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教育没学问唐晓敏谈教育内容问题_第1页
今日中国教育没学问唐晓敏谈教育内容问题_第2页
今日中国教育没学问唐晓敏谈教育内容问题_第3页
今日中国教育没学问唐晓敏谈教育内容问题_第4页
今日中国教育没学问唐晓敏谈教育内容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今日的中国教育没“学问”作者:唐晓敏标签:社会2011-01-1412:54星期五晴唐晓敏“小呀小儿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懒哟,没有学问呀无颜见爹娘……”这《小儿郎》或叫《读书郎》的歌,是很多人都熟悉的。歌中说“没有学问呀无颜见爹娘”,表明家长乃至社会,很看重“学问”。按说,学问是指系统的知识,这“系统”,是求学者自己讲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知识可以是客观的,故我们可以“学知识”,但学问,我们不说“学学问”,而说“做学问”。小孩子刚刚背着书包上学的时候,离“学问”还有点远。但我们又可以看到,在唱《小儿郎》的年代,以及更早一些时候,儿童接触的知识倒确实比现在多。一本《三字经》,就包含人文学科的各个方面的知识。在古代以及民国时期的私塾教育中,儿童从很小的时候就学习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和《论语》、《孟子》等。所接触的知识比现在多得多。这时的儿童虽不能说已经有学问,但说为他们日后做学问打下了基础,却并不是夸张。文史学者敏泽回忆自己童年的私塾教育经历时说:“我从五岁进入私塾,一学就是五年。”“进入私塾之后,首先要学的是《百家姓》和《千字文》,待这两种蒙童读物读烂、背熟之后,接着就进入了《四书》、《五经》的学习。依次为《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诗经》、《尚书》。对于古书的学习都是要求从头至尾背得烂熟之后,才可以丢掉不读,开始一种新古书的诵读的。”敏泽深有感触地说:“五年私塾教育便是我最早接受的、并且给我终生留下的难以磨灭影响的语文和文化教育。这五年私塾所学到的东西,说实在的,比后来的正规大学中文系四年所学的东西都要多。……尽管早年我所背诵过的东西,并不是我能够理解的;但由于儿时的记忆特强,这些背诵过的东西到后来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理解力的提高,以往不理解的东西理解了,并且像刻在心上一样忘不了,烂熟于心地背诵,这对我后来的学术研究工作,真可以说是受用无穷。”但这是以往的事了。今天的教育,已经完全不是这样。往日是背诵经典,接触中国文化中最重要、最出色的部分,今日的语文教育将这些抛弃,选一些没有什么价值,记不住也不值得记的东西。语文教育变成了主要是“做题”,比如,让小学生每个字写100遍,让学生用“葡萄”二字各自组5个词,以及写“爸爸”的反义词等等。小学中学这样,大学其实也如此。也是没有“学问”。“学问”的要义在于精和深。其基础是接触最好的东西,方法是直接面对原典,而不是只学对原典的解释。古代教育的精华就在这里。但今天,不仅是小学、中学少有原典,即使是大学,学生也很少阅读原著,阅读一点,读的也只是《选》:《古代文学作品选》、《现当代文学作品选》等等。关于读《选》的,程千帆曾有批评,他说:“我们大学里的课程,是从每一部古书中选一两篇,读过《庄子•逍遥游》,就算读过《庄子》。我说一个不大恰当的比喻,这些学生是吃蛋花汤长大的,不是吃整鸡蛋长大的,因为不吃整鸡蛋,你的胃的消化能力就提不高。”但实际上,能够读读《庄子》的选篇,已经是很不容易见到了。现在的大学本科,大都是课堂上听老师讲讲而已,即是说,他们连蛋花汤的味道也无暇品尝,所知道的,只是教师所讲的关于鸡蛋或“蛋花”的“知识”。这种学习,“学问”是越来越远了!分类:古文天地I评论:6I浏览:144I举报I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上一篇:林州冷,中国冷,世界也冷下一篇:帕夫雷什中学的语文教育博客推荐【关注苍井空何尝不是人性的体现】农民逃费案扯下多件花罩衫是谁制造了论文版面费潜规则消灭特权也要从代表委员做起!只见金钱不见大学的“造富大学排行榜”“天价过路费”是谁的成就?网友评论:我要评论崔同同2011-01-1522:55高见,敬佩,同感。