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怎样制作新闻产品_第1页
《华尔街日报》怎样制作新闻产品_第2页
《华尔街日报》怎样制作新闻产品_第3页
《华尔街日报》怎样制作新闻产品_第4页
《华尔街日报》怎样制作新闻产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尔街日报》怎样制作新闻产品亚洲华尔街日报》执行主编彼得・斯腾在一个商务会议后倚着墙斜斜站立,若有所思。这位耶鲁毕业生和中国颇有渊源,1987年其在耶鲁获得比较文学学士后来到中国中部城市武汉,在华中师范大学做了两年英文教师,并在该校进修汉语。之后斯腾先生加入《亚洲华尔街日报》,从最基层的文字编辑做起,做过记者,再到《亚洲华尔街日报》香港分社社长,现在担任该报执行主编。斯腾以其亲身历练的15年财经记者经验,为我们勾勒了一个高品质的财经报道体系的制作流程。分合辩证关系《21世纪》:亚洲、欧洲、美国三个不同版本的《华尔街日报》是不是独立运作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彼得・斯腾:我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三个《华尔街日报》是一个分合辩证的关系。我说是,因为三个版本的报纸各有不同的办公地点,如亚洲版的总部设在香港、欧洲版的设在布鲁塞尔、美国版的设在纽约,每个版块都有独立的编辑班子和记者队伍,也仅仅分别在欧洲、美洲、亚洲特定的区域市场上发行,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三个版本各自是相对独立的。但三个版本也存在相当程度上的资源共享,这分为“公共资源”和“借用资源”两类。所谓公共资源,是包括道琼斯通讯社新闻库和总部一些通用的编辑资源;所谓借用资源,是指我们也可以抽调其他版本《华尔街日报》记者撰写的文章,用在本地区版面上,具体调用哪些文章,文章如何采用则完全视本地区版面编辑的需要而定。《21世纪》:能否以亚洲版为例,来说明《华尔街日报》这种全球架构下独立运作的关系?彼得・斯腾:亚洲版团队的一个重要任务首先是负责亚洲范围内的新闻采写,在亚洲15个城市我们设有新闻中心,包括北京和上海。平均每个新闻中心有6名左右的记者,基本能保证每个区域内重大新闻事件的覆盖。此外我们还有约15名编辑,包括13名新闻编辑和2名评论专栏编辑。将近一半的编辑都在亚洲版的总部所在地香港办公室工作,其他的几位则分布在其他各新闻中心。新闻编辑的任务是组稿,确定每天报纸各个版面的具体内容,但这并不仅仅限于亚洲版记者采写的报道。事实上,编辑可选择的内容还有其他3个不同的来源,包括道琼斯通讯社新闻库、华盛顿邮报新闻库和我们欧洲、美洲版记者撰写的报道库。一般而言,亚洲版所辖记者自己撰写的稿件可能只占到整张报纸的三分之一到一半。你可以这样想像:我们的编辑能通过互联网上统一的数据库,监控所有上述4个来源的新闻资源,按照其所认为重要程度,甄选出应被亚洲地区的读者所知晓的新闻。这样,通过全球性的协作,我们就不仅仅是只有一个90多名记者、亚洲区域内割裂的新闻团队,而可以利用道琼斯新闻网络全球1600多名采编人员进行运作。采编控制《21世纪》:记者可以跨区采访吗?编辑全球范围内调用稿件,稿件的质量如何控制?彼得・斯腾:一般来说,我们不赞成记者跨区进行采访,尤其是不同版本的记者跨区进行采访。但是,我们鼓励记者到不同的新闻中心工作,亚洲版的记者也可以申请到美洲版和欧洲版去进行工作,这完全视记者的兴趣、记者个人的发展空间而定。在一个如此庞大的新闻体系下,质量控制确实是一个问题,我们通过四个层级的审阅体制来确保尽可能万无一失。