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区划课件_第1页
山东农业区划课件_第2页
山东农业区划课件_第3页
山东农业区划课件_第4页
山东农业区划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农业功能区划

农业多功能性,指农业除了具有生产食物及纤维这一传统功能之外,还包括与农业相关的,农业所提供的所有物品和服务,如保护和改善环境、形成农业景观、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农村活力和地区平衡发展、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村就业、社会福利保障替代、保留农村文化遗产等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非商品生产功能。农业多功能性的概念体现了农业与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之间各种关系与作用的复杂性和重要性。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这一基础产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多功能性特征越来越突显。农业功能从食物保障、原料供给和就业增收等传统功能,向更广泛的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领域扩展。我省目前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时期,开展农业功能区划,是完善我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自然、经济、政治和社会等要素的空间特征,结合山东省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科学划分农业不同区域的功能,谋划区域农业功能拓展与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对承接山东省“一区三带”发展战略,引导和深化山东省农业区域分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经济新格局中的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区域农业协调发展,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高效合理利用农业资源、规范农业发展空间秩序,扎实推进新农村和现代农业建设,再创山东农业农村发展新优势,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省土壤类型有18个土类、35个亚类,土壤面积为12.1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77.03%。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2005年全省耕地总面积751.89万公顷,园地面积102.07万公顷。近年来,耕地数量基本实现了占补平衡,质量也逐年提高。我省属缺水地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05.8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09%,人均339立方米,亩均占有量为307立方米,均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6,位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倒数第四位,低于世界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严重缺水地区的标准。(二)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优势1.农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我省是农业大省,近年来,农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7807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3646美元),为全国平均数的1.46倍,人均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为1062.48元(按140个县市区统计)。全省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4766.23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509.14亿元,位居全国第一位。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9.7%,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乡村从业人员的50.5%,农业收入占农村总收入的比重为66.8%,第一产业劳均增加值为12868.7元,农民人均纯收4985.34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倍,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2.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林牧渔全面发展。2007年,农业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为54.6%,畜牧业和渔业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39.7%。在种植业内部,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进行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蔬菜、果品等高效经济作物,已成为世界三大菜园之一,被誉为“落叶果树王国”,其中蔬菜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多年来一直维持在40%左右。2007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为64.7%,油料为7.5%,蔬菜为15.9%,棉花为8.4%。在传统种、养业发展的同时,特色种植、特色养殖从无到有,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3.农牧产品产量稳定增长我省是全国粮、棉、油、瓜、果、菜、畜禽、水产的重要产区和出口基地。2007年,全省粮、棉、油总产量分别为4148.8万吨、100.1万吨、328.6万吨,均居全国第二,粮食总产是1978年的1.8倍,单产由1978年的173公斤/公顷增长到2007年的5981公斤/公顷;蔬菜、水果总产量分别达到8342.3万吨和1333.9万吨,已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位;肉类总产量618.7万吨,水产品总产量713.4万吨,均居全国第一位;农作物品种品质结构不断优化,优质专用小麦、玉米面积分别达到3000万亩和850万亩,优质化率分别达到70%和20.5%。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基地分别达到800万亩和620万亩。二、我省农业的多功能性及其地域分异

