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教案(全本)_第1页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教案(全本)_第2页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教案(全本)_第3页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教案(全本)_第4页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教案(全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教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教案(全本)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使用者:授课班级:时间: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二、课程教学目标发展。三、教学内容与要求基础模块阅读与欣赏正确认读并书写3500个常用汉字。能使用常用汉语工具书查阅字音、字形、字义,正确区分常用的同音字、形近字。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注重对文章整体感知和领会,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能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中心意思和写作特点。能辨识常见的修辞手法,体会文章中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能了解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的特点。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感受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学会初步欣赏文学作品。就作品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理解、体验或感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搜集、筛选和提取有用的信息。诵读教材中的古代诗文,大体理解内容,背诵或默写其中的名句、名段、名篇。激发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掌握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式。掌握加圈点、列提纲、制卡片、编文摘等阅读方法。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总量一般不少于200万字。表达与交流口语交际等级标准(试行》相应等级的要求。听话时做到耐心专注,能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观点和意图;说话时有礼貌,表达清楚、连贯、得体。学会介绍、交谈、复述、演讲、即席发言、应聘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能够根据学习、生活和职业工作的目的和情景进行恰当的表达和交流。写作语段写作,能围绕中心,条理清楚,正确地遣词造句。篇章写作,做到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思想健康;选材得当,结构完整,语句通顺;书写规范,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写记叙文,能恰当地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能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学习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写说明文,能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恰当运用常见的说明方法。写议论文,做到有观点、有材料,材料与观点保持一致。掌握便条、单据、书信、启事、通知、计划等常用应用文的写法,做到格式规范、文字简洁。能够根据学习、生活、职业工作的需要恰当运用。初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45分钟能写五六百字的文章。写作活动不少于10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通过搜集资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评价等步骤,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四、教学实施(一)教学时数安排建议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

基础模块现代文文言文口语交写 作

教学时数16844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4总 计 36(二)教学改革思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索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教师要加强学习和研究,努力促进专业发展教师应了解职业教育语文课程的特点,研究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规律,不断学习,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素养。要结合教学实践,加强教学反思,提高课程实施的水平和效率。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应了解学生学习水平与心理特点,关注他们的学习困难,重视他们的学习需求,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以及专业课程的联系,创设与职业工作相近的情境,帮助他们认识语文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激发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与热情,使他们在参与中掌握学习方法,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实施分类指导和分层教学。重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功能。要尊重学生的感受与情感体验,同时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积极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加强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中等职业学校各类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学生创设了接触社会、了解职业的环境,也为学生提进学生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加强书本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要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三)教材编写建议教材编写要以本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教材的内容应体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目标,落实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各职业教育特色,反映培养目标及专业学习的要求。教材选文要注重内容的价值取向,反映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趋势。选文应该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文质兼美,风格多样,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文化品位、品德修养和职业素养。教材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要适应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体现中学资源。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的需要,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的余地,也为学生留有选择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五、考核与评价(一)目的和功能语文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更重要的是及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学评价应体现检查、诊断、反馈、激励、导向和发展的功能,尤其要注重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二)原则语文教学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坚持他人评价、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进行评价。建立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什么样的能力,获得了哪些进步。