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东邻安徽省休宁县和本省婺源县、德兴县,南连本省万年县、弋阳县,西靠本省波阳县,北与东北同安徽省东至县和祁门县毗连。著名旅游胜地庐山、龙虎山、三清山、黄山、九华山环绕其间。鄱阳湖、千岛湖互映左右。名山胜水,拥出瓷城。市区距海岸线302公里,距省会南昌249公里。全市土地总面积5247.9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408平方公里,浮梁县面积2867平方公里,乐平县面积1973平方公里。1990年,全市共有人口134.34万,其中市区人口37.77万,浮梁县人口26.93万,乐平县人口69.64万。景德镇是一座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古镇。春秋时,此地是一个尚未开发的山区,山高林密,人烟稀少,当时为楚所辖。秦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为36郡,景德镇属九江郡番县。汉改隶豫章郡鄱阳县。三国时属吴地。东晋起开始设镇,名新平镇。唐武德四年,就镇设县,称新平县。唐开元四年,更名为新昌县,县治设于距镇10公里的旧城,镇为县辖,因镇在县南(一说在昌江之南),故改名昌南镇,亦名陶阳镇。唐天宝元年,改新昌县为浮梁县,镇仍为县辖。宋景德年间,宋真宗赵恒命昌南进御瓷,底书“景德年制”四字,因瓷器精美,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于是昌南之名淹没,景德镇之名一直沿用至今。明清时,景德镇瓷业发达,贸易昌盛,与湖北汉口、河南朱仙、广东佛山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镇。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宣告解放,千年古镇获得新生。当年5月5日,设立景德镇市,先后为浮梁专区、上饶地区所辖。1953年6月15日,经政务院批准,景德镇市升为省辖市。1960年9月30日,原浮梁县建制撤消,其行政区域划归景德镇市。1983年10月,又将原上饶地区所辖的乐平县和波阳县所辖的鲇山乡、荷塘垦殖场划归景德镇市管辖。1982年,国务院正式命名景德镇市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1985年2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甲类开放地区。1988年11月2日,国务院决定恢复浮梁县建置,同时撤消蛟潭区、鹅湖区,其行政区域划归浮梁县,县隶属景德镇市。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所产瓷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千百年来,景德镇因瓷器而名扬四海,瓷器因景德镇而身价百倍。郭沫若诗云:“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在此都”。景德镇,是举世闻名的瓷都。早在汉代,这里的劳动人民就靠山筑窑,伐木为薪,开始了陶器的烧造。到南北朝的陈朝,制瓷业有了较大进步。史书称,景德镇“水土宜陶”,镇瓷“自陈以来名天下。”隋唐开始,制瓷工人掌握了用高火度烧造瓷器的方法,所制瓷器色泽素润,“莹缜如玉”,质地坚固,被誉为“假玉器”。唐武德四年,唐高祖曾下沼“制瓷进御”。宋代制瓷工艺又有新的提高。瓷器洁白不疵,釉水晶莹,尤以影青瓷为代表作。这时的景德镇瓷器,在胎质、造型、釉色、制作等方面都进入了兴盛时期,西方人称之为“瓷器成功的时代”。景德镇作为瓷都的地位,实际上是在宋代奠定的。元代,官方在景德镇设置“浮梁瓷局”。其时镇内不仅有官办“枢府”窑,而且民窑也增至300座。元代烧造的青花白瓷和青花釉里红,被誉为“人间瑰宝”。