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带苗产业发展实施方案_第1页
海带苗产业发展实施方案_第2页
海带苗产业发展实施方案_第3页
海带苗产业发展实施方案_第4页
海带苗产业发展实施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带苗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推动各级卫生健康食品安全技术支撑机构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风险评估、标准、事故和信息处理的能力需求,加大人力资源配置,充实食品安全、营养、检验分析、统计学、流行病学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发挥卫生健康系统食品安全首席专家作用,创新人才培训模式,有重点地开展分级、分类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战性。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促进学科发展。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在全国省级(包括计划单列市)培养300名左右具备医防管融合综合素质、能够开展食品安全标准管理、风险监测评估、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工作的技术骨干。各地要提升疾控机构风险分析研判和流行病学调查处置能力,并以校医、基层卫生人员为重点培训对象,开展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食源性疾病报告人员培训。建设和储备国际化食品安全与营养专家队伍,培育掌握食品安全国际前沿技术的核心团队,为国际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服务。深入参与国际食品标准工作,积极参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和世界贸易组织各项活动,主动牵头或参与重要国际食品法典标准制定。引领相关领域国际标准制定修订,提升国际和亚洲区域影响力和贡献度。开展各国食品安全标准法规和贸易措施通报追踪研究,完善主要贸易伙伴国家或地区食品安全法规标准数据库。藻类产业行业竞争格局我国海藻产业形成了裙带菜、海带、紫菜、江蓠等品种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并且海藻产业由养殖和加工向第三产业延续,海洋牧场、海洋餐饮业蓬勃发展。根据行业统计年鉴,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水产加工企业9136个,水产加工品总量2090.79万吨,其中,海水加工产品1679.27万吨,淡水加工产品411.51万吨。2020年我国水产品进出口总量949.04万吨,进出口额346.06亿美元,其中,出口量381.18万吨,出口额190.41亿美元,进口量567.86万吨,进口额155.65亿美元,贸易顺差34.76亿美元。根据行业统计年鉴,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藻类加工品总量104.81万吨,排名前三的省市依次为山东、福建、辽宁,其中山东38.63万吨,福建33.92万吨,辽宁25.52万吨。2017-2021年中国裙带菜的主要养殖地区包括辽宁、山东、广东,其中辽宁裙带菜养殖面积最大,山东位居第二,广东相对较小。2017-2021年中国裙带菜养殖产量主要来自辽宁、山东、广东三个地区,其中辽宁的裙带菜养殖产量位居第一,山东位居第二,广东相对较少。食品安全发展目标标准管理制度机制更加完善,管理流程更加优化,科学评估基础更加夯实,标准质量有效提升,宣贯解读、跟踪评价等水平明显提高,形成更加完备的标准管理闭环。国际食品标准合作交流更加深入。覆盖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最严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基本建成并有效实施。风险监测评估能力和技术水平适应标准建设需求,食品污染物风险识别能力实现新突破,中国人群膳食暴露特征基本摸清,风险评估数据库和分析系统构建完成。食源性疾病调查溯源能力得到全面提升,重点人群的食源性疾病和高危食品的风险得到及时监测、预警。营养标准体系基本健全,营养指导员制度全面推行,居民营养健康素养得到明显提升。初步形成国家和省级两级智能化信息平台,国家、省级、地市、区县级互联互通的四级信息网络。建设结构合理、技术领先、勇于创新、具有国际视野及沟通协调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推广应用十三五时期科研成果,继续发展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科普宣传和风险交流工作更具系统性、群众性、社会性。