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kV江安河变电站10千伏配套电力通道工程设计说明_第1页
220kV江安河变电站10千伏配套电力通道工程设计说明_第2页
220kV江安河变电站10千伏配套电力通道工程设计说明_第3页
220kV江安河变电站10千伏配套电力通道工程设计说明_第4页
220kV江安河变电站10千伏配套电力通道工程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0kV江安河变电站10千伏配套电力通道工程kV江安河变电站10千伏配套电力通道工程本工程为220kV江安河变电站10千伏配套电力通道工程。新建电力通道电压等级为10kV,规模采用12φ150+2φ100电缆排管和D1200管道(顶管段),穿越双楠大道采用顶管施工,其余路段开挖深度为1.5-3m,采用明挖自然放坡施工。本工程所用坐标系统为成都坐标系,黄海高程系。一、设计依据1、根据业主提供的相关资料。2、220kV江安河变电站10千伏配套电力通道工程勘察、设计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3、根据220kV江安河变电站10千伏配套电力通道工程的专家审查意见。二、设计规范及技术指标(一)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版)《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程》GB50330-201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05208-2011;《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电力工程电缆设计标准》GB50217-2018;《建筑电气工程施工验收规范》GB50303-2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四川省电力公司电力电缆通道建设及验收工作标准》成电业生技[2010]57号文。《国家电网公司配电网工程典型设计10kV电缆分册》(2016年版)《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55008-2021)《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2021)《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2021)《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GB50260-2013)《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2008)国家现相关规范及技术要求。(二)技术指标1、规模:12φ150+2φ100电缆排管(明开挖段)和D1200管道(顶管段),电力排管安装时应满足GB-50981-2014《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7.5要求。2、输电等级:10kV。3、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工作年限为50年。重要性系数不应小于1.0。4、结构防水等级为二级。5、混凝土结构环境类别二级a类6、结构荷载:覆土土柱重量及结构自重7、抗震设防类别:标准设防类;抗震设计烈度:7度;通道抗震等级:三级。8、地面荷载:城市-A级;三、工程区域地质概况(摘抄)(一)地理交通及水文条件拟建物场地位于成都市双流区江安河变电站周边,交通十分方便。成都市双流区位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内,气候温暖湿润,热量充足,降水充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境内年平均气温为16.1°,极端最高为39。3℃,极端最低气温-5.9°C。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11.6~983.9mm,丰水期为6~9月,其降水量占全年的74%,平水期为12~2月。多年年平均风速为1.35m/s。最大风速为14.8m/s,极大风速为27.4m/s,最多风向为NE。(二)场地环境与工程地质条件1.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及稳定性该区域构造属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坳陷中部东侧,处于北东走向的龙门山断裂带和龙泉山断裂带之间(见图1)。由于受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的影响,两构造带相对上升,在坳陷盆地内堆积了厚度不等的第四系冰水堆积层和冲洪积层,形成现今平原景观。在成都平原下伏基岩内存在北东走向的蒲江—新津断裂和新都—磨盘山断裂及其它次生断裂。图1成都平原位置及构造略图本场地在区域构造上处于龙门山山前断裂和龙泉山断裂之间的凹陷盆地东缘。龙门山断裂和龙泉山断裂平行展布于成都坳陷盆地的两侧。