青花瓷的出现,结束了我国瓷器以单色釉为主的局面,把瓷器装饰推进到釉下彩的新时代,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瓷器之特色。明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镇设“御窑厂”。其时镇内官窑有58座,民窑达数百座,“昼间白烟掩盖天空,夜则红焰烧天”,足见其生产规模之宏大。明中叶以后,制瓷技艺高超,产品精美,“为天下窑器之所聚”。清代,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封建社会景德镇瓷业的鼎盛时期,镇内人口逾十万,瓷业发达,商贾如云,有“绝妙花瓷动四方,廿里长街半窑户”之说,制瓷工艺达全国最高水平,创造了闻名退遐迩的古彩、粉彩、珐琅彩和各种名贵色釉。但在鸦片战争以后。景德镇的制瓷业遭到了严重摧残,到解放前夕,整个瓷业生产已奄奄一息。自汉代至解放前夕,景德镇何以能够成为千年不断窑火的陶瓷产地?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就其主要方面而言,作者觉得大体有这样几点:一是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首先,有非常丰富的陶瓷资源。最德镇境内多为中低山和丘陵,瓷土矿藏极为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仅藏量丰富,而且土质优良,有的优质瓷土,仅为景德镇所独有。其次,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景德镇附近地区,盛产各类木材。松木多,杂柴多,为烧瓷提供了充足的燃料:林木多,为建造制瓷厂房和制造工具、设备提供了充足的材料。再次,有众多的河流和丰富的水资源。景德镇境内河流纵横交错,从四面八方汇集市区,形成便利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千万年来,这些河流为原燃料的运进和瓷器的运出提供了方便。同时,丰富的水资源也为瓷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工业用水。此外,水资源还有一个作为动力的特殊作用,古代制瓷矿石全靠人工粉碎,所耗人力甚多,后来劳动人民充分利用水流落差作动力,在一些支流上安装起水轮车和水碓,用以粉碎瓷石,制作瓷土、釉果。这种水轮车,最大的装碓达16支,最小的也装有4支。以前在浮梁的瑶里、三宝蓬、湖田、兰田、东流、寿溪坞等处沿河都有装置,据记载,当地原有水轮车约600余部,有水碓4700余支,最盛时超过6000支。每当春夏水发,车轮旋转,水推翻腾,可谓“重重水碓夹江开,未雨殷传数里雷”,长期以来,蔚为奇观。二是技湛艺精实力雄厚。一方面,景德镇有着两千余年的制瓷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从事瓷业,逐渐形成了一支技艺精湛的制瓷队伍。另一方面,历史上北方战事频繁,尤其是在宋室南渡以后,北方的许多产瓷区遭受战争祸害,瓷业无法正常生产,各地名窑的能工巧匠纷纷迁来景德镇,带来了精湛的制瓷技艺,使景德镇逐渐形成了一支“聚全国名窑之大成,汇各地特技之精华”的制瓷队伍。三是历代朝廷比较关注。景德镇所产瓷器,自唐初贡于朝廷之后,遂引起皇帝的注意,钦命制瓷进御。宋代,朝廷派官在镇督造御瓷,并书年号于器。明、清时,朝廷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御厂,专门烧造御瓷。朝廷为了把瓷器造好,不仅集中了大批的优秀工匠,而且烧造中不惜工本。这些,对提高景德镇的制瓷技术、瓷器质量和声誉均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再者,历代帝王与贵族对瓷器的喜爱与嗜好也不尽相同,时而尚白,时而尚红,时而尚黄,时而要巧制龙缸,时而又要精烧宴具,凡进御的瓷器,造型必须至精至美,绘画必须维妙维肖。在这种苛刻要求下,迫使工匠不得不呕心沥血,刻苦研造。工匠们受尽了摧残,但同时也促进了景德镇制瓷技艺的提高。