遗憾没人重视。我写有;复苏传统文化意义非同寻常;别让我们的人生输在起跑线上等多篇文章都是论证现代教育理念误人子弟。hujingyu20102011-01-1610:53唐先生是教授级专家,首先向您致敬!恕我不恭,我不赞同您的观点。如今的教育存在问题,教材在编选上也存在问题。昨天晚上,我们几句干警正在楼下闲话,邻居小朋友放学回家,从身边走过,顺便翻了一下语文课本,人教版的,他读初一。但是如果今天的学生仍如先生所说的读原典,只怕皓首穷经,二三十年时间,把个中文本科都读不完。什么样的人去读原典?有兴趣的学生,自发地读;工作以后,从事这方面研究与教学的,主动地读;愿意从事业余研究,以拓展视野和研究为目地的,随意地读。这里头要解决宽与深的问题。以中小学为例,现在的课程设置,如古代私塾一样,只读四书五经,不学数理化行不行?肯定不行。课程多了,时间是一定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之内,把所设置的课程都学完,的确是一门科学与学问。教育初衷与目标错误。教育不是培养人尖子,而应该重视人的终极关怀。他或她将来能够立于社会,成为对国家、对他人、对家庭有用的人,这种教育就是成功。什么叫做有用?体格健全,知识渊博,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最起码不危害社会与他人。其次是教材的编选。厚今薄古是错误的,建国以来不过60余年,五四以来不过近百年,明清以来不过数百年。厚古薄今也是错误的。你关注人的一生,这个学生出校以后在新时代洪流中被淘汰,岂不是个大笑话?文言言与现当代文的比例要认真研究,什么对提高语文能力有用,就多选一些,反之就要少些。我还没有回答教材选文的标准,一句话,是经典,所谓经典,就是超载时空,这套教材不仅对教育对象发生作用,而且对社会和人类发展也发生影响,并且是越深远越好。第三,教学方法。最简单的也是最科学的。有人在语文课堂上搞多媒体教学,好则好矣,场面热闹,设计科学,容量很大。下课铃一响,教师还没有走出课堂,学生就忘记了。如今的语文教育不能照搬西方的一套,也不能按照理科教学方式来套。语文教育应该以学生读为主,读他个昏天黑地,老师适当点拨。不要以为学生读这些不懂啦,枯燥乏味啦,兴趣丧失啦,对今后工作实际没用啦。教材与教学是面向全体的,不是面向一个人,也不是一个班,更不是一个学校,只要社会、历史、未来对它说好就成,要经得起检验。允许学生没有读懂,所有的学生读懂了,也是教育与教学的悲哀。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基础不一样,即便接受能力一样,也不见得都是同时把它理解消化了,影响学生接受与消化的因素很多。当时没有搞懂的,将来不见得不懂。当时搞懂了的,将来不见得会用。将来能懂的可能效果会更好。训练方式。能力的层次不同,训练方法有别,学生能掌握多少就是多少。国家设计义务教育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用的是摧残人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长时间单调重复、包打天下的训练,他们在现当代教育面前无数次的挫败,只有退而求其次——不跟你玩了,我身子骨长硬朗一点,就出去打工。就我所知为什么要用机械无用的重复去搞强化训练?我不赞成将生字抄100遍,也不赞成给“爸爸”找反义词。评价机制有问题。教师教学能力强弱,应该看他所教学科考得怎么样,同时还要看他转化了多少后进生,这才是最重要的,没有转化好,也不是他的问题,教育不是万能的。现在没有转化过来的,不意味着将来不改观。那些钻到钱眼里,一心搞补课赚昧心钱的当被调出教师队伍。升学选拔。当前的高考,是国家级最公平的考试,但是扼杀了多少专才!不用分数而用推荐,平民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机率就会大打折扣,用有的网友的说法,需要社会给力。用个什么选择题来考学生的语文能力,请问,我的语文能力能打多少分?如果要我来做这些题目,只怕也不及格。原湖北省松滋师范的一名老老师,如果健在的话,应该年近90了,他的国文课教得顶呱呱,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学生非常喜欢听他的课,且效果非常好。上世纪80年代的一份高考试卷,作文不算,他考了17分。不是他的能力不行,而是这种考卷不行。我要上班去了,不对的地方,万望包涵,只当我没说。