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好课标准的教学反思与实践性认识_第1页
基于好课标准的教学反思与实践性认识_第2页
基于好课标准的教学反思与实践性认识_第3页
基于好课标准的教学反思与实践性认识_第4页
基于好课标准的教学反思与实践性认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好课标准的教学反思与实践性认识

2009年10月,笔者所在的徐州市在徐州市第三中学举行市历史评优课大赛活动,作为参赛者,我在高二(13)班上了《人性的复苏》一课。随着课室外的铃声响起,我在屏幕上打出“再见”,齐齐的掌声过后,我紧张的神经才有些放松了,此情此景,我的第一反应是:这节课上得还可以,后来的结果——一等奖,也证明了我的第一反应。静下心来反思,首先想到的问题是: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有学者认为,一节好课的标准应从不同角度评估: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就是要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果和探究的深度;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就是看课堂中是否坚持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否依据课程标准施教,是否体现了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基于这一标准,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如果说这节课还比较成功,我认为与以下几个环节处理得较为恰当有关。一、深入浅出的设计与导入,引出主题体现教学价值根据《人性的复苏》一课的内容,我必须向中学生介绍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史,应该说这是学生既不熟悉又不感兴趣的话题。多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想一下子吸引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不是容易的事,因此我在开篇引入课题时做了这样的设计:教师:有个成语叫“疑神疑鬼”,请同学们说说,这一成语词性是……学生:贬义词(异口同声)。教师:同学们认识非常一致,因为它确实是一个色彩强烈的贬义词。但是,如果把它放在某一特定时期和背景下,它的词性就会有变化。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充满对神的崇拜,中国早期人类也崇拜神,认为最高的神是……学生:玉皇大帝……教师:那西方呢?学生:上帝;耶稣……教师:当对神的崇拜达到极端时,如果敢于“疑神疑鬼”,可称为哲学家;如果对神的存在表示否定,则可称为无神论者。我们这一节课所要讨论的不是神是否存在的问题,而是神与人的关系问题——到底是上帝创造了人,还是人创造了上帝?当有人开始意识到,人才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否定神的中心地位的时候,人文主义精神就产生了。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这一专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展示课件)。这样切入引出课题,学生容易接受,目光和兴趣也就被我的讲解吸引过来了,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或许这一深入浅出的导入就是我这节课的亮点之一。二﹑学生合作学习主动问答,在互动中理解历史知识在学完“古典文化的‘再生’”这一子目的内容后,我将学生分成甲乙两组,以材料题的形式让甲组同学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乙组同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展示课件):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透过它向外看世界和历史都罩上一层奇怪的色彩……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瑞士史学家布克哈特甲组学生:材料中的“纱幕”指的是什么?乙组学生: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世界观的束缚。甲组学生:“烟消云散”指的是什么?乙组学生:打破教会神学束缚,人性得到解放。甲组学生: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的原因是什么?乙组学生:意大利城市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最早……意大利独特的文化底蕴;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遗产……在当前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时间非常有限,这就要求历史老师用好课堂时间,把自己理解的课程价值与学科知识、重点内容,通过教学行动的转化,变为学生易懂、易明白、易理解的价值和知识在课堂消化、掌握。为此,我用材料创设情境,培养学生阅读解析材料、提出问题和寻找证据作答的能力,让学生在参与学习与运用知识中巩固所学新知。课堂中,我一方面组织协调甲、乙组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认真倾听甲组的设问和乙组的回答,一方面规范学生表达——对精彩之处予以表扬,对存在的问题立即纠正,并加以适当的补充,并提示说:解决这道题,就要抓住题干中的“最先”这一关键词,再根据这一关键词进行分析和归纳。实践表明,学生的课堂合作学习活动顺利而有序,在问答中双方同学互相评判,在对话中深化了学习内容,交流与分享各自的思想。三、承上启下的灵活性设问与过渡,引发思考深化内容从第一子目“古典文化的‘再生’”转到第二子目“人性的启蒙”时,我是这样设计与实施的:被基督教禁欲主义所泯灭的人性是如何复苏的?人文主义是如何展现的呢?那就是,在这场运动中,涌现出一批学识渊博、思想深刻、观点新颖、多才多艺的巨人,他们继承古典文化遗产,打破教会的神权统治,冲击腐朽的封建文化,为近代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被后世称为文学大师、艺术巨匠的先哲们,用他们的作品谱写了人文主义的赞歌。课堂教学中,文学巨匠的作品一带而过,而对贯穿其中的核心灵魂——人文主义这一主题则通过设计问题深入讲解,反复训练,使学生在理解的前提下掌握内容。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与表达:举例说明,在薄伽丘和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是怎样体现人文主义的?