四是官窑民窑竞争激烈。昔日,景德镇既有官窑,又有民窑。官窑为使自己在技术、原料、产品等各方面处于垄断地位,他们采取各种措施限制民窑。而民窑为了生存,也不断采取相应的对策,奋发图存。在“官民竞市”的状态下,互相吸收对方的优良产品及制作技术,促使了景德镇制瓷技艺的日益提高。五是当地环境相对安定。因景德镇地处偏僻山区,交通不便,历史上直接受战争祸害较少,较之北方的一些产瓷区来说,环境比较安定,瓷工们可以安心务瓷,钻研技术。六是瓷业与农民相依为命。景德镇制瓷所需的瓷土,烧瓷所需的松柴,烤花所需的木炭,包装所需的稻草等原、燃、材料,历来都靠当地农民提供,可以说,瓷业与农民是“相依为命”。这支土生土长的队伍,瓷业兴隆时,可以为瓷业服务;瓷业不景气时,可以重操农业或其他副业;瓷业生产好转时,又可转过来为瓷业服务。正因为拥有这样一支亦工亦农的队伍,所以当地的瓷业能够渡难应变,一代一代延续下来。从汉代至解放前夕的两千年中,景德镇的瓷业虽有一定发展,但与其它工业的发展速度相比,与国内外一些产瓷区的发展速度相比,还是显得比较缓慢。解放前,景德镇瓷业的发展速度何以那样缓慢呢?我想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点:(一)没有建立原、燃、材料基地。昔日景德镇瓷业所需的原、燃、材料主要靠镇郊农民提供,但原、燃、材料生产方式都是原始的。火药是中国的伟大发明,然而解放前景德镇开采瓷石却不用炸药,而是先用柴草在矿坑里烧,待矿石局部膨胀、松动后,再用铁镐挖。显然这种提供是有一定限度的,一旦瓷业的需求超出了这个限度,就承受不起了。前面说过,过去瓷业生产对农民的依赖性大,亦工亦农的农民有其能够使瓷业延续发展的—面,但也有其制约瓷业发展的一面,因为每逢农忙季节,他们要集中精力务农,无闲去搞瓷用原、燃、材料,往往使瓷用原、燃、材料的供应突然中断。再者,到了枯水季节。原料粉碎和运输都很困难,瓷业所需的原料亦无法满足。由于旧时景德镇没有建立原、燃、材料生产基地,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瓷业的发展。(二)瓷业生产时断时续,工人生活没有保障。解放前,景德镇瓷业多为小作坊。即使是资本家经营的瓷厂,也是资金少、规模小,生产条件很落后,到了严寒季节,因无保温设施,瓷坯会冻坏。所以,每年春节前后都要停产3—4个月。在这几个月里,工人要自行谋生,有的回乡干农活(那时工人多是家住农村),有的挑担卖菜,有的到外地靠打零工糊口。如果遇到原燃料涨价或瓷器销路不好,老板无利可图,便随时解雇工人,这时瓷业工人的景况就更惨了。作为陶瓷生产的主体——工人,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亦是影响瓷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三)受交通运输条件制约。旧时景德镇瓷业所需原燃材料的运进和所产瓷器的运出均靠运力很弱的小木船、竹筏承担。到了枯水季节,运输更加困难,而此时恰是瓷业生产的黄金季节。资金宽裕点的厂家,可在水运好的季节储备些原、燃、材料,大多数小瓷厂不要说储备,就连日常生产都难维持。在这样的状况下,瓷业生产怎会有大的发展?(四)产品不能适应市场发展变化,缺乏竞争能力。长期以来,景德镇千家万户的小瓷厂都是各搞各的,只生产单件产品,尽管这些单件产品做工精致,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喜欢装饰新颖的成套餐具,而这些产品景德镇又提供不出。这样,不仅市场被人家占领了,同时也影响了自家烧制成套餐具技艺水平的提高。此外,明、清时的御窑,对景德镇瓷业既有促进的一面,也有负面的影响。其时御窑厂的制品,从器型到画面设计都是宫廷定的,工匠无权作半点改动,只许依样画葫芦。所以,长期以来景德镇陶瓷艺人的复制能力一直较强,而创作能力就不怎么样。配套能力和创造性的不足,不仅束缚了景德镇早年的发展,而且解放后仍受其影响。如何估价解放后的景德镇瓷业?这个问题,见仁见智。根据本人在景德镇工作多年的粗浅体会,我想用四句话来概括,这就是:有发展,有差距,有困难,有希望。