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教案(多篇)_第1页
隆中对教案(多篇)_第2页
隆中对教案(多篇)_第3页
隆中对教案(多篇)_第4页
隆中对教案(多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隆中对教案(精选多篇)隆中对课时安排2课时目标知识目标1借助文言文知识积累和相关注释疏通文章词句。2概括分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形势推断和战略方针。能力目标1学习文章突出重点裁剪材料的笔法。2领会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的妙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诸葛亮的才能与人格魅力,培养博学善思、胸怀天下的志趣追求。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和概括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和提出的策略与方针。突破方法:隆中对策是阅读分析的重点,涉及人名、地名和历史知识颇多,学生读通、读懂有一定难度,可利用手绘地图弄清地理方位和地方领主的形式化难为易,饶有兴趣地展开学习,总结隆中对策可引导学生利用原文词句提取概括,培养其提炼概括的语文能力。难点领会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和叙事的精妙之处。突破方法:本文塑造诸葛亮的形象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可运用寻找“亮点”的方式让学生捕捉一切表现人物的字句和细节,通过分析归纳解读写法。教学方法1比拟分析法:将本课写人叙事的方法与其他史传比照阅读分析其写作特色。2对话教学法:开设师生讲坛,教师主导,提出话题,采用对话形式进行深入分析。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话说诸葛,导入新课设计(一)播放视频易中天品三国之十七《隆中对策》中一段,引出课题。易中天教授品三国时说道:“千古奇文《隆中对》,为当时穷途末路的刘备点燃了希望之灯,同时,也为诸葛亮自己找到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究竟这对君臣是如何结缘,诸葛亮又是如何点燃了刘备的希望之灯,让我们一起亲密接触《隆中对》,完成属于自己的历史之旅。设计(二)(多媒体出示诗歌,学生读诗猜谜)“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这首诗涉及了哪两个历史人物和典故?(谜底: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如鱼得水)这是怎样的一种君臣情缘,诸葛亮又何以得刘备赏识重用,我们不妨走进千古名文《隆中对》一探究竟。(多媒体出示陈寿与《三国志》及历史背景简介,指明学生朗读)二、诵读经典,打通障碍1听读课文录音,标画生字词和长句朗读节奏,2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三、质疑辨析,疏通词句1借助注释出声地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不能顺畅翻译和理解的地方做出标记。出声的翻译对学生而言十分实用和有效,即可以集中精力,同时便于判断语言是否顺畅,翻译是否准确全面。2提出疑难字句,师生共同解决。(1)“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岂有意乎?”--“岂”:可,委婉而期待的语气。(2)凡三往,乃见。--根据史料的不同,“三”有两种解释:一为三次;一为虚指,屡次。四、抓住“一”点,品文谈思效仿易中天先生品说三国的形式,我们今天也开一个师生讲坛,抓住“一”点,品文谈思,针对话题,结合文章,一起来品读千古名文--《隆中对》。(一)一位智者--国士无双(多媒体出示话题一)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最受世人赞誉,也最具传奇色彩的重要历史人物,他几乎是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偶像。在陈寿笔下,他有着哪些“亮”点?你是怎样发现的?学生回答可能涉及的文句:(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伸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淡泊名利,忧国忧民,自命非凡。(2)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才能志向深受友人认可。(3)诸葛孔明者,卧龙也。--才能超群,堪称卧龙,一朝飞天,成就非凡。(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高洁傲岸,不趋炎附势。(5)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天赋奇才,不可多得,为刘备所认可赏识。(6)诸葛亮的回答--洞晓时局,运筹帷幄,目光长远。(7)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才能深受赏识,为人所嫉妒。史传文学写人一般不直接,一是通过人物言行来表达人物性格和志趣,再者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评价和反响来表现主要人物,根据你们找到的亮点来看这样写有何处好?讨论明确: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笔法多样笔力集中,处处为塑造中心人物服务。经由其他人物的评价和反响表达主人公更加客观而全面。五、布置作业1课下阅读《三国演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2利用网络或图书,诸葛亮有关事迹和后人吟咏凭吊他的诗词、对联。第2课时一、抓住“一”点,品文谈思(二)一段佳话——三顾茅庐(多媒体出示话题二)1关于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机遇,史书和小说也都各有不同的记述,《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是刘备亲往寻访诸葛亮,也就是三顾茅庐,而《魏略》和《九州春秋》那么说是诸葛亮主动去找刘备毛遂自荐。除去对史实的考证,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你更赞同哪种写法?