目前,我省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时期,需统筹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拓展农业产业,升级农业结构,健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各项非生产性功能的实现和农村的全面发展。(一)农产品供给功能农产品供给功能是指为全社会提供农产品,确保国家食物安全,输送工业所需的原材料与出口商品。农产品包括粮食、油料、棉花、畜产品、水产品、园艺产品等。目前我省已经形成了“四大粮食作物(小麦、玉米、地瓜、大豆)、四大经济作物(蔬菜、花生、棉花、水果)、两大优势产业(畜牧、水产)”的农业产业布局。(二)就业与生活保障功能就业与生活保障功能是指农业作为社会生产部门,能容纳劳动力就业和向农村人口提供生活保障的能力。农业的就业与生活保障能力大小,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和结构、非农产业发展水平及城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我省是人口大省,2007年末总人口为93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09万人,占总人口的63.1%;乡村人口数7045.28万人,其中乡村从业人员3857.9万人,占乡村人口数的54.8%;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985.34,从第一产业获得的收入为2074.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6%,显然,农业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我省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800万人。伴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每年新增城镇人口约140万人,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充分发挥农业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优化农业产业与产品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积极培育农村新型经济组织,降低从事农业经营的风险,是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农业承担的就业与生活保障的份额、水平等指标的综合分析,农业就业与生活保障能力最强的县(市、区)主要分布在鲁西、鲁北平原及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就业与生活保障能力压力最轻的县(市、区)主要分布在胶东半岛及城市郊区,介于二者之间主要分布在胶济平原区及东部沿海部分县(市、区)。(三)农业生态调节功能农业生态调节功能是指在农业多功能框架下的农业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的总称。农业的生态功能源于农业的自然属性,保持土地在一定时间段内有植被覆盖,水田在一定时期的淹水状态,农田及相关的农业生产活动就具有相应的区域性生态调节功能。我省常年小麦播种面积稳定在350万公顷左右,水稻种植面积13万公顷,果园面积65万公顷,内陆养殖水面18万公顷。由于全省地貌类型、温湿状况、土地利用方式、农业耕作制度以及优势生态系统空间上的自然分异,形成以园地、高产粮田和水田为主的鲁东-鲁中南丘陵山区农业生态功能调节区,以粮田、棉田为主的鲁西-鲁北平原农业生态功能调节区和以粮田、湿地为主的鲁北滨海平原农业生态功能调节区。(四)文化传承与休闲功能农业文化传承与休闲功能是指农业作为生物质产业部门,能传承农耕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和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服务。我省优越的地理环境,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丰富的农业资源,浓厚的齐鲁文化底蕴,造就着我省农业不仅是一种生产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是齐鲁文化形成和存续的基础,而农业的持续发展促进了多样性的文化得以传承和保护。目前我省农业已基本形成两条农业文化传承与休闲农业线和两条农业文化传承与休闲农业带。即:以黄河文明为依托,以水文化为主线,以黄河、平原农田为特色,融“水、田、花、草、滩”于一体的沿黄农业文化传承与休闲农业带;以海疆文化为主线,以渔业休闲和现代农业为特色,融“海、渔、山、滩、丘”于一体的沿海农业文化传承与休闲农业带;以都市文化为主线,以展示现代高科技农业和农村文明为特色,融“泉、园、洞、风筝、海”于一体特色济青高速公路两侧农业文化传承与休闲农业线;以古文化(大汶口、三孔、四孟、一湖、大运河等)为内涵,以名胜古迹为依托,融现代农业文明与古文明于一体的京福高速路山东段两侧农业文化传承与休闲农业线。三、农业功能区划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和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体两翼”和“一区三带”经济发展新格局为指导,围绕富民强省这一中心任务,以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为总目标,以高效合理利用农业资源、规范农业发展空间秩序为主线,根据资源禀赋、经济、政治和社会等要素的地区差异与组合特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从山东省农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需求出发,协调农业多功能,科学划定农业功能区。加快形成区域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再创山东农业发展新优势提供科学依据。(二)区划目标强化农业用地的空间约束功能,确定各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指导区域农业结构调整,推动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促进功能区内部、区际间生产功能的合理分工,合理配置各区农业生产功能以外的就业与生活保障、生态调节和文化传承与休闲功能,保障山东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增收,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区域资源环境相似性与区划承继性原则。我省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农业资源的区域性特征十分明显。长期以来,形成了与自然环境条件、地形地貌和农业资源时空分布相一致的农业生产分区。在农业功能区划中,应充分考虑农业资源的区域相似性及产业结构和服务功能的相似性,结合传统农业区划分区和主体功能区分区,把性质相似相近的县(市、区)归为一类,使归入同类的县(市、区)具有高度的同质性特征。——区内相似性与区间差异性原则。在同一区域内农业基本功能的目标、实现途径、实现水平等方面具有相对一致性。区内相似性是产生区内凝聚力的基础,共同的特征将有利于专业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区域政策的实施。与其他区域之间的差异性,是构成区际合理分工、协作的基础,只有合理的区际分工,才能建立优势互补的农业功能空间结构。——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和环境可持续,是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经济是手段,社会可持续是目标,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的生命支撑。可持续发展特别强调公平性、协调性、持续性和共同性原则。农业功能区划的目标就是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避免盲目性,以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在编制我省农业功能区划时,应始终坚持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统筹区域产业发展,强调区域可持续性原则,促进农业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和全面发展。(一)鲁北低洼平原大宗农产品供给功能区该区位于我省北部,由27个县(市、区)组成,土地总面积27456.7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7.54%。2007年,区域总人口1575.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7.0%。黄河横贯东西,地面坡降平缓,岗、坡、洼相间。全区耕地面积150.3万公顷,占全省耕地资源的24.1%。人均耕地面积0.095公顷,是全省人均耕地面积的1.4倍(全省平均为0.068公顷)。1.区域特征1)传统农业优势明显,大宗农产品供给能力强。该区是我省重要的粮食、棉花、水果、畜产品等农产品供给区,在小麦、玉米、棉花等方面颇具优势,2007年,区域粮食总产量1397.6万吨,占全省29.7%,其中小麦、玉米分别占全省的30.5%和32.8%,13个县(市、区)2007年粮食总产量超过10亿斤;棉花产量42.1万吨,占全省36.3%;蔬菜总产量占全省的21%;肉类总产量118.1万吨,占全省的19.6%,蛋总产量72.7万吨,占全省的20.3%,奶总产量37.9万吨,占全省的14.1%。此外,乐陵金丝小枣、阳信鸭梨驰名中外,红枣产量占全省的37.0%,梨产量占全省的比例也高达31.6%。本区农产品所占份额大于区域土地面积和耕地面积所占份额,也大于总人口份额比例,是保障山东省粮食安全的重要区域。2.主导功能与拓展方向紧紧围绕建设京津济重要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以确保粮食安全、减轻农业就业与生活保障压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目标,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实施农业功能拓展战略,打造“优质吨粮区”,铸造优质棉花带,延伸产业链,夯实农业基础,建设生态农业,促进区域农业协调快速可持续发展。确保区域永久性基本农田210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100万亩以上。该区土地资源丰富,光照充足,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相对较好,适合大面积粮、棉等农作物种植,拥有一批国家商品粮基地县,是我省传统的粮棉主产区。这决定了本区是我省未来的农业重点发展区域,承担着我省大宗农产品的供给功能。因此,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效益”的发展思路,全面启动“优质吨粮区”建设。把高产创建作为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根本性措施来抓,实施典型带动,向优质、专用、特供的方向发展。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壮大畜牧(肉牛、奶牛、山羊、黑驴为主)和枣、梨等特色水果生产。围绕市场和加工龙头企业,推进畜禽饲料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和畜禽品种良种化,加强动物防疫、检疫体系建设,建设鲁北无规定动物防疫区。调整果品种植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小枣、梨,扩大加工专用型果品生产,建设鲁北枣业生产基地。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市场壮龙头”的发展思路,引导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向主导产业优势区域集中,壮大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构筑粮食加工企业群体,带动鲁北平原小麦、玉米生产基地,重点培植棉花加工企业群体,带动鲁北棉花优势种植区域的棉花生产,辅以果品、瓜菜等生产加工。吸纳当地劳动力,增加农民非农收入,减轻农业承担的就业与生活保障压力。该区存在着旱、涝、碱等生态问题,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调节功能至关重要。在今后农业生产中应处理好一些关系,如发展农业生产与搞好旱、涝、碱综合治理的关系;加快中低产田改造为标准农田的步伐,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一步改善灌溉条件,推行引黄灌溉、库灌、井灌等有机结合的用水模式,节约与合理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增加对土地的投入,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引导农民科学配方施肥,大力推广作物秸秆直接还田和过腹还田,培肥地力,提高耕地的地力水平和产出能力。(二)鲁西南黄淮平原大宗农产品供给功能区1.区域特征该区位于我省西南部,由18个县(市、区)组成,土地面积20982.0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3.4%。