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品贸易逆差研究_第1页
文化产品贸易逆差研究_第2页
文化产品贸易逆差研究_第3页
文化产品贸易逆差研究_第4页
文化产品贸易逆差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产品贸易逆差研究1、研究的意义,同类研究工作国内外现状、存在问题研究的意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且一脉相承,这是举世公认的。然而,这样一个文化大国却在文化产品对外贸易中连年处于严重的逆差地位。我国文化产品对外贸易所处的逆差地位,使得我国的文化很难被世界正确认识,甚至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误解。这种文化传播失衡的现象使我国民族文化受到极大的冲击。同时,文化贸易逆差使外汇大量外流,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导致我国文化产业处于不良的成长环境之中。因此,正确的分析我国文化贸易逆差产生的原因,找出相应的对策来缓解我国文化产品对外贸易逆差迫在眉睫。同类研究工作国内外现状、存在的问题:国内很多学者就这个问题提出过一些观点,例如:文化产品出口结构单一,产品与服务产值低廉;文化贸易渠道狭窄,营销手段单一;文化产品与服务缺失品牌,缺乏吸引力;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低下;文化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文化人力资源质量不高等。然而,这些观点的提出都是浮于表面,不够深入,没有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只是就当前现象的一种表述。2、研究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根据任务要求进一步具体化)研究目标:通过对中国文化贸易逆差原因的分析,结合我国文化产业的自身特点,提出关于促进中国国际文化贸易发展的对策,使中国文化建设能够快速稳步发展。研究内容:(1)我国文化产品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影响;(2)我国文化产品对外贸易逆差形成的原因分析;(3)缓解我国文化产品对外贸易逆差的对策。关键问题:用竞争优势理论解释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差是我国文化产品对外贸易逆差产生的根本原因。3、特色与创新之处(1)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对中国文化对外贸易结构进行分析;(2)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用竞争优势理论分析中国文化贸易逆差的原因;(3)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支持性产业,企业竞争状态这四个基本要素着手,弥补以往研究浮于表面,不够深入的缺陷。4、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步骤、技术路线研究方法:以竞争优势理论为指导,采取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步骤:首先确定选题,根据所选题目查找相关资料和数据,进一步确定题目和提纲,对前人分析的结果,以及查找的文献、资料、数据进行整理成文。5、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试剂和药品计算机,办公设备我国文化产品贸易逆差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中国外贸总额已成为世界贸易三强之一,然而在文化贸易方面占国际上的份额还很低,且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随着中国对外贸易进程的加快,文化贸易变得日益重要。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对于全面推进我国的文化建设乃至整个现代化建设,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本文运用竞争优势理论,通过波特的“钻石模型”对我国的文化产品对外贸易现状进行具体分析,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支持性产业,企业竞争状态这四个基本要素着手,介绍我国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水平,分析我国文化产品对外贸易逆差的原因,提出改善我国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方案和扭转文化贸易逆差的对策。关键词:文化产品;贸易逆差;成因;竞争优势1前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且一脉相承,这是举世公认的。然而,这样一个文化大国却在文化产品对外贸易中连年处于严重的逆差地位,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也促使我们必须加快我国文化建设的步伐。我国文化产品对外贸易处于逆差地位,使得我国的文化很难被世界正确认识,甚至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误解。这种文化传播失衡的现象使我国民族文化受到极大的冲击。同时,文化贸易逆差使外汇大量外流,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导致我国文化产业处于不良的成长环境之中。因此,我们必须提出相应的对策来缓解我国文化产品对外贸易逆差。国内很多学者就这个问题提出过一些观点,例如:文化产品出口结构单一,产品与服务产值低廉;文化贸易渠道狭窄,营销手段单一;[1]文化产品与服务缺失品牌,缺乏吸引力;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低下;文化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文化人力资源质量不高等。[2]然而,这些观点的提出都浮于表面,不够深入,没有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只是对当前现象的表述。本文运用竞争优势理论,通过波特的“钻石模型”对我国的文化产品对外贸易现状进行分析,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支持性产业,企业竞争状态这四个基本要素着手,介绍我国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水平,分析我国文化产品对外贸易逆差的原因,提出改善我国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方案和扭转文化贸易逆差的对策。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由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波特教授在其畅销全球的三部曲《竞争优势》、《竞争战略》、《国家竞争优势》中的第三部著作内提出的。它结合宏观、微观层面,从中观角度提出行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对于一国国际经济地位的重要性。由于这一理论本身就是建立在对一百多个国家优势产业发展的时间考察基础上,它已引起许多国家商界、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对各国制定产业政策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国家竞争优势问题,说到底是产业的竞争优势问题;国家竞争优势模型本身就是从产业分析入手的。“钻石模型”框架下的行业分析解释了一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法律环境是如何影响这个产业的竞争力的,其实质就是探寻行业竞争力的来源,考察行业竞争优势的基础,预测行业竞争优势的发展方向以及长远发展潜力等,为行业观察者从深层次上了解行业的发展潜力提供见解。因此,用该理论来研究和分析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具有合理性和实用性。