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性疾病有图_第1页
盆腔炎性疾病有图_第2页
盆腔炎性疾病有图_第3页
盆腔炎性疾病有图_第4页
盆腔炎性疾病有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盆腔炎性疾病有图第一页,共28页。女性生殖系统自然防御功能1.两侧大阴唇自然合拢,遮掩阴道口、尿道口。2.由于盆腔肌的作用,阴道口闭合,阴道前后壁紧贴,可防止外界污染。3.宫颈内口紧闭,宫颈管的粘液栓成为上生殖道感染的机械屏障。4.输卵管粘膜上皮细胞的纤毛向宫腔方向摆动及输卵管的蠕动,均有利于阻止病原体侵入。5.生殖道免疫系统。生殖道粘膜如宫颈和子宫聚集有不同数量淋巴组织及散在淋巴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补体均有免疫功能,发挥抗感染等作用。

女性生殖道的解剖、生理、生化及免疫学的特点具有比较完善的自然防御功能,增强对感染的防御能力,在健康妇女阴道内虽有某些病原体存在,但并不引起炎症。第二页,共28页。中医病因病理一、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本病乃妇女经期前后血室正开而摄生不慎,或经期房事,或宫腔手术消毒不严等,导致湿热(毒)之邪侵入胞宫、胞脉、冲任阻滞气血所致。本病急性期,表现为湿热(毒)之邪与气血相互搏结,正邪相争,病性特点主要为邪实。若病邪缠绵日久不愈,正气受损,邪实正虚,湿热淤滞遏伏不去,又可表现为寒热错杂,虚实转化的症候。第三页,共28页。中医病因病理(一)急性盆腔炎性疾病1.邪气盛实,正气不虚(1)、湿热雍盛:经期、产后或术后,余热未尽,湿热(毒)之邪乘虚直犯下焦,邪正交争,营卫不和,致高热寒战,阻遏气血,不通则痛,故下腹疼痛拒按。损伤任带,故带下量多色黄,化腐而臭秽。(2)瘀热阻滞:邪势虽减而未尽,湿热(毒)邪与血搏结成瘀,交阻下焦不去,影响冲任胞宫及带脉,致高热虽减而余热未退,下腹疼痛拒按。2、正不胜邪,邪毒内陷,正气亏虚,邪毒内陷,阴竭阳微而面色晄白或晦暗,肢厥,甚则神昏,腹痛拒按,带下黄臭等症。第四页,共28页。中医病因病理(二)慢性盆腔炎性疾病1、湿热阻滞湿邪缠绵,湿热郁结于下焦,影响冲任胞宫,伤及带脉。故见下腹坠胀疼痛,带下量多,色黄秽臭等症。2、湿热互结热去而湿邪留滞,蕴结下焦,阻遏气血运行致瘀,湿瘀互结见下腹及腰骶部疼痛,痛处固定,刺痛,日久成瘀,可致下腹瘀块。3、气滞血瘀病程缠绵,湿热渐增,湿热影响下焦气血,阻滞气机,血行不畅,致气滞血瘀,不通则痛,致下腹坠胀疼痛,经期加重。4、寒湿凝滞素体阳虚或过食生冷,久坐湿地,或外感湿邪,湿从寒化,寒湿內盛,侵及胞脉,客于冲任,阻滞气血,伤及任带。故见下腹胀痛或冷痛,带下量多色白。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病久不愈或失于调理,日久伤及气血,累及肝肾,可继发气血不足或肝肾虚损之侯。第五页,共28页。病原体及致病特点:盆腔炎性疾病毒的病原体,有外源性和内源性两个来源。两种病原体可单独存在。但通常为混合感染,可能是衣原体或淋病奈瑟菌感染造成输卵管损伤后,容易继发需氧菌和厌氧菌感染。西医病因病理二、西医病因病机第六页,共28页。(2)内源性病原体:来自于寄居于阴道内的菌群,包括需氧菌和厌氧菌病原体: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厌氧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脆弱类杆菌,普雷沃菌及革兰阳性消化链球菌,消化球菌等。西医病因病理(1)

