠近五大湖,水资源丰富;为优良港口和铁路货运中心,水陆交通便捷;产品面向国内外,市场广阔。2.分析20世纪后半叶布法罗经济衰退的自身原因。原因:以钢铁、汽车等重工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创新不足,生产效率低下;生产设备和技术落后,环境污染严重。3.简述布法罗经济转型对城市发展的意义。意义:有利于活跃城市经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有利于吸引大量人口迁入,促进城市人才集聚;有利于完善城市信息网络、交通网络,提升城市智能化;有利于减轻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4.分析布法罗实现城市的精明增长可采取的方式。减少城市无序扩张,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治理城市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功能区,实现各功能区协调发展等。5.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方面,概述山西省的自然条件。山西省位于太行山以西,黄河以东、以北,长城以南;地形主要以高原为主,中部为河谷(汾河谷地);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6.分析山西省经济的特点。山西省第一产业较为薄弱,第三产业比重较低,以第二产业为主;工业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较为薄弱;以煤炭开采和加工利用为主的产业成为山西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7.根据上述图表资料,你认为山西省存在哪些生态环境问题?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同时煤炭开采引起大面积地表下沉和塌陷,以煤炭为主的生产和消费结构造成大气和水源的严重污染。8.分析山西省应怎样调整产业结构,才能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协调三大产业的发展,适当压缩煤炭产业生产规模和数量,推动煤炭产业深加工和能源转化;使煤炭工业向气化和液化产品的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工业比重;推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第三节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知识梳理】1.产业结构优化:广义的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所谓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它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2.产业结构调整(1)升级动力: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形式:第二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结果:产业转移,移出地和移入地皆实现产业结构升级(2)优化动力:政策或市场的调控表现形式:政策或市场的调控结果:取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3.产业结构合理化(1)概念:各产业内部保持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比例,保证各产业持续、协调发展,同时使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2)产业间的比例协调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核心。下图示意珠三角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的过程。3.产业结构高级化(1)概念:指产业结构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变的过程或趋势。(2)从产业结构的比例看,高级化有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②产业结构中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资金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③产业结构中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3)以微笑曲线寻求产业的升级路径:微笑曲线中游环节是工农业生产,附加值低;上游环节是研发,下游环节是营销,附加值高。产业结构高级化应朝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3.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关系: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前提条件,如果产业结构长期处于失衡状态,就不可能有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必然结果。4.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1)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地形)平坦开阔;(气候)热量丰富,降水丰沛;(水源)河流纵横交错,水资源充足;(土壤)土壤肥沃。社会经济条件:(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密集;(历史因素)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出现较早,经济基础比较好,对外开放早,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国家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地区成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得以接受海外先进的技术、大量的资金和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富生机活力的地区之一;(交通)沿海地区,水陆交通便利;(技术)技术先进,善于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著名侨乡)便于招商、引资;(国际条件)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为本地区工业化提供了契机。