[3]2文化产品的概念界定及理论概述2.1文化产品的概念及其分类文化产品包括通过交换而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有形产品是人们以视觉方式所感知的文化产品形态,如实物、品质、式样、特色、品牌、包装、广告等;无形产品是指以价值来衡量的非视觉感知的文化产品形态,如声誉、名望、服务、场所、思想、计谋等。如果按照生产方式划分,我国目前的文化产品包括:以工业化生产方式提供的文化产品,如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软件制品、时装设计、工业设计等;以大众传播为主的文化服务形式,如广播电视、文艺表演、美术馆、博物馆、广告设计、咨询公司等;以个体化生产方式提供的文化产品,如:书法、绘画、雕塑、摄影、手工艺品等。此外,还包括休闲娱乐产品及服务,如游览景区服务、室内娱乐活动、休闲健身娱乐活动等服务产品。如果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划分,即根据消费者为获得文化产品所花费的努力程度,亦可将文化产品分为便利产品、可选择产品和特殊产品等。便利产品是指消费者不用刻意追求品牌而经常性购买的文化产品。比如各种日常学习用品、办公用品、誊印用品、绘图设计用品和宣传用品,包括各种纸张、仪器文具、笔墨纸砚、照相器材、体育用品、乐器、美术用品、旗帜礼品等文具用品,除特定的消费偏好外,大多数消费者只要站在报摊或文具柜前即可信手拈来,随意挑选任一品牌,而不是找遍整个购物场所取寻找某一特定品牌的物品。可选择产品是指消费者经过深思熟虑在多种替代商品之间进行比较后再作采购决定的文化产品。在图书城购书时,消费者可能会漫无目标的浏览各类书架的精美图书,但经常光顾图书城的读者会有目的地寻觅自己感兴趣的相关书架,直至选中其中一本适合自己需要的图书。特殊产品是指消费者需要慎重决策的科技含量高的专用文化产品,或有着明显偏好的特定品牌的文化产品。2.2理论概述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在于该国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源于这个国家的主导产业具有竞争优势,而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又根源于企业因为具有创新机制而提高了生产效率。波特认为国家竞争优势的取得,关键在于以下四个基本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的整合作用,也就是“钻石体系”的互动。(1)生产要素条件生产要素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贸易理论通常以生产要素为起点进行分析。广义上,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但是为了更清楚地看出它们与每个产业竞争优势的关系,生产要素又被细分为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这些生产要素相互混合作用于各个产业。而各产业因为产业性质的不同也会对不同的生产要素有不同的依赖程度。为进一步了解竞争优势中生产要素的重要性,波特将生产要素进行了分类。第一种方法是将其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是指先天拥有的或者是只需相对中等或不太复杂的私人和社会投资就能得到的要素,如自然资源、气候、位置、非熟练和半熟练劳动力等。高级生产要素是指需要经过大量的且常常是持续的对于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投资才能获取的要素,如现代化的数字式数据通讯基础设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高科技领域的大学研究机构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初级要素的需求减少,而高级要素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对赢得竞争优势至关重要。但是高级生产要素也必须有初级生产要素作为基础。第二种方法是将生产要素根据专业程度分为一般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一般生产要素包括公路系统、债务资本或一些进取的具备大学学历的雇员等。专业生产要素包括人才资源、先进的基础设施等。一般生产要素能提供最基本的优势,但是专业生产要素提供产业的竞争优势更有决定性和持续力。一个国家想要经由生产要素建立起产业强大而持久的竞争优势,则必须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这两类生产要素的可获得性与精致程度也决定了竞争优势的质量,以及竞争优势将继续升级或被赶上的命运。反之,当国家把竞争优势建立在初级与一般生产要素基础上时,它通常是浮动不稳的。(2)需求条件需求条件,特别是国内需求市场是产业竞争优势的第二个关键要素。我们将从国内市场的性质(如客户的需求形态),国内市场的大小与成长速度,国内市场需求转换为国际市场需求的能力来观察需求条件对于产业的推动作用。第一,国内市场的性质决定国内市场的质量。如果本国拥有挑剔而内行的客户,那么本国企业就会加速对产品的创新和改良。如日本的音响享誉全球,而这与日本消费者对于音响的选购十分讲究有极大关联。他们信息丰富、货比三家,制造商不得不快速的对消费者提出的质量与款式的需求做出反应。因此虽然日本的国内市场很小,但是音响产品总是能引领世界潮流。还有,如果本土客户的需求具有前瞻性,在未来可能带动各地同类型的需求,那么对于本国企业来讲也是一种优势的来源。如美国人对于便利的需求符合当代全球的生活方式需求,因此造成了美国快餐业的成功。第二,国内市场的大小与成长速度有强化竞争力的效果。国内市场大,可以激励企业更大规模的对设备进行投资,从而更快的获得规模经济;买主数量多则会增强买主的讨价还价能力,并且能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消费者信息;国内市场提前饱和则会迫使企业向海外拓展,从而将过剩的生产力有效的转移,当然这个前提是国内市场的产品具有国际先导性。第三,国内市场国际化可以自然而然的将本国产品与服务推向海外。一种方式是通过本国的跨国企业,本国的跨国企业不仅是母国原料的忠实采购者,而且能够通过客户群为母国相关产业打开知名度。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对国外需求的影响。比如说对国外人员进行的教育和培训,能够将本国的需求在潜移默化中转化成为国外需求。美国经常代训国外医生,这使得受训人员熟悉并认同美国的医疗设备,从而使医疗器械企业得到了国外市场。(3)支持性产业与相关产业一个国家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国内获得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相关支持性产业的支持。这是因为相关产业的表现与能力自然而然的会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创新与国际化。当上游产业具备国际竞争优势时,下游产业就会享受到更合理的价格和更高的服务效率。更为重要的是能有助于价值链的延伸。供应商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一方面供应商会协助企业认知新点子、新机会和新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企业则给供应商提供新点子、新信息和市场视野,带动供应商自我创新,努力发展新技术,并培养新产品研发的环境。而且,如果竞争力强的产业有相互关联的话,还会达到“提携”新产业的效果。因为他们之间的产业价值相近,可以合作并分享信息,这种关系也形成相关产业在技术、流程、销售、市场或服务上的竞争力。比如复印机产业和传真机产业的技术人部分是重叠的,因此日本能很容易的成为传真机大国,因为在传真机产业问世以前,日本己经在复印机等产业方面具有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这些产业为传真机的发展提供了所需的主要技术。因此各相关支持性产业之间的经常性的紧密协调与合作,是该国国家竞争优势的源泉之一。(4)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状态它们是指一国国内支配企业创建、组织和管理的条件。企业的目标、战略往往随产业和国情的差异而不同。而国家竞争优势也就是指各种差异条件的最佳组合。本国竞争者的形态更在企业创新和国际竞争优势的塑造上扮演重要的角色。第一,企业的发展战略必须和国家环境、产业特点相结合。每个国家成功的产业必然有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的东西,但是依然会体现一定的民族性。如意大利,它是欧洲比较落后的国家,但是在家具、制鞋、毛纺等产业具有较大的国际竞争优势。这是因为意大利传统的家庭经营,虽然经济规模小,但是灵活性强,避开标准化、利润率低的产品,战略上力求遵循满足各种客户的不同需求、开发造型特殊的产品。