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磁阻电机及其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_第1页
同步磁阻电机及其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_第2页
同步磁阻电机及其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_第3页
同步磁阻电机及其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_第4页
同步磁阻电机及其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同步磁阻电机及其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同步磁阻电机(SynRM)的运行原理。追溯同步磁阻电机的发展历史,总结了同步磁阻电机的结构和运行特点。根据同步磁阻电机的特点结合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讨论了同步磁阻电机现有的几种高性能控制方法。最后根据同步磁阻电机当前的研究进展结合其取得的优越性能介绍了其在电动汽车和高速发电等领域的应用。关键词:同步磁阻电机1同步磁阻电机的原理SynRM运行原理与传统的交、直流电动机有着根本的区别,它不像传统电动机那样依靠定、转子绕组电流产生磁场相互作用形成转矩,而遵循磁通总是沿着磁阻最小路径闭合的原理,通过转子在不同位置引起的磁阻变化产生的磁拉力形成转矩。SynRM在dq轴系下的电压、磁链、电磁转矩和机械运动方程为:电压方程:(1)磁链方程:(2)电磁转矩方程:(3)Ld、Lq为绕组d、q轴电感;Rs为定子绕组相电阻;ωr为转子电角速度;ψd、ψq为定子d、q轴磁链,pn2同步磁阻电机的发展历史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KostkoJK等人提出了反应式同步电机理论[2],M.Doherty和Nickle教授提出磁阻电机的概念,此后国外关于许多专家和学者对同步磁阻电机的的能、转子结构和控制方法进行较深入研究。早期的同步磁阻电机由一个无绕组凸级转子和一个与异步电机类似的定子组成。在转子轭q轴方向加上两道气隙,以增加q轴磁阻。利用d-q轴的磁阻差来产生磁阻转矩。转子周边插上鼠笼条以产生异步起动转矩。然而,由于该异步转矩的作用,又将引起转子震荡而难以保证电机正常运行。六十年代初,出现了第二代同步磁阻电机它利用块状转子结构来增加d-q轴磁阻差,同时不用鼠笼条来起动转矩,而直接靠逆变器变频来起动,从而减轻了转子震荡现象[3]。然而,为产生足够的磁阻转矩,需要定子侧有较大的励磁电流,致使该电机功率因素和效率都很低,从而影响了该种电机的推广使用。为尽可能增大d-q轴磁阻差,同时减小励磁电流,增大功率因素,在七十年代初期产生了第三代同步磁阻电机,采用轴向多层迭片结构,以获得最大的d轴电感和最小q轴电感,而得到最大磁阻转矩[4]。采用该转子结构后,d-q轴电感之比可以达到20,其输出功率可以达到同尺寸大小的异步电机输出功率。1991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T.A.Lipo教授对同步磁阻电机的转子结构进行进一步优化,发表文章提出SynRM在交流调速驱动系统中替代异步电动机的可能性的问题[5,6]。1993年英国的T.J.E.Miller教授指导的课题组对SynRM不同转子结构的磁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试图寻找更优化的转子结构提高电机的凸极率,并重点对轴向叠片转子结构SynRM转子叠片层数、绝缘占有率进行了优化,得到优化后的样机在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时功率因数为0.7左右[7,8]。文献[9]对冲片叠压式SynRM转子空气层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通过有限元和仿真实验设计优化了转子结构,主要分析了转子空气层含有率、位置、个数,转子气隙以及电机饱和对电机电磁参数的影响,指出了空气层含有率、转子气隙、电机饱和对电机性能影响较大,同时优化后的样机其功率因数为0.72,对SynRM的电磁设计与分析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文献[10]对冲片叠压式SynRM三种转子结构的磁场分布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指出转子空气层之间的连接处将会给d轴磁通提供较小磁阻磁路,去掉转子空气层之间的连接处将明显提高电机的功率因数。文献[11,12]提出了采用有限元和罚函数法,通过比较冲片叠压式SynRM凸极率和交、直轴电感差值,自动ACAD绘图、剖分和数据存储来快速优化转子结构提高电机力能指标的方法。我国对SynRM的研究起步较晚。1994年,华中科技大学辜承林教授指导的课题组设计制作出国内第一台两极的ALA转子样机,其样机的凸极率和功率因数分别达到了11和0.85左右,但其结构加工较复杂[13-17]。

