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杀和蓄意自杀第1页莉莎为何采取自杀行为?参考第一章案例。莉莎成为某市跟踪热炒焦点人物,不是因为她是明星,而是因为她在不到40天时间8次自杀未遂引发了关注。自杀和蓄意自杀第2页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自杀流行病学第三节自杀理论解释第四节蓄意自伤第五节自杀危险识别和防治自杀和蓄意自杀第3页第一节概述一、自杀概念二、自杀学专用术语三、自杀经典分类四、自杀学相关理论自杀和蓄意自杀第4页自杀(suicide)一、概念二、专用术语三、经典分类四、相关理论第一节概述自杀和蓄意自杀第5页自杀(suicide)是指蓄意或自愿地结束自己生命行为。又称自杀死亡。一、概念二、专用术语三、经典分类四、相关理论第一节概述①有想死主观意愿;②属于自我实施行为;③行为造成死亡结局。自杀和蓄意自杀第6页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自杀死亡第一节概述一、概念二、专用术语三、经典分类四、相关理论个体自杀行为发生发展过程:先有自杀想法、依据个体是否付诸行动(马上或逐步付诸行动)、产生四种结局:自杀想法消失依然停留在自杀想法层面出现自杀未遂行为自杀死亡自杀和蓄意自杀第7页第一节概述一、概念二、专用术语三、经典分类四、相关理论被动自杀意念(被动自杀愿望或念头,passivesuicidaldesireorideation)主动自杀意念(主动自杀愿望或念头,activesuicidaldesireorideation)。1.自杀意念(suicidalideation)自杀和蓄意自杀第8页第一节概述一、概念二、专用术语三、经典分类四、相关理论2.自杀计划(suicidalplan)个体为实施自杀行为考虑或制订了详细计划,如考虑自杀时间、地点、方式、日期,并安排后事、写遗嘱等。自杀和蓄意自杀第9页第一节概述一、概念二、专用术语三、经典分类四、相关理论3.自杀未遂(attemptedsuicide)
国内惯用定义:主动结束自己生命但未造成死亡结局,包含决心自杀但未死亡和自杀意图不强而蓄意自伤两种情况。自杀未遂属于“失败自杀”。
自杀和蓄意自杀第10页第一节概述一、概念二、专用术语三、经典分类四、相关理论4.自杀死亡(committedsuicideorcompletedsuicide)是指个体以死亡为结局蓄意自我伤害行为。
WHO定义:“自杀是个体开启和实施一个杀死自己行为,而死者事先知道或预计到此行为会有致命结局”。自杀和蓄意自杀第11页利己性自杀利他性自杀失范性自杀宿命性自杀第一节概述一、概念二、专用术语三、经典分类四、相关理论从社会和文化背景角度将自杀分为四类:对应对应与个体参加社会程度或个体社会归属感相关,属于社会(横向)约束力层面。与社会规范或社会对个体控制相关,属于规范(纵向)约束力层面。自杀和蓄意自杀第12页第一节概述一、概念二、专用术语三、经典分类四、相关理论1.利己性自杀(egoisticsuicide)
又称自我中心型自杀。特征是冷漠。过分个性化缺乏社会整协力自杀和蓄意自杀第13页第一节概述一、概念二、专用术语三、经典分类四、相关理论2.利他性自杀个性化不足则能够造成利他性自杀。指为某种信仰或团体利益竭尽忠诚而舍弃自我生命自杀特征是活力或活跃(非冷漠)。如战争时期战士自杀以免被俘,妇女自杀以保持贞节,一些宗教和政治信仰者自杀式爆炸等。自杀和蓄意自杀第14页第一节概述一、概念二、专用术语三、经典分类四、相关理论3.失范性自杀又称身份丧失型自杀。指规范约束力暂时且突然崩解造成失范性自杀。如,因经济情况和社会地位急剧改变造成自杀,证券市场暴跌或高离婚率下自杀等。自杀和蓄意自杀第15页第一节概述一、概念二、专用术语三、经典分类四、相关理论4.宿命性自杀过多规范造成宿命性自杀,指个体因丧失了自由和希望而自杀。
如:监狱犯人自杀,奴隶自杀等。自杀和蓄意自杀第16页第一节概述一、概念二、专用术语三、经典分类四、相关理论Freud——认为人类有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KarlMenninger——认为自杀都有三个基本维度:①谋杀(与憎恨相关或杀人愿望);②自己发出谋杀(通常与内疚相关或被杀愿望);③死亡愿望(与绝望相关)。EdwinS.Schneidman——认为自杀者把自杀看作处理其问题最好方法。自杀和蓄意自杀第17页1.社会学理论:强调了自杀社会文化原因。2.心理病理学理论:强调自杀行为是无意识冲突一个表示。第一节概述一、概念二、专用术语三、经典分类四、相关理论自杀和蓄意自杀第18页第二节自杀流行病学一、自杀率二、流行病学特征自杀和蓄意自杀第19页一、自杀率