有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景德镇从制瓷工艺到生产规模都发生了一系列历史性的变化。原料粉碎,已从水碓粉碎发展到雷蒙机和球磨粉碎;原料精制,已从脚踩练泥进化到真空练泥;成形,已从手工拉坯、太阳干燥发展到滚压成形、键式干燥;烧炼,已从烧柴发展到烧煤、烧油和烧煤气;窑炉,已从以间歇窑为主发展到以隧道窑为主;彩绘,已从手工绘画发展到以贴花为主;烤花窑,已从馒头炉发展到由微机控制的电热烤达炉和辊底烤花窑;制瓷设备,解放后共从国外引进先进设备123台(套),使瓷业的技术装备不断增强;生产厂家,经过改组改造,已从解放初的2000多户极为分散的手工作坊,发展到50多户基本集中连片的日用瓷生产工厂,其中大中型出口瓷生产工厂有15户。经过数十年的建设与改造,景德镇在过去“草鞋码头”的破烂摊子上,逐步形成了包括地质勘探、矿山开采、原料加工、石膏模具、窑具、窑炉、陶瓷机械、耐火材料、瓷用化工、内外销售、陶瓷科研、陶瓷教育在内的比较完整的陶瓷工业体系和科工贸体系,这些专业协作的科工贸体系在国内和国际都是罕见的。生产技术的巨大变革,推动了陶瓷生产的迅速发展。到1990年,日用陶瓷年产量已增至3.65亿件,为解放初的5.75倍。陶瓷工业总产值年平均以8.7的速度增长。同时,还发展了建筑卫生瓷、电瓷、工业瓷。不仅许多失传的产品得到了恢复,而且创出了一批新产品。陶瓷工业系统从1949年至1990年,累计完成利税7.32亿元(其中利润累计3.44亿元),为国家创汇5.01亿美元。景德镇作为国内的主要产瓷区,日用瓷产量、出口瓷创汇均名列全国前茅,单件瓷创汇水平最高,获得国际金奖和国家金、银牌的产品居全国之首,国家订制的外交礼品瓷中,90%以上都是由景德镇烧制的。所有这些,表明今日景德镇仍不愧为中国的瓷都。有差距。40多年来景德镇瓷业有了巨大的发展,但与国内外先进产瓷区相比,在不少方面仍存有差距。产品质量方面,大批量生产的日用瓷一级品率还不够高;品种方面,适应港、澳、东南亚的传统品种比较多,适应欧美市场的品种比较少,单件大路货多,高档配套日用瓷较少;技术装备方面,少数企业的一批生产设备达到国内外的先进水平,多数企业的生产设备仍属国内一般水平,新发展起来的集体企业的设备则更加简陋。此外,劳动效率也偏低,人均年劳动生产率(按1980年不变价)仅0.66万元。质量不高,出口创汇少,工效低,不仅影响了对国家的贡献,也影响了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看到差距的同时,我们更应当认清产生这些差距的原因。依本人孔见,我认为之所以会产生这些差距,其根本原因就是因循守旧的习惯势力一直在羁绊着我们。解放前,景德镇瓷业始终保持着手工业小作坊的生产经营方式,长期形成的因循守旧的习惯势力可以说已经发展到了根深蒂固的地步。建国后,经过40多年的改造,这一习惯势力虽然得到较大的克服,但时至今日它仍然是影响景瓷进步的主要障碍之一。今天,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仍有少数领导干部缺乏应有的商品意识和竞争意识,对当今国内外市场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缺乏认真的研究;有的领导干部固步自封,抱残守缺,安于现状,认识不到差距或只是在口头上承认差距。我认为这些才是真正的差距,或者说是差距的根源。若这方面的问题不解决,就难以跟上改革开放的形势,那么“振瓷都声誉,创一流水平”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了。有困难。景德镇要巩固、提高瓷都的地位,要缩小同国内外先进产瓷区在某些方面的差距,还存在不少困难。一是技术装备落后。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其发明的时间早于蒸汽机两千多年,然而到蒸汽机发明后的180年,即景德镇解放时,本市陶瓷工业还没有一台蒸汽机,当时最先进的设备只有一台皮带车床和一部小型发电机,其余均为古老、落后、简陋的设备。这就是景德镇陶瓷工业的技术装备基础。