(三)方法要根据不同情况和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发挥评价的多种功能,提高评价的效率。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形成性评价应加强形成性评价。要通过形成性评价客观反映学生在平时取得的进步,帮助他们逐步树立学习信心,获得成就感。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重视定性评价语文教学评价要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并应更重视定性评价的作用。要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教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教案(全本)教 学 进 度 表科目语文年度2017学期2016-2017第二学期周次日期教学内容备注第1周3.1-3.3我的母亲第2周3.6-3.10我的母亲第3周3.13-3.17好雪片片第4周3.20-3.24卖白菜第5周3.27-3.31卖白菜第6周4.3-4.7狂欢节的最后一天第7周4.10-4.14我的空中楼阁第8周4.17-4.21我的空中楼阁/离太阳最近的树第9周4.24-4.28离太阳最近的树第10周5.1-5.5表达与交流/期中复习第11周5.8-5.12期中考试第12周5.15-5.19像山那样思考第13周5.22-5.26像山那样思考/窗前的树第14周5.29-6.2诗经两首第15周6.5-6.9诗经两首第16周6.12-6.1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第17周6.19-6.2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劝学第18周6.26-6.30劝学/文学常识第19周7.2-7.6写作:说明文、应用文、记叙文第20周7.9-7.13期末考试目 录1、我的母亲 12、好雪片片 63、卖白菜 124、狂欢节的最后一天 175、我的空中楼阁 186、离太阳最近的树 257、像山那样思考 298、窗前的树 349、哦,香雪 3710、项链 4211、荷花淀 4712、一碗清汤荞麦面 5513、好读书人是幸福人 6114、拿来主义 6515、文艺随笔两篇 72咬文嚼字 72不求甚解 7616、在困境中更要发愤求进 8017、爱情诗两首 82致橡树 82我愿意是急流 8718、情人节的玫瑰绽开在教室里 9119、永远的蝴蝶 9420、在桥边 9821《诗经》两首 103《静女》 103《采薇》 1062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1023、劝学 11824、廉颇蔺相如列传 127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教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教案(全本)第第10页共141页1、我的母亲老舍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重要作品。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3、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4、品味作者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领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感。2、引导学生品味作者那自然朴素而又充满感情的语言。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从而提升对浓浓亲情的珍视。2课时教一、导入新课大家欣赏画面和新闻,看看这表现什么主题(名人对母爱的描绘: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我的生命是从睁开眼睛,爱上我母亲的面孔开始的。——乔治•艾略特活动一:悠悠母爱,丝丝缕缕牵扯不断,让我们拾取其中一段,为爱下一个注解,描绘我们的母亲。二、课文探究1、作者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龙须沟》等,被誉为作家劳动模范。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持文协日常工作。1946年应邀12、思考一:老舍笔下的母亲是怎么样的一个形象?的一样?作者笔下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母亲形象:她勤劳诚实而且做事认真仔细,她热情好客而且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的感情内敛而深厚……(探讨)你的母亲与作者笔下的母亲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在我们出生之前,我们的父母并非像他们现在这样乏味。他们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这些年来一直在为我们张罗,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承受三、深入探究1、探讨母亲对老舍的性格影响面对这一切,大作家老舍先生心存感激。下面,你们能告诉我,母亲给了老舍哪些方面的生命教育吗?明确:四个方面——第9第10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第12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第172、写作顺序:明确——时间顺序:母亲出嫁→我的出生→我一岁半(庚子闹“拳”那一年)→我小学毕业→我师范毕业→我廿三→我廿七→七七抗战→去年→今年。四、重点研习1、第12节从哪三个方面表现母亲的坚强个性?1)联军入城搜家时母亲镇定自若地保护儿女2)的变乱中母亲不慌不哭,从无办法中想办法(3)为一家人的生计考虑。213)的保证金上,这笔“巨款”岂止是母亲全部的爱,也是母爱对儿子的全部希望。写母亲送三姐出嫁。之心。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假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儿“我”还要回校时,她先是“愣住了一“令人潸然泪下。五、鉴赏语言特色1、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去”这一句中2、作者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3、以无华的语言表达淳厚的情感。六、总结在这篇散文里老舍是从母亲的身世谈起的。这样追本溯源,使文章富于情节的发展变化,虽是散文笔法,却像小说一样能引人入胜。愈紧促,直至捶胸顿足的大声呼唤!!”赤子之心,溢于篇外;噶然而止,余味无穷。《读者》20066期八、亲情作业1、体验母爱,体验亲恩。明确: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我们看着母亲日渐衰老的面容,当我们喝着母亲为我们煲好的汤,当我们听着母亲日复一日的唠叨,我们是不是能感觉到她们的心、她们的爱?大音希声,至爱寡言,也许我们的母亲并没有把爱字挂在嘴边,可是她们深沉的爱,我们依然可以那么清晰的感觉到。母爱是水,是沉默不语的水,可是却包含着多少涌动的心血。2、请以“心中有爱要表达”为题,畅谈你对母亲的爱。3、浓浓的母爱给了作者生命的教育,请找出母亲对“我”的影响。4、回家主动为父母做一件事,比如为他们洗脚,为他们夹菜等,看看他们是什么反映。将这些记录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2、好雪片片教学目标

林清玄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

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把握流浪老人的形象,体会作者在流浪老人身上寄寓的情感;

领悟“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深意;

学习流浪老人无论境况如何都能保持善良的本性、执着的为他人送去一片温暖的优良品质,学会给自己点一盏心灯,照亮自己的同时也给别人送去温暖和希望。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写作思路;

把我流浪老人的形象,体会作者在流浪老人身上寄寓的情感;学习流浪老人无论境况如何都能保持善良的本性、执着地为他人送去一片温暖的优良品质。教学难点

