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延安同众环保咨询服务有限公司二○二二年二月目录TOC\o"1-2"\h\z\u1总则 总则1.1评价目的根据国家环保总局(90)环管字057号《关于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隐患进行风险评价的通知》和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5]152号文《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的要求,按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的要求,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1.2评价重点本次环境风险评价以发生环境风险事故引起厂界外人群的伤害、环境质量的恶化作为评价重点。1.3评价的基本内容本次环境风险评价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风险评价等级判定、敏感目标识别、风险识别、环境风险影响分析以及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措施。2评价依据2.1风险调查本项目为回注井优化改造项目,工程风险源主要是射孔和修井过程不按规程操作导致井喷事故、套管破损造成地下水的污染以及射孔炮在地面堆积爆炸引发的伴生/次生污染物排放。2.2风险潜势初判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要求,计算项目所涉及的每种环境风险物质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总量与其在附录B中对应的临界量的比值Q,在不同厂区的同一种物质,按其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总量计算。A、当企业只涉及一种环境风险物质时,计算该物质的总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即为Q;B、当企业存在多种环境风险物质时,则按式(1)计算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Q):Q=q1/Q1+q2/Q2……+qn/Qn式中:q1、q2、…、qn为每种环境风险物质的最大存在总量,t;Q1、Q2、…、Qn为每种环境风险物质的临界量,t;当Q<1时,项目风险潜势为Ⅰ。当Q≥1时,将Q值划分为:①1≤Q<10;②10≤Q<100;③Q≥100。项目使用涉及的危险物质主要是射空炮内包含的炸药,其主要物质是黑索金,计算情况见表2.1-1。表2.1-1环境风险物质筛选结果表序号名称最大存储量(t)临界量(t)qi/Qi1射孔炮环三次甲基三硝铵0.01100.001合计0.001根据项目风险物质实际存在量计算可知,Q=0.001<1。本项目环境风险潜势为I。2.3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根据导则,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为一、二、三级。根据建设项目涉及的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和所在地的环境敏感性确定环境风险潜势,按照表2.3-1确定评价工作等级。表2.3-1风险评价等级判别表环境风险潜势Ⅳ、Ⅳ+ⅢⅡⅠ评价工作等级一二三简单分析aa是相对于详细评价工作内容而言,在描述危险物质、环境影响途径、环境危害后果、风险防范措施等方面给出定性的说明。由上表可知,本项目风险潜势为I,评价等级为简单分析。3环境敏感保护目标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评价等级为简单分析时,无大气环境风险评价范围具体要求,本次评价对项目500m范围内周边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统计见表3-1。表3-1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环境要素保护对象规模距离保护内容环境空气张沟门村3户/6人JW4-H2西南侧180m环境空气张沟门村3户/6人JW4-H2南侧450m酸刺渠8户/20人JW4-H2北侧490m地表水孙岔沟小河JW4-H2西侧80m地表水环境地下水地下水//地下水土壤耕地/JW4-H2四周土壤质量4环境风险识别风险识别范围包括生产设施风险识别和生产过程所涉及的物质风险识别。物质风险识别范围:主要原辅材料、燃料、中间产品、副产品、最终产品、污染物、火灾和爆炸伴生/次生物等。生产设施风险识别范围:主要生产装置、贮运系统、公用工程系统、工程环保设施及辅助生产设施等。风险类型:根据有毒有害物质放散起因,分为火灾、爆炸和泄漏三种类型。