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的养殖技术课件_第1页
河蟹的养殖技术课件_第2页
河蟹的养殖技术课件_第3页
河蟹的养殖技术课件_第4页
河蟹的养殖技术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河蟹的养殖河蟹学名为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Milne-Edwards,见图3-3-1),属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又称毛蟹、螃蟹,是我国特产。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各海域沿岸及通海的河流、湖泊中。一、河蟹的生物学特性(一)生活习性1.栖居方式河蟹喜欢在水质清晰、水草丰盛的淡水湖泊、江河中栖息。其栖息的方式有隐居和穴居二种。在有潮水涨落的河川或各类水域的岸滩地带,河蟹往往营穴居生活。蟹穴一般位于高低潮水位线之间;在各类水域岸滩地带,蟹穴大多在水面之下。洞口直径与穴道直径一致(洞穴大小和深浅与河蟹个体大小有关,洞口呈扁圆形或半月形,穴深20cm~80cm,与地面呈15度左右倾斜)。在饵料丰富、水位稳定、水质良好、水面开阔的湖泊、草荡中,河蟹一般不挖穴,隐伏在水草和水底淤泥中过隐居生活。通常隐居的河蟹新陈代谢较强,生长较快,体色淡,腹部和步足水锈少,素有“青背、白脐、金爪、黄毛”清水蟹之称。而穴居的河蟹新陈代谢较弱,生长较慢,体色较深,腹部和步足水锈多,素有“乌小蟹”之称。这是由于河蟹除了用第三对顿颚足进行切割和研磨外,其胃内还有一个背齿、二行侧齿和二块枕骨状板共同构成研磨食物的器官,称胃磨。因此对食物的加工较彻底,其消化吸收较好。饱食后多余的养料贮藏在肝脏中(即所谓的蟹黄)。因此它的耐饥能力也是很强的,长达一个月不吃食也不致饿死。水温在5℃以下时,河蟹的代谢水平很低,摄食强度减弱或不摄食,在穴中蛰伏越冬。

3.争食和格斗河蟹不仅贪食,而且还有抢食和格斗的天性。主要发生在以下四种情况:①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养殖密度大,易发生争食和格斗;

②投喂动物性饵料时,为了争食美味可口的食物互相格斗;③在交配产卵季节,几只雄蟹为了争一只雌蟹而格斗,直至最强的雄蟹夺得雌蟹为止;④食物十分缺乏时,抱卵蟹常取其自身腹部的卵来充饥。为避免和减少格斗,在人工养殖时可采取:饵料必须多点投放,均匀投饵;动物性和植物性饵料要合理搭配;刚蜕壳的“软壳蟹”要加以保护(如增加作为隐蔽物的水草数量、投饵区应与脱壳区分开等),以防止同类互相残杀。5.感觉和运动河蟹的感觉灵敏,对外界环境反应迅速,既能在水中作短暂游泳,又能迅速爬行和攀登高处。由于它的步足位于身体两侧,关节向下弯,迫使它适于横行,又因各对步足长短不等,因此爬行时总是斜向前方。河蟹有敏感的视觉、嗅觉和触觉。其视觉是一对由许多小眼组成的复眼,既可直立,又可横卧,因此视野十分开阔。河蟹的嗅觉是埋在第一触角的第一节中的平衡囊,属化学感受器,对外界气味的变化十分敏感,此外,在口器上还有具味觉功能的感觉毛和具有触觉作用的刚毛,借此河蟹在夜间觅食和逃避敌害。河蟹的攀高能力很强,在蟹苗和仔蟹阶段,由于其身体轻,依靠附肢刚毛上的吸附水能在潮湿的玻璃上作垂直爬行。因此,河蟹在小水体养殖时,不仅需要添置良好的防逃设备,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保持优良的养殖环境和提供优质饵料。只要养殖环境的生态条件好,河蟹就不会逃逸。6.对温度的适应河蟹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大。1℃以上,35℃以下,都能生存。但它们对低温的适应能力比家鱼强,通常水温下降至10℃以下,河蟹仍摄食;水温在5℃以下,才基本上不摄食。而河蟹对高温的适应能力较差。7.对光线的适应河蟹喜欢弱光,畏强光。河蟹在水中昼伏夜出,在夜间河蟹依靠嗅觉、靠一对复眼在微弱的光线下寻找食物。渔民在捕捞河蟹时,就利用河蟹喜欢趋弱光的原理,在夜间采用灯光诱捕,捕获量大大提高。(二)繁殖习性1.河蟹的生活史河蟹是在淡水中生长育肥,每年秋冬之交,成熟蜕壳后的河蟹(长江流域一般为二秋龄)须成群结队向河口浅海处迁移,在迁移过程中,性腺逐步发育,在咸淡水中性腺发育成熟,并完成交配、产卵、孵化等过程。孵出后的苗体呈水蚤状,称蚤状幼体(Zoea)。蚤状幼体经5次蜕皮后变态为大眼幼体(Megalopa),俗称蟹苗。大眼幼体具明显的趋淡性、趋流性和趋光性,大眼幼体随潮水进入淡水江河口,蜕壳变态为一期仔蟹。然后继续上溯进入江河、湖泊中生长,通过若干次蜕壳,逐步生长为幼蟹(蟹种)。幼蟹又经多次蜕壳,个体明显增大,已可食,但性腺尚处在初级阶段(性腺小,而肝脏大,肝脏比性腺重20倍~30倍),因其背壳呈土黄色,通常称其为黄蟹。每年8月~9月,二秋龄的河蟹先后完成生命过程中最后一次蜕壳(又称成熟蜕壳),即进入成蟹阶段。其头胸甲长度和宽度不再增大,仅作为肌肉和内脏器官的充实和增重。1.繁殖习性河蟹到了性成熟阶段,对温度、流水和渗透压等外界因子的变化十分敏感。每当晚秋季节,水温骤降,河蟹开始进行降河生殖洄游,渔谚有:“西风起、蟹脚痒”,就反映了这个道理。随着河蟹的降河洄游,其性腺愈趋成熟,当亲蟹群体洄游至入海口的咸淡水交界处(其盐度为15~25),雌雄亲蟹经追逐、“拥抱”、进行交配。河蟹的交配产卵的适宜温度为8℃~12℃,在长江口河蟹交配产卵的时间为l2月至次年3月。雌蟹的生殖器管包括卵巢、输卵管与纳精囊三部分组成。卵巢1对,呈葡萄状。在左右卵巢中部的外侧,各由一短小的输卵管,先与纳精囊会合,然后左右分别开口于第六胸节的腹甲第五节中部,即生殖孔。雄蟹的生殖器管包括精巢、输精管与副性腺三部分。精巢一对,后端各连1条输精管,左右输精管各分三部分:前端为腺质部,细而盘曲,能产生分泌物,形成精荚;质腺部后端扩大形成贮精囊,用来积聚精荚;后端为射精管,最端开口于交接器。

