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案范文汇总五篇_第1页
初中地理教案范文汇总五篇_第2页
初中地理教案范文汇总五篇_第3页
初中地理教案范文汇总五篇_第4页
初中地理教案范文汇总五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关于初中地理教案范文汇总五篇关于初中地理教案范文汇总五篇初中地理教案篇1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第2课时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南极洲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知道南极洲是冰雪覆盖的大陆;酷寒、枯燥、烈风的冰原气候;丰富的淡水、铁、煤、鲸、企鹅、磷虾等自然资。2。才能目的: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才能,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才能。3。教育目的:让学生理解南极洲是科研的宝地,理解人类对南极洲的科学考察,理解我国在南极洲建立的长城站、中山站和科学考察的近况,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在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识别方向。人类对南极洲的科学考察。教学难点:在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识别方向。教学方法:读图分析^p法、比照分析^p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学生回忆,并答复以下问题。请你说说南极和北极地区的位置特点和气候特点。二、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走进了冰天雪地的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在那么冷的环境中,有没有动物呢?〔学生答复有,并且举例说明。〕那么,这些动物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一起来理解一下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动物资。20xx年我国在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上,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人类对两极地区的探究还远远不够,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究啦。所以,我们如今一定要努力学好各课的知识。大家回家后找到了许多的有关两极地区的小材料,各种趣闻,小故事。如今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三、讲述新课:指导学生以阅读形式,找出有关的答案。㈢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资1、淡水资地球上68%的淡水一冰雪形式存储于两极地区。淡水资非常丰富。2、矿产资南极地区,已发现220种矿物,煤储量丰富,查尔斯王子山脉上有是节上最大的铁矿床,另外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3、生物资请同学们看一以下列图片,62页“两极地区的动物”。63页,活动题。㈤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指导学生阅读64页,《南极探险》。理解人类征服南极的过程。1、人类对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2、我国在南极建立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3、我国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指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这两个考察站的地理位置。〕教师引导:20xx年我国在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上,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人类对两极地区的探究还远远不够,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究啦。所以,我们如今一定要努力学好各课的知识。大家回家后找到了许多的有关两极地区的小材料,各种趣闻,小故事。如今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学生活动:学生站到讲台上,给大家讲一下自己所理解的南北极趣闻、故事等等。作业:目的检测的相关内容。教学后记:后半节课,学生自主交流,讲一下关于两极地区的小故事,学生们的积极性都很高,课堂气氛热烈,下课后,学生们的发言仍没有完毕。以后可以上一节关于两极的地理知识交流课。初中地理教案篇2教学目的①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别离的假设干证据的分析^p,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p、归纳、表达等认知才能;②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进步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③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进步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难点:寻找大陆移的证据。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一、海陆是变迁的导入:歌曲<东方之珠>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生: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其实古人早就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此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二、海陆变迁的方式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Soft/Index.