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教学设计_第1页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教学设计_第2页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教学设计_第3页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教学设计_第4页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教学设计一、课前系统部分——课前准备(一)课标(或大纲)分析词在中华古代诗词文化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范教材《语文》(基础版)共四册,收选词共七篇,集中在三、四册,除了两首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雨霖铃》是讲读课文之外,其余五篇都是自读课文,包括我们要探讨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语文课程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文学作品欣赏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古诗词教学一直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这既是语文作为母语教育所担负的培养具有中国民族文化之根的现代公民的使命,也是学习古诗词的根本意义所在。(二)教材分析《虞美人》出现在人教版职高教材的第三册,是一篇自读课文。作为南唐后主李煜的绝笔词选入职高教材,旨在引导学生体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人生蜕变,感受“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绝望情怀。为了让学生体验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况味,建议增加辅助教材。学生在职业高中的三年学习生涯中,通过日积月累地学习,潜移默化地接受着古诗词的熏陶,达到了“陶冶高尚情操,继承传统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教学目标。职高语文教师应善用辅助教材,教学目标不应只停留在要求学生为通过会考而背诵默写,更应该注重艺术手法的评析,人文内涵的培养,高尚情感的渗透。(三)学生分析作为职高二年级的学生,完全可以读懂《虞美人》所表达的内容,但正如朱光潜所言,学生读懂的往往是表面的肤浅认识,至于词作背后的深刻意蕴,学生领会起来比较吃力。我想作为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挖掘更深层的东西,并在此过程中塑造人格,达到终生受益的目的。从职高学生个体发展来说,在青少年时期学习一些优秀的词作,他们可以用一生的时间去消化、吸收。郭沫若先生说过:“儿时背下的书,像一座大冰山,入了肚子,随着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财富了。”这些记诵的材料储存于学生的大脑,组合进他们既有的认知结构和情感经验之中,就会化为血肉,作为灵魂,成为其精神世界和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这既有利于“立人”,又有益于“学文”。(四)教学目标目标:诗歌意象是情感最重要的载体。就这首《虞美人》而言,抓住“变”与“不变”的诗歌意象,体会词人那种物是人非的悲愁,是本词的重中之重。能力目标:如何在意象的鉴赏中体味痛悔的情感,需要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在归纳和总结中锤炼分析和鉴赏能力。情感目标:《虞美人》作为李煜的绝笔词,是在国仇家恨多种愁绪无法梳理的情况下,吟唱的一首最为绝望的诗歌。所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五)教学重点与难点对于阅历单纯、生活幸福的现代青少年来说,理解词人那种沉痛悲凉而又荡气回肠的绝望,是重点也是难点。所以,一方面需要抓住词作中物是人非的鲜明对比大做文章,让学生理解这一前一后、一喜一悲的境遇才是词人人生的蜕变,是一切悲愁的真正来源。另一方面,可以抓住李煜人生的神秘性,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为学生提供李煜的传奇故事,让学生明白在故国的雕栏玉砌旁词人究竟留下了怎样令人留恋的“往事”,为分析词作打下基础。(六)教学策略.借助绘画——体会词的情感,体现合作学习的理念词教学中情感教学的首要条件,应是激发学生学习词的兴趣,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词的学习中。为此,在实际教学前,让学生以4—6人为一小组,绘制词的意境图。古人吟诗赋词讲究“诗情画意”,让同学们用图画来表现词的意境,不仅能激发学习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词意。小组成员需共同完成“查阅资料——领会词意——确定主题——文字描绘——创作意境”五项内容。才能真正达到用画来表达词境的学习意图。实践,古词意境图的制作,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诱发了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赏析意境——品味词的意象美,感受欣赏的乐趣李煜的《虞美人》通过六副意象图:春花秋月图、小楼东风图、故国明月图、雕栏玉砌图、朱颜凋零图、一江春水图,让读者感受到的是今非昔比的落魄和悲怆。除了对故国的无限眷恋,只剩下无力回天的无奈。这一幅幅饱含了浓浓情丝的意象图,一一在我们的头脑中闪现,读者得到的不仅仅是美的享受,更有那种波澜壮阔的情感冲击。.借助音乐——感动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而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却未必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词是由诗歌演变而来的一种韵文,可以配乐吟唱。教师可播放以古词为歌词创作的流行音乐。学生通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可以理解词人“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愁绪。(七)教学用具《百家讲坛》中李煜的视频,多媒体课件,音乐(邓丽君的《虞美人》)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课前组织学生观看《百家讲坛》有关李煜的视频,并布置学生写李煜的人物传记,重点突出以降宋为界前半生与后半生的不同遭际。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将《虞美人》改写成一篇400字左右的散文。(二)新课导入站在历史的这一端,迎面吹来彼岸五千年的风。在风里,我们嗅出了帝王的味道。帝王,号称九五之尊,威仪八方。间或几个帝王也拿起笔,写一些表现人物情感的合韵或不合韵的句子,自然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这就形成了一种独特而悠久的文化——中国古代帝王文学。