WHO预计,当前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人自杀死亡,相当于每40秒就有1人自杀死亡。在中国,自杀在人口死亡原因排序第五位,是15-34岁人群死因首位。我国每年28.7万人死于自杀,占全部死亡人数3.6%。200万人自杀未遂,150万人因家眷和亲友自杀而出现严重心理创伤。第二节自杀流行病学自杀和蓄意自杀第20页按自杀人数多少先后排列按自杀率高低先后排列国家自杀人数自杀率(每10万人口)按自杀率排位国家自杀人数自杀率(每10万人口)按自杀人数排位中国19500016.124立陶宛160045.622印度870009.745俄罗斯联邦5780041.53俄罗斯联邦3141341.52拉脱维亚100040.723美国2918011.938爱沙尼亚60040.125日本1455816.823芬兰170033.821德国1115722.611匈牙利300032.916法国1026815.825斯里兰卡540031.09乌克兰658420.714哈萨克斯坦450028.613巴西64603571白俄罗斯280028.017斯里兰卡584131.07斯洛文尼60026.624(年或靠近年数据)
自杀和蓄意自杀第21页二、流行病学特征1.年纪14岁以下儿童自杀死亡发生率较低,以后随年纪增加自杀率渐升高,但近20年来青少年自杀率有升高趋势。2.性别在大多数国家中,自杀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3:1),自杀未遂中女性多于男性,但近年来男性自杀未遂有增加趋势。3.季节自杀行为发展含有一定季节性改变,高峰普通在春季和秋季。4.地域国外城市自杀率显著高于农村,中国农村自杀率则显著高于城市(3~4倍)。第二节自杀流行病学自杀和蓄意自杀第22页5.种族美国青年中白种人自杀率高于黑人,美国本土人自杀率最高,亚洲和大洋洲人最低。6.自杀方式普通自杀多采取轻易得到工具或方式并与社会文化习俗相关。7.婚姻未婚和离婚者自杀死亡率高于已婚者。8.其它我国最主要死因中,自杀排第5位,(排在脑血管疾病、支气管炎、慢性肺气肿、肝癌、肺炎之后)。第二节自杀流行病学二、流行病学特征自杀和蓄意自杀第23页第三节自杀理论解释一、生物学研究二、心理学与行为学原因三、社会学研究四、其它原因五、自杀应激素质模型自杀和蓄意自杀第24页(一)疾病(二)神经递质(三)遗传(四)神经内分泌激素(五)血清胆固醇第三节自杀理论解释一、生物学研究自杀和蓄意自杀第25页(一)疾病第三节自杀理论解释一、生物学研究心境障碍(主要是抑郁症)患者居首,占29%~88%。在国外随即依次是酒滥用或依赖、精神分裂症和其它精神障碍,在国内依次是精神分裂症、酒滥用或依赖和其它精神障碍。1.精神障碍人格障碍(如边缘性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癫痫、脑外伤、轻度痴呆或痴呆早期)与自杀亲密相关。自杀和蓄意自杀第26页(一)疾病第三节自杀理论解释一、生物学研究①男性且年纪不到25岁;②处于疾病早期阶段;③合并酒精滥用或依赖;④双相障碍抑郁相;⑤处于混合状态(躁狂-抑郁);⑥伴有精神病性症状躁狂发作。1.精神障碍自杀和蓄意自杀第27页①年纪小、失业、社会退缩;②有意自伤史;③伴有厌食或体重减轻抑郁发作;④病情重,屡次发作;⑤担心自己衰退,尤其是高智能者。第三节自杀理论解释一、生物学研究(一)疾病1.精神障碍自杀和蓄意自杀第28页①男性,40~60岁为高峰年纪;②依赖程度重;③长久饮酒史;④严重人际关系不良;⑤抑郁情绪或身体健康情况差;⑥近4年来不能胜任工作;⑦社会退缩;⑧有意自伤史。第三节自杀理论解释一、生物学研究(一)疾病1.精神障碍自杀和蓄意自杀第29页2.躯体疾病自杀率较高躯体疾病包含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脊髓和大脑损伤)、癌症、艾滋病、慢性疼痛性疾病、慢性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第三节自杀理论解释一、生物学研究(一)疾病自杀和蓄意自杀第30页(二)神经递质脑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尤其是5-HT能、去甲肾上腺素能、多巴胺能、γ-氨基丁酸能和谷氨酸能系统异常。脑脊液中,5-HT代谢产物五羟吲哚乙酸(5-HIAA)含量下降。