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寄生虫学:总论_第1页
医学寄生虫学:总论_第2页
医学寄生虫学:总论_第3页
医学寄生虫学:总论_第4页
医学寄生虫学:总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学寄生虫学蛔虫在小肠寄生蛔虫性肠穿孔钩虫引起的贫血蛔虫性肠梗阻蚊咬所致严重过敏血吸虫病

一、引言

人体寄生虫学(HumanParasitology)概念:研究与医学有关的寄生虫及其与宿主关系的科学研究内容:形态结构、生活史、致病、诊断、流行与防治学科地位:它是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学习目的:认识寄生虫的危害性控制、消灭寄生虫病,防制与疾病有关的医学节肢动物,保障人类健康引言人体寄生虫学医学蠕虫学MedicalHelminthology医学原虫学MedicalProtozoology医学节肢动物学MedicalArthropodology线虫纲吸虫纲绦虫纲棘头虫纲根组虫纲鞭毛虫纲孢子虫纲纤毛虫纲昆虫纲蛛形纲甲壳纲多足纲

三大分支寄生虫细胞生物学寄生虫免疫学分子寄生虫学

四大发展趋势

针对寄生虫本身的分子寄生虫学研究针对寄生虫传播媒介的研究针对寄生虫与宿主间的相互关系及宿主免疫方面的研究对寄生虫基因组计划的研究共栖(commensalism)

其中一方受益,对另一方无益无害(如鱼与大鱼)互利共生(mutualism)

双方均受益(如白蚁与鞭毛虫)寄生(parasitism)

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如蛔虫与人)

寄生虫(parasite)

过寄生生活的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的原生生物

宿主(host)

受害的被寄生的一方称宿主1)共生(symbiosis)

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1、寄生与寄生关系一、寄生虫生物学

体形改变

跳蚤――左右侧扁血吸虫――体扁,圆柱形

某些器官退化或消失

吸虫消化器官--退化绦虫消化器官--消失

某些器官发达

蛔虫生殖器官――24万/条/天猪肉绦虫附着器官――顶突、头钩生理功能变化侵袭力的变化免疫逃避功能的形成基因变异2)寄生虫对宿主的适应性(寄生关系的演化)2、生活史(lifecycle):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感染阶段(感染期infectivestage)寄生虫生活史中对人有感染性的阶段,如蛔虫感染阶段是感染期卵1)生活史类型

直接型

完成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虫卵或幼虫在外界发育到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如蛔虫、蛲虫、鞭虫、钩虫等。间接型完成生活史需要中间宿主,幼虫在其体内发育到感染期后经中间宿主感染人。如丝虫、旋毛虫、血吸虫、肝吸虫、猪肉绦虫等。在流行病学上,常将直接型生活史的蠕虫称为土源性蠕虫,将间接型生活史的蠕虫称为生物源性蠕虫。寄生关系寄生时间寄生部位专性寄生虫

一生或一生中的某个阶段必须营寄生生活。如疟原虫。

兼性寄生虫

既能自生,又能寄生。如粪类圆线虫。偶然寄生虫

偶然侵入非正常宿主。如蝇蛆。机会致病寄生虫

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体内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但当宿主免疫功能受累时,可出现异常增殖且致力增强。如肺孢子虫。

体内寄生虫

在体内生活的寄生虫。如蛔虫。

体外寄生虫

寄生在体表的寄生虫。如蚊、蝇。长期性寄生虫

成虫期必须过寄生生活。如蛔虫。暂时性寄生虫

取食时暂时与宿主接触。如蚊。2)寄生虫的类别3)宿主的类别中间宿主(intermediatehost)

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终宿主(definitivehost)

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保虫宿主(reservoirhost储蓄宿主、储存宿主)

某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又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后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将其体内的寄生虫传播给人。转续宿主(transporthost)

幼虫所寄生的非正常宿主

夺取营养

蛔虫糖、氨基酸、蛋白质营养不良

机械性损伤

(1)机械性阻塞猪肉绦虫――肠梗

(2)机械性压迫棘球蚴――压迫肝组织

(3)机械性损害钩虫――咬伤肠粘膜、导致贫血

毒性与免疫损伤棘球蚴囊液――变态反应、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二、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1、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1)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应答A、固有免疫(innateimmunity,先天免疫)皮肤粘膜和胎盘的屏障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体液因素B、适应生免疫(adaptiveimmunity,获得性免疫)免疫效应增强抗感染免疫引起免疫病理损伤和寄生虫性变态反应免疫抑制抑制抗感染免疫减轻免疫病理损伤和寄生虫性变态反应免疫应答的类型2、宿主对寄生虫感染的反应免疫应答的过程宿主对寄生虫感染免疫效应的机制宿主免疫应答的结果消除性免疫如皮肤利什曼病(无虫免疫)非消除性免疫带虫免疫如疟原虫病伴随免疫如血吸虫病