位于成都凹陷盆地西侧的龙门山断裂地震烈度大,频度高;成都凹陷盆地内的断裂构造在中早更新世活动较为强烈,自晚更新世以后,活动性有所减弱,2008.5.12地震,本区震感强烈,但未造成严重灾害,地壳应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释放,据有关专家预测,龙门山断裂再次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极小,因此总体上看,场地所处区域构造稳定性相对较好。2.地形地貌拟建物场地位于成都市双流区江安河变电站周边,场地地貌单元属岷江水系Ⅰ级阶地。勘察期间测得场地勘探点孔口地面标高500.46~510.42m,高差9.96m,场地地形整体较平坦。3.地层岩性根据钻探结果,将本次勘探深度范围内地基土按时代成因及土性特征自上而下划分为两个工程地质层,依次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卵石层(Q4al+pl),现将各土层的主要野外特征描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杂填土=1\*GB3①1:色杂,稍湿,松散。主要为建筑弃土,由建渣、粉土、卵石等组成,回填时间小于5年,欠固结,层厚约0.5~1.5m。素填土=1\*GB3①2:黄褐色,稍湿,松散。由粉土、卵石等组成,回填时间小于5年,欠固结,层厚约0.4~5.6m。(2)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Q4al+pl)卵石层粉质粘土②1:黄色~褐黄色,稍密,湿。含铁锰质、氧化物,切面稍有光泽,层底局部渐变为粉土。该层场地普遍分布,该层局部区域分布,层厚约0.5~3.5m。粉土②2:黄色~褐黄色,稍密,湿~很湿。含铁锰质、氧化物及少量云母粉,层底局部渐变为粉砂。该层场地普遍分布,该层局部区域分布,层厚约0.4~1.8m。粉砂②3:褐、黄灰色,松散,湿~很湿。以长石、石英为主组成,含少量云母片、暗色矿物,该层主要呈透镜体状分布于场地卵石层之上,层厚约0.4~2.3m。卵石③:褐黄、褐灰、青灰色,湿~饱和。主要以花岗岩、砂岩及石英岩等组成,微~中等风化,一般粒径2cm~10cm,大者可达20cm以上,隙间充填砂粒为主,夹有中砂团块或条带,局部富集呈透镜体。根据N120击数:可分为稍密、中密两个亚层:稍密卵石③1:分布于卵石层上部,卵石排列混乱,大部分不接触,卵石粒径一般2~8mm(最大粒径可达28mm),卵石含量约55~60%,含40%~45%左右圆砾及砂粒;中密卵石③2:分布于卵石层下部,卵石排列混乱,大部分接触,卵石粒径一般2~10mm(最大粒径可达24mm),卵石含量约60~65%,含35%~40%左右圆砾及砂粒;4.地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为了取得场地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采用了超重型动力触探N120及标准贯入试验(N)等原位测试及取水样和土样进行室内土工试验,通过对获取的实测资料的综合分析、数理统计,得出地基岩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参数。(1)原位测试本次勘察对部分钻孔卵石层进行了超重型动力触探(N120),采用击数/10cm来判别卵石层密实度,试验统计见表1,其密实度变化情况参阅《工程地质剖面图》中的动探曲线;对部分钻孔粉质粘土、粉土及粉砂层进行了标准贯入试验(N),试验成果详见表2。超重型触探(N120)试验统计表表1项目孔数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修正系数标准值承载力特征值fak(kPa)变形模量Eo(MPa)素填土①251.83.52.63//////稍密卵石③286.25.45.80.1410.0250.9895.732021中密卵石③389.78.59.20.1870.0210.9918.455029备注样本数按孔计算;对超出密实度范围的击数予以舍弃;标准贯入试验(N)统计表表2项目孔数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修正系数标准值承载力特征值fak(kPa)粉质粘土②177.26.26.770.3450.0510.9626.52130粉土②265.64.14.920.5560.1130.9074.46100粉砂②333.62.83.17////80(2)室内试验本次勘察共取砂、卵石样12件,土样12组进行室内试验,以获取其物理力学指标,其结果见表3、表4及附录3。