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方文学理论英美新批评文论概述一、英美新批评(一)英美新批评,也被称为“本体论批评”“文本批评”“客观主义批评”等,是20世纪20年代肇始于英国、30年代至60年代兴盛于美国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流派。(二)它将文学批评的重点由时代和作者转向作品,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倡导对文本的形式结构和意义进行细读,推崇“科学化的”解读和客观主义批评。2二、新批评的批评旨趣(一)新批评的批评旨趣是对以往很有影响的实证主义、社会-历史批评和浪漫主义文论的反驳。
1、实证主义批评把文学当成历史文献,研究文学的目的几乎全是认识过去的历史或体现着时代精神的作者本人。2、社会历史与传记批评把作者生平及其社会背景研究作为文学研究的中心,作品似乎只是引着批评家走向写作时代和作者的路标3、浪漫主义文论主张作者决定论,认为了解作者的身世和性情是理解作品的前提。新批评对以上这些主张均不赞同。概述3三、新批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的原因(一)新批评理论的产生是社会现实的产物,与社会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二)社会语境:自19世纪以来,西方宗教信仰渐渐被淡化,历史和科学上的发现让人再也无法依附着传统神话而生活。新批评派的一些理论家认为诗歌应该担当起以前宗教所担当的责任。(三)社会现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进入冷战阶段,具有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冷战思维持怀疑态度,新批评执着于文本分析的“出世”的态度符合了很多人的心态。4概述第一节艾略特、瑞恰慈和燕卜荪
艾略特,注重对具体诗人的评价和鉴赏,也注重对文学全面、整体的思考。对深植于19世纪浪漫主义诗学中的原创性概念和个性价值观提出了批判,提出了“有机整体观”和“客观对应物”等概念,倡导从作品本身出发进行内在研究。艾略特的文学批评观成为新批评有关作品的客观性、独立自足性等理论的先声,他也被视为新批评理论的创始人之一。5一、非个性与客观对应物(一)有机整体观1、艾略特的有机整体观是指把从古至今的所有的文学作品都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
2、他认为,历史的意识既包括过去的“过去性”,还包括过去的“现存性”,这种历史的意识会促使作者在写作时具有当代意识,同时,会感到从荷马开始的整个欧洲文学及本国文学的存在。这样在欣赏或批判一部作品时,只有把握了构成作品的每一部分与整体间的联系,才能正确的批判一部作品。
3、此外,艾略特的有机整体观还指作品的整体性以及作品内部各部分之间关系的有机性。6(二)非个性化理论
1、艾略特既摒弃浪漫主义夸大诗人主观性的做法,又反对古典主义“照相式”的单纯模仿外界事物、片面强调客观性的方法,有意要改变英国诗歌理性与感性相脱离的局面。2、他指出:“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就是说,应该把诗人放在文学史这个整体和文学传统之中加以考察,判断诗人的作品有无价值就要看它是否符合过去的标准,而并非是否具有个性。7一、非个性与客观对应物8(三)客观对应物
1、为了做到“逃避感情”和“逃避个性”,艾略特在《哈姆雷特》一文中,提到了著名的“客观对应物”的观点,认为应该寻找客观对应物来表达作者的感情,借以成为诊治浪漫主义情感放纵的药方。他认为《哈姆雷特》因主要人物情绪失控而成为失败的戏剧。
2、客观对应物是指,诗人寻找到的把自身情感外在转化后的某种媒介。
9一、非个性与客观对应物(四)评价
艾略特的“有机整体观”和诗歌创作的非个性化理论,要求文学研究重点关注文学作品内部过程而非作者意图和读者反应,重视对文本客观性、语言复杂化和情感结构的研究,摒弃了实证主义和印象主义的主观批评,这种批评观成为新批评的“细读”“本体论”等理论的支点。10一、非个性与客观对应物二、情感语言与实用批评瑞恰慈:兰色姆认为,新批评在瑞恰慈手里从一开始就走上了正轨。因此,有人把瑞恰慈称作是“新批评之父”。瑞恰慈著述颇丰,主要有:《美学基础》(与奥格登、伍德合著)、《意义的意义》(与奥登合著)、《文学批评原理》、《科学与诗歌》、《实用批评》等。瑞恰慈运用语义分析方法,借助心理学研究,分析了情感语言和科学语言的区别,试图简历一种科学化的实用批评方法,从而为新批评派奠定了理论基础。11(一)情感语言