>课件。〔可以出示喜马拉雅山、我国东部海底、荷兰围海造田图片。〕活动:〔观察、分析^p、讨论〕提示: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状况?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动;2.海平面升降;3.人类活动。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就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剧烈的争论。时机总是垂青擅长观察、考虑的人。正像牛顿坐在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我们来阅读一下《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生:阅读。〔最好出示资料片〕三、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同学们都学过剪纸能否用这种剪纸的方法证明一下你的观点。生:讨论,用剪刀、白纸活动。师:巡视,指导。师:谁能把你们讨论的方法演示一下呢?生:上前演示。师:结合学生演示评价。事实说明不能看到轮廓吻合就主观认为二者是连接在一起的。咱们同学做事也是一样,要注意认真求证,不能想当然。谁来介绍一个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生:〔简单介绍〕魏格纳最终为科学而献身。师:从魏格纳发现并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生:认真观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勇于理论。四、大陆漂移假说观点师:魏格纳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陆漂移假说的建立,如今我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假说。〔出示大陆漂移课件〕它的根本观点是什么?生: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布局。初中地理教案篇3【教学内容】第三节地图〔地形图的判读〕【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上下起伏和坡度陡缓;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能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山谷等;初步学会绘制地形剖面图。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等高线图,学生识别常见的地形名称;通过动手制作地形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理论才能。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小组的合作精神。【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上下、坡度陡缓的关系。【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地形种类。【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式、讨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形图【课时安排】三课时〔第2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屏幕播放高原、山地、平原等自然景观的画面。同学们看到地球外表有高原、山地、平原等地理事物,而我们画的地图是平面的,如何在平面上表示地形的上下起伏呢?学生讨论,得出对这一问题的初步判断二、地形图的判读〔板书〕屏幕出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学生观察,教师说明:“地图上表示地面的上下起伏,就是用绘制等高线来表示的。”那么,等高线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1.27,同学们观察图中甲点的高度有哪两个数据?单位?有什么区别?总结:甲点以海平面为标准计算为1500米,这叫海拔。甲点以乙点为标准计算为1000米,这叫相对高度。提问:那么,什么是海拔和相对高度?①海拔指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间隔。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间隔。1、海拔和相对高度〔板书〕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图1.28“等高线示意图”及等高线的模型,讨论总结等高线的绘制方法。讲述:以海平面为起点,测出地面上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填注在地图上,然后在地图上把海拔一样的点连接成线,这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上都标有高度,单位是米。拓展:由此而推,什么是等深线?〔学生读书作答〕2.等高线〔板书〕在等高线地图上,如何判读地面的上下和地形起伏?学生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说出:只要填出地面各点海拔,就可比较各点的上下。总结:在等高线图上,不仅可以判断各地点的上下,还可以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情况判断地形起伏和坡度的陡缓。学生观察图1.28等高线示意图,看看左右两个山坡的陡与缓?并判断坡度的陡缓与等高线的分布有何关系?确定: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让学生观察课本图1.29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示意图,从图可见,不同部位,等高线和形态的差异很大,怎样在等高线图上判读这些地形呢?学生总结教师补充:等高线弯向海拔低处为山脊,反之为山谷:两个相邻山顶之间是鞍部;等高线重叠处为陡崖。指导学生读图1.30,观察分析^p设色地形图的着色规律,从而得出:在不同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地形的图即为分层设色地形图。3.