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1)赞同刘备三顾茅庐,既能表达刘备求贤假设渴、礼贤下士的风范,可以更好地解释为何他后来如此信任和重用诸葛亮,同时也为刘备与诸葛亮之间深厚的君臣之情作了铺垫,符合人们对诸葛亮智者和忠臣的双重认识。(2)赞同诸葛亮毛遂自荐,他用卓然超群的智慧与远见说服了刘备。更符合一般意义上的君臣机遇,也能够表达其兼济天下的大志。2可以这样说,三顾茅庐的佳话无论真伪其实早已深入人心。可是,同样是三顾茅庐,读了《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比照本文“凡三往,乃见”的简短记述,为什么小说和史传的叙事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作者这样创作的意图是什么?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1)《三国演义》是小说,作者的目的是要抓住读者,因此会在情节设置上大做文章,三顾茅庐深入人心,是一个亮点,所以不惜笔墨,设置悬念和误会,来表达刘备的思贤假设渴和诸葛亮作为隐士的高深神秘。(2)《三国志》作为史传文学,一要尊重史实,不能对情节夸大渲染。二者惜墨如金,此文重在突出诸葛亮政治才能,因此简写三顾而详析对策,意在用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打动读者。(三)一席策论--运筹帷幄(多媒体出示话题三)既然陈寿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实在精彩,那我们不妨将视线投注到这一席策论,看诸葛亮是如何运筹帷幄,三分天下的。1从诸葛亮所作的分析来看刘备有哪些可乘之机和优势?(1)荆州:“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2)“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德明君。”(3)“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2看来诸葛亮是为刘备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让刘备看到了前方的希望。那么,他又抛出了怎样的构想去点燃他的希望之灯,使他坚信“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呢?(1)跨有荆、益,保其岩阻(2)西和诸戎,南扶夷越(3)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4)天下有变,那么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四)一对君臣--如鱼得水(多媒体出示话题四)三顾茅庐,礼贤下士,一席策论一、运筹帷幄,最终让刘备与诸葛亮结下君臣情缘。对于关、张二人的不悦,刘备解释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是啊,当曹操痛失谋士郭嘉之时,刘备喜得诸葛亮,自然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而诸葛亮走出茅庐,辅佐明主,也算大志德伸,踌躇满志。根据你对三国历史和诸葛亮的了解,讲讲诸葛亮效力蜀汉的事迹。二、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经由《隆中对》这篇千古名文,我们要聚焦一代名士诸葛亮,重温三顾茅庐的君臣佳话,聆听卧龙先生的一席策论,近距离地感受了这位杰出人物的风采。请同学们课下借助工具书阅读《三国志·诸葛亮传》,写一篇题为“我看诸葛亮”的史评短文。板书设计千古名文——《隆中对》一位智者--国士无双一段佳话--三顾茅庐一席策论--运筹帷幄一对君臣--如鱼得水教学反思本课设计的亮点集中表达在一处--师生讲坛。《隆重对》虽是自读课文,可是分量重,价值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大,难度也高。因此,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带好路,指准方向十分关键。讲坛的形式可以谈得有条理,谈得有深度,谈得有文化气息,有历史感。话题设置讲究系统性,四个“一”扣合千古名文《隆中对》来谈,关注了文章涉及的多个要点,同时也兼顾了知识的拓展。话题之间有自然的推进和过度,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探究过程,设计比拟合理。对话式的教学方式虽然是教师主导,可是比拟阅读、手绘地图寻找出路以及讲述诸葛亮事迹等处也较好地做到了激趣学习,使学生能够谈出自己对本文的理解,投身其中寻找答案。《隆中对》专题训练一、课内阅读训练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羽、飞乃止。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以弱为强者贤能为之用b、曹操比于袁绍信义著于四海....c、此用武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d、那么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2、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⑴此诚不可与争锋争锋:⑵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资:...⑶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殷:⑷总揽英雄揽:..3、诺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是如何“三分天下”的?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4、下面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此诚不可与争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b、国险而民附益州险塞....c、利尽南海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d、将军岂有意乎将军岂愿见之乎....5、下面语句用现代汉语表达,不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b、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这方面可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c、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这完全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百姓谁能不用箪盛饭,用壶装酒来迎接您呢?6、对选段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选段隆中对策,层次清晰。