理解“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深意,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象牙球也就够了,因为最美的事物永远是在心中,不是在眼里今天我们就从林清玄先生的《好雪片片》中去体味人世间“最明净的善意”。二、走近作者1953年生。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17岁出版第一本书《莲花开落(1973年开始。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20197930中央时报文学奖、吴鲁芹散文奖、作协文学奖等,直到他不再参赛为止,被三、快速阅读,整体感知检查字词热 污(huì) 笨(zhuō) 家(dàng) 券(quàn)采用抢答的方式,要求学生读出音,说出义。(学生自由回答)四、品读课文(一)抓住关键语句,感知流浪老人的形象,体会他的美好心灵。浏览课文第一部分。明确:①即使在热到摄氏三十八度的盛夏,他也着一件很厚的中山装,中山装里还有一件毛衣。②那么厚的衣物使他肥胖笨重有如水桶。③他脚上穿着一双老式的牛伯伯打游击的大皮鞋,摇摇晃晃像陆上的河马。④平常他就蹲坐在街角歪着脖子,看来往的行人,也不说话,只是轻轻地摇动手里的奖券。⑤如果是中午过后,他就走到卖自助餐摊子的前面一站,想买一些东西来吃,摊贩看到他,通常会盛一盒便当送给他。⑥到夜晚,他会找一块干净挡风的走廊睡觉。⑦几乎终日不说一句话。流浪老人形象的什么特点?明确: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突出了流浪老人的贫穷、孤苦、笨拙作者渲染流浪老人的形象特点有何用意?明确:文章欲扬先抑,渲染流浪老人的贫穷、孤苦、笨拙的形象,与后文老人表现出来的美好品质构成鲜明的对比,彰显了无处不在的美好人性。欣赏课文第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本部分写了两件有关流浪老人的事情,是哪两件?明确:一件是“我”第一次买老人奖券的事;一件是老人为“我”扣扣子的事。明确: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明确:动作描写:然后在衣袋中摸索着,摸索半天掏出一个小小的红色塑胶套,这套子竟是崭新的,美艳得无法和他相配。②老人小心地把奖券装进红色塑胶套,由于手的笨拙,使这个简单动作也十分艰困。③他终于装好了,慎重地把红套子交给我。明确:语言描写:④“不行的,讨个喜气,祝你中奖!”老人终于笑了,露出缺几颗牙的嘴,说出充满乡音的话。明确:崭新、美艳的红色塑胶套与肮脏的衣服、奖券形成鲜明的对比;动作的缓慢、笨拙、艰困和态度的小心、慎重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比中突显了流浪老人内心的美好、对善良的坚持为“我”扣扣子的事又重在写什么呢?明确:重在写“我”的感受。“我”的感受是什么?这对表现流浪老人有何作用①他把奖券夹在腋下,伸出那双油污的手,要来帮我扣扣子,我迟疑了一下,但没有退避。②那时我真正感觉到人明净的善意,不管外表是怎么样的污秽,都会从心的深处涌出,在老人为我扣扣子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鼻子因而酸通过写“我”的感受,表现了老人“明净的善意”给人带来的温暖。(二对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的敏锐感知,从而学会怎样体察他人的善意、怎样善待他人?“我”和其他人对老人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明确:对于街头的这位老人,大部分人都会投以厌恶与疑惑的眼光,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我每次经过那里,总会向老人买两张奖券,虽然我知道即使每天买两张奖券,对他也不能有什么帮助,但买奖券使我感到心安,并使同情找到站立的地方。“我”对老人除了同情,还有一些什么样的情感?在文中找到相应明确:①每次,我总是沉默耐心等待,看他把心情装进红封套,温暖四处流动着。②他把奖券夹在腋下,伸出那双油污的手,要来帮我扣扣子,我迟疑了一下,但没有退避。③那时我真正感觉到人明净的善意,不管外表是怎么样的污秽,都会从心的深处涌出,在老人为我扣扣子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鼻子因而酸。④在我们之间,有一些友谊,装在小红套,装在眼睛里,装在不可测的心之角落。⑤我向老人买过很多很多奖券,从未中过奖,但每次接过小红套时,我觉得那一刻已经中奖了,真的是“一券在手,希望无穷”。我的希望不是奖券,而是人的好本质,不会被任何境况所淹没。说说“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明确:是一个善良并对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有着敏锐的感知力的人。(三)结合课文第三部分,理解文章主旨。如何理解“好雪片片,不落别处”?这是禅宗中最美妙的故事之一。庞居士的意思是,好雪片片,在眼前飘落,你就尽情领略天地间的这一片潇洒风光。它所隐含的意思是,生活处处都有美,美好的事物不在别处,就在我们身边。但是很多人却常常对眼前的好雪片片视而不见,纠缠在利益中、欲望中、没有意思的计较中,生活的美所以,我们要擦亮慧眼,去发现并享受身边的美。文章以“好雪片片”为题,又以“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收束全文,你觉得有什么好处?明确:起到点题的作用。作者把老人的美好心灵,看作是“灌溉了我们的心田”的“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美,存在于作者和读者的心头,恰似好雪滋润大地,心灵之美滋润心田,使文章增添浓浓的诗意。(四)小结上,作者“真正感觉到人明净的善意五、布置作业思考本文的主旨,回答课后第一题。第二课时一、导入我们也应像作者笔下的那位流浪老人,让心灵的“好雪”当下即下。二、重点研读1明确:要了解散文中事理与作者感情的关系。象,表达“不管外表是怎样的污秽讲解:散文写作就要善于披事入情、体物察情,要“事”与“意”相合、“志”与“物”相依、“情”与“景”相生。全文的主旨句是什么?明确:中国散文的传统是“卒章显志”,要重视研读结尾帮助把握全文的主旨。参考答案:全文的主旨句是文章的最后一句“我们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也是如此,在某时某地当下即是,美丽地落下,落下的雪花不见了,但灌溉了我们的心田”。动的人留下美好的回忆。艺术手法?明确:注重从文章的词句中发现特点(1)(2)善于用细节去刻画人物的形象。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1)(2)比如:作者写老人的睡态,(3)作者用描写来刻画流浪老人的形象,用记叙来表现老人的美好心灵,用议论点明作者的感受,揭示文章的中心。三、扩展训练请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谈谈感受。四、课后作业随感。漫的情感,在平易中表现出感人的力量的特点。3、卖白菜莫 言【教学目标】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哲理深意;把握流浪老人的形象,体会作者在流浪老人身上寄寓的情感;领悟“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深意;去一片温暖的优良品质。【教学重点】把握文章写作思路;把握流浪老人的形象,体会作者在流浪老人身上寄寓的情感;学习优良品质。【教学难点】理解“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深意,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优美意境,巧妙构思,深邃寓意;以讨论为载体,学生开展探究,主动思索。【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润绿了荒芜的原野;宽容也是一种爱,它像北国九月的冬阳,温暖着冰冷的今天我们就从林清玄先生的《好雪片片》中去用心感受人世间“最明净的善意”。让学生借助互联网查询庞蕴禅师的相关资料,了解引文“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出处及其原始含义,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为进一步领悟课文的主旨扫清运用典故方面的障碍。二、字词检查热 污(huì) 笨(zhuō) 家(dàng) 券(quàn)采用抢答的方式,要求学生读出音、说出义。三、有感情朗读课文,理清思路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在信义路上”到“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概括描写流浪老人的衣着外貌及其日常生活情况,交代他的身份以及人们对他的态度。本部分一、二、三、四段与第五段形成分总关系,第五段是对一、二、三、四段所写内容的总结和补充,第六段交代人们对流浪老人的态度,进一步说明流浪老人的生存处境。第二部分(从“我每次经过那里”到“鼻子因而酸”)记述第一次买奖券和流浪老人为“我”扣扣子的事情,表现流浪老人善良的心灵。第三部分“老人依然是街头的流浪汉”到结尾)作者的观点,揭示文章的中心。四、以讨论为载体,学生展开探究,体会文章主旨在作者的笔下,流浪老人的外在形象与生存环境如何?提示:要注意抓住“歪着脖子参考答案:作者写流浪老人,没有浓墨重彩,而是粗笔勾勒,运用漫画的笔法,抓住流浪老人身上突出的特点进行描写。写老人的衣着,作者只写了上衣和鞋子;写老人的外貌,作者只写了“歪着脖子”看来往的行人;写老人的睡态,作者只写了“嘴巴微张”和“甜甜”的表情。写皮带上绑着的椅子,更是作者的点睛之笔,一个流浪汉的形象就这样跃然于纸上。讲解:作者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流浪老人的衣着打扮及其日常生活情况,突出老人一无所有的凄惨处境,与下文写流浪老人善良的心灵形成鲜明的对比。思想性格?作者想借助流浪老人的言行举止说明一个什么样的做人道理?提示:侧重思考做人的道理。参考答案:作者主要选取了两件事:老人卖奖券时都要用红色塑料封套装好;帮“我”扣好纽扣。这些材料表现了流浪老人善良、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性格。作者意在说明无论处在什么环境下都要保持乐观心态,拥有一颗善良之心,不断给别人送去温暖。老人慈父般的胸怀,为下文的议论奠定了基础。中象征着什么呢?这些“好雪”最终落在了什么地方?提示:结合前后文内容,抓住文章的中心句被感动的人留下美好的回忆。讲解:作者运用叙议结合的手法,在叙述的基础上议论,用议论点明文章的中心,说明无论处境如何都不能失去善良的本性、都要学会给别人以温暖的人生道理。文章最后一段引用庞蕴禅师的话,用“好雪”象征美好的心灵和人与人之间的温暖,用“当下即下”暗指给别人的内心深处送去温暖,增加了文章的意蕴,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五、小结六、作业词语积累热 能 污(huì) 笨(zhuō) 家(dàng) 券(quàn)思考本文的语言特色,完成课后第一题第二课时一、导入我们也应像作者笔下的那位流浪老人,让心灵的“好雪”当下即下。二、难点理解1提示:要了解散文中事理与作者感情的关系。象,表达“不管外表是怎样的污秽讲解:散文写作就要善于披事入情、体物察情,要“事”与“意”相合、“志”与“物”相依、“情”与“景”相生。全文的主旨句是什么?提示:中国散文的传统是“卒章显志”,要重视研读结尾帮助把握全文的主旨。参考答案:全文的主旨句是文章的最后一句“我们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也是如此,在某时某地当下即是,美丽地落下,落下的雪花不见了,但灌溉了我们的心田”。