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热点:科学精神与晚清中国社会历史巨变_第1页
高中历史专题热点:科学精神与晚清中国社会历史巨变_第2页
高中历史专题热点:科学精神与晚清中国社会历史巨变_第3页
高中历史专题热点:科学精神与晚清中国社会历史巨变_第4页
高中历史专题热点:科学精神与晚清中国社会历史巨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专题热点:科学精神与晚清中国社会历史巨变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科学精神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一个民族进步兴盛必不可少的精神。视角1科技成就对社会发展的贡献(1)造纸术的广泛使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有了革命性的进步,打开了欧洲“知识普及”的道路。(2)指南针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障。(3)火药推动军事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促成了西欧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4)印刷术为欧洲走出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5)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6)1687年,牛顿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意义。(7)相对论的提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8)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位置的看法,是对上帝造人说的颠覆。(9)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10)新科技革命以电子信息的突破与迅猛发展为标志,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进入了信息时代,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视角2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与献身科学的精神(1)爱因斯坦:不拘成见,勇于创新;坚持不懈的毅力;对科学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对科学认真负责的态度。(2)“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3)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针对训练1.彼得·盖伊在其著作中写道:“对成千上万知道它的人和观察家来说,在1760~1800年之间,生活彻底地改变了。”“这个时代疯狂地追求发明”。这种精神可能出现在()A.法国B.英国C.德国D.美国答案B解析“在1760~1800年之间,生活彻底地改变了”,说明是指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B项正确。2.1919年英国《泰晤士报》曾刊登标题——“科学革命”,两个副标题是“宇宙新理论”“牛顿观念的破产”。具有“科学革命”意义的理论是()A.日心说B.量子论C.相对论D.经典力学答案C解析审题扣住关键词,由“牛顿观念的破产”可知该理论解决了牛顿经典力学的危机,为现代科学革命的两大支柱:相对论和量子论,故排除A、D两项。由“宇宙新理论”可知为相对论,相对论主要是宏观领域的理论,而量子论主要是微观领域的理论。3.北京时间2011年7月21日、26日、28日、30日、8月1日,位于东太平洋的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中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器“蛟龙”号完成了五次下潜试验。其中,第三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5188米,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这说明()A.中国已经是世界超级大国B.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C.深海探测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中国取得的科技成果。题干中的材料体现了中国综合国力的一个方面,A项说法错误;C项夸大了深海探测技术的作用;D项与题干中“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矛盾。4.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社会发展,改变着整个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科技与生活两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在泰坦尼克号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比如航行过程中不断传输的电报,是利用电流交替地通电和切断产生不同的信号,从而达到传递信息目的的新工具;再比如船上的电话、电灯、无线电通讯,都让航海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船和船,船和陆地之间不再遥远。泰坦尼克号在撞上冰山后,就曾利用无线电讯息向周围船只求救。——《纪念泰坦尼克号遇难100周年》材料二科技与扩张“新帝国主义”一词是颇有道理的,因为这种19世纪后期的欧洲扩张就它对殖民地和附属地的影响而言,完全是前所未有的,虽然罗马通过掠夺、通过收集主要以粮食为形式的贡物,简单、直接地剥削其殖民地,但是,它的剥削并不特别地影响殖民地的经济生活和结构。殖民地继续以与过去相同的方式生产几乎同样的粮食和手工艺品。将这种帝国主义与后来侵扰并改造整块整块大陆的那种帝国主义相比,就像将一把铲子与一台蒸汽挖掘机相比。——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科技与全球化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在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指导之下。——赵英《技术演进与全球化》(1)写出材料一中在泰坦尼克号身上所体现的科技成果,并简述其对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归纳两种“帝国主义”的区别,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改造整块整块大陆”这一论断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体现。(3)材料三中反映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因素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二、三,谈谈你对科技与社会发展的认识。答案(1)成果:蒸汽机应用、钢铁工业发展、电力的广泛运用,通讯技术发展。(电灯、电报、无线电通讯、蒸汽机等亦可)影响: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促进人们交往,密切了世界联系等。(2)区别:前者是直接殖民掠夺和贡物贸易,不改变原有的社会体制和结构;后者是殖民侵略和扩张,改变其社会体制和结构,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体现:政治: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传播和建立;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纳入资本主义体系;生活:西方思想和科技传入,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等。(3)因素:新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条件。认识:科技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成为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和发达国家主导全球化的工具,加大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晚清政局的演变1.鸦片战争前夕清朝政治的腐朽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朝政治的腐败日益暴露,表现为:①官场中,结党营私,互相倾轧,卖官鬻爵,贿赂成风。②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军备废弛,纪律败坏。③财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④阶级关系上,阶级矛盾激化,农民的反抗斗争越来越激烈。⑤清朝统治集团中,以“天朝上国”自居,皇帝和大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2.19世纪中期,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及政局的变动(1)内忧外患的形势①内忧: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激化,各地起义不断。1851年,爆发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太平军建立了同清朝对峙的政权;1853~1856年,太平天国发动北伐、西征和东征,深入到清朝统治中心地区,攻破江南、江北大营,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②外患: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割地、赔款、通商,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去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英法联军攻占了清朝统治中心北京,火烧了皇家园林圆明园,清朝皇帝弃城出逃。(2)清朝政局的变动①总理衙门的设立。