这些企业讲究个人创意,因此能不断开发新产品,抓住市场趋势,并因为规模小而具有较大随时调整的弹性。这便是符合国家环境、产业特点而打造精品产业的经典案例。第二,企业、个人乃至国家的发展目标与产业特点相结合是提高该国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途径。各国企业的发展目标是不同的。美国注重短期目标,风险投资在美国大为盛行,而信息产业的高风险性、高收益性正好与美国企业的发展目标不谋而合,因此,信息产业在美国获得巨大成功是有其现实基础的。日本和德国则注重长期目标,因此在一些稳扎稳打的产业取得了成功。个人事业目标对于产业发展也很重要。个人事业目标具有民族性,美国人好冒险,因此在突出个人英雄主义的产业容易取得成功;日本人讲究忠诚,因此要求团队精神的产业在日本会发展得更好一点。但不管企业和个人具有怎样的特点,对产业的持续、高度忠诚是一国竞争优势保持下去的重要保障,产业发展史证明为逐利而快速流动的资源很少能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第三,激烈的国内竞争是创造与持续产业竞争优势的最大关联因素。波特经过实证研究发现强有力的国内竞争对手普遍存在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即便是如瑞士、瑞典这样的小国也不例外。国内竞争是企业创新的动力,是产业升级的动力,也是海外拓展的动力。日本音响业发达,不是因为仅仅存在几家大型的垄断性企业,而是几十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他们在相互竞争中提高产品的品质,企业普遍着眼于国际市场的销售观使得日本企业对待国内竞争持欢迎态度,这也是日本音响业保持国际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上述四个因素外,可遇不可求的机遇以及在干预与放任中找到良好平衡的政府也是一国提高其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方面。两次世界大战不是美国人预谋的,但是美国确实在战争中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没有日本政府的主导,日本各产业也不会在战后快速成长起来。当然,无论是机遇还是政府对于该国竞争优势的提高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波特将以上影响竞争的因素整合,形成了独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模式。由于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呈菱形,宛如钻石,如图1所示,故而波特称之为“国家钻石”(stateDiamond)。波特特别强调产业要形成国际竞争优势,必须善用四大关键要素,并配合机遇与政府作用,形成一个互动体系。钻石体系中的每个要素都是相互依赖的,任何一个要素起作用都是建立在其他要素的配合上,要素之间能够相互强化也能改变其他要素的表现。产业如要提高国家竞争优势就必须使要素之间相互强化,反之,当某一个要素出现问题,则是产业本身竞争优势出现衰退的时候。[4]图1波特的产业竞争力“钻石”模型3我国文化产品贸易逆差的现状与影响3.1我国文化产品贸易逆差的现状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正在通过对人的塑造来增强或者涣散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文化和贸易之间的关系问题逐渐受到专家学者们的重视。随着中国对外贸易进程的加快,文化贸易变得日益重要。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对于全面推进我国的文化建设乃至整个现代化建设,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然而我国的文化产品对外贸易却存在着巨大的逆差,情况令人担忧。主要文化产品对外贸易情况见表1、表2。表1中国2016年主要文化产品贸易逆差统计产品种类出口(万美元)进口(万美元)出口-进口(万美元)进口占出口的比例(%)一、图书、报纸、期刊3631.4418093.51-14462.07498(一)图书3191.994324.41-1132.42135(二)期刊305.5811660.67-11355.093816(三)报纸133.872108.43-1974.561575二、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284.993079.31-2794.321081(一)录音带0.05—0.05—(二)激光唱盘(CD)69.4388.05-18.62127(三)数码激光视盘(VCD)87.499.4877.5611(四)高密度激光视盘(DVD-V)64.92—64.92—(五)电子出版物63.12981.79-2918.694725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2016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编制。表2中国2016年版权贸易逆差统计版权种类出口(种)进口(种)出口-进口(种)进口占出口的比例(%)(一)图书205010950-8900534(二)期刊2540-53827000(三)录音制品—150-150—(四)录像制品—108-108—(五)电子出版物5174-1693480(六)软件—434-434—(七)电视节目—1-1—(八)电影—29-29—合计205712386-10329602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2016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编制。从表1和2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在主要的文化产品贸易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逆差。除了录音带和高密度激光视盘是我国完全出口、数码激光视盘的出口明显大于进口外,其他的都过分依赖进口。最严重的是版权贸易中的软件、电影、电视节目和录音录像制品,只有进口而没有出口;其次是期刊的版权,进口量竟然是出口量的270倍。另外,我国出口的许多文化产品大多流向单一,对世界文化贸易的格局和世界文化发展的格局起不到应有的影响。仅以图书为例,图书版权贸易虽然总体情况是进口大于出口6.02倍,看起来不大。但是分析一下图书版权的流向,就会发现我国在世界文化贸易中所处的地位极其不利。关于图书版权贸易的流向,见表3。表3中国与主要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图书版权贸易情况国家或地区输出(种)引进(种)差值(种)引进占输出的比例(%)美国1472957-28102012英国661296-12301964德国104303-199291法国14253-2391807俄罗斯66382858加拿大2540-15160新加坡47156-109332日本116484-368417韩国3633154887香港地区119144-25121澳门地区532514台湾地区702749-47107其他地区2284213-39851848合计205712386-10329602注:(1)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2016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编制;(2)指标解释:差值=输出种类-进口种类。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图书版权贸易,对于香港、台湾地区,再到韩国、新加坡等中华文化圈,基本是持平的。也就是说,我国即使输出了一些图书版权,也主要是输出到一些亚洲国家和港澳台地区,而对美、英、德、法、加、日等发达国家均为逆差,其中对美国一国的逆差是20.12∶1。这说明在国际文化贸易逆差中,我国仍然只能被动地接受西方文化产品,而中国的文化产品却只能主要在中华文化圈内流动。还有些产品的贸易逆差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贸易问题了。如电影,虽然2011年中国加入WTO承诺书中对进口美国大片限制为每年20部,但从2010年到2016年,中国进口影片4361部,而出口影片却屈指可数。再如语言,美国高中有大约2.4万人学中文,但学习法语的美国高中生是100多万。而中国却是从小学到博士一直都在学英语。中国人学习英语,既拯救了英语语言,也帮助了英语国家财政。所以英国财政大臣布朗2013年访问中国时说,英国在继续进口越来越多的家电、服装和其他东西的同时可以用出口一样东西来平衡,这就是英语。