动的人留下美好的回忆。艺术手法?提示:注重从文章的词句中发现特点(1)(2)善于用细节去刻画人物的形象。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1)(2)比如:作者写老人的睡态,(3)作者用描写来刻画流浪老人的形象,用记叙来表现老人的美好心灵,用议论点明作者的感受,揭示文章的中心。三、扩展训练课文中流浪老人“明净的善意”深深地感动了“我四、课后作业随感。漫的情感,在平易中表现出感人的力量的特点。4、狂欢节的最后一天【意大利】阿米琪斯作者及其作品简介埃迪蒙多·德·十二岁发表处女作《军营生活二、字词积累铙钹náobó 哐啷kuānglāng投掷 zhì 帽盔 三、朗读思考怎样的?四、解读课文狂欢节最后一天是怎样一种情况?为什么作者要着力描述狂欢节最后一天的热闹非凡甚至疯狂的节日氛围呢?(伏笔)五、人物分析文中是如何刻画母亲这一角色的?请找出一些相关语句,细细品味。例:.果然不出所料,广场对面的尽头有一个女人发疯似的用胳膊狠挤猛推,终于挤出了一条通道,声嘶力竭地号叫:“玛丽娅!玛丽娅!我丢了女儿!别人把她拐走了,人家把她踩死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将母亲的心急如焚刻画得淋漓尽致,鲜明体现出母亲对于女儿的担忧、重视以及疼爱!)文中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慌,是一位重视、疼爱儿女、坚强的好妈妈)看出来?(乐于助人,善良,慷慨的人)六、布置作业: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印象。生字带拼音抄写五遍。5、我的空中楼阁李乐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在景物描写中用两相对应的方法表现景物特点。2、领悟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把握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3、体会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体味作者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对独立人格的向往,唤起学生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著的人生追求。【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景物描写中两相对应的方法和比喻的手法。2、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3、学习作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观察景物,定景换点的写法。【教学难点】1、领会“空中楼阁”的优美意境,理解作者寄寓于小屋的生活理想。2、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1、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尽可能背诵一些比喻句或对称、排比句。2、比较欣赏法。如将本文与刘禹锡的《陋室铭》的比较阅读。【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思考题:1、本文寄托的思想感情是什么?2、作者对小屋的描写是如何由实而虚,虚实结合的?(二)课堂讨论1、当我们机虐这个文本时,我们首先需要的是考虑作者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去观察自然的,作者在写文章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视角来观察自然的?我们又可以以怎么样的视角来解读“自然”这幅图画。2、作者在这样图画中,完全地融入了自己的生命和情感,她是如何融入这些东西的?作者为何能从最平常的日常生活,从最平常的自然景物中,找寻到快乐与幸福?你能够找到这样的快乐和幸福吗?3、我们可以将这篇课文看作是一个召唤结构,作品的未定性与意义空3、我们可以将这篇课文看作是一个召唤结构,作品的未定性与意义空白促使我们去寻找,去填补。它能够召唤起同学们的什么样的理解呢?你们能够从中读懂什么呢?4、这节课我们大家共同完成一个作业:“我读《我的空中楼阁》”,写出你的理解,三言两语即可。然后同学们各自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碰撞我们的思想。(三)词语注释:随宜应付一切。放眼观看,使人开怀。绚烂: 灿烂。柔静: 柔和恬静。宁谧: 安宁、安静缥缈: 形容隐隐约, 若有若. 也作飘渺。(四)作者简介:李乐薇)江苏省南京市人。早年曾肄业于上海大厦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艺教育工作,是台湾当代散文作家。她的散文作品,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含蓄,善于借助富有物质感的形(五)解题:(五)解题:文章题目一语双关: 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暄”之意;文章的最后,作者又特意强调“这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装饰”,不必养鸟,无需挂画总之,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六)结构:第一部分: (1--8自然段)立足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1(1-3自然段)写小屋和山的关系。这是立足于山外,是远观,看全景。2、(4-7自然段)写小屋和树的关系。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教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教案(全本)第第20页共141页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更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这是立足山上,是近看,看局部。3、(8自然段)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仿佛“凌空而起”,更加“姿态翩然”了。第二部分: (9--18自然段)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1(9-10自然)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花园极小,“领土”有限,可是小屋的“领空”却是无限的;花园里繁花绚烂,天上的云霞也如花一样绚烂。2(11-123(13-14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只有一条山路和外界交通,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4、(15-18自然段)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缥缈若“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点明了题意。(七)1、品味语言的音乐美“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明确:文中短句的成功运用,既使文章变得欢快活泼,又增强了文章明快的节奏感。“山上有了小, ……一点情调。“花好比人的面庞,……在于精神“我出外,……山路自动地后退;……”明确:文中多用整句,使语言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使用散句,又使语言灵活多变、生动感人;整散句交错运用则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更能使表意深刻、语意连贯、气韵流畅。这样就使语言增强了音乐感。2、品味语言的诗意美。文中有不少语句化用了古诗词,如“山如眉黛”,来自“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山也虚无”来自“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与“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近似;“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与“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近似。有些句法也是近似于古诗词的。如“眉梢的痣一点”与“敏捷诗千首,(杜甫《不见》),都以数量词置后(王安国《清平乐》)有些句子是直接引用的,如“雾失楼台”出自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之句,颇有人间仙境之意。3、品味语言的画面美。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明确:这些情文并茂的语句,把小屋的淡淡影像和山下明亮的万家灯火对比,给小屋创造了一种如烟似雾、朦胧缥缈的背景。淡淡的灯光衬以迷蒙的月色、点点星光,真如蓬莱仙境,名副其实的空中楼阁。4、品味语言的修辞美。①“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明确:作者把碧绿的稻田比喻成浩瀚无际的“绿海”,给人以整体感,真是恰切至极;而作者把风吹稻秧所呈现的情态又喻为起伏的“波浪”,则更加深了人对“海”的印象。这种一个比喻建筑在另一个比喻的基础上,且两个喻体间又有内在联系的“续喻”形式的精当运用,形真态切地表现了稻田如大海一样壮美的景色。②“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轻灵而自由!”明确:作者把山间小屋喻为“鸟”,喻为“蝶”,确属前人未言之语,两个新颖独特的喻体的运用,从不同角度,不同感觉上,写出了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那轻灵自由、翩然若舞的姿态。