河蟹繁殖可分为以下5个阶段:(1)发情阶段又称抱对阶段。雌、雄亲蟹一旦受到咸淡水的剌激,雄蟹即开始追逐雌蟹;并用强有力的大螯钳住雌蟹步足,未发情的雌蟹即力图挣脱;当雌蟹也发情时,便将螯足、步足收拢,任凭雄蟹携足而行。此时雄蟹欲寻觅适宜的交配环境而到处游弋,即所谓“携雌而行”。待雄蟹找到安静而光弱处或有荫蔽物处,便将雌蟹松开并伸展步足,雌蟹往往静待于雄蟹腹下。雄蟹此时常举起螯足以示对来犯者的威慑,此为护偶现象。此时,雄蟹腹部内侧的一对交接器插入雌蟹腹部,其尖端的生殖肢钩住雌蟹生殖孔上呈三角形的小突起,使交接器对准生殖孔,此时雌蟹将一对大螯搂住雄蟹的腹部并紧扣在雄蟹头胸甲后部,利用大螯的力量使交接部位紧密相接。雄蟹通过交接器,将精荚(精包)输入雌蟹生殖孔内的纳精囊内,待纳精囊中贮满精荚,交配方算完成。交配过程一般数十分钟,交配后数小时或十多小时即可排卵。(3)排卵阶段成熟卵呈球形,直径350μm~380μm,表面光滑,无受精孔,卵黄颗粒粗大。卵巢中排出的成熟卵进入输卵管,此时,纳精囊中的精荚随即破裂,释放精子。中华绒螯蟹精子无鞭毛,呈不规则的扁球形,直径约4.5μm,前端略扁平,由顶体、细胞核和辐射臂三部分组成。

这些成熟精子和卵一起到达输管下段,这里的内腔十分狭窄,加以精子有20条左右的辐射臂,挺直地伸向四周,其末端可能存在一种特殊的蛋白质——结合素,结合素只与同种类的卵膜起作用,使大量的精子粘附于卵的表面。因此,中华绒螯蟹是多精着卵(每枚成熟卵子可附着数百个精子),特别是在排卵后的20min内最大,占排卵总量的80%~90%。但尽管多精入卵,而只有其中的一个精子最早接触卵膜内层,精卵两者的质膜愈合,精核便进一步深入卵内,真正起到受精作用。由此同时,卵膜内层迅速转变为受精膜,以阻止入卵的其它精子再与卵质膜接触。末受精的精子随即被分解吸收。因此,中华绒螯蟹的受精过程是:“在体内多精着卵,在体外数精入卵,但单精受精”,这是较为独特的受精方式(堵南山,1998)。(5)搅卵附卵阶段雌蟹在产卵前,先将身体埋在泥沙中,并用步足支撑身体,抬高头胸部,打开腹脐。由于蟹卵的粘性出现的时间很晚,雌蟹将身体埋在泥沙中,一是防止雄蟹干扰,避免受精卵流失;二是可以形成腹部附肢刚毛搅卵、粘卵的环境,防止受精卵在搅卵阶段从腹脐两侧及上端流失。产卵时,生殖孔呈喷射状地排出着精的卵粒,精子遇咸水,激活精子,多精入卵,单精受精。受精卵开始没有粘性,象一团浆糊兜在雌蟹腹部,由其腹部附肢不断搅动卵粒,使其吸水膨胀,并产生粘性,附着在附肢的刚毛上,呈葡萄串状。①河蟹蜕壳要求浅水、弱光、安静和水质清新的环境。河蟹通常在水面下5cm~10cm处蜕壳。据试验,水深超过30cm,仔蟹停止蜕壳。紫外线对蜕壳后的软壳蟹的杀伤力很强,因此,河蟹总选择晚间,并喜欢在水生植物的荫蔽下蜕壳,通常在半夜至早晨8时,黎明是高峰期。

②蜕壳前河蟹体色深,蟹壳呈黄褐色或黑褐色,腹甲水锈多,步足硬。蜕壳后的河蟹体色淡,腹甲白,无水锈,步足软。③河蟹在蜕壳时以及蜕壳完成前不摄食。④河蟹蜕壳后,身体软弱无力,称为软壳蟹。需要在原地体息1h~1.5h,才能爬动,钻入隐蔽处或洞穴中,此时极易受同类或其它敌害生物的侵袭。因此,河蟹每次蜕壳后1h~1.5h,是其生命过程中最脆弱的时刻。在这段时间内,河蟹完全丧失抵御敌害和回避不良环境的能力。人工养殖促进河蟹同步蜕壳和保护软壳蟹是提高河蟹成活率的技术关键之一。⑤河蟹在蜕壳后体内吸收大量水份,因而蜕壳后,其体重明显增加。据成蟹饲养阶段测定,蜕壳前,壳长增长22.1%,体重增长91.7%。以后随肌肉组织的生长,体内含水量逐步下降。

⑥河蟹的蜕壳与营养密切有关。除了生长所必须的营养物质(包括钙和磷)外,蜕壳素起重要作用。蜕壳素是一种类固醇激素,又称蜕皮激素。没有蜕壳素的参与,河蟹秒不能完成蜕壳过程,也就不能正常生长,甚至造成蜕壳不遂而死亡。⑦在正情况下,河蟹一生蜕18次壳。按河蟹在不同的养殖阶段,结合其蜕壳和生长,可建立以下生长模式(表3-3-2)。2.生长河蟹的生长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受饵料、水温和水质等生态因子的制约。水域水质、水温条件适宜,饵料丰富,蜕壳次数多,河蟹生长迅速个体也大。如环境条件不良,河蟹则停止蜕壳,个体也小。因此在自然界,同一年龄的个体大小相差甚远。例如长江水系的河蟹,一般生长快的幼蟹当年可长到50g~75g,(个别甚至可达100g~l25g),并可参加生殖洄游;而营养不良或密养环境下,幼蟹生长缓慢,当年只能长到数克。这种蟹的一部分要到第三年秋天才可参加生殖洄游。据试验(王武,1997),在崇明岛采用长江天然蟹苗,从仔蟹饲养到成蟹,如全部采用植物性饵料(水花生、南瓜),绝大部分河蟹到三秋龄才成为绿蟹。此外,在河蟹产卵场附近的幼蟹,受咸水、高温度的影响,生长缓慢。比如崇明岛是蟹苗的主要产地,但此处无大蟹,且体色深,素有崇明“乌小蟹”之称。河蟹生长时的体重呈异速成生长曲线,图3-3-3为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群体生长曲线。由图可见,河蟹在第二年的6月~10月份,生长最快,其体重呈指数上升。二、河蟹的人工繁殖和育苗目前各地采用的河蟹人工育苗方式主要有三种:

①天然海水土池育苗:其特点是设备造价低,方法简便,但缺点是水温和盐度不易控制,容易受自然环境影响。此法亩产蟹苗可达2kg~10kg。②人工配制海水工厂化育苗此法的优点是可在远离海边的内地进行育苗,可就地育苗就地放养,并可避免水体污染。不足之处是成本较高。目前每立方米水体可生产蟹苗0.25kg(3.5万只左右)。③天然海水工厂化育苗这是目前最常见的河蟹人工育苗方式。此法是利用沿海对虾和海带育苗场的设施进行,其育苗量大,成本低,也提高了原有设备的使用率。一般每立方米水体可生产蟹苗0.25kg~0.5kg(14万只/kg~16万只/kg)。本节以天然海水工厂化育苗方式为例,简述如下:(一)亲蟹的选留与培育亲蟹可采取二种方法获得,一是从沿海或河口捕捉抱卵蟹,但采用天然抱卵蟹往往因每只亲蟹所怀的卵其胚胎发育时相不一,而孵出幼体时间也参差不齐,使一个水体中出现“几代同堂”,容易造成大的幼体残食小的幼体,影响育苗成活率。而且捕捞天然抱卵蟹影响天然亲蟹资源。二是从湖泊、池塘等淡水水域捕得的“绿蟹”进行饲养,然后放入海水中进行交配抱卵。目前大多数育苗单位均采用人工促产的方法获得抱卵蟹。

1.亲蟹的选择和运输在蟹汛季节中、后期(11月中旬左右),对捕获的成蟹进行人工选择,选择的标准是:色淡----青背、白脐、金爪、黄毛,长江水体中华绒螯蟹的主要特征明显;

体重----雄蟹以150g/只~200g/只,雌蟹以125g/只~l50g/只为佳;肢全-----两螯八足齐全,八个步足的趾节不能磨损,无外伤;背厚----个体肥壮,性腺发育良好;

活泼----两螯、八足有力,反应敏捷,行动迅速;

洁净----无附着生物、寄生虫。

将选好的亲蟹腹部朝下,平放入湿蒲包内扎紧,每包放亲蟹10kg~l5kg,放入竹筐内,勿使受压晃动,途中不可日晒、风吹、雨淋,也不可置于不通风的室内,气温3℃~15℃,可耐2d~3d运输。2.亲蟹培育为保证亲蟹顺利越冬和交配、产卵,应将亲蟹雌雄分开,分别放入淡水池塘(土池)中散养。

亲蟹培育池面积2亩~4亩,水深1m以上,池塘四周用设的防逃设备需高出地面50cm,进出水口设防逃网。亲蟹放养前,每亩可用75kg生石灰清塘。通常每亩亲蟹培育池放养亲蟹250kg~500kg,雌雄分养。亲蟹的饲养要抓住投饵、换水和防逃三个方面。饵料投于池四周的浅水区,每次投喂量不超过亲蟹体重的l0%,饵料种类有小杂鱼、贝类、谷类、菜类等。为保持水质良好,每隔7d~10d需换水一次,水温高时,应增加投饵量和换水次数。要经常检查防逃设施,防止亲蟹逃逸。(二)人工促产人工促产的最适时间是池水温度在l0℃左右时进行。长江流域以1月~3月为宜。将越冬亲蟹,按雌雄比为2:1,放入盐度为8~33的咸淡水或海水(最适盐度为l7~20)池中交配。交配池面积1亩~2亩,底质为硬沙质,每平方米可放亲蟹3只~5只。配组后亲蟹即自行交配。交配后的第二天,就能见到抱卵蟹。一周后,抱卵蟹可达70%~80%,半个月左右,所有雌蟹可基本上抱卵。为防止雄蟹继续交配,造成雌蟹死亡,此时应排,及时将雄蟹捕出。再注入新鲜海水,抱卵蟹留在池内孵化。(三)孵化受精卵粘附于雌蟹腹肢的内肢刚毛上,雌蟹第一次抱卵数量很大,如体重150g,抱卵量可达50万粒以上。抱卵蟹不仅对怀抱的胚胎起到防止敌害吞食的作用,而且还时常撑起步足,煽动腹部,使每个胚胎四周形成水流,以改善胚胎的水环境并不断提供其呼吸所需的溶氧。因此,受精卵的孵化实际上是既要加强对抱卵蟹的饲养,使抱卵蟹能得到充足的食物,保持其体质健壮(饵料和投饵方法同亲蟹培育),又要十分注重水质,经常更换海水,以保持水质清新。一般每3d~4d换注新水一次。同时应注意海水盐度的变化,防止海水盐度骤变,以免造成胚胎死亡。

河蟹胚胎发育的速度主要取决于水温(见表3-3-3)。水温低于8℃,胚胎发育极为缓慢,当水温高于25℃,胚胎孵化率降低。(四)幼体培育为防止河蟹幼体在育苗阶段自相残杀,提高育苗成活率,要求同一池的抱卵蟹能同步放散幼体。至少能在8小时内放散蚤状幼体达到规定的放养密度(10万只/m3~30万只/m3)。

