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提高青少年德育实效性的方法和策略_第1页
#试论提高青少年德育实效性的方法和策略_第2页
#试论提高青少年德育实效性的方法和策略_第3页
#试论提高青少年德育实效性的方法和策略_第4页
#试论提高青少年德育实效性的方法和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提高青少年德育实效性的方法和策略邱建荣内容摘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德育工作的现状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也是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新时期新形势下德育工作实效性不高,主要原因有三方面: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针对存在的原因提出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方法有在社会上形成青少年成长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提高德育实效性中的重要作用;在学校方面主要是理论性德育过多,实践性德育太少,要多让青少年在德育的实践中升华自己的品德。只要认识正确,开拓创新,德育工作大有可为,德育的实效性会不断提高。我们全社会共同来关注青少年德育工作,提高青少年的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关键词:青少年德育工作实效性方法邓小平同志说:“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毛泽东同志也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古往今来,德为人之本。一个人是否对他人有益,对他人有用,最根本的是取决于他德之有无,德之高低。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现在,青少年德育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德育工作的现状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学校教育能否培养出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为了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德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整体育人功能,就必须加强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对如何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本文针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德育工作实效性不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加强和改进德育实效性的方法和策略。一、青少年德育现状。“德育实效性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德育的实际运作对德育目标的实现程度。”①“它既是指德育的内在效果,即德育能否顺利地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又是指德育的外在效益,即通过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同时,德育的实效性还表现在德育的效率上,即以一定的人、财、物、时间的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和最大的效益。”②德育的效果、效率、效益共同构成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基本内涵。我根据最近徐州市青少年学生德育状况的调查报告发现,当今的青少年学生德育方面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他们更务实、更人性,更重视个人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功利的学习目的。“人生的意义何在?”这是一个体现人生价值取向的郑重的问题。调查显示,接近半数的学生把金钱、地位和安逸的生活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在被问及“你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时,多数学生选择了“为自己以后能找个好工作”,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了“报效祖国,服务大众”。可见,昔日学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情在今天学生身上以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功利的人生态度。而且这种态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明显(45.5%的小学生、51.5%初中生、62.1%高中生选择了为自己而学习)。2、价值观呈现实用化的倾向,而轻视精神价值。具体表现在,过多考虑金钱地位,讲实惠思想,而且有很多学生认为有权就会有钱,权和钱是往往可以划等号的。如在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收入和地位的中学生占11.87%,认为收入高、工作轻松才是幸福的占12.13%。在责任感方面,主人翁意识有待加强,看见公物被浪费或损害时,认为“和我无关,可以不管的”有19.9%。在人际关系上,把商品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移植到人和人关系处理上,在其影响下17.23%的中学生认为人和人之间是“相互利用”的。3、部分青少年学生在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某些障碍。调查显示:学生学习心理压力大,学习上自我满意度不高,测试时心理紧张不安的初中生为41.58%,高中生为57.26%,对自己学习状况满意的初中生为24.39%,高中生仅为8.17%。随着年级增长,学生对学习状况的满意率急剧下降。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形势发展,中学生对自己交往能力满意的为31.34%。中小学生和父母之间关系随年龄增长,关系平淡的比例有上升的趋势;小学生和父母关系平平淡淡的为10.79%,初中生为22.15%,高中生为27.57%。中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差的也占到29%,表现在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和有时走神。在诸多的心理障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最为突出,导致学习紧张和学习的潜力未能得到发挥,只有28.71%的学生认为学习是轻松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而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现实中的德育工作远远达不到人们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有时甚至出现德育工作“等于零”的结果。面对德育工作中的问题,德育工作者常常感到“束手无策,无能为力”,甚至“一筹莫展”。二、青少年德育实效性不佳的原因。影响我们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不良风气对学校德育效果也起了抵消

