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抑制剂产业发展行动计划_第1页
代谢抑制剂产业发展行动计划_第2页
代谢抑制剂产业发展行动计划_第3页
代谢抑制剂产业发展行动计划_第4页
代谢抑制剂产业发展行动计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代谢抑制剂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加强药品供需信息监测,建立药品短缺预警体系,综合运用监管、医保、价格、采购、使用等政策,引导企业开发和生产短缺药,重点解决罕见病药、儿童用药缺乏和急救药、低价药供应保障能力弱等问题。支持建设小品种药物集中生产基地,继续开展用量小、临床必需、市场供应短缺药品的定点生产试点。全面提升基本药物质量水平,落实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要求,完成国家基本药物口服固体制剂的一致性评价任务。完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提升中药全产业链质量控制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均一性和可控性。实施国家医疗器械标准提高行动计划,开展与国际标准对标,制定在用医疗器械检验技术要求,推动企业改进产品设计、制造工艺和质量控制,提升医疗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加强药用辅料和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的标准体系建设,增加国家标准收载品种,鼓励企业提高规范生产能力,提升质量控制水平。推动企业建立完善测量管理体系,促进提质增效。推进重点领域发展把握产业技术进步方向,瞄准市场重大需求,大力发展生物药、化学药新品种、优质中药、高性能医疗器械、新型辅料包材和制药设备,加快各领域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促进产品、技术、质量升级。(一)生物药重点开发针对肿瘤、免疫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抗体药物,如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PCSK9抑制剂、肿瘤免疫治疗药物PD-1/PD-L1、治疗骨质疏松的RANKL等临床价值突出的新药。加快抗体偶联药物、双功能抗体、抗体融合蛋白等新型抗体的研发。推动临床需求量大的生物类似药大品种产业化,重点是针对TNF-α、CD20、VEGF、Her2、EGFR等靶点的产品,提高患者用药可及性。重点针对糖尿病、病毒感染、肿瘤等疾病,开发免疫原性低、稳定性好、靶向性强、长效、生物利用度高的新产品。根据我国糖尿病治疗需求,提升长效胰岛素、预混胰岛素产业化水平,加快开发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等新品种。推动具有重大需求的重组人白蛋白、基因重组凝血因子等产品的产业化。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控制体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重点开发针对高致病性流感、疟疾、登革热、结核、艾滋病、埃博拉、寨卡、中东呼吸综合征等重大传染病的疫苗,提高疫苗的应急研发和产业化能力。加快十三价肺炎结合疫苗、宫颈癌疫苗、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等临床急需产品的开发及产业化。发展针对肿瘤、免疫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性疫苗以及疫苗新型佐剂和新型细胞基质。发展多联多价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新型疫苗,实现部分免疫规划疫苗的升级换代。重点发展RNA干扰药物、基因治疗药物以及干细胞和免疫细胞等细胞治疗产品,包括CAR-T等细胞治疗产品。重点发展大规模、高表达抗体生产技术,抗体偶联药物、双功能抗体等新型抗体制备技术,重组蛋白质长效制剂技术,基于细胞基质的大规模流感疫苗高产技术,细胞治疗产品制备技术,重组人白蛋白的大规模表达和纯化技术,极微量杂质的分析检测技术。针对重点发展产品,建立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质量控制技术。提高无血清无蛋白培养基、蛋白质分离纯化介质、稳定剂和保护剂等生产用重要原辅材料的生产水平。(二)化学药紧跟国际医药技术发展趋势,开展重大疾病新药的研发,重点发展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精神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耐药菌感染、病毒感染等疾病的创新药物,特别是采用新靶点、新作用机制的新药。根据疾病细分和精准医疗的趋势,发展针对我国特定疾病亚群的新药、新复方制剂、诊断伴随产品。加快临床急需、新专利到期药物的仿制药开发,提高患者用药可及性。