颗粒分析试验数据成果统计表表3颗粒组成卵石或碎石砾砂粒粉粒粘粒>20(mm)%20~2.0(mm)%2.0~0.5(mm)%0.5~0.25(mm)%0.25~0.075(mm)%0.075~0.005(mm)%<0.005(mm)%粉土//0.0~3.22.2~9.112.2~17.459.4~65.713.6~17.1粉砂/1.0~6.66.6~14.119.6~26.639.0~46.918.9~20.7/稍密卵石55.9~59.911.0~26.66.1~17.52.0~10.02.0~6.40.4~2.2/中密卵石62.2~69.09.6~17.15.8~15.72.2~8.41.8~7.70.1~2.9/土工试验结果统计表表4土层分类统计项目天然湿度W(%)密度ρ0(g/cm3)天然孔隙比e液限ω(%)L塑限ωL(%)塑性指数IP液性指数IL压缩系数a1-2(MPa-1)压缩模量Es(MPa)抗剪强度(快剪)内聚力C(KPa)内摩擦角φ(度)粉质粘土②1统计次数66666666666最大值28.901.960.85939.923.916.00.350.3776.204215.4最小值24.801.900.74034.220.212.50.260.2824.613113.3平均值26.221.930.78436.221.914.30.300.3235.583714.1标准差1.6880.0260.0512.2291.2481.3330.0370.0360.6204.3670.708变异系数0.0640.0130.0650.0620.0570.0930.1220.1100.1110.1190.050统计修正系数/////////0.9020.958标准值/////////3313.5粉土②2统计次数66666666666最大值24.401.900.76828.219.29.40.600.4085.183017.9最小值20.201.850.71825.417.77.70.320.3414.211415.5平均值22.321.880.74627.318.78.60.420.3694.751916.7标准差1.4260.0210.0201.1100.5650.6090.1050.0280.3915.8650.882变异系数0.0640.0110.0270.0410.0300.0710.2480.0760.0820.3090.053统计修正系数/////////0.7450.956标准值/////////1415.95.场地水文地质条件(1)地表水场地地表水主要为场地低洼处汇集的雨水,主要由地下径流及大气降水补给,水量较大,以蒸发和外渗为其排泄途径。(2)地下水根据钻探揭露及水文地质资料,场地地下水类型属第四系孔隙潜水类型,卵石层为主要含水层,受西河地下径流及大气降水补给,排泄以蒸发为主,该层具较强的渗透性与含水性能,水量较丰富。勘察期间属平水期,由于周边地下径流水量较大,于钻孔内测得混合水位埋深约为4.3-7.6m,相当于绝对高程500.02-504.65m左右。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及邻近建筑已有地质勘察资料,该地区地下水水位年变化幅度为2~3m,地下水渗透系数K=30m/d。6.水、土腐蚀性评价本次勘察各取两件土样及水样进行腐蚀性测试,试验结果详见附录3,其分析评价详见表5及表6地下水腐蚀性评价表表5评价项目实测值评价标准腐蚀等级备注Zk1#Zk9#按环境类型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SO42-(mg/l)91.691.6<300微环境类型为Ⅱ类Mg2+(mg/l)24.424.4<2000微总矿化度(mg/l)287.2334.5<20000微按地层渗透性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pH值7.347.16>6.5微A(强透水层)HCO3-(mmol/l)2.873.46>1.0微侵蚀性CO2(mg/l)0.00.0<15微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C1-(mg/l)17.427.8<100微干湿交替<10000微长期浸水地基土腐蚀性评价表表6评价项目实测值评价标准腐蚀等级备注Zk6#Zk30#按环境类型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SO42-(mg/kg)102.23146.26<450微环境类型为Ⅱ类Mg2+(mg/kg)22.6312.34<3000微按地层渗透性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pH值7.507.64>6.5微A>5.0微B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C1-(mg/kg)27.6226.34<400微A<250微B判定结果表明:场地内的地下水、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本项目拟建物无钢结构,不进行钢结构腐蚀性分析。7.不良地质作用及特殊性岩土评价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钻探成果,场地无断裂构造,勘察期间场地内未发现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埋藏物,除粉砂为中等液化土外,无地面沉降、采空区等其它不良地质作用。场地分布层厚约1.5~6.4m填土,主要为建筑弃土,由建渣、粉土、卵石等组成,回填时间小于5年,欠固结。场地卵石层顶上分布的粉砂属中等液化土。场地内的填土及粉砂属特殊性土,填土结构松散,成分均匀性差,粉砂属中等液化土。应根据拟建管线的实际情况采取加固措施。(三)场地及地基地震效应1.砂、土液化判别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4.3.2条要求,在7度设防时,粉土粘粒含量大于10%,可判为不液化土;根据《成都地区建筑基底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附录P,饱和砂土的总厚度小于1m时,可不考虑液化影响,现对厚度大于1m的粉砂(仅zk9粉砂厚度大于1m)采用标准贯入试验进行液化判别,其判别结果见表7。