总理衙门是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②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1861年慈禧太后和奕沂发动政变,逮捕了辅政大臣,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奕沂为议政王。以辛酉政变为契机,中外反动势力开始走上公开勾结的道路。1862年初,清政府决定向英法两国“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③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倚重满族官员是清朝的既定方针。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满族官员和八旗军队因腐化堕落丧失了战斗力。清廷转而鼓励地方办团练,汉族官僚开始掌握武装,并成为对抗太平军的主要力量,慈禧太后不得不倚重汉族官僚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汉族官僚的势力在清政府中扩大了。④洋务派与顽固派。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慈禧太后认为,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护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跟踪思考:19世纪中期,清朝面临着怎样的危局?清政府的统治政策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3.19世纪末清朝统治面临的危机和对策(1)危机的表现①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助长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瓜分中华帝国”一事,被提上日程。列强掀起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②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等出逃西安。③《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造成清政府财政上的严重危机。④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涨,控制了京津地区,清政府无力控制局面。⑤要求改革现状,变法图强的维新变法运动高涨。(2)清政府的对策①对义和团运动:慈禧太后看到义和团难以“剿灭”,就改用“招抚”的办法,默许义和团为合法民团,企图控制和利用。慈禧太后向西安出逃途中,命令清军“铲除”义和团。②对维新运动: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重用维新派实行变法。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反对变法,发动了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镇压维新志士,废除了新法法令。③对帝国主义;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打击下,清政府彻底对外屈服,接受了《辛丑条约》,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驯服工具。跟踪思考:19世纪末,清朝统治出现了怎样的危机?清政府是怎样应付这些危机的?4.20世纪初期,清朝实行“新政”和政权覆亡(1)清末“新政”为了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2)“预备立宪”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清政府决定实行“预备立宪”。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下诏“预备仿行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裁撤军机处、实行责任内阁。“预备立宪”实际上是一个骗局,造成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引起汉族官僚的离心,使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关键提示: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是20世纪初在民主革命运动兴起并渐趋高涨的形势下,清政府为应付局势所采取的变革。这些变革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有一定的进步作用。要注意把“立宪派”的活动与清政府的“骗局”区分开来。(3)清朝统治瓦解武昌起义以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911年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4)清朝统治的结束武昌起义后,帝国主义列强要求清政府起用袁世凯。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组织新内阁。袁世凯掌握了清朝的全部大权,清朝实际上已徒具虚名。南北议和后,袁世凯加紧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跟踪思考:晚清时期,清朝统治出现过哪几次严重危机?每次危机的表现和采取的对策是什么?二、晚清时期中国社会性质的逐步变化1.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政治上,中国独立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破坏,中国开始受制于西方列强。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受到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强烈冲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起点。2.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等国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这是继《南京条约》后西方侵略者对中国主权的又一次空前掠夺。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内地。第二次鸦片战争加速了西方侵略者与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勾结。1862年1月,清政府正式确立了“借师助剿”的反动政策,标志着清政府开始以洋人为靠山,成为外国侵略者统治中国的工具。从此,中外反动势力互相勾结和利用,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上越陷越深。3.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中国半封建化的反映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工人阶级在通商口岸外国资本家的工厂里诞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近代企业产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随之产生,无产阶级队伍逐步发展壮大。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在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重大变化,在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这两大基本阶级之外,出现了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中国社会在半封建化上迈进了一步。4.甲午中日战争与中国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清王朝被东方的小国日本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这是继《南京条约》后又一个影响至深的卖国条约,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以资本输出为主要手段的新阶段,进一步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的程度。《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首先,列强通过大量的政治性贷款控制清政府,操纵中国财政。其次,列强纷纷在华投资设厂、筑路开矿,加紧经济渗透与控制。更为严重的是,帝国主义在中国夺取“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这样中国在半殖民地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900年,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个帝国主义国家联合发动了以镇压中国革命为直接目的的侵华战争,清政府彻底屈服,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巨额赔款以及除田赋之外的所有税收,均被列强控制,使中国经济陷入崩溃的境地。各国在中国驻军,北京城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武装监视之下。清政府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至此,中外反动势力完全勾结起来,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跟踪思考: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三、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化的起步1.经济上近代化的起步——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洋务运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19世纪从60年代至70年代初为第一阶段,重心在于建立军事工业,也就是所谓的“求强”活动;从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为第二阶段,虽然还继续创办军事工业,但重心转为举办民用工业,也就是所谓“求富”活动。