的作用。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出现了“不协调”现象。正如教师们所叹息的“5天的教育抵不过2天的休息日"!这里我从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个方面分析德育实效性不佳存在的原因。(一)社会价值观混乱,负面影响太多,影响德育的实效性。第一,社会价值观念的混乱造成的消极影响。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而“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的核心,决定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③人们原有的信念、利益关系受到了冲击,出现了所谓的"信仰危机”。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泛滥成灾。这种价值观念的混乱必然导致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的下滑和无所适从,其结果造成部分学生是非界限分不清、思想倾向不鲜明,甚至颠倒黑白,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发生逆转。第二,社会文化环境没有形成有利于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的氛围。影视界:武打、暴力、色情、凶手片充斥市场,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严重;街头书摊摆放的一些书刊不堪入目;各种游乐厅、娱乐场所、网吧大量涌现,新的“读书无用论”沉渣泛起;网络时代的来临,虚拟社区的存在,对青少年来讲,最大的弊端在于引来了“极端的个人色彩”、“过分的张扬自己的个性特征”……这些都严重地腐蚀了青少年的心灵。(二)有些家长对青少年疏于德育引导,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首先,家庭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有利有弊。有利的是优越的家庭环境为孩子身体的发育、智力的发展和学习的保障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优越的家庭环境使孩子从小缺乏艰苦奋斗的意志磨炼,在品德知、情、意、行的转化过程中,失去了重要的“实践”桥梁,使品德形成过程严重受阻。现在青少年表现出来的缺乏吃苦精神,言行不一,心理素质差,甚至自私自利都是这种家庭优越环境带来的负效应。其次,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影响其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正确扮演自己的角色。主角意识强,配角意识弱,自我为中心,缺乏协作精神。如何找准自己在社会准确位置,摆正国家、民族、集体、他人和自己的关系,存在着潜在的德育危机。最后,家长素质对学校德育的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家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地位对孩子产生着特殊的影响。有时学校老师一个月的教育被家长一句话抵消,有些素质不高的家长把自己的错误观点,甚至不文明的举止尽现学生面前,不良的家庭环境、不良的家庭教育对孩子从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产生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和不良思想意识,使孩子从小就产生了排他的“抗体”。这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现在家庭大多只是具备了现代家庭的形式,却不具备现代的内涵,这首先是因为社会尚未训练出具有现代素质和适应能力的夫妇。"④这样家

庭的青少年一旦出现德育失教问题,就会产生极为不良的社会影响,成为人们检验德育实效性差的例证。所以,家庭教育问题也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成为提高德育实效性不可忽视的因素。(三)学校德育工作中理论性德育过多,实践性德育太少。学校教育是影响德育实效性的根本原因。尽管社会环境、家庭教育都影响德育实效性的发挥,但德育实效性的高低还在德育本身。因为社会存在是客观的、第一性的,德育首先必须适应这种要求,同时发挥塑造灵魂、净化心灵、引导行为的主观能动作用。也就是说德育对社会生活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能动的。目前实效性不强的主要原因是:1、指导思想上的片面性和学科孤立化。认为德育是门面,智育才是生命线,抓智育见实效,抓德育投入多,产出少。上级部门、社会舆论评价学校主要是看教学,看分数,看升学,德育务虚,智育务实。这种“一手软,一手硬”的不均衡局面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体制原因,在实际生活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另外,认为德育只是品德教育课的内容,而缺乏各学科间的渗透,这严重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2、德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可行性还不强。作为思想教育主阵地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有许多场面令人尴尬。如德育次序混乱:从小学到中学,德育没有形成一个层递性的序列,常常出现重复、混乱甚至颠倒的现象。如对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对中学生进行基础行为规范教育,从而违背了德育的基本规律,也违背了学生心理的发展规律,削弱了学生对德育内容的接受度。3、德育的方法和活动形式单一化是影响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首先是方法呆板、活动形式单一,重说教,轻实践。缺乏适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生动活泼的新颖的德育形式。由于方法和手段的不适应,使得德育的内容不能很好地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阶段。其次,德育实施的智育化。即往往满足于一些道德知识、价值准则的宣讲传递上。这种方式的直接后果是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培养。