(2)珠江三角洲三次产业转型=1\*GB3①第一次转型:从传统农业到加工制造业传统农业:数百年前形成的“桑基鱼塘”是当地生产经营特色;随着城镇化发展,桑基鱼塘逐渐变成了“杂基鱼塘”。加工制造业: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过“外引内联”,吸引了香港大量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迁入,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玩具、制鞋等传统加工业大量涌现。=2\*GB3②第二次转型:从加工制造业到高新技术产业加工制造业的衰退:工业实力大为增强;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也在逐渐丧失;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已不能支撑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国际背景: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自身的发展:依托区位、人才、政策等优势,抓住机遇,使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为当地主导产业。=3\*GB3③第三次转型: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特点:以流通和服务为主要功能,具有能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等特点。珠三角地区的发展战略:“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业、会展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外包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发展现状:珠三角地区与港澳地区在现代服务业领域进行深度合作、错位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部门和企业。(3)珠三角的文化创意产业部门:工业设计、动漫、网游、电影电视、软件研发。特征:高技术、高产出、高智慧、低消耗、低污染。业态: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电影、网络演出、网络动漫。【问题举例】1.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三角地区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1)国家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2)珠江入海口,水陆交通便利(3)毗邻港澳和东南亚,很多地方是侨乡,便于引进外资。(4)廉价又丰富的较高素质的劳动力(5)廉价的土地(6)广阔的市场(主要是国内市场)2.珠三角电子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迅速增加原因:(1)随着全国对外开放,本地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优势不明显,该地政府政策转变为支持高新技术发展,淘汰落后产能(2)临海,水陆交通便利(3)本地人才多的优势(4)本地经济基础雄厚,资金充足3.深圳、东莞两市的产业结构经历了从农业为主到低技术含量的加工制造业为主,再到技术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变化。原因:基于发展自身的优势,实现错位发展。定位原因分析:(1)城市产业基础(2)城市的区位和交通、通讯(3)城市的产业优势(4)城市的劳动力和科技人才优势(5)城市的产业发展阶段(6)大湾区各城市的错位发展。4.珠三角地区以纺织业为代表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上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普通劳动力就业比重减小,外来迁入速度放缓。(2)高素质劳动力需求增加,高技术人才迁入增加。(3)经济效益提高,经济质量提升(4)推动快速交通的发展(5)促进与高新技术产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科学和教育发展。5.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有什么意义?(1)提高本区的金融枢纽地位,(2)利于建设国际物流枢纽,(3)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发展,提高附加值。(4)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5)促进更广泛和更多元的就业6.分析慕尼黑啤酒产业发达的原因。=1\*GB2⑴周边有啤酒花和小麦、大麦集中种植区,原料优质且丰富;=2\*GB2⑵位于河流上游,有丰富的洁净水源;=3\*GB2⑶酿造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传统工艺先进;=4\*GB2⑷当地及欧洲市场需求量大;=5\*GB2⑸当地啤酒节闻名于世,有利于推广品牌;=6\*GB2⑹政府重视扶持、提升传统工业。7.慕尼黑由啤酒产业中心转型成为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分析其意义。=1\*GB2⑴提高了高端产业的产值比重,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产业升级;=2\*GB2⑵高新技术产业附加值更高,提高区域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3\*GB2⑶高新技术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有利于引进技术和人才,有利于当地科技和教育的发展;=4\*GB2⑷改善环境质量。8.简述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区内,传统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并存的目的。=1\*GB2⑴高科技企业投入大、收益高,同时风险也较大,传统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并存,可以降低风险对区域经济的影响;=2\*GB2⑵德国传统工业发达,是高科技企业坚实的基础,高科技企业和传统工业有较强的互补性,保证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3\*GB2⑶增加税收,提升经济效益;=4\*GB2⑷提高就业率,有利于社会稳定。9.