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21学年高三4月鸿浩超级联考语文试题_第1页
河北省2021学年高三4月鸿浩超级联考语文试题_第2页
河北省2021学年高三4月鸿浩超级联考语文试题_第3页
河北省2021学年高三4月鸿浩超级联考语文试题_第4页
河北省2021学年高三4月鸿浩超级联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试卷试题1/1河北省2020-2021学年高三4月鸿浩超级联考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冯骥才的长篇小说《艺术家们》向人们展示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艺术家群体的生活故事和创作历程,是一代人的"生命史、心灵史、艺术追求史"。近日,记者对本书作者冯先生进行了一次访谈。记者:您认为,艺术家与时代是怎样的关系?冯骥才:艺术家与时代关系的问题一直在讨论。在我看来,艺术家在社会上是一个群体,而在艺术创作中却是一个个纯粹的个体。他们身处社会生活的洪流中,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与艺术成就都不同。每个艺术家都心怀理想,渴望成就一番事业。真正的艺术家是社会生活的奉献者而非索取者,热爱的应该是自己心中的艺术。而不是艺术中的自己。记者:作家、艺术家应该怎样表现和书写时代?冯骥才:不管在什么样的时代,真正的艺术都是富于激情的。艺术家只有勇立时代潮头,潜入生活深处,才能找到生活真谛。获得艺术激情。对作家、艺术家而言。价值观是最重要的。只有以纯正的价值观去观察生活、判断生活,作品才能更具思想价值,才能深刻地表现生活,积极地影响生活。记者:语言是活化一部小说的灵魂,《艺术家们》里就有不少妙语,如"风是天上的罗丹,天天雕刻着天上的云彩"。在您看来,怎样活化一部小说的语言?冯骥才:在从事文学工作之前。我的专业一直是绘画。我天生热爱艺术,绘画、音乐、诗歌、民间艺术等对我都有无穷的吸引力,也让我往往从艺术的角度来欣赏文学。这里边有一个与我们文化传统相关的问题值得探讨,就是中国人所讲求的"琴棋书画"和"触类旁通"。一个好的画家必然有很深的诗文修养。唯有如此,他们笔下的层峦叠嶂、林海丛莽、仕女高士、草木生灵才会具有灵魂。技艺只是浅层问题。背后更深的其实是哲学、文学、文化和美学问题。这个传统有助于全面提升人的修养和审美能力,也是中华文化的高明之处,今天应该将其融入教育体系和对青少年的培养中。记者:您曾表示契诃夫有一颗悲悯之心,而您受契诃夫的影响较大,在《艺术家们》中,您是怎样体现作家的悲悯之心的?冯骥才:悲悯是一种人性关怀,是感同身受的情感,是对处在困境中的弱者的同情。常常能唤醒世间的正义、公平与爱心。作家、艺术家尤其应具有悲悯的情怀。契诃夫有悲悯情怀并因此伟大。鲁迅也有这种情怀,这在《伤逝》里表现得十分充分和感人。在《艺术家们》中,我尽量让主人公心中富有这种"柔软的力量"。例如,楚云天善解人意,从不强加于人。他卖了几幅自己的得意之作,默默买下好友洛夫将要拍卖而不应卖掉的代表作,打算将来有一天再送还给他。我给不同人物安排了不同的命运,不回避写作的批判性。同时我也给全篇定下了理想主义、唯美主义的基调。因为我相信追求美和善是发自人心灵的自觉。我的读者一半是我的同代人,一半比我年轻。对于书中的故事,我的同代人一定感同身受。至于比我年轻的读者,我更希望他们通过读懂书中人物的幸与不幸,与艺术家们成为知己。记者:在您看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的文化艺术?冯骥才:我们所认识、研究和总结的传统艺术与舶来艺术,一直是两张皮,中间缺少融合点。我们没有把创造性发展自己的艺术作为主体,结果误以为"传统落后于时代",因而漠视传统,甚至妄自菲薄。中国有自己独特的无与伦比的美学系统,但如何真正让我们的艺术家对自己的美学传统引以为豪,非常值得讨论。(摘编自韩寒《一支画笔,一支钢笔,为艺术家们画像——与冯骥才对谈新作〈艺术家们)》,《光明日报》2021年1月13日)材料二∶《花冠病毒》是国内首部心理能量小说,探索当代社会心灵危机的应对之策。小说描写人在面临危难的时刻表现出的悲悯和无奈,在绝境中展示出的强大和坚韧。这部小说不再是单纯叙述一场冒险,而是更深入地关注生命、人性、救赎等命题。书中描写了凶猛疫情突然袭击大城市燕市,千万民众的生命陷入危机。科研教授于增风,以身试毒不幸身亡,并给这种寄生的古老生物赋予一个温暖的名字——花冠病毒。拥有心理学背景的女作家罗纬芝被推荐为抗毒一线的采访组成员。罗纬芝深入了解了危机情况下各色普通人面对恐慌和毁灭时的心理困境。罗纬芝身染瘟疫。却成。为花冠病毒"刀"下唯一的幸存者。《花冠病毒》封面有一句话,"20NN年,人和病毒必有一战…。。"。在小说的结尾处,毕淑敏指出,病毒其实才是这个地球的真正主人,因为它们在人类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已经在这里存活,而且病毒也不是人类的敌人。它们侵入人体并让人体生病乃至死亡只是它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往往有些病毒和人类完全是井水不犯河水的,是人类打扰了它们宁静的生活,自己招惹它们上身,才让它们成为人类的一场灾难。