英语教学作为英国的一项出口,它的价值在最近五年里已经从65亿英镑增加到了103亿英镑,大约占英国GDP的1%。而这些教学的80%是输往中国的。[5]总之,中国文化产品的对外贸易存在着严重的贸易逆差,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我国文化建设的步伐,改善我国文化贸易现状。3.2我国文化产品贸易逆差的影响(1)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文化产品贸易对国民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谁掌握了知识和信息谁就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换句话说,谁失去了这一历史机遇谁就将被挤出国际舞台。发达国家早已意识到这点,他们积极扶持文化产业,将文化产业纳入国家发展的主轨道。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传统工业相对落后的弱势下,如果抓住时代的机遇,就可以弥补不足,追赶发达国家。可惜90年代以前我们只讲文化产品的文化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却忽视了它的贸易属性。如今,我们意识到了它的经济属性可以贸易,但却忘了输出,只是一味引进从而成巨大的文化贸易逆差,完全没有达到增加国民收入,推动经济增长的目的。以2016年为例,我国进口主要文化产品的用汇是21172.82万美元,而出口创汇只有3916.43万美元。这说明文化产业在一年中是亏损严重的产业,使外汇大量外流。文化产品贸易逆差严重,我国在文化领域应有的国际地位将无法实现。当今国家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文化实力不足必然会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2)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一,文化产业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的要求,对社会有巨大推动作用。文化产品中大部分是知识商品,可以重复、多频率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其价值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叠加,并且会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它以未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决定了发展的潜力。但目前我国文化产品贸易发展不是很成熟,逆差现象严重,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并没有得到完全体现,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也不明显,还处于文化贸易的初级阶段。第二,文化产品蕴涵着一定的价值倾向,对社会有外部效应,负载着文化和科技知识。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们在引进和学习的同时,发展、弘扬和丰富中国的传统文化,把中国的优秀文化推向世界,丰富世界的文化宝库,为人类文明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所以积极开展国际文化贸易,对繁荣中国文化市场、传播科技知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产品同时也负载着价值观,关系到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认同。目前文化产品贸易逆差现象之所以引起我们的重视,是因为它不仅是单纯的贸易逆差,还包含着意识形态性和文化价值。逆差表明我国的文化在正在遭受国外巨大的冲击,表明文化产品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的文化形态施加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加强文化产品对外贸易成为一个紧迫而严肃的课题。如果我们对这一现象听之任之,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消极地作用,不利于下一代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造成中国民族文化原创能力的衰退。4我国文化产品贸易逆差的成因分析4.1生产要素分析根据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生产要素被划分为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在文化产业中,初级要素主要包括:文化资源、资本资源以及一般劳动力,高级要素主要包括:高素质人才和基础设施。4.1.1初级要素分析(1)文化资源方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且一脉相承,这是举世公认的。这些文化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和文明底蕴,也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价值资源。无论是商周铜器、秦砖汉瓦、唐宋陶瓷、明清丝绸,还是京剧武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服饰美食,都极具中国民族文化特色和商业价值。截至至今,我国共有世界文化遗产22组,世界自然遗产5组,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组,这使得我国在文化资源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6]但是,我国资源利用率不高。虽然拥有丰富的资源,却不懂得如何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例如:花木兰被美国拍成了电影,除了赚了3亿美元的票房收入,更将花木兰变成了美国品牌;三国演义被日本开发成游戏软件,成了日本品牌。这些国家套用了中国的形式,却在宣传自己的文化思想,从而使中国的文化元素变成他们的,比如:韩国成功将端午节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韩国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而申请书上明确写明:韩国的端午祭源于中国。这样的情况不仅造成了我国文化资源的浪费,更是摧毁了我们传统文化元素的核心内核,在思想和文化上对中国人的基因进行了改造。那些文化资源相对缺少的国家如日本、韩国,却成为文化产业大国,说明文化资源大国并不等于文化产业强国。[7](2)资本资源方面我国拥有悠久灿烂的历史和文化资源,使得我国文化对外资的吸引力较强。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市场环境已经获得了极大的改善,存在着巨大的商业机会,使得我国每年吸引的国外直接投资总量都位居各国前列,截至2018年4月底,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104.11亿美元,自1993年以来,我国直接利用外资总额一直位居世界第二(美国第一)和发展中国家首位,外资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已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文化产业领域的开放程度还比较低,直接流入文化产业的国外直接投资还非常少。[8](3)一般劳动力我国在人口数量上占据绝对的优势。截至2016年底,我国总人口数为131448万人,总就业人数为76400万人,其中文化产业就业人员总数为1905908人,各项指标均居世界第一位。但如果人口总量超过了本国环境的最佳承载量,人口总量方面的竞争优势往往会成为其他方面竞争劣势的根源,如我国在人均的相关统计数据中处于明显的劣势。[9]4.1.2高级要素分析(1)高素质人才方面虽然我国在人口总量上占据绝对优势,但是我国国民以及就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这一点可以从我国的高等教育粗入学率得到侧面的反映,2016年底,我国高等教育粗入学率达到22%,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而言,这一数据处于较低的水平,例如:美国1998年的高等教育粗入学率为57.2%,英国1999年的高等教育粗入学率为58.4%,日本2011年的高等教育粗入学率位49.3%,都远远高于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粗入学率。