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工和高端化工新材料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_第1页
精细化工和高端化工新材料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_第2页
精细化工和高端化工新材料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_第3页
精细化工和高端化工新材料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_第4页
精细化工和高端化工新材料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细化工和高端化工新材料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精细化工和高端化工新材料行业的发展趋势我国精细化工和高端化工新材料行业起步较晚,技术水平总体落后于发达国家,但行业内已有部分企业通过长期的自主研发和技术积累,已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其推出的部分产品性能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世界化工行业在发展中已从靠资源和投资拉动转为靠创新驱动,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受到高度重视,尤其是在对技术要求更高的精细化工和高端化工新材料行业,技术进步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未来,常规技术将继续提升,高端产品技术将加紧与高科技产业的融合,并将侧重于以下方面,包括:大型化生产技术、炼化一体化技术、新催化剂、绿色化学技术、替代能源和替代石化原料技术开发、生物化工技术、新材料与纳米材料的开发应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等。其中,高端化工新材料与大宗化工产品相比,具有技术含量高、研发投入比重高、市场发展快、消费带动性强等特点,竞争要素更加体现在新产品开发与市场服务方面。从成果研发、产业化到市场应用,需要上下游联合攻关、不断迭代,应用端积极采用并不断反馈问题,生产端不断完善和改进工艺,推动产业持续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协同并进。近年来,产业政策均鼓励化工行业采用先进技术提升传统工艺装备及生产控制水平,推进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大力发展高性能和差别化的产品,促使我国化工行业的综合竞争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政策给化工新材料行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明确了对全生物降解地膜农田示范与应用,生物可降解塑料及其系列产品开发、生产与应用、弹性体制造和高性能塑料及树脂制造和工程塑料制造等方向的鼓励和支持。自2020年始,国家多部委陆续出台了立体式、可执行的塑料污染治理监管办法,生物降解材料产业迎来重大政策机遇期。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以及能耗双控政策的出台,化工行业也将面临更高的环境保护要求,绿色制造是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化工企业应围绕关键产业、重点产品,全面推进绿色标准化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推广节能、低碳、节水技术,优化原料结构和产品结构,形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创建一批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发展示范园区。在化工产品原料价格波动、下游需求不稳定的条件下,同时配备产业链原料端和需求端的一体化生产模式,能够实现石油化工、煤基精细化工的协同发展和优势互补,获得产业链增值价值,有效降低成本,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制定生产计划,从而把握行业发展的主动权。因此,拥有产业链一体化生产能力的化工企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农业薄膜领域市场需求规模预测在农用膜领域,传统地膜多为PE制成,自然条件下很难降解,在土壤可以残留长达100~200年,耕地土壤中的残膜量不断增加会使土壤环境恶化,土壤含水量下降,板结且肥力下降。生物可降解地膜与普通农用地膜功能一直,而在保温、保湿作用及产量方面的效果要强于普通地膜。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覆膜种植国,2014年国内地膜覆盖面积3亿亩,覆盖率达到36%,消耗农用膜约258万吨。今年来,农用塑料薄膜用量维持在250万吨左右,到2018年,农用塑料薄膜用量略有下降,为246.5万吨。近年来,欧洲也同样出现农业塑料薄膜用量下降的情况,主要原因是禁塑令推行和可降解塑料的供不应求,随着可降解塑料产能扩张,未来有望继续实现增长。即使只考虑农膜的存量市场,保守估计,若按照年替代10%的速度考虑,我国每年新增降解塑料用量预计都在20万吨以上,加剧可降解塑料供不应求的局面。外卖行业可降解塑料需求规模预测在外卖一次性塑料餐具领域,我国外卖订单量近两年呈现井喷式增长,2018年我国互联网餐饮外卖市场订单量达到109.6亿单,同比增长96.8%。一份外卖的塑料包装材料包括塑料袋、塑料碗、塑料汤勺和塑料汤杯。