若在浦东新区布局一个以影视制作、游戏软件开发、动漫制作为主导产业的创意产业基地,在规划建设时应综合考虑哪些问题?合理布局关联产业,构筑产业链条;突出主导产业地位,注重品牌建设;合理规划基础设施,方便生产、生活;注重人文氛围塑造,吸引人才;绿化美化环境,营造优良环境。10.简述天山北坡城市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简要分析其主要原因。空间分布特征:沿天山山麓河流以及铁路干线分布。主要原因:沿山麓河流分布有利于获取城市工农业发展和人们生活必需的水资源;沿铁路干线分布有利于城市群内部以及城市群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和人员往来,促进城市群经济发展。11.分析天山北坡城市群第二产业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以及对自然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关系:天山北坡城市群第二产业以石油加工、有色和黑色金属加工、纺织业等为主,其主要以天山地区的石油、有色金属、煤炭、棉花等资源为原料,对自然资源具有高度依赖性。影响:水资源的消耗量较大,造成水资源短缺;废气排放量较大,大气污染严重;资源开采可能会导致植被破坏,加剧荒漠化。12.估算该休闲城至吉隆坡市中心和国际机场的距离,说明其位置优势。距吉隆坡市中心约20千米,距国际机场约40千米。离两地距离较近,临高速公路(交通方便,用时短),方便吉隆坡市民和外地(国外)游客前往。13.说明废置矿场和矿坑湖为建设该休闲城提供的有利条件。废置矿场土地价格低,拆迁方便、投入低;矿坑湖水面较开阔,可作为休闲城环境景观营造的核心。14.该休闲城定位高档。从马来西亚经济发展背景出发,分析该休闲城主要的客源市场。马来西亚经济迅速发展,国内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对休闲需求和休闲层次要求急剧提升,吉隆坡是首都,高消费人口集中,是最直接的客源地,国内其他地区也成为重要的客源市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马来西亚经济迅速发展密切了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使吉隆坡吸引更多国际(政务、商务等)人员和游客,且休闲城高档具有品牌效应,因此,国际高消费人群成为重要的客源群体。15.该休闲城规模大,集休闲娱乐、体育、会展、购物、酒店、住宅等于一体。简述这样的模式对吸引消费者的作用。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服务全面且水平高,接待能力强。第三单元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大都市辐射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知识梳理】1.长三角城市体系中的上海市(1)城市的功能:区域的核心,既是区域的服务和管理中心,又是区域的经济增长中心。(2)城市体系: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规模不同、等级不同、功能上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有机整体。(3)长三角城市体系:由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等组成。(4)上海市是长三角城市体系中唯一的超大城市,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区域发展的龙头和区域协作的纽带,在长三角城市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2.上海市对长三角其他城市的辐射(1)城市辐射: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由高等级城市向低等级城市流动,称为城市辐射。(2)上海市的城市辐射=1\*GB3①对长三角其他城市:通过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和通信网络,上海市与其他城市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2\*GB3②变化:上海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越来越强,辐射强度在空间上的表现具有一定的差异性。3.上海市对外辐射的影响(1)上海市本身=1\*GB3①有利于上海解决中心城市产业活动过度集聚、交通拥堵、地价上涨及环境污染等问题。=2\*GB3②有利于大都市产业、资金等寻找新的发展机会。(2)对受辐射的城市=1\*GB3①可以获得资金、技术与管理经验,推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发展,提升经济活力。=2\*GB3②对长三角众多城市的规模扩大、等级提高产生了影响,使区域空间组织日趋完善。(3)对整个区域:=1\*GB3①产业配置更加合理;=2\*GB3②区域联系更加密切,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3\*GB3③区域整体城市化水平提高;=4\*GB3④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增强;=5\*GB3⑤缩小区域内部差异;=6\*GB3⑥使区域空间组织日趋完善。【问题举例】1.比较长三角地区不同规模城市的数量、服务功能和服务范围。长三角地区形成了完整的城市体系。城市规模越大,数量越少,服务功能越多,服务范围越大。城市规模越小,数量越多,服务功能越少,服务范围越小。2.上海市的地理位置有何特点?对上海城市发展有何作用?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作用:第一,位于海岸线中部,长江入海口,既可连接国内国际其他港口,也可通过黄金水道辐射内地。扩展了经济腹地。第二,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提供了广阔、平坦的土地,为城市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农产品。第三,上海发达的交通运输网连接长江流域和京、广等地,便于获得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拓展国内市场。3.评价上海市地理位置对其在长三角城市体系中发挥辐射作用的影响。优势:上海市位于长江边上,通过长江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紧密相连;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的顶部,处于相对中间的位置,从西部、北部与南部对长三角其他地区产生影响。劣势:但上海市并没有位于长三角的几何中心,其东部直接临海,其辐射影响仅限于西、北、南三个方向,特别是临近区域。4.