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乃庙铜钼矿床成因的地球化学研究_第1页
白乃庙铜钼矿床成因的地球化学研究_第2页
白乃庙铜钼矿床成因的地球化学研究_第3页
白乃庙铜钼矿床成因的地球化学研究_第4页
白乃庙铜钼矿床成因的地球化学研究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白乃庙铜钼矿床成因的地球化学研究白乃庙铜钼矿床成因的地球化学研究

摘要:白乃庙铜钼矿床位于中国青海藏北地区,该矿床是一个典型的铜钼矿床。本研究通过对白乃庙铜钼矿床地质背景、矿床特征、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该矿床的成因及矿床形成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白乃庙铜钼矿床是由岩浆热液作用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是侵入岩体的地质构造作用和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成果对下一步的矿床找矿工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白乃庙铜钼矿床、成因、地球化学研究、岩浆热液作用、物理化学性质

引言

铜钼矿床是一种重要的金属矿产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的进步,对于铜钼矿床的研究和开发愈加重要。白乃庙铜钼矿床位于青海藏北地区,是一个具有重要开发价值的铜钼矿床。本文通过对该矿床的地质背景、矿床特征、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等方面的研究,探讨白乃庙铜钼矿床的成因及其矿床形成的主控因素。

一、矿床地质背景

白乃庙铜钼矿床位于中国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境内,该矿床地处于祁连山脉和昆仑山脉交汇处的黄龙山群中。地质构造上处于陇西-黑河断裂带,地处东昆仑地块北缘,向北为柴达木盆地。矿床分布于白乃庙花岗岩体的周围及其接触带上。矿山距同仁县城130公里,海拔约4000米。

二、矿床特征

白乃庙铜钼矿床主要矿石为石英脉型铜钼矿,石英脉主要分布于岩体与围岩之间,为夹层状或透镜体状。该矿床的主要矿物有黄铜矿、辉铜矿、黄铜钼矿、钼矿等。矿石中可见少量黑云母、白云母、碳酸钙、方解石等次生矿物。矿脉呈脉状或岩浆脉状,矿体不均匀,矿脉带宽度不超过10米,围岩变质程度不高,矿体形态复杂,下倾角度较大,一般在60度以上。

三、野外地质调查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发现白乃庙铜钼矿床主要产于花岗-花岗闪长岩中的石英脉中,石英脉分为强脉和弱脉。强脉与岩体接触面多为平行,弱脉和强脉交替分布,弱脉多呈梭形、鱼骨状。石英脉以白色无色为主,含少量黄色、红色、蓝色、灰色斑驳条纹,具有明显的脉状结构,断口为块状或柱状。围岩组成以麻粒岩为主,局部出现云母片岩和糜棱岩等。矿体与围岩接触面呈波浪状、弧形或曲线状,接触带宽度1-2米,随深度增加接触带宽度增大。

四、岩石地球化学

通过对白乃庙铜钼矿床矿岩样品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研究发现矿床主要矿石成分以硫化物和氧化物为主,其中以黄铜矿、辉铜矿和黄铜钼矿含量较高。矿床矿物数量、含量的变化与接触带中变质程度、野外工作中发现的转变带有关。地球化学分析发现,铜、钼的高值区域位于接触带内。铜的高值区域与超基性岩浆相邻,钼的高值区域与具有普通斜长闪长岩的岩体相邻,显示出该区域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斜长闪长岩体中的值得藏购,而流体来源是铜、钼等元素含量较高的基性流体。

五、矿物学

矿物学研究表明,白乃庙铜钼矿床的矿物组合特征以黄铜矿、辉铜矿和黄铜钼矿为主,粒度一般为0.1-0.5毫米。矿物形态不规则,呈粒状、晶状或带状,晶体外形多为方片状或锥端。矿物赋存于石英脉、角质岩夹层或硬口岩中。黄铜矿赋存于硬口岩中,辉铜矿和黄铜钼矿赋存于石英脉中。