文献[18]根据能量平衡的观点,以异步电机为参照,分析了SynRM交、直轴电感以及凸极率对电机性能的影响,并指出对于确定的凸极率理论上有最大的功率因数与之对应,反之对于确定的功率因数理论上有最小的凸极率与之对应。在SynRM设计时凸极率应根据电机的过载能力和功率因数的要求而正确选择,单纯追求增大凸极率是不适当的。指出在电机应用中,功率因数小于0.85且容量较小时,SynRM可与异步电机匹敌。文献[19]介绍了SynRM的结构及仿真设计。电机转子采用栅格叠片结构,驱动控制器采用电流矢量控制方式,指出SynRM与感应电动机相比,具有效率高、功率密度大等优点;与永磁同步电动机相比,在同等功率条件下大大降低了电机的成本,同时拓宽了电机的使用范围,提高了电机运行的可靠性。2011年ABB公司在同步磁阻电机转子设计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如今已经有了应用于工业应用中的商业化产品。3同步磁阻电机的性能特点3.1相比于传统电机的优点与传统直流电动机相比,SynRM没有电刷和滑环,维修简单方便。与异步机相比,SynRM转子上没有绕组,则没有转子铜耗,基本上不存在转子发热问题,提高了电机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另外由于转子上没有阻尼绕组电机响应不受转子时间常数的限制,动态响应速度快。与开关磁阻电机相比,SynRM可以做到转子表面光滑、磁阻变化较为连续,避免了开关磁阻电机运行时转矩脉动和噪声大的问题。由于磁阻正弦变化使得矢量控制能够被用于同步磁阻电机以便于取得很好的控制性能。与永磁同步电机相比,SynRM转子上没有脉振高频电压矢量注入以及相位检测初始位置检测易于工程实现对电机参数变化比较敏感预定位法初始位置检测算法简单有效受负载影响比较大矢量励磁以及电流幅值测量初始位置检测适用范围广、对参数依赖小算法计算时间长,容易产生振动脉冲励磁和电流幅值测量初始位置检测对参数依赖小算法计算时间长,对凸极性有一定的要求将以上无传感器技术应用于同步磁阻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将主要面临问题以下两个问题:1、宽调速范围内能够稳定运行且易于工程实现的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方法2、减小电机系统参数以及负载变化对位置检测的影响。目前国外关于同步磁阻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的研究主要有:Kreindler,L.