外源性病原体:主要为性传播性病原体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淋病奈瑟菌:其特点是侵袭生殖,泌尿系统粘膜的柱状上皮与移行上皮。衣原体:常为沙眼衣原菌。支原体:从生殖道分离出的支原体有容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及生殖器支原体。第七页,共28页。感染途径沿生殖道粘膜上行蔓延病原体侵入外阴、阴道后,或阴道内的菌群沿宫颈粘膜、子宫内膜、输卵管粘膜蔓延至卵巢及腹腔,是非妊娠期、非产褥期盆腔炎性疾病的主要感染途径。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及葡萄球菌等,常沿此途径扩散。淋病奈氏菌/沙眼衣原体/葡萄球菌第八页,共28页。感染途径沿淋巴系统蔓延病原体经外阴、阴道、宫颈及宫体创伤处的淋巴管侵入盆腔结缔组织及内生殖器的其他部分,是产褥感染,流产后感染及放置腔内节育器后感染的主要感染途径。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厌氧菌多沿此途径蔓延。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厌氧菌第九页,共28页。感染途径经血循环传播病原体先侵入人体的其他系统,再经血循环感染生殖器,为结核菌感染的主要途径。直接蔓延腹腔其他脏器感染后,直接蔓延到内生殖器,如阑尾炎可引起右输卵管炎。结核杆菌第十页,共28页。高危因素1.年龄:高发年龄为15——25岁。2.性活动:盆腔炎性疾病多发生在性活跃期妇女,尤其是初次性交年龄小,有多个性伴侣,性交过频以及性伴侣有性传播疾病者。3.下生殖道感染。如淋病奈瑟菌性宫颈炎,衣原体性宫颈炎以及细菌性阴道病与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4.盆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如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子宫输卵管造影术,宫腔镜检查等。

5.性卫生不良,经期性交,使用不洁月经垫,阴道冲洗者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生率高。

6.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如阑尾炎、腹膜炎等。

7.盆腔炎性疾病再次急性发作。盆腔炎性疾病导致的盆腔广泛粘连,输卵管损伤,输卵管防御功能下降,容易造成再次感染,导致急性发作。了解高危因素有利于盆腔盆腔炎性疾病的正确诊断及预防第十一页,共28页。病理及发病机制1、急性子宫内膜炎及子宫肌炎。子宫内膜充血,水肿,炎性渗出物严重者内膜坏死,脱落形成溃疡。2、急性输卵管炎,输卵管积脓,输卵管卵巢脓肿。(1) 炎症经子宫内膜向上蔓延,首先引起输卵管黏膜炎,粘膜肿胀间质水肿及充血。大量中性粒细胞侵润,严重者输卵管上皮发生退行性变或成片脱落,引起输卵管粘膜粘连,导致输卵管官腔及伞端闭锁,若有脓液积聚于官腔内则形成输卵管积脓。(2)病原菌通过宫颈的淋巴播散:通过宫颈旁结缔组织,首先侵及浆膜层发生输卵管周围炎,然后累及肌层,而输卵管粘膜层可不受累或受累极轻。卵巢很少单独发炎,白膜是良好的防御屏障,卵巢常与发炎的输卵管伞端粘连而发生卵巢周围炎,称为输卵管卵巢炎,习称附件炎。3、急性盆腔腹膜炎。盆腔内器官发生严重感染时,往往蔓延到盆腔腹膜,发炎的腹膜充血,水肿,并有少量含纤维素的渗出液形成盆腔脏器粘连。4、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病原体经淋巴管进入到盆腔结缔组织而引起宫旁结缔组织炎等。5、败血症及脓毒血症。当病原体毒性强,数量多,患者抵抗力降低时,常发生败血症。6、肝周围炎。是指肝包膜炎症而无肝实质损害的肝周围炎。第十二页,共28页。临床表现可因炎症轻重和范围大小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或轻微症状。常见症状为下腹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腹痛为持续性,活动或性交后加重。若病情严重可有寒战、高热、头痛、食欲缺乏。月经期发病可出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若有腹膜炎,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若有脓肿形成,可有下腹包块及局部压迫刺激症状;包块位于子宫前方可出现膀胱刺激症状,如排尿困难、尿频,若引起膀胱肌炎还可引起尿痛等;包块位于子宫后方可有直肠刺激症状;若在腹腔外可致腹泻、里急后重感和排便困难。若有输卵管炎的症状及体征并同时有右上腹疼痛着,应怀疑有肝周围炎。患者体征差异较大,轻者无明显异常发现,或妇科检查仅发现宫颈举痛或宫体压痛或附件区压痛。严重病例呈急性病容,体温升高,心率加快,下腹部有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叩诊鼓音明显,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盆腔检查:阴道可见脓性臭味分泌物;宫颈充血、水肿,将宫颈表面分泌物拭净,若见脓性分泌物从宫颈口流出,说明宫颈管粘膜或宫腔有急性炎症。穹窿触痛明显,须注意是否饱满;宫颈举痛,宫体稍大,有压痛,活动受限,子宫两侧压痛明显,若为单纯输卵管炎,可触及增粗的输卵管,压痛明显;若为输卵管积液或输卵管卵巢脓肿,可触及包块且压痛明显,不活动,宫旁结缔组织炎时,可扪及宫旁一侧或两侧片状增厚,或两侧宫骶韧带有高度水肿,增粗,压痛明显;若有盆腔脓肿形成且位置较低时,可扪及穹窿或侧穹窿有肿块且有波动感,三合诊常能协助进一步了解盆腔情况。第十三页,共28页。最低标准:宫颈举痛或子宫压痛或附件区压痛。附加标准:体温超38.3°C(口表);宫颈或阴道异常粘液脓性分泌物;阴道分泌物0.9%氯化钠溶液涂片见到大量白细胞;红细胞沉降率升高;血C反应蛋白升高;实验室证实的宫颈淋病奈瑟菌或衣原体阳性。特异标准:子宫内膜活检组织证实子宫内膜炎;阴道超声或核磁共振检查显示输卵管增粗;输卵管积液,伴或不伴盆腔积液,输卵管卵巢肿块,以及腹腔镜检查发现盆腔炎性疾病征象。