人力资源质量不高是导致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不能直接转化为文化商品和服务出口的主要原因。(2)基础设施方面我国在文化产业基础设施方面没有优势,在所有15个参照国中(中国、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法国、德国、印度、意大利、日本、韩国、俄罗斯、新加坡、南非、英国和美国),我国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状况均位居最后,每千人拥有移动电话和个人电脑的指标以及互联网普及率也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当然,这与我国人口数量较大有关。[10]由于我国的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加上人们长期生活在短缺时代,物质消费欲望一直处于压抑和受限制状态。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压抑已久的物质消费欲望迅速地释放,但过度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足又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重短期利益、轻长期利益等。一方面忽视了相关的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我国在基础设施方面明显落后与其他国家。技术力量薄弱以及科技运用程度低也是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当今时代,高新技术在文化产品生产领域,从内容到形式,从生产方式到传播方式,都得以广泛应用,必将极大地促进文化产品生产的发展和创新。由于发达国家文化产品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和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因此,他们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十分重视科技成果的运用,并以此进一步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图书出版公司、音像出版公司开始将网络技术应用于销售,极大地方便了消费者的选购,从而推动了图书和音像出版业的发展。百老汇音乐剧中的科技含量之高,是许多传统表演艺术无法比拟的,其表演场景美轮美奂,辅之以高品质的灯光、音响效果,使人犹如身临其境,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相比之下,中国的电影业和演出业在制作、加工、欣赏方面还停留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技术水平的差距,而且这一差距也广泛体现在文化产业的各个部门,以至于大多数文化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都是发达国家淘汰下来的文化产品的生产工具。因此,技术水平低下,一直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4.2需求分析市场需求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包括国内市场需求和国际市场需求,其中,国内需求对一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首先,国内需求的性质决定了一国文化产业的质量,决定了一国文化产业的拓展国际市场的时机和能力,直接影响本国文化企业的发展战略。其次,内需的规模和成长速度决定了文化产业的规模和成长速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市场需求是国内市场需求的延伸。一般来说,如果国内市场需求趋于饱和时,文化企业就会将目光投向国际市场。如果国内市场需求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会刺激本国文化企业的创新意识,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和服务,从而使企业保持国际竞争优势。相反,如果国内市场需求数量很大,需求档次不断提高,本国企业由于发展滞后而无法满足时,就会成为外国竞争对手进入该国市场的绝佳机会。因此,分析我国文化产业的市场需求,就必须首先分析国内文化市场的需求状况。4.2.1国内需求的性质我国国内文化市场需求的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缺少苛刻、紧迫的需求。波特认为,如果一国国内的消费者是成熟复杂和苛刻挑剔的话,会有助于该国企业赢得国际竞争优势,因为成熟、复杂和苛刻的消费者会迫使本国企业努力达到产品高质量标准和产品创新。比如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成熟、复杂和苛刻的顾客促使本地两大电信设备制造厂商——芬兰的“诺基亚”和瑞典的“爱立信”早在其它发达国家对移动电话需求形成之前就开始大规模投资移动电话技术。结果,“诺基亚”、“爱立信”以及“摩托罗拉”成为当今全球移动电话设备行业的三大巨头。然而我国人民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并不紧迫而且要求不是十分严格,目前社会大众消费的文化产品主要集中在一些便于消费的文化产品上,也就是说,人们普遍消费的文化产品对消费主体的要求不是很高,比如看电视、看书报、玩棋牌麻将、上网等,种类也比较单一。而文化内涵更丰富、对消费主体要求更高一些的文化项目,人们的消费活动并不是很多,更不用说有什么苛刻紧迫的需求了。(2)缺少具有前瞻性的需求。如果一国的买方需求比其他国家领先,则一国也可能获得竞争优势,因为国内领先也意味着国际需求的到来,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本国市场上发展起来的一套生产工艺、营销策略就成为企业今后开拓国际市场的一大竞争优势,促使企业产品向海外市场的扩张。例如:瑞典的森林和矿产在地势崎岖的北部,因此很早就开放生产大马里的重型卡车,以使北部开采的原料能经得起长途运输的颠簸。当其他国家取消对卡车体积、吨位的限制规定时,瑞典生产远程、耐久、重型卡车的绅宝、富豪公司因此早早的优先取得国际竞争优势。而我国国民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过程中没有长远的眼光,甚至有追随西方发达国家脚步的现象。造成上述情况的具体原因有:第一,文化观念的制约。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即蕴含着一种非经济性,重文化本身的纯文学性或纯思想性而轻文化的经济性和政治性,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各种行业中也以“商”为最末技,这种思想已经深入中国人的骨髓。因此,从传统的角度讲,作为高雅的象征的文化势必远离经济。中国文化本身的非经济性导致了文化产业发展先天性不足。其次,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了对文化发展观上的误区,如文化产品的内容必须承载教化大众的功能,文化作品强迫消费者接受中国式的理念,文化作品在主旋律与市场边缘徘徊,这种纯道德教化与意义的追寻造成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观念上的因循守旧。当文化产业作为一个经济运行的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的时候,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却无法找到自身的“合法地位”。在国家统计局编制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中,报业依然被划归为“文化艺术类”,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需要借助于大众传媒开展其业务的“广告业”却被单独列为一类,归属于“信息服务业”。这一归类反映了国家对报纸行业的定性,更反映了国家层面对文化的定性。[11]第二,经济原因。我国人居经济总量偏小,居民文化消费有限。具体情况见表4。