第三节自杀理论解释一、生物学研究自杀和蓄意自杀第31页(三)遗传第三节自杀理论解释一、生物学研究单卵双生子自杀一致率为13.2%(17/129),显著高于双卵双生子自杀一致率0.7%家系调查发觉,6%~8%自杀未遂者有自杀家族史。自杀者一级亲属自杀危险性是普通人群10倍~15倍。自杀和蓄意自杀第32页(三)遗传第三节自杀理论解释一、生物学研究1.色胺酸羟化酶(TPH)基因。2.5-HT转运体基因(5-HTT基因)。3.5-HT1B受体基因。4.5-HT1A受体基因。5.5-HT2A受体基因。自杀和蓄意自杀第33页(四)神经内分泌激素女性体内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改变会对自杀行为产生影响。约有2/3女性患者自杀发生在月经前期和月经期。
另有研究发觉,自杀与HPA轴相关。自杀者去甲肾上腺素活动过分。
第三节自杀理论解释一、生物学研究自杀和蓄意自杀第34页(五)血清胆固醇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均显示:胆固醇、攻击与5-HT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血清胆固醇水平下降会造成脑内5-HT活性下降(细胞膜上胆固醇含量降低,受体降低,使中枢5-HT功效减退。第三节自杀理论解释一、生物学研究自杀和蓄意自杀第35页
(一)心理原因
(二)习性学理论第三节自杀理论解释二、心理学与行为学原因较高冲动性两极化思维认知僵化处理问题能力差自传式记忆(选择性记忆偏倚)存在功效失调性假说绝望灾难化预测未来从习性学(ethology)角度发觉,人们既无法逃避而又无法对周围实施攻击,进而易转为自伤行为(即习得性无助理论)。自杀和蓄意自杀第36页1.家庭环境2.生活事件一些负性生活事件是自杀行为预示原因。3.重大社会实践和社会变革4.失业或无业5.文化和法律法规6.特殊场所第三节自杀理论解释三、社会学研究自杀和蓄意自杀第37页与自杀个体相关原因:①老年;②男性;③离异>丧偶>单身;④失业/退休;⑤独居;⑥有意自杀史;⑦抑郁、依赖、敌意、嫉妒、冲动性、自我中心、灵活性差等人格特征;⑧童年期失去亲人等。第三节自杀理论解释四、其它原因自杀和蓄意自杀第38页五、自杀行为素质—应激模型(Thediathesis-stressmodel)第三节自杀理论解释自杀是多原因共同作用结果。
素质应激模型:应激原因与素质原因(即个体易感性)共同作用才造成个体发生自杀。增强素质原因降低危险原因增加保护原因自杀和蓄意自杀第39页第四节蓄意自伤一、蓄意自伤概念二、流行病学三、蓄意自伤原因与机制四、蓄意自伤治疗自杀和蓄意自杀第40页简称自伤(self-harm)它是指经过各种方式重复、有意、直接对自己采取非致死性伤害行为,但无自杀观念且不会造成结束生命结果。一、概念二、流行病学三、原因机制四、治疗第四节蓄意自伤蓄意自伤(deliberateself-harm)自杀和蓄意自杀第41页①蓄意自我伤害,但没有致死可能性;②有详细个人病史;③不包含致死性高情况如枪伤、上吊、跳楼、吸入煤气等;④不包含过量服药或饮酒致死者;⑤不包含间接性自伤、慢性酒精中毒、长久服药和进食障碍患者;⑥不包含年幼儿童。自杀和蓄意自杀第42页汇报人群自伤发生率远低于实际发生率。
第四节蓄意自伤一、概念二、流行病学三、原因机制四、治疗女性高于男性,男女比为1:2~3。发生率最高人群是15岁~24岁年轻女性;男性高发年纪为25岁~34岁年纪段;伴随年纪增加,发生率降低;老年人群自伤发生率最低。自杀和蓄意自杀第43页第四节蓄意自伤一、概念二、流行病学三、原因机制四、治疗经常是非致命性,以超剂量服用药品或其它有毒物质为主,其次为自我切割腕部或前臂;也有少部分案例采取暴力或高致死性方式自伤而未造成死亡,如从高处跳下、溺水或交通事故等。自伤重复出现或重复发生是蓄意自伤关键特征之一。自伤方式自杀和蓄意自杀第44页1.负性生活事件往往是自伤诱发原因2.心理缺点是自伤素质原因3.社会支持缺乏是自伤条件原因4.存在自伤生物学原因第四节蓄意自伤一、概念二、流行病学三、原因机制四、治疗自杀和蓄意自杀第45页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behaviourtherapy)用于降低自伤复发率显著优于标准后续处理(standardafter-care)开展问题处理式治疗(problem-solvingtherapy)提供紧急联络卡(emergencycontactcard)提供小区服务第四节蓄意自伤一、概念二、流行病学三、原因机制四、治疗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自杀和蓄意自杀第46页第五节自杀危险识别和防治一、自杀危险识别二、自杀防治三、危机干预自杀和蓄意自杀第47页第五节自杀危险识别和防治一、识别二、防治三、危机干预个体在实施自杀之前表现三个心理特征:①矛盾性。