小说里作家虚构的这种病毒来自冰川,是人类的不恰当行为唤醒了它们。小说的最后,作者还是以人类战胜了病毒为结尾。对于社会,人类是抱有责任感的强者,当困难来临时,会冷静思考、积极应对,用现有知识去探索灾难的成因、去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帮助自己和他人走出困境。(摘编自《〈花冠病毒〉;毕淑敏笔下的病毒与人性》,《凤凰资讯》2020年2月4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的艺术家应该热爱自己心中的艺术和艺术中的自己,以纯正的价值观去观察生活、判断生活,去表现和书写时代。B.关于怎样活化写作语言,冯骥才未深谈技艺问题,而是从个人经历出发阐明传统文化对提升个人修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性。C.科研教授于增风为了搞清楚被他赋予“花冠病毒”之名的古老生物的类别及其毒性的轻重,以身试毒,最终不幸牺牲。D.《花冠病毒》描写了人在面临危难的时刻表现出的悲悯和无奈,但作者认为病毒的生活方式并不构成对人类的威胁。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是活化一部小说的灵魂,应从艺术的角度来欣赏文学,活化小说语言技艺,涉及哲学、文学、文化和美学等问题。B.一些艺术家漠视传统,妄自菲薄,忽视了中国独特的、无与伦比的美学传统,所以认为舶来艺术先进于中国传统艺术。C.冯骥才认为艺术家身上有社会属性和个人属性,他给人物安排了不同的命运,对善和美的追求体现了纯正的价值观。D.材料二采用了叙议评结合的方式∶一段是对小说主题的评析,二段是对小说内容的叙述,三、四段叙议评有机结合。3.下列说法中,可以直接体现《花冠病毒》写作目的的一项是(

)A.《花冠病毒》封面上说∶读这本小说,有一个小小用处——倘如某一天你遭逢瘟疫生死相搏,或许你有可能活下来。B.作者认为人类的不恰当行为唤醒了病毒,招致了它们的攻击,才造成了这场灾难,这告诫人类一定要爱护自然、保护环境。C.病毒也是地球的主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势必加速繁殖并提高自身的攻击性。人类和病毒的战争就此轰轰烈烈地展开。D.那些没有勇气和责任,对病毒和困难抱有悲观、恐惧心理的弱者,终将因自身意志、抵抗力的下降被病毒和困难打倒。4.材料一采用一问—答的访谈形式,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5.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诗论》谈到了“悲悯”∶“殊如恐惧与悲悯之二者。为悲剧中固有之物,由此感发。而人之精神于焉洗涤”。有人认为,作家、艺术家应具有悲悯的情怀。请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祖母的刺绣(乌克兰)尤里·维尼楚克在我的记忆中,祖母总在刺绣。起初我对她绣的东西不太在意,直到有一次,我发现她把我家窗边的一棵樱桃树绣成图案后,那棵樱桃树竟然消失了。那是一棵老而干枯的樱桃树,有几次祖父想砍掉它,但不知什么原因没见他动手。从那之后,我又陆续发现有一些其他东西也伴随着祖母的刺绣消失了。比如说,那条曾经四处游荡的野狗。以前一到夜里,这条狗就狂吠不止,街坊邻居都在诅咒它,小孩出门得有人照看着。街坊们抓过它几次,但它跑得很快。还很狡猾,每次他们都空手而归。不过现在,大家已经有一周没见到那条野狗了。当然,它可能已经死了,也可能去了其他地方。直到有一天,在祖母绣的一只枕头上,我看到了野狗的图案。那时候,我就全都明白了————任何东西,只要被祖母绣下来就会马上消失。我忍不住把这个发现告诉祖父。祖父耸了耸肩,说∶“那又怎么样?这些我都知道。”“为什么从没听你说起过?”“好吧。我把我知道的都告诉你。”祖父看着我,脸上带着温暖的微笑。继续说道∶“那时候战争刚结束,他们开始抓人。每天晚上,他们用马车把抓到的人运到西伯利亚。监狱里挤满了人。你知道他们看加利西亚人的那种眼神……只要发现谁有一丝可疑的地方,就把谁投进监狱。我就是这么被抓的。你祖母不知道怎么化解悲痛,可怜地在监狱附近来回徘徊。一天晚上,她满怀悲伤,坐下来开始绣东西。监狱的模样在她脑中挥之不去,于是她开始绣监狱。绣四周的围墙。绣门卫和狗……关在监狱里的人怎么睡得着?我们躺在那里。想着心事……夜渐渐深了。牢房的墙壁突然消失了。监狱四周的石墙也不见了,周围的一切似乎都坍塌了。我们爬起来,拼命往各处跑……开始,我们并不知道监狱的消失和你祖母的刺绣有关,都以为是圣母显灵……可是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我们的猫不见了。‘汉努西娅,’我问你祖母,‘马兹克去哪儿了?怎么找不到它了?’我看了一眼桌上放的刺绣上面的图案正是我们的马兹克,我脑子里闪出一个念头。我拿起剪刀,把刺绣拆了。当我拔出最后一根线的时候,我听到了‘喵喵’的叫声!是马兹克!‘瞧,’我说,‘汉努西娅,现在你真的遇上麻烦了!被你绣过的东西,都会马上消失。’她不相信,还嘲笑我。我让她绣自家花园里的稻草人。你猜怎么着?她绣下来后,稻草人一眨眼就消失了!她总算相信自己有特异功能了。从那以后,她变得小心翼翼,不愿失去的东西不绣,不是故意想让它消失的东西也不绣。”