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国前期的中国一一近代中国的动荡与转折一、选择题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与20世纪30年代的抗日战争都是近代中国的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结果和影响差别很大。其主要原因在于()A.欧美列强对中国抵抗态度不同B.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程度不同D.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20世纪初,孙中山在《排外与国际法》一文中指出:“各国交际,未尝不视国力之强弱以为进退,而相与结不对等之约。”这主要表明,孙中山()A.具备一定国家主权意识B.承认中外条约即国际法C.认清了列强的侵略本质D.主张废除不平等的条约20世纪初《民吁日报》以鲜明的言论表达了对某运动的支持:“自今日以往,凡官吏有查卖我路矿,侮辱我国体者,必号位陈诉于四万万同胞之前,以求裁判焉。凡外人有觊觎我主权,侵削我领土者,必反复开导于四万万同胞之前,以求挽回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有利于强化国人的民权观念和民族意识B.该运动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C.表达了全体中国人强烈的近代国家观念D.该运动结束后官民矛盾得到有效的缓和1923年,国内出现了“科学与人生观”的争论。梁启超提出,要反思一战,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反对“科学万能论”;有人坚持科学是人生观的基础与核心;陈独秀则立场鲜明地主张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人生观问题。这场论争()A.民主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B.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开端C.使国人认识到了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D.体现出国人积极思考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19世纪末,留洋海外的知识分子翻译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大量经典著作,如《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下列对这些翻译著作影响的解读,正确的是()A.有利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B.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形成C.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D.使工人运动有了组织保障20世纪初,民国政府颁布了大量发展工商业的法律、法规,如《公司条例》《商人条例》《矿业条例》等,这种做法()A.有利于保障民族资本主义的合法地位B.有效遏制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C.奠定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础D.促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1915年,中华民国司法部制定了民法草案,有关婚姻部分明确规定:“男子未满十六岁,女子未满十五岁,不得成婚”“有配偶的,不得重婚”“夫妇不相和谐而两愿离婚的,得离婚”等。这反映出当时中华民国政府()A.杜绝陈规陋习 B.顺应时代潮流C.照搬西方文明 D.提倡男女平等答案:B《沪北西人饮食竹枝词》记载:“筵排五味架边齐,请客今朝用火鸡。啤酒百壶斟不厌,鳞鳞五色泛玻璃。”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中国的传统饮食被西餐所取代B.西餐成为中国人款待贵宾的一种时尚C.西餐已逐步进入普通百姓之家D.西餐在城市社交活动中逐渐流行开来1917年5月,陈独秀说,若就“吾国之恢复帝政,垂辫缠足,罢学校,复科举,一切布旧除新之事”。征诸国民,难保”不为多数赞成”。材料可用来说明()A.国人仍有浓厚的封建思想B.传统文化孕育着巨大价值C.专制主义已为社会所淘汰D.民主政治是社会发展潮流10.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赴欧洲勤工俭学的中国留学生在《少年翼赤光》等杂志上登载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并通过向国内报刊发通讯的方式介绍马克思主义。这一现象()A.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途径B.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华广泛传播C.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D.使知识分子注重与工人运动相结合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材料表明孙中山()A.调整了国民革命策略B.认可苏联的革命道路C.采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D.抛弃了民主革命立场1922年,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向导》周报的创刊号写道:“现在大多数人民所要求的是什么?我们敢说是要统一与和平……为了要和平要统一而推倒为和平统一之障碍的军阀,乃是中国大多数人的真正民意。”下列项中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湖北新军起义 B.护国运动C.“二次革命” D.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赡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舆。针对“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材料二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发生动摇。王朝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甲午战争后,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欲立于民族国家之林。就必须获得广大民众认可,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并在中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11—1912年部分省的临时约法《中华民国鄂州约法》《中华民国浙江省约法》《江西省临时约法》《广西临时约法》备注1911年10月颁布1911年12月颁布1912年1月颁布1912年2月颁布 第一章总纲第一章总纲第一章总纲第一章总纲规定了约法的目的及期限第二章人民第二章人民第二章都督第二章人民规定了人民的义务和权利第三章都督第三章都督第三章人民第三章都督规定都督由人民公选并有任期第四章政务委员会第四章邦联制第四章政务委员会第四章政务司规定了政务委员的产生及职权第五章议会第五章议会第五章议会第五章议会规定了议会的组成及职权第六章法司第六章法院第六章法司弟六章法院规定了司法机构的