②冲动性。③僵硬性。自杀和蓄意自杀第48页1.主诉2.现在史3.既往史4.个人史5.家族史6.精神科检验第五节自杀危险识别和防治一、识别二、防治三、危机干预(一)临床评定自杀和蓄意自杀第49页1.自杀意念:贝克自杀意念量表能够评定最近一周和过去情况最严重时个体自杀意念严重程度。2.相关危险原因严重程度:抑郁、焦虑、绝望严重程度和冲动、攻击性人格特征与自杀危险性相关。3.精神科诊疗:采取诊疗量表。第五节自杀危险识别和防治一、识别二、防治三、危机干预(二)量表评定自杀和蓄意自杀第50页1.近期内有过自伤或自杀未遂行动2.近期经过言语或行为表露过自杀意愿3.近期遭受重大挫折4.近期生理改变5.做自杀前准备6.重病患者行为反常7.一些精神病患者第五节自杀危险识别和防治一、识别二、防治三、危机干预(三)自杀行为发生前征兆自杀和蓄意自杀第51页防治自杀相对难:
①自杀是一类极为复杂社会行为,许多原因还没有搞清楚或者不能进行有效控制;②人群中自杀者与非自杀者百分比差异很大,首先使得普通预防办法作用不大,另首先又难于寻找高危人群采取重点预防办法;③有效干预伎俩尚待深入改进。第五节自杀危险识别和防治一、识别二、防治三、危机干预自杀和蓄意自杀第52页普通性办法(一)群体自杀预防(二)临床工作中自杀防治第五节自杀危险识别和防治一、识别二、防治三、危机干预自杀和蓄意自杀第53页群体中自杀预防:1.提升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2.建立小区心理咨询和心理保健网络3.加强环境控制和管理4.建立预防自杀专门机构5.加强专业人员培训6.控制自杀个案媒体报道第五节自杀危险识别和防治一、识别二、防治三、危机干预自杀和蓄意自杀第54页1.提升群众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2.建立健全小区心理咨询和心理保健网络3.加强环境控制和管理,限制自杀工具方便易得4.建立预防自杀专门机构5.加强对专业人员培训6.科学引导自杀个案媒体报道第五节自杀危险识别和防治一、识别二、防治三、危机干预(一)群体自杀预防自杀和蓄意自杀第55页1.治疗标准2.治疗方法⑴药品治疗⑵心理治疗
第五节自杀危险识别和防治一、识别二、防治三、危机干预认知行为治疗(CBT)问题处理治疗(PST)人际关系治疗(IPT)(二)临床工作中自杀防治自杀和蓄意自杀第56页(一)危机干预步骤1.评定
主要内容包含确定自杀危机严重程度、自杀动机认定和确定当事人可利用资源。2.制订与实施干预计划3.危机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胆益宁片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甘露糖醇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中心静脉维护试题及答案
- 2026届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6届上海市浦东新区南片联合体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物理测电流表实验考试题及答案
- 船艇机电部门考试题库及答案
- 麻醉正高考试题及答案
- 上海市静安区2026届九上化学期中经典试题含解析
- 2025年物流运营管理师岗位实践能力考核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工会入职考试试题及答案
- 软件著作权无偿转让合同5篇
- 2025年公安警种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抵押车贷合同(标准版)
- 2025年秋季学期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三篇)
- 2024人教PEP版三年级英语上册全册教案
- 2025年秋季学期中小学开展工作重点观测指标一览表
- 农民公寓买卖合同协议书
- 燃气检修工模拟试题(附答案)
- 2025居间服务合同范本(合同版本)
- 中老年唱歌教学课件下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