后来,除了我和祖父,邻居们也知道了这个秘密。他们开始回想以前有没有得罪过我祖母,其中有个邻居叫顿约,他想起曾经从我家鸡棚里偷过一只鸡,于是鼓起勇气找我祖母忏悔,同时还带来一只鹅作为补偿。祖母看他态度十分诚恳,便宽恕了他。没想到第二天,布斯利太太跑来找我祖母要鹅,原来顿约送的那只鹅是她家的。但是有趣的是,后来那只鹅又被布斯利太太送回来了。她拿着鹅,对我祖母说∶“汉努西娅夫人,请收下这只鹅,我求你可怜可怜我,把我丈夫绣走吧。我快被那个酒鬼逼疯了。”我祖母最恨酒鬼,她没有多加考虑就开始绣布斯利先生。一个星期还没过去,布斯利太太又带着一只鹅,跑我家来恳求我祖母把布斯利先生还给她。“我不会把图拆掉的。”祖母冷冷地说。“上帝啊,”布斯利太太开始抽泣,“我现在成了什么?寡妇也不是,女仆也不是!”“就算有一只鹅跑过来啄我屁股,我也不拆!”祖母发誓说。祖母拿出绣花布摊开放在桌上。“不过送了一只公鹅,你的丈夫就变成刺绣了。瞧,我还特意把他的腿绣歪了,一眼就能看出他喝醉了。现在你想让我拆了它?”祖母说。“我丈夫没那么糟糕,”布斯利太太哀号着,“有时候,他也会去打水。…。去店里买牛奶…”“嗯,”祖母朝她挥了挥手,说,“你自己来吧,别蹲下来求我!”于是布斯利太太把刺绣拆了。第二天,布斯利先生喝得烂醉如泥。他让家里白白损失了两只鹅,布斯利太太简直被他气疯了。祖母把头探出窗外,喊道∶“你这个中看不中用的家伙,再喝酒,我立刻就把你绣回去!大不了让你太太再送两只鹅!”布斯利先生张嘴想说什么,但想想还是不作声为妙。(杨靖译,选自《冰冻时间之窗》,有改动)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专门交代樱桃树老而干枯、野狗狂吠惊扰街坊邻居,意在说明祖母把它们绣去是合乎情理的,这也合乎她只绣那些她希望其消失的东西的原则。B.祖母把一棵樱桃树和一只野狗绣成图案后,它们都消失了。虽然“我”没有询问,依然发现了这个秘密,旨在表现“我”留意生活,是个细心的人。C.布斯利太太求祖母绣她丈夫,而后又求祖母拆掉图案,可见家长里短的爱与恨是纠缠不清的,这里面暗含着一个“清官难断家务事”的生活哲理。D.顿约偷“我”家的鸡。表示忏悔送来布斯利太太家的鹅。布斯利太太要回那只鹅,又把鹅送到“我”家,较曲折的情节,简明的叙述,洋溢着生活气息。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父早已知道祖母绣什么什么就消失的特异功能,但没告诉“我”,才有了“我”发现祖母特异功能后的追问,这是作者故意设置的波折。B.本文写祖父和“我”说话时,动作、神态和语气都给人强烈的形象感和现场感,谈话内容验证了我的惊讶“发现”,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C.本文善于运用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比如祖母告诫布斯利先生,如果他再喝酒,还要把他绣回去,表现出祖母疾“酒”如仇的形象特点。D.祖母绣什么什么就消失,文中并没有交代她为什么有这样的特异功能,因为人本无特异功能,无法交代清楚,勉强交代则会削弱本文的现实意义。8.本文是怎样叙述祖母刺绣的故事的?请简要分析。9.本文是一篇魔幻现实主义小说,请从“魔幻”与“现实”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赵君锡字无愧,性至孝。母亡,事父良规不违左右,夜则寝于旁。凡衾稠薄厚、衣服寒温、药石精粗、饮食旨否、栉发翦爪、整冠结带,如《内则》所载者,无不亲之。及登进士第,以亲故不愿仕。良规每出,必扶掖上下,至杂立仆御中。尝从谒文彦博,彦博异其容止,问而知之,语诸子,令视以为法。良规没调知武强县从韩琦大名幕府彦博及吴充在枢管更荐之为检详吏房文字徙知大宗正丞加秘阁校理改宗正丞时增诸宗院讲书教授官,而逐院自备缗钱为月馈,贫者或不能以时致,宗师辄移文督取。君锡言∶“国家养天下士于太学,尚不较其费,安有教育宗室令自行束惰之理。”诏悉从官给。元祐初,迁司勋右司郎中、太常少卿,擢给事中。论蔡确、章惇有罪不宜复职。大河不可轻议东回,请亟罢修河司,以省邦费,宽民力。苏轼出知杭州,君锡言:“轼之文,追攀《六经》,蹈藉班马,知无不言。壬人畏惮,为之消缩。公论倚重,隐如长城。今飘然去国,邪党必谓朝廷稍厌直臣,且将乘隙复进,实系消长之机。不若留之在朝,用其善言则天下蒙福,听其说论则圣心开益。行其诏令则四方风动。为利博矣。”进刑部侍郎、枢密都承旨,拜御史中丞。即上疏劝哲宗亲讲学,广谱问,为躬政之渐。复以吏部侍郎、天章阁待制知郑陈澶三州、河南府,徙应天。因清明出郊,具奠谒杜衍、张异、张方平、赵概、王尧臣、蔡抗、蔡挺之茔,邀七家子孙,陪祭于侧,时人传其风义。绍圣中,贬少府少监,分司南京,卒,年七十二。绍兴六年,赠徽猷阁直学士。(节选自《宋史·赵君锡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良规没/调知武强县/从韩琦大名幕府彦博/及吴充在枢管/更荐之为检详吏房文字徙/知大宗正丞/加秘阁校理/改宗正丞/B.良规没/调知武强县/从韩琦大名幕府/彦博及吴充在枢管/更荐之为检详吏房文字/徙知大宗正丞/加秘阁校理/改宗正丞/C.良规没调知武强县/从韩琦大名幕府/彦博及吴充在枢管/更荐之为检详吏房文字徙/知大宗正丞/加秘阁校理/改宗正丞/D.