2007年,区域总人口1570.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7.0%。耕地面积113.1万公顷,占全省耕地资源的18.1%。人均耕地面积0.072公顷(全省平均为0.068公顷)。1)传统粮棉主产区,农产品供给能力强。该区是我省重要的粮食、棉花、畜产品等农产品供给区,传统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基地泰莱肥宁、曲兖泗分布其中,在小麦、玉米、棉花等方面颇具优势。2007年,区域粮食总产量860.6万吨,占全省18.3%,其中小麦、玉米分别占全省的23.0%和13.6%,有7个县(市、区)粮食总产量超过10亿斤;棉花总产量44.7万吨,占全省38.5%;水稻总产量27.6万吨,占全省25.8%;豆类总产量16.1万吨,占全省24.8%;蔬菜总产占全省的20%以上;肉类总产量95.6万吨,占全省的15.9%,蛋总产量61.9万吨,占全省的17.2%。区域农产品所产份额大于区域土地面积和耕地面积份额,也大于总人口份额,农产品供给能力突出,是保障我省粮食安全的重要区域。2)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全省最低,农业就业与生活保障压力大。2007年,人均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为509.6元(全省平均1062.5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2024.8元,均为全省最低;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36.3%(全省为9.7%),全省最高;人均农业收入占农村人均总收入的比重为42.4%,而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仅占人均农村总收入的31%,其中55%来自外出打工;第一产业劳均增加值为5390.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83.0元,为全省收入水平最低的地区;全区农业人口1254.5万人,占区域总人口的80.6%,占全省农业总人口的20.3%。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例高达77.1%。由此可见,农业的产品供给和就业保障功能都比较突出。3)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结构,农业的生态调节功能强。该区大部为典型黄淮平原区,北靠黄河,历史上黄河多次在该地区决口泛滥,风沙地广泛分布,春季风沙和初夏干热风是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灾害。该区常年小麦种植面积90多万公顷,几乎45%的国土常年三分之二的时间处于作物覆盖,加之近5万公顷水田,以及该区近几年来统筹粮食、林业发展,大规模建设了约85万公顷的杨树、泡桐农田林网,大大改善了农田气候,增加了降水,减小风速和蒸发,提高土壤、空气湿度,农业生态调节功能凸显。该区主要问题是:旱沙碱威胁大,中低产田分布广;农业结构单一,农村二、三产业基础十分薄弱;科学技术落后,劳动力素质差。2.主导功能与拓展方向依托区域农业资源优势,以确保粮食安全、减轻农业就业与生活保障压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目标,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实施农业功能拓展战略,统筹粮林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建设优质粮棉生产基地,以粮保畜,以畜促粮,培植农产品加工与流通业,实现粮食在产业循环链条中互补增值。确保区域永久性基本农田150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100万亩以上。该区也是我省未来的农业重点发展区,将承担着大宗农产品的供给功能。因此,应加快粮、棉向优质、专用、特供的方向发展,打造“粮丰林茂”,实现粮林产业双丰收。充分利用沟、渠、路构建农田绿色廊道,积极发展农林间作,适度利用风沙地发展片林,杜绝“林粮争地”问题的出现。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和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建设一批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畜牧业的发展,应坚持以粮保畜、以畜促粮,实现粮牧业的良性循环。该区是黄牛、绵羊、肉鸽、麻鸭的重要养殖区,以牛、羊等食草畜种和高效畜禽为重点,大力发展规模化饲养,提高畜牧业的规模效益。充分利用区域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瞄准市场,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同时,辅以果菜、花卉、淡水养殖等产业的发展,拓展区域农业功能。该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对劳动力的就业吸纳能力较弱,农业承担着重要的就业与生活保障功能。目前该区域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依靠跨区域转移为主,农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占全省总量的26.6%。增加农民非农收入,减轻传统农业承担就业与生活保障压力,是该区域今后农业功能拓展的主要目标。因此,应培植一批带动能力强的粮食加工与流通业企业群体,带动小麦、玉米生产基地,促使粮食在产业循环链条中互补增值;壮大棉花加工企业群体,带动区域棉花优势种植区域的棉花生产;以林木资源为依托,培植桐木、杞条、杨木三大加工企业集群,逐步形成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集资源培育、林木加工、林产品交易三位一体的林业产业化格局;培植和壮大牛羊加工业,全面促进畜牧业产业发展。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吸纳当地劳动力,增加农民非农收入,减轻农业承担的就业与生活保障压力。(三)黄河三角洲农牧复合生态调节功能区1.区域特征该区位于我省西北部,北邻京津冀,与天津滨海新区和辽东半岛隔海相望,东连胶东半岛,南靠济南城市圈,区位优势明显。该区由10个县(市、区)组成,土地面积16899.00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0.8%。2007年,该区耕地面积47.0万公顷,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7.5%;总人口485.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3%。该区是我省“一体两翼”经济发展整体布局中的“北翼”,是我省经济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开发前景广阔。1)区域性特色农产品优势明显,且供给能力比较强。该区是我省重要的棉花、枣、水产品等农产品供给区,2007年,棉花播种面积和总产均约占全省总量的20%;红枣产量45万吨,占全省的53.4%,沾化冬枣驰名省内外;但粮食生产能力较弱,粮食单产每公顷5307.0公斤,为全省最低地区;同时也是我省高梁主产区,播种面积占全省的20%,总产占全省的10%;水产品占全省的13.0%。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对保障我省食物安全具有重要地位,农业的农产品供给功能比较明显。2)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农业仍承担着重要的就业与生活保障。2007年,人均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为1460.6元(全省平均1062.5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0948.2元,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23.5%(全省平均水平为9.7%);人均农业收入占农村人均总收入的比重为56.5%,而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仅占人均农村总收入的18.7%;第一产业劳均增加值为936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22.5元,仅次于鲁东地区;农业人口304.7万人,占区域总人口的64.1%,占全省农业总人口的4.9%。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55.9%,农业的就业与生活保障功能比较突出。该区具有丰富的黄河文化和沿海文化,区域性观光农业资源丰富,农业的休闲功能也较强。3)土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黄河三角洲是黄河泥沙淤积而成的三角洲冲积平原,区域生态系统比较完整而独特。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人均可利用土地面积0.47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097公顷,全省最高。目前,已开发利用的土地约44万公顷,仍有约35万公顷盐荒地待开发利用,是我国土地后备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同时,黄河仍在填海造陆,黄河泥沙每年以0.13万公顷左右的速度在入海口沉积成陆,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地后备资源。该地区有丰富的草场资源,草地面积4.4万公顷,其中天然草场面积3.7万公顷。该区农业发展受多种自然条件制约,一是水资源相对短缺。黄河水是本区工农业生产用水的主要来源,由于黄河上中游地区对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逐年增加,黄河来水量逐年减少,尤其是在4~6月份农业用水高峰期来水量更少,已成为影响黄河三角洲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二是生态环境脆弱。黄河三角洲地区除小清河以南的土地外,其他均为退海新生陆地,地下水埋深浅,矿化度高,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自然植被以草甸为主,一旦开发不当,易对生态造成破坏。三是易发生旱、涝灾害。黄河三角洲降雨量多集中在夏秋之交,其他季节则处于少雨、无雨状态,形成了旱、涝交替发生的气候特征。由于黄河三角洲地势低洼,又处于多条河道的最下游,每逢汛期,往往因泻洪不畅造成内涝。四是风暴潮侵袭。黄河三角洲海岸线长达590多公里,沿海处于东、北向岸风场作用范围,是风暴潮易发地区。频发的风暴潮常造成特大增水及海潮,对农田、水产养殖、盐田具有很大危害。2.主导功能与拓展方向以国家、省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为契机,发挥区位优势,以确保区域生态安全、提升特色农产品供给能力、降低农业就业与生活保障压力为目标,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区域农业协调快速发展。确保区域永久性基本农田60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以上,稳定棉花播种面积,适当扩大生物质能源植物种植面积。农业重点推进连片规模开发、集约高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循环型、节约型农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因地制宜地发展健康养殖业、园艺业、乡村旅游业等各种物质、非物质产品和产业;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无公害林果区和绿色蔬菜区建设,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形成畜牧、水产、蔬菜、林果和粮棉加工等五大龙头企业集群;大力推广利用沼气、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示范基地建设。紧紧围绕“神奇黄河口、湿地大观园、盐地新农业、梦幻石油城”的主题,从拓展农业生态、观光、休闲、旅游、能源、文化传承等新功能着手,以突出黄河入海奇观和原始湿地自然风光为主线,打造“新、奇、野、美、特、护”黄河入海口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依托无棣、沾化冬枣林,建设夏季休闲、秋季采摘的观赏型休闲农业园区。依托寿光林海生态博览园、昌邑苗木绿色生态示范园等,建设展会式、文化型、科技型观光农业园区。黄河三角洲地区成陆时间短,生态环境脆弱,开发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首先,以增加植被覆盖为重点,加快推进以农田林网、路域林网、水系林网为主体的绿化工程,涵养水源,美化环境。其次,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综合治理土壤盐渍化。第三,大力推广应用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新技术,降低单位土地的物质消耗,提升农业的生态保育能力。第四,充分利用三角洲丰富的生物基因资源,引种、培育、速繁耐盐碱植物,通过试种和优选,逐渐形成规模种植,改善生态环境,促进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四)胶济山前平原及城郊文化传承休闲功能区