军事工业引进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传播了,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手工业生产的新的工业形式。它的出现表明中国经济领域的近代化开始起步。19世纪70年代,在洋务派创办近代民用企业的同时,商办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也开始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由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直接投资兴办的近代工矿企业;另一种是手工作坊或旧式手工工场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集中于缫丝、火柴等轻工业及小型采矿业,机器制造业很少;企业一般投资少、规模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企业大部分集中于通商口岸,尤其是上海、广州两地,形成畸形的工业布局。中国工业化举步维艰。关键提示:经济上的近代化是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主要标志是机器化大生产的近代工业出现。洋务派创办的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都是近代工业。2.晚清的政治民主化运动(1)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君主立宪”: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政治上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主张,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2)资产阶级革命派“创立民国”的尝试(民权主义):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创立民国”的纲领,并将其概括为“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其主要内容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此,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即中国近代化在政治上的发展。但辛亥革命并未建立起真正的民主政治,只是保留了一个“民主共和”的躯壳。关键提示:清末“预备立宪”是清政府为抵制革命运动而玩弄的一场骗局。3.中国军事的近代化(1)军事装备的近代化: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生产枪炮、火药、子弹、炮弹、水雷等武器。(2)近代海军的建立:从19世纪?0年代中期起,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到19世纪80年代中期,洋务派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并成立了海军衙门。(3)改革军事制度:①戊戌变法时: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②清末“新政”时: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4.中国的近代化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了20多所新式学堂。这些新式学堂,开设西文和西艺课程,改变了过去以经学为主的教学内容,培养目标主要是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新式学堂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1898年,光绪帝诏准建立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高等学府。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并于第二年废除科举制度。《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顺应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要求,具有重大革新意义。它的颁行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形成。思维拓展拓展1:清政府政策变化的三个阶段(1)19世纪4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清王朝衰落统治时期,当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时,清政府对内实行专制统治,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皇帝心无定见,压制林则徐等抵抗派,更不依靠人民。腐败的政治制度,落后的军事手段,虚弱的经济力量是导致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清政府对外来侵略走了一条抵抗——妥协——投降——“借师助剿”的道路。19世纪60年代,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2)19世纪60年代,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和政治危机,清政府的政策有所调整。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通过辛酉政变,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此后,清政府实行了两大举措:一是设立总理衙门,二是推行洋务运动以求“自强”。这既是清政府屈服于侵略势力和政治半殖民地化的表现,也是中国近代化的趋势,说明中国开始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后来,由于帝国主义侵华的进一步加剧和新的侵略要求,清王朝与列强之间的“和好”局面被打破,于是爆发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一直发展到清政府利用义和团抗击列强(八国联军侵华)。(3)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完全屈服,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客观上,清政府的反动本质逐渐被人民所认识,资产阶级革命派要求推翻清王朝统治。拓展2:“近代化”与“中国近代化”的含义从人类社会转型角度看,近代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从历史进程看,从落后的封建社会到工业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近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巩固、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革命。在中国近代,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转型,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近代社会。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二是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三是政治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变化。其核心是工业化。拓展3:什么是工业文明工业文明是以工业化为重要标志、机器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现代社会文明形态。其主要特征大致表现为工业化、城市化、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法制化与民主化、教育普及化、信息传递加速、非农业生产人口比例大幅增长、经济持续增长等。这些特征也可视为推动传统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重要因素。近代化则是指工业革命的准备阶段和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拓展4:近代中国社会巨变的表现近代中国社会的巨变是全方位的,也是多层次的。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1)在社会性质上,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又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中摆脱出来,成为享有完全主权、独立自主的国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2)在社会矛盾上,从原来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一矛盾成为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3)在革命性质和任务上,中国革命从旧式的农民革命时期进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4)在阶级结构上,从原来单一的地主与农民的阶级结构变为多个阶级并存的复合结构,阶级关系更加复杂。(5)在经济结构上,由原来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发展为半封建与半资本主义并存的局面,形成多元化的经济结构。(6)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从原来独立自主的世界大国沦落为屡战屡败、任人宰割的东方弱国。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弱国无外交,中国在外交上也备受列强欺凌,巴黎和会将中国山东主权转让给日本就是明显的例证。(7)外交和国防观念逐步更新。外交上从原来的闭关自守逐步走向世界,由夷夏之防逐步转变为中外平等交往,国防观念也发生了由重陆轻海到海陆并举的转变。(8)思想文化发生了巨大变迁。由“天朝上国”和“世界中心”的自大观念转变为向西方学习,承认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性;由单纯学习西方的生产技术到全面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在涤荡中得(1)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