唐晓敏2011-01-1611:56看了您的留言,谨写一封回信,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借以表示我的感谢之情,也算是对我上次的小文做些补充。您说:“如果今天的学生仍如先生所说的读原典,只怕皓首穷经,二三十年时间,把个中文本科都读不完。”我觉得,读些重要的经典,并不需要那样长的时间,大致五、六年,就够了。您说:“现在的课程设置,如古代私塾一样,只读四书五经,不学数理化行不行?肯定不行。”我觉得,这实际上是个可以研究的问题,不读数理化,在今天看几乎是不能想象的,但真的不行吗?有许多人数理化很差,但在其他方面非常出色。这说明,不学数理化不一定就不行。您说:“厚古薄今也是错误的。你关注人的一生,这个学生出校以后在新时代洪流中被淘汰,岂不是个大笑话?”阅读经典,必然会被新时代洪流淘汰?我想不一定。你也说:“所谓经典,就是超载时空,这套教材不仅对教育对象发生作用,而且对社会和人类发展也发生影响,并且是越深远越好。”这说明,经典是有永久价值的东西,对一切时代都是有意义的。这样看来,学好经典,才能真正跟上时代。您说:“教育不是培养人尖子,而应该重视人的终极关怀。他或她将来能够立于社会,成为对国家、对他人、对家庭有用的人,这种教育就是成功。什么叫做有用?体格健全,知识渊博,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最起码不危害社会与他人。”这我大致同意。只是,我觉得教育也需要培养尖子。您对高考的批评意见,我也是同意的。再次谢谢!百里香薰2011-01-1615:38幼儿教育到初等教育需要深入浅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机械记忆的成分下降,理解记忆能力骤然增强,加大文言文比例势在必行,高等教育,尤其文史哲的高等教育中,应让学员有消融吸纳传统国粹的能力崔同同2011-01-1717:33汉字难学举世公认,阅读慢,教学方式机械没生机,学生学习没兴趣。我们国家初级教育学了七八年,识字不足三千,平均一天一字,我们祖先做的非常高明。比如让孩子把《三字经》、《百家姓》、《千字经》等教材背到滚瓜烂熟,然后在一一分解细化二、三年时间,就能解决识字、阅读、记忆储存三大难题,基础打好了,学什么都容易,厚古并非薄今。我非常赞成唐先生的高见。详见博文【童真无价,珍爱无偿】小鳄奇2011-01-1720:19汉字难学之说大概是个伪命题。古人从没说过什么汉字难学难认,怎么到了近现代突然觉得汉字难学了?还是教学方法问题。汉字简化后,大概反而才是真正难学了。因为大大减少了谐声字,而增加了记号字。真是折腾。唐晓敏的博客 [RSS2.0]您现在查看的网址是一个RSS源.您可以在傲游浏览器中订阅这个RSS,并通过"我的订阅"侧边栏查看此RSS今后的更新内容.添加此RSS到傲游浏览器"我的订阅"侧边栏»读《俄国教育史》2011-1-1822:24:00(星期六)晴I唐晓敏唐晓敏 吴式颖教授的《俄国教育史》,用很大篇幅讲俄罗斯的历史和社会文化。这部分内容,大致是属于俄国史的。同时,又涉及到影响俄国历史的其他民族,并时有对不同民族文化特点的比较。如书中对蒙古与阿拉伯就进行了比较,谈到:蒙古民族自己的文化不够先进,他们征服其他民族之后,采用了比他们更先进的属国的语言、宗教信仰和文化,从而失去了自己地方特点。结果是这个帝国创立之后不久即崩溃。而阿拉伯人则不同,他们拥有自己的语言和宗教信仰,而且,由于在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中包含有尊师重崇尚学问和学者、鼓励求知的思想。加上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一个多世纪后,就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大帝国,为阿拉伯人在继承和发扬古希腊罗马、古波斯、古印度的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创造阿拉伯伊斯兰文明提供了主客观条件。结果是,阿拉伯人在征服中并没有毁灭文化,而是给予各种文化一定的自由,从而使伊斯兰文化发展成为丰富的多元文化。这是具有启发性的。 书中叙述了俄罗斯大教育家乌申斯基的教育思想。其中谈到乌申斯基对教育民族性的强调。