提出了通过定子电压三次谐波估测转子位置的方法,然而这种方法的低速表现差,最低频率只能到达2.7Hz[29]。Lagerquist,R.,Boldea,I.,和Miller,T.J.E等人通过计算匝链磁通预估转子的位置实现同步磁阻电机无位置控制[30],然而这种方法不适用于低速运行状态。为了提高低速性能,一些学者尝试用定子电流过零检测预测转子位置。但是你由于一个电周期只有6个过零点,需要使用外推算法才能获得连续的位置信息,而外推算法必然产生估计误差[31-32]。另一些学者提出来通过定子电流变化率测转子的位置,这种方法在低速情况下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然而随着转速的提高估测效果变差,需要提供一个关于转速和初始电流信号的补偿量,由于转速对于这种方法估测效果的影响是非线性的所以补偿起来很困难[33]。为了在宽调速范围实现无位置控制,台湾东南科技大学的林明灿等基于同步磁阻电机的动态模型提出了一种转子位置估测器。通过使用逆变器的零矢量使得定子电流变化率不受反电势的影响[34]。然而这种方法,需要一个低通滤波器对速度估算值进行滤波,滤波导致了延时。文献[35]对2001年之前的同步磁阻电机无传感器控制技术进行了总结。将其主要归为4类:1、基于定子电压和电流测量的负载角控制。2、定子磁链位置观测,这种方法通过定子电压积分或者提取电子电压三次谐波分量得到定子电压磁链信息,在低速时由于反电势很小这种方法将不再适合。3、基于转矩闭环的直接转矩控制。同样会存在低速时不准确的问题。4、相电感变化检测。这种方法不受速度的影响但是收到磁路饱和的影响较大。日本东方马达公司的松本建健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程树康教授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PWM载波频率成份的同步磁阻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方法。在推导无位置传感器相关公式的基础上,构建了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系统,并利用DSP实现了对同步磁阻电动机的基础上,构建了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系统,并利用DSP实现了对同步磁阻电动机的无传感器控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地估计出同步磁阻电动机的位置,但是电机负载时由于磁路饱和的影响在位置估测时产生了6次谐波干扰[36]。台湾大学Wei,Ming-Yen、刘天华等人提出了双电流变化率位置估测方法,使得转子位置的估测不受电机参数的影响,通过实验证明了理论的可行性[37]。

越来越多的学者考虑到单一方法的局限性,开始研究将几种位置估测方法结合形成混合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方法。斯坦陵布什大学的科英布拉大学的学者将高频电流注入法和磁链观测法相结合的方法并且提出算法在两种方法之间平滑过渡,取得了整个调速范围的无传感器控制的较好效果[38]。4.3直接转矩控制和传统的矢量控制相比,直接转矩控制直接对逆变器的开关状态进行最佳控制,转矩的动态响应快,不需要转子位置信息。除定子电阻外,不依赖于容易变化的其它电机参数,因而还对电机参数有较好的鲁棒性。直接转矩控制算法的这些优点,非常适用于同步磁阻电机。因此研究同步磁阻电机的直接转矩控制技术是一项非常具有实际意义的工作。UniversityPolitehnicaofTimisoara的IONBOLDEALOR´ANDJ´ANOSI和AalborgUniversity的FREDEBLAABJERG等人研究了常规直接转矩控制和电压空间矢量直接转矩控制相结合的同步磁阻电机控制技术,实现了负载波动时转矩快速跟踪,使得稳态情况下输出电流和转矩波动减小,但是他们的方法需要依赖于准确的转子位置信号进行坐标变换[39]。SHaghbin,研究了逆变器开关模式对同步磁阻电机直接转矩控制性能的影响,引入零电压矢量减小转矩的模式能得到更好的控制性能[40].

MACCONGmbH公司的SimonWiedemann等人将DTC,DTC-SVM和FOC控制策略应用于同步磁阻电机时的相电流谐波、稳态转矩波动、转矩动态响应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Simulink仿真说明DTC-SVM相比于DTC和FOC应用于同步磁阻电机能够取得更小的谐波电流、更小的转矩波动和更好的动态转矩响应性能[41]。华中科技大学辜承林教授课题组对ALA转子同步磁阻电机直接转矩控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四极ALA转子电机的大量实验,证实了在直接转矩控制方式下,这种新型电机具有的良好起动特性、动态性能和快速响应能力;通过四极ALA转子电机和两极ALA转子电机的对比实验,验证了直接转矩控制方案对这类电机的适应性。通过ALA转子电机在直接转矩控制方式下带机械阻尼器和不带机械阻尼器的对比实验,证实直接转矩控制方案能解决开环起动振荡和异步运行问题,电机不必借助阻尼器即可顺利完成起动和加减载过程[20]。2012年他们基于dSPACE平台实现了ALA转子电机的SVM-TDC控制,使得其转矩和磁链脉动减小[42]。5同步磁阻电机的应用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和永磁材料性能的提高在对控制性能要求较高的场合永磁同步电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永磁同步电机存在温度限制过于严格,过载能力较差,难以弱磁控制等缺点。同时近几年来稀土资源消耗过快,未来极有可能面临紧缺,将阻碍永磁同步电机的发展。同步磁阻电机,转子上没有永磁体,成本更低,无弱磁难、高温失磁的问题,国内外许多单位对其进行了研究,以期待它在某些应用场合能够替代永磁同步电机的功能。几十年来的研究使得同步磁阻电机的本体结构得到了优化,凸极比可以提升到20以上,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等高性能控制算法结合一些先进的控制策略被应用于同步磁阻电机提升了同步磁阻电机的运行性能,使得它成为高性能的交流伺服电机产品之一。5.1同步磁阻电机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的Morandin,M.