建设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标准研制特色实验室按照我国食品安全通用标准的风险管理分类,设置食品污染物、生物毒素、微生物、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营养与特殊膳食、功能成分与食品原料等特色实验室,定位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合作中心,与现有食品风险监测体系建设、参比实验室和食源性疾病病因鉴定实验室职责作用有机整合,重点解决先进检测技术、信息数据分析利用、高层次专家队伍、毒理学与风险评估对食品安全标准能力的支撑作用。食品安全基本原则加强体系能力建设,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提高国家级、区域和地方,特别是市县级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履职能力和保障水平。以人民健康为出发点,准确把握新时代食品安全标准、风险监测评估和营养相关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坚持需求导向,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坚持改革创新,不断破解发展难点、阻点。以农田到餐桌及健康业务全链条为主线,大数据思维为引导,促进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信息互通共享和数据融合应用,驱动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监测—评估—标准—交流四大核心有机整合,发挥综合效益。更好发挥国家、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加强国际合作,进一步完善与相关部门协同和信息交流机制,各司其职、分级负责,有序推进任务落实。藻类产业发展概况藻类存在于地球上几乎所有的水环境中。同陆生绿色植物在陆地一样,藻类在水环境中和形形色色的水生动物、微生物一起构成了丰富、健康的水生生态环境。人类以藻类为食或者对其有治疗特殊疾病的认知有上千年的历史,但是将藻类作为被生产的对象进行大规模的人工栽培/养殖则是近几十年的事情。中国的藻类产业始于大型的褐藻-海带。建国之初,中国需要花费宝贵的外汇资源进口海带,提取重要的战略资源碘、甘露醇以及褐藻胶等。这些资源是无法从任何陆地作物中获得的。彼时,海带的人工养殖尚没有开始,世界各国也只全部依赖自然生长的海带,捕获量严重受限,价格高昂。随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我国海带人工栽培获得成功,面积在南北获得大规模推广。再后来,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科研水平的提高、科研力量投入的加大以及科研人员持续不断的努力,加市场力量的推动,其它经济海藻物种的人工栽培包括裙带菜(辽宁、山东)、紫菜(山东到广东)、江蓠(山东到福建)、麒麟菜(广东和海南)、羊栖菜(浙江)等陆续在我国南北开花结果。具有经济、药用价值的淡水藻类物种比如螺旋藻、小球藻和雨生红球藻等也大致是在同一时期开始逐渐被认知和开发利用。到今天,我国的藻类产业在栽培面积、产量、栽培物种多样性、栽培技术、育种技术方法和使用地域范围都已领先。提升网络体系支撑水平依托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与建设,补齐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食品安全与营养能力缺口,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备配置标准满足风险监测评估和营养工作需求,健全以国家级技术机构为龙头,省级疾控中心为骨干,市县两级疾控中心为基础的食品安全技术支撑体系。国家、省级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卫生健康食品营养健康专业技术机构加强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等的合作,加快提升食品安全和营养创新能力。系统梳理十三五期间承担的科技项目研究成果,推进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推动将标准制定、风险监测与评估工作成果作为科研成效的重要内容,并进一步强化生物安全管理。务实开展食品安全标准宣贯、食源性疾病防控、营养健康等科普宣传和风险交流。加强风险交流和科普宣传工作机制和专家人才队伍建设,广泛吸纳多行业、多专业领域人才,支持日常科普宣传和舆情处置相关风险交流。积极推进风险交流工作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标准制修订等工作的全过程覆盖。开发科学易懂的风险交流和科普宣传材料,建立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和风险交流资料库,充分发挥权威媒体平台作用,提高科学性和权威性。借鉴国际相关学科发展经验,开展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方法学研究,逐步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风险认知和风险交流方法策略。