乌申斯基讲:“适用于所有民族的国民教育的共同体系不论是从实际上还是从理论上来看,都是不存在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体系,因而每个民族借用另一个民族的教育体系是不可能的”;“不能按照其他民族的模式生活,不管这种模式如何具有吸引力;同样,也不能按照别人的教育体系进行教育,不管它是如何严整,如何进行周密的思考。”我想这是俄国人富有智慧的表现。他们认识到:“每个民族借用另一个民族的教育体系是不可能的”,而中国百年以来,教育方面最大的问题恐怕就是太过西化,失去了自己的民族特点。 这部《俄国教育史》还谈到俄罗斯追求民族发展过程中,西欧派与斯拉夫派的论争。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两派的对立和争吵,而是思想家赫尔岑对与自己“敌对”的斯拉夫派的宽容、理解,乃至同情和肯定。书中写道:赫尔岑不同意斯拉夫派的思想观点,却理解其思想的缘由。这位思想家说:“斯拉夫主义或俄罗斯主义,不是作为一种理论,一种学说,而是作为一种被侮辱的民族情感,一种模糊的回忆和忠贞的本能而出现的,这是对风行一时的外国影响的反抗……”而且,多年之后,赫尔岑以及别林斯基,都肯定了斯拉夫派活动的价值。赫尔岑在悼念康•阿克萨科夫逝世的文章中写道:“是的,我们是对立的,但这种对立与众不同。我们有同样的爱,只是方式不同一样”“我们的帐是算不清的,谁也没有权利说自己绝对正确;时间、历史和经历使我们走到一起,不是为了让他们把我们拉过去,也不是为了让我们把他们拉过来,而是为了使我们在今天比当年在杂志上激烈鏖战的时候更接近真理,何况即使在当年,我也不记得我们曾怀疑过他们对俄国的爱,或者他们怀疑过我们。”承认自己的论敌与自己一样,是深爱俄罗斯的。这简直让人感动。不禁想到,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就事实说,大概也是这样。所谓革新派或者叫革命派渴望中国强大起来,而所谓保守派,大都也是如此。如“文学改革”倡导白话文,而“学衡”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这是各有道理的。但多年来,我们总是在两者之间以“对”与“错”相分:文学改革就绝对正确,继承中国文化传统就绝对错误。这大概也是受到社会政治的影响,多年来,我们像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小孩子看电影那样,总是问“好人?坏人?”我们把这种政治思维用到思想文化方面,在持有不同思想见解的学者之间分“好人坏人”。学者及其思想,哪是这样简单?»从“诗眼”、“文眼”看语文教学2011-1-1810:40:00(星期六)晴I唐晓敏唐晓敏 古人评论诗文,有“诗眼”、“文眼”的说法。“诗眼”、“文眼”是诗歌和文章中最美丽动人的字词或句子。这些字词就像人的眼睛一样。故称“诗眼”、“文眼”。人的美,首先是表现在眼睛上。 “眼睛”虽最能显示人的美,但这眼睛也是作为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才有动人的美感。若是将一个人的眼睛单“拿出来”,我们不会感到是美的。“诗眼”、“文眼”也是如此。这个字、词,之所以是美的,也离不开其上下文。人们说“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是美的,这“绿”之美,离不开诗句的整体。如果将“绿”字从诗句中孤立出来,就看不出怎么美。古人重视诗歌、文章中的“眼”,从表面上看,是重视“字词”,但实际上古人所重视的,是诗歌、文章的整体。这因如此,古人的语文教学,并不在“字词教学”上耽误功夫,那时的语文学习,是用一两年时间来“识字”,然后就大量阅读诗歌、文章、著作。头脑中先有诗篇、文章,再慢慢体会这些诗歌、文章中字词的意味。一个人的美首先在眼睛。但“静态”的眼睛,其美也往往有限。眼睛之美,需要有表情,笑意。德国文学理论家莱辛就认识到这一点,他把这种动态的美叫“媚”。眼睛之美,并不完全在其“结构”,更在其表情。古人所写的眼睛之美,就常常如此。如《诗经》中写美女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白居易写杨贵妃是“回眸一笑百魅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西厢记》写崔小姐给张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临去秋波那一转”。这都是带笑意、带表情的。诗歌、文章中的“笑意、表情”是什么呢?我觉得,这首先是语文、文字的超常用法。