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最后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自己的见解。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c、作为人物传记,选文是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与隆中对前、隆中对后的侧面烘托相得益彰,人物形象饱满突出。d、选段语言“言简而意丰,文省而深刻”,具有鲜明的史书特点。7、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以下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用精炼的语言加以概括。①曹操:②孙权:③荆州、益州:④诸戎、夷越:8、“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9、解释以下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因屏人曰屏(2)欲信大义于天下信..(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4)愿诸君勿复言愿..10、以下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犹鱼之有水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b、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c、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d、曹操比于袁绍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翻译:(2)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翻译:12、以下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在"隆中对策"前,作者先采用侧面叙写的方式衬托出诸葛亮的与众不同和非凡才智。b.、诸葛亮以高祖刘邦在益州成就帝业为例提示刘备可以将益州作为建立蜀汉大业的基地。c、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既论及地理、经济、军事等因素,又提到了恤民和用贤的重要。d、文章通过隆中对策这一核心事件,突出展示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远见卓识。二、比照阅读训练(一)【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选自晋朝?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隆中对》)【乙】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假设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王曰:“不也。”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选自西汉?刘向《烈女传?赵将括母》)13.解释以下加点的词。(1)将军宜枉驾顾之顾:(2)欲信大义于天下信:..(3)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用:(4)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日:..1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15.以下说法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凡三往,乃见”、“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两句中的“乃”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王以为假设其父乎”、“徐公不假设君之美也”两句中的“假设”的意义和用法也不同。b、刘备善于听从他人意见,以诚心求得人才,终成就三国鼎立之势;而孝成王不听从他人意见,最终兵败。c、两段选文在塑造人物时都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甲文徐庶极力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侧面表现了诸葛亮的谋略与才干,乙文第一段写括母分析赵括父子是侧面表现括母仁智。d、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两件事“三顾茅庐”和“长平之战”在两段选文中仅以“凡三往”“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就概括了,这是因为这两件事本身与突出两篇传记的主人公的性格关系不大,这也告诉了我们写文章时与中心关系不大的事件要略写。(二)【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乙】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假设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16、甲乙两段文字都是两篇传记的开头,都写到传主少时的事情,试比拟他们生活经历中的异同点。17、他们少时的大志几乎都不能为一般人所认同和赞赏,甲文是“当时莫之许也”,乙文是怎样的?请将原文抄录在下面。18、《史记》《三国志》另加前后《汉书》,号为“四史”,是中国史书的经典。同为经典,你认为这段文字的表达有何特色?你更欣赏哪种表达方式?请把理由说出来。(三)【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臣不胜受恩感激。【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19、解释以下加点字的意思。先帝不以臣卑劣()将军宜枉驾顾之()...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由是先主遂诣亮()...20、甲文中带线句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21、甲文中与乙文所叙的事情相关的句子是22、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23、阅读成都武侯祠内的一副对联,回答后边的问题。