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联模式的衰落与社会主义的未来开展[摘要]社会主义具有本质的同一性与模式的多样性。苏联模式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旧模式,它的衰落不等于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模式作为社会主义的一种新模式,正日益显示出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21世纪的社会主义必将在吸取历史经历教训的根底上,创造出五彩缤纷、各具民族特色的新模式。
[关键词]苏联模式;中国模式;未来社会主义
20世纪世界历史的一个重大事件就是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对此,西方不少人欣喜假设狂,弹冠相庆,认为这是世界社会主义的终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大失败〞。这些言论的浅薄性是显而易见的,它只看到事物的表象,而无视了事物的本质。实际上,苏联演变只是苏联模式的衰亡,绝非社会主义的失败。社会主义具有本质的统一性和模式的多样性,失败的只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旧模式,而在世界的东方,突破了苏联模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正日益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苏联模式的兴衰新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在选择社会开展模式时主要面临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社会实践问题,即如何正确认识本国国情,从本国实际出发选择社会主义模式;二是理论指导问题,即如何正确对待和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使社会开展不脱离社会主义轨道。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为分析工具,以资本主义兴旺国家的社会根本矛盾与开展趋势为研究对象所得出的结论。马恩的一些论断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显然没有定位在同一社会开展层面上。这使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处于两难境地:如果照搬马恩创立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在许多方面不能直接答复现实存在的问题;反之,又担忧失去与资本主义相区别的特质。如何从本国实际出发,选择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开展模式,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苏联模式正是在谋求解决上述矛盾和突破困境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始于十月革命后的列宁时代,成型于二三十年代的斯大林时期,流行于改革前的社会主义各国。这一模式具有如下一些特征:它在政治上的表现是权力高度集中。不仅表现为立
法、司法、行政机关、经济、文化组织和群众团体的权力过分集中于党委,还表现为权力过分集中于上级机关。其具体特点是:(1)一党制,党外无党,一党独存;(2)党政不分,以党代政;(3)党代替人民亲自管理国家,代表制民主和人民参政议政、当家作主的权利实际上失去效力。它在经济的表现主要包括;(1)在所有制上,社会主义公有制只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全民所有制是公有制的高级形式,它比集体所有制更高级、更优越、更进步,因此要创造条件把集体所有制逐步过渡到全民所有制。(2)在经济构造上,优先开展重工业,并把是否优先开展重工业看成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3)在经济形式上,认为只有消费品是商品,而生产资料不是商品,价值规律只在消费品流通领域有一定调节作用。(4)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方案,排斥市场调节。它在文化上的表现是实行严格的思想文化控制,舆论高度一致。对于苏联模式,历来有不少争论,全盘否认者有之,全面肯定者有之。我们认为,对于这样一个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主义建立模式,应作辩证地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我们同意有些学者把苏联模式区分为根本制度
和具体体制两个层次的做法。就体制来说,的
确相当复杂,需做具体的分析。其中有的是正确的,
有的那么是错误的;有的在苏联的具体国情下是正确
的,搬到别的国家去那么是错误的;更多的情况是,在
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是正确的,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
就未必正确,必须进展改革;还有一局部即使在当时
的历史条件下,虽然行得通,却不见得就是最正确选
择,也存在很多问题。
但如果就苏联模式主要的根本的方面,即它所
表达的根本制度内容而言,那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是具
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如坚持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建
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根底的苏维
埃政权,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实行广泛的民
主,而对资产阶级和一切敌对势力实行专政,并依靠
无产阶级专政来保卫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全民所有
制和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形式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
有制,使之在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并在此根底上
实行按劳分配原那么,从而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
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根底;在意识形态领
域,坚持无产阶级世界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
导地位,等等。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
表达。应该说,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失误和弊病
是在具体的政治、经济体制或运行机制这一层次上
产生的,需要改革的是某些政治、经济体制,而不是
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本身。决不能因为这一层次上存
在问题,就根本否认甚至全盘否认整个“苏联模式〞。
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苏联模式毕竟是人类历史上
建立全新社会形态的第一次尝试,没有现成的经历
可循,完全是一种新的探索,实践中出现失误,形成
的模式不完善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苏联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还曾经发挥了