即不符合常规的用法。事实上,古人所说的“诗眼”,也常常是这种不合寻常搭配习惯的用法,如杜甫的“四更山吐月”等等。现代文学中,这样的语句也很多,如鲁迅《示众》写一个孩子眼前的“一座脊梁”,阿城小说中的“一路小过去”。前些时候语文论争中的“雪化了,变成了春天”也是语言的超常用法。语言文字的这些超常用法,是不语法的。但它是语言的创造性运用,体现的语言的活力和美。这是有“笑意”和“表情”的语言。俄罗斯大诗人普希金曾说过:“我不爱没有语法错误的俄罗斯语言,/就像不爱没有微笑的绯红的口唇一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孩子体会语文的笑意和表情,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能力。»林州冷,中国冷,世界也冷2011-1-1621:06:00(星期六)晴I唐晓敏唐晓敏 林州在寒冷的冬季停止为百姓供暖,成为大家议论纷纷的事。林州市领导的这一措施,自然也是有原因的,这就是上级要求“减排”。“减排”又是为什么?也是很清楚的:据说地球在变暖,而变暖的原因,是人类排放了很多的二氧化碳,这造成了地球温度升高。 可是,至少是从当下看,地球的气温并没有升高,反而变冷了。近日,中国的许多地方,今年就特别冷,方才在网上看到,呼伦贝尔的气温已经是零下46F度。而且,世界北半球的其他许多东西,也是非常寒冷。 我们在认真而热心地“减排”,以兑现对别人的承诺,但地球已经是这样冷,兑现“减排”的承诺,是不是还有意义呢? 实际上,地球变暖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世界上本来就有不同的意见。大致上,欧洲多数国家的科学家坚持地球确实在变暖,而且认为,变暖的原因就是空气中多了一些二氧化碳。但并不是所有国家的学者都这样看,俄国有科学家倒认为,地球并不是在变暖,而是在变冷。欧洲大多数国家的学者,特别是西欧、南欧的学者担心地球气温变暖,这是有原因的,他们的国家,特别是像荷兰这样的,万了地球气温变暖,真的是麻烦了,而俄国不太在乎。因为他们的国家纬度高,地球变得暖一点儿,倒有好处。我们的科学家呢?从网上看到,我们的科学家没有自己的定见。他们认为地球是在变暖,而变暖的原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多了。但他们自己似乎没有做多少研究,之所以持这种看法,其理由是,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科学家都这样看。 可是,在科学问题上,绝大多数人的看法就对吗?在哥白尼之前,绝大多数人可是相信太阳是围绕地球转的。»今日的中国教育没“学问”2011-1-1412:54:00(星期六)晴I唐晓敏唐晓敏 “小呀小儿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懒哟,没有学问呀无颜见爹娘……”这《小儿郎》或叫《读书郎》的歌,是很多人都熟悉的。歌中说“没有学问呀无颜见爹娘”,表明家长乃至社会,很看重“学问”。按说,学问是指系统的知识,这“系统”,是求学者自己讲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知识可以是客观的,故我们可以“学知识”,但学问,我们不说“学学问”,而说“做学问”。小孩子刚刚背着书包上学的时候,离“学问”还有点远。但我们又可以看到,在唱《小儿郎》的年代,以及更早一些时候,儿童接触的知识倒确实比现在多。一本《三字经》,就包含人文学科的各个方面的知识。在古代以及民国时期的私塾教育中,儿童从很小的时候就学习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和《论语》、《孟子》等。所接触的知识比现在多得多。这时的儿童虽不能说已经有学问,但说为他们日后做学问打下了基础,却并不是夸张。文史学者敏泽回忆自己童年的私塾教育经历时说:“我从五岁进入私塾,一学就是五年。”“进入私塾之后,首先要学的是《百家姓》和《千字文》,待这两种蒙童读物读烂、背熟之后,接着就进入了《四书》、《五经》的学习。依次为《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诗经》、《尚书》。对于古书的学习都是要求从头至尾背得烂熟之后,才可以丢掉不读,开始一种新古书的诵读的。”敏泽深有感触地说:“五年私塾教育便是我最早接受的、并且给我终生留下的难以磨灭影响的语文和文化教育。