城市辐射强度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距离:距离越近,辐射强度越大,反之,越小;交通:交通越便利,辐射强度越大,反之,越小;城市等级:城市等级越高,对其他城市辐射强度越大;同时本身与更高等级的城市,联系也会更加密切,受到的辐射也会越强;经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其他城市辐射强度越大;同时本身与经济更发达的城市,联系也是会更加密切,受到的辐射也会越强;历史文化:历史文化联系越密切,影响强度越大。政策:同一行政区,影响强度比较大。5.2004年上海对长三角其他城市辐射强度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特征:2004年上海市对长三角其他城市辐射强度具有空间差异性。总体上,①距离上海市越近的城市,受到的辐射强度越大;②城市规模越大的城市受到的辐射强度越大。原因:城市辐射具有距离衰减规律,即辐射强度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而衰减。其原因是:①运费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增,便捷程度相对降低,运输所耗费的时间越长,经济效益下降;②城市规模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与中心城市的联系越紧密,一般地受到中心城市的辐射也越大。6.与1990年相比,2004年上海对同一城市的辐射强度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试分析变化原因。改变:与1990年相比,2004年上海市的辐射强度有了明显的增加。其原因是:=1\*GB2⑴2004年上海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交通方式增多,交通更便捷;上海市与其他城市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更顺畅,辐射也更强;=2\*GB2⑵各城市的政策推动也起着一定的作用。7.苏南与浙北在与上海的距离上相差不大,但上海对苏南的辐射强度整体强于浙北,试分析原因。=1\*GB2⑴(交通)苏南与上海之间的交通联系更紧密,通过陆路有多条快速通道直接相连,浙北与上海的交通线路不如苏南与上海的便捷,如宁波与上海之间隔着杭州湾,联系更为不便;=2\*GB2⑵(产业互补)苏南的产业与上海市的互补性更强;=3\*GB2⑶(历史)长期以来,上海市的经济重心在西侧等等。8.上海市对南通市的辐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发挥辐射作用的?上海市对南通的辐射主要表现在大量的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产业流。上海通过独特的区位优势、便利的城际交通、丰富的技术、活跃的人才资源和有效的投资对南通发挥着辐射作用。9.随着苏通大桥、沪通铁路、崇启过江隧道等交通设施的建设,上海市对南通市的辐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交通线路的建设,特别是快速交通线路的建设,使上海与南通联系更为紧密,上海对南通的辐射功能加大,会吸引上海更多的资金流、产业流、人流、技术流流入南通,辐射影响加大10.西安主城区功能结构规划呈“九宫”格局,试说明其布局优点。各功能区分工明确;继承和发展了原有城市主要功能区;各功能区相对独立,通过主干道路连接,联系便利又避免相互干扰;外缘各区有比较大的拓展空间。11.简述长三角的地理位置及其意义。处于中低纬度沿海,气候温暖湿润;位于河流下游,平原广阔,河网密布,便于农耕;位于大河入海口,可江海联运;位于我国沿海航线中部,便于南北运输;邻近日本、韩国,对外贸易便捷。12.描述长三角三省一市2005~2015年人均GDP差距的变化特征。上海较江苏的领先优势缩小;2009~2014年江苏人均GDP赶超浙江,且优势扩大,2015年两省持平;安徽与另外三省市差距扩大。13.为加快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简析该区域可采取的措施。打破行政壁垒,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互联互通,加强城市间产业分工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内产业转移与生产要素流动。14.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分布特征及城市体系特点。分布特征:多沿河分布。体系特点: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各级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距离越远,功能越多(或城市等级越低,数量越多,距离越近,功能越少)。15.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区位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自然条件:地处长江流域,地势平坦,水网密布,气候温暖湿润,优越的地理环境为城市的集聚提供了有利条件;社会经济发达,人口密集;水陆交通便利。16.分析该地区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高的地理原因,并提出解决此问题的具体措施。原因:地理位置相邻,自然环境相似,特别是资源禀赋相似。措施: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调整工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间紧密的协作,实现产业合理分工,避免区域内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第二节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知识梳理】1.产业转移的定义: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称为产业转移。2.产业转移的有关内容:产业转移的目的: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的利润产业转移的主体: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工业产业转移的方向:一般而言,由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也存在相反的情况产业转移的分类:国内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3.产业转移的规律=1\*GB2⑴先转移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进而转移资金和技术集型产业和重工业;=2\*GB2⑵一般方向是由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4.