孔号土名标贯深度ds(m)地下水位dw(m)实测击数N′(击)击数基准值N0(击)击数临界值Ncr(击)是否液化液化指数IlE液化等级备注zk9粉砂3.73.3377.2液化5.9中等地下水位按505.0m计算。zk9粉砂4.53.3378.1液化6.3中等计算结果表明:场地分布于卵石层顶上的饱和粉砂为可液化土,液化等级为中等。分布于卵石层内透镜体状的中砂,根据《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第P.0.1条可不考虑液化影响。2.场地地震效应评价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该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设计单位应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33-2008)的相关规定确定本场地抗震设防类别及采取相应抗震措施。3.土的类型、场地分类场地覆盖层厚度>3m,土层剪切波速110~228m/s,划分为软弱土-中软土,属Ⅱ类建筑场地。4.震限和沉降评价场地内无软弱粘性土,可不考虑粉质粘土的震限影响。但是,场地内分布的素填土为软弱土(尤其场地北面的厚度较大),在地下水、地震、地面荷载作用下,地表和道路等易发生不均匀沉降、开裂,导致地下管网变形、拉裂等危害,建议采用适宜的加固处理措施(如夯实、碎石桩等),以消除沉降的影响。5.抗震地段划分根据钻探揭露,拟建场中整体分布的填土层属软弱土层,其厚度较大,且场地中分布的粉砂具有中等液化,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11-20102016年版)第4.1节,划分为对管线建设抗震不利地段,需对素填土采取夯实、碎石桩等加固处理措施,而粉砂位于管线以下,设计可依据其对管线影响程度确定是否采取加固措施。(四)场地岩土工程分析评价1.建筑物性质及建筑环境评价拟建场地成都市双流区江安河变电站周边,交通十分便利,建筑环境良好。2.场地和地基稳定性评价依据《城乡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CJJ57-2012),场地及附近无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地质构造简单,场地内无活动断裂通过,区域稳定性较好,除素填土厚度大的区域地基稳定性较差外,其余地段的地基稳定,场地整体稳定,适宜建设。3.岩土适宜性、均匀性评价(1)岩土适宜性评价根据本次勘察成果资料,场地内的地层由填土、粉质粘土、粉土、粉砂、卵石层组成。结合拟建物的特征和采用的基础型式,各岩土层用作基础持力层的适宜性评价如下:1)场地分布的杂填土及素填土,结构杂乱,厚度变化大,均匀性差,属开挖范围内,未经处理不宜作为拟建建筑的基础持力层。2)场地内的粉质粘土分布连续,虽具有一定厚度及强度,可作为基础持力层。3)场地内的粉土局部分布,层厚较薄,承载力一般,可作为基础持力层。4)场地内的粉砂局部分布,层厚较薄,承载力较差,且处于中等液化土,未经处理不可作为基础持力层。5)场地分布的卵石,工程力学性质较好,承载力较高,层位稳定,为拟建物良好的基础持力层。(2)地基均匀性评价本场地受前期原有管线的开挖影响,地基土多为深厚素填土,局部为粉质粘土或粉土。素填土结构松散,力学性质差,均匀性差,故本场地整体属不均匀地基。4.地基与基础方案建议(1)明挖排管电缆持力层评价拟建明挖排管电缆管道:将敷设在粉质粘土及素填土中,建议以经处理的素填土(须经检测合格后方可作为基础持力层使用)或粉质粘土为基础持力层。为保证周边建筑的正常使用,管道采用大开挖敷设,管道敷设对交通便利地段宜采用机械开挖沟槽,对交通不便地段可采用人工开挖沟槽,使沟槽成矩形沟,用人工清底,同时应对已挖未敷设的管沟作防雨防水保护,并对管沟采取支护措施,以防止管沟两侧自然土方回填;管道经过的填土及粉质粘土地段,宜采取快速施工作业,防止雨水侵泡对管道施工的影响。应注意,勘察期间沿线水位较低、水量一般,按设计管底标高开挖后,管底持力层普遍位于可塑粉质粘土或填土层,持力层在雨水渗透侵泡下,其强度及承载力将会大大降低,因此,设计若以可塑粉质粘土为管基基础持力层时,建议加强地基承载力及沉降变形验算,不满足要求时,可采取砂卵石换填处理。(2)顶管排管电缆持力层评价本工程顶管区域管底均为卵石层,承载力高、变形小,可作为电缆管线的基础持力层。各区段地基基础综合评价表表8区段开挖方式基础持力层基础方案建议AK0+00-AK0+271.573明挖排管地基土为可塑粉质粘土或素填土。建议采用可塑粉质粘土作为基础持力层,对基底下的素填土进行碾压夯实、换填砂卵石或注浆加固处理。BK0+00-BK0+200.554明挖排管地基土为可塑粉质粘土或素填土。建议采用可塑粉质粘土作为基础持力层,对基底下的素填土进行碾压夯实、换填砂卵石或注浆加固处理。CK0+00-CK0+71.541明挖排管地基土为粉质粘土或粉土建议采用粉质粘土或粉土作为基础持力层。DK0+00-DK0+83.212明挖排管地基土为粉质粘土或粉土建议采用粉质粘土或粉土作为基础持力层。EK0+00-EK0+316.39明挖排管地基土为素填土(层厚1.0m左右)建议对基底下的薄层素填土进行碾压夯实、换填砂卵石或下沉基础处理。