做好食品安全宣传周、全民营养周等重要时间节点的科普宣传。分重点区域、场所、时段、人群等,结合主要健康危害因素,充分利用信息化、新媒体等手段,推进风险交流和科普宣传深入基层。加强统筹协调,促进营养干预措施落实落地强化地方各级营养健康工作协调机制,推动营养健康纳入健康城市、健康乡村和健康单位、健康社区等健康细胞建设,营造各方参与的营养健康社会氛围。结合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大营养健康食堂、餐厅、学校的试点建设工作力度,开展营养健康烹饪模式与营养均衡配餐的示范推广,动员全社会参与减盐、减油、减糖。组织实施对健康中国合理膳食行动指标的监测评估,开展居民营养健康知识知晓率调查,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合理膳食行动和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推动国民营养计划实施情况纳入绩效考核。我国的裙带菜产业裙带菜(Undariapinnatifida)属褐藻门,褐藻纲,翅藻科,裙带菜属,是重要的养殖、贸易水产品之一。裙带菜在我国的养殖最早开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只能进行投石养殖。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南方和北方都开始了养殖实验。上世纪六十年代解决了自然条件下的人工育苗问题。上世纪七十年代裙带菜的大规模养殖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由于对日本出口的增加,我国辽宁大连地区从1984年开始进行大规模裙带菜栽培生产,当时所用苗种是采用半人工育苗(人工采孢子、海区育苗)方式培育的。由于育苗是在夏季(7-9月)的自然海区进行,杂藻、贻贝、海鞘等附着生物的大量附着和海况复杂变化及高温的影响,育苗生产极不稳定,加之在海区育苗中优良栽培品种易与当地野生种自然混杂,导致优良性状难以维持,严重地影响了栽培裙带菜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国内开展了裙带菜室内人工育苗的研究,用全人工种苗替代半人工种苗进行裙带菜的栽培生产。随着中日双方技术交流的增加,日本先进的栽培加工方法被引进到大连,使我国大连地区裙带菜产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据统计,1990年中国产裙带菜占日本市场供应量的10%。但由于中国菜的毛多、口感差,售价只有日本菜的1/4。当时我国主要的养殖区辽宁省面临养殖品种退化的问题。每年的12月份叶片开始局部腐烂,到4月份叶片上出现软毛,影响了收获裙带菜的品质。针对国内裙带菜收获期短、藻体小、丛生毛长等问题,国内采用了引进日本良种和将栽培浮筏向水深流大海区发展等措施,使裙带菜栽培产业出现了新的飞跃。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我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裙带菜室内全人工育苗试验并获得成功,改变了裙带菜栽培生产种苗单纯依赖半人工育苗、种苗生产不稳定和栽培裙带菜种质混杂的状况,极大提高了栽培裙带菜的产量、质量,提升了产品在日本市场的竞争力,为我国裙带菜产品大量进入日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现了国内裙带菜栽培的第二次飞跃。由于传统的裙带菜育苗主要采用半人工的方式,导致海上栽培品种和野生群体的混杂;同时少数种菜的逐年反复利用导致近交衰退的产生。因此,裙带菜栽培品种在使用几年之后就会失去原有的商业性状。但是裙带菜的育种工作却一直没有开展,引进的日本种苗也没有及时进行种质的收集和保存,所以大连地区的栽培企业需要持续不断地从日本或者韩国引进种苗,造成养殖成本的升高,也带来了外来物种入侵问题。针对以上问题,近些年来我国的藻类工作者逐渐开展了裙带菜的育种研究。裙带菜在我国主要养殖在辽宁、山东、广东等地。2021年,辽宁的裙带菜养殖面积为5719公顷,占比高达82.49%,山东和广东养殖面积为1204公顷、10公顷,分别占比17.37%、0.14%。我国裙带菜产量也集中分布于辽宁、山东、广东等地,2021年,辽宁裙带菜产量达到16.03万吨,产量占比为75.52%,山东和广东分别占比24.08%和0.41%。在我国裙带菜进出口贸易中主要包括干品裙带菜、鲜品裙带菜、盐腌裙带菜及其他裙带菜,近年我国裙带菜进口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2022年1-9月,裙带菜进出口数量为660吨;出口数量方面,2022年1-9月完成出口量1.7万吨。我国裙带菜资源丰富,作为一种海洋植物,具有丰富多样的营养价值。从产量上看,我国裙带菜从2016年的15.26万吨增长至2020年22.56万吨,2021年回落至21.22万吨,同比减少5.94%。目前裙带菜鲜菜采收后,除孢子叶外,首先全部进行盐渍处理,加工为盐渍裙带菜叶和茎,部分盐渍裙带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