1.区域特征该区位于我省中部,由40个县(市、区)组成,大部位于泰、鲁、沂山北侧及西侧,以及地级市城市周边。区内以冲洪积山前平原为主,土地面积24810.0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5.8%。2007年,耕地面积86.2万公顷,占全省耕地资源的13.8%。总人口2150.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3.3%。该区是我省“一体两翼”经济发展整体布局中一体的主干区,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主体地位,其基础设施、投资环境、产业结构、发展潜力等优势因素决定了该区域对我省经济的带动作用。1)农业生产水平高,农产品供给能力强。尽管该区域人均耕地面积0.04公顷(0.068亩),仅为全省人均耕地面积的60.0%,是全省人均耕地最少的区域,但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达到8035.4公斤/公顷,仅次于鲁北低洼平原大宗农产品供给功能区。2007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的15%左右,葡萄、桃、杏、柿子、山楂产量分别占全省总产量的12.2%、11.8%、19.5%、40.8%、25.7%,蔬菜占全省的16.8%,山东省主要油料作物花生的产量也占全省的10%以上,畜产品肉、蛋、奶产量分别占全省总产量的16.1%、21.7%、25.3%,显然,该区是我省重要的粮食、水果、蔬菜、畜产品等大宗农产品供给区之一,是保障我省食物安全的重要区域。2)城镇化、工业化水平高,农业就业与生活保障压力轻。该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相对减轻了农业承担就业与生活保障的压力。2007年,GDP总值占全省的38.8%,人均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为1674.4元(全省平均1062.5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46759.2元,处于全省第一位;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仅为7.7%(全省平均水平为9.7%),人均农业收入占农村人均总收入的比重为30.6%,为全省最低,而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人均农村总收入比重高达43.8%,第一产业劳均增加值为6341.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99.3元。农业人口979.2万人,占区域总人口的43.5%,为全省比例最低的区域,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40.9%。青岛和济南两大城市群集中在该区,各类农业园区66个,占山东省总数的28.7%。由此可见,该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高,农业与农村经济发达,农业承担的就业与生活保障压力较轻,农业的休闲功能与其他功能区相比,具有明显优势。3)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该区大部为历史悠久的粮食、蔬菜精种高产区,化肥、农药过量施用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同时,该区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由于秸秆利用途径不甚合理,秸秆焚烧现象时有发生。区内大中城市较多,受市场需求的驱动,畜牧生产也日益发达,但多数养殖户、养殖场未能对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或处理不当,导致畜禽粪便对农业生态环境污染。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在“工业立县”战略的推动下,大量的工业废水、废弃物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呈加剧之势。总之,随着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保护基本农田、治理污染等举措已经提上议事日程。2.主导功能与拓展方向立足农业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产业转移优势、信息优势与区位优势,以确保食物安全、生态安全、社会稳定为目标,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实行优化开发,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和都市农业,打造以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为载体,凸显传统农业文化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铸造高效农产品生产产业带,加快农业的工业化进程,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区域农业协调快速发展。确保区域永久性基本农田110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00万亩以上。以农产品的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产业化建设为主线,充分发挥粮食、蔬菜和果品等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优势,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大力发展设施栽培、立体种养、生态养殖、种养加一体化等循环农业和都市农业,建设一批特色明显、科技领先、效益突出的现代生态农业基地(园区)。强化农产品储运、保鲜和物流业发展,提高花卉、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兴产业档次与水平,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重点培植以潍坊、淄博、济宁为核心的粮食加工企业群体,辐射带动区域小麦、玉米生产基地;培植以潍坊为核心的蔬菜加工出口型企业群体,促进全省蔬菜产业的发展;构筑以济南为中心的胶济沿线乳品加工、畜禽肉加工企业群体,全面促进畜牧业产业发展;培植以青岛为中心花生加工企业群体,带动区域花生生产基地;发展直接面向城市和农村的销售业、饮食业和各类服务业,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升自然与人文资源的利用效率。区是我省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集中区,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都市文化较为发达,旅游消费市场巨大,观光农业发展较为迅速。首先,以都市文化为主线,以“泉、园、洞、风筝、海”为特色,以展示现代高科技农业和农村文明为主要内容,建设融都市文明与农村文明于一体的,特色鲜明、科技凸显、精品淋漓、能够代表山东形象的观光农业区。其次,以古文化为内涵,以“三孔、四孟、泰山、一湖”为依托,建设融古文明与现代农业文明于一体的观光农业区。第三,以海疆文化为主线,以千里海岸线旅游为特色,以渔业休闲和现代农业观光为主要内容,建设以海为主,融“海、渔、山、滩、丘”为一体的观光农业区。该区农业生态环境面临各种压力,农业发展首先要以耕地资源为重点,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减少耕地占用。发展经济要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严格控制增量,盘活存量,开发后备资源。其次,要从源头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限量减排。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减少源头污染量。加强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治理,鼓励养殖场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等综合利用方式,对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通过多渠道、多形式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进、企业带动、社会参与、多方投入的秸秆综合利用机制。第三,禁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区域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应当选择适合当地资源优势和环境容量的特色产业,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保准入制度,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坚决禁止在农村建设高污染、高能耗项目。推动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努力降低污染物排放。(五)鲁中南山地丘陵农林复合生态调节功能区