提高仿制药质量水平,重点结合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提高口服固体制剂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水平。重点发展脂质体、脂微球、纳米制剂等新型注射给药系统,口服速释、缓控释、多颗粒系统等口服调释给药系统,经皮和粘膜给药系统,儿童等特殊人群适用剂型等,推动高端制剂达到国际先进质量标准。加强罕见病药、儿童用药等临床短缺药物开发,加快临床必需但副作用较大药物的换代产品开发。重点开发应用原料药晶型控制、酶法合成、手性合成、微反应连续合成、碳纤维吸附、分子蒸馏等新技术,发酵菌渣等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提高原料药清洁生产水平;发展高端制剂产业化技术,提高口服固体制剂工艺技术和质量控制水平。(三)中药针对心脑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妇儿科疾病、消化科疾病等中医优势病种,挖掘经典名方,开发复方、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中药新药,加快推动疗效确切、临床价值高的中药创新药的研发和产业化。针对已上市品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深挖临床价值,明确优势治疗领域,开发新的适应症。开展药品上市后疗效、安全、制剂工艺和质量控制再评价,实现新药国际注册的突破。重点发展濒危稀缺药材人工繁育技术,推动麝香、沉香、冬虫夏草等产品野生变种植养殖;提升大宗道地药材标准化生产和产地加工技术,从源头提升中药质量水平。推进民族药种质资源库的建设,系统研究评价民族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完善民族药的生产、加工、制剂等关键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培育特色品种。重点发展中药成分规模化高效分离与制备技术,符合中药特点的缓控释、经皮和粘膜给药、物理改性和掩味等新型制剂技术,提升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水平,提高检验检测技术与标准。ChK1抑制剂市场分析细胞周期检查点激酶1(ChK1,Checkpointkinase1)属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家族成员,在DNA损伤反应(DNAdamageresponse,DDR)中是细胞周期检测点的核心蛋白。研究表明,Chk1蛋白激酶具有促进肿瘤细胞增殖的功能,它的缺乏能使肿瘤细胞对放疗或化疗更加敏感,且其抑制剂与其它分子靶向药物联合应用具有合成致死的效应。细胞Chk1和Chk2是细胞周期检测点中非常重要的蛋白激酶,它们通过信号传导和放大,调节下游靶蛋白活性与表达,使细胞周期出现阻滞。ATM/ChK2和ATR/ChK1通路可以分别被DNA双链、单链断裂和复制应激激活,继而通过磷酸化ATM激活下游能激活细胞周期检查点的蛋白,主要包括P53、Chk2、Chk1和p38/MK2。提升供应保障能力(一)保障短缺药品供应加强药品供需信息监测,建立药品短缺预警体系,综合运用监管、医保、价格、采购、使用等政策,引导企业开发和生产短缺药,重点解决罕见病药、儿童用药缺乏和急救药、低价药供应保障能力弱等问题。支持建设小品种药物集中生产基地,继续开展用量小、临床必需、市场供应短缺药品的定点生产试点。(二)完善国家医药储备体系修订《国家医药储备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国家医药储备功能,提升储备资源利用效率。在应急保障的基础上,建立常态短缺药品储备。优化实物储备结构,丰富储备方式,增加技术、产能和信息储备。健全地方医药储备,加强地方储备的互补联动。完善储备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信息整合处理和应急响应能力。(三)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鼓励企业在发展重大疾病治疗药物和高性能医疗器械的同时,对已有产品开展各种形式的微创新,改善患者体验,提高患者依从性,满足多层次、个性化的市场需求,促进我国游客境外购买需求回归。重点丰富儿童用OTC药物品种和剂型,发展家用医疗器械产品,改进产品设计、功能定位和包装形式,满足消费者自我健康管理需求。药用辅料和包装系统(一)药用辅料及功能性材料发展基于功能相关性指标的系列化药用辅料,细分产品规格,提高质量水平,满足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需要,重点发展纤维素及其衍生物、高质量淀粉及可溶性淀粉、聚山梨酯、聚乙二醇、磷脂、注射用吸附剂、新型材料胶囊等系列化产品。开发用于高端制剂、可提供特定功能的辅料和功能性材料,重点发展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聚乳酸等注射用控制材料,PEG化磷脂、抗体修饰用磷脂等功能性合成磷脂,玻璃酸钠靶向衍生物及壳聚糖靶向衍生物等。