解放以来国家共拨款2.16亿元(其中用于技改的为8357万元,用于基本建设的为1.28亿元)用于景市瓷业改造与建设,使瓷业的技术装备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国内外一些先进产瓷区相比,仍显得比较落后。要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就得花很多的钱。景德镇所生产的陶瓷品种,大都为微利产品,凭目前这种经济状况,要想拿很多钱来武装技术装备,几乎是不可能的。二是管理比较落后。应该说,解放40多年来,景市瓷业的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国内外先进管理水平相比,仍存在着很大差距。目前景市瓷业的管理仍属粗放型管理。据我所知,现时在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至少有这样几个:其一,多数瓷厂管理松懈,纪律松弛。不少工人干活抢工图快,粗制滥造,无政府主义思潮仍然存在。其二,分配不合理。在多数工厂,产品质量的好与差,只涉及职工的奖金,不涉及职工的基本工资。这样就仍不能真正起到奖勤罚懒的作用。其三,厂房分散,不便管理,浪费惊人。解放初期全市有2000多家小作坊,“三大改造”后陆续进行厂房调整,加上建国后几十年的投资改造,瓷厂的生产条件已大为改善。但是由于基础太差,投资有限,至今仍有些瓷厂横跨几条街,有的车间分布在居民区,仅厂内原材料、半成品的运输队伍就占相当大的比例。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有数目可观的投资,而且居民搬迁工作量也很大。其四,工贸科分割,“各唱各的调”,致使景瓷的群体优势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三是技术力量薄弱。振兴瓷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景德镇目前各瓷厂不要说没有中心试验室,就连起码的测试手段都不完备。仅有的技术人员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景德镇,有轻工业部陶瓷科学研究所、陶瓷学院,有省轻工业厅陶瓷研究所、陶瓷工业技术学校。这些科研院所工作是努力的,为景瓷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由于隶属关系不同,加上经费少,他们要花很大精力去保自身的生存,无力去攻高新课题。同时生产与科研联系制度不健全,因而未能形成真正的合力。再者,前些年各瓷厂都招收了大批青年工人,增加了新鲜血液,改变了职工队伍的老化状况,这是可喜的事,但随之而来的对青年工人的培养教育任务也是艰巨的。有希望。尽管目前陶瓷工业存在的差距不小,困难也不少,但振兴景瓷仍大有希望。之所以有希望,就是说景德镇发展陶瓷工业有着许多有利的条件。一是解放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瓷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改造,为景德镇陶瓷工业打下了一个初步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其中有些技术已经具有八十年代的国际水平。二是国家计委、轻工业部和省、市领导十分重视景德镇陶瓷工业,对景瓷技改投资给予优先安排。市里对陶瓷工业系统当前资金紧缺、还贷困难也十分关心,多次表示要根据需要与可能对陶瓷工业实行更优惠的政策,“放水养鱼”,以支持瓷业渡过当前暂时困难。三是管理正在逐步加强,特别是陶瓷利工贸集团已经成立,这将更好地发挥群体优势。四是景德镇陶瓷的前进目标已经明确。1989年5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陶瓷工作会议,向陶瓷工业系统和全市发出了“振瓷都声誉,创一流水平”的号召。