1.区域特征该区位于我省中、南部,包括临沂、泰安、莱芜、枣庄、济宁、日照的部分县(市、区)。区内以山地、丘陵为主,中山、低山和丘陵并存,镶嵌着部分盆地和平原。该区是我省“一体两翼”经济发展整体布局中“南翼”的主体,由27个县(市、区)组成,土地面积40914.0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6.0%。2007年,区域总人口2265.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4.5%。耕地面积139.3万公顷,占全省耕地资源的22.3%,人均耕地面积0.062公顷。1)特色农产品优势明显,且供给能力比较强。该区是我省重要的粮食、油料、蔬菜、果品、畜产品等农产品供给区,拥有传统的干鲜杂果和小杂粮生产历史。该区是我省水稻、薯类、花生、果品、茶叶等主产区,2007年,水稻种植面积5.7万公顷,总产47万吨,分别占全省的45.7%、43.8%;薯类种植面积14.6万公顷,总产108.8万吨,均占全省的56.7%;花生播种面积及产量均占全省的36%;果园面积19.5万公顷,占全省的29.6%;葡萄、桃、杏、柿子、山楂产量分别占全省的25.8%、60.9%、34.9%、54.7%和63.4%。2007年,蔬菜播种面积占全省的25.0%,产量占全省23.4%,“三辣”产品“姜、葱、蒜”驰名国内外;粮食总产量937.8万吨,占全省19.9%,其中,小麦、玉米总产量分别占全省的17.3%和18.0%;肉类总产量占全省的25.6%,蛋总产量占全省的20.3%,奶总产量占全省的14.5%。显然,农产品供给能力比较强。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农业就业与生活保障压力大。该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承担能力较弱,农业的就业与生活保障压力较大。2007年,人均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仅667.6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8310.6,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24.4%(全省平均水平为9.7%),人均农业收入占农村人均总收入的比重为44.5%,而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仅占人均农村总收入的26.8%,第一产业劳均增加值为500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10.8元。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54.7%,农业人口1655.7万人,占区域总人口的73.5%,占全省农业总人口的26.8%。由此可见,该区不但农业的农产品供给功能强而且就业与生活保障功能也较突出。3)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的生态调节功能弱。该区中山、低山和丘陵并存,土层薄、降雨集中、地表径流大,是我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1.5%。尽管该区常年小麦种植面积70多万公顷,水田近6万公顷和经济林20万公顷,只能覆盖四分之一的土地,因此,农业在该地区的生态调节功能较弱。2.主导功能与拓展方向依托区域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区位优势,以确保食物安全、生态安全为目标,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构筑特色农产品产业带,打造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促进区域农业协调快速发展。确保区域永久性基本农田190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300万亩以上。在农产品生产方面,以高标准建设粮食优势产区和花生、瓜菜、果品、黄烟、茶叶、蚕桑、中药材、饲草“八大特色种植产业带(区)”为着力点,扩大基地规模,实现种植品种的优质化、生产的标准化、经营的规模化和产品的品牌化,推进名特优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畜牧业的发展,重点规范畜禽饲养,扩大养殖规模,提高肉蛋奶品质。突出特色创品牌,加快无公害及绿色产品认证步伐,促进畜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按照“大(规模大)、高(科技含量高)、外(外向型)、强(带动能力强)”的发展思路,培育发展一批整体实力强、带动作用大、机制灵活、盈利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重点培植以临沂为中心的我省西部花生加工企业群体,带动鲁南花生生产基地;培植鲁南干杂果加工企业群体,带动鲁中、鲁南林果业生产;重点发展鲁中南生猪加工企业群体,全面促进畜牧业产业发展。逐步形成干鲜杂果、植物油、肉制品、乳制品、蔬菜、茶叶、中草药等农产品加工转化体系,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区域传统农业升级改造,再创区域农业新优势。以小流域为单元,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治、管、用一体化发展,建立工程、生物、农业措施紧密结合的防护体系。加强对各种农业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建立多层次山区立体生态防护体系,提高区域生态防护功能。(六)鲁东丘陵高效农产品供给功能区