劳动密集型产业最易发生转移原因5.产业转移的原因:(1)技术水平差距各国、各地区在生产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研发能力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的存在影响了产业输出国向外转移的产业类型或产业工序。考虑到技术吸收问题,一般来说,技术差距越小,产业转移越有效果,所以产业转移一般是按“技术差距”依次进行推进。(2)劳动力价格差异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数量、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导致产品的生产成本差异较大。其中,劳动力资源充足、素质高且价格低廉的国家,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同时,劳动力因素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产业转移随之在空间上发生变化。(3)市场规模大小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使得市场规模越来越大,为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提供了市场机遇,对国际产业转移有着重要作用。(4)政策支持程度许多国家制定相应政策,支持产业转移。例如,一些发达国家通过立法、税收等政策,限制一些高污染、高资源消耗、低技术含量的产业在本国发展,有利于产业移出。而一些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则通过制定产业优惠政策、建设基础设施、规划产业园等措施来承接产业转移。(5)此外,还有许多因素影响产业转移。例如,国际经济形势变化,产业链集聚产生的效应,原生产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也都促使企业进行产业转移。6.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对移入区的影响有利:(1)促进移人区的产业升级。移人国家或地区通过承接发达国家或地区移出的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加快工业化进程。(经济)(2)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就业,减少人口外迁。(社会)不利:(3)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移人加大了当地资源和环境的压力。(生态)对移出区的影响有利:(1)促进移出国家或地区在区域产业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通过产业转移,移出国家或地区将相对落后的产业移出国内,从而能够利用技术力量和充裕的科研经费,成为新产品研究开发的源地,发展更高层次的产业,实现产业升级,抢占价值链的高端。(经济)(2)改善移出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环境,减少污染,减轻资源压力。(生态)不利:(3)产业的移出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减少,常常会引起失业人口增加。同时影响着迁入人口的数量,并对迁人人口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社会)7.聚焦热点:新旧动能转换=1\*GB2⑴新动能: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四新”经济为核心的产业驱动力量。=2\*GB2⑵产业转移对新旧动能转换的影响:产业转移的本质是产业结构升级调整,进而助力新旧动能转换。=3\*GB2⑶第二产业在新旧动能的区别:一是从能源利用上讲,旧动能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粗放利用为主导,新动能是以矿物能源的精细化利用或风能、太阳能、核能等物理能源为主导;二是从原材料上讲,旧动能以对矿物原材料一次性利用为主导,新动能是以对原子设计、分子制造的新材料以及深层循环利用为主导;三是从生产工艺上讲,旧动能是以机械化为主导,新动能是以高度网络化、人工智能化为主四是从生产模式上讲,旧动能是“资源-产品-废物”的单向生产方式,新动能是“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深层次循环式生产方式;五是从资源约束上讲,旧动能是资源匮乏性生产,新动能则由于能源物理化、原材料元素化以及深层循环化生产,所以极大增加了资源约束弹性;六是从生产性服务业上讲,新动能的生产过程包含了更多的服务业因素。【问题举例】1.为什么一个国家或地区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对象国或地区转变成转移国或地区?一个国家或地区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后,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价格相应提高,生产成本也会增加,使劳动密集型产业继续向劳动力价格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2.目前,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是完全基于劳动力价格因素吗?不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除了中西部劳动力价格低外,还受资源开发、政策鼓励等多种因素影响。3.归纳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技术水平差距、劳动力价格差异、市场规模大小、政策支持程度是影响产业转移的四个重要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国际经济形势变化,产业链集聚产生的效应,原生产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4.从产业结构和地理环境两个方面,分析“腾笼换鸟”对苏、浙、沪等沿海地区的影响。产业结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出,有利于苏、浙、沪等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使生产要素集中到高新技术等产业,抢占价值链的高端。地理环境:环境污染减轻,环境质量改善,减轻资源压力。5.“腾笼换鸟”产业转入对安徽皖江地区的发展有什么影响?有利:皖江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有利于产业升级,提升产业层次,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大量吸收产业转移有利于促进皖江地区劳动力就业,减少人口外迁。