4.1物质危险性识别本项目为回注井优化改造项目,对照《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环办〔2014〕34号)、《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18)和《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筛选环境风险物质,项目涉及的主要危险物质为射孔炮内的黑索金(环三次甲基三硝铵),危险物质放置在射空炮内部,最大存储量为0.01t。此外,射孔炮爆炸产生污染物CO、NO2。本项目黑索金主要理化性质见下表。表4.1-1黑索金性质及危害特性一览表标识中文名:环三次甲基三硝铵英文名:cyclotrimethylenetrinitramine别名:黑索金CAS号:121-82-4分子量:222.15密度:相对密度(水=1):1.82理化性质外观与形状:白色结晶固体溶解性:不溶于水,微溶于苯、芳烃、乙醚,溶于丙酮熔点(℃):无资料沸点(℃):无资料相对密度:(水=1)1.82相对密度:(空气=1)用途用于填装炮弹、导爆索、雷管等。健康危害危险特性:受热,接触明火、高热或受到摩擦震动、撞击时可发生爆炸。健康危害:吸入后中毒,可发生癫痫样发作;误服可引起头晕、恶心、呕吐、流涎、多汗,重者发生抽搐。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立即用流动清水彻底冲洗。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患者清醒时给饮大量温水,催吐,就医。防护措施呼吸系统防护:作业工人应该佩带防尘口罩。眼睛防护:可采用安全面罩。身体防护:穿工作服。手防护:必要时戴防护手套。其它:无资料。泄漏应急措施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一般消防防护服。冷却,防止震动、撞击和摩擦,避免扬尘,使用无火花工具收集于干燥净洁有盖的容器中,转移到安全场所。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如果大量泄漏,与有关技术部门联系,确定清除方法。根据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项目爆炸产生的污染物CO、NO2的主要特征见下表:表4.1-2CO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标识中文名:一氧化碳英文名:carbonmonoxide分子式:CO分子量:28.01理化性质无色无臭气体熔点/℃:-199.1相对密度(水=1):0.79沸点/℃:-199.4相对蒸汽密度(水=1):0.97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乙醇、苯等多数有机溶剂燃爆危险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毒性LD50:无资料;LC50:2069mg/m3,4小时(大鼠吸入)健康危害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急性中毒。轻度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10%;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还有皮肤粘膜呈樱红色、脉快、烦躁、步态不稳、浅至中度昏迷,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30%;重度中毒者深度昏迷、瞳孔缩小、肌张力增强、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休克、肺水肿、严重心肌损害等。血液碳氧血红蛋白可高于50%部分患者昏迷苏醒后,约经2~60天的症状缓解期后,又可能出现迟发性脑病,以意识精神障碍、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为主。慢性影响:能否造成慢性中毒及对心血管影响无定论。表4.1-3NO2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标识中文名:二氧化氮英文名:nitrogendioxide分子式:NO2分子量:46.01理化性质黄褐色液体或气体,有刺激性气味熔点/℃:-9.3相对密度(水=1):1.45沸点/℃:22.4相对蒸汽密度(水=1):3.2溶解性:溶于水燃爆危险助燃,有毒,具刺激性拟建项目主要危险物质识别表见表4.1-4。表4.1-4主要危险物质识别序号物质名称存在状态危险性分布1环三次甲基三硝铵固体爆炸性物质施工区4.2生产设施风险识别4.2.1射孔过程风险(1)射空炮爆炸射空炮在地面堆积,由于操作不当引发射空炮内炮弹爆炸引起伴生/次生污染物排放。(2)井喷本工程在已注水8年以上的注水井基础上优化改造,注水井由于长期注水,井底周围地层和井筒压力过高,不经泄压直接射孔或修井,可能会出现井喷事故。(3)泄漏穿过含水层段的井筒套管破裂造成污水泄漏进入土壤和含水层引发土壤和地下水污染。4.2.2回注过程风险回注井油管、套管腐蚀或固井质量不合格,造成回注水串层或泄漏污染地下水、土壤。