分层设色地形图〔板书〕出示“中国地形图”指导学生分析^p不同的着色:蓝色代表海洋,黄色代表高原、山地和丘陵,绿色代表平原,褐色为山地,白色表示雪线以上的部分。[学生活动]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课本P17活动。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通过分析^p能判读出各地的上下状况。而如何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各地的起伏状况呢?这就需要观察地形剖面图。4.地形剖面图〔板书〕学生同桌合作,完成课本P18活动3。先理解绘制方法,再观察绘完部分,然后自己动手绘制完好。总结:地形剖面图能直观表示某条线上地面的上下起伏和坡度陡缓。三、小结指导学生先组内交流,再派代表在班上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获得了哪些知识?学生小结所学知识【板书设计】【教学后记】可取效果:以探究式活动为主线,以练习为辅助,图文并茂,化抽象为形象,直观生动地解决难点问题。缺乏之处:由于本课内容多,难度大,在环节设计上欠完美。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8时〕执教人:唐素芳执教班级:七〔1〕〔2〕【教学内容】第三节地图〔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教学目的】知识与才能:记住地图上根据经纬线或指向标区分方向的方法;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能在地图上根据经纬线或指向标定方向;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才能,如辩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可以在地图上根据经纬线和指向标等确定方向,通过区分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活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才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地图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图。【教学重点】地图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别。【教学难点】地图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别。【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投影片、挂图;【课时安排】三课时〔第3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投影表格针对表格内容,可以进展比例尺形式的换算和大小的比较并答复。2.地图根本要素包括哪些?上节课我们已学习掌握了三要素之一:比例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剩余的2个问题:方向和图例。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1、投影:“____图”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课本P15活动1的三个问题。小组内讨论并答复:〔1〕经纬: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2〕先据经线定南北,再依纬线定东西,最后取综合。〔3〕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所标三点的四个方向,Y在X东北方,X在Z西南方。总结:在有经纬线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近北极为北,近南极为南〕,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直线纬线左西右东;弧形纬线:据地球自转〔自西向东〕,箭头为东方〕。经纬网定向法〔板书〕不知同学们注意没有,有的地图画有一箭头,箭头方向指示为北方,这个箭头叫什么?〔指向标〕小结: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根据指向标定方向,即指向标指示北方。2、指向标定向法投影图,学生考虑:〔1〕A在B什么方向,A在C什么方向?〔2〕假设图中AB两点间直线间隔为24千米,请计算出该图的比例尺。学生讨论后答复:A在B正北,A在C西北;先量得AB图上间隔是2.4厘米,比例尺为1:1000000或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答复课本P15“活动2”学生活动:科技园在学校的东方,农业实验区在科技园区的南方,学校在火车站北方,火车站在科技园区的西南方。学校与农业实验区的直线间隔约为650米,从学校沿公路到科技园区,间隔约是855米〔四段公路图距分别是0.6、3.2、1.6、0.3厘米〕提问:有的`地图,既无经纬网,又无指向标,如何定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3、一般定向法拓展:我们生活在北半球,当你外出旅行迷路时,你怎样确定方向?学生小组讨论答复:①白天:晴天据太阳定方向,据树木定方向;②晴夜:北极星定方向;③房屋定向法〔北半球,一般坐北朝南〕大家知道,地面上的景物在地图上是用不同符号表示的〔即图例〕,并标注一些文字和数字注记,这些都是地图的语言。4、图例和注记〔板书〕请观察图1.24,看看一些常用图例有何特点?你能记住一些吗?〔提示学生注意分类观察,找区别,如界限、交通线、城市、水库和湖泊等。〕三、课堂小结留2分钟时间,由各小组的同学在组内交流,然后找几名代表总结,通过本课学习,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识?【板书设计】【教学后记】可取效果:在活动中学,在学中活动,注重知识的运用;针对性练习,便于及时发现问题,采取补偿性教学;引进竞赛鼓励机制,活泼气氛,调动积极性。缺乏之处:对难点的打破及节凑的把握不准。解决措施: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个人才能,并精心备课,合理安排内容的进度和难点的打破。初中地理教案篇4[教学目的]〔一〕在图3-36上指出其首都及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指出其领士组成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上部分。