盆腔炎性疾病的诊断标准第十四页,共28页。治疗

急性盆腔炎发病后需要积极治疗,以免转为慢性。嘱患者卧床休息,给予高蛋白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体位以头高脚低为宜,以利于宫腔内及宫颈分泌物排出体外,盆腔内的渗出物聚集在子宫直肠窝内而使炎症局限。慢性盆腔炎由于病程较长,思想顾虑重,故应加强宣传,解除思想顾虑,加强营养,做好体质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劳逸适度,性生活有节制,避免过重体力劳动等。一般治疗第十五页,共28页。

中医治疗治疗(一)辩证分型治疗急性盆腔炎以湿热、湿毒蓄积下焦,损伤冲任、胞宫、胞脉胞络并与气血搏结、正邪相交、营卫不和、邪毒雍盛、瘀毒内结成癓瘕。若正不胜邪或失治误治,可发展为邪陷正衰之危急重症。急性盆腔炎的治疗,当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化瘀,内外合治;合倂癓瘕者,又当消癓散结,并及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慢性盆腔炎病由于急性盆腔炎久治不愈转变而来,病程较长,余邪不去,留恋下焦,以致脏腑气血失调,冲任受损,可成寒热相异虚实错杂的不同表现。治疗宜分清寒热,辨明虚实而调治,并注意清热不宜过于寒凉,消癓谨防伤正,补益不可滋腻以免滞邪。第十六页,共28页。(1)湿热壅盛主证:高热恶寒,下腹疼痛拒按,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相兼,臭秽,阴中灼痛,口咽干燥,尿黄便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治法:清热解毒、利湿化瘀。方药:银翘败酱解毒汤加减(《中医妇科临床手册》)金银花30、连翘30、红藤30、败酱草30、丹皮9、生栀子30、赤芍12、桃红12、苡仁12、延胡索12、川楝子9加减:高热恶寒者加荆芥6、防风6、薄荷(后下)3。大便溏薄加葛根6、黄芩6、黄连6。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后下)9。热毒盛者加紫花地丁30、蒲公英30、黄连6、鸭跖草30、白花蛇舌草30,或六神丸,每次10粒,每天3-4次。中医急性盆腔炎疗法第十七页,共28页。(2)瘀毒阻滞主证:高热虽减,但余热未退,下腹胀痛拒按,带下黄稠且有臭味,口干而不欲饮,舌质暗红,苔黄或腻,脉弦滑数。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消结。方药:盆腔炎2号(《中医临床妇科学》)加减丹参30,赤芍、白芍、桃红各10克,败酱草15、生苡仁30,三棱、莪术、穿山甲9,陈皮6,山楂、延胡索各12,炒枳实、桔梗9、皂刺6加减:低热较明显,大便艰难者加蒲公英15、金银花12、大黄6;纳差便溏者,去桃红,枳实,加入煨木香6、神曲10、茯苓12;腰痛加川续断、桑寄生各10,怀山药12。中医急性盆腔炎疗法第十八页,共28页。(3)正虚邪陷主证:面色晄白或晦暗,四肢厥冷,烦躁,周身汗出粘冷,腰酸腹痛拒按,带下量多色黄或臭秽,或见神智昏糊、舌红或淡,脉息微弱。治法:回阳救逆、扶正托毒方药: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合参附汤(《正体类要》)薏苡仁30、附子6、败酱草15、人参10加减:大便溏泻者加入炮姜6、炒白术10;舌苔黄根腻,脉数者,可加安宫牛黄丸以清热安神。中医急性盆腔炎疗法第十九页,共28页。