综上所述,本项目各个功能单元存在的危险因素见表4.2-1。表4.2-1各功能单元潜在的危害分析功能单元主要事故类型产生原因回注井火灾、爆炸射空炮破裂,将导致可燃物质的泄漏,泄漏的可燃物遇到火源(明火、机械火花、静电火花等)可造成火灾爆炸事故;违章操作、操作失误,引起爆炸等。井喷注水井由于长期注水,井底周围地层和井筒压力过高,不经泄压直接射孔或修井,可能会出现井喷事故。采出水泄漏回注井油管、套管腐蚀或固井质量不合格致使污水渗漏,污染渗漏地段地下水、土壤4.3扩散途径识别通过以上物质识别、生产设施识别过程看出,本项目所涉及的危险物质的扩散途径见表4.3-1。表4.3-1环境风险途径识别序号事故类型风险物质扩散途径主要危害1火灾爆炸黑索金环境空气空气扩散,造成空气污染和火灾、爆炸引发伴生/次生污染物排放2井喷石油类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进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进一步引起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3泄漏石油类土壤、地下水污水渗漏,污染渗漏地段地下水、土壤4.4风险识别结果项目环境风险识别汇总见表4.4-1。表4.4-1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识别表序号危险单元风险源主要危险物质环境风险类型环境影响途径可能受影响的环境敏感目标备注1回注井射孔炮黑索金火灾、爆炸引发伴生/次数污染物排放环境空气周围居民/2射孔修井石油类井喷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土壤、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3注水石油类泄漏土壤、地下水土壤和地下水/5环境风险分析5.1环境空气影响分析造成环境空气影响的主要原因是射孔弹误操作引起爆炸继而引发次生/伴生污染物排放。爆炸主要源于射孔弹在地表堆积过程中,遇明火或震动、撞击等作用时发生爆炸,产生冲击波、振动并引起燃烧放出大量烟雾,引发CO和NOx排放对环境空气的污染。当炸药着火初期阶段,经过短暂的由弱到强的燃烧,在很短时间内使用灭火器进行灭火,如火势不大,应迅速组织人员将爆炸物品转移至安全地点再用灭火器灭火,如不奏效,果断下令周围人员迅速撤离至安全地带。火灾爆炸事故危害除爆炸引发的热辐射、冲击波和抛射物等直接危害外,未完全燃烧的危险物质在高温下迅速挥发释放至大气,燃烧物质燃烧过程中则同时产生伴生和次生物质。后两部分为环境风险分析对象。火灾爆炸产生的浓烟会以爆炸点为中心在一定范围内降落大量烟尘,爆炸点上空局部气温、气压、能见度等会产生明显的变化,对局部大气环境(包括下风向大气环境)造成较大的短期影响。由于本项目使用的射孔弹装填炸药数量较少,且项目区使用的是已经装填完成的射孔弹,现场仅进行设备连接、传输引爆,操作过程引发爆炸的可能性较低,故在射孔过程中因施工操作造成爆炸的可能性较低,对环境空气影响不大。5.2地表水影响分析造成地表水影响的主要原因是注水井由于长期注水,井底周围地层和井筒压力过高,不经泄压直接射孔或修井,可能会出现井喷事故。井喷引发的污水进入地表水体造成水体污染。JW4-H2回注井西侧80m处和JW4-H1回注井东侧400m处存在孙岔沟地表水体,孙岔沟属周河支流,地表水功能为III类。项目在射孔施工和修井施工时铺设防渗布施工,设置土筑围堰,并在工地布置有污水罐收集废水。施工时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提前泄压,事故出现可能性低;若出现井喷事故,污水可及时收入污水罐,施工时的防渗布和土筑围堰可避免污水流出场地外,确保不对地表水产生污染。5.3地下水影响分析造成地下水影响的主要原因是注水井由于长期注水,井底周围地层和井筒压力过高,不经泄压直接射孔或修井,可能会出现井喷事故。井喷引发的污水经土壤渗入浅层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污染。回注井油管、套管腐蚀或固井质量不合格致使回注污水渗漏,污染渗漏地段地下水、土壤受到污染。项目在射孔施工和修井施工时铺设防渗布施工,设置土筑围堰,并在工地布置有污水罐收集废水。施工时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提前泄压,事故出现可能性低;若出现井喷事故,污水可及时收入污水罐,施工时的防渗布和土筑围堰可避免污水经土壤渗入地下水,井喷造成地下水影响较小。注水井均通过水泥将套管与地层之间进行封闭,上有封隔器完全隔绝采出水回注过程中与非注水层和地下含水层的联系,阻止回注水对非注水层和地下含水层的污染;井底构筑水泥塞,阻止注水向下部地层的渗入;仅井体底部的钢质封闭管壁设置了射孔段作为回注水排出钢管之外的通道;地面部分,井口高出地面,还设置控制加压装置,防止了对近地表的地下潜水与地表水的污染。因此,回注地层的采出水,在正常状况下不可能跨越抗压强度较高的钢管与水泥阻挡层而涌入非注水层,可认为不会对地下水水质产生影响。若回注井油管、套管腐蚀或固井质量不合格致使污水渗漏,污染渗漏地段地下水、土壤将受到影响。