等人提出将同步磁阻电机应用于电动汽车,以实现在气动时获得大转矩并且在发电运行时有很宽的调速范围。他们呢将一个由三相逆变器供电的同步磁阻电机直接连到电池组,将同步磁阻电机原型机放在一个混合试验台做实验验证了它的性能。实验结果显示在综合起动发电系统的所有工作点直流侧电压能够保持稳定,而且由于同步磁阻电机超强的过载能力和容错能力以及很宽的恒功率速度区,使得它非常适合在电动汽车中作为起动/发电机运行[43]。科英布拉大学的A.P.Gonçalve等人提出一种高性能的同步磁阻电机用于电动汽车牵引系统,应用考虑磁路饱和的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在矢量控制方法中取得了很高的效率和动态性能[44]。俄亥俄州立大学蔡海伟等人的文章提出通过同步磁阻电机优化设计证明在电动汽车和电力牵引系统中取消永磁体的可行性。以一个典型的稀土永磁IPM电机作为基准,以提高转矩输出和减小转矩波动为目标对转子的叠压和磁路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优化后的同步磁阻电机能够达到基准IPM电机接近的性能[45]。5.2同步磁阻电机作为发电机运行东京工业大学的Fukao,T.

等人在1986年提出了一种高速磁阻发电机系统,通过实验得到这种同步磁阻电机在24000rpm时发电效率达到85%,输出功率超过1.5KW[46]。

Univ.,Cookeville的Ojo,O.d等人在1994年提出将同步磁阻电机与高速涡轮机直接相连的发电机系统应用于飞机舰船等[47]。

Univ.deLaFrontera的Moncada,R.H等人在不考虑磁链饱和的情况下对Ld的影响的情况下,对同步磁阻电机建模。分析了同步磁阻电机作为发电机运行的原理,指出Id和Iq异号时发电。分析了同步磁阻电机作为发电机运行的几个限制条件。包括最大定子电流和最大磁链限制,无功功率限制,得到了发电机运行的运行区图(电流)。接着分析了不同速度区的控制策略。基速以下用最大功率电流比控制、或者为了避免磁链饱和用恒磁链控制(主要考虑铁损使电机工作在高效状态);当电压达到额定电压时转换为弱磁控制;高速时转换为最大功率电压比控制,使电机发出更多的电能。并且仿真验证了他们的分析[48]。ChalmersUniversityofTechnology的P.Roshanfekr等人将相同体积的同步磁阻电机和一个5MW的IPM电机在风力发电的应用中进行对比,发现同步磁阻电机可以发出IPM电机74%的功率电能,并且重量只有它的80%。而且在额定功率时同步磁阻发电机的效率高达98.7%,很接近于IPM电机[49]。.6参考文献[1]周浩.提高同步磁阻电机力能指标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3.[2]KostkoJK.PolyphaseReactionSynchronousMotor.JournalofAIIE,1923,Vol.42:1162[3]LawrensonPJ,AguLA.TheoryandPerformanceofPolyphaseReluctanceMachines.IEEEProc.1964,Vol.111:1435[4]CruickshankAJO,AndersonAF,MenziesRW.TheoryandPerformanceofReluctanceMotorswithAxially-laminatedAnisotropicRotors.Proc.IEE,1971,Vol.118:887[5]T.A.Lip.Rotordesignoptimizationofsynchronousreluctancemachine[C].IEEETransactionsonEnergyConversion,1994,9(2):359-365.[6]T.A.Lip.Synchronousreluctancemachines-aviablealternativeforACdrives[J].IEEEElectricMachinesandPowerSystcms,1991,19(6):659-671.