1、瑞恰慈从语义学出发,把语言的使用分为科学用法和感情用法。科学用法就是可以引起真假判断的表述,感情用法就是可以出发感情态度的表述。
2、科学语言直接指向于此所指的对象或外部的存在的真实它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不容混淆。白色
3、情感语言用于表达情感,它虽指向词语所指的对象,但是不必或不可能被这一对象所证实,不一定要符合客观事实,只要能赢得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就行了,非真非假,亦真亦假。白色恐怖
4、瑞恰慈认为情感语言的指称即使明摆着是虚假的,也绝非缺点。12二、情感语言与实用批评(二)语义批评
瑞恰慈的语义批评是他提倡的实用批评和细读方法的核心。他认为,细致地辨析语义才是文学批评中的关键问题,只要完全了解语义,批评者就能够完全地体会到作者的心理状态。
“对于文学研究(或者其他任何交流方式的研究)来说,最重要的事便是了解语言的各种意义。”13二、情感语言与实用批评(三)细读
1、细读是指对作品词语进行封闭的、细致的阅读和分析,它要求批评者排除和作品无关的杂念,对作品文本进行客观谨慎的阅读与考察。
2、瑞恰慈认为所有的好诗都要求细读,它鼓励要恰到好处地注意它的字面意义,这要靠读者的鉴赏力来发现。
3、细读方法是瑞恰慈在剑桥大学进行的文学教学实验的成果和总结。隐去诗人名字让学生阅读。14二、情感语言与实用批评(四)文学语言的四种意义瑞恰慈指出应该运用细读方法对文学语言的四种意义进行辨析。这四种意义分别是:
1、字面意义,是指作者运用语言所谈到的事物,实际发读者感受和思考的契机;
2、情感意义,是作者对自己所谈到事物的情感态度。
3、语气,是作者对于读者的态度,它往往能反映初作者对于自己和读者之间关系的看法;
4、意图,即作者的写作用意,是它运用这些语言所希望达到的效果。15二、情感语言与实用批评(五)影响瑞恰慈在《实用批评》等著作中提出了独树一帜的文本细读的方法,关注文学的语言构成,集中研究了文学作品本身,这样从作者到作品的研究重点的转移,为新批评派的批评实践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直接影响了燕卜荪的含混理论、兰色姆的本体论批评、韦勒克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理论。16二、情感语言与实用批评(一)含混:就是诗歌语言的模糊性。在燕卜荪看来,“任何导致对同一文字的不同解释及文字歧义,不管多么细微,都与含混有关”。(二)燕卜荪认为,含混是诗歌强有力的一种表现手段,对含混的利用是“诗歌的根基之一”。(三)他将含混分为七大类型,暗喻引起的含混、词义和句法结构带来的句义含混、双关和讽喻引起的含混、意图含混、矛盾式含混、对立含混等。17三、含混(四)赫伯特的《朝圣》:
穿过矮林,我走向欲望(passion)的荒野。
就是那有人称为沼泽的高地的地方:
它是一片荒芜,有时却很富饶。
就在这儿我全部的财产被掠夺,
只剩下一枚美丽的金币(angel),
那是一位朋友系在我身上。18三、含混第二节兰色姆、退特和布鲁克斯一、本体论批评兰色姆是美国当代著名文论家、诗人,是新批评的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兰色姆主张独立的文学批评,提出了本体论批评的口号。19一、本体论批评(一)本体论批评
1、首先意味着一种独立的批评,即更科学化的学问。它主要指的是“研究艺术的技巧”包括研究某种艺术的独一无二的形式。
2、其次本体论批评也意味着把作品视为独立于作者和读者的经验和意识之外的存在。作品是独立自足的存在。3、诗的本体性源于它的恢复“本源世界”。20(二)“构架-肌质”理论
1、所谓“构架”,是指逻辑意义,如房子的梁和四壁的墙。是诗篇结构或者逻辑核心。
2、所谓“肌质”,是诗的本体论部分,如房子四壁的墙皮上的装饰和点缀,这是诗的本质与精华,是诗之所以为诗的部分。
3、构架与肌质的关系是对立的,或更确切的说,兰色姆认为两者的关系是互相干扰的。21一、本体论批评(一)张力1、“张力”是新批评用来进行文本意义结构分析的一个概念,由退特在《论诗的张力》一文中提出,用来概括诗的突出性质和考察、评价诗的意义创造。2、推特所说的张力是逻辑术语,是逻辑术语的外延和内涵去掉前缀形成的,外延和内涵原本分别指概念的适用范围和在概念中反映出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在退特的引申中,外延指的是诗的一项之间概念上的联系,内涵指的是诗歌的感情色彩或联想意义等。
“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延和内涵的有机整体。”22二、张力、反讽和悖论(一)张力3、退特以邓恩的名诗《临别莫伤悲》中的一段说明张力的形成:
因此,我俩合一个灵魂
虽然离开,却还没有