(二)包装系统及给药装置加快包装系统产品升级,开发应用安全性高、质量性能好的新型材料,逐步淘汰质量安全风险大的品种,重点加快注射剂包装由低硼硅玻璃瓶向中性硼硅玻璃瓶转换,发展注射器、输液袋、血袋等产品使用的环烯烃聚合物、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等新型材料,易潮可氧化药品用的高阻隔材料,提高医药级聚丙烯、聚乙烯和卤化丁基橡胶的质量水平。开发新型包装系统及给药装置,提供特定功能,满足制剂技术要求,提高患者依从性,保障用药安全,重点发展气雾剂和粉雾剂专用给药装置,自我给药注射器、预灌封注射器、自动混药装置等新型注射器,多室袋和具备去除不溶性微粒功能的输液包装,带有记忆功能、质量监控功能的智能化包装系统,家庭常用药的儿童安全包装和老年友好包装等。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一)推进行业重组整合通过提高注册、质量、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标准,严格市场准入,形成市场倒逼机制,促进企业重组和落后企业退出。支持企业强强联合,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推动大型医药企业整合中小型创新创业企业,促进新产品、新技术和已有产能对接。实施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发展专业化委托生产业务,着力化解产能过剩。培育支持中小企业上市,促使企业规范公司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发展并购基金,拓宽企业兼并重组融资渠道。(二)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根据行业发展需要,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科学规划产业集聚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战略,引导产业跨区域资源整合。加强产业集聚区专业化基础设施、服务平台和人力资源条件建设,研究制定符合行业特点的专项支持政策,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优化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水平。医药行业发展情况及发展趋势在老龄化加剧、社会医疗卫生支出增加和研发投入增加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全球医药市场在过去保持着稳定增长,全球医药市场规模由2016年的11,530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12,988亿美元,2016年至2020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复合年增长率为3.0%。目前全球医药市场主要由化学药和生物药两部分组成,化学药仍是全球医药市场最主要的组成部分。2020年全球化学药市场规模达到10,009亿美元,占全球医药市场规模的77.1%。预计到2025年,全球化学药市场将达到11,513亿美元,并于2030年达到12,194亿美元。在市场驱动力的高速增长下,中国医药市场保持增长。2017年,中国医药市场规模达到约1.4万亿元,并在接下来五年以2.7%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至2021年的1.6万亿元。预计未来5年内,中国医药市场将会以6.7%的年复合增长率于2025年达到2.1万亿元,并于2030年超过2.7万亿元。不同于全球医药市场,中国医药市场主要由三个板块构成,即化学药,生物药以及中药。其中,以小分子靶向药为未来新药开发主力的化学药仍将在近几年保持其优势地位,稳步增长。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大力推动互联网+医药,发展智慧医疗产品。开发应用具备云服务和人工智能功能的移动医疗产品、可穿戴设备,各种类型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健康管理软件(APP),可实现远程监护、咨询的远程医疗系统。加强对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开发和利用,发展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数据库,实现数据资源互联互通和共享,指导疾病诊治、药物评价和新药开发,发展基于大数据的医疗决策支持系统。推动家用、养老、康复医疗器械的开发和应用,适应人口老龄化的需要。发展大健康产品,支持医药企业向功能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化妆品以及保健、预防、治未病等领域延伸。支持基因测序、肿瘤免疫治疗、干细胞治疗、药物伴随诊断等新型医学技术发展,完善行业准入政策,加强临床应用管理,促进各项技术适应临床需求,紧跟国际发展步伐。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型制造发展。大力发展合同生产、合同研发、医药电子商务、生物技术服务、医疗器械第三方维护保养等新型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分工进一步专业化,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围绕生物技术药物和化药制剂,鼓励建设若干个从事合同生产为主的高标准药品生产基地。