良规没调知武强县/从韩琦大名幕府彦博/及吴充在枢管/更荐之为检详吏房文字/徙知大宗正丞/加秘阁校理/改宗正丞/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则》为《礼记》的第十二篇,内容为在家庭内部父子、男女所应遵行的规则。B.班马是司马迁和班固的并称。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均为重要史书。C.卒,古人称士死为不禄,称天子死为崩,诸侯死和大夫死为薨,庶人则称死。D.绍兴,地名,原名越州,宋高宗赵构逃至此地,改元绍兴,文中指赵构皇帝年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君锡生性至孝,事亲细致入微。其母去世后,他一直陪伴在父亲身边,衣食住行,无不亲力亲为,甚至考中进士之后也因为父亲而没有入仕。B.赵君锡心地仁善,关心他人疾苦。宗院增加讲书教授官,需各院自行承担相关费用,贫穷者有时不能按时交纳。他发现后上报朝廷,改由官府付费。C.赵君锡正直耿介,敢于进言献策。他任给事中时,多次向朝廷提出建议,尤其是对苏轼外任之事极力谏阻,言之凿凿,入情入理,最终说服了皇帝。D.赵君锡对君忠诚,为国尽心谋划。他在朝中任职时,规劝皇帝广求治国良策;认为黄河不可以轻议定东回,并奏请撤销修河司,以节省经费、宽省民力。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国家养天下士于太学,尚不较其费,安有教育宗室令自行束惰之理。(2)今飘然去国,邪党必谓朝廷稍厌直臣,且将乘隙复进,实系消长之机。14.赵君锡为什么建议让苏轼留在京城?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①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②深愁。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③替入舟。焉得思如陶谢④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注∶①此诗大约作于唐代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杜甫时年五十岁,居于成都草堂。②莫,没有。③槎,木筏。④陶谢,指陶渊明、谢灵运。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海”表明江水的宽度和深度,且具有动感,是引发诗人灵感的重要原因。B.首联是诗人对刻意求工的艺术追求的总结,此特点在《登高》诗中有所体现。C.诗中并没有直接描写江水,只用水槛垂钓、故着浮槎来暗示锦江的水势之大。D.诗人行将衰老,春花美景已不能引起自己的深愁,转而追求陶谢的悠闲生活。16.诗中的“短述”流露出作者对诗歌创作从执着到平和的心态变化。请结合全诗加以简析。五、情景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我们总是或多或少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但是,《逍遥游》中说宋荣子的做法却是“______,________”。(2)“猿猴”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例如在《蜀道难》中,面对高不可攀的山峰,李白感叹“____”;而在《三峡》中,郦道元于树木和山涧之间能听到“_______”。(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的肖像仪态是“_____”,而自己是“________”,两者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六、选择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爱国者必然尊重和维护国家的根本制度和特别行政区的宪制秩序。这里有条红线,就是绝不能允许做损害国家的根本制度,也就是损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事情。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者,是“一国两制”方针的创立者,也是“一国两制”事业的领导者,(

),无疑有违“爱国者治港”原则。爱国者必然全力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不做损害香港市民繁荣稳定和福祉的事,这看起来是一个很高的标准,但这个标准只有爱国者这样的人可以达到。反中乱港分子是达不到的。“揽炒派”是香港繁荣稳定的破坏者,绝不可能在爱国者之列。香港特别行政区不是别的什么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效忠香港特别行政区,就理应先要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爱港与爱国不能割裂,更不能对立。自称只爱香港、不爱中国者,当然也算不上是爱国者。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治港者如果声称拥护“一国两制”,却反对“一国两制”的创立者和领导者B.