造成裂痕,而是像黄金
展成金箔,薄如空气23二、张力、反讽和悖论(二)悖论与反讽
1、在新批评那里,悖论是非逻辑地违背科学和常识,把不和谐和矛盾的东西结合在一起;
2、反讽是指语境对于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字面意义与实际意义对立。3、悖论与反讽的异同点:
二者都是相互矛盾冲突的意思的调和,都表现了一种矛盾的语义状态。它们的区别在于:悖论中矛盾的意义在字面上都出现,而反讽是指没有说出的实际意义与字面意义两个层次互相对立。简言之,悖论为“似非而是”,反讽为“口是心非”。24二、张力、反讽和悖论(二)悖论与反讽4、悖论的事例分析:在新批评派的文学实践中,布鲁克斯对反讽和悖论的使用最广。25二、张力、反讽和悖论(二)悖论与反讽5、反讽的形式:反讽形式也具有多样性,如悲剧性反讽、自我反讽以及嬉弄的、极端的、挖苦的、温和的反讽等。反讽的诗之多远超过读者的意料。6、反讽的“地位”:新批评非常看重反讽的功能。瑞恰慈认为反讽本身总是“最最上乘的诗歌”的一个特性,维姆萨特认为可以把新批评改名为“反讽诗学”。布鲁克斯甚至把大量现代诗中的反讽看成是大众文化语境下的必要策略,反讽在这里被看成是应对现代社会病症的语言上的良方。26二、张力、反讽和悖论(一)意图谬误
1、“意图谬误”,就是过分看重作者的创作意图而导致的误区,是“将诗和诗的产生过程相混淆……其始是从写诗的心理原因中推衍批评标准,其终则是传记式批评与相对主义”。27三、意图谬误与感受谬误(一)意图谬误
2、维姆萨特等人认为,就衡量一部文学作品成功与否来说,作者的构思或意图既不是一个适用的标准,也不是一个理想的标准。理由是:第一,强调作者在构思方面的匠心就是诗的成因,并不等于承认了构思或意图即是批评家衡量诗人作品价值的标准。第二,批评家无法搞清诗人的意图。第三,人们不必考察诗的哪一部分是意图,哪一部分是意义所在。第四,诗歌不是批评家自己的,但同时它也不是作者自己的。28二、张力、反讽和悖论(二)感受谬误1、感受谬误是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针对读者反应和阅读效果而提出的观点,就是“将诗和诗的结果相混淆,也就是诗是什么和它所产生的效果……其始是从诗的心理效果推衍批评标准,其终则是印象主义与相对主义”。他们反对的是文学批评中的心理主义和读者决定论,其典型表现是感受批评。29二、张力、反讽和悖论(二)感受谬误2、回顾(感受说)的历史和分类(1)唯情感论,即以读者受感染的程度衡量诗的价值;(2)唯想象论,即以作品产生的各种快感、生动逼真和感染力所激发的读者想象、思想的启迪以及灵魂的震颤来评判诗歌;(3)生理学类型,即以引发身体反应的阅读感受来评判诗歌,如经常被引用的“起鸡皮疙瘩”的体验、“掀去天灵盖”、“沿着脊椎骨一阵寒颤”的感受;(4)幻觉说,即以读者沉浸在文学世界中,将现实与虚拟混淆,产生幻觉作用的情况来评判诗歌。30二、张力、反讽和悖论
(二)感受谬误3、维姆萨特等人对这些感受说进行了批评,理由是:在不同程度的生理经验及其价值的认识之间存在广大的差距,读者心中虽然激起了生动形象、浓厚的情感或高度的觉悟,但这种现象既不能予以驳斥,也不能作为客观的批评家考虑的依据,纯粹的传情报导或是过于强调生理的反应,或是过于空泛而不着边际。31二、张力、反讽和悖论第三节韦勒克韦勒克,代表作《文学理论》(与沃伦合著):韦勒克等信守新批评的一些原则,强调“文学研究应该是绝对‘文学的’”,为新批评派的观点作了一次系统的理论总结,同时也把俄国形式主义、捷克结构主义和英美新批评的观点有机结合了起来。韦勒克等将“虚构性”“创造性”和“想象性”确立为文学的突出特征,将文学研究划分为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将文学研究分为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三部分,这些理论都产生了很大影响。32一、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一)外部研究1、在韦勒克等人的分类中,将作家研究、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以及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之类不属于文学本身的研究归属于外部研究。2、在韦勒克看来,外部研究指对文学的背景、文学的环境、文学的外因的研究,主要包括作家研究、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以及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的研究,侧重的是文学与时代、社会、历史的关系,韦勒克并不是完全反对文学的外部研究。33(一)外部研究3、起因谬说:因为外在的研究大多成了因果式的研究,只是从作品产生的原因去评价和诠释作品,最后把它完全归结于它的起因,过高地估计了起因解释法在文学研究上的价值,这就形成了“起因谬说”。