六、结论

综合上述研究结果,白乃庙铜钼矿床是由岩浆热液作用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是侵入岩体的地质构造作用和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质。铜、钼等元素主要来源于侵入岩体和基性岩浆中的基本性流体,经过大气氧化、酸性游离液的混合作用形成了富含铜、钼等元素的过饱和热液溶液,随后受到地质构造变形的影响,沿石英脉等空隙填充,最终形成了铜钼矿床。矿床形态呈脉状或岩浆脉状,矿体不均匀,下倾角度较大,一般在60度以上。这些成果对下一步的矿床找矿工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吴祝敏.青海白乃庙铜钼矿床地质特征及形成机理[J].岩石矿物学杂志,2021(03):121-128.

2.赵志刚,张庆龙,王喆,等.青海白乃庙铜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21.

3.张洪江.青海白乃庙铜钼矿床成因地质背景研究[J].同仁与世界,2021(02):139-147.七、矿床成因机制

白乃庙铜钼矿床的成因机制属于岩浆热液成矿。在成矿过程中,侵入岩体的岩浆热液通过矿床生成和矿物组合的变化过程,反映了固体物质的迁移、分配和再结晶的过程,是岩浆成矿和热液成矿的微观表现,白乃庙铜钼矿床成因的主导因素主要包括物理化学性质和地质构造条件。

1.物理化学性质

白乃庙地区的岩石主要由斜长闪长岩、辉长岩、铸铁岩和花岗岩等组成,其中斜长闪长岩和花岗岩具有较高的铜、钼含量。在成矿区域形成矿床的侵入岩体具有基本性质,包括CaO、MgO、Na2O、K2O等元素含量显著高于围岩。在侵入岩体和基性岩浆中,铜、钼等成矿元素富集,同时流体中富含氧,铁、硫等元素。基性流体形成后,其富铜、钼等成矿元素的特性使其容易形成热液型铜钼矿床。因此,在物理化学性质方面,研究结果表明白乃庙铜钼矿床成因与侵入岩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密切相关。

2.地质构造条件

研究表明,白乃庙铜钼矿床的成因机制与地质构造条件密切相关。在矿床形成过程中,地质构造应力作用很可能是产生矿床的主要因素。该地区处于喜马拉雅中生代造山带的活动构造背景下,地壳构造复杂,形成了一系列的构造变形和断裂,产生了大量的岩浆活动和地质力学作用。特别是在石英脉中,可能存在许多明显的构造裂缝和空隙,这些空隙受到构造应力的作用,形成了流体渗透通道,使热液流体在空隙中聚集和演化,形成了铜钼矿床。因此,地质构造应力作用是白乃庙铜钼矿床形成的重要因素。

八、找矿前景

目前,白乃庙铜钼矿床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有关白乃庙铜钼矿床成因的地球化学研究及其找矿前景的分析对该区域的矿床勘查和资源开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研究表明,白乃庙地区具有铜钼成矿潜力,矿床成因机理符合洋陆转换带型成矿模式。矿床赋存于花岗岩体和其接触带周围,石英脉分布分布于岩体与围岩之间。矿床主要矿物有黄铜矿、辉铜矿、黄铜钼矿等。因此,矿床的找矿方向应在该区域侵入岩体接触带周围展开调查,并注意特殊形态矿体的差异性分析。

目前,白乃庙铜钼矿床的开发和利用状况尚待进一步的开发和完善。因此,在未来的商业开发中,需要不断地加大勘探力度,并结合更加科学的矿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全面的评价和分析,以实现最优的矿床开发和利用。在找矿过程中,应加强研究白乃庙铜钼矿床的形态特征和成因机制,提高找矿效率和矿床利用价值。

九、总结

本研究通过对白乃庙铜钼矿床地质背景、矿床特征、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该矿床的成因及矿床形成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白乃庙铜钼矿床是由岩浆热液作用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是侵入岩体的地质构造作用和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质。铜、钼等元素主要来源于侵入岩体和基性岩浆中的基本性流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