组成与审判诉讼制度第七章补则第七章补则第七章补则第七章补则规定了约法修改程序依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参考答案一、选择题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与20世纪30年代的抗日战争都是近代中国的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结果和影响差别很大。其主要原因在于()A.欧美列强对中国抵抗态度不同B.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程度不同D.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解析: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结果失败,而其影响并没有深入人心,20世纪30年代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的爱国救亡运动,结果取得了完全胜利,其影响非常大,之所以不同主要是因为前者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举动,而后者则是全民族抗战,所以群众基础是最关键的,故D项正确。答案:D20世纪初,孙中山在《排外与国际法》一文中指出:“各国交际,未尝不视国力之强弱以为进退,而相与结不对等之约。”这主要表明,孙中山()A.具备一定国家主权意识B.承认中外条约即国际法C.认清了列强的侵略本质D.主张废除不平等的条约解析:材料中孙中山意在使中国强大以建立平等外交,具有一定国家主权意识,故A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不对等条约而非国际法,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国家主权意识而非侵略本质,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20世纪初的时代要求,故D项错误。答案:A20世纪初《民吁日报》以鲜明的言论表达了对某运动的支持:“自今日以往,凡官吏有查卖我路矿,侮辱我国体者,必号位陈诉于四万万同胞之前,以求裁判焉。凡外人有觊觎我主权,侵削我领土者,必反复开导于四万万同胞之前,以求挽回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有利于强化国人的民权观念和民族意识B.该运动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C.表达了全体中国人强烈的近代国家观念D.该运动结束后官民矛盾得到有效的缓和解析:材料呼吁民众团结起来与官吏和帝国主义斗争,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全体中国人”,表述绝对,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官民矛盾的变化,故D项错误。答案:A1923年,国内出现了“科学与人生观”的争论。梁启超提出,要反思一战,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反对“科学万能论”;有人坚持科学是人生观的基础与核心;陈独秀则立场鲜明地主张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人生观问题。这场论争()A.民主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B.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开端匕使国人认识到了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D.体现出国人积极思考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解析:根据材料中梁启超、陈独秀等提出了不同的主张,说明当时国人积极思考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故选D项;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排除A项;俄国十月革命后,1918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对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评判,排除C项。答案:D5.19世纪末,留洋海外的知识分子翻译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大量经典著作,如《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下列对这些翻译著作影响的解读,正确的是()人.有利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B.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形成C.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D.使工人运动有了组织保障解析:题干中“翻译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大量经典著作”,有利于读者较为全面地阅读马、恩著作,故人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形成是在1921年中共“一大”,故B项错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使工人运动有了组织保障是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故D项错误。答案:A6.20世纪初,民国政府颁布了大量发展工商业的法律、法规,如《公司条例》《商人条例》《矿业条例》等,这种做法()人.有利于保障民族资本主义的合法地位8.有效遏制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C.奠定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础D.促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解析:根据材料“民国政府颁布了大量发展工商业的法律、法规,如《公司条例》《商人条例》《矿业条例》等”可知政府通过颁布经济立法,保护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利益,促进了其较快发展,故A项正确。答案:A7.1915年,中华民国司法部制定了民法草案,有关婚姻部分明确规定:“男子未满十六岁,女子未满十五岁,不得成婚”“有配偶的,不得重婚”“夫妇不相和谐而两愿离婚的,得离婚”等。这反映出当时中华民国政府()A.杜绝陈规陋习 B.顺应时代潮流C.照搬西方文明 D.提倡男女平等解析:A项表述绝对,排除;根据材料,中华民国政府对旧式婚俗进行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的发展,故B项正确;C、D两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答案:B.《沪北西人饮食竹枝词》记载:“筵排五味架边齐,请客今朝用火鸡。啤酒百壶斟不厌,鳞鳞五色泛玻璃。”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中国的传统饮食被西餐所取代B.西餐成为中国人款待贵宾的一种时尚匕西餐已逐步进入普通百姓之家D.西餐在城市社交活动中逐渐流行开来解析:“中国的传统饮食被西餐所取代”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描写的是在上海的西方人饮食情况,没有反映“中国人款待贵宾的时尚”,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西餐已逐步进入普通百姓之家,故C项错误;据材料“请客今朝用火鸡。