FK0+00-FK0+643.481明挖排管+顶管(长度71m左右)明排管段地基土为可塑粉质粘土,顶管段为稍密卵石明排管段建议以粉质粘土作为基础持力层,顶管段建议采用稍密卵石作为基础持力层。注:当采用经处理后的素填土作为基础持力层时,须经检测合格后方可。5.顶管施工评价顶管施工前应结合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特点制定详细的专项顶管施工组织方案(包括:埋深、测量、设备选用、顶进压力和速度、管涌、注浆等),且顶管施工过程中宜导致沉降、倾斜、隆起等对路面或建筑物的潜在危害,需对顶进施工时的注浆压力、地面敷设钢板、管道顶部地基土的加固等采取针对性技术措施,同时应对顶管沿线设置变形监测点。6.围岩分级拟建项目顶管区域主要为卵石层,卵石以花岗岩、砂岩及石英岩等为主,微~中等风化,一般粒径2cm~10cm,大者可达20cm以上,隙间充填砂粒为主,局部富集呈砂透镜体,应依据卵石的特点选择顶管施工工艺,并需做好地下水的疏排措施。顶管区域的围岩分级详见下表9。围岩分级表表9卵石以花岗岩、砂岩及石英岩等为主,微~中等风化,一般粒径2cm~10cm,大者可达20cm以上,(五)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本工程基坑开挖较深,周边距相临道路、管网较近,周边建筑环境较复杂。基础施工时可采用明排降水,且场地存在粉砂层分布,局部层厚较大,结合场地工程地质情况,本项目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列举如下:1.基坑开挖深度较大,周边环境条件复杂,粉砂层容易失衡且随水流失,易导致基坑失稳、周边道路、管网沉陷。2.由于填土局部厚度较大,层底高差较大,均匀性差,结构松散,处于欠固结状态,易导致基坑失稳。(六)与基础施工有关的岩土工程问题1.基坑周边环境调查本项目场地位于成都市双流区江安河变电站周边,在星空路四段路口及双楠大道与双九路路口设有顶管井,顶管井埋深6.0m左右。经现场初步调查:顶管井紧邻市政道路,存在相关配套市政管网,基坑开挖对其影响较大。在基坑开挖前,应进行更详尽的调查周边环境调查,并采取合适的基坑支护体系,以保证基坑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线、道路的安全和正常使用。2.基坑稳定性评价及基坑支护场地内的素填土厚度大、较松散,砂卵石为散粒结构土体,抗剪强度均不高。基坑开挖深度在现有自然地面下1.00-6.00m,土体侧压力大,故基坑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该基坑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重要性系数r0=1.10,基础施工时应采取有效的支护措施,以保证市政道路、管网及施工安全。拟建电缆明挖段开挖深度1.00-3.00m,基槽开挖后,侧壁土质为素填土,其稳定性差,应结合周边环境分别采取放坡+网喷、钢板桩等支护措施。而顶管井则建议采用钢筋混凝土护壁支护,并开挖至设计管底标高后进行顶管施工。本基坑支护还可采用排桩或沉井等支护型式,具体选用何种加固及支护方案,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专项的岩土工程设计,并经相关机构审查合格后方能实施,所需设计参数可按表10及表11选用。岩土体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表10土层杂填土素填土粉质粘土粉土粉砂稍密卵石中密卵石frb(KPa)20257040601401803.基坑降水、排水及对周边环境影响评价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卵石层为主要含水层,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水位变化受季节影响,年变化幅度在2.0-3.0m。勘察期间处于平水期,于钻孔中测得水位4.3-7.6m,相当于绝对高程500.02-504.65m左右。由于地层渗透性较好,丰水期基础施工时水位有所上升,建议进行专项降水设计,采取基坑内明排的降(排)水措施。具体选用何种方案,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专项的岩土工程设计,并经相关机构审查合格后方能实施。场地及其周边应做好地表水的疏排工作和地面封闭,防止地表水下及施工用水下渗对基坑安全产生不利影响。拟建场周边紧临道路、既有建筑,地下管网等,降水井施工应严格控制含砂量,防止基坑地面及周边管网的不均匀沉降。施工降水应由有资质的专业单位进行专门设计与施工。施工降(排)水应按施工周期确定降(排)水停止时间,同时满足相关条件及规范要求。4.施工验槽和现场监测(1)施工验槽由于勘探点存在一定间距,勘探点与点之间尚不能判断地层变化,因此在基础施工时,应加强施工验槽工作。若地基基础施工时发现异常地质情况,可通过施工验槽或施工勘察酌情处理。(2)现场监测基坑开挖过程中应进行土体变形、支护结构的内力和变形、地下水位及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等市政设施的沉降和位移等的观测。