而缺乏情感体验,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就缺乏了内化动力和调节;忽视能力培养,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实践转化就受到阻碍,从而导致实践中出现学生思想品德课分数居高而实际表现差的双重人格现象。4、德育的考核评估缺乏科学的办法。”评估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⑤由于评估不完善,使得德育的主观随意性很大,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由于德育的效果得不到客观评估,反过来影响德育过程的有效进行,使得德育的实效性呈现递减的趋势。三、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方法和策略。(一)社会要加强正面引导,消除负面影响,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人的个性及其发展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社会环境因素构成一个人教育影响的全部源泉。德育对象不仅受到来自学校的德育教育,而且要受到多种社会力量的影响,德育对象的道德品质实际上就是这些力量交互作用产生合力的结果。相对于主流道德要求而言,社会的各种进步因素、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等,都是居于主流和主导地位的道德向心力,都有利于促进人们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而现实生活中各种消极的社会因素和负面典型,特别是各种腐朽思潮和腐败分子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抵消或削弱了前者的积极效应。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受各种思潮的影响,加之社会力量监控不力,致使消极因素成为滋生反主流道德的土壤,进而干扰了德育的实效性。我们要求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有机统一。所以,我们要努力净化“真、善、美"社会环境,树立正确的德育观,让青少年从社会实践活动接受品德教育。(二)家校互动,以良好的家教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影响不可低估。古往今来,家庭不仅是其子女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和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包办代替,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过分溺爱子女,甚至出现了很多“学优品劣”的学生。这些现象,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由此可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作用,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势在必行。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让家长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事实上,家长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品学兼优。这些想法是和学校德育工作目标一致的,学校只要在教育活动中和家长们建立信息沟通的渠道,就可以避免出现“双方目的相同而手段各异,造成受教育者茫然不知所措,最终收效甚微”的现象。2、请家长参和和协助学校的德育活动。为适应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可采取了邀请家长走进校园,和家长共同做好学生德育工作。首先,请家长到校参加观摩活动,让家长们在观看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子女的优缺点,从而引起重视,增强育人的责任感。通过比较,家长们找到了差距,懂得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世界的竞争很激烈”和“山外有山”的道理。在此“父母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期望值要合理、要现实,培养目标要长远而开放”。⑥其次,教师和家长彼此之间的接触,有利于在教育方法上取得共识,形成合力。借活动机会交流学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现,从中相互沟通,共同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为教育的成功创造条件。通过家访活动,让学校德育走入家庭。学校发动教师定期进行家访活动,使学校的

教育要求为学生家长所了解。有家长督促,学校检查,促进了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实践证明,这样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学校方面要重视实践性德育,言行一致,提高德育的实效性。1、加强德育的学科渗透。江泽民同志说:“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大家都要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开展工作。”要做到德育渗透于各学科之中,教师一定要教书育人,而不是单纯地做教书匠。例如,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北京市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北京十大杰出老师孙维刚,他是数学教师,却把数学上成“人学”,把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听过孙维刚老师课的人都赞叹:他的课你没办法学,他不按课本讲,古今中外,史地生化,音体美,甚至文学、天文都融入数学教学中;他的学生也没法比,他们课上以抢着解题为乐,课下以自己找题为乐。一位学生说,他听孙老师讲的第一堂数学课,没讲数学题,而是讲数学和谐对称的美感,自然界万物造人,哲学一分为二,都能在数学中予以体现。此后一个月,他讲的都是如何做人。孙维刚带教的从初一到高三的3轮实验班共121名学生,高考升学率为100%,他带教的“普通班”有22人考上清华、北大。可见,德育渗透于各学科之中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德育的实效性也是显著的。2、提高德育的内容现实可行性。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揭示了教师对发展教育事业起着主导性的关键作用。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教师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是否有效,并不取决于他对道德理论的讲解,而是取决于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加强师德建设是提高学校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关键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学校道德教育将形同虚设。