表42010—2017年我国GDP、人均GDP统计指标单位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GDP总值亿元99214.6109655.2120332.7135822.8159878.3183867.9210871246619人均GDP元7858862293981054212336141031608418665资料来源: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据统计,2011年的世界人均GDP已经是7376美元,可见,我国仍然是一个收入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人们还不能将更多的收入用于文化消费。第三,时间原因。科技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竞争加强的负面作用,科技产品的使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中国这个人口大国的失业率逐年增加。工作和学习的压力使人们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文化产品的消费。第四,文化审美能力的原因。因中国国情的原因,很多人都没有机会受到更多的学校教育,而能够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则更少。从我们调查的数据来看,职工中受初、高中(含职高)教育的占绝大多数,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文化水平,对一些要求相对较低、易于接受、更注重娱乐性的文化产品更加青睐,比如视听文化——电视,就成为他们消费的主要文化产品。而诸如一些话剧表演、绘画展览、音乐演奏、甚至是文学作品等文化产品,对消费者自身的文化修养要求较高,很多文化产品的消费还需要消费主体具有某方面的专业知识,这给大众消费者带来消费难度。第五,民族消费习惯的问题。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美德,这也是祖祖辈辈遗传下来的民族性的消费习惯。中华民族以勤俭为荣,倡导节俭,反对奢侈,珍惜劳动成果是古代思想家一贯推崇、宣传的品德,也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过程中一直表现出来的美德。按传统意义理解节俭,就会对旅游、看电影、美容等文化消费持反对意见。4.2.2国内需求的规模和成长速度我国拥有13亿人口,相当于美国的4.5倍,日本的10倍,德国的15倍,法国、英国或意大利的20倍。因此,从需求空间和规模上来说,我国具有明显优势。由于人口众多,即使文化产品很少销往国外,也可以凭借人口优势而获得可观的规模效益,而人口少的国家,文化产业很难借助其人口迅速扩大规模,所以像韩国、新加坡等人口少的国家在发展文化产业时,就不得不考虑国外市场。因此,巨大的国内市场规模在带来竞争优势的同时也会使我国厂商丧失向外拓展的意愿,这就形成了不利于国际竞争的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国内文化产品的需求也将不断的扩大。未来10年,中国国民经济还会继续保持以年均8%到9%左右的速度增长,这种宏观背景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2017年中国人均GDP为2460美元,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许宪春预测,到2020年,中国人均GDP将超过4万元,折算美元将超过5000美元。[12]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中国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将继续下降。国际经验显示,在这一阶段,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将呈快速增长态势。到2020年,按照恩格尔系数与文化需求的关系计算,文化需求将达到29460亿元,而文化产业的供给与需求的缺口将达到12940亿元。[13]这给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使其他国家将目光投向了我们,给我国文化产业带来了更为激烈的竞争。4.2.3国内市场需求国际化的能力国际市场的需求潜力是巨大的。中华文化的影响远播世界各地,特别是在东亚、东南亚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中华文化圈,再加之遍布世界各地的数千万华人华侨,应当说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市场需求很大。然而,我国文化产品对外贸易却处于严重的逆差地位,说明我国文化产业创造国际市场需求的能力,即拓展国际市场的能力相当薄弱。再有,我国国内市场规模大,增长速度快,国内企业难以满足国内需求,很难使市场达到饱和状态,以至于我国企业不能将目光投向世界。另外,在我国需求质量的影响下,我国文化产品的质量也无法达到世界消费者的要求,更加使得我国文化产品难以走向世界。但是,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与日俱增,国际市场对中国文化产品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同时,随着中国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出口将大幅度增加。4.3相关支持性产业分析文化产业的相关产业集群主要包括与之发展密切相关的旅游产业、教育产业以及信息产业等。这些相关产业或者是核心文化产业的延伸,又或者是为核心文化产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因此,提高相关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对提高我国文化产业整体的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接下来对旅游产业、教育产业和信息产业的情况进行分析。4.3.1旅游产业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产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截至2017年底,全年入境旅游人数1318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5%。其中,外国人2611万人次,增长17.6%;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10576万人次,增长2.9%。在入境旅游者中,过夜旅游人数5472万人次,增长9.6%。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19亿美元,增长23.5%。国内居民出境人数达4095万人次,增长18.6%。其中因私出境3492万人次,增长21.3%,占出境人数的85.3%。国内出游人数达16.1亿人次,增长15.5%;国内旅游总收入7771亿元,增长24.7%。[14]无论是入境旅游人数,还是入境旅游人数的增长率,或者是国外旅游者到达人数,我国的相关指标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形成这种优势的因素有三个:一是我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二是我国拥有稳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三是我国旅游产业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这些都是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当然,我国的旅游产业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具备强大竞争实力的主题景点较少,与旅游消费配套的其他服务行业还有待完善,旅游经纪业的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不够等,再加上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物价水平相对较低等因素,使我国国际旅游收入相对较低。4.3.2教育产业方面长期以来,国家投入教育的公共经费严重短缺,社会资本进入办学领域又受到种种限制,使我国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入学率”以及“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均处于较低的水平,在15个参照国中都位居第14位。我国教育产业发展远远落后与其他产业的发展,也同样落后于其他国家。