1990年5月召开的市委五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集中研究了全市陶瓷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作出了《关于解决当前陶瓷发展中几个突出问题的决定》。1991年3月,中共景德镇市委五届七次会议和市人大九届六次会议通过的景市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为今后十年景德镇陶瓷工业的发展勾画了宏伟的蓝图,要求全市上下继续围绕“振瓷都声誉,创一流水平”的目标,以技术进步为先导,以提高质量为中心,以扩大出口为重点,以发展大陶瓷为方向,按照“改造、创新、调整、联合”的要求,努力把景德镇市建成为全国第一流的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瓷都地位要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大陶瓷的格局要基本形成,日用陶瓷主要经济指标要领先于全国同行业,部分企业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些目标既具体又明确,既鼓舞人心,又繁重艰巨。我们相信,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条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充分调动陶瓷战线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振兴景瓷的目标一定可以实现。明代以后的景德镇瓷业明代,景德镇瓷器的内销市场颇为广阔。《天工开物•陶蜒》载,明时“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江西通志》云:“自燕云而北,南交址,东际海,西极蜀,无所不至,皆取于景德镇。”当年景瓷在国内的市场之广阔,由此可见—斑。考古结果也表明,明时景德镇瓷器已销往江西各地及江苏、云南、广西、安徽、湖南、四川、陕西、山西、河北、浙江、湖北、广东、福建等省。明代景瓷运销海内,绝大部分靠水运,经长江转运至全国各地。明永乐、宣德年间,郑和七下西洋,使远洋贸易得到迅速发展。瓷器是远洋贸易中不可缺少的物资,随着远洋贸易的日益兴旺,景德镇瓷器的外销也日渐红火。明时景瓷输出主要通过这样四种途径:政府对外国的赠予;各“入贡”国家使节回程的贸易;永乐、宣德年间郑和大规模的航海贸易;民间的海外贸易。《星槎胜览》、《瀛涯胜览》云,明代景德镇所产的青白瓷。广泛地传到世界各国。《出鸟蓝馆日记》说:“明崇贞十四年六月二十—日,—艘由郑芝龙派出的中国海船,内省瓷器1447件;同年七月十日、从福州发的—艘小船,装着瓷器2700件;又十月十七日,大小海船97艘驶入长崎码头,共裁瓷器20000件”,可见输入日本的瓷器数额之大。据有关文献记载,明时菲律宾仍为中国陶瓷贸易的据点,其自销和转口量均很大;当年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等国、也—直处于通往阿拉伯国家的航途中,明以前这些国家的陶瓷贸易就很兴旺,到明代陶瓷贸易已更加兴旺;还有阿拉伯、伊朗、阿曼、土耳其、叙利亚、黎巴嫩等国,一直与我国有陶瓷贸易往来,到明代这些国家已成为中国同欧洲陶瓷贸易的桥梁。一些文献还提到,十六世纪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德国、瑞典、丹麦、奥地利、俄国、意大利、比利时等许多国家都先后来人到中国,直接在广州、厦门等地进行陶瓷贸易。明正德九年(1514年),仅葡萄牙航海家科尔沙利等人就从中国运走瓷器10万件。1602年,荷兰设立东印度公司,据不完全统计,自明万历至清初,该公司共购去中国瓷器1011万件。以后,法国、英国也相继设立了东印度公司,并在广州设立了分公司,大量收购中国瓷器,从此,景德镇瓷器在欧洲大为流行。明代,景德镇与国内外的技术交流也比较频繁。例如:——永乐间,明使尹凤出访朝鲜时曾将景德镇所产的甜白瓷赠于朝鲜朝廷。