以每份外卖平均消耗3个餐盒,每个餐盒50g计,2018年产生塑料垃圾160万吨。2020年以来,受到疫情的影响,主要外卖APP的活跃用户数量继续实现高增长。保守估计,若按照外卖包装每年15%的替代速度计算,外卖行业的可降解塑料需求年增长量在24万吨以上。快递和外卖行业的高景气也将使可降解塑料的供不应求局面加剧。中国生物降解塑料行业发展趋势生物降解塑料是指一类由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如细菌、霉菌(真菌)和藻类的作用而引起降解的塑料。理想的生物降解塑料是一种具有优良的使用性能、废弃后可被环境微生物完全分解、最终被无机化。中国每年人均制造的一次性塑料垃圾明显少于澳大利亚(59公斤)、美国(53公斤)和韩国(44公斤)等国家。中国排在第45位(18公斤),德国排在第35位(22公斤)。可降解塑料涉及广泛的应用场景,市场十分可观。据相关数据测算,我国到2025年快递包装、一次性餐具、超市购物袋以及农用地膜对应可降解塑料市场空间分别为150万吨、100万吨、70万吨以及60万吨,目前国内可降解塑料有效产能合计仅约25万吨,缺口巨大。目前,中国是全球唯一可以生产所有生物可降解塑料产品种类的国家,各个品种的产品研究也处于世界前列,而且近年来产能扩张迅速。相对于普通塑料,生物塑料可降低30%~50%石油资源的消耗,同时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消耗二氧化碳和水(植物光合作用将其变成淀粉);生物降解塑料可以和有机废弃物(如厨余垃圾)一起堆肥处理,这样将大大方便垃圾的收集和处理。生物基材料细分产品众多生物基材料按可降解与否分类可分为生物基可降解材料与生物基不可降解材料,其中,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具有传统石油塑料等高分子材料不具备的绿色、环境友好、原料可再生以及可生物降解的特性。按是否为聚合物分类可分为生物基聚合物(生物基塑料)与生物基非聚合物。生物基可降解塑料是生物基材料应用最为广泛的类型之一,本报告对生物基可降解材料的研究重点集中于生物基可降解塑料部分,同时也包括其他非塑料场景。市场规模看,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工业制造,人类的进步与塑料息息相关,全球每年使用塑料袋约1万亿个,塑料瓶约2000亿个。新冠疫情亦催生全球对塑料制品的需求,疫情防控期间全球塑料包装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9092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10126亿美元。从环保端看,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亟待解决。当前社会已进入以化石能源为主要特征的后石油时代,过度开采违背自然规律导致化石资源日益枯竭,造成温室效应、全球生态失衡和人类生存环境恶化。与此同时,废塑料造成的白色污染日益严重,全球每年产生约3亿吨塑料垃圾,其中超过800万吨的塑料进入海洋,相当于每分钟向大海倾倒满满一辆垃圾车的塑料。难以降解的塑料袋、塑料瓶,将在大自然中存在数百年之久。从市场需求来看,随着中外环保政策趋严以及限塑禁塑政策的稳步推进,聚乳酸产品下游市场迅速扩大。根据中国塑协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数据,预计到2025年,中国PLA市场规模将突破300亿元。生物降解塑料的目标市场从产品结构上来看,除淀粉塑料外,PBS是国内生物可降解塑料规模最大的产品。但是,现阶段中国生物可降解塑料市场还没有打开,需求量相对较少,国内大量生物可降解塑料产量用于出口,内销规模相对较小。生物降解塑料主要的目标市场是塑料包装薄膜、农用薄膜、一次性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相比传统塑料包装材料,新型降解材料成本稍高。但是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愿意为保护环境而使用价格稍高的新型降解材料,环保意识的增强给生物降解新材料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在我国石油资源短缺、能源严重依赖进口、白色污染十分严重的背景下,推动生物降解塑料的应用乃至催生一个新的生态塑料产业,是产业转型的一个重大方向。目前中国现有及在建产能合计约176.7万吨,但中国新限塑政策推行释放的可降解塑料需求将有望达到270万吨,若需求达到预期,供给端缺口仍在93万吨以上。生物基可降解材料PLA等将迎来广阔发展空间。生物降解塑料材料的市场发展现状在双碳目标下,工信部制定了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要求鼓励发展高端可降解材料,推动生物降解塑料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品应用。在双碳目标下,工信部制定了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要求鼓励发展高端可降解材料,推动生物降解塑料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品应用。考虑到快递包装、一次性餐具、购物塑料袋、农膜等领域对于一次性塑料的替代,预计到2025年,我国可降解塑料的需求量有望达到260万吨,市场规模有望超过500亿元。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生物降解塑料行业正处于产业爆发的前期,预计未来3-5年内供应和需求都将高速增长。快递包装领域市场需求规模预测在快递包装领域,根据国家邮政局统计,2018年我国规模以上的快递业务量达到501.7亿件,消耗塑料编织袋53亿条、塑料包装袋245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