鼓励医疗器械、制药设备企业开展产品延伸服务,从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建设第三方检验中心、影像中心、透析中心和病理中心等。肿瘤抑制剂市场分析(一)PI3K/HDAC双靶向抑制剂市场分析1、PI3K/HDAC双靶向抑制剂作用机制介绍PI3K(The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是一类高度保守的酶家族,是胞内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重要组成部分。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中信号转导的很多成员分子,都是癌症、免疫及控制血栓形成等过程中的关键药物靶点。PI3K本身具有丝氨酸/苏氨酸(Ser/Thr)激酶的活性,也具有磷脂酰肌醇激酶的活性。PI3K可分为3类,其结构与功能各异。其中研究最广泛的为I类PI3K,此类PI3K为异源二聚体,由一个调节亚基和一个催化亚基组成。当接受来自酪氨酸激酶和G蛋白偶联受体的信号后,PI3K的p85调节亚基到临近质膜的部位,p110亚基通过与p85亚基结合把底物PIP2转化为PIP3。PIP3可以和蛋白激酶B(PKB,Akt)的N端PH结构域结合。使Akt从细胞质转移到细胞膜上。在PDKI和PDK2的辅助下,分别使Akt蛋白上的苏氨酸磷酸化位点(Thr308)和丝氨酸磷酸化位点(Ser473)磷酸化而使其激活。激活后的Akt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激活其底物雷帕霉素靶体蛋白(mTOR)。肿瘤抑制基因PTEN编码的产物可以使PIP3在D3位去磷酸化生成PIP2,从而实现PI3K/Akt信号通路的负性调节,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deacetylase,HDAC)是一类蛋白酶,对染色体的结构修饰和基因表达调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组蛋白的乙酰化水平异常与癌症及免疫类疾病相关。组蛋白的乙酰化有利于DNA与组蛋白八聚体的解离,核小体结构松弛,从而使各种转录因子和协同转录因子能与DNA结合位点特异性结合,激活基因的转录。在细胞核内,组蛋白乙酰化与组蛋白去乙酰化过程处于动态平衡,并由组蛋白乙酰化转移酶(HAT)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共同调控。由于肿瘤细胞PI3K激活常常伴随Ras-MEK通道激活和PI3K下游致癌基因突变,而PI3K抑制又进一步引起肿瘤细胞多种补偿通路激活,导致PI3K抑制剂疗效受限。HDAC抑制多种肿瘤蛋白表达,稳定P53和增高P21,HDAC抑制剂和PI3K抑制剂有协同抗肿瘤作用。在H460细胞系中,PI3K/HDAC抑制剂诱导P21蛋白,通过抑制PI3K途径,从而剂量依赖性地减少AKT及其下游靶点(如4EBP-1)的磷酸化;通过抑制HDAC,从而抑制RAF-MEK-MAPK信号通路。在RPMI-8226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中,引起p-STAT3和p-SRC的减少。2000年至2017年期间,美国FDA批准了462个新分子实体(NMEs),其中包括86种具有多靶点的新药,体现了多药理学(polypharmacology)的重要性。2020年-2021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共批准了65种化学新药,其中,多靶点抑制剂14个,占比约为22%38。多靶点药物有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原型(prototype)化合物本身对多个靶点具有抑制作用,不是人为设计的多靶点药物,第二种类型是针对特定的靶点人为设计的多靶点药物。第一种类型见于很多抗肿瘤药物,如VEGFR类抑制剂能够抑制肿瘤生成,同时还能抑制血管形成和过多的生长信号,以达到肿瘤消减,如索拉非尼抑制VEGFR2-3、PDGFR、c-Kit、BRAF,卡博替尼抑制MET、VEGFR1/2/3、RET、KIT、FLT3、AXL、NTRK和ROS1,乐伐替尼抑制FLT1、VEGFR2、VEGFR3、FGFR、PDGFRα、KIT和RET。第二种类型是针对特定的靶点人为设计的多靶点药物。近年来有很多双靶点或多靶点抗体药物获批,如CD3/CD19双抗和PD-1/CTLA双抗治疗肿瘤。双靶点GLP-1/GIP激动剂多肽药物替西泊肽治疗糖尿病和肥胖症获得成功。人为设计的化学药双靶点或多靶点药物成功例子很少,原因是具有两个药能基团的同一分子需同时与两个结构完全不同的靶点蛋白进行分子对接并具有活性的难度非常大。治疗成人精神分裂症新药卡利拉嗪是多巴胺D3/D2和5-羟色胺(5-HT)1A受体部分激动剂,是多靶点小分子化学药的一个成功例子。截至目前,尚未有人为设计的同时抑制两个具有协同作用靶点的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获批。