啤酒百壶斟不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在城市社交活动中西餐逐渐流行,故D项正确。答案:D.1917年5月,陈独秀说,若就“吾国之恢复帝政,垂辫缠足,罢学校,复科举,一切布旧除新之事”。征诸国民,难保”不为多数赞成”。材料可用来说明()A.国人仍有浓厚的封建思想传统文化孕育着巨大价值C.专制主义已为社会所淘汰D.民主政治是社会发展潮流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大多数国民会赞成恢复帝制、垂辫缠足、复科举等,故材料说明国民仍然深受封建思想影响,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答案:A10.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赴欧洲勤工俭学的中国留学生在《少年翼赤光》等杂志上登载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并通过向国内报刊发通讯的方式介绍马克思主义。这一现象()A.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途径B.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华广泛传播C.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D.使知识分子注重与工人运动相结合解析:材料中“通过向国内报刊发通讯的方式介绍马克思主义”,并非新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途径,排除A项;中国留学生向国内报刊发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华广泛传播,故选B项;新文化运动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信息,排除D项。答案:B.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材料表明孙中山()A.调整了国民革命策略B.认可苏联的革命道路C.采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D.抛弃了民主革命立场解析:1925年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当时孙中山为促成国共两党合作,发展了三民主义,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说明孙中山的革命策略有所调整,故A项正确。答案:A.1922年,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向导》周报的创刊号写道:“现在大多数人民所要求的是什么?我们敢说是要统一与和平……为了要和平要统一而推倒为和平统一之障碍的军阀,乃是中国大多数人的真正民意。”下列项中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湖北新军起义 B.护国运动C.“二次革命” D.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解析:根据材料“1922年……为了要和平要统一而推倒为和平统一之障碍的军阀”,结合所学,1924年国共合作,1926年正式出师北伐,讨伐北洋军阀的统治,故选D项;1911年湖北新军起义,即辛亥革命,排除A项;1915年孙中山领导发动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运动,排除B项;1913年,孙中山看清袁世凯的反动面目,力主武装讨袁,发动二次革命,排除C项。答案:D二、非选择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赡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舆。针对“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材料二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发生动摇。王朝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甲午战争后,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欲立于民族国家之林。就必须获得广大民众认可,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并在中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解析:第⑴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分别从维系统治、构筑文化认同观念、民族融合等方面概括;第二小问,要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思想、民族融合的角度分析。第⑵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民族救亡的相关信息分别概括归纳;第二小问,从思想解放、民主革命、民族革命、国家统一等角度概括。答案:(1)举措:确立王朝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构建尊孔崇儒的文化认同;建立各族一家的民族认同。背景:巩固统治、加强集权的需要;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的发展;儒家正统思想文化的影响。(2)特点:与救亡图存紧密联系;反专制、求民主成为核心价值追求;通过政治革命打破王朝政治、建设现代民族国家。意义: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进程;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11—1912年部分省的临时约法《中华民国鄂州约法》《中华民国浙江省约法》《江西省临时约法》《广西临时约法》备注1911年10月颁布1911年12月颁布1912年1月颁布1912年2月颁布 第一章总纲第一章总纲第一章总纲第一章总纲规定了约法的目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疗设备供应链的可持续性发展路径
- 学校中年级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模版
- 信用社年终主任工作总结模版
- 医疗数据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解析
- 医疗领域中区块链技术重塑信任与安全
- 儿童医疗安全与防护的利器-儿童用医疗器械的临床前研究报告
- 高脂血症的临床护理
- 买卖合同范例范文
- 新质生产力税务简报
- 预防电信诈骗心得体会模版
- 2024年医美行业痛点分析研究报告
- DB64-266-2018: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151-200
- 腹膜透析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 人工智能驱动下的口腔正畸技术革新
- 《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4年)》知识培训
- 太阳能光伏发电站购售电合同
- 皮下注射技术操作流程课件
- 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 环卫行业安全标识应用规范
- 第04章 CIE标准色度系统
- JGJ120-201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20220807013156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