巨大的历史作用:一是保证了苏联在落后国家实现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成社会主义物质根底,使“近似
中世纪的国家〞的野蛮俄国,沿着这条道路一步步地
向着现代化迈进。二是保证了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
胜利。三是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开展。
当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也是非常严重的,值得
后来的社会主义建立者引以为戒:
第一,从经济管理体制上看,由于经济管理行政
化,一切经济活动都按国家的行政命令进展,由此产
生了一系列后果。由于国家方案机关对社会需要和
社会实际拥有的资源及生产能力难以做出准确的预
测,也由于经济中有许多不确定的经常变化的因素
在起作用,因此中央决策难免出现失误,造成资源浪
费。由于企业的权力太小,企业缺乏生产的积极性,
完全处于简单完成上级下达的生产方案的地位,因
而在生产中,往往只顾数量,不顾质量,只顾任务,不
计本钱,浪费惊人。同时,由于企业没有决策权,也
没有主动性去适应市场变化并迅速做出反响,而是
盯着上级机关,因而往往造成产品构造难以适应社
会需要。由于国家通过行政命令无偿调拨企业所需
要的生产要素,使得企业安心地吃国家的大锅饭。
企业内无利润动机,外无竞争压力,就失去了改革
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动力,造成经济效益日益低
下。
第二,从开展道路看,是典型的牺牲农业、轻工
业,集中开展重工业的道路,这势必造成国民经济格
局不合理。由于片面开展重工业,特别是突出国防
工业,导致轻工业相对落后。斯大林时代,国家对轻
工业的投资很少,轻工业的后直到苏联解体前仍
未得到扭转。人民生活需要的工业品长期供给不
足,人民群众不满情绪越来越大,特别是同西方物质
文明相比,长期差距悬殊,最终会动摇人民对共产主
义的信念和对共产党领导的信任。
第三,从政治体制来看,它集权过多,民主缺乏,
以至于造成破坏法制、个人专权和个人崇拜等与社
会主义格格不入的现象,并造成了在社会主义建立
和国防事业上的一些重大决策的失误;歪曲了党和
国家生活的准那么,社会政治气氛紧张,禁锢了人民群
众的思想;教条主义盛行,堵塞了马克思主义的开展
道路,造成人们的思想封闭僵化。
中国模式是世界社会主义复兴的一面旗帜
如果说苏联模式的兴起适应了战争与革命的需
要,是战争与革命时代主题下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
讲,那么,随着时代主题的转变,苏联模式的衰落也
就成为必然的了新的时代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问
题,新的矛盾,新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产生也成为一种
历史开展的必然。
时代主题的转换,一方面改变了社会主义必然
取代资本主义这一客观规律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
也改变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共处和斗争
的形式。战争与革命让位于和平与开展,社会主义
国家应该用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开展的优越性去吸
引群众,进而向人类说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
主义优于资本主义。换句话说,社会主义国家应该
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国
际竞争中实现自身固有的后发优势,持续、快速、健
康地跃进式开展社会生产力,后来居上,争夺和厚积
经济与科技新优势,并在此根底上不断提高人民的
生活水平,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都汇
入了改革的潮流,探索符合时代特征和本国国情的
社会主义建立和开展道路。苏联、东欧等国的社会
主义改革一开场应该是顺应时代开展的产物,但由
于在改革中没有把握正确的方向,结果在改革的大
潮中偏离了社会主义的主航道。形成鲜明对照
的是,中国的改革却驶人了良性快速开展的轨道。
其原因在于,中国形成了正确的改革观。改革开放
20多年来,中国所走的道路至少有以下几个特色:
第一,不是抛弃社会主义,而是完善社会主义。如允
洚私营经济开展但不搞私有化,允许按生产要素分
配但不改变按劳分配为主,允许局部人和局部地区
先富起来,但不忘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第二,不
是弱化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而是强化、完善改善共产
党的领导。第三,不是牺牲社会稳定,而是实现改
革、开展与稳定的统一。第四,不是离开经济体制孤
立地进展政治体制改革,而是紧紧地围绕经济体制
改革,围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来设计政治体制改革,
从而防止政治动乱,减少改革的风险。第五,不是先
难后易,先内后外,而是先易后难,先外后内,即先农
村后城市,先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后国有企业,先建
立特区对外开放后转向内地。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在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下,终于探索出了一条比较成功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立之路。由于它是在和平与开展成为
时代主题,在新科技革命蓬勃开展的新形势下形成
的,因而与传统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相比,具有许多
新的特点,具体表现在: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
张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强
调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这种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共同本
质,又完全适合各个国家的实际。苏联模式社会主
义那么强调社会主义模式的统一,而且把苏联自己的
模式说成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统一模式,要求其它社
会主义国家无条件地搬用。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主张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为方案和市场都
是经济调节方法,方案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那么把方案
经济看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把市场经济视为
资本主义的特有属性。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
张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开展,非公
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局部。苏
联模式社会主义那么强调两种公有制成分,即全民所
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而且要创造条件尽快将集体所
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坚持国家政治独立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主
张改善与西方兴旺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实行全方