方法是通过检查抱卵蟹的胚胎发育,当腹部所怀卵粒绝大部分透明,胚胎出现眼点和心脏跳动,表明胚体已发育至原蚤状幼体阶段,待胚胎发育至心跳150次/分~180次/分时,应将抱卵蟹移入育苗池内。将胚胎发育一致的抱卵蟹放入蟹笼内,每笼(约0.lm3)可放10只~15只抱卵蟹,集中挂入育苗池。当夜晚降临时,抱卵蟹便猛力煽动腹部向水中成批排放出Z1(通常抱卵蟹放散幼体都有在夜间进行)。育苗池中蚤状幼体密度可采用抽样法计数定量。一旦池中幼体数量达到要求密度,应将未孵出的抱卵蟹及时转移到其它池中孵幼。(五)投喂适口饵料从食性观察,Z1以食单胞藻为主,Z2、Z3以捕食轮虫为主,Z4、Z5则以捕食卤虫幼体为主;大眼幼体以捕食卤虫成体为主。但从生产上看,单胞藻对于稳定育苗池水质具有重要作用,培养卤虫成本较大,特别是Z5和大眼幼体,需要卤虫量大,生产上往往供不应求。为此可采取:以单胞藻(褐指藻、角毛藻、扁藻、小球藻等)作为河蟹蚤状幼体阶段的基础饵料,轮虫为蚤状幼体的开口饵料。而卤虫(包括无节幼体)为育幼的主体饵料,大型浮游动物(水蚤等)或商品饲料(鱼、虾肉制成肉糜或熟鸡蛋黄磨碎)作为补充饵料,形成河蟹育苗的饵料系列(图3-3-4)

投饵时饵料应量少次多,要根据幼体数量变化而增减,特别是投喂商品饲料,防止投喂过多而引起水质恶化。(六)控制水质育苗池水质的总氨氮控制在1.5mg/L以下,亚硝态氮控制在0.5mg/L以下。生产上可采用:1.静水育苗水体采用定期换水。通常Z1、Z2,一般只加水不换水,盐度控制在17左右;Z3日换水量以25%左右为宜,盐度可略有上升;Z4日换水量不高于50%,盐度可略有上升;Z5和大眼幼体日换水量增加到100%~200%,盐度达最高值(25);至3日龄大眼幼体,开始淡化,6日龄大眼幼体盐度下降至4。2.微流水育苗水体则针对幼体不同的发育阶段,逐步增加微流水的流量。并及时采用排污、换池等措施,降低育苗池有机物的污染量。

3.采用水处理技术,对进水和育苗池内的水进行物理、化学和微生物处理,以改善水质。(七)做好病害防治工作育苗用水、育苗池和育苗工具必须用消毒药物消毒。抱卵蟹进池时,可用万分之一的新洁尔灭药浴15min~20min,以杀灭各类致病菌、纤毛虫等。育苗过程中发现弧菌病,则可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但严禁反复使用,否则会产生药害,造成幼体在仔蟹阶段大量死亡。如发现幼体上寄生大量聚缩虫等纤毛虫,可用10mg/L“虾蟹保护剂”杀灭。必须强调指出,育苗池的致病细菌绝大部分都是条件致病菌。只有改善育苗池的生态条件,走健康养殖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病害问题。(八)加强日常管理做好育苗池的日常管理是提高育苗成活率的根本保证。各期幼体主要技术管理措施见表3-3-4。生产上采用“五查、五看、五勤”责任制。即:查水质(包括水温),看水质是否保持稳定,勤巡视;查幼体密度,看前后数量变化,勤做清洁卫生工作;查发育阶段,看是否定期蜕壳,勤排污;查病害,看是否有病害,勤防治,查充塞度,看幼体是否吃饱,勤记录。三、蟹苗的汛期和运输我国北自辽河口,南至闽江口均有天然蟹苗资源。其中长江口(崇明、启东、海门、太仓、常熟)、温州地区沿海(苍南、瑞安、平阳、乐清)和辽河口(盘山、大洼、营口、海城)为我国中华绒螯蟹蟹苗的三大主要产地。(一)蟹苗汛期的特点在渔业生产上,通常把捕捞对象大量集中的时期称为汛期。河蟹蟹苗的汛期有以下特点:1.蟹苗汛期与各海区的水温有关水温高,汛期早;反则反之。长江口蟹苗汛期的水温为l7℃~22℃(一般在芒种前后),而瓯江口和闽江口的汛期要比长江口早15d~30d,海河口的汛期比长江口晚l5天左右,辽河口比长江口晚30d~45d。2.蟹苗的旺发与潮汛有关蟹苗涨潮来,退潮去,而以大平潮时蟹苗最多。因此每次捕捞时间一般在平潮前2小时到平潮后2小时。潮汛的计算,一般采用下列公式:

当地高潮时间=(阴历日期―1)×0.8+平均高潮间隙时间。下半月式中(阴历日期―1)应改为(阴历日期―l6)。3.蟹苗旺发通常与大潮汛有关,而小潮汛蟹苗产量明显下降,甚至无汛。4.蟹苗汛期次数,一般为二次在长江口主要为芒种前后和夏至前后,其中芒种汛蟹苗数量大,质量好。此时霉雨季节未到,运输成活率较高。

总之,蟹苗汛期有时间短、来势快、季节性强、潮汐影响大等特点。(二)蟹苗的运输目前蟹苗均采用“干法”运输。此法采用蟹苗箱作为容器,规格为50cm×30cm×6cm或60cm×40cm×8cm。用杉木制成箱框,四周各挖一窗孔(4cm×l0cm),箱框底部及四周衬有聚乙烯窗纱。通常5只箱为一叠,上有木盖板。每箱可装蟹苗1kg左右,一般气温22℃~26℃,24小时成活率可达90%。蟹苗箱干法运输蟹苗应注意:1.蟹苗箱必须在水中浸泡l2小时,以保持运输途中潮湿的环境。2.蟹苗箱内应先放入水草。箱内以十多根水花生茎撑住箱框两端,然后放一层满江红(绿萍)。既使箱内保持一定的湿度,也防止蟹苗在一侧堆积,并保证了蟹苗层的通气。3.蟹苗运输死亡主要是由于其附肢粘附过多水份,造成蟹苗支撑力减弱而导致苗层通气性不良,其底层蟹苗往往缺氧死亡。因此,蟹苗运输应坚持宜干不宜湿的原则。长途运输时,装苗前,必须预先将称重后的蟹苗放入筛绢袋内,甩去其附肢上的粘附水。然后均匀地分散在苗箱水草上。4.一般每箱装运的密度控制在1kg,运输时间为24小时。5.运输途中,尽量避免阳光直晒或风直吹。以防止蟹苗鳃部水分蒸发而死亡。6.运输途中,如蟹苗箱过分干燥,可用喷雾器将木箱喷湿,以保持箱内环境湿润。但一般苗体不必喷水,否则反而造成蟹苗四肢粘附过多水分,支撑力减弱而造成死亡。