(八)写作特点:1、虚实结合,由实到虚文章前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着丰富的联想、想象,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房屋的形势、情姿。后一部分则重在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明明是极小的“袖珍型”花园,有限的围墙,而“我”却因有无限的“领空”可供“游目骋怀”而陶醉;明明是小屋在“山的怀抱中”,晨暮昏晓光线变化,“我”则以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蕊”会“绽开”,也会“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我”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深垂,小屋仍是小屋,“我”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章就这样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教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教案(全本)第第100页共141页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2、语言多变领土——在一国主权管辖下的区域。领空——一个国家的陆地、领水和领海上的整个空间。这是两词的固定意义。但用在本文中,则特指作者所专有的小屋、花园、小路和天空,表达了作者对拥有自由天地的神圣与豪迈的情感;有限与无限的对举,是说身体的活动空间虽小,但是心灵的活动空间却无比宽阔,写出了作者自由开放的心态;“开放性的院子”被用来比喻无限的“领空”,也写出了自由而开放的心态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总之,作者抒发了对心爱的小屋,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了为自己的自由生活和独立人格而感到骄傲。因为心情畅快,所以“清新的空气”,仿佛带着香味。注意“觉得”两字,显然,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并不是说作者真的闻到了香味。(九)课堂练习1、本文的题目是( ),作者是( )省作家( ),文的出处是( )。2文章首句“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此句用( 修辞手法,在( )位置、( )角度,才能观察到这种情景。3、“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①,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②,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③,是山川美景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④。”这句话从整体看是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具地说是( )喻,①和②是( )喻,③和④是( )喻。4、文中用了不少两相对应的句子,如“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类句子在表达上的效果。5、“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势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置才能观察到这种形势?6、“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雾失楼台”是怎样一种情景?这里说的“小屋”“而是—空中楼阁”,与“雾失楼台”完全一样吗?为什么?7、“小屋”,“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请从文中找出“白天清晰”、“夜晚朦胧”的例子,并作简要的说明。8、“小屋在山的怀抱中……。小屋的光线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也富9、“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了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这一段的修辞方法都有什么?举例说明。10、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我的空中楼阁》、台湾、李乐薇。《中国现代文学大系》(散文第一集)(8分,各2分)。2、比喻。山和小屋的上空,正对山岭。(9分)3、博喻,明,暗。(9分,各3分)4、“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效果是便于在比较中衬托中写出事物的特点;便于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表现事物。(1分,举例6分,效果各4分)5、比喻、拟人,在远远的山下。(9分,各3分)6不定时,星、月有时间规律;另外,“雾失”可达到一点儿看不见,“月影之侧”只是“朦胧”。(210)7“一片蓝的墙”、“一片白窗”。“夜象朦胧”如:“收拢”在花瓣之中,“迷于雾失楼台”,变成“空中楼阁”。(10分,各5分)8、“早晨”和“夜晚”都影响光线,而早晚又有严格的时间规律,表现着科学的时间性。“花蕊绽开”“花瓣收拢”,以及“清晰”、“朦胧”等,都是形象生动的文学描写,而且由于比喻等修辞,又有浪漫色彩。(共1059、“上帝玩赏”是拟人,其余是比喻。“牡丹”和“芍药”还有夸张之意。(共10分,各5分)10、表现了作者向往“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10分)【总结】台湾作家李乐薇通过对自己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小屋)及其周围环境的描写,寄寓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以及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著的人生追求。其实,在滚滚红尘中,在茫茫人海的现代都市里,人们又何尝不想靠近可爱清纯的大自然,走进这样一个适于心灵散步的“空中楼阁因为那里人与自然达到了十分的和谐,人的生命个性达到了百倍的张扬!【作业】讨论《陋室铭》和本文在内容与艺术上的异同相同点:两者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主题思想;不同点:①体裁不同《陋》文是铭体,首尾有议论,中间是记叙;本文是写景抒情散文。②《陋》表现的是封建士大夫的清高思想、安贫乐道的精神;本文表现的是现代人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③《陋》着重写室内生活;本文突出小无案牍之劳形”批判官场生活;本文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则含而不露。6、离太阳最近的树毕淑敏教学目标运用对比,体会文中蕴涵的感情和忧患意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课时:3第一课时一、导入在我们的生活里,每天都弥漫着绿意。绿色是地球的基本颜色,孕育着生命和未来。如果没有绿色,我们这个世界将是不可思议的。然而,就在三十年前,在西藏阿里,人们却亲手毁灭了他们生活里唯一的绿树。当代国家一级作家毕淑敏的《离太阳最近的树》,以平静而深沉的笔调为我们唱了一曲颂歌,但更是一曲悲歌。(教师板书:颂歌、悲歌)二、分析课文(一)1.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什么树?这种树什么样子?2.为什么说这是一首颂歌,作者在歌颂什么?3.这首悲歌悲叹的是什么?(二)(师生齐读,约十分钟)1.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什么树?红柳树2.那么这种树是什么样子,作者是怎么描写的?他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酷寒和缺氧微笑。3.这是属于什么表达方式,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运用了 A、拟人 B、叙述 C、描写。明确:叙述是记叙人物的行为、经历或事情的经过;描写是用生动形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特征等具体细致地描绘出来。选 C、描写。4.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红柳树,那么他要歌颂什么呢?歌颂红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师:它顽强的生命力在什么地方体现出来的?5000冰峰林立,雪原廖寂”。缺氧那种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生动表现了其顽强的生命力。d屈的英魂。”e“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这些都是歌颂红柳顽强精神的,文章是不是还歌颂了它的别的精神?红柳还有哪些精神?f 它“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燃烧了自己,造福了人类。三、小结本堂课内容第二课时一、回顾上一堂课的内容二、串讲课文:1的奉献着自己,尤其是它的强大根系所具有的内在力量,这就是作者为红柳写的颂歌,然而在歌颂的同时,作者就已预示了其结局,哪句话暗示了其结局?学生找:“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曾以为”暗示了红柳的悲剧,为下文埋下了伏笔。2、那么作者认为可悲的是什么?红柳树惨痛的悲剧。