这对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自然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比如不能培养出足够的高素质人才,无法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等,这样就会使我国在人力资源以及科学技术等方面得不到应有的支持。相反,如果提高我国教育产业竞争优势,也可以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4.3.3信息产业方面由于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实践不长,在很多方面均明显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处于劣势竞争地位。我国信息基本建设在15个参照国中位居第13位,“信息化状况”和“网络就绪指数”均位居第14位,而“硬件、软件及支持系统指数”则排在最后。我国信息产业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才开始获得快速的发展。1994年4月,我国作为第71个国家正式接入了国际互联网络。1995年5月,我国开始向社会开放网络接入以及其他全面的配套服务。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已互联网产业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已经获得了较大的成就。但由于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基础比较薄弱,人口众多,加上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我国信息产业仍然处于劣势状况,并且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4.4企业分析文化产业的核心属性在于其“产业”性,那些具备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的文化企业和企业家才是推动文化产业的原动力。这种动力的强弱有与相关企业战略的竞争力强弱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我们将从企业的营运基础、运作过程和竞争对手这三个方面来分析企业战略竞争力。4.4.1营运基础方面反映企业营运基础状况的指标主要有“电子商务”,“商务环境质量”,“文化创作、经营人才的整体素质”和“文化企业的管理水平”。在15个参照国中,我国这四项指标均位于倒数之列,可见,我国文化企业营运基础处于明显劣势。电子商务的发展主要受到网络产业等基础设施的限制。商务环境质量主要取决于产业政策、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等指标。但这些正好是制约我国商务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文化创作、经营人才的整体素质和文化企业管理水平都不高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由国家提供。之后,部分文化事业逐步产业化。由于市场化的程度低,加上居于主导地位的企业大都是由原来的国有事业单位转制而来,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和经营人才很难满足市场化需求。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始有意识地强化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也就是最近几年的事,例如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基地共同推出的“文化产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工程”是在2011年才开始启动。文化企业经营人才的匮乏又进一步限制了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水平。4.4.2企业运作方面企业运作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环节,但是我国在这方面几乎没有一点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公司运作与战略整合停留在现代企业的起步阶段。主要是由于我国文化企业的市场化程度较低;相关的文化产业政策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社会资本和国外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环节仍受到很多限制。(2)文化产品质量不高,企业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竞争关系。中国出口的文化产品尚处于粗加工阶段。中国文化产品不能按照国际市场的需求,按照输入国的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欣赏习惯,有针对性地进行生产和创造。这样的产品没有进行深加工,只能用于开拓海外华人市场,也自然不可能带来大的市场利润和文化影响。各个企业没有在竞争中培养自身素质,以提高产品质量为己任,不能形成良好的氛围,使我国整体的文化产品质量不能满足世界消费者需求。(3)没有树立自己的文化品牌。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品牌意识尚未完全树立起来,更谈不上品牌优势。无论是时代华纳、新闻集团、贝塔斯曼、维亚康姆、迪斯尼等,都具备这强大的品牌优势,这不仅包括统一的品牌形象和品牌优势,还包括旗下具体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品牌形象和品牌优势,比如:米老鼠和唐老鸭,《时代》和《财富》杂志,星空卫视,星空影院等。我国文化产业企业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可以说是屈指可数,即使具备一定品牌优势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如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各大频道等),也是依靠国家长期的财政投入和垄断经营形成的。(4)缺少文化产业的创造性。我国大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环节仍然处于垄断状态,创新的动力尚未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充分释放出来。此外,我国整体的创业环境不够完善,而且对企业注册资金有较高的要求。(5)市场拓展能力较低。发达国家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文化产品的生产、推广和营销,形成一套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成熟的市场运作模式。比如,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文化市场的调研,在每一类新的文化产品问世之前都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为企业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发达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稳定的销售市场,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众多的文化产品经营机构。美国的影视业、图书出版业、音乐唱片业不仅在全世界建立了庞大的细密的产品销售网络,而且美国的文化产品一经推出,就可以通过这些网络迅速扩展到全世界,送到每位消费者面前。在文化产品的促销方面,发达国家也非常重视,并投入巨资。以美国大片为例,它们投入巨大,制作精美、影响广泛,但片商仍花费大量时间,投入巨资进行市场宣传,有数字表明,美国大片的生产和推销成本一般为7800万美元,其中专用于市场促销的资金则高达2500万美元。好莱坞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归根到底,是市场营销的成功。它们的促销不是以生产业核心,而是以文化产品消费者为核心,努力做好满足消费者效用的需求工作,有效的市场营销也往往获得有效的市场回报。相比之下,中国的文化企业在以顾客为中心方面做得还很不尽如人意,其竞争力低下也就成为一种必然。