类比《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气厂17.8亿方产能弥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在非正常情况下,地下水水质会在局部受到轻微污染,但在积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后,可将污染限制在较小范围,并最终得以消除,基本不会影响到区内的地下水环境。5.4土壤影响分析造成土壤影响的主要原因是注水井由于长期注水,井底周围地层和井筒压力过高,不经泄压直接射孔或修井,可能会出现井喷事故。井喷引发的污水进入土壤。回注井油管、套管腐蚀或固井质量不合格致使回注污水渗漏,污染渗漏地段土壤受到污染。项目在射孔施工和修井施工时铺设防渗布施工,设置土筑围堰,并在工地布置有污水罐收集废水。施工时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提前泄压,事故出现可能性低;若出现井喷事故,污水可及时收入污水罐,施工时的防渗布和土筑围堰可避免污水渗入土壤。注水井均通过水泥将套管与地层之间进行封闭,上有封隔器完全隔绝采出水回注过程中与非注水层和地下含水层的联系,阻止回注水对非注水层和地下含水层的污染;井底构筑水泥塞,阻止注水向下部地层的渗入;仅井体底部的钢质封闭管壁设置了射孔段作为回注水排出钢管之外的通道;地面部分,井口高出地面,还设置控制加压装置,防止了对近地表的地下潜水与地表水的污染。因此,回注地层的采出水,在正常状况下不可能跨越抗压强度较高的钢管与水泥阻挡层而涌入非注水层,可认为不会对土壤产生影响。若回注井油管、套管腐蚀或固井质量不合格致使污水渗漏,污染渗漏地段土壤将受到影响。根据史红星等人《黄土地区土壤对石油类污染物吸附特性的实验研究》通过室内静态实验,研究了石油类污染物在黄土地区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实验表明石油类污染物在黄土地区土壤中的吸附符合Henry吸附模式,吸附分配系数为134.07;黄土对石油类的吸附速度很快,10min内即可接近吸附平衡。根据黄廷林等人《石油类污染物在黄土地区土壤中竖向迁移特性试验研究》,通过室内土柱淋滤动态试验,模拟了石油类污染物在饱水条件下在黄土地区土壤中竖向迁移的过程。试验结果表明,黄土对石油类有很强的截留能力,石油类很难向土壤深层迁移,土壤中可检出的石油类最大迁移深度为30cm。石油类是大分子疏水粘性物质,故石油分子易于到达土壤表面且极易于粘附于土粒表面,而粘附于土粒表面的石油类污染物更易于粘附更多的石油类污染物;同时石油类比水轻且水中的石油类以溶解相和乳化油为主,分散性较好易于被土壤颗粒胶体所捕获并吸附;还有石油类在水中溶解度较低,根据吸附的经验规则溶解度较低吸附量越大;最后水中石油类在水湍流状态下是以极细小的微粒存在的其吸附机理除了油分子以分子间力和电荷力等作用下与颗粒的吸附外,更主要的是整个油粒在颗粒物上的粘附,所以石油以较大的吸附速度在短时间内达到吸附平衡,这也是油吸附的特点。一般多孔介质吸附速度主要取决于颗粒的外部扩散速度和空隙扩散速度。颗粒外扩散速度与溶液浓度成正比,也与吸附剂的表面大小成正比,与吸附剂的粒径成反比;空隙扩散速度一般与吸附剂的颗粒粒径更高次方成反比。而陕北黄土以粉粒(0.05~0.005mm)为主,颗粒粒径较小,具有更大的外表面积和较小的颗粒内扩散距离。因此,陕北黄土容易吸附石油类污染物。根据类比资料分析可知,发生石油类物质泄漏事故后其污染物主要聚集在土壤剖面1m以内,很难下渗到2m以下,对地下水体的影响概率不大。项目位于黄土地区,表层黄土厚度有近数米,地下水位埋深相对较深,包气带厚度大,在采取及时关闭阀门、清理泄露处地表含油土壤,消除污染源等措施下,基本不会造成土壤污染。6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要求6.1环境风险防范措施6.1.1施工检修拟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为使环境风险减小到最低限度,必须加强劳动安全管理,制定完备、有效的防范措施,尽可能降低项目环境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1\*GB3①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施工,射孔采用电缆传输射孔,射孔时地面应设置专人管理,严禁在现场装填炮弹。=2\*GB3②在射孔和修井前必须对注水井泄压,在井口安装防喷器和控制装置,防止井喷,并在地面铺设防渗布和围堰。=3\*GB3③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制度和安全操作规范,并做到制度上墙。=4\*GB3④站内应设置禁止火源等标识。=5\*GB3⑤按照规定配备灭火器。6.1.2注水井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1)定期对套管进行检查,定期对地下水进行监控监测,发现有腐蚀和有回注水泄漏、气田水产量增加和水位升高等情况,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如更换套管、查清泄漏原因并采取及时控制措施,降低泄漏量。