3、能固住泥沙,给人们带来绿色的树,给高原带来生命的希望的树,最后却被挖掉了,这无疑是一出悲剧,但可悲的仅是这些吗?同学讨论2分钟a:更可悲的是人们亲手毁灭了这离太阳最近的树,破坏了生态环境。b:而且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4、你怎么知道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a:司务长连说了四个“对不对”。b:人们宁愿花费很大的力气去挖掘红柳强大的根系。c小结:可爱的精灵,惨痛的悲剧,而更可悲的是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而是蕴涵在平平常常的叙事之中,谁能找出本文平静的叙述的例子?a30b:人们挖掘红柳的过程。c:人们使用炸药的过程。小结:本文一个写作特色就是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于平静的叙述、细致的描写和大胆的比喻之中。5555(学生讨论5分钟)a:文中的比喻句有:“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在地下。”“它们如盘卷的金属,……”b:本文的描写有:5000“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答……”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它们如盘卷的金属,……”6、找的比喻句和描写句子都对,但是比喻要求本体和喻体有相似点,红柳和冰山有何相似处?这个比喻有何含义?(学生共同思考讨论)a:两者的相似点是,伟大的力量都埋在地下。这个比喻赞美了红柳的伟大力量和它对固定流沙所做出的贡献。7、作者赞颂其精神,悲叹其命运,但我们所做的仅仅是赞颂,是悲叹吗?我们应怎么做?a: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热爱自然,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做环境小卫士。小结课文:文中的红柳不只指红柳,而是指所有生命。本文的思想很深刻,标题也很有特色,请同学们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标题有什么含义?这个问题作为课后作业。第三课时课文练习一、注音:()()()()()()訇 ()镂空()尸骸( )二、思考题:1、 如何理解课文中挖掘红柳的悲剧意义?2、 文章的题目有无其他含义?3、 请概括文章的主题4、 文章的抒情有何特色?5、 本文和森林写意在写作方法上有何不同三、参考答案:1、挖掘红柳的可悲不仅在于人们亲手毁灭对人类有巨大的贡献的高原上唯一的绿色,破坏了生态环境,更在于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还理直气壮,振振有辞。25000深层含义是显示了红柳生长的气势,透露了他伟大的力量。联系挖掘红柳,可见悲剧效果已从主题上含蓄地表现出来。3、文章通过对红柳的美和力量的揭示以及挖掘红柳的叙述,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激情和对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痛心之情。4、将赞颂悲叹之情寓于平静的记叙描写之中。5、本文和《森林写意》一文都表达了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主题一致。但《森》是采用全景式来表现作者对森林的思考辐射面很宽,结构很活泼,写意的味道很浓;而本文则从一个典型事件入手,由一点向纵深处开掘。7、像山那样思考奥尔多·利奥波德【教学目标】1、提升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平等地看待自然万物,义;2、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3、学习本文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方法;4、进一步掌握“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阅读方法;5、通过阅读,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美并尝试体验作者的美好精神境界。【教学重点】1、借助文章相关重要语句概括要点,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2、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教学难点】1、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和体验作者的精神境界;2、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3、如何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应与大自然平等的和谐相处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方法】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作者的忧患意识。【教学过程】(一)导入在这一专题中,实际上都是围绕着自然来做文章的。长期以来,我们都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呢?不难发现,我们是这样的思想:我们人类是这地球上最高贵的,一切要服从我们人类的需要,自然要服从我们,我比如荀子说“人定胜天(二)课堂思考题1、像山那样思考,究竟是怎样的思考?为什么我们必须像山那样思考?2、如果像山那样思考,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大自然,怎样处理好人和自害,你还能列举出哪些?3、作者以一声狼嗥开篇,那么对于这声狼嗥不同的生物都有怎样的反应?它们的反应和一座山的反应有什么不同?这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三) 解题“像山那样思考”是一个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短语,意思是说,在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做到了“像山那样思考”,就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较高境界。(四)作者简介:“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背景介绍: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丰富的物质生疮痍(mǎnmùchuāngyí。森林植被骤减,水土流失严重,工业三废的污危险。(五)重点字词:1、嗥叫(háo) 驯服(xǜn) 蔑视(miè) 迸发(bèng) 湍(tuān) 艾(ài hāo)疲惫(bèi) 饿殍(piǎo) 蜿蜒(wān yn) 毛骨悚(sǒng)2、 拾遗:①拾取旁人遗失的东,据为己有。如夜不闭,道不拾遗。蜿蜒:①蛇类爬行的样子。②(山脉、河流、道路等)蠕动:像蚯蚓爬行的样子。饿殍:饿死的人。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六)写作特点:文章文笔简洁洗练,从中可以体验到哲人的深刻,又可以领略到诗人的激情和想像。这一切,构成了文章显明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科学的事实和诗的描述合拍合辙,让读者首先沉浸在一种诗的氛围之中,然后开始评论和思考。最后,回归于心灵的顿悟和思想的升华。(七)对狼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1、 觉得狼是有害的,欲除之而后快原因:⑴“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过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⑵“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2、 对其产生同情怜悯之心原因:⑴见到狼的嬉戏及垂死的眼神⑵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3、 认识到其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原因:见第7—9节4、认识到应与其平等相处 见第10节(八)文章结构1、第一部分(1本文的文眼。2、第二部分2——3应。作者进而指出,在浅层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有更深刻的、只有这座山能听懂的含义。3、第三部分4——9生态恶果。这些平实的记叙之后,人们渐渐能够意识到,狼的嗥叫声中所饱含的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狼的消失,意味着为某种生存现状吹响了告别的号角,自私的人类,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利奥波德在文中的悲悯和忧虑让读者看到了一颗高贵而敏感的心灵,读过此文,应该能够听到利奥彼德的大声疾呼了。(九)课文讲解1、像山那样思考,究竟是怎样的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像山那样思考?明确:像山那样思考,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的表达方式。作者的真正用意在于,让人们意识到,由于人类的一直把自己看成高于一切的自然的主宰,已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自私而又自大的人类,是在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人类没有像山那样对待自己同大自然的关系。2、如果像山那样思考,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大自然,怎样处理好人和自害,你还能列举出哪些?