因此,“思想品德教育要适应新的形势特点,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要不断改进,为青少年学生所喜闻乐见,易于接受,以提高思想教育的质量。”⑦(1)加强德育环境建设。一方面在校园设施上搞好绿化、美化、净化,可陶冶学生情操。学校特殊的文化氛围,对学生道德教育起着潜移默化作用。另一方面在校园思想建设上,培养优良的校风和教风,也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环境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潜在的非强制的持久的作用,这也是重要的德育方法。教育人需要一种精神氛围,以使人维持一种高昂的情绪状态。我们可以通过校训、学校优良传统等来培养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精神;通过健全并严格执行学校规章制度来激励、引导校园行为;

通过开展诸如校园文化艺术节等的活动,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2)要抓好德育类课程的教学。结合荣辱观教育,使德育贴近生活,便于行动。作为塑造灵魂的德育,既不能滞后,也不能严重超越现实生活,应该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言行统一,在现实生活和人们的思想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这里有一道极有意思的选择题,是对这一现象的绝妙概括。说是现在面临世界末日,请选择一人拯救世界。一人没有不良嗜好,年青时曾立过军功;一人抽烟、嗜酒;一人不仅抽烟、嗜酒,还因吸毒进过戒毒所。很多人选择了第一个,他是谁?希特勒,而后者则是豪威尔和罗斯福。“知行统一,言行一致,一直是我国历史德育的特征,也是衡量、判断人思想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⑧其实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不是让学生循规蹈矩;而是培养学生的“人性”。如有同情心、尊重人等。德育就是弘扬其“人性”,使之回归自然,充满爱心。让学生懂得“为何而生”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它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品德规范,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用一种更广泛的伦理思维去审视自然、社会和人的方方面面,做出伦理上的价值判断和行为上的抉择。3、坚持德育活动的多样性。“灵活多样是提高德育工作成效的一个保证。这里包括德育内容的多样性;德育方法的多样性以及德育形式的多样性。"⑨所以,我们可用各节假日和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弘扬正气,表扬好人好事,把不正之风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例如有一个故事叫“除草和种庄稼”,一位哲学家用几年的功夫培养了一班学生,他把弟子们带到旷野之中上最后一堂课。哲学家问道:“这旷野上长满了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十分惊讶,一直在探讨人生奥秘的哲学家,最后一课的考题竟是这么简单。一个弟子说:“老师,只要用铲子就够了。”另一个弟子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第四个弟子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去一片杂草。一年后再来这里相聚。”一年后,弟子们走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而是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恍然大悟,明白了老师的教诲:要想除掉土地上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要除掉学生心田的杂草,铲子铲,用火烧,撒石灰,斩草除根,都不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方法只有一个:在学生心田里种上“庄稼”。著名的文学家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情趣性,对学生动之以情,授之以趣。在课内设置各

种激发学生兴趣、情感的方法和手段,加大学生参和度。青少年有很强的表现欲和探求欲,教师在引导他们深入思考现实问题时,要多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要用“提问式”、“讨论式”等多种形式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和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形成教和学的互动关系,使学生明显地由被动变成主动,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所以,德育要抓出实效,要“立”字当头,要坚持德育活动的多样性,在活动中提高德育的实效性。4、完善科学德育评价方法。“德育评价的目的是区分行为的善和恶”,“评价人的行为应坚持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论。”⑽“在品德的评价上也非常重视听其言而观其行。”⑪在德育评价上,克服随意性,坚持科学性。我们要做到“坚持多项指标的综合性评价、系统的动态评价、多层次的整体性评价、全方位科学评价。”⑫进行科学的德育评价才能真正体现德育的实效性。我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将教育价值的取向定为:使人性中的真善美的一面战胜假丑恶的一面,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看清自己的位置,既要顺其自然又要积极进取;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人和人要互尊、互助,融洽相处,这些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如对见义勇为、拾金不昧、为民服务方面事迹突出的学生予以奖励,并授予相应荣誉称号。(四)形成“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不仅要加强对学生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思想品德教育要向社会、家庭延伸和拓宽,为学生创设一个学校、社会、家庭要求一致的教育氛围。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均不相同,各有优势和不足,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如何在这三种教育导向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