记者撰好稿件后,首先必须由他所受管辖的分社社长把关,通过分社社长审阅的稿件才会首先传到新闻编辑的手中进行组版;新闻编辑编好版后,这些稿件会传到纽约总部的文字编辑那里,文字编辑会对文字拼写、句子语法、结构逻辑等进行审校;最后,由终审编辑再对文字编辑的修改把关,这样一个程序完成后稿件才能最终见报。此外,《华尔街日报》所有的文字编辑和终审编辑都集中在纽约总部,三个不同版本的报纸内容的后期处理都归他们统一负责,这也是我们合理利用全球资源的一个体现。《21世纪》:作为亚洲版的执行主编,你具体的工作职责是什么?你需要写稿吗?彼得・斯腾:作为亚洲版的执行主编,我最主要的工作是确保对亚洲读者而言,所有重要性的稿件都出现在当天的报纸上。如果一切顺利,记者守好自己的条线,分社社长不放过所辖区域内的重大事件,那当然最好不过。但有时确实可能记者或编辑对某些重要的选题并不十分确定,这时候就必须由我来对他们进行沟通和指导。我也参与《华尔街日报》全球新闻资源的统筹与协调。你看我的名片上除了亚洲版执行主编的头衔,还有一个职位是《华尔街日报》的全球编辑。其他区域的主编如果认为亚洲某个重要的事件发生后我们没有在相应的时间做出合适的报道一一因为这也会影响他们新闻内容的获得和相关报道一一就会给我打电话:嗨,怎么搞的,你怎么漏过如此重大的选题了!这将是十分糟糕的事情。编辑一般不写稿,但总部提供了一个称之为“头版编辑部”的平台,供资深记者和编辑展示他们的才华,以我自己为例,我现在就在为其准备一篇文章。“头版编辑部”的文章都是复杂而需精心准备的专题性报道,一般每篇文章的写作都要历时数月,每个记者和编辑都把在上面发表文章当成莫大的荣誉。绩效评估《21世纪》:记者日常撰写稿件的数量有要求吗?编辑和记者的绩效怎样来评估?有量化的指标吗?彼得・斯腾:没有量化的指标。我们有的记者每年写100多篇,有的记者可能每年就写十几篇稿子,而且往往越是新员工写的稿件越多,因为他们需要更多锻炼和展示自己采访、写作能力的机会。我们不会根据稿件的数量来评价一个记者是否合格或是否优秀,而采取一个相对简单的办法,看记者的哪些稿件能对编辑和读者产生深刻的印象。因此,编辑和分社社长的沟通就很重要。非正式情况不论,一般就记者表现编辑每3个月会和分社社长沟通一次,讨论记者各方面的能力发展状况并提出如何帮助他改进的方法。《21世纪》:就评估和被评估这个层面而言,在《华尔街日报》编辑比记者地位要更高吗?你们一般如何挑选编辑?彼得・斯腾:一般而言,编辑尤其是新闻编辑比一般记者要资深,我们往往也希望从有过新闻从业经验的记者中挑选合适的人选做编辑。但这种情况不是绝对的,很多人选择新闻事业就是想做记者,记者可以到处跑,到处看,他们的名字可以署在文章下面,可以比编辑更风光。《华尔街日报》很多非常非常资深的记者一辈子也就只想做记者。而另一方面,做编辑的好处是可以统筹版面,调度记者,因此喜欢管理的人一般倾向尝试编辑的角色,编辑相对于记者,其在报社晋升的梯级也会明确得多。不可否认,就算在《华尔街日报》这样的报纸里,招到好的编辑也比招到好的记者要难得多。我们还是一切看员工本人的意愿,然后考察他是否具备做记者和编辑的潜力。以我本身为例,我加入《华尔街日报》最先的职位是文字编辑,然后做了几年记者,之后又重新回到编辑的职位上。《21世纪》:人力资本是否很重要?你们通过怎样的方式来留住采编人才?彼得・斯腾:采编人员是《华尔街日报》最重要的资产,当然很重要。不得不承认,很多别的报社可能开出的工资比我们高,但我并不认为薪酬是决定采编人员是否愿意留在报社最重要的原因。企业文化很重要。《华尔街日报》的特点是人的才能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承认和尊重,如果你是一个好的写手,那么你会经常有机会报道一些重大的题材;如果你喜欢尝试新的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