1.区域特征该区位于我省东部,由18个县(市、区)组成,境内以低山丘陵为主,山丘外围分布山前冲洪积平原。土地面积26013.0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6.5%。2007年,耕地面积88.5万公顷,占全省耕地资源的14.2%,区域总人口1200.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0%。该区是我省“一体两翼”经济发展整体布局中的一体的主干区,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主体地位,其基础设施、投资环境、产业结构等优势因素决定了该区对山东经济的带动作用。1)传统农产品生产优势明显,供给能力强。该区是我省重要的油料、水果、水产品、畜产品等农产品供给区,2007年,花生播种面积及产量均占山东省总产量的32.2%;果园面积20.5万公顷,占全省的31.1%,水果产量517.1万吨,占全省的38.8%,其中,苹果产量占全省的56.2%,梨产量占全省的31.5%,葡萄产量占全省的42.5%;水产品产量达到382.4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48.5%;肉类总产量89.0万吨,占全省的14.8%;蛋总产量55.3万吨,占全省的15.4%;奶总产量83.9万吨,占全省的31.2%;粮食总产量及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占全省的12~14%。该区农产品所产份额大于土地面积和耕地面积份额,也大于总人口份额,是保障我省油脂、果品、水产品等食物安全的重要区域,农业的供给功能明显。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农业就业与生活保障压力轻。该区自然资源丰富,生产技术体系较完善,生产力水平较高,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全面,经济基础较好,为我省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区域。城镇化水平较高,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承担能力较强,农业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相对较低。2007年,人均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为1693.3元,全省最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42399.3元,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7.0%(全省平均水平为9.7%),人均农业收入占农村人均总收入的比重为30.6%,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人均农村总收入比重高达33.8%,第一产业劳均增加值为9132.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全省平均数的1.5倍,处于全省第一位。农业人口806.3万,占区域总人口的67.4%,占全省农业总人口的13.1%。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50.1%。各类农业园区72个,占我省总数的31.3%。由此可见,该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高,农业与农村经济发达,农业的休闲功能和就业与生活保障功能均比较突出。3)水资源匮乏,干旱发生频繁,农业的生态调节功能弱。该区气候湿润和半湿润,常年降水量为650毫米左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450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5,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0。除平原和谷地有较丰富的孔隙水外,其它地方由于基底为花岗岩和片麻岩,裂隙很少,属地下贫水区。该区常年小麦种植面积43万公顷,经济林20万公顷,约四分之一的土地常年处于覆盖状态,显然,农业不足以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调节。区内林地相对较多,森林覆盖率居全省首位,因此,相对于鲁中南地区水土流失较轻。2.主导功能与拓展方向依托区域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区位优势,抓住半岛城市群建设这一契机,以确保食物安全、生态安全为目标,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深度开发和拓展农业新功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构筑水果、油脂、水产品等高效农产品种植产业带,延长产业链条,通过城乡互动发展和产业融合,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确保区域永久性基本农田110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300万亩以上。该区水产、苹果、花生在全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供给优势指数分别达17.7、3.35和3.93。因此,该区重点围绕优质花生、特色水果、粮食、水产,辅以花卉、蔬菜、食用菌、畜禽等,建设外向型生态农业区;充分利用广阔的浅海滩涂资源,积极拓展海洋农业,大力发展规模水产立体养殖型生态农业和远洋捕捞;充分利用环境优美、名胜较多的优势,发展旅游型生态农业,开发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区(线)和观赏旅游业(带);积极创建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打造生态农业高科技产业。以推进农副产品和水产品的精深加工为主线,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培植以烟台为中心的我省东部花生加工企业群体,带动胶东半岛;培植鲁东蔬菜加工出口型企业群体,促进全省蔬菜产业的发展;培植壮大以烟台为中心的胶东半岛水果加工企业,带动胶东林果业生产;发展胶东肉禽加工企业群体,全面促进畜牧业产业发展;培植胶东半岛海产品加工,带动沿海渔业的发展。在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调节方面,应以拦蓄地表水和全面节水为主,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积极开发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农村新能源。加快沿海防护骨干林带建设,构建以高效生态经济林为主体的多层次森林防护体系,充分发挥经济林的生态调节功能,促进区域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实现区域农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鲁北低洼平原大宗农产品供给功能区鲁西南黄淮平原大宗农产品供给功能区黄河三角洲农牧复合生态调节功能区胶济山前平原鲁中南山地丘陵农林复合生态调节功能区及城郊文化传承休闲功能区27县18县10县40县27县(市、区)(市、区)(市、区)(市、区)(市、区)济阳县鱼台县东营区历下区周村区沂源县商河县金乡县河口区济南市中区枣庄市中区山亭区桓台县嘉祥县垦利县历城区薛城区台儿庄区高青县汶上县利津县槐荫区峄城区滕州市滨城区梁山县广饶县长清县福山区安丘市惠民县兖州市寒亭区天桥区潍城区临朐县阳信县宁阳县昌邑市平阴县坊子区诸城市博兴县东平县寿光市章丘市奎文区微山县邹平县肥城市无棣县市南区昌乐县泗水县乐陵市牡丹区沾化县城阳区高密市岱岳区禹城市曹县