2、PI3K抑制剂和HDAC抑制剂情况截至2022年6月30日,国内外尚未有PI3K/HDAC抑制剂获批准。目前国内已批准的PI3K抑制剂仅有石药集团引进的度维利塞胶囊(Duvelisib),于2022年3月获批用于治疗以往至少经过两次系统性治疗的复发或难治性滤泡性淋巴瘤。西达本胺是国内唯一获批的HDAC抑制剂,也是全球首个获批用于实体瘤的HDAC抑制剂,于2014年和2019年分别获批用于既往至少接受过一次全身化疗的复发或者难治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和联合芳香酶抑制剂用于治疗HR+/HER2-、绝经后、经内分泌治疗复发或进展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3、在研PI3K抑制剂和HDAC抑制剂情况针对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适应症,国内在研的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PI3K抑制剂或HDAC抑制剂仅有徐诺药业的艾贝司他(一种HDAC抑制剂)和百济神州的BGB-10188(一种PI3K抑制剂)。国内PI3K或HDAC抑制剂在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适应症的在研产品情况靶点企业药物名称中国最高研发状态血液肿瘤适应症。(二)肿瘤抑制剂血液肿瘤疾病市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HematologicalMaligcies),又称血液肿瘤,包括各种类型的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等,是一种以骨髓及髓外造血器官正常细胞恶变成大量肿瘤细胞为特征,可侵袭及转移至全身,进而导致患者死亡,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血液病。淋巴瘤(Lymphoma)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其发生大多与免疫应答过程中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某种免疫细胞恶变有关,是免疫系统的恶性肿瘤。按组织病理学改变,淋巴瘤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Lymphoma,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Lymphoma,NHL)两大类。非霍奇金淋巴瘤是B细胞或T细胞发生的一组常见的、高度异质性的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属于淋巴瘤分型中的主要类别,占比达90%,其中B细胞NHL占比70%以上。根据疾病特点可大致分为惰性和侵袭性。惰性淋巴瘤特点是生存期长,对很多治疗反应迅速,标准治疗难以治愈等。侵袭性淋巴瘤特点是不经治疗进展迅速,标准化疗治愈率高等。非霍奇金淋巴瘤有多种亚型,分型鉴别的依据包括它们的表型、表面蛋白与基因特性等等,不同年龄阶段的临床表现、生物学特点和生存结局均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疗路径,一线治疗以R-CHOP方案为核心。对于DLBCL而言,大约15%的患者对于R-CHOP治疗方案是原发耐药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侵袭性强、预后较差,国际上目前尚缺乏标准的治疗方案。目前国内获批的单药治疗药物为HDAC抑制剂西达本胺。目前滤泡性淋巴瘤的治疗方案主要参考海外(NCCN)标准。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是目前国内外最常选用的治疗模式。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是一种具有特定免疫表型特征的成熟B淋巴细胞克隆增殖性肿瘤,在治疗药物方面,传统免疫化疗存在对复发难治患者疗效相对较差等问题。随着如伊布替尼等靶点新药的出现,在丰富治疗手段同时,亦提升治疗效果。目前,伊布替尼已成为慢性淋巴白血病中的1级推荐方案。中国NHL新发病人数预计于2025年和2030年分别达到10.5万人和11.7万人。在中国,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边缘区淋巴瘤(MZL)、滤泡性淋巴瘤(FL)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白血病(CLL/SLL)是所有NHL中最常见的亚型。2021年,中国DLBCL患病人数为22.2万人,占NHL患病人数的41.0%,占比最高,且预期2030年将达到29.9万人;2021年中国MZL患病人数为4.3万人,占NHL患病人数的7.9%,预期2030年将达到5.8万人;2021年中国FL患病人数为3.3万人,占NHL患病人数的6.1%,预期2030年将达到4.5万人;2021年中国CLL/SLL患病人数为2.5万人,占NHL患病人数的4.6%,预期2030年将达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