朝帝李世宗见到这种瓷器后,当即令全罗北道、全罗南道及平安北道的新义洲等地仿造。后来,这些地区仿景德镇之造法,均逐渐造出了类似景德镇产的甜白瓷。——宣德、景泰间,明帝曾3次派使节出访朝鲜,先后将景德镇产的青花碗、盘、杯等瓷器赠送朝鲜朝廷。朝帝得到这些青花瓷后,又令官窑仿造。此后,不仅官窑造出了与景德镇相似的青花瓷,而且成川、南原、青松等地的民窑也陆续造出了青花瓷器,其风格与明宣德、景泰间景德镇所产青花瓷极为相似。——宣德时,朝鲜的永兴、开城、江华岛沿岸等地还效景德镇烧造釉里红之法,产出了一种辰砂瓷器,其造型、纹饰均酷似当时景德镇所产的釉里红瓷器。——正德六年(1511年)春,日本陶瓷艺人伊藤五郎太夫前来景德镇,在镇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不但刻苦学习青花瓷制作技术,而且结识了当地的不少制瓷名匠。回国后,他先后在伊万里及奈良附近的鹿背出开窑,所造青花瓷,色泽艳丽,浓淡适宜。——景德镇于明宣德创出了祭红,于明成化创出了斗彩,于嘉靖、万历创出了五彩及素三彩、描金,制作这些瓷器的技法也先后传入了日本,后来日本也造出了类似风格的瓷器。一—十五世纪时,越南在河内附近创办制瓷工场,曾聘请景德镇制瓷技师前往指导。该场后来生产出了各类与景德镇大体相似的青花瓷器。——十五世纪以后,泰国生产的一种青花蓝釉陶器,造型、纹饰均与明初时景德镇的瓷器基本相似。有关专家认为,当年泰国制作这类瓷器的技艺,极有可能是直接或间接从景德镇学去的。——十六世纪前后,埃及、波斯、伊拉克、土耳其等国所产的青花瓷器,均明显地模仿景德镇青花瓷之风格。当年有位名叫查尔丁的瓷商在参观了伊朗的陶瓷工厂后说:“这些陶瓷制作的方法,和中国完全相同。”——十六世纪前后,阿拉伯人将中国制瓷匠师请去,很快就制出了与中国相似的软质瓷。不久这一制瓷技术又传到了意大利,意大利的炼金士安东尼奥于1470年也造出了类似中国产的软质瓷。此后,中国的制瓷技法又传到了荷兰和法国,它们不仅产出了软质瓷,而且还运用景德镇绘制青花的技法,造出了大批绘有龙凤、麒麟、花鸟、山水等纹饰的青花瓷器。——宋末明初,景德镇在学习河北磁州窑烧造釉上红绿彩工艺的基础上,于明朝早期创出了釉上矾红彩、青花红彩、青花斗彩、五彩等多种新的装饰方法。——嘉靖间,景德镇在学习山西晋南地区制作法华彩工艺的基础上,创出了别具一格的珐华彩。明中后期,景德镇从浙江哥窑引进了制作纹片釉的技术,烧出了类似哥窑的纹片釉瓷器。明中后期,景德镇从浙江龙泉窑引进了制作冬青釉的技术,造出了类似龙泉窑的冬青釉瓷器。——明时,景德镇在学习北方瓷窑制作低温铅釉技术的基础上,烧出了孔雀兰等低温铅釉瓷器。——永乐、宣德时,景德镇在学习、借鉴伊斯兰陶器造型的基础上,造出了不少双耳扁瓶、双耳折方瓶等异型瓷器。——明代,特别是正德、嘉靖时期,景德镇在学习、借鉴伊斯兰装饰形式的基础上,造出了大批以波斯文字为装饰纹样的瓷器。明代,景德镇陶瓷界还出现一批成绩卓著的陶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周丹泉字时道,苏州人,明隆庆、万历间的制瓷名匠。周氏善仿古器,所制定鼎、文王鼎等器,足以乱真;所制陶印、文式、避邪、龟象、瓦钮、连环,其成色概如白定。周氏所办的窑厂,被称为“周窑”。崔国懋明隆庆、万历间的制瓷名匠。他所制的瓷器,多仿宣德、成化之器,制作精细。崔氏所办的窑厂,被称之为“崔公窑”。昊十九又名昊为,景德镇人。生于明嘉靖前期,卒于明万历后期,明代制瓷名家。昊出身于瓷业世家,家境清贫。他为人正直,聪明过人,工诗善画,一生从事陶瓷事业,所制瓷器,精美绝伦。他制作的流霞盏,明如朱砂,色如晚霞;制作的卵幕杯,薄如蝉翼,晶莹透亮:制作的瓷壶,造型优美,风格典雅。明万历间,御史樊玉衡曾赠给昊十九一首诗,诗云:“宣窑薄甚永窑厚,天下驰名昊十九;更有山诗清动人,匡庐山下重回首。”这首诗,既表达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又高度赞扬了昊十九超人的制瓷才华。北京故宫博物院现仍藏有昊十九所制的凸雕九龙方盂,口有铭文,文曰:“钧尔陶兮文尔质,龙函润珠旭东壁万历昊为制。”童宾字定新,景德镇人,生于公元1567年,逝于公元1599年,明代烧瓷技师。