(2)实际注水过程中,采用卡封注水。即在回注层与淡水层之间设置封隔器,避免对淡水层造成影响。(3)加强员工风险防范意识教育,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6.2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要求6.2.1应急预案纲要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建设单位应针对项目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在项目建成后投产前,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编制内容应依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参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技术指南》进行。对于重大或不可接受的风险(主要是物料严重泄漏、火灾爆炸造成重大人员伤害等),制定应急响应方案,建立应急反应体系,一旦发生事故可迅速加以控制,使危害和损失降低到尽可能低的程度。作为事故风险防范和应急对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组织机构应制定应急计划,其基本内容应包括应急组织、应急设施(设备器材)、应急通讯联络、应急监测、应急安全保卫、应急撤离措施、应急救援、应急状态终止、事故后果评价、应急报告等。本工程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应包括内容见表6.2-1。表6.2-1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内容一览表序号项目主要内容1应急计划区装置区、罐区相关环保设施,以及环境风险影响范围内村庄等。2应急组织结构应急组织机构分级,各级别主要负责人为应急计划、协调第一人,应急人员必须为培训上岗熟练工;区域应急组织结构由当地政府、相关行业专家、卫生安全相关单位组成,并由当地政府进行统一调度。3预案分级响应条件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制定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以及适合相应情况的处理措施。4报警、通讯联络方式逐一细化应急状态下各主要负责单位的报警通讯方式、地点、电话号码以及相关配套的交通保障、管制、消防联络方法,涉及跨区域的还应与相关区域环境保护部门和上级环保部门保持联系,及时通报事故处理情况,以获得区域性支援。5应急环境监测组织专业队伍负责对事故现场进行侦察监测,对事故性质、参数与后果进行评估,专为指挥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抢险、救援控制措施严格规定事故多发区、事故现场、邻近区域、控制防火区域设置控制和清除污染措施及相应设备的数量、使用方法、使用人员。7人员紧急撤离、疏散计划事故现场、罐区邻近区、受事故影响的区域人员及公众对有毒有害物质应急剂量控制规定,制定紧急撤离组织计划和救护,医疗救护与公众健康。8事故应急救援关闭程序制定相关应急状态终止程序,事故现场、受影响范围内的善后处理、恢复措施,邻近区域解除事故警戒及善后恢复措施。9事故恢复措施制定有关的环境恢复措施(包括生态环境),组织专业人员对事故后的环境变化进行监测,对事故应急措施的环境可行性进行后影响评价。11应急培训计划定期安排有关人员进行培训与演练。12公众教育和信息对邻近地区开展公众教育、培训和发布有关信息。6.2.2应急预案主要内容(1)应急组织机构、人员及职责本项目事故应急组织机构由应急领导小组及下属的各应急救援组构成。(2)预案分级响应根据事故发生的规模以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可将风险事故分为一般事故、重大事故、特大事故。对应于风险事故的分级,应急预案也相应的分为三级响应机制,由低到高为Ⅲ级(一般事故)、Ⅱ级(重大事故)、Ⅰ级(特大事故)。(3)应急救援保障本着应急资源统筹计划、合理布点的原则,分专业分层次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应急救援系统,主要包括:=1\*GB3①区域消防抢险救援系统;=2\*GB3②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抢险救援系统;=3\*GB3③医疗卫生应急抢险救援系统。(4)应急通讯联络一旦发生突发事故后,现场岗位人员立即报告当班调度,组织工艺处理措施;及时报告应急领导小组,安排相关人员进行自救,事故污染物及时收集;同时拨打119报警电话和120急救电话,向消防支队、消防站、医院报警,并说明具体位置和现场情况;采用厂区内高架广播通知厂区主要装置在岗人员迅速进入应急状态。