如果治港者声称拥护“一国两制”,却反对“一国两制”的创立者和领导者C.如果治港者反对“一国两制”的创立者和领导者,声称只拥护“一国两制”D.治港者如果反对“一国两制”的创立者和领导者,声称只拥护“一国两制”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B.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C.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D.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截至2月25日。国内己有4款自主研发的新冠疫苗获批上市。其中包括3款灭活疫苗——国药集团2款、北京科兴1款;1款腺病毒载体疫苗,由康希诺与陈薇院士团队共同开发研制。那么,_①____?灭活疫苗是一种经典的疫苗形式,是将体外培养的新冠病毒"杀死"并纯化,被灭活后的病毒没有致病能力,但仍然可以激活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使体内产生抗体,从而产生免疫力。灭活疫苗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在其他病毒的疫苗制作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腺病毒载体疫苗属于新型疫苗中的载体疫苗,它是将病毒的核酸片段装到经过安全处理的腺病毒身上。②___,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识别出这个病毒抗原,激活机体免疫反应获得免疫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病毒核酸的抗原活性。激发身体的免疫作用。由此可见,虽然两种疫苗的原理、制备方法等方面都不相同,__③___。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面新闻的内容。不超过50个字。七、材料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911年,少年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小学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志;从1950年开始,一群被西方媒体称为"衣衫褴褛、盲目亢奋"的青年开始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当中,涌现了雷锋、王进喜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2020年底,嫦娥五号探月归来。而指挥控制大厅里。随处可见洋溢着自信的青春面孔。数百个关键测控岗位上的负责人,大多为"80后"和"90后",平均年龄仅33岁。有人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你的青春该怎么度过?请结合材料内容,为“青春与人生规划”的主题班会写一篇演讲词。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以及解析1.B2.B3.D4.①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各部分内容集中,层次清晰。②有利于读者迅速理解内容,把握观点。5.①冯骥才曾受到契诃夫、鲁迅悲悯情怀的影响,他认为作家、艺术家创作应体现悲悯的人性关怀,唤醒世间的正义、公平与爱心。②毕淑敏在《花冠病毒》中探索当代社会心灵危机的应对之策,描写了人在危难时刻表现出的悲悯。③悲悯情怀是文学创作的一个古老命题,是作家、艺术家应具有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真正的艺术家应该热爱自己心中的艺术和艺术中的自己”错误,由原文“真正的艺术家是社会生活的奉献者而非索取者,热爱的应该是自己心中的艺术。而不是艺术中的自己”可知,真正的艺术家热爱的没有艺术中的自己。C.“为了搞清楚被他赋予“花冠病毒”之名的古老生物的类别及其毒性的轻重”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科研教授于增风,以身试毒不幸身亡,并给这种寄生的古老生物赋予一个温暖的名字——花冠病毒”。D.“作者认为病毒的生活方式并不构成对人类的威胁”错误,由原文“它们侵入人体并让人体生病乃至死亡只是它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可知,病毒侵入人体并让人体生病乃至死亡,对人类构成了威胁。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本项因果倒置。根据原文“因而漠视传统,甚至妄自菲薄……”的“因而”可知,“漠视传统,妄自菲薄,忽视了中国独特的、无与伦比的美学系统”是“果”,认为“舶来艺术先进于中国传统艺术”是“因”之一。