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对联中“两表”指的是,“一对”指的是。24、回答以下问题。(1)甲文段着重记叙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哪两件事?说明作者高洁志趣的句子是哪句?(2)乙文段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请作简要说明。(四)【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乙】班超字仲升,扶风①平陵②人,徐③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辫,而涉猎书传。永平④五年,兄固⑤被召诣校书郎⑥,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扰当效傅介子⑦、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注释】①扶风:汉朝郡名。②平陵:汉朝县名。③徐:徐县.汉朝县名。④永平:汉明帝年号。⑤固:班超的哥哥班固,《汉书》的作者。⑥校书郎:官名.⑦傅介子:西汉冒险家,以计斩楼兰王闻名于世。25、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具体含义。①由是先主遂诣亮()②不耻劳辱()..26、将乙文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27、下面的句子中有一个通假字,试推测是哪一个字并写出本字。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通假字是,本字是___。28、刻画人物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比拟两文在这方面有何异同,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隆中对》答案1、d2、(1)争强、争胜(2)资助(3)富裕(4)招致3、对曹操“不可与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劝刘备先取荆、益二州,等待机会,然后进取中原4、c5、c6、b7、此诚不可与争锋可以为援夺取、占领和、抚8、例如:运用贤能体恤百姓加强团结改善睦邻关系对内革新政治等9、屏:命人退避信:(通"伸")伸张日:一天天愿:希望10、a(a项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分别为并列关系、修饰关系的连词。c项分别译为"凭借"、"于是"。d项分别为"同"、"在(说明)"。)11、(1)这个人值得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您应当屈尊亲自去拜访他。(2)将军亲自统率益州大军从秦川出击,百姓谁敢不用竹筐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水来迎接将军您呢?12、a(应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13、(1)拜访(2)通“伸”,伸张(须写出本字和解释。)(3)因此(4)每天14、孝成王因为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因此最终没有加罪于她。15.c译文:赵国的大将、封为马服君的赵奢的妻子,是赵括的母亲。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孝成王命令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将要出征,赵括的母亲呈上书信向赵王诉说道:“赵括不可以被任命大将。”赵王问道:“这是为什么呢?”赵括的母亲说:“原先我事奉赵括的父亲时,孩子的父亲当时身为大将。他用自己的奉禄供养的食客要以?十?这个数目来计算;他所结交的朋友要以?百?这个数目来计算;国王和王室贵族赐赠的钱财丝绸,他统统都把它们分给军吏、士大夫;从接受出征命令的日子起,就不再过问家中私事。现在赵括一日作了大将,面向东接受军吏的拜见,军吏中没有敢于抬头亲近地看他的人;赵王所赐赠的金钱丝绸,他回家后也统统收藏起来;况且每天寻找可买的合宜的田地房屋,总想扩充自己的私有。国王您认为他象他的父亲吗?父亲、儿子不同,居心有着差异。我希望国王不要派遣赵括为大将领兵出征了吧!”赵王说:“作为赵括的母亲,你还是放下这事不要管了吧,我的计划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说:“国王您最终要派遣他为将,那么如果有了不称大将职责的情况发生,我这个老妇人能够不随着受处分吗?”赵王说:“不会连累你的。”赵括既已领兵出征,代替廉颇才三十多天,赵军果然大败,赵括战死而赵军倾覆。赵王因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所以终于没有加罪于她。16、同:出身卑微,自食其力;皆有远大抱负,却不为人所接受。异:抒情显志,诸葛亮雅致含蓄,重功业,陈胜直露粗豪,重利禄;陈胜地位更低,诸葛亮有好友理解。17、佣者笑而应曰:“假设为佣耕,何富贵也?”18、甲文严谨朴实,简练叙说;乙文多样描写,生动形象。欣赏理由,不求统一,有理即可。19、卑劣:卑微鄙陋顾:拜访以:把由是:因此(2分,正确一处0.5分)20、效忠刘氏父子的一片赤胆忠心。21、先帝不以臣卑劣,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22、①我本来是个平民,亲自在南阳耕地,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自己,不想在诸侯中扬名做官。②(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都不认同他。23、《出师表》、《后出师表》24、(1)三顾茅庐、临危受命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如正面写诸葛亮隐居时的不平抱负,侧面写徐庶的推荐25、①去拜访②以……为耻辱(认为……是耻辱)26、家中贫寒,常作为受官府雇佣的抄书人来谋生(供养家庭)。或:家中贫寒,常被官府雇佣抄书来谋生(供养家庭)27、通假字:研本字:砚28、相同之处:两文都有对人物的正而描写和侧面描写,如甲文开头的话和乙文的大局部文字都属正面描写。甲文除开头的正面描写外,均为侧面描写;乙文的“左右皆笑之”,也是侧而描写。不同之处:甲文以侧面描写为主;乙文以正面描写为主。《隆中对》比拟阅读(一)【甲】亮躬耕陇亩……凡三往,乃见。