7.5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分析与评价基坑工程和基础施工涉及到的运输、机械作业时,将产生扬尘、振动和噪声,将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应对施工现场的合理布局、科学管理、文明施工,有效地控制施工期间产生的扬尘、振动和噪声。施工产生的弃土等建筑垃圾应固定堆放区域、及时清运,防止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施工期间由于施工机械产生的废气及施工场地作业和运输过程产生的扬尘会对大气产生一定的污染。应对施工工地进行有效隔遮挡,堆放区域应覆盖并及时清运,并应根据规定在现场设置喷淋设施等。(七)结论与建议1.结论(1)场地地貌单一,地形有一定起伏,勘察期间场地内未发现埋藏的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除粉砂为中等液化土外,无其它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作用,建筑环境良好,场地及地基整体稳定,适宜建筑。(2)该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划分为软弱土-中软土,属Ⅱ类建筑场地。拟建场地内分布的粉砂具有中等液化、且厚层素填土为软弱土,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11-20102016年版)第4.1节,可综合判定为对建筑抗震不利地段,应采取注浆、碎石桩等加固处理措施或挖除后,视为对建筑抗震一般地段。(3)勘察期间处于平水期,于钻孔中测得水位4.3-7.6m,相当于绝对高程500.02-504.65m左右,年变化幅度在2.0-3.0m,建议采用集水明排+管井降水的降水措施,卵石层渗透系数取30.0m/d。(4)本工程基坑按现地形挖深约-6.0m,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基坑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建议采用土钉墙、支护桩或沉井等支护体系进行基坑支护。(5)场地地下水和场地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场地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弱腐蚀性。2.建议(1)地基与基础方案建议详见场地岩土工程分析评价相关内容,基础设计所需参数见表11。地基基础设计及施工应注意的问题见第7节。(2)基槽开挖后应请有关专业人员验槽,以对比、校核岩土层物理力学参数,解决施工中出现的地质问题。经检验合格后的基槽,应及时浇筑封闭,以防外界扰动而导致其承载力降低。基础施工过程中,应作好隐蔽工程记录,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各方主体到现场会商解决。(3)本项目中涉及基坑支护、基坑降水等均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专项岩土工程设计。如要利用现有的支护体系,需对其进行安全鉴定。(4)本报告可作为施工图设计之依据。若施工中发现异常地质情况,可通过施工验槽或施工勘察酌情处理。四、电力排管工程设计(一)平面设计本工程位于双流区九江街道内,新建10kV电力排管中A、B段起于江安河变电站至成新蒲大道段,新建两条新建12孔φ200+2孔φ100排管约477.125m;成新蒲大道与双九路三段东侧局部未连通需连通,未连通段需新建1新建12孔φ200+2孔φ100排管8m;康家堰路北侧穿星空路未连通穿星空路新建12φ排管约71.541m,家堰路南侧穿星空路未连通穿星空路因原排管损坏,新建12φ排管约783.212m,康家堰路一段(星空路至石柑路)南侧万科第五城四期小区门口原电缆沟损坏,新建新建12孔φ200+2孔φ100排管316.39m;双九路西侧(岷江路~双楠大道)新建12孔φ200+2孔φ100排管约520.351m,穿双楠大道新建1φ1200顶管约93.199m,新建1.2m*1m浅沟76.931m。(二)纵断面设计纵断面设计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沿线地形、地势、区内规划沟渠或河流及道路沿线重要建筑物对电力排管竖向高程的要求。(2)本道路及周边相交道路现状各种管线(雨水、污水、电力、通信、给水、燃气)对电力排管竖向高程的要求。(3)在约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浅埋以节约投资、减少工程难度、提高施工进度。本项目电力通道埋设位置应充分考虑周边地块用地性质,埋设深度应不影响后期地块开发建设,电力管道坡度与道路坡度基本保持一致,电力排管沿道路至工作井(检查井)的纵向排水坡度不宜小于0.2%。本项目电力排管埋深相对道路路面约1.0m处,道路沿线已建市政管网为市政道路建设时期建设,管网埋深深度按照相关规范规程建设,集中布置0.7~1.5m左右的位置,本项目管线垂直交叉和过交叉路口时应注重其它管网保护。