〔二〕结合美国国旗图案设计上的变化,利用不同时期的美国地图,讨论美国领土的扩张情况。〔三〕运用地图和资料,理解美国农业开展的有利自然条件和突出自然灾害。〔四〕运用地图和资料,比较美国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的根本特点。〔五〕举例说明美国在工业化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方面的经历与教训,并作简单分析^p。〔六〕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美国人口和种族方面的根本概况以及华人与华侨对该国科技与文化开展的奉献。〔七〕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美国主要城市及交通运输特点。教材分析^p本节教材共有3个小标题:“美国的领土”、“高度兴隆的经济”、“人口与城市”。分别介绍美国领上的组成情况及地理位置,美国工业、农业及经济情况和美国人口概况与城市分布。“美国的领土”以图3-31介绍美国外乡、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及周边所临海洋和邻国、主要山脉、河流、湖泊等美国的根本概况。其内容是学习美国的经济、人口与城市的根底。“高度兴隆的经济”主要从农业和工业两方面介绍美国的经济,要求学生理解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工农业情况和生态、环保问题与对策,并引以为戒。“人口与城市”介绍美国人口与分布、种族问题和各主要工业城市,城市的分布、地理位置及主要城市职能无疑是本小节的重点。上述三个标题内容由总论到详细方面,形成直线串珠式的逻辑关系,再辅以补充资料,使学生对美国既有整体上的认识,也有详细问题上的理解,构成良好的认知构造。连同补充材料,本节教材提供了3幅地图、7幅景观图。“美国地形”图为我们提供了美国所临大洋和邻国及主要地形区的位置;“美国农业带分布”图反映了美国农业地区专门化的程度;“美国政区和主要城市分布”图表述了美国的50个州和城市与人口的分布情况。3幅地图在各自表述各方面的情况的同时,又综合说明美“国经济兴隆方面的原因。景观图那么分别介绍农业、工业、城市、旅游等方面的主题。3篇阅读材料分别表述:用“国旗”反映美国领土的扩张、用“工业分布”资料表达该国的工业开展趋势。通过黄石国家公园、科罗拉多大峡谷等旅游胜地的情况介绍,反映美国的环境保护与优美风景。本节教材的活动题设计得较为完美,既有读图考虑,也有建议、讨论,如美国NBA篮球球队的地域特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教学提纲〔板书〕一、美国的领土1.外乡48州、哥伦比亚特区2.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二、高度兴隆的经济1.经济概况工农业总产值一直居世界首位对外贸易:输出工农业产品最多、出口贸易额最大、进口小汽车、石油、纺织品最多的国家2.农业大国世界出口粮食最多的国家,进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胶3.工业大国传统工业衰落,新兴工业崛起4.环境保护问题黑色风暴三、人口与城市1.人口概况与种族问题2.主要城市华盛顿、纽约、洛杉矶、圣弗朗西斯科、芝加哥、底特律、匹兹堡教学建议新课导人:方案①:出示图1—31“美洲”图,取一面美国国旗,设问:“这是哪个国家的国旗?”并请答复正确的学生将星条旗贴到地图上美国范围内。方案②:本世纪初,发生了震惊世界的9.11事件,这是发生在哪个国家的事件?一、美国的领土1、的地理位置,教师强调:美国领土有醒目的两片:外乡和北美洲西北角的阿拉斯加州、、1、看地图册上的美国国旗,设问:“谁知道美国国旗图案含意?”2.解释美国国旗图案:13道红白相间条纹代表美国最初独立时的13个州,蓝色星区的50颗白色五角星代表美国的50个州。3.阅读图3-36,学生数一数:在这副图上,显示了美国的多少个州,小结说明:除首都华盛顿所在哥伦比亚特区外,只有48个州位于美国外乡,还有另外两颗星代表的2个州在哪里呢?4、引导学生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出美国的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洲,并突出强调,夏威夷洲位于大洋州,所以美国是地跨北美洲和大洋州的5、小结美国领土由外乡48个州和1个特区、2个海外州构成。〔过渡〕理解了美国的领土组成,那么美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有什么特点呢?6、学生讨论完成P84活动2、3题,教师结合挂图,引导学生分析^p7、设问:美国国旗如何从最初的13道条纹变成50颗星星,即如何由13个州扩张成为50个州的呢?结合地图册有关地图讲解美国领土扩张的过程,并小结:美国领土扩张的过程实际上是殖民侵略的过程〔过渡〕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头号的资本强国,其经济开展终究如何呢?二、高度兴隆的经济1、经济概况部分学生阅读P86-86文字,考虑:美国经济在世界上地位如何?〔学生答复,教师小结〕可分解为两个层面:一是国内的工农业总产值,二是对外贸易。三个要点:一是工农业总产值一直居世界第一位,二是外贸输出工农业产品最多、出口贸易额最大的国家,三是世界上进口小汽车、石油、纺织品最多的国家。需要说明的是:美国进口工业产品和能的原因是消费量极大和浪费严重以及工业消费需要造成的,而不是本国工业落后、能缺乏所导致的。如:美国的燃料动力资,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能都蕴藏丰富,美国国内年产煤8~9亿吨,原油4亿吨,天然气5~6千亿立方米,还消费近3万亿度电力,能总产量占世界首位。但美国能消耗量占世界的工/4,是世界上能耗最多的国家,能消费仍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石油进口量不断增加。〔过渡〕理解了美国经济的概况,接下来我们详细的学习美国农业、工业开展的特色。2、农业大国〔1〕指导学生阅读图3-33和活动材料,考虑自治州自治州自治州子;据此,你可以归纳美国农业消费的特点吗?〔2〕归纳学生观点,指出:美国农业消费的特点是农业地区专门化和消费专门化〔结合教材讲述农业地区专门化和消费专门化的含义〕〔3〕引导学生阅读图3-33,熟悉美国主要农业带的分布,并设问:美国农业消费地区专门化和消费专门化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讨论,教师小结: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水、土、光、热等〕,有效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并可集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进步劳动消费率。