(5)应急环境监测与评估事故监测与评估在应急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事故发生后,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应迅速组织项目所在地地方环境监测站等监测部门对事故现场以及周围环境进行连续不间断监测,对事故的性质、参数以及各类污染物质的扩散程度进行评估,为事故应急领导小组提供决策依据。(6)人员疏散计划=1\*GB3①警戒疏散当发生突发事故时,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应立即指挥组织人员警戒事故现场,并打开事故现场通道,当消防车辆或其它应急队伍到达后,引导车辆及救援队伍进入事故现场,同时,禁止无关人员进入事故现场,组织与施救无关人员到安全地带。=2\*GB3②人员急救措施当发生人员受伤时,现场受伤人员应迅速转移到安全区域,由医护人员实施救护,严重者送到医院抢救。如发生事故时,有员工受伤,首先拨打电话120请求救援,如120急救车不能及时赶到,应由事故救援领导小组指派车辆(人员)护送伤员到医院进行救治。=3\*GB3③逃生路线应根据回收站内生产设施情况,制定逃生路线图,在突发事故情况下,撤离人员,进行逃生,逃生过程中必须沿消防路逃生,以便在发生意外时,并可以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缩短抢救人员的救援时间。(7)应急救援关闭程序突发事故结束后,由事故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协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迅速成立事故调查小组,根据事故现场的实际情况,结合环境监测部门的监测结果,适时宣布关闭事故应急救援程序。(8)事故调查与后评价事故结束后,组织评价单位和有关专家进行事故调查。主要调查内容包括:发生事故的单位、时间、地点、事故原因、事故损失情况、应急抢险预案实施效果、事故环境影响范围、程度及可接受性评价分析,并根据结果提出事故经验总结、应急预案修改方案、环境恢复措施及建议等。(9)应急培训计划及公众教育事故处理结束后,必须定期对员工组织安全环保培训,经培训合格,才能正式持证上岗,对于关键岗位应选派熟悉应急预案的有经验技术人员负责。同时,项目建设单位应与地方环保部门、民政局、站场周边村委会建立起良好的公共安全健康应急预防体系,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周围村民开展安全、健康、环保培训教育,将事故应急措施、方案以及撤离方案等及时传达给居民,并且经常组织事故情况下的应急演练。6.2.3应急措施本次评价参考同类项目应急预案,提出了建议性的应急措施,本项目建设单位应将本项目纳入编制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具体以本项目应急预案为准。=1\*GB3①在对注水井检测、检修过程和跟踪监测过程中发现井筒破损或地下水污染后应及时停注,进行修复。=2\*GB3②发生地面爆炸事故后及时封锁附近的交通,及时采用灭火器灭火,无关人员疏散到安全地点,现场抢险人员必须带上防护面罩,带上皮革手套,穿无袋的长裤及高筒靴、长袖衣服。在缺氧条件下,要带呼吸设备。=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南昌新高考高二数学试卷
- 体育会展智能赛事推广效果分析报告
- 2025云南楚雄州武定县插甸学校教师招考13人流动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安徽师范大学专职辅导员招聘4人(第二批)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西北工业大学微电子学院科研助理招聘(陕西)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网络安全专家技术实务评测题及答案
- 2025年网络安全攻防技术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浙江金华社发人力资源发展有限公司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浙江杭州市建德市三江生态管理有限公司招聘13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石材防护剂合作协议书
- 中枢神经精神狼疮共识
- 2025年全国统一高考数学试卷(全国一卷)含答案
- 出差员工安全管理制度
- CJ/T 120-2016给水涂塑复合钢管
- T/CECS 10214-2022钢面镁质复合风管
- 2025CSCO子宫内膜癌新进展及指南更新要点
- 微信小店2025爆品爆单宝典
- 2025年贵州省存量房买卖合同
- 2024-2025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英语试题(解析版)
- 复印打字服务协议书
- 2025 年全国保密教育线上培训考试测试卷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