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花冠病毒》的写作目的体现在材料二的最后一段。A.是毕淑敏写在小说《花冠病毒》封面上的一句话,说的是阅读小说的作用,不是目的。B.从材料二对《花冠病毒》的介绍看,作者的写作目的并非“爱护自然、保护环境”。C.说的是人和病毒的战争。D.强调人类应该有“勇气”“责任”,要积极应对困境,体现了材料二最后一段的观点,直接体现了小说的写作目的。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思路,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材料一采用一问—答的访谈形式,从文章的角度来说,给人的最直观感受就是问题的提出给人以明确的指向性,从采访者提出的问题,到被访者的回答,可以明确各部分的重点谈的是什么,问题和问题之间,回答和回答之间界限明确,层次清晰。从读者的角度来说,一问一答,问题突出,观点鲜明,使读者能够简单明了地把握要点。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回答本题,仔细审计题干,首先明确王国维的观点,王国维认为,悲悯是悲剧中本来应该有的东西,人们可以从中受到情感洗涤。因此,王国维对于悲悯情怀持肯定态度。对于题干中的问题,即谈对“作家、艺术家应具有悲悯的情怀”的看法,看文中作家对悲悯的态度即可。文中曾提到了冯骥才、毕淑敏对悲悯的观点和表达,如冯骥才谈到“悲悯是一种人性关怀,是感同身受的情感,是对处在困境中的弱者的同情。常常能唤醒世间的正义、公平与爱心。作家、艺术家尤其应具有悲悯的情怀”毕淑敏的《花冠病毒》“小说描写人在面临危难的时刻表现出的悲悯和无奈,在绝境中展示出的强大和坚韧。这部小说不再是单纯叙述一场冒险,而是更深入地关注生命、人性、救赎等命题”。总之,悲悯情怀是文学创作的一个古老命题,是作家、艺术家应具有的。6.B7.D8.①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事,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增添阅读的亲切感。②顺叙中巧用插叙,借祖父之口介绍祖母特异功能的由来,使故事情节完整、丰富。③用“我”发现东西伴随着祖母的刺绣消失引入故事,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④运用超现实的写法,赋予祖母刺绣故事以神奇的色彩,表现深刻的主题。9.①祖母把现实的东西绣成图案,这东西就消失不见了,这是特异功能,是超越现实的、荒诞的,具有魔幻色彩。②被祖母绣得消失的东西都是现实中恶与丑的东西,本文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③用魔幻的形式来反映现实生活,更能引人关注,更加鲜明地表达了向善、向美的思想倾向。【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B.“旨在表现‘我’留意生活,是个细心的人”错。作者只是写“我”没有询问,依然发现了这个秘密,并无意表现“我”的性格特征。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D.“因为人本无特异功能,无法交代清楚,勉强交代则会削弱本文的现实意义”错。祖母绣什么什么就消失,文中并没有交代她为什么有这样的特异功能,是因为她为什么有这样的特异功能与本文要表达的主题没有关系,而且这样处理可以增添小说的神秘感。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文章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事,如写顿约偷“我”家的鸡,表示忏悔送来布斯利太太家的鹅,布斯利太太要回那只鹅,又把鹅送到“我”家等故事情节,简明的叙述,洋溢着生活气息,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增添了读者阅读的亲切感。文章在顺叙中巧用插叙,文章第八自然段借用祖父之口介绍祖母特异功能的由来,使故事情节完整、丰富,充满着玄幻色彩,令读者沉浸其中。文章一开始由“我”发现樱桃树、四处游荡的野狗的消失起笔,即用“我”发现东西伴随着祖母的刺绣消失引入故事,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添了作品的文学色彩。文中祖母绣什么什么就消失,祖母把一棵樱桃树和一只野狗绣成图案后,它们都消失了。祖母告诫布斯利先生,如果他再喝酒,还要把他绣回去等情节都具有超现实色彩,作者在文中运用超现实的写法,赋予祖母刺绣故事以神奇的色彩,表现深刻的主题,读来令人深思。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的能力。文中交代樱桃树老而干枯、野狗狂吠惊扰街坊邻居,祖母把这些现实的东西绣成图案,这东西就消失不见了,这些都是特异功能,是超越现实的、荒诞的,充满着魔幻主义色彩。