明确:人类的生存是依靠自然环境或者生态系统的,同时,人类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人类就会失去生存、创造财富的可能。人类必须善待自然,选择一条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3、作者以一声狼嗥开篇,那么对于这声狼嗥不同的生物都有怎样的反应?它们的反应和一座山的反应有什么不同?明确:因为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客观地听取这声狼嗥。4、这里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排比。增强文章气势。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5、作者原本认为“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猎人的天堂”当人们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后,天堂出现了么?出现了什么情况?明确:破坏的草原很难恢复。6、面对那一座座无狼出没的山,利奥波德开始像山那样思考。他想到了什么?明确:正是因为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保护生态平衡刻不容缓!7、狼的嗥叫隐藏着什么样的内涵?明确: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类对此的不能领悟,“骄傲”就是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这座山也领悟到了。【小结 】1、我们应如何日像大山一样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山,是永恒的,是大自然智慧的化身,它纵览古今,深刻而冷静地见证着地球上的一切。我们像大山一样去思考,就是要求我们要客观地、从长远出发去思考我们面对的世界,去思考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2、本文是从什么角度去表现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这样一个重大主题的?给我们写作以什么启示?明确:借对狼的嗥叫内涵的思考去表现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这样一个重大主题,以小见大。3、通过我们先前的反复朗读,我们能否感觉到这篇文章在语言文字上有何特色呢?明确:语言文学性较强,是一种诗化的语言,充溢着诗意美。这就与他的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溶为一体,使全文熔诗意美与思辨色彩于一炉。【作业】1、掌握字词,积累词语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3、加强朗读,感受、欣赏本文诗化的语言;4、为“世界环境日(参见《读本(必修一)第144页)设计一段题词并写一份倡议书 。8、窗前的树张抗抗【教学目标】1、了解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2、学习槐树朴实、坚强、沉稳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字词的含义;2、梳理文章思路,了解四季槐树的特征。【教学难点】作者托物抒情槐树及人表达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贺知章笔下的柳树嫩绿柔软,舒婷笔下的橡树高大伟岸,席慕容笔下的树美丽、端庄而作者张抗抗笔下的槐树又有怎样的风姿神韵呢?(二) 作者简介(1950年7月3日-1975年便完成了反映知青题材的长篇小说1987年长篇小说除《隐形伴侣《赤彤丹朱》(1995年)。(三)文章的结构作者运用总分式的结构和横向思路给我们清晰地展示了文章的脉络:窗前的洋槐——满足幸福四季的洋槐——伤心悦目春天的洋槐:灿烂壮丽夏天的洋槐:郁郁葱葱秋天的洋槐:金碧辉煌冬天的洋槐:挺拔骄傲3、窗前的洋槐——神秘默契(四)本文的表达技巧在于整句散句合理穿插本文大量运用整句,和散句合理穿插,形成了一种奇妙的韵律感。例如:“从春到秋,由晨至昏,任是着意的或是不经意抬头,终是满眼的伤心悦目。”“我们从此天天享受着它的清凉与恬静,很是满足,很觉幸福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骄阳下如华盖遮日,烈焰下送来阵阵清风狮,它翻滚,它旋转,它颤栗,它呻吟。”合,一次更新。”叠词运用恰到好处文中多用叠词,给状物和抒情增添更多的风姿。例如:“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出米拉般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绝不喧哗。”“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洁的吻,甜津津、凉丝丝的。”用了叠词,状物更为生动形象,抒情更加细腻入微。(五)课堂思考1“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这两句描写槐花,请分析其表达特色从修辞与感官上分析。答:运用借代、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形象而富有韵味。从视觉、嗅觉等角度描写槐花袅娜的形态和诱人的芳香。2、作者为什么说“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答:跟其它树相比,洋槐绿得迟;槐花开放令整个世界灿烂而壮丽,充满春意。3、“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联系上下文分析这句话的含义。4?作者借槐树的四季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灿烂时尽情释放但不失沉稳,风雨中岿然不动然而安详平静,告别时痛快利索,孤独时有自信潇洒。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洋槐在一年四季的不同的特征。答:初春的洋槐米粒般大的嫩芽,星星点点的既隐绿。夏的洋槐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倒西歪,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秋的洋槐秋风起时,金色的叶子如雨飘落;冬的洋槐,赤裸全身而一无遮拦,展示它挺拔与骄傲。6答:洋槐可贵的品质是沉稳、朴实和坚强。7、作者写夏天的洋槐,为什么要着力写暴风雨中的洋槐?答:暴风雨中的洋槐更能显示出洋槐坚强不屈的特性,表达了作者对洋槐的赞美之情8、自选角度品析下列语句。“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答:此句运用了回环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雪后洋槐银装素裹的美丽姿态,给读者展示了一幅美妙的画卷,使人有如临其境之感。9、体验感悟:从洋槐的身上,你获得了怎样的生活启示?树的家族较大,你最敬佩的树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理由。【小结】《窗前的树》是作家张抗抗的一篇状物散文。洋槐,生活中极为普通的一棵树,当作者用和睦相处的态度与其为邻时,用欣赏的眼光审视它时,人与树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神秘的默契热爱自然、享受自然、体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趣,就是本文的主旨。这篇散文写得非常美:语言美,情感美,尤其是结构美。文章的主角——窗前的洋槐。接着依序写了洋槐春夏秋冬的四时姿态,作者用她生花妙笔充分展露了洋槐的形态美。结尾写“四季的洋槐树便如一幅幅不倦变幻的图画……【作业】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你觉得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9、哦,香雪铁凝教学目标1.教授整体领悟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圈划关键词句的能力,引导学生对文章或语段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有一个总体把握。23.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朴、自尊、执著与坚毅的品质。教学重点1.掌握整体领悟的阅读方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把握香雪的形象特点。2色。教学方法 指导阅读法、讨论教学课时 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老师提问:一分钟能做什么?(学生众说纷纭)许我什么都不干,就楞了一会儿神……那么,一列火车一分钟的停靠能给大山深处带来什么呢?让我们走进铁凝的抒情小说《哦,香雪》,看看在大山深处,火车停靠的一分钟里发生了什么。二、作家剪影19821982通过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去了解作者,不做过多讲解。三、了解写作背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哦,香雪》写的是一列火车经过小山村台儿沟时,带给以香雪为代表的一群山村少女的种种冲击,以此折射出受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村蹒跚前进的身影。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构思巧妙,表述独特,语言精美。在小说中,作家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突现了作品的抒情风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丽的小说和一群美丽的姑娘。