7.有条件可用空调车或加冰降温运输,并给予适当通风。气温控制在20℃左右,最低气温不能低于l5℃,其气温骤变的安全范围不超过5℃。

(三)蟹苗质量鉴别生产上采用“三看一抽样”的方法来鉴别蟹苗质量优劣:1.看体色是否一致优质蟹苗体色深浅一致呈姜黄色,稍带光泽。劣质蟹苗体色深浅不一,体色透明的嫩苗,和体色较深的老苗参差不齐。2.看群体规格是否均匀同一批蟹苗大小规格必须整齐(一般要求80%~90%相同)。否则高日龄的大眼幼体可残食低日龄的大眼幼体,尤其在饵料不足时,这种现象更为严重。而且也造成仔蟹和幼蟹培育时因龄期不齐而发生自相残杀。3.看活动能力强弱蟹苗沥干水后,用手抓一把轻轻一捏,再放在蟹苗箱内,视其活动情况。如用手抓时,手心有粗糙感,放入苗箱后,蟹苗能迅速向四面散开,则是优质苗;如手心无粗糙感,放入苗箱后,蟹苗仍成团,很少散开的为劣质苗。4.抽样检查可称lg~2g蟹苗计数,并折算为每kg蟹苗只数。通常,14万只/kg~16万只/kg为壮苗,18万只/kg~22万只/kg为中等程度苗,24万只以上/kg为弱苗。每kg蟹苗数量越多(最多可达30万只/kg)体质越差;反则反之。在选购蟹苗时,严禁购入“花色苗”、“海水苗”、“嫩苗”、“蜕壳苗”、“高温苗”和“药害苗”。四、蟹苗、蟹种培育(一)蟹苗的生物学特点1.蟹苗个体弱小,逃避敌害的能力差蟹苗体重仅3cm~6mg,浮游生活,游动缓慢,逃避敌害生物的能力很差。且其集群性强,容易被敌害生物吞食。据统计,一尾白鲦每日可吞食34只蟹苗,一只蟾蜍每日可食l2l只蟹苗。2.取食能力低,食谱范围狭蟹苗在自然条件下以浮游动物(水蚤等)为食,也食水蚯蚓和水生植物(如小浮萍等),这些食物在自然情况下往往不能满足需要。3.对外界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低大眼幼体仍喜欢在咸淡水中生活。据试验,在相同的密度、饵料条件下,由大眼幼体育成I期仔蟹,生活在盐度为7的咸淡水中,其平均成活率达72.2%,盐度为3的咸淡水中,平均成活率为49.2%,盐度为0的纯淡水中平均成活率仅30.1%。此外温度聚变,特别是升温,大眼幼体容易死亡。据测定,水温20℃时,其升温的安全范围仅为3.l士0.75℃。故运输途中,如遇高温,蟹苗死亡率很高。4.新陈代谢水平高,生长快蟹苗的耗氧量很大。据测定,每小时每克蟹苗平均耗氧为1.068mg氧。而蟹种(8g/只),每小时每克体重仅消耗0.l8mg氧;从能量需要量比较,蟹苗每小时每kg需要l4.39千焦耳,而蟹种(8g/只)每小时每kg仅需能量2.43千焦耳。由于蟹苗阶段新陈代谢水平高,因此生长快,一般5cm~6mg的大眼幼体经l5d~20d的培养即可达到50mg左右的Ⅲ期仔蟹。由于蟹苗具上述特点,如果直接将蟹苗投放到湖泊、江河或池塘中,其成活率很低。通常大眼幼体的回捕率仅0.5%~5%。为此必须为蟹苗创造一个水质良好、饵料充足、无敌害的生态环境,促进生长,以提高其成活率。仔蟹培育就是根据这一要求而建立起来的新养殖工艺。(二)仔蟹阶段的特点在生产上,将大眼幼体培养l5d~20d蜕壳三次,规格达16000只/kg~20000只/kg,即Ⅲ期仔蟹,即可将它们投放至大水面或池塘中饲养。从大眼幼体到Ⅲ期仔蟹,称为仔蟹(俗称豆蟹)培育。为什么选择Ⅲ期仔蟹作为仔蟹培育阶段呢?这是因为在仔蟹阶段,开始由蟹苗的生活习性逐步过渡为幼蟹和成蟹的生活习性。因此仔蟹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它们在形态、和生态要求上发生了以下变化:1.盐度的过渡蟹苗的最适生长盐度为7~8;I期仔蟹最适盐度为5,Ⅱ期仔蟹的最适生长盐度为1~3,而从Ⅲ期仔蟹开始其最适盐度为0.5以下的淡水。如此时仍在咸谈水中生活,其蜕壳时间延长,能需量增加,生长明显变慢。也就是说,在此阶段,河蟹由幼体的盐度逐步过渡为成体所需要的盐度,即由咸淡水逐步转化为淡水。2.栖息习性的过渡蚤状幼体营浮游生活;大眼幼体营浮游兼爬行生活;而I、II期仔蟹为隐居生活,自Ⅲ期仔蟹开始挖泥穴居。也就是说,通过仔蟹培育,其生活习性由浮游逐步过渡到与幼蟹、成蟹相似的习性,其逃避敌害的能力大大加强。3.食性过渡蚤状幼体以浮游动物为食;大眼幼体以食浮游动物为主,兼食水生植物;而仔蟹阶段的由以食浮游动物为主过渡到以食植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即开始与幼蟹、成蟹的食性相似。4.形态过渡蚤状幼体呈水蚤形;大眼幼体呈龙虾形;而I、II期仔蟹外形虽像蟹形,但其壳长仍大于壳宽;至Ⅲ期仔蟹,其壳长才小于壳宽,形态真正与幼蟹、成蟹相像。此外,一般从蟹苗培育到Ⅲ期仔蟹需15d~20d。如再延长,蜕壳4次~5次,培育时间延长至30d~40d,此时正遇高温季节(7月),在运输上困难更大,而且在养殖上其水质、饵料的矛盾更大。因此,无论从生态习性变化还是生产季节需要,蟹苗培育至Ⅲ期仔蟹即可出池分养。开始转入幼蟹培育阶段。(三)综合强化法培育一龄蟹种新技术目前河蟹养殖的技术难点是仔蟹阶段的成活率极低。一般为30%,低的仅5%~10%。对此,科技术人员根据蟹苗及仔蟹的生态要求,建立了蟹苗养成一龄蟹种新工艺:《综合强化法培养一龄蟹种新技术》(王武,1998),简称“四个一工程”在崇明1034亩蟹种池实施,实现了“1亩池塘、放1斤蟹苗、产1万只蟹种(扣蟹)、盈利1万元”的目标。