(1)湿热阻滞主证:下腹胀痛或腰骶疼痛,带下量多,色黄味臭或低热起伏,或兼月经不调,经色暗红或夹粘液,小便黄,大便干或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沉或弦滑。治法:清热除湿行气止痛方药:四妙散(《成方便读》)合四逆散(《伤寒论》)柴胡15、枳实9、白芍15、甘草6、苍术9、黄柏9、薏苡仁30、牛膝12加减:若下腹胀痛较甚加金铃子散以行气活血止痛;腰背胀痛明显者加独活、葛根、秦艽以除湿通经止痛;带下量多色黄味臭加茵陈、车前子、土茯苓;月经不调,症见月经提前量多或经期延长色暗红有粘液,酌加炒地榆、贯众、益母草、茜草,清热除湿,化痰止血;若出现盆腔包块,加三棱、莪术、夏枯草、蒲公英,以除湿化瘀,消瘀散结。中医慢性盆腔炎疗法第二十页,共28页。(2)湿热互结主证:下腹或腰骶部疼痛,痛处固定,时有刺痛,可见下腹瘀块。或白带量多色黄,或月经不调,经色黯红或紫黯夹块,小便黄,大便不爽,舌质暗红,或见瘀点瘀斑,舌黄腻,脉弦。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方药:银甲丸(《中医妇科学》)加减生鳖甲9、红藤30、蒲公英30、紫花地丁15、大青叶9、椿根皮15、茵陈15、生蒲黄15、琥珀1、桔梗9、金银花30、连翘15加减:可加香附12、川芎9、金铃子9、延胡索12,以行气活血止痛。中医慢性盆腔炎疗法第二十一页,共28页。(3)气滞血瘀主证:下腹坠胀疼痛,腰骶酸痛,肛门坠胀,经期或劳累后加重,带下延绵,色淡黄,性情不舒,胸肋作痛,舌质紫黯,舌苔腻,脉细弦。治法:调气活血,消瘀止痛方药: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当归15、生地15、红花9、桃仁12、牛膝12、枳壳9、赤芍15、柴胡9、甘草6、桔梗6、川芎9加减:下腹胀痛甚者,加香附12、炒川楝15、九香虫9;有炎症包块者加皂角刺9、黄芪15、三棱9、莪术9。中医慢性盆腔炎疗法第二十二页,共28页。(4)寒湿凝滞主证:下腹胀痛或腰骶部疼痛或冷痛,脘腹胀满不适,畏寒肢冷,带下量多色白,或月经延后量少,经色紫黯有块,舌质黯,见瘀点或瘀斑,苔白,脉沉弦或弦紧。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方药: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小茴香9、干姜6、延胡索12、没药9、当归15、川芎9、肉桂6、赤芍12、蒲黄15、五灵脂9加减:下腹冷痛较甚,加乌药9,细辛3、吴茱萸12,温经止痛;胸肋脘腹胀闷不适加广木香9、枳壳9、制香附12;腰骶部冷痛明显加杜仲15、续断30、巴戟9,温肾强腰止痛。月经后期量少,色紫黯,重用归、芍加桂枝9,以温经活血。中医慢性盆腔炎疗法第二十三页,共28页。

中医治疗治疗(二)中成药1、急性盆腔炎(1) 清开灵注射液:功能清热解毒选用于各型者。每次20~40ml。加入5%葡萄糖液50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7~10天为1疗程。(2) 鱼腥草注射液:功能清热解毒、利湿适用于湿毒壅盛型。每次250ml,静脉滴注,每天2次,7~10天为1疗程。2、慢性盆腔炎(1) 丹参注射液:功能活血化瘀,适用于血瘀型,每次20ml加入5%葡萄糖液500ml内,静脉滴注,每天1次,7~10天为1疗程。(2) 妇科千金片,坤复康胶囊,宫炎平片,桂枝茯苓胶囊等,活血化瘀,或清热利湿,或温经利湿等作用第二十四页,共28页。

中医治疗治疗(三)中药外治(1) 中药灌肠:红藤、败酱草、蒲公英、丹参、鸭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