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使原有原虫数量减少对再感染有免疫作用对原有成虫不起作用对入侵童虫有杀伤力已清除虫体具完全免疫速发型(过敏反应型、I型)

如血吸虫――尾蚴性皮炎细胞毒型(II型)

如黑热病――贫血免疫复合物型(III型)

如血吸虫――肾病迟发型(细胞免疫型、IV型)

如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寄生虫感染引起的宿主免疫病理损害--变态反应2)寄生虫的免疫逃避源于宿主的免疫逃避机制宿主的遗传特点新生儿的免疫无反应性成熟宿主的免疫低反应性源于寄生虫的免疫逃避机制寄生虫降低其抗原对宿主的免疫反应性:物理隔绝、抗原模拟利用寄生虫自身抗原躲避宿主的免疫攻击:抗原变异利用宿主抗原躲避宿主的免疫攻击:抗原伪装寄生虫利用宿主的免疫系统:误导免疫应答、抑制免疫应答直接对抗宿主的免疫效应:干扰免疫效应的生化过程、破坏或中和抗体、破坏补体、变换寄生部位、诱导宿主免疫细胞凋亡其它机制:快速修复、封闭抗体等3、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学特点

1)寄生虫感染的普遍性2)多宿主与宿主特异性3)抗原的复杂性4)宿主免疫效应机制的多样性5)宿主免疫应答的遗传相关性6)感染慢性化、反复感染与免疫逃避7)宿主免疫应答作用的两面性4、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结果1)寄生虫致病力<宿主防御力健康状态2)寄生虫致病力=宿主防御力带虫3)寄生虫致病力>宿主防御力寄生虫病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作为病原引起疾病

——作为媒介引起疾病的传播

——造成经济损失WHO确定的十大热带病:——疟疾(malaria)

——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

——淋巴丝虫病

——盘尾丝虫病(filariasis)

——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

——非洲锥虫病

——美洲锥虫病(trypanosomiasis)

——登革热(denguefever)

——结核(tuberculosis)

——麻风病(leprosy)三、寄生虫的危害性东方次睾吸虫、埃及棘口吸虫(福建)为国内外人体感染首次报告扇棘单睾吸虫(广西)为国内人体感染首次报告虫种感染率(%)感染人数(万)土源性线虫19.5612900

钩虫6.123930

蛔虫12.728593

鞭虫4.632909带绦虫0.2855华支睾吸虫(流行区)2.401249蛲虫(12岁以下儿童)10.282001~2004年底,我国人体感染蠕虫26种,感染率21.74%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二○○五年五月十六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我国寄生虫病现状

土源性线虫(钩、蛔、鞭虫等)感染率↓,感染人数↓

与1990年相比,感染率下降63.65%

感染人数减少了4.07亿人食源性寄生虫的感染率在部分省(区、市)↑

与1990年相比,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上升了75%(广东182%、广西164%、吉林630%)

带绦虫感染率上升了52.47%(西藏97%、四川98%)

包虫病和黑热病在西部地区流行仍较严重

包虫病患病人数为38万人(四川、青海、西藏、甘肃等省)

黑热病患病人数96人(新疆85人、四川6人、甘肃5人)我国寄生虫病现状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二○○五年五月十六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带虫者

无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但可传播病原体

如感染阿米巴,80%为带虫者慢性感染

无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如有些血吸虫病患者。隐性感染

不出现临床症状,又不易查出病原体如肺孢子虫偶然感染非人体寄生虫偶然感染人类 如广州管圆线虫 多寄生现象

同时感染≧2种寄生虫集聚感染群发感染幼虫移行症

幼虫在非正常宿主体内存活移行,局部或全身损害皮肤型如斯氏狸殖吸虫――皮下结节或包块内脏型如斯氏狸殖吸虫――损害肝异位寄生

在常见寄生部位以外寄生,并造成损害如肺吸虫寄生在脑、肝,引起脑和肝的损害四、寄生虫感染的特点五、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寄生虫病的流行寄生虫病的防治传染源

病人、带虫者、保虫宿主、转续宿主等传播途径土壤传播如蛔、鞭、钩虫等需在土壤中发育为感染性卵或幼虫水传播如血吸虫尾蚴经皮肤,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经口食物传播如吃生蔬菜引起蛔虫感染,吃生鱼肉引起肝吸虫感染吃生猪肉引起猪肉绦虫感染空气(飞沫)传播如蛲虫卵经呼吸道节肢动物传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