现将该法的饲原则和主要技术关键简介如下:1.饲养原则(1)提供一个浅水、水草多、无敌害、符合蟹种生长要求的池塘环境蟹种要求清水、浅水、水草多、无敌害的环境。河蟹只有在浅水条件下才能蜕壳。据不同水深对蟹苗育成Ⅲ期仔蟹成活率试验(见表3-3-5)表明,同一批蟹苗,在同样水质和相同的饵料条件下,生活在10cm~30cm的二组仔蟹成活率最高。但河蟹在浅水蜕壳易受紫外线杀伤,因此,必要性种植或放养大量水生维管束植物作为荫蔽物和附着物(仔蟹阶段),才能提高其成活率。据不同底须对蟹苗育成Ⅲ期仔蟹成活率试验(见表3-3-6)表明,同一批蟹苗,在同样水质、饵料密度条件下,无荫蔽物成活率最低;而水葫芦既可附着,又可荫蔽,也是其良好的饵料,故水葫芦组的成活率最高。而池塘水草多,这就为蟹种过隐居生活提供了良好条件。池水溶氧高,蟹种挖穴少,生长快,成活率高。(2)仔蟹阶段必须提供最佳适口饵料初下塘的蟹苗最容易因缺乏鲜活、高质量的适口饵料而死亡。采用人工饵料往往因投饵不均匀,易散失污染水质,并不易配制成全价饵料,其适口性差,吃食不均匀,造成蟹苗生长发育快慢不一,变态不同步,这就容易产生自相残杀,严重影响成活率。水蚤乃小型浮游甲壳类,在池塘内分布均匀,新鲜适口,不污染水质,营养价值高,属全价饵料,其游动速度慢,蟹苗容易捕食,是蟹苗的最佳适口饵料。为此,必须确保蟹苗下塘时池水中的水蚤达到高峰期,此乃提高蟹苗成活率的关键措施。据不同饵料对蟹苗育成Ⅲ期仔蟹成活率试验(见表3-3-7)表明,同一批蟹苗,在同样水质和相同的密度、水层条件下,以水蚤为饵料的仔蟹成活率最高。(3)蟹种阶段要种养结合,建立多元化的复合生态系统池塘内单一饲养蟹种,其水体、饵料没有充分利用,而且养蟹池因大量投饵后,水质容易变肥并混浊;加以蟹种因缺乏水生植物作为栖息和蜕壳场所,不利于蟹种栖居、蜕壳和生长。而在蟹种池内种植水生经济作物(如水稻、水蕹菜、菱等)和饲养一些滤食性鱼类(如鲢、鳙鱼等),则可以做到蟹稻、蟹和水生蔬菜共生;蟹鱼混养,河蟹的粪便、残饵肥水,水生植物和滤食性鱼类利用水中的营养盐类和浮游生物,这不仅促进了水生植物和鱼类生长,而且使池水转清,也有利于蟹种生长。由此同时,水生植物既可以为蟹种提供新鲜适口的植物性饵料,又为蟹种的提供了栖居、蜕壳的良好环境,河蟹就不会逃逸。它们互利共存,形成一个水底、水中、水面结合的多元化的复合生态系统,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渔谚有:“蟹多少,看水草”形象化地说明蟹种池种植水生植物的重要性。(4)高温阶段必须控制生长,防止产生小绿蟹池塘水体小、水浅以及静水环境,在高温阶段水温往往超过30℃以上。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造成水温过高,幼体新陈代谢强,摄食量高,幼蟹容易因摄食过多的动物性饵料,而造成营养过剩,引起性早熟。因此在高温阶段应以植物性饵料为主,控制其生长,防止产生小绿蟹;水温在30℃以下,可投人工饵料,以促进蟹种生长。必须强调指出,在湖泊内,由于水体大,水较深以及流水环境,夏季水温不会过高,幼蟹就不易造成性早熟。2.蟹种池建设蟹种池由一级池(又称仔蟹培育池或发塘池)和二级池(又称一龄蟹种池或扣蟹池,或采用稻田)组合而成(见图3-3-5)。蟹种池的有如下建设要求:(1)形状、面积与水深池塘为长方形,东西向排列。面积2亩~4亩,包括2个池塘:即一级池和二级池。一、二级池之间由一低埂相隔(埂高0.9m,埂宽1m),其比例为1:7。以4亩为例:一级池0.5亩,池深1m,水深0.4m~0.8m,池塘坡度2:1。二级池3.5亩,四周为一环沟,沟宽3m,深1.5m,水深0.8m~1.2m(可种植水蕹菜等);中间为面积1亩的台田(可种植水稻等),台田深度0.4m~0.6m,水深0.05m~0.15m,台田中间可开挖“十”或“廿”的蟹沟,沟宽和沟深均为15cm;池塘坡度为2:1。如采用稻田,则在稻田四周离田埂1.5m~2m处开挖环沟,环沟宽1m,深0.7m,其挖出泥土将周围田埂加宽、加高。一般田埂宽0.5m,高0.6m。根据田块大小在田中开挖“十”或“廿”的蟹沟,规格同前。进水口在一级池一侧,在二级池设出水口,与进水口呈对角线排列。进、出水口均安置防逃网。(2)防逃设施在惊蛰后,用聚乙烯网片(4目/cm2)将池塘四周围起,网底部埋入土内10cm,网高1m~1.1m,以防止青蛙、蟾蜍、克氏螯虾等敌害生物爬入蟹池内。在聚乙烯网片内侧(相隔1m~2m)用铝皮或塑料薄膜作为防逃墙,防逃墙高0.5m~0.6m,埋入土中0.1m,并稍向池内侧倾斜,其内侧光滑,无支撑物。防逃墙拐角处呈圆弧形。一、二级池之间的池埂用塑料薄膜作为临时防逃墙。安置方法:先以木桩为支柱,以铅丝或塑料绳为骨架,用双层薄膜对折后,二个下端合并压入泥中0.1m,上端架在铅丝或塑料绳上,要求薄膜绷紧、平直。3.仔蟹培育技术仔蟹饲养就是蟹苗经3次蜕壳,经20天左右的饲养,养成约2万只/kg的仔蟹(又称豆蟹)。现以上海崇明仔蟹培育池为例,简述如下:(1)提供良好的池塘条件蟹种池要求水源充沛、水质为纯淡水,无污染。池塘排灌方便。土质为非盐碱地,并以壤土为最佳。稻田要求靠近水源,保水性能良好。池底少淤泥,池底向出水口倾斜。