市北区青州市新泰市附表1

山东省农业功能区划方案鲁北低洼平原大宗农产品供给功能区鲁西南黄淮平原大宗农产品供给功能区黄河三角洲农牧复合生态调节功能区胶济山前平原鲁中南山地丘陵农林复合生态调节功能区及城郊文化传承休闲功能区27县18县10县40县27县(市、区)(市、区)(市、区)(市、区)(市、区)陵县定陶县

黄岛区济宁市中区东港区平原县成武县

四方区任城区岚山区齐河县单县

崂山区曲阜市五莲县武城县巨野县

李沧区邹城市莒县夏津县郓城县

胶州市泰山区莱城区临邑县鄄城县

淄川区环翠区钢城区宁津县东明县

张店区德城区河东区庆云县

博山区兰山区郯城县东昌府区

临淄区罗庄区苍山县临清市

莒南县阳谷县

沂水县莘县

蒙阴县茌平县

平邑县东阿县

费县冠县

沂南县高唐县

临沭县续附表1指

标鲁北低洼平鲁西南黄淮黄河三角洲农牧复合胶济山前平原及城郊文化传承休闲功能区鲁中南山地鲁东丘陵原大宗农产品供给功能区大宗平原农产品供给功能区生态调节丘陵农林复合生态调高效农产品供给功能区