[7]D.A.Staton,T.J.E.Miller,andS.E.Wood.MaximizingtheSaliencyRatiooftheSynchronousReluctanceMotor[J].IEEProceedingsonElectricPowerApplications1993,140(4):249-259.[8]R.E.Betz,R.Lagerquist,M.Jovanovic,T.J.EMiller,andR.H.Middleton.ControlofSynchronousReluctanceMachines[J].IEEETransactionsonIndustryApplications,1993,29(6):1094-1102.[9]S.J.Mun,Y.H.Cho,andJ.H.Lee.OptimumDesignofSynchronousReluctanceMotorsBasedonTorque/VolumeUsingFinite-ElementMethodandSequentialUnconstrainedMinimizationTechnique[J].IEEETransactionsonMagnetics,2007,44(11):4143-4146.[10]Y.J.Luo,G.J.Hwang,K.T.Liu.DesignofSynchronousReluctanceMotor[C].ElectricalElectronicsInsulationConference,1995:373-379.[11]K.C.Kim,J.S.Ahn,S.H.Won,J.P.Hong,andJ.Lee.AStudyontheOptimalDesignofSynRMfortheHighTorqueandPowerFactor[J].IEEETransactionsonMagnetics,2007,43(6):2543-2545.[12]S.B.Kwon,S.J.Park,andJ.H.Lee.OptimumDesignCriteriaBasedontheRatedWattofaSynchronousReluctanceMotorUsingaCoupledFEMandSUMT[J].IEEETransactionsonMagnetics,2005,44(10):3970-3972.[13]辜承林,ChalmersBJ.高密度轴向迭片式ALA转子同步电机的优化设计[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1998,18(1):29-33.[14]易明军,辜承林.ALA转子电机启动性能的实验研究[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0(2):22-25.[15]易明军,辜承林.高凸极比轴向叠片式转子电机设计及其参数测定[J].微特电机,2000(2):15-17.[16]吴志峤,辜承林.ALA转子电机稳定性研究[J].电机与控制学报,2003(3):182-186.[17]朱建华.ALA转子电机的动态稳定性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8]吴汉光,林秋华,游琳娟.同步磁阻电动机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2,22(8):94-98.[19]陈兰,王真,徐谦,戴亮,张东宁.同步磁阻电动机设计分析[J].微特电机,2012,40(2):34-39.[20]周立求.ALA转子同步磁阻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21]A.KilthauandM.Pacas

"Parameter-measurementandcontrolofthesynchronousreluctancemachineincludingcrosssaturation",

Conf.Rec.IEEEIASAnnu.Meeting,

pp.2302-23092001.