文中祖母绣樱桃树、野狗、牢房的墙壁、石墙……,被祖母绣得消失的东西都是现实中恶与丑的东西,是祖母不愿意看到的深恶痛绝的东西,说明本文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文中交代祖母绣去老而干枯的樱桃树、狂吠惊扰街坊邻居的野狗、石墙、石壁,意在用魔幻的形式来反映现实生活,这样更能引人关注,更加鲜明地表达了向善、向美的思想倾向,读来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10.B11.C12.C13.(1)国家在太学供养天下名士,尚且不计较其费用,哪有教育宗室子弟让他们自行交纳学费的道理!(2)现在苏轼轻快地离开京城,奸邪之党必定认为朝廷渐渐厌恶正直之臣,并且将要趁机再次入朝,实在是正邪消长的关键。14.苏轼正直有才可靠,朝中奸邪之人为之畏惧退缩;采纳苏轼的建议可以有利于国家治理。【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良规没”独立成句,应与下文断开,排除CD;从下文“更荐之”可知,“彦博及吴充”为句子主语,中间不可断开,“徙”与下文的“加”“改”都是官职任命用词,句子结构相同,应在其前断开,排除A。整个句子翻译为:良规去世,赵君锡调任武强知县。随从韩琦到大名幕府。文彦博和吴充在枢密院时,都举荐他为检详吏房文字,调任大宗正丞,加秘阁校理,改任宗正丞。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诸侯死和大夫死为薨”错。古人称大夫死为卒,不是“薨”。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最终说服了皇帝”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表明赵君锡对苏轼外任之事极力谏阻,“轼之文,追攀《六经》,蹈藉班马,知无不言。壬人畏惮,为之消缩。公论倚重,隐如长城。今飘然去国,邪党必谓朝廷稍厌直臣,且将乘隙复进,实系消长之机。不若留之在朝,用其善言则天下蒙福,听其说论则圣心开益。行其诏令则四方风动。为利博矣”,但是否“最终说服了皇帝”,文中没有确切说明。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翻译时应注意:“较”,计较;“安”,怎么,哪里;“束惰”,交纳学费。第二句翻译时应注意:“去”,离开;“稍”,渐渐;“乘隙”,趁机;“机”,关键。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原文说“轼之文,追攀《六经》,蹈藉班马,知无不言。壬人畏惮,为之消缩。公论倚重,隐如长城。今飘然去国,邪党必谓朝廷稍厌直臣,且将乘隙复进,实系消长之机”,是说苏轼的文章,可以追比《六经》,追随班马,知无不言。奸佞之人惧怕,为之退缩。众人认为可以重用,如同隐在的长城。现在苏轼轻快地离开京城,奸邪之党必定认为朝廷渐渐厌恶正直之臣,并且将要趁机再次入朝,实在是正邪消长的关键。由此可知,苏轼正直有才可靠,朝中奸邪之人为之畏惧退缩。原文说“不若留之在朝,用其善言则天下蒙福,听其说论则圣心开益。行其诏令则四方风动。为利博矣”,意思是不如留他在朝为官,采用他的良言就会天下受利,听从他正直的言论就会圣心敞开得益,推行他的建议就会四方闻风而动,好处甚多。由此可知,采纳苏轼的建议可以有利于国家治理。【点睛】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参考译文:赵君锡字无愧,生性十分孝顺。母亲去世,他侍奉父亲赵良规不离左右,夜里就睡在父亲身旁。凡是被褥薄厚、衣服冷暖、药物精粗、饮食是否可口、梳头发剪指甲、整理帽子系带子,一切同《内则》记载的,无不亲力亲为。等到考中进士,他因为要照顾父亲而不愿外出做官。良规每次出门,赵君锡必定一路亲自搀扶,甚至经常混杂站立于仆人之中。赵君锡曾经跟随父亲拜访文彦博,文彦博认为他的容貌举止不同常人,询问后知晓了他的情况,并告诉自己的孩子,让他们以赵君锡为榜样。良规去世,赵君锡调任武强知县。随从韩琦到大名幕府。文彦博和吴充在枢密院时,都举荐他为检详吏房文字,调任大宗正丞,加秘阁校理,改任宗正丞。当时增加各宗院的讲书教授官,各院都自备缗钱为一月的供给,贫困者有的不能按时交出,宗师就发文去索要。赵君锡上奏说:“国家在太学供养天下名士,尚且不计较其费用,哪有教育宗室子弟让他们自行交纳学费的道理!”皇帝下诏全部由官府给付。元祐初年,升任为司勋右司郎中、太常少卿,提拔为给事中。弹劾蔡确、章惇有罪不应当官复原职;黄河不可以轻议定东回,并奏请立即撤销修河司,以节省经费、宽省民力。苏轼出京任杭州知州,赵君锡进言:“苏轼的文章,可以追比《六经》,追随班马,知无不言。奸佞之人惧怕,为之退缩。众人认为可以重用,如同隐在的长城。现在苏轼轻快地离开京城,奸邪之党必定认为朝廷渐渐厌恶正直之臣,并且将要趁机再次入朝,实在是正邪消长的关键。不如留他在朝为官,采用他的良言就会天下受利,听从他正直的言论就会圣心敞开得益,推行他的建议就会四方闻风而动,好处甚多。”赵君锡又进升刑部侍郎、枢密都承旨,拜御史中丞。随即上疏劝谏哲宗亲自讲学,广泛咨询,为亲政之开端。赵君锡又以吏部侍郎、天章阁待制的身份出知郑陈澶三州、河南府,又调任应天府。趁清明节到郊外出行之机,准备奠礼拜谒杜衍、张昪、张方平、赵概、王尧臣、蔡抗、蔡挺的坟墓,并邀请七家子孙,在一旁陪祭,当时人们传颂其情谊。绍圣年间,贬为少府少监,分管南京,去世,享年七十二岁。绍兴六年,赠徽猷阁直学士。15.D16.