这五年私塾所学到的东西,说实在的,比后来的正规大学中文系四年所学的东西都要多。……尽管早年我所背诵过的东西,并不是我能够理解的;但由于儿时的记忆特强,这些背诵过的东西到后来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理解力的提高,以往不理解的东西理解了,并且像刻在心上一样忘不了,烂熟于心地背诵,这对我后来的学术研究工作,真可以说是受用无穷。” 但这是以往的事了。今天的教育,已经完全不是这样。往日是背诵经典,接触中国文化中最重要、最出色的部分,今日的语文教育将这些抛弃,选一些没有什么价值,记不住也不值得记的东西。语文教育变成了主要是“做题”,比如,让小学生每个字写100遍,让学生用“葡萄”二字各自组5个词,以及写“爸爸”的反义词等等。 小学中学这样,大学其实也如此。也是没有“学问”。“学问”的要义在于精和深。其基础是接触最好的东西,方法是直接面对原典,而不是只学对原典的解释。古代教育的精华就在这里。但今天,不仅是小学、中学少有原典,即使是大学,学生也很少阅读原著,阅读一点,读的也只是《选》:《古代文学作品选》、《现当代文学作品选》等等。关于读《选》的,程千帆曾有批评,他说:“我们大学里的课程,是从每一部古书中选一两篇,读过《庄子•逍遥游》,就算读过《庄子》。我说一个不大恰当的比喻,这些学生是吃蛋花汤长大的,不是吃整鸡蛋长大的,因为不吃整鸡蛋,你的胃的消化能力就提不高。”但实际上,能够读读《庄子》的选篇,已经是很不容易见到了。现在的大学本科,大都是课堂上听老师讲讲而已,即是说,他们连蛋花汤的味道也无暇品尝,所知道的,只是教师所讲的关于鸡蛋或“蛋花”的“知识”。这种学习,“学问”是越来越远了!5»帕夫雷什中学的语文教育2011-1-1410:50:00(星期六)晴I唐晓敏唐晓敏 帕夫雷什中学是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任教和做担任校长的中学。这位大教育家所写的一本书,也叫《帕夫雷什中学》,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这所学校语文教育的特点,就是要求学生大量阅读文学作品。该校的语言文学专用室收集了大量的文学名著,其中包括俄罗斯及苏联的文学作品113部,世界文学作品149部。更重要的是,按学校的规定,这些书籍,是每个人在上学期间者要看完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写道:“学生应熟读并记住文艺作品中最精采的片段。把这些珍贵的财富保存在记忆里,能够丰富思想情感,能使对待周围世界的精感态更加高尚,能使思考变得容易。如果一个学生不能背诵哈姆雷特和浮士德的独白,海涅和拜伦的诗作片段,果戈理《死魂灵》的片段(即把俄罗斯比喻为飞驰的三套车的那个片段),普希金的《有预见的奥列格之歌》、〈囚徒〉、《我霎时想起一件怪事》、《我是否沿闹市徘徊》柯利佐夫、尼基金、莱蒙托夫、涅克拉索夫、舍甫琴科、列霞一乌克兰卡等人美妙的抒情诗,屠格涅夫、契诃夫、科罗连柯、普利施文等人的作品片段,——那么就无法想像他能在智力、道德、审美和情感各方面得到合乎要求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还说:“我校严格遵行一条常规:学生在每个年级都要背熟一定量的课文。时常举办文艺作品朗诵晚会和朝会。这是一种特殊的竞赛,优胜者被奖给书籍。在讨论会上,集会上、读者座谈会上,学生们在自己的发言中引用他们背熟了的内容。”这就是帕夫雷什中学的语文教育。这所学校的学生,每个人都必须读完俄罗斯和苏联以及世界文学名著共262部,还需要背诵哈姆雷特和浮士德的独白,海涅和拜伦的诗作片段,果戈理《死魂灵》的片段,普希金的多篇诗歌以及柯利佐夫、尼基金、莱蒙托夫、涅克拉索夫、舍甫琴科、列霞一乌克兰卡等人的抒情诗,屠格涅夫、契诃夫、科罗连柯、普利施文等人的作品片段。这可以说是文学大餐了!这是这所学校的孩子都能够享用得到的。相比之下,我们的中学生的“用餐,,竟是怎样的简陋,几本薄薄的语文课本,几乎是我们的学生语文学习内容的全部。教材太过单薄,“食品,”太过贫乏,营养极度缺乏,这就是我们的语文教育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这种状况也决定了我们只好采取笨拙的教学方法。五十年代以来,我们就指责语文教师讲得太多,确实,讲得是多了些,但反过来想想,老师在漫长的一学期中,手中只有这薄博的一本小书,不多讲讲,如何能打发这半年的时光呢? 不光是讲文章,还得讲语法。