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课件-腧穴总论_第1页
针灸学课件-腧穴总论_第2页
针灸学课件-腧穴总论_第3页
针灸学课件-腧穴总论_第4页
针灸学课件-腧穴总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腧穴总论针灸推拿学院卢老师教学目的1.掌握腧穴的定义、分类;腧穴的主治特点、主治规律;各类特定穴的含义;腧穴的定位方法2.熟悉腧穴在诊断上的应用;各类特定穴的分布特点3.了解腧穴的命名。目录Contents概述腧穴的分类和命名主治特点和规律特定穴1234腧穴的定位方法5概述壹概念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有输注之义,比喻脉气如水流灌注。穴是空隙的意思,喻脉气至此如居空洞之室。腧穴:穴位的统称输穴:五输穴中第3个穴位名俞穴:专指背俞穴是在经络学说指导下论述腧穴的具体内容和应用,包括其定位、主治、刺灸方法、解剖及古今文献选录等。腧穴学是针灸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本专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腧穴与经络有密切关系。腧穴归于经络,经络属于脏腑,故腧穴与脏腑脉气相通。脏腑病变又可从经络反应到相应的腧穴。腧穴的分类和命名贰2经外奇穴3阿是穴1十四经穴腧穴的分类十四经穴简称“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且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的一类腧穴。满足三个特点。不仅具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还可治疗他经病证。是腧穴体系的主体部分。362个。经外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一类腧穴,又称“经外奇穴”。满足两个特点。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如四缝治小儿疳积、定喘治哮喘等。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满足0个特点。“阿是”之称,始见于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思考试比较三类穴位。腧穴的命名根据所在部位命名利用天体地貌命名根据治疗作用命名参照动植物命名借助建筑物命名结合中医学理论命名主治特点和规律叁2远治作用3特殊特用1近治作用腧穴的主治特点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与邻近组织、脏器的病证的作用。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举例:眼区及其周围的睛明、承泣等穴位均能治疗眼疾;胃脘部及其周围的中皖、建里、梁门等穴位均能治疗胃病;膝关节及其周围的鹤顶、膝眼、梁丘、阳陵泉等穴位均能治疗膝关节疼痛等。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证的作用。这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十四经所属腧穴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处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举例:如合谷穴不仅能治疗手部的局部病证,还能治疗本经经脉所过处的颈部和头面部病证。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由于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及其分布特点,腧穴在远治作用中除能治本经病变以外,还能治相表里经脉的疾患。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特异治疗作用。双向良性调整作用是同一腧穴对机体不同的病理状态,可以起到两种相反而有效的调整作用。腧穴的这一特性,使针灸治病具有广泛的适应症和一定的安全性。举例:双向调节作用:内关——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天枢——腹泻或便秘。相对的特异性:即有些腧穴对某些病证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如大椎穴退热、至阴穴矫正胎位、胆囊穴治疗胆绞痛等。2分部主治规律1分经主治规律腧穴的主治规律分经主治规律分经主治规律-是指同一经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四肢部经穴。“定经不定穴”。“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经名本经主治二经相同主治三经相同主治手三阴手太阴肺、喉病胸部病手厥阴心、胃病神志病手少阴心病手阳明前头、鼻、口齿等眼病、咽喉病、热病手三阳手少阳侧头、胁肋病耳病手太阳后头、肩胛、神志病经名本经主治二经相同主治三经相同主治足三阳足阳明前头、口齿、咽喉、胃肠神志病、热病足少阳侧头、耳、项、胁肋、胆病眼病足太阳后头、项、背腰、肛肠等足三阴足太阴脾胃病腹部病、妇科病足厥阴肝病前阴病足少阴肾、肺、咽喉病经名本经主治二经相同主治任脉中风脱证、虚寒证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督脉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痛分部主治规律2、分部主治规律-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某类病证。头身部经穴。分部主治前头、侧头区眼、鼻病后头区神志病、头部病项区神志病、咽喉、眼、头项病眼区眼病鼻区鼻病颈区舌、咽喉、气管、颈部病、暗哑、哮喘前后主治胸膺部上背部肺、心(上焦)病胁腹部下背部肝、胆、脾、胃(中焦)病少腹部腰尻部前后阴、肾、肠、膀胱(下焦)病强调分清主治特点与主治规律。特定穴肆下合穴八脉交会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交会穴五输穴郄穴五输穴定义: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称为井、荥、输、经、合的五个腧穴,合称“五输穴”。是按经气的由小到大,由浅而深所作的排列。井—“所出为井”—井主心下满荥—“所溜为荥”—荥主身热输—“所注为输”—输主体重节痛经—“所行为经”—经主喘咳寒热合—“所入为合”—合主逆气而泄原穴定义: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腧穴,是脏腑原气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合称“十二原”。“原”即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作用:有调整其脏腑经络虚实各证的功能。络穴定义:络脉由经脉分出之处各有一穴,称络穴。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一络穴,加上任脉络穴、督脉络穴和脾之大络,合称“十五络穴”。络穴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其相表里之经的病症。原穴和络穴在临床上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相互配合使用。根据络脉的主病进行配穴。郄穴是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郄与“隙”通,是空隙、间隙的意思。大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十二经脉、阴阳蹻脉和阴阳维脉各有一郄穴,合为十六郄穴。应用:治疗上,郄穴常用来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阴经郄穴多治血证。背俞穴定义: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作用:背俞穴可治疗五脏病症。背俞穴不但可以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病症,也可以治疗与五脏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症。协助诊断疾病。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