此外,当年已作蟹种池的塘第二年不能再用于饲养蟹种,以免自相残杀。(2)重视整塘,彻底清塘在3月中旬以前,排干池水,清除过多淤泥,填好漏洞和裂缝。曝晒一周后用药物清塘,以杀灭池内敌害生物,为蟹苗创造一个无敌害生物的水环境。此项工作一、二级池同时进行。清塘药物同鱼苗鱼种池。(3)确保蟹苗在水蚤高峰期下塘在蟹苗下塘前7d~10d(水温22℃~25℃)对一级池施用牛粪或猪粪,每亩150kg~300kg;或在蟹苗下塘前10d~15d用绿肥沤在一级池的四角,浸没水中,以后经常翻动,促其腐烂,每亩用绿肥200kg~400kg。在蟹苗下塘前施用有机肥料,目的是人为地制造水蚤高峰期,以提供蟹苗量多质好的最佳适口饵料。(4)放养和种植水生植物在一级池中放养水葫芦、小浮萍(也可用水花生代替),中间用毛竹拦住,在池塘较深的一端种植沉水植物(菹草、眼子菜等),每平方米种4棵~6棵。蟹苗下塘前要求:①水葫芦、小浮萍不少于整个池塘水面的1/2。②水蚤成团,但不呈红色。③水清见底。④无蝌蚪、青蛙、杂鱼、虾等敌害生物。(5)做好蟹苗接运工作除了做好蟹苗运输工作外,应做好蟹苗运输的衔接工作。各运输环节必须环环紧扣,密切配合,做到“人等苗、车(船)等苗、塘等苗”。蟹苗运到后,应先将蟹苗箱放入水中2min,再提起;如此往复2次~3次,以使蟹苗适应池塘的水温和水质,然后将蟹苗放入网箱中暂养。(6)蟹苗暂养、饱食下塘将蟹苗箱放入网箱中,待蟹苗活动正常后,投喂大量水蚤,使蟹苗吃饱,然后将网箱揿入水中,蟹苗自动游出。饱食下塘的蟹苗,可大大增强有机体对水质的适应能力和寻食能力。(7)保持合适的放养密度一般每亩(以一、二级池的总面积计算)放苗0.5kg。规格大,质量好的,密度可稀一些,反之则密一些。(8)分阶段精养细喂生产上可采用目标管理的方法建立投饵模式(见表3-3-8):人工饵料含粗蛋白40%以上。其配方为:鱼粉25%,豆饼粉25%,菜饼粉23%,麦粉20%,骨粉3%,酵母粉2%,矿物添加剂2%,此外再添加0.1%的蜕壳素和0.1%的复合维生素,轧制成颗粒饵料备用。也可采用新鲜野杂鱼,加少量食盐,烧熟后去骨搅拌成鱼糜。再用麦粉拌匀,制成团状颗粒,直接投喂。其混合比例为:杂鱼0.8kg加麦粉1kg。饵料一部分投在浅水区,另一部分散投于水生植物密集区。(9)分期注水、控制水位蟹苗刚下塘时,水深保持20cm~30cm,蜕壳变态为Ⅰ期仔蟹后,加水10cm,变态为Ⅱ期仔蟹后加水15cm,变态为Ⅲ期仔蟹后,再加水20cm~25cm,达到最高水位(70cm~80cm)。分期注水,可迫使在水线下挖穴的仔蟹弃洞寻食,防止产生懒蟹。进水时,应采用GG30目的网片过滤,以防止敌害生物进入培育池。如在培育过程中遇大暴雨,应适当加深水位,防止水温和水质特变;否则,容易死苗。(10)加强日常管理每日巡塘3次,做到“三查、三勤”。即:清晨查仔蟹吃食,勤杀灭敌害生物;午后查仔蟹生长阶段(蜕壳次数),勤维修防逃设备;傍晚查水质,勤劳作记录。池内要保持一定数量的漂浮植物,一般占水面的1/2左右,如不足要逐步补充。4.一龄蟹种培育技术当一级池的蟹苗蜕3次壳,成为Ⅲ期仔蟹(2万只左右/kg)时,即可将仔蟹扩大到二级池中培养。其饲养目的是提高一龄蟹种(扣蟹)的成活率,保持规格均匀,防止产生小绿蟹。为此,必须采取以下技术关键:(1)种植经济水生植物二级池水边四周以及深沟可种植水蕹菜。水蕹菜4月中、下旬在陆上种子田内散播,待苗长至10cm~15cm时连根拔起,在池边贴水面种一圈(插入泥中),株距10cm。四周深沟上则种植“水面庄稼”,即无土栽培水蕹菜。具体方法是:先将稻草和塑料带编成粗绳,在蟹沟水面上每隔50cm~60cm布一条草绳,两端用竹杆固定,使草绳平直地浮于水面。然后将水蕹菜秧苗以10cm间距夹在草绳内。夹苗后,在蟹沟处施放粪肥,每亩100kg~200kg。水蕹菜吸收水中养分,在水面生长。一般1周后发棵,1个月后构成水面覆盖物。如无水蕹菜,可以用苦草、金鱼藻、水花生、或其它沉水植物所代替。二级池中间的台田种植水稻。水稻品种宜选择生育期较长、秸杆坚硬抗倒伏、抗病力强、产量高、品质好的稻种,如杂交粳稻等。水稻栽插前,先施基肥,一般每亩施粪肥500kg,再平整水田。通常在6月上、中旬采用直播法或抛秧法栽种;如插秧则采用大苗,以宽窄行方式栽插(即宽行密植,窄行稀插)。蟹沟周围可适当加大栽插密度,以发挥边际优势,增加产量,并防止沟壁坍塌。水稻栽插后须做好稻田的水浆管理。水稻的栽种宜早不宜迟。(2)掌握二级池仔蟹的放养时间仔蟹进入二级池的时间须待水稻发棵分蘖后才能放养。如插秧需经20天后才能放养仔蟹,以防损伤秧苗。一般在7月上旬拆除一、二级池中间的临时防逃墙,并开挖蟹沟,使一、二级池相通,加水后,蟹苗便自动爬入二级池。(3)适时混养青虾和鲢、鳙鱼夏花在6月中下旬可混养青虾苗。放养密度池塘每亩为2万尾~3万尾,稻田则减半。通常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放养鲢、鳙鱼夏花,以滤食水中浮游生物,降低池水肥度,促进蟹种生长。根据池水肥度,每亩放养鲢、鳙鱼夏花100尾~150尾,其比例为5:1。如稻田则一般不混养鱼类。4)分阶段投饵根据蟹种的生长规律和生态要求,可将蟹种培育分为二个阶段,各阶段的培养目标、生长规格和投饵数量见表3-3-9:人工饵料以小麦、大麦、玉米、米糠、南瓜、甘薯以及配合饲料等。