虽然毛泽东有词云:“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精品流世。在帝王中,才气最高的当数南唐后主李煜。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这位南唐后主的词艺,学习他的绝笔词《虞美人》。(三)师生互动.一个词眼问:何为“词眼”?答:“词眼”指词中最凝练、最传神、最准确地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字眼”。是理清诗词脉络的筋节,是掌握诗词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前提。抓住词眼,就能提挈全词。问:能否举例说明?答:如玉楼春(宋■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用一“闹”字,夸张地描绘出红杏花盛开怒放,绚丽鲜艳,热烈如火,唤起人们的无限联想,将生机蓬勃的烂漫春光描绘得淋漓尽致。问:本词的“词眼”是哪个字?答:“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字。问:李煜愁什么?答: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家之苦。问:为何而愁?词中哪个词说出了愁的原因?答:“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两条线索问:分两条线索写物是人非,“物是”的表现为何?“人非”的表现为何?答:“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专写事物不变;“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专写人生无常。教师小结: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三次诘问问:李煜的诗词善用发问?本词的三次诘问表现在哪里?答:“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教师小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4.四种读法①“音读”:字准句清,音正腔圆,语调控制得体。把握节奏:“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②“意读”:读书声中见人物,读书语气中见事态,读书语调中见变通。借眼前之景,发忧思之情,表达对故国的深切怀念。③“情读”:字字含情,句句融情,洋溢着情感,以一己之情与作者之情共鸣、共振。具体研习:A.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何时了”的口气中,似乎是讨厌春天和秋天过得太慢了,岁岁开花,年年月满,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可前途茫茫,回首往事又让人心酸落泪。既然美景让我想起的都是伤心事,还不如不让我看到这美景呢!提示: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该词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B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锦衣玉食的奢华生活,后宫佳丽如云的拥戴,万人之上的一言九鼎,如鱼得水的自由自在,唯我独尊的天子生涯……精神层面的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C.“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④“美言亶:追求形象美、形式美、韵律美、情趣美。.五种修辞①借代:“雕栏玉砌”、“朱颜”分别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雕栏玉砌”指宫殿,“朱颜”指宫女,此处是借代。旧时的宫殿应该还在,只是曾经一起嬉戏、玩乐的宫女恐怕容颜已经憔悴了、衰老了。问:举例说明借代与借喻的区别。答:借代:相关性(代而不喻);借喻:相似性(喻而不代)例子:看吧,狂风仅仅地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晨雾和碎末。(高尔基《海燕》)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②--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答:设问、比喻、夸张。问:本体和喻体是什么?二者的相似点是什么?答:本体——愁,喻体——一江春水。相似点:汪洋恣肆、曲折回旋、一泻千里、长流不息。作者将一江愁绪化为一滴滴负载愁情的李煜的眼泪。这样的比喻,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比喻,使得抒发的情感兼有了无边的广度。问:设问与反问的区别在哪里?答:设问:自问自答;反问:无疑而问。以回忆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古词曲中“愁”的描写:沉重的质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繁博的量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鲜活的动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鲜亮的形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六幅意象景春花秋月图、小楼东风图、故国明月图、雕栏玉砌图、朱颜凋零图、一江春水图。(让学生尝试画下六副意象图,并进行点评,对突出之处予以肯定和表扬,对不足之处结合课堂上的讲解进行修改。在讲评和修改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课堂鉴于李煜特殊的人生经历,可以提供给学生几首李煜的前期词和后期词,并让学生写出鉴赏性文字,比较李煜前后两期词的不同特点。结合王国维《人间词语》“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细细体会李煜词深刻的根源,带领学生仔细玩味缪斯的“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三、课后系统部分——后记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并消化一首绝妙的词,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读读、背背,是一个不小的问题。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他们的欣赏能力有,却存在知识和技巧的欠缺,如何引领学生进入这个奇妙的世界,为他们搭起一座循序渐进的天梯便成为重中之重。作为李煜的绝笔词,《虞美人》承担着太多的责任。可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词人心目中那种国破家亡的悲愤,感受物是人非的人生蜕变,有一定的难度。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