肾俞却与命门平,十四椎外穴是真,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俞与十九平。募穴定义: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募穴。五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募穴部位都接近其脏腑所在,有在正中任脉(单穴),有在两旁各经(双穴)。作用:募穴的主治性能与背俞穴有共同之处,募穴对于脏腑病症属于邻近取穴,临床上多与四肢远道穴配用,如脏病配用原穴,腑病配用合穴等,又可与背俞穴配合使用,俞募同用属“前后配穴”。下合穴定义:下合穴,即六腑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应用:下合穴是治疗六腑病症的主要穴位。手足三阳六腑下合穴手三阳太阳小肠下巨虚阳明大肠上巨虚少阳三焦委阳足三阳太阳膀胱委中阳明胃足三里少阳胆阳陵泉八会穴定义: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所会聚的八个腧穴。应用:脏、腑、气、血、筋、脉、骨、髓所病。八会脏会腑会气会血会筋会脉会骨会髓会穴位章门中脘膻中膈俞阳陵泉太渊大杼绝骨八脉交会穴定义:这是指四肢部通向奇经八脉的八个经穴。八穴均分布于肘膝以下,其交会意义与十四经交会穴的相互会合不同。应用:临床上可作为远道取穴单独选用,再配上头身部的邻近穴,成为远近配穴,又可上下配合应用。交会穴定义: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合的腧穴。分布:交会穴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交会穴不但能治本经病,还能兼治所交经脉的病症。应用:交会穴不但能治本经病,还能兼治所交经脉的病症。腧穴的定位方法伍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骨度分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简便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1.固定标志指由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或凹陷、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脐窝等。素髎、印堂、膻中、天枢。如:素髎、印堂、膻中、天枢。2.活动标志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如:听宫、肩髃、曲池等。第2肋:平胸骨角水平,锁骨下可触及的肋骨即第2肋。第4肋间隙:男性乳头平第4肋间隙。第7颈椎棘实;颈后隆起最高且能随头旋转而转动者为第7颈椎棘突。第2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骨上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第3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冈内侧端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第7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骨下角的水平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骨度折量定位法古称“骨度法”,即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概念部位起止点折量寸度量法头面部前发际正中→后发际正中12直寸眉间(印堂)→前发际正中3直寸两额角发际(头维)之间9横寸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9横寸部位起止点折量寸度量法胸腹胁部胸骨上窝(天突)→剑胸结合中点(歧骨)9直寸剑胸结合中点(歧骨)→脐中8直寸脐中→耻骨联合上缘(曲骨)5直寸两肩胛骨喙突内侧缘之间12横寸两乳头之间8横寸部位起止点折量寸度量法上肢部腋前、后纹头→肘横纹(平尺骨鹰嘴)9直寸肘横纹(平尺骨鹰嘴)→腕掌(背)侧远端横纹12直寸部位起止点折量寸度量法下肢部(前)耻骨联合上缘→髌底18直寸髌底→髌尖2直寸髌尖(膝中)→内踝尖15直寸胫骨内侧髁下方阴陵泉→内踝尖13直寸股骨大转子→腘横纹(平髌尖)19直寸部位起止点折量寸度量法头面部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9横寸背腰部肩胛骨内侧缘→后正中线3横寸部位起止点折量寸度量法下肢部臀沟→腘横纹14直寸腘横纹(平髌尖)→外踝尖16直寸内踝尖→足底3直寸指寸定位法又称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是指依据被取穴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以量取腧穴的方法。常用的有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3种。概念令患者将拇指与中指屈曲对接,形成环状,伸直其余手指,使中指桡侧面得到充分显露,取其中节上下两横纹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适用于四肢部腧穴的纵向比量和背、腰、骶部腧穴的横向取穴。中指同身寸以拇指屈侧指节横纹两端间距离为1寸量取穴位。《千金要方》:“取手大拇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适用于四肢部取穴。拇指同身寸被取穴者四指并拢,以其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四指并名曰“一夫”,用横指同身寸法量取腧穴,又名“一夫法”。适用于躯干四肢腧穴。横指同身寸简便定位法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中一种简便易行的腧穴定位方法。例如:列缺、劳宫、风市。概念小结陆1.联系脏腑最多的经脉是肾经(属肾、络膀胱、上贯肝、入肺中,络心)。2.与胃有关的经脉有胃经(属胃)、脾经(络胃)、肺经(还循胃口)、小肠经(抵胃)、肝经(夹胃)共五条。3.与肺有关的经脉有肺经(属肺)、大肠经(络肺)、心经(上肺)、肾经(入肺中)、肝经(注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