①开篇说自己过去对诗歌的追求,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②现在老了写诗完全是胡乱应付,即使有春花美景也不会动心;③今天面对美景,反而想将写诗的事情交给陶谢这样有才华的人。诗人至此没有了过去的刻意求工,转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思想情感的能力。D.“春花美景已不能引起自己的深愁,转而追求陶谢的悠闲生活”错。诗歌尾联的大意是:今天看见江水如海的美景,很想找到像陶渊明、谢灵运一样的诗人,让他们写诗记下这次一同游春赏景的感受。面对美景,作者想将写诗的事情交给陶谢这样有才华的人。诗人至此没有了过去的刻意求工,转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的结构思路及思想情感的鉴赏能力。开篇写“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说平生为人喜欢细细琢磨苦苦寻觅好的诗句,诗句的语言达不到惊人的地步,我就决不罢休。颔联写“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写现在人已越来越老,写诗全都是随随便便敷衍而成,对着春天的花鸟,没有了过去的深深忧愁。颈联和尾联写“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写江边新装了一副木栏,可供我悠然地垂钓,我又备了一只小木筏,可代替出入江河的小舟。今天面对美景,作者反而想将写诗的事情交给陶谢这样有才华的人。诗人至此没有了过去的刻意求工,转以平和的心态对待。17.(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猿猱欲度愁攀援常有高猿长啸雄姿英发早生华发【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答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字:沮、猱、攀、姿。18.A19.C20.不做损害香港繁荣稳定和市民福祉的事,这看起来是一个不太高的标准,但这个标准只有爱国者可以达到,反中乱港分子是达不到的。【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声称拥护”和“反对”都是“治港者”的行为,所以“治港者”应该放在句首,排除BC;“反对‘一国两制’的创立者和领导者”是本句强调的内容,应放在“却”后面,排除D。故选A。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红线”一词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不可逾越的界限;A.夸张。“千山”“万径”是夸张手法。B.拟人。“护”“送”赋予人的情感。C.比喻。“玉盘”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月亮。D.对比。“朱门酒肉臭”与“路有冻死骨”作对比。故选C。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语句有三处语病:“香港市民繁荣稳定和福祉”搭配不当;“很高的标准”与后文“但这个标准只有爱国者可以达到”前后矛盾;“爱国者这样的人”语意重复。故原句可改为“不做损害香港繁荣稳定和市民福祉的事,这看起来是一个不太高的标准,但这个标准只有爱国者可以达到,反中乱港分子是达不到的”。21.①这两类疫苗有什么不同呢②注射到人体后③但免疫效果是一样的22.截至2月25日,中国国内已经拥有四款自主研发的新冠疫苗,包括3款灭活疫苗和1款腺病毒载体疫苗。【分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处,根据前文“其中包括3款灭活疫苗……;1款腺病毒载体疫苗……”,说明疫苗共分两类;根据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描述,可知这两段是在介绍这两类疫苗的不同之处,故此空可填“这两类疫苗有什么不同呢”。第二空处,前文说“腺病毒载体疫苗属于新型疫苗中的载体疫苗,它是将病毒的核酸片段装到经过安全处理的腺病毒身上”,结合后文“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识别出这个病毒抗原,激活机体免疫反应获得免疫力”,后文说的是注射到人体后的反应,可知此处应填“注射到人体后”。第三空处,根据前文描述“虽然两种疫苗的原理、制备方法等方面都不相同”,可知后文应该有关联词语“但是”或“但”,由“……两种疫苗的原理、制备方法等方面都不相同”,可知此处应填写二者相同的地方,故此得出结论“但免疫效果是一样的”。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首先应辨明语段的表达方式,针对不同的表达方式,采取不同的应对技巧。本题属于新闻报道,根据新闻报道的内容,找出报道时间、对象以及特征,新闻事件以及影响等关键信息,加以概括即可。根据材料可知,报道的时间为“截至2月25日”,报道的事件为“国内己有4款自主研发的新冠疫苗获批上市”,报道中还强调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