有位中学说到:“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教’春天来了,燕子飞回来了‘,其实即使不教,孩子们也会说这句话。到了三年级四年级,就教他们:‘春天’是‘主语’,‘燕子’也是‘主语’;‘来了’和‘飞回来了’是‘谓语’。到了初中,要告诉他们,这是一个复句。到了高中,他们知道了,尽管是个复句,但它是‘并列关系’、‘承接关系’还是‘因果关系’,还可以商榷……”确实,这样的语文教学没有什么效率,但反过来想想,“春天来了,燕子飞回来了”,内容如此简单,语文老师也就只好做些烦琐的语法分析了。否则你“教”什么呀?“春天来了,燕子飞回来了,”本身还用教吗? 语文教学中的这些“无用功”,让人联想到当年陈寅恪先生说的一句话:“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6»“兴趣”不是最好的老师2011-1-1121:31:00(星期六)晴I唐晓敏唐晓敏 几十年前,我读小学,说来惭愧,当时读语文书,最感兴趣的大多是那些没有什么价值的课文。比如有一篇,写的是一个老人批判“右派”,叫“手拍胸膛想一想”,课文的诗歌形式的,说“人老话多,树老根多,莫嫌我老汉说话罗嗦。”课文写:那个右派原来也是苦出身,“那时你饿得像瘦猴,三根筋挑着一个头”。大概正是这句话,让当时的我和我的同学感到非常有意思。这篇课文,我至今差不多能背诵下来,可是,背诵它有什么意义呢?我常常想忘掉它,但想忘也不容易,因为当我想忘掉它时,等于是又复习了它。这篇课文是我当时最感兴趣的,但现在我早已知道它没有什么价值。甚至为这“感兴趣”而羞愧。 由此,想到了人们常常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觉得“兴趣”这位老师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因为它常常误导学生。 反过来,许多东西,儿童当时对它没有兴趣,但只是当时没有兴趣而已,不等于以后也没有兴趣。这些学习内容,若对儿童后来的发展有好处,也应该让儿童学习。如背诵经典,就是这样。儿童当初是不感兴趣的,但后来会认识到这种背诵的价值。 著名诗人、学者冯至回忆自己儿童时期的经历时曾这样说: “我在幼年时背诵过一部《论语》,半部《诗经》,当时的确很痛苦,在那些费解的字句里消磨了我许多美好的童年,可是成年后,了解其中的意义,也象吃橄榄一般,苦后有余甘。如今我并不后悔在儿时读了那一部书。” 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也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他说:“我出生的家族在祖父那一代及以前都是医生或儒学者世家。所以,在我还没有入小学之前,就给我教授各种汉学书籍,如《论语》、《孟子》、及其他一些中国典籍。当然,这是没有入学前的五六岁的事情,所以,所读书籍的内容意义自然是不懂了。……在当时,我自己并不知道这种教授方式到底有什么效果,有多大的意义,只不过是随便地跟着学习而已。就这一点来说,也是非常痛苦的。偶尔在读书时,眼泪也会扑箱扑箱地掉到书本上。但是,其后当我进入初中、进入高中、长大成人之后,再回过头来思考,才开始明白这种学习所产生的真正效果。” 儿童的学习活动,虽然是发生在童年这一特定的时间里,但为他选择什么样的学习内容,却不能仅仅考虑儿童的“兴趣”,而是应该是从他的一生的发展着眼。那些没有价值的东西,虽然可以骗取儿童的一时的兴趣,让儿童“排排坐,吃果果”,但儿童长大之后,终究是会厌弃它的,而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则刚好相反,它会慢慢发挥作用,儿童学习这些犹如“吃橄榄”,先苦后甜,在自身的成长中,终究会体会到它的价值。可惜的是,多年以来语文教材的内容,多是那类终究是会厌弃的东西。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学习语文时,多是与这些终究会厌弃的课文相伴。呜呼!帕夫雷什中学的语文教育作者:唐晓敏标签:社会2011-01-1410:50星期五晴唐晓敏帕夫雷什中学是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任教和做担任校长的中学。这位大教育家所写的一本书,也叫《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