不利: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转入加大资源和环境压力。6.据图简要说明北京具有梯度优势的工业及主要原因。(1)具有梯度优势的工业: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主要原因:这些工业属于先进制造业,技术要求较高,且直接面向市场。北京技术力量雄厚,市场广阔。7.据图说明北京要转出的产业及其产业特征。北京要转出的产业:纺织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产业特征:科技含量低,需要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密集(或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8.分析北京的纺织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转移到河北,可能给河北带来的影响。有利:增加就业机会;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行业竞争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促进观念和管理方式的更新。不利: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9.“研发中心+生产基地”经营模式已成为京冀合作发展的总体思路,说明京冀这种合作模式各自的区位优势。北京:我国的文化中心,科技先进,人才资源多;信息发达,交通便利;市场广阔。河北:劳动力丰富;资源丰富;土地价格低。答案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船舶制造业迅速崛起,说明其社会经济条件。产业工人充足,且劳动力(相比欧美)成本低;传统工业区,产业基础较好;海运交通便利,利于原料与产品运输;政策支持;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11.简述21世纪初,韩国对其船舶制造业进行结构调整的原因。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上升;常规船舶制造利润(产业附加值)降低;岸线资源有限,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特种船舶制造腾出空间,促进产业升级。12.说明集群式产业转移对我国船舶制造业初期发展的益处。(船舶制造业工序复杂,)集群式转移有利于我国船舶制造业快速提升产能(迅速促进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降低相关企业信息交流成本,提升协作效率。13.分析互联网云平台对我国船舶制造业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作用。全球寻找最优区位,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形成价格优势;构建优质供应链,提升产品品质;平台资源丰富、更新快、易整合,利于产品创新,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我国船舶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14.说明正安县吉他制造原料统筹采购、产品拼箱出货的益处。正安县吉他行业产业规模较大、原材料来自世界各地;原料统筹采购,可减小行业内部竞争,降低原料成本;产品拼箱出货可以实现规模化的运输,减小运输成本等。15.分析正安县引进福建、广东等地吉他企业的优势条件。国家扶贫政策支持;劳动力充足,且价格低廉;地价低,发展空间大;原料与产品运输便利等。15.简述正安·国际吉他产业园的发展对我国其他贫困地区工业发展的启示。加大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力度;注重自主品牌的培育;结合区域优势,通过建设产业园区,形成产业集聚;促进工业集约化发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推广清洁生产,注重环境保护等。第三节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知识梳理】1.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的一般分析思路=1\*GB2⑴调配原因:明确资源分布规律及分布较多的地区,对比资源分布区与消耗区的差异。调出区:资源丰富调入区:说明资源紧缺的原因,如分布较少、需求量大,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和污染严重(水资源)等。=2\*GB2⑵解决资源短缺的途径: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分析包括提高利用率,节约资源,寻找替代品和跨区域调配资源等。=3\*GB2⑶跨区域调配资源的线路选择:要保证稳定、安全的资源供应;要考虑线路的造价;要考虑沿线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和城市分布等社会经济条件;要尽量避免造成生态问题。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案例:我国的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美国的北水南调;中哈石油输送、中俄的天然气输送3.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体现了区域的开放性和差异性4.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水资源和油气的影响区别对待)(1)对于调出区:经济: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社会:改善基础设施,增加就业机会;生态:分有利和不利,具体看材料(2)对于调入区:经济:缓解能源或资源紧张状况,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带动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就业生态:分有利和不利,具体看材料5.南水北调(1)归纳出我国的水资源的特点。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六位,我国水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小。