功能区节功能区

国土面积(平方公里)27,571.0020,982.0016,899.0024,810.0040,914.0026,013.00总人口(万人)1,575.311,570.09485.072,149.952,265.071,200.40乡村人口(万人)1,284.231,289.57350.691,232.121,929.35919.04农业人口(万人)1,174.061,254.49304.67979.181,655.67806.3农村劳动力(万人)746.07689.56189.39658.761,100.04505.34农业劳动力(万人)412.42525.71104.13265.03591.96252.15农民外出务工量(万人)66.6184.611.1232.4796.227.62农民当地非农就业(万人)220.82205.8521.32176.18212.91224.94

GDP(万元)32,359,894.0018,879,991.0015,012,043.00100,529,998.0041,474,785.0050,896,089.00农业增加值(万元)4,477,205.003,717,311.001,774,294.004,177,562.005,502,012.004,614,853.00农业总产值(万元)8,395,725.006,849,452.003,520,887.007,783,220.0010,102,808.008,643,760.00农民人均纯收入(元)4,934.034,583.015,822.495,799.275,110.767,312.82人均农村总收入(万元)0.6530.59040.90.71560.72050.9375人均农业收入(万元)0.30490.25010.50830.21880.32070.3465附表2

各功能区主要经济社会指标指

标鲁北低洼平鲁西南黄淮黄河三角洲农牧复合胶济山前平原及城郊文化传承休闲功能区鲁中南山地鲁东丘陵原大宗农产品供给功能区大宗平原农产品供给功能区生态调节丘陵农林复合生态调高效农产品供给功能区

功能区节功能区

非农业收入(万元)0.34810.34030.39170.49680.39980.591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万元)12,540.8011,440.6111,432.47254,863.4811,424.4211,880.21农用地面积(公顷)1,832,694.071,467,015.11750,174.061,341,014.042,203,394.851,243,084.03耕地面积(公顷)1,503,336.001,131,342.00469,759.00861,986.001,393,133.00884,813.00林地面积(公顷)712,857.26295,740.06247,028.50328,718.70692,414.06518,003.61园地面积(公顷)110,308.0059,795.0075,629.0694,435.00243,719.67215,253.00草地面积(公顷)0.80217,797.001,358.0010,000.000水田面积(公顷)8,280.0045,456.004,962.0039,058.6765,238.0060多年平均降水量(毫米)557.31651.39580.01692.43775.25694.48农用水资源量(万立方米)456,796.70281,690.00132,332.00139,249.58381,761.20101,002.10工业和城市用水(万立方米)67,576.5224,601.3022,998.0041,151.93250,226.2122,348.00人均口粮消费量(公斤)203.53184.29175.03164.61165.11164.64人均肉类消费量(公斤)11.8714.7312.8721.0815.7426.9农作物总播面积(公顷)2,848,629.002,456,873.00714,483.001,568,101.002,411,134.001,397,518.00附表2续指

标鲁北低洼平鲁西南黄淮黄河三角洲农牧复合胶济山前平原及城郊文化传承休闲功能区鲁中南山地鲁东丘陵原大宗农产品供给功能区大宗平原农产品供给功能区生态调节丘陵农林复合生态调高效农产品供给功能区

功能区节功能区

小麦面积(公顷)1,071,630.00919,626.00184,208.00547,060.00718,061.00432,198.00玉米面积(公顷)949,162.00407,977.00185,262.00480,220.00576,876.00410,275.00薯类面积(公顷)11,101.3020,049.001,093.0043,733.33145,226.0034,426.00豆类面积(公顷)21,325.0053,241.007,479.0028,629.0054,119.0041,297.00谷子面积(公顷)7,275.671,822.0025410,012.004,791.001,258.00高粱面积(公顷)3,429.404472,792.002,829.003,972.00903水稻面积(公顷)8,481.0029,504.002,925.0027,211.0057,143.0060棉花面积(公顷)327,569.00363,263.00202,276.0029,939.0023,414.003,866.00油料面积(公顷)49,924.00135,835.007,571.0093,366.00318,603.00273,823.00花生播种面积(公顷)56,723.00134,190.006,073.0086,778.07307,272.00266,807.00蔬菜播种面积(公顷)330,872.00414,372.00100,041.00249,956.00413,156.00171,893.00果园面积(公顷)80,933.0045,116.0049,324.0084,313.00194,787.00204,620.00粮食产量吨)13,976,143.008,606,141.002,492,994.006,926,360.009,378,368.005,748,156.00水稻产量(吨)67,133.00275,798.0022,119.00233,304.00469,240.00280附表2续指

标鲁北低洼平鲁西南黄淮黄河三角洲农牧复合胶济山前平原及城郊文化传承休闲功能区鲁中南山地鲁东丘陵原大宗农产品供给功能区大宗平原农产品供给功能区生态调节丘陵农林复合生态调高效农产品供给功能区

功能区节功能区

小麦产量(吨)6,923,665.005,226,925.001,133,533.003,064,676.003,919,992.002,441,411.00玉米产量(吨)6,796,604.002,817,296.001,292,615.003,181,669.003,725,788.002,911,371.00薯类产量(吨)99,799.10127,939.008,546.00309,965.001,084,346.00277,003.00豆类产量(吨)88,074.7016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