[22]R.E.Betz.Theoreticalaspectsofcontrolofsynchronousreluctancemachines.IEEProceedings-B,Vol.139,No4,July2004[23]P.D.Fick,M.J.Kamper.Accuratedigitalcurrentcontrolofthereluctancesynchronousmachinewithconstantcurrentangle[C].AfricanConferenceinAfrica,2002.IEEEAFRICAN.6thVolume2,2-4Oct.2002:685-688.[24]H.F.Hofmann,S.R.Sanders,A.EL-Antably.Stator-flux-orientedvectorcontrolofsynchronousreluctanceMachineswithmaximizedefficiency[J].IndustrialElectronics,IEEETransactionson,Volume51,Issue5,Oct.2004:1066–1072.[25]E.M.Rashad,T.S.Radwan,M.A.Rahman.Amaximumtorqueperamperevectorcontrolstrategyforsynchronousreluctancemotorsconsideringsaturationandironlosses[C].IndustryApplicationsConference,39thIASAnnualMeeting.ConferenceRecordofthe2004IEEE,Volume4,3-7Oct.2004:2411-2417.[26]C.Mademlis.Compensationofmagneticsaturationinmaximumtorquetocurrentvectorcontrolledsynchronousreluctancemotordrives[J].EnergyConversion,IEEETransactionson,Volume18,Issue3,Sept.2003:379–385.[27]J.Nakatsugawa,Y.Kawabata,T.Endoh,etal.Afundamentalinvestigationaboutmaximumtorquecontrolofsynchronousreluctancemotor[C].PowerConversionConference,Vol.2,2-5April2002:704-709.[28]刘家曦.无传感器内嵌式永磁同步电机转子磁极位置检测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29]Kreindler,L.,Testa,A.,andLipo,T.A.(1993)Positionsensorlesssynchronousreluctancemotordriveusingthestatorphasevoltagethirdharmonic.InConferenceRecordofthe1993IEEEIndustryApplicationsSociety28thAnnualMeeting,Toronto.[30]Lagerquist,R.,Boldea,I.,andMiller,T.J.E.(1994)Sensorlesscontrolofthesynchronousreluctancemotor.IEEETransactionsonIndustryApplications,30,3(May/June1994),673—682.[31]Arefeen,M.S.,Ehsani,M.,andLipo,T.A.(1994)Sensorlesspositionmeasurementinsynchronousreluctancemotor.IEEETransactionsonPowerElectronics,9,6.[32]Arefeen,M.S.,Ehsani,M.,andLipo,T.A.(1994)Ananalysisoftheaccuracyofindirectshaftsensorforsynchronousreluctancemotor.IEEETransactionsonIndustryApplications,30,5(Sep./Oct.1994),1202—1209.[33]Rotorpositiondetectionschemeforsynchronousreluctancemotorbasedoncurrentmeasurements.IEEETransactionsonIndustryApplications,31,4(July/Aug.1995),860—868.[34]LinMT,LiuTH.Sensorlesssynchronousreluctancedrivewithstandstillstarting[J].AerospaceandElectronicSystems,IEEETransactionson,2000,36(4):1232-1241.[35]NagrialMH.Developmentsofsensorlesssynchronousreluctancedrivesystems[C]MultiTopicConference,2001.IEEEINMIC2001.Technologyforthe21stCentury.Proceedings.IEEEInternational.IEEE,2001:104-110.[36]松本健二,高宏伟,程树康等.基于PWM载波信号的同步磁阻电机无位置传感技术[C].第十二届中国小电机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213-216[37]WeiMY,LiuTH.Rotorpositionandspeedestimationforasynchronousreluctancemotordriveusingdualcurrent-slopetechnique[C]IndustrialTechnology(ICIT),2011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EEE,2011:176-181.[38]OliveiraA,CavaleiroD,BrancoR,etal.Anencoderlesshigh-performancesynchronousreluctancemotordrive[C]IndustrialTechnology(ICIT),2015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EEE,2015:2048-2055.[39]I.BoldeaandL.JanosiandF.Blaabjerg,AModifiedDirectTorqueControl(DTC)ofReluctanceSynchronousMotorSensorlessDrive,ElectricMachinesandPowerSystems,Vol.28,2000.[40]HaghbinS,ThiringerT.Impactofinverterswitchingpatternontheperformanceofadirecttorquecontrolledsynchronousreluctancemotordrive[C]//PowerEngineering,EnergyandElectricalDrives,2009.POWERENG'09.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EEE,2009:337-341.[41]WiedemannS,DziechciarzA.ComparativeevaluationofDTCstrategiesfortheSynchronousReluctancemachine[C]//EcologicalVehiclesandRenewableEnergies(EVER),2015Ten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EEE,2015:1-5.[42]贺小玉.基于dSPACE的ALA转子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43]MorandinM,FornasieroE,BianchiN,etal.Arobustintegratedstarter/alter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