(2)华北地区是我国水资源最紧张的地区自然原因: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多暴雨,常以洪水的形式流走人为原因: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需水量大,水污染和浪费严重,缺少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措施(3)华北地区解决水资源紧张的措施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节约用水;减少水污染提高水价;运用经济手段进行调节;海水淡化;植树造林;控制人口数量;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以法治水(4)长江成为南水北调水源地的地理条件:=1\*GB3①径流量大: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干流长(6300千米),流域面积广(180万平方千米),水资源量大(占全国34%),属于我国的丰水区。=2\*GB3②流量稳定:长江年径流稳定,且季节分布较北方各河流相对均衡。=3\*GB3③横贯东西:长江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中下游与最缺水的华北平原相邻,地理条件有利于兴建从长江引水到北方的跨流域调水工程。(5)南水北调三线路的比较【规律总结】=1\*GB3①工程量最小、见效最快的是东线=2\*GB3②水质最好,解决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水资源短缺的是西线=3\*GB3③接近二、三阶梯分界线的是中线,接近季风区分界线的是西线=4\*GB3④全线可自流供水的是中线和西线=5\*GB3⑤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6)南水北调对调入区的积极意义南水北调工程全面实施后,将有效缓解调人区水资源的紧缺状况,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社会效益=1\*GB3①南水北调工程能有效缓解调入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为人们提供洁净的饮用水源,并保障工农业用水。=2\*GB3②南水北调工程可以改善调入区的投资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3\*GB3③可以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效益南水北调工程破除了调入区水资源短缺的瓶颈,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生态效益=1\*GB3①南水北调增加了调入区的水资源总量,有效保障了地区生态用水的需求,有利于美化环境和改善城乡居民的卫生条件。=2\*GB3②减少了地下水的开采,有效缓解了地下水位下降的趋势,控制地面沉降,使区域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7)南水北调对调出区及沿线地区带来不利影响以东线工程为例:=1\*GB3①东线工程范围内,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天然排水条件较差,调水后土壤容易发生盐碱化;=2\*GB3②径流量减少有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淤塞航道;=3\*GB3③长江径流量减少后,海水会上溯,引起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4\*GB3④调水对江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的影响。=5\*GB3⑤由于东线工程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6.西气东输工程(1)西气东输的线路它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西气东输工程包括天然气开发建设、主干管道建设和东部用户管网建设三个部分。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全长4200千米。=2\*GB2⑵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1\*GB3①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是实施西气东输的重要原因之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2\*GB3②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是实施西气东输的另一重要原因长期以来,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一直占到70%左右。我国大量使用煤炭作为能源,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可吸入颗粒物是我国主要的大气污染物,煤炭燃烧排人大气的粉尘是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燃煤排人大气的大量二氧化硫,是造成我国酸雨影响范围大、危害严重的主要原因。煤炭的堆放、燃烧的废渣都会造成环境污染。长期以来北煤南运还给我国的铁路和公路运输造成了很大的压力。=3\*GB3③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的总体特征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上天然气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陕甘宁的鄂尔多斯四大气区=3\*GB2⑶比较煤炭和天然气的优缺点:煤炭:优点:开采成本低,储存、运输方便,价格便宜缺点:使用不方便,燃烧效率低,废气、废渣排放量大天然气:优点:清洁,使用方便,燃烧效率高,比较价格低缺点:开采、储运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投资大、回收周期长(4)西气东输工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对东部地区:有利:①缓解东部能源紧张状况和交通运输压力,使东部地区用上廉价的能源,促进经济的发展;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基础设施的建设,③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利用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率,从而改善东部的环境状况。对西部地区:有利:①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促进经济的发展。②西气东输带来的大量投资,也将改善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增加就业机会。