4.4.3竞争对手方面竞争对手的存在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促使我国的文化企业不断地加强管理,提高经营业绩,但又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丧失市场份额。以电影为例,我国2016年影片产量超过300部,但是在世界范围内,能够造成轰动的却寥寥无几,反而,进口片在国内上映的过程中票房收入十分高,说明对手更加了解我们的需求。我国文化产品在国际上的受欢迎程度具有一定优势,这与我国文化相关产业集群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我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相关的旅游产品以及以此为背景开发出来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受到了国际市场的欢迎。但是这样的优势并不明显,在美国在线时代华纳,新闻集团这样的文化产业巨头的影响下,这样的优势根本就无法显现出来。至今,我国很多学者在谈论文化产业经典案例时,基本上都是迪斯尼、《泰坦尼克号》或《狮子王》。而国内经典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则屈指可数。[15]4.5其他成因分析除了要素条件、需求状况、相关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战略这四个方面的原因以外,政府和机遇这两个辅助要素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4.5.1政府方面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不够,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中国目前缺乏完整的文化贸易法律和政策框架,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也不够。比如:由于境内外音像制品原创和制作水平的差异,我国许多音像制品的发行销售商,对引进境外热门音像制品的版权热情很高,经济效益也很显著;但是对于版权出口却缺乏经验和人才,也缺乏出口渠道,畏于风险,步履艰难。要尽快把鼓励版权出口与调整进口配额结合起来,给予出口版权成绩显著的企业以适当的进口版权配额,用一句通俗的话说:“谁的文化商品出口更多,谁就有资格引进更多”,让它们在努力开拓海外市场的同时,有条件引进海外的热门影视、出版物、音像制品,从而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再如我国的印刷企业近年来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在成本价格、印刷技术、品牌效应、服务质量等方面逐渐形成了国际竞争的优势,接到许多国际订单。但是由于印刷业务涉及到内容等敏感问题,受到政策限制,难以大规模地开展加工出口业务,扩大在国际印刷市场的占有率。所有这些新问题,亟待有关部门从宏观战略高度,进行体制的改革,开展机制的创新。政府在鼓励、支持、推动文化产品及文化企业走向世界的过程当中措施不具体。我国有关政府部门已经在思考如何促进中国的文化产品走出国门了。2014年7月文化部与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国产音像制品出口的通知》,2015年初文化部发出了《关于促进商业演出展览、文化产品出口的通知》等。但是这些政策都缺少实质性的支持,如税收问题、投资优惠等都没有涉及到。特别是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风险都大大高于普通商品,生产的周期也大大长于普通商品,如何给予扶持,没有明确的、切实可行的措施。文化产品特别适合于在互联网上传播,我国政府也没有具体的措施去培养能够在互联网络之中进行创造、生产、推销的企业或中介机构。所以,中国政府必须在这些主要存在问题的领域发挥自己的作用,创造一个鼓励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环境。政府必须认识到,如果说货物贸易可以主要通过企业自己去开拓市场的话,则文化产品的贸易中,政府的作用将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不能替代的。[16]4.5.2机遇方面机遇是一个变动的要素,无法用具体的指标来加以衡量,所以对机遇的分析只能从宏观的角度入手。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我国文化产业失去了一次大好机遇。二战后,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从20世纪中叶开始,产业的下游化趋势已显端倪,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是我国市场长期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失去了与世界经济同步发展的机会。文化产业更是如此,文化单位已经不再是一个经济单位,变成了清一色的文化事业单位,成了政治宣传工具和政治斗争的工具,被纳入到了政治体系的框架中,更是无法与全球文化产业的发展保持同步。由于我国文化产业所处国家环境的特殊性,文化产业发展机遇的创造有赖于国家政治体制层面的改革,能否抓住机遇也需要政府有所作为。[17]5缓解我国文化产品贸易逆差的对策5.1大力培养文化贸易与管理人才充分发挥我国文化资源丰厚的优势,在拥有初级要素竞争优势的情况下,发展高级要素和专业要素。大力培养文化贸易与管理人才,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竞争力和根本创造力之所在,人力资本是夺取文化产业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的决胜因素。要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拓宽人才选拔途径,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一是培养、培育文化产业相关人才。鼓励支持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以及有条件的综合性大学,对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参与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根据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开设文化事业管理、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文化艺术管理等专业,通过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等多层次教育模式,培养和造就一批从事文化产业的创新人才、策划人才、外向型人才和网络科技人才,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源。二是整合现有人才资源。改进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建立规范的人才流动管理机制,促进人才管理的社会化和科学化转变。提高现有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三是积极引进高级人才。引进其他产业中的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级人才,增强文化产业的人才力量。人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也是文化产业的经营者,更是文化贸易的组织者与促进者,这就要求从事文化产业生产与文化贸易的人必须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与相当的专业素养。在国际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与中国文化贸易持续低迷的现实面前,加快文化产业管理与文化贸易方面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培养既懂经济又精通文化娱乐业特点、既有策划经营的文化理念,同时又有现代产业意识和经营思路、既懂生产又懂贸易的复合型高素质经营管理与贸易人才,就显得尤为紧迫。有了高素质人才,可以使我国丰富的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提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