位的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
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成果来建立社会主义。苏联模
式社会主义那么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抗,与
西;兴旺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实际上处于封闭与半
封闭状态。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张社会主义
国家完全独立平等,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开展相互关系。苏联模式社
会主义那么强调社会主义国家以苏联为首,把社会主
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实际上置于不平等的根底上。
各具“特色〞是未来社会主义开展的大趋势
社会主义有共同的本质特征,失去这些本质特
征就不再是社会主义。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通
过具体形式来表达的。人类社会不是整齐划一地发
展,世界各国开展的不平衡,各自历史、经济、政治文
化背景的差异,决定了各国走向社会主义和建立社
会主义的道路必然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也不可能有
适合各国国情的统一模式。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只
能根据本国的国情、民族的特点和所处的国际环境,
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自己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切合
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立和开展的道路。
马克思和恩格斯历来认为,他们的理论不是教
条,其根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
历史条件为转移。他们在强调无产阶级事业的国际
性时,并未排斥和否认各党的独立自主。19世纪马
克思和恩格斯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不甚开展时期领
导建立过共产主义者同盟和第一国际,但在巴黎公
社失败后,特别是世界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之后,
恩格斯就认为,“无产阶级的世界太大、太广
了〞,“每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得到时机以独立自
主的形式组织起来。〞这时国际工人运动面
临的新任务是:在各国工人阶级中进展深入细致的
组织教育工作,在每一个国家建立民族国家的无产
阶级独立政党,充分利用和平开展的条件和新的斗
争形式,积蓄革命力量,准备迎接未来的社会主义革
命。显然第一国际这一旧组织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各
国的工人运动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了。恩格斯正
确地指出:“这样一个联合会的纽带在当时是会变成
一种桎梏的。〞因此他反对恢复旧国际,也不主
张成立新国际,认为“这是愚蠢和徒劳的〞,“在
目前搞这些组织,既没有可
能,也没有用处。〞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
的国际性,成立国际组织,都是以不损害、不束缚各
党独立自主的开展为前提的。列宁1920年在?共产
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文中表达了类似的
思想。
然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开展史上也有过一
些拙劣的表现。以斯大林为代表的某些苏共领导
人,坚持单一化思维方式,把本国的具体经历、模式
夸大为普遍规律和根本原那么,用以衡量和判断其它
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思潮和政党,凡有别于已者,
一概视为异端邪说,予以排斥和打击。这种做法曾
经给各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和建立造成重大损失,
也迫使各国共产党对照搬苏联模式和教条主义进展
反思,开场认真地、独立自主地探索本国社会主义发
展道路。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领导
中国人民走上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朝鲜提出了要建立朝鲜式社会主义。越南提出要确
立一个真正为人民带来自由和幸福的正确的社会主
义模式。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在苏东剧变后认识到,
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不是教条,必须同本国实
际结合起来。印度共产党十五大指出,党的历史发
展中一个应吸取的教训是社会主义没有模式,不能
把马列主义当作已经得到终极真理的教条,而要作
为研究印度现实和发动一切可能的社会力量实行革
命变革的工具。印共提出把马列主义与印度的具体
条件相结合,以便找到一条印度“模式〞的社会主义
开展道路。尼共(联合马列)表示,“我们不必一定按
马克思、列宁或者毛泽东的片言只语办事〞,“马列主
义能否在尼泊尔实现取决于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
以色列共产党1996年二十三大决议指出,“开展社
会主义是一个长期、复杂和困难的历程,不能照搬这
样或那样的模式。以共将继续汲取别国社会主义实
践的经历教训,从而确定以色列未来社会主义开展
模式。〞南非共产党主张“建立南非模式的社会主
义〞。拉美共产党认为,过去它们制定政策照抄外国
模式,脱离实际,没有真正反映广阔社会阶层群众的
长远利益,致使党的力量开展较慢或停滞不前。对
此,许多党都做了自我批评。1990年3月,阿根廷、
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和多米尼加5个共
产党发表?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革命和进步力量的
公开信?,对过去照搬苏联经历和模式作了自我批
评,强调要采取“明确的独立立场〞。1991年11月拉
美和加勒比地区22个共产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全解》课件-5-合理安排一日活动
- 备战VB考试的试题及答案
- 行政法学与社会变革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探讨试题及答案
-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能力训练试题及答案
- 网络攻击与防御策略试题及答案
- 行政法学核心概念试题与答案
- 企业合规管理与战略风险应对试题及答案
- 战略目标实现中的障碍与应对试题及答案
- 企业战略反馈机制考题及答案
- 宜昌市猇亭区事业单位2025年统一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
- 矿井火灾防治课件
- 屋面工程防水施工技术PPT课件(附图丰富)
- 农业概论试题及答案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完整版本课件
- 液压系统故障诊断分析课件
- “安全月”安全生产知识竞赛参赛队伍报名表
- 老化箱点检表A4版本
- 超高性能混凝土研究进展及工程应用199页PPT_ppt
- 视觉心理学(全套400页PPT课件)
- 设计学概论设计批评课件
- 教你如何填省普通高中学生档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