配合饲料配方与仔蟹配方相似,唯鱼粉比例减少5%,换用5%的棉仁饼粉。也可用杂鱼、麦粉和少量食盐轧制成颗粒饲料。其制作方法同仔蟹,唯杂鱼、麦粉、食盐的比例为0.6:1:0.01。麦粒、玉米等必须加水浸泡胀足使用。人工饵料于傍晚投在浅滩处,开始投饵时饵料一半在水中,一半在岸边水面上,以后逐步向岸上移动,使蟹种养成在岸边摄食习惯,以便于检查蟹种摄食情况,防止饵料散失。(5)促进蟹种集中同步蜕壳,保护软壳蟹作为一个群体,河蟹在每个阶段蜕壳时间太长,容易造成自相残食,其成活率必然低。因此必须采取措施,缩短群体蜕壳时间。具体方法可采取:①每次蜕壳来临前,可增投动物性饵料;或投添加蜕壳素的配合饲料。②蜕壳区与投饵区分开。通常投饵区设在座北向阳的北坡以及东坡和西坡,要求浅水,水草较少。而蜕壳区设在南坡。蜕壳区要求浅水、安静、水草多。③当发现个别河蟹蜕壳时,可在池塘内泼洒15mg/L的生石灰水,以增加水中钙离子的含量,促进蜕壳。④每天清晨巡塘,发现刚蜕壳的软壳蟹,可放入桶内暂养1h~2h,待其壳稍硬,并能爬动时,再放回池内。(6)控制水质和水位蟹种池的水质要保持清淅见底,透明度高。如水色呈绿色,则应及时调换新水。如池水过瘦,水生植物叶子呈黄色,则应施追肥,每次每亩施尿素和磷肥各7kg~10kg。蟹种池稻田一般不用农药,如必须用药,应选用高效低毒农药,禁止使用敌百虫、杀灭菊酯等剧毒药物。在培育期间,池塘中的稻田水位前期须保持在5cm以上,后期保持10cm以上。蟹池中的稻田一般不搁田,如需搁田,往往采用白天放水搁田,夜间加水。(7)加强日常管理在管理上坚持做好“四查”、“四勤”、“四定”和“四防”工作。即:①四查。即查蟹种吃食情况、查水质、查生长、查防逃设备。特别是防逃设备,在大风、大雨时,应及时检查,发现问题,随时修理,保持设备完好。②四勤。即勤除杂草、勤巡塘、勤做清洁卫生工作、勤记录。③四定。即投饵要定质、定量、定时、定位。④四防。即防敌害生物侵袭、防水质恶化、防蟹种逃逸、防偷。(8)集中捕捞暂养扣蟹捕捞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①地龙网捕捞法。将数个地龙网直接安置在蟹池中,每天清晨和傍晚收取一次蟹种。②、光诱捕。在10月~11月的晴天,抽去大部分池水,留30cm水,到晚上河蟹便会上岸。只需在池塘四角装上电灯(或点灯),利用蟹种趋弱光的特性,便能徒手捕捉。也可在池塘四角沿防逃墙边各埋一口扁缸,缸内放少量细砂,其缸沿与地面相平,在缸上方安置电灯,蟹种会自动爬入缸内。③流水捕捉法。利用蟹种有逆流而上的习性,放水一半,再加水装上蟹笼捕捉。④干塘捕捉。冬季蟹种活动能力低,活动范围小,不少蟹种往往挖洞穴居。此时要捕蟹种,只能抽干池水,直接下池捕捉。而且对穴居蟹种,也只能用长而窄的铁锹对准蟹洞将扣蟹逐一挖出。蟹种捕出后,应用于放入暂养池内暂养。暂养池以土池为佳,要求池底无淤泥,多水草,防逃设备良好,排灌水和日常管理方便。一般每亩可暂养蟹种500kg。五、成蟹饲养成蟹饲养指蟹种养至食用规格的河蟹上市。(一)成蟹饲养形式1.池塘养蟹在池塘内养成蟹,人工可控制养殖的全过程,回捕率较高,但出塘规格和肉质逊于大水体养蟹。按养殖方式又可分为:①池塘单养以蟹为主,搭配一些鱼类。一般亩产100kg左右,高产池塘亩产成蟹可达200kg。②鱼蟹混养以鱼为主,搭配一些蟹种。一般成蟹亩产15kg左右,高产池可达40kg。③池塘暂养这是从天然水体或其它池塘捕出未长足的绿蟹,由于其体瘦壳软,价格低廉,但它们均已完成成熟蜕壳,在暂养期间不再蜕壳,因此不会自相残杀。故池塘暂养绿蟹,其成活率较高。绿蟹经2月~3个月的饲养,蟹体肥壮,生殖腺饱满,上市价格显著提高。其每亩毛产量可达500kg以上,效益显著。但这种养殖方法只能在成蟹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进行。2.湖泊、河沟养蟹蟹种在天然水体中养成成蟹,其环境条件较好,天然饵料充足,成本低,成蟹上市规格大,品质好。但回捕率较低。根据目前养殖方式可分为:①湖泊、河沟蟹种放流这种养殖方式已有几十年历史,60~70年代湖泊、河沟放流蟹苗;80年代改为放养仔蟹;近年来除放养仔蟹外,还放养一龄蟹种,均有明显效果。但这种养殖方式通常不投饵料,其生产结果受自然因素影响极大,尚属粗养方式。放养的水体要求水质良好,水草茂盛,流速平缓,与外界相通的水口少才有较好的效益,一般成蟹的回捕率仅0.5%~5%。②湖泊网围养蟹在湖泊中选择水草茂盛、水质良好、水流平缓、水深适中的水域,用网片围拱成一定的面积(数十亩至数百亩不等),根据河蟹生长要求,投饵精养。这种养殖方式吸取池塘和湖泊养蟹的优点,其水质好,活动空间大,饵料充足,密度较稀,出栏的河蟹规格大,品质好,回捕率可达40%~50%,成本低,效益高。通常每亩可生产成蟹l5kg~30kg,高产网围养蟹每亩可达65kg。3.草荡、芦滩地养蟹草荡、芦苇滩地适合河蟹生长的生态要求,生产成本低,上市规格大,品质好,但其回捕率较低。

4.稻田养蟹利用稻田饲养成蟹,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的水产养殖业。此法既可以使稻田少施肥料,杀灭虫害,清除杂草,又增加了水稻的千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