(三)电缆排管埋置土层根据地勘资料显示,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见表11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一览表表11岩土名称重度γ(kN/m3)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kPa)压缩模量Es(MPa)变形模量Eo(MPa)抗剪强度指标基底与岩土的摩擦系数µ基床系数基坑开挖建议坡比(坡高小于5.0m)基坑开挖建议坡比(坡高大于5.0m)粘聚力标准值Ck(kPa)内摩擦角标准值φk(度)水平方向m(kN/m³)竖向方向m0(kN/m³)杂填土=1\*GB3①118.5///510///1:1.0-1:1.25素填土=1\*GB3①118.070//8100.20//1:1.0-1:1.25粉质粘土=2\*GB3②119.51305.5/33130.25350050001:0.75-1:1.0粉土=2\*GB3②219.51004.5/14150.26300045001:1.0-1:1.25粉砂=2\*GB3②318.5806.040200.40250040001:1.25-1:1.5稍密卵石③321.032025210300.452.5×1043.5×1041:0.75-1:1.01:1.0-1:1.25中密卵石③422.055038295400.503.0×1044.0×1041:0.5-1:0.751:0.75-1:1.0拟建明排管管道:将敷设在粉质粘土及素填土中,建议以经处理的素填土(须经检测合格后方可作为基础持力层使用)或粉质粘土为基础持力层。为保证周边建筑的正常使用,管道采用大开挖敷设,管道敷设对交通便利地段宜采用机械开挖沟槽,对交通不便地段可采用人工开挖沟槽,使沟槽成矩形沟,用人工清底,同时应对已挖未敷设的管沟作防雨防水保护,并对管沟采取支护措施,以防止管沟两侧自然土方回填;管道经过的填土及粉质粘土地段,宜采取快速施工作业,防止雨水侵泡对管道施工的影响。应注意,勘察期间沿线水位较低、水量一般,按设计管底标高开挖后,管底持力层普遍位于可塑粉质粘土或填土层,持力层在雨水渗透侵泡下,其强度及承载力将会大大降低,因此,设计若以可塑粉质粘土为管基基础持力层时,建议加强地基承载力及沉降变形验算,不满足要求时,可采取砂卵石换填处理。排管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在人行道和绿化带上的结构按≥100kPa设计,在车道上的结构按≥130kPa设计,检查井及顶管井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60kPa设计。根据地勘报告可知本次新建电力通道基底以素填土及粉质粘土为主,采用天然地基,直接以粘土作为电力排管基础持力层。部分段基底位于素填土,经检测合格后方可作为基础持力层使用,若原状土无法压实,需换填填料;以夯实的填土或换填地基土作为管道持力层。压实度按道路要求进行压实,且压实度≥95%。承载力不足或素填土无法压实段落,采用50cm连砂石换填,以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四)工程材料1)、混凝土垫层强度等级为C20。主体采用自防水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30,且抗渗等级不低于P6。混凝土中最大氯离子含量应小于0.2%,最大碱含量应小于3.0kg/m3。水灰比应控制在0.5以下。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摊铺前,将基层洒水湿润,用仪器再次校核轴线、标高。摊铺采用人工摊铺,摊铺时严禁抛掷,防止砼离析,振捣采用插入式振捣器进行振捣。2)钢筋:直径d≤8为HPB300钢,直径d≥10为HRB400E钢。3)油漆通道内所有铁件防腐均应采用符合有关标准的无毒防腐涂料。4)排水(1)电力排管根据道路纵向坡度设置坡度,每座检查井设集水坑,有条件的情况下集水坑预埋1φ100排水管与市政雨水管网连通(坡度大于0.01,管材环刚度SN=8kN/m2),管道长度暂按15米/接口计算,具体工程量根据现场市政雨水井位置确定。集水坑:底板散水坡度应统一指向集水坑,尺寸不低于300mm×300mm×300mm,散水坡度宜取0.5%。集水坑尺寸应能满足排水泵放置要求。集水坑设防坠措施,集水坑设水篦子,水篦子防位移,一端固定,一端活动可开启。(2)人孔接口处的预留孔做防水封堵。5)安全孔检查井、转角、T口等处的盖板需能揭开,以便放电缆。根据《电力工程电缆设计标准》GB.50217-2018第5.5.7条的要求封闭式工作井应设置安全孔,安全孔内应设置爬梯。检查井采用“五防”球墨铸铁井盖井座,外翻180度开启,并应符合《球墨铸铁件》(GB/T1348-2019)的相关要求。检查井井盖按照“成城发〔2012〕241号”文要求,井盖荷载等级必须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检查井盖GB/T23858-2009》,车行道采用D400球墨铸铁可调式防沉降检查井盖,满足《DB510100_T_203—2016球墨铸铁可调式防沉降检查井盖》规范要求;其他采用B125。若检查井位于人行道或车行道上,井盖面与设计地面齐平;若检查井位于绿化带内,井盖面应高出地面0.2m。人孔井盖采用φ800圆形井盖采用重型球墨铸铁双层电力专用防盗井盖,井圈和井盖应有防盗、防坠落、防位移、防噪音和易开启装内盖采用热镀锌设在外井盖下30mm处,井盖厚度10mm,并加装锁具防盗(具备“防盗、防位移等五防”功能),内盖带锁,外盖配套防盗链,井盖应有“电力”专用等相关标志。