〔过渡〕正是因为美国的这种农业形式使之成为世界上出口粮食最多的国家。〔4〕设问:美国是世界粮食最大出口国,为什么还要进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胶等农产品?〔5〕提示:a.咖啡、可可、天然橡胶消费地在热带;b.美国外乡在北温带,缺乏大面积的热带地区。〔6〕师生共同完成活动P861、2、3题引导学生评价美国地理位置和地形,重点关注以下地理事项:a.本上在北温带,阿拉斯加州跨北寒带,夏威夷州跨热带;b.多面临海,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较大;C.地形以平原为主,耕地面积广阔且水热配合较好;d.密西西比河干支流与农业灌溉等。〔过渡〕虽然美国农业兴隆,但不可防止的,美国农业开展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7〕学生齐读P86第一段文字,理解美国农业消费的问题第二课时3、工业大国〔1〕学生阅读P86文字,考虑:美国兴隆的工业主要表如今哪些方面?美国开展工业有哪些优势?〔2〕教师介绍美国工业经济特点:一方面是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是新技术的研制与开发居世界领先地位。这说明美国仍然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最强的国家。教师在介绍时可列举美国各工业部门的产量及世界排名情况,让学生有感性认识。〔3〕结合教材介绍美国“夕阳工业”与新兴工业的竞争状态,可出示一些数据或产值比照,让学生从数字上领悟到:传统工业逐渐衰落,新兴工业蓬勃兴起。〔过渡〕美国工业兴隆,主要的工业区集中在哪里呢?〔4〕学生自行阅读资料“美国的工业分布”,理解美国的工业分布区及各工业区的主要工业部门,教师结合挂图讲解并分析^p各工业区开展工业的有利条件。尤其突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开展条件,从开展历史、资、交通、农业等方面进展分析^p,说明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是传统工业的集中分布地,出现了地价昂贵、污染严重等问题;分析^p美国南部、西部“阳光地带”的优势条件:地价廉价、劳动力充足、环境污染少。美国工业逐渐向南部、西部地区迁移;介绍南部、西部地区新兴工业兴起的条件:环境、技术、大学和科研机构等。三、人口与城市1、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6图,理解美国居民的组成特点:由不同历史时期迁人的移民及后裔组成,以欧洲白人移民为主,2、结合教材讲述美国各色人种在美国的地位,突出美国人种的不平等性工程东北地区南部地区西部地区面积25.824.849.4人口46.931.921.23、展示如下资料,得出结论:美国人口分布不均,人口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和南部地区并分析^p其原因〔从地形、经济、交通的角度分析^p〕城市部分:1.在图3-36上找出美国的重要城市,确定其地理位置。2.学生熟悉7个主要城市的资料,注意其城市特点,而后以导游员的身份上台同学介绍美国的8个主要城市。3.评出最正确导游4、完成P88活动题[小结稳固]学生小结,教师补充本节图表指导:l.图3-31提供的信息:①美国领土的组成;②美国领土濒临的海洋和邻国;③美国的地形及分布;④美国地形与农业的关系;⑤美国地形与人口分布的关系。2.图3-33提供的信息:①美国农业的地区专门化;②美国农业区的空间分布;③美国农业开发与环境关系。3、图3-36提供的信息:①美国50个州和1个特区的分布;②美国的主要城市分布;③美国领土扩张过程;④美国工业的迁移。4.景观图或配合教材,或配合练习,对相应的详细问题作直观的阐述。课后活动:①结合美国“911”恐惧袭击事件,搜集资料后讨论:超高层建筑物的利与弊。提示:利——节约用地,城市象征,能集中办公,联络方便等等。弊——突发事件和灾难时逃生困难,垃圾清运困难,上下班顶峰人流疏导困难等等。②搜集资料,理解华人与华侨对美国科学技术和社会开展作出的奉献。也可举办小型的相关人物及事迹介绍会,如李政道、杨振宁的事迹介绍等。③结合美国“黑风暴”环境问题,搜集资料,讨论我国沙尘暴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并写成小论文。④画图比赛。结合历史资料,自行画一张美国领土扩张示意图,用图例或颜色区别不同时期的领土扩张情况。展览并评出最优秀地图。⑤课外搜集资料,讨论美国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特点。初中地理教案篇5教学目的: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重点和难点: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教学准备:1、小地球仪课时安排:1.5课时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第一时:导入:世界上第一个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人是谁?〔原苏联的宇航员加加林〕他到了太空,回头看到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么样的?〔地球上大部分都是水,在太空中地球是如此的蔚蓝美丽〕提出问题:那么地球外表的海洋和陆地到底是如何分布的呢?今天教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世界大洲和大洋的知识板书:一、世界海陆分布特点1、人类对地球相貌的认识过程对地球相貌的探究,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其中有许多著名的探险家为人类认识世界做出了出色的奉献。下面就请各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他们对人类所作的奉献。〔学生介绍的过程中用向学生提供古“丝绸之路”道路、郑和下西洋道路、哥伦布及麦哲伦航行道路等示意图〕学生分组活动:1、丝绸之路2、马可波罗游记3、郑和下西洋4、哥伦布地理大发现5、麦哲伦环球航行〔学生互相评价〕〔1〕组织活动①指导学生用准备好的线绳把地球仪平分成任意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比较海洋和陆地面积的大小②指导学生先把地球仪按自转方向转动,闭上眼睛,让地球仪停顿转动后用一个手指随意按住地球仪的任意部位,然后统计分别陆地和海洋的人数并计算所占的比例。〔2〕但是,由于我们只有40多人,所以我们算出的海陆面积是不准确的,那么根据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