③促使西部能源结构的转化,沿线农村推广使用天然气,可减少农民对薪柴的需求,从而缓解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不利:输气管道所经中、西部地区地貌类型复杂,植被稀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易造成生态破坏,故要求施工中十分注意对当地环境的保护。7.西电东送工程=1\*GB2⑴西电东送工程三条线路=1\*GB3①北路:主要将黄河上游河段的水电和晋内蒙古陕等省的火电输往京津唐工业基地(北路主要是火电),将煤炭资源转化成电能输出。=2\*GB3②中路:“将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水电输往华东地区(沪宁杭工业区)(中路主要输送水电)=3\*GB3③南路:将乌江、澜沧江南、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及云贵两省坑口电站的电能输送到广东(珠江三角洲)(南路主要输送水电)=2\*GB2⑵西电东送工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对西部地区:=1\*GB3①将西部的能源资源转化成电能,为西部的电力提供广阔的市场=2\*GB3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冶金、化工等高耗能产业,延长产业链。=3\*GB3③有效改善西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工作。对东部地区:=1\*GB3①改变东部地区电力供应不足、电力结构不合理的状况=2\*GB3②缓解东部能源紧张状况和交通运输压力=3\*GB3③使用无污染的电能可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问题举例】1.从世界范围看,天然气的大规模开发晚于煤炭和石油,原因何在?=1\*GB2⑴天然气的开采难度较大;=2\*GB2⑵储运难度大,必须得通过管道输送;=3\*GB2⑶技术要求高,以前技术方面没有解决。2.发达国家在大规模开发天然气之后,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稳步提高,主要原因是什么?随着科技进步和人类对环境的认识,煤炭的缺点逐渐明显,加之天然气清洁,使用方便,燃烧效率高,价格低等3.2002年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世界平均为23%,而我国只有2.7%。由此怎样看待我国天然气开发利用的前景?通过比较我国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可以预测我国天然气开发利用的前景广阔.其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4.试分析我国西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长期得不到充分勘探、开发的原因?=1\*GB2⑴西部天然气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如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等,气候干旱,人口较少,交通不便,给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带来了很大的难度。=2\*GB2⑵相对来说,西部地区经济实力较弱,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天然气的勘探、开发。=3\*GB2⑶西部地区技术力量较弱,且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而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技术要求较高。=4\*GB2⑷西部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对能源的需求较少,形不成促使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市场动力。5.分析国家实施“皖电东送”的主要原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常规能源匮乏,但能源需求量很大;淮南市能源(煤炭)资源丰富,离长三角地区(上海)较近;我国已经掌握了特高压输电技术,该技术创造的经济价值高;煤炭就地转化为电能输出,对长三角地区的环境污染较小。6.简述“皖电东送”工程对淮南市煤炭工业发展的影响。煤炭工业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使煤炭工业迅速升级换代,煤炭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延长了煤炭工业产业链;与(采、洗、炼)煤和煤电等相关联的机械工业得到发展。7.分析特高压输电线路选择人口稀疏和离城镇较远地区的原因。减少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特高压输电产生电磁辐射,会给人类带来强电场的生理、心理影响;避免对无线电及电视信号造成干扰等。8.美国太平洋沿岸为什么北部水资源富余,南部水资源贫乏?造成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美国太平洋沿岸北部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较多,南部是地中海气候,降水较少;南部城市和人口比北部多,水资源需求量大。墨累—达令盆地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需水量大,且该地位于大分水岭的背风坡,降水少。9.从工程建设的角度看,美国的北水南调和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哪个难度大、投资高?理由是什么?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难度大、投资高。理由:美国输水路线位于盆地,与山脉走向一致;而澳大利亚输水路线与山脉相交,需开凿隧道,工程量大,难度大,投资高。10.澳大利亚东水西调实施后,东部调出区的河流中下游出现水质变差、污染加重的现象,西部调入区出现土壤盐碱化加重的现象。请分析这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东部调出区河流中下游水质变差、污染加重的原因:河流水量减少,水体的自净能力和稀释作用降低。治理措施:合理规划调水量和适宜的调水时间。西部调入区土壤盐碱化加重的原因:大量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治理措施:①建设排水工程,做到有灌有排;②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③调整种植结构,减少耗水量大的农作物种植面积等。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