学生一:薄伽丘的《十日谈》讽刺了基督教会的虚伪和腐败,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贵族的等级观念,宣扬了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学生二: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作品中精心塑造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作品热情歌颂了人的伟大和高贵,歌颂了人的仁爱和友谊,提升了人性的高尚和尊严。教师:请同学们审清题意,先看看前面一道题与后面这道题有何区别,然后思考作答:莎士比亚对人的赞美与薄伽丘对人性的肯定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前一题是谈《十日谈》与《哈姆雷特》两部巨著的共性——人文主义,而后一题则是谈二者的差别,即个性问题。学生:薄伽丘的作品虽然讴歌了人性,但主要集中在肯定人的欲望,关注人性中的原始本能,说的大多是男欢女爱。学生:莎士比亚作品则是刻画复杂的人类内心世界,歌颂了人的仁爱和友谊,提升了人性的高尚和尊严。教师:所谓“说明了什么”,这是带有规律性的结论,说不出来没关系,请大家结合教材,注意教材中“初期”的薄伽丘、“高潮”时期的莎士比亚等表述。也就是说,文艺复兴运动的初期和高潮时期,按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人文主义也有一个从初级走向高级的发展历程,伴随着运动的发展,文艺复兴逐渐地从质朴走向高雅和精致。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见识的过程,同时也应是养成审美观念、提升艺术欣赏力的过程。为了把历史知识和艺术欣赏活动结合起来,我作了这样的设计:请学生欣赏两幅名画——《蒙娜丽莎》和《西斯廷圣母》,思考两幅名画是如何反映人文主义这一主题思想的。课堂实践中,我通过屏幕展现达·芬奇《蒙娜丽莎》,引导学生欣赏,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角度来加深学生对人文主义的理解。在学生互相交流的基础上,我作了这样的讲解:在受基督教禁欲主义控制的年代里,妇女举止要受到许多约束,不能真实而完全地表现自己的欢乐和痛苦,所以中世纪肖像画呆板、僵硬,面部毫无表情。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刻画出了蒙娜丽莎的真实形象,表达微笑的真实感情。突出的是那双柔嫩的手,被画得那么精确、丰满,完全符合解剖结构,也展示了她的温柔性格,更展示了她的自信。袒露的胸部显示了她的健康、华贵和青春的美。这幅《西斯廷圣母》是著名画家拉斐尔的作品。拉斐尔创作了众多的圣母与圣子的画像,虽是宗教题材,但却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气息。这幅画表现出了圣母玛利亚的世俗之爱,笔锋细腻,技巧完美,表现圣母的亲切、和蔼、温柔美丽;眉宇间洋溢着母性的慈爱与幸福;圣子的纯洁与可爱,对于母性的依恋,给人一种感受阳光普照的亲情。生动传神地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渴望,人文主义精神跃然纸上。通过对名作、巨著这样的分析和讲解,学生对深奥难以理解的人文主义有了认识、理解。四、层层设问化繁为简揭示学习主题,挖掘教学价值巧妙的设问可以掀起学生心海涟漪阵阵,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设问更可使学生的心海波涛翻滚,可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引向正确的思路。在从文艺复兴向宗教改革过渡中,我作了这样的设计与实施:教师:根据刚才所学知识,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归纳文艺复兴运动的一个突出特点。学生:有文学大师、艺坛巨匠;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教师:不错。这些文学大师、艺坛巨匠就是平时所说的“精英阶层”,他们的主要贡献在于使人文主义得以复兴。但是范围较为狭小,仅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对广大群众来说,真正投入到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则是宗教改革,通过宗教改革运动,人文主义精神在更广的范围得到传播和发展。如何把“宗教改革”引到子目标题“与上帝的直接对话”上,让学生理解二者的关系,我在备课时想了许多,最后还是结合自己对课程价值与学科知识、重点内容的思考与理解,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中世纪谁可以与上帝直接对话?(教皇、主教、教士或教会制度)(2)谁强烈地要求与上帝直接对话?(广大教徒)(3)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一强烈愿望?(深受罗马教廷剥削和压迫)(4)他们的要求能顺利实现吗?(不能)(5)怎样才能实现与上帝的直接对话?(发动群众运动,宗教改革)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借助我由浅而深、逐渐推进的层层设问方式,知道了宗教改革,进而水到渠成地过渡到“与上帝的直接对话”的学习,用五个小问题分解了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有效地使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毫无疑问,课改理念只有诉诸教学才能真正落实。一节课45分钟,如何把较多的教学内容向学生说清楚,让学生明白所学历史的价值何在、所学历史知识的意义何在,是一线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通过转化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地让学生理解、掌握,无疑是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做好的环节。这节课上,我是通过一道材料题来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进而理解宗教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材料一当钱币投入钱柜叮当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升天……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材料二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和财产……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材料三教皇在德国的特使报告中说:“十分之九的德国人高喊‘路德’,剩下十分之一少数高喊‘罗马教廷该死!’。”教师:材料一的这一论述针对的是当时的什么事件?学生:罗马教皇在德国兜售“赎罪券”。教师:材料二中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