【乙】班超字仲升,扶风①平陵②,徐③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辫,而涉猎书传永平④五年,兄固⑤被召诣校书郎⑥,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扰当效傅介子⑦、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注释:①扶风:汉朝郡名②平陵:汉朝县名③徐:徐县.汉朝县名④永平:汉明帝年号⑤固:班超的哥哥班固,《汉书》的作者⑥校书郎:官名.⑦傅介子:西汉冒险家,以计斩楼兰王闻名于世。17.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具体含义(2分)(1)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2)由是先主遂诣亮(3)不耻劳辱(4)尝辍业投笔叹曰18.乙文中有一个句子与甲文中的“时人莫之许也”有同样的表达效果,找出这个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19.将乙文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2分)(1)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译文:(2)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译文:20.下面的句子中有一个通假字,试推测是哪一个字并写出本字(2分)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通假字是21.刻画人物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比拟两文在这方面有何异同,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二)[甲]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那么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乙]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刘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军三万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15.解释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4分)a.自董卓已来()b.利尽南海()c.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d.益州既定()16.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a.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b.躬耕于野,不求闻达。17.乙文中写隆中对策过程的句子是:18.阅读甲文,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是:(3分)a.b.c.19.①甲文中,诸葛亮在对前景的分析中,反复强调“人谋”的重要性,请从文中任举一例说明。②联系实际,谈谈“人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1分)(三)【甲】亮躬耕陇亩,……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选自晋朝?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隆中对》)【乙】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假设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王曰:“不也。”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选自西汉?刘向《烈女传?赵将括母》)13.解释以下加点的词。(1)将军宜枉驾顾.之顾:(2)欲信大义于天下信:(3)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用:(4)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日:1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15.以下说法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凡三往,乃见”、“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两句中的“乃”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王以为假设其父乎”、“徐公不假设君之美也”两句中的“假设”的意义和用法也不同。b、刘备善于听从他人意见,以诚心求得人才,终成就三国鼎立之势;而孝成王不听从他人意见,最终兵败。c、两段选文在塑造人物时都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甲文徐庶极力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侧面表现了诸葛亮的谋略与才干,乙文第一段写括母分析赵括父子是侧面表现括母仁智。d、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两件事“三顾茅庐”和“长平之战”在两段选文中仅以“凡三往”“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就概括了,这是因为这两件事本身与突出两篇传记的主人公的性格关系不大,这也告诉了我们写文章时与中心关系不大的事件要略写。(四)【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乙】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假设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16、甲乙两段文字都是两篇传记的开头,都写到传主少时的事情,试比拟他们生活经历中的异同点。17、他们少时的大志几乎都不能为一般人所认同和赞赏,甲文是“当时莫之许也”,乙文是怎样的?请将原文抄录在下面。18、《史记》《三国志》另加前后《汉书》,号为“四史”,是中国史书的经典。同为经典,你认为这段文字的表达有何特色?你更欣赏哪种表达方式?请把理由说出来。“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