四、感知课文,讨论把握几个问题(一)明确:小说主要写了四个情节:1.姑娘们对“北京话”的议论。姑娘们与旅客做生意。香雪渴望有一个铅笔盒。香雪夜走三十里路得到心爱的铅笔盒。(二)火车开进深山以前,台儿沟是个什么样子?明确:台儿沟人历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了大山无声的命令。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也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得那样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这里的人们质朴纯洁,一天只吃两顿饭,生活贫穷落后,被大山挡着,封闭保守,就像世外桃源一样,与世隔绝,不知道外边的世界是个什么样?(三)火车开进深山以后,台儿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台儿沟以往的宁静被搅乱了。姑娘们为迎接火车,开始梳妆打扮,注重“服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商品经济之风吹进了深山;香雪最后为换一个铅笔盒还登上火车走(四)“大山”、“火车”并不仅仅是实物,请同学们根据它们的特点思考一下它们象征了什么?明确:“大山”象征着封闭、传统;“火车”象征着开放、现代。五、小结课文六、作业:进一步分析课文,分析人物形象第二课时一、赏析人物形象(一)整体感知人物形象1的姑娘们都有着怎样的表现?明确:这群姑娘都因为火车的经过而搅乱了年轻的心,都像过节一样梳妆打扮,去迎接那列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的到来。她们对山外的东西全都充满了好奇:一个发卡、一块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一只人造革的书包、一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这些都会带给她们热烈的话题和美妙的遐想;在这好奇与向往的目光里,还融入了少女对未来生活的个人梦想。明确:不一样。凤娇:忙着看头饰、手表,和“北京话”做买卖。她注意到的不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子,就是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丝袜。香雪:注意的是车厢的学生书包;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班上其他同学都有的自动铅笔盒,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铅笔盒,渴望交换铅笔盒。香雪为什么会有这种与其他女孩子不同的表现呢?怎样认识香雪和她追求的铅笔盒?可见这个铅笔盒不仅是一个实物,它也是一种象征,跟火车一样,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对香雪来说,就像黑夜中一盏闪亮的灯,照着她在追求知识、追求文明的道路上勇敢前进。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就是对文明的追求,能够主动追求文明和进步,才是她身上智慧因素的觉醒。从她身上,可以显示强烈的时代意义。如果用几个词语来描绘香雪,你会选择哪几个呢?明确:追求知识,有着山里人特有的淳朴、真纯、尊严、执著与坚毅。(二)鉴赏人物形象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着力刻画了香雪这样一个迈向现代文明的农村姑娘的形象,她文静、清纯、朴实,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又有着崇高的精神追求。作者展示人物这种个性特点,不仅注重人物语言的描写,更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画。小说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呢?讨论她们各是什么性格?从哪些话语里表现出来的?我们小,你就老了吗?”缩小年龄距离,暗示下文凤娇对“北京话”的非同分段朗读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的情节,分析讨论课文都写了香雪的哪些心理活动?为什么要写得这么详细?小说重点描写了香雪一段小小的历险经历:她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列的变化:怕——不怕——犹豫——坚定。她的内心变化是用景物烘托的,找一找相关的景物描写。第71的窸窸窣窣的声音。”——怕74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不怕75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犹豫76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坚定明确:其中写了香雪丰富的心理活动。利用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一路的机会,写到了她害怕的心理,写到了得到朝思暮想的铅笔盒而压抑不住内心的兴奋,还想到了台儿沟贫穷落后,展望它将来,还想到了爹和娘……表达了她对山里人命运的思考,表现了她对现代文明的向往,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景物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月夜山景的图画,它在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的同时,也有效的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之所以写得特别详细,是因为小说主要二、品味小说的语言(一)作者凭着她女性特有的细腻和优美的文笔写作,表现独特、语言清新淡雅,如一条清澈的小溪流过读者心里,两岸风景美不胜收,无论是叙述语言,诸如对火车拟人化的描绘,还是对人物如香雪做生意的描写,以及人物的语言对话,写得都很美。品味下列句子的含义: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怒哀乐”,表明她们对这一分钟内发生的故事,心情是复杂的,既高兴,又伤心,高兴可以每天接触大山以外的现代文明,伤心是不能走出大山,融入现代文明的世界中去。是他先把鸡蛋拿走,下次见面时再付钱,那就更够意思了。明确:“故意磨磨蹭蹭”是因为喜欢,想多待一会,特别是开她玩笑后更有那一点意思了;“更够意思”是说“北京话”对她更好。这里她对“北京话”好,实质上表明她爱“北京话”所代表的现代都市文明。“北京话”可以理解为一种象征。红缎子似的嘴唇,心中会生起一种美好的感情。明确:“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着意刻画香雪的清纯;“美好的感情”是一种非常健康非常纯洁的感情,不会有其他杂质,说明香雪的纯净效果非常好。共同欢呼着。明确:“被感动得颤栗”它拟人又双关,一方面指姑娘们的声音在群山间回荡;另一方面暗指古老的大山终于慢慢被这现代文明唤醒,共同欢呼文明时代的到来。(二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你能从哪几个方面印证他的评价?明确:首先,小说写到台儿沟的少女们,她们天真纯洁、朴实自然。香雪洁如水晶的目光,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少女们飘荡的天真烂漫的笑声,凤娇对列车员“北京话”的纯洁真诚的情感,这些构成了小说中美丽清纯、如诗如画的风景线。其次,小说描绘的生活场景和自然景物,台儿沟人的生活、台儿沟山区的景色,无不自然纯净,没有掺杂人世的污浊,没有遭遇破坏和污染,具有原生态的诗情画意。尤其香雪夜行三十里山路,其间香雪的心理活动、台儿沟人的生活、山间的自然景物,交融糅合,仿佛诗一样,动人心弦。其三,小说的语言,清纯流畅、朴素自然,语言形式和内容表达和谐一致,浑然一体,使人读起来,毫无滞涩之感,却有清新之美。三、课文总结四、作业403030香雪回家后父母会怎么说,伙伴会怎么说,香雪会怎么说?成为大学生的香雪生活会是怎样?“我”与香雪比,缺少了什么?10、项链莫泊桑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整体感知文章,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能力目标分析玛蒂尔德的性格特征及作者对她的态度。分析玛蒂尔德悲剧产生的原因(个人、社会情感目标通过对玛蒂尔德形象的理解,认识那个虚荣浮华的资本主义社会。教学重点鉴赏人物形象,探究作品内涵。教学难点教学时数1课时过度的虚荣心,过度的爱美,不仅不会得到美的享受,反而还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身处社会底层的漂亮女子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虚荣心,由于在得意忘形之10年的代价,结果怎样请同学们开始迅速地浏览即将学习的课文。二、作者简介基.德.莫泊桑1850年8月5日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邦迪耶普小城附近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是个商人,母亲颇有文学修养,他幼时受母亲的熏陶而爱好文学。.1870187118796位标榜自然主义的文人,在左拉篇,长631890年因病导189376日在一所精神病医院去世。(俄(美三、整体感知1、品析情节,体会情节的作用小说以“项链”为标题,与作品内容有何联系?()“项链”是小说情节结构的线索。小说在“项链”这条线索牵动下,都写了哪些情节?(括每一个情节)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还债务――识项链品读小说的重要情节说: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段话很明显是针对“失项链”这件事而发出的感叹。这段话的意思是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