其一,以为文学主要是创作者个人的产品,于是便断定文学研究主要地必须从考察作者的生平和心理着手。34一、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
其二,从人类组织化的生活中——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条件中——探索文学创作的决定性因素。其三,从人类精神的集体创造活动如思想史、神学史和其他的艺术中,探索文学的起因。其四,要以“时代精神”,即一个时代的精神实质、知识界气氛或舆论“环境”以及从其他艺术的特质中抽取出来的一元性力量,来解释文学。35(二)内部研究1、在韦勒克等人的分类中,对文学自身的要素,如作品的存在方式、叙述类型、语义、文体,以及音韵、节奏、意象、隐喻、象征、神话等因素的研究归属于文学的内部研究。
2、针对内部研究,韦勒克首先阐明:文学研究的合情合理的出发点是解释和分析作品本身,只有作品能够判断我们对作家的生平、社会环境及其文学创作的全过程所产生的兴趣是否正确。
36一、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3、值得注意的是,韦勒克的内部研究不仅仅是形式研究。在韦勒克看来,内容(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与形式(表达这些内容的所有的语言因素)的分野并非那么清楚,因为“内容暗示着形式的某种因素”。37二、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与文学史(一)概念
韦勒克把文学理论看成是对文学的原理、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研究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是文学批评(其批评方法基本上是静态的)或是文学史。(二)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的辩证关系
三者是互相包容、辩证的关系:一方面,文学理论如果不植根于具体文学作品,这样的文学研究也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文学的准则、范畴和技巧都不能‘凭空’产生……没有一套问题、一系列概念、一些可资参考的论点和一些抽象的概括,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编写也是无法进行的”。38(三)透视主义韦勒克在分析文学史的主要课题和研究方法时,提出了一个概念:透视主义。即“把诗和其他类型的文学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在不同时代都在发展着、变化着,可以互相比较,而且充满着各种可能性”。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城区选调教师试题及答案
- 铁塔厂质检员培训课件
- 钻床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钳装工基本知识培训总结
- 2025年大数据开发工程师面试题
- 2025年学校安全防范措施测试题答案
- 知识产权培训结业祝福课件
- 知识产权培训策划方案课件
- 知识产权培训目标课件
- 钢轨探伤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北师大版新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 2025年职业技能鉴定-油品储运调和操作工-油品储运调和操作工(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初中语文学科组质量分析
- 2025年电抗器行业当前市场规模及未来五到十年发展趋势报告
- 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版培训课件
-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课堂PPT)
- 二年级上册口算100道(6套直接打印)
- 员工创新奖励办法
- 2015年上海齐正金融企业文化建设方案
- 绿化工程全套资料样本(完整版)
- 电脑花样车操作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