童自幼失去父母,生活无着,为谋生计,从小投师学艺,从事烧瓷行当。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太监潘相奉皇命抵景德镇督造大龙缸,烧造许久,终不成功。潘相急煞,加倍逼迫和残害瓷工。童宾为抗议朝廷,一日纵身跳入烈火熊熊的窑内,以骨作薪。翌日开窑—看,龙缸竞出奇地烧成功了。瓷工们为纪念这位秉性刚直的英雄。称颂他为“风火仙师”,并在御窑厂的左侧建了—座“风火仙庙”。风火仙庙神龛内供奉童宾坐像,两边有烧瓷各工种(把桩工、驼坯工、加抄工、兜脚工、打杂工、小夫手、二夫子、三夫手)的神位。其时,全镇烧瓷行业还定出行规,规定每二十年举行一次迎神盛会。这种盛会既庄重又热闹,成为历代全镇陶工的盛会。每举行盛会,邻县农民、商人和工人家属都赶来看热闹,整个街道每每被挤得水泄不通。这种迎神盛会,—直延续到1949年才中止。入清后,特别是三藩叛乱平息之后,清王朝为了缓和民族矛盾,维护其封建政权,采取了招民垦荒、蠲免钱粮等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同时,清王朝对部分手工业废除了“匠籍”的束缚,使包括瓷业在内的民营手工业得以迅速发展。陶瓷史学界普遍认为,清代的前半期,景德镇的瓷业与明代一样,代表了整个封建时代的高水平,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制瓷技艺达到了历史的高峰,为我国封建社会瓷业的黄金时代。瓷业规模日益扩大。清人沈怀清云:清前半期,景德镇“事陶之人动以数万计”。曾在景德镇住过7年的法国传教士殷宏绪1712年给法国教会写信说,清前半期,“景德镇拥有一万人千户,人家……从各处袅袅上升的火焰和烟气,构成了景德镇幅员辽阔的轮廓。到了夜晚,它好象是被火焰包围着的—座巨城,也象一座有着许多烟囱的大火炉”。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写道,清雍正至乾隆初,景德镇“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籍此食者甚众”。这些说法,虽有些夸张,但也说明清前半期的景德镇已是一个繁荣的瓷都。顺治十一年,开始在明代御厂的旧址建厂造瓷,规模较大。《景德镇陶录》说,当年的御窑厂“厂跨珠山,周围约三里许。中为大堂,堂后为轩为寝,寝北有小阜即珠山所由名,旧建亭其上。堂两旁为东西序;又南延南各有门,又东为官署,为东西大库房。为仪门,为鼓亭。为督工亭。为狱房,今废。为陶务作廿有三:曰大器作、曰小器作,曰仿古作,曰雕镶作,曰印作,曰画作,曰创新作……曰写字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利水电工程考试真题解析及答案
- 行政管理专业经济法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 物业服务确定及升级合作协议
- 汽车电气系统维护与修理考试题及答案
- 互联网行业技术工作证明(7篇)
- 物理学光学与声学练习题
- 眼睛面诊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市政工程考试高分答案技巧分享及试题及答案
- 家电维修售后服务协议书
- 2024水利水电工程职称考试试题及答案
- 烟花爆竹行业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管理培训
- 婴幼儿体格测量胸围的测量
- 幼儿园故事课件:《胸有成竹》
- 锂离子电池内阻的影响因素
- DB34-T 4170-2022 软阔立木材积表
- 《山西革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 工程质量问题整改回执单
- 汽车租赁有限公司车队及车辆管理制度
- 第9章-辅助技术与环境改造
- 民事非法强占土地上诉状模板
- 铁路基础知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