6)其它为方便电缆敷设,设计在各转角侧壁与底板相交处预埋施工时牵引电缆用的地锚拉环,每个拉环承受3吨拉力。7)电缆通道内的其他附属设施(1)电缆通道需预埋件及电缆支架。每座工作井内的两侧除需预埋供安装立柱支架等铁件外,在顶板和底板还需预埋供吊装电缆用的吊环以及供电缆敷设施工所需的拉环。本工程电缆支架及夹头参见电气部分。(2)电缆构筑物内接地接地装置:电力通道内应合理设置接地装置,电力排管接地装置过桥梁时与桥梁的接地装置可靠连接。各类工作井应设独立的接地装置,且接地综合电阻应小于1Ω,沟道两侧预埋一根-60×6接地扁钢,地面下设置接地体,接地体采用-60×6扁钢,埋深0.3m以下(垫层底基面为准),每隔20m焊接一根Φ12接地引出线,将沟道埋设扁钢与接地体连通。每60m加设垂直接地极,垂直接地极采用L63×6角钢,长2.5m,埋深不小于0.6m。(3)本工程电力排管管材参照国家规范《DLT802X-2007电力电缆用导管技术条件》,采用PVC-C-150/8、PVC-C-100/5电缆保护管,环刚度SN12kN/m2。(五)电缆通道施工1.排管施工施工排水:施工单位应详细编制排水施工组织设计,并报监理、业主等审核确定。考虑到本次电力排管埋置较浅,本设计考虑采用明挖沟排水,在基坑沟槽顶设置挡水梗(砖砌),沟槽底设置排水沟、间隔30~40米设置集水坑,进行抽排。准备齐全主体结构所用材料、模板。基坑开挖至设计底标高,及时组织验槽,若遇特殊情况,需预留30cm不开挖,以免扰动基底土,破坏地基强度;基坑回填:主体验收合格后,方可回填。回填时,应分层填筑压实,禁止随意堆填。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前仔细了解调查各现有管线情况及起终点接已建电力沟的位置、高程,如有矛盾,及时与设计人员联系解决。其他未尽事宜,参见相关国家有关设计及施工规范执行。2.顶管施工施工排水:顶管工作井设计采用机井排水,机井深度建议12.5m,每座工作井2口。施工单位应详细编制排水施工组织设计,并报监理、业主等审核确定。设计考虑采用机井排水,机井深度、间距根据实际地下水位,电力通道纵坡设计,降水漏斗曲线,综合确定,满足降水水位低于工作面1米。顶坑开挖电力通道顶坑结构为永久结构,竖井施工采用“喷射混凝土+工字钢钢架+钢筋网支护”+“两层复合式防水结构”+“现浇钢筋砼”的复合式衬砌方法。顶管施工介绍:(1)顶进设备的安装和使用1)导轨安装时,应复核管道的中心位置,二根导轨必须互相平行、等高,导轨面的中心标高应按设计管底标高适当抛高(一般为0.5~1厘米),导轨的安装坡度应与设计管道的坡度相互一致。2)管底标高减去导轨的总高度h等于工作坑砼基础面标高。3)后座墙承受和传递全部顶力,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墙面应与管道顶进轴线相垂直,本工程采用钢筋砼沉井井壁作后座墙,井壁受均布荷载面积不小于15平方米。4)若数台千斤顶共同作用,则其规格应一致,同步行程应统一,且每台千斤顶使用压力不应大于额定工作压力的70%。5)为了减少后座倾覆、偏斜,千斤顶受力的合力位置应位于后座中间,用二台千斤顶时,其合力位置应在管底以上1/4~1/3D处,用4台或6台千斤顶双层布置时,其合力位置在管道中心以下0~20厘米处,每层千斤顶高度应与环形顶铁受力位置相适应。6)二台以上千斤顶共同作用时,油路必须并联,使每台千斤顶有相同的条件,每台千斤顶应有单独的进油退镐控制系统。7)千斤顶应根据不同的顶进阻力选用千斤顶的最大顶伸长度应比柱塞行程少10厘米。8)油泵必须有限压闸、滤油器、溢流阀和压力表等保护装置,安装完毕后必须进行试车,检验设备的完好情况,用二台以上油泵时,每台油泵的最大工作压力应接近,并应并联在油路上。9)千斤顶启动时,顶伸速度应慢,控制阀门逐步增大油路压力和油量,砼管道顶动时方可加快顶伸速度,油泵千斤顶工作时,操作者应集中思想,正确起闭阀门,控制油路压力(不大于300千克/平方厘米),压力突然增高,应停止顶进,并检查原因经过及时处理后方可继续顶进。10)工具管应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尺寸应符合要求,其长度一般为1.0~1.6米,工具管与法兰圈的连接,法兰圈与沟管的连接必须稳定可靠,拆装方便,顶进过程中,法兰圈与沟管之间不得脱节。11)工具管后端的上下左右四个部位设置四组纠偏用的短冲程千斤顶,以控制管道在顶进过程中发生的左右或上下偏差。(2)顶进1)管道顶进时需同时用4只以上千斤顶进行顶进。2)在每节管道的顶进过程中,必须测量和控制管道的管底标高和中心线,工作坑内应设置临时水准点,并应在交接班时进行校核。3)顶进测量一起放设时,其视准轴应与管道顶进中心线相互一致,以测定顶进管道的中心线偏差,同时整平仪器,以测定管道的管底标高误差。4)在顶进过程中,应贯彻勤顶勤测的原则,挤压法顶进时应每出一斗土测量一次,人工挖土法顶进时,应每顶50厘米测量一次,纠偏时应增加测量次数。5)工具管入土时,应严格控制顶进偏差,中心偏差不得大于0.5厘米,高低偏差宜抛高0.5~1厘米,若达不到上述要求,应拉出工具管,作第二次顶进,严格控制前5米管道的顶进偏差,其上下、左右偏差均不得大于1厘米。6)在顶进过程中若产生偏差,应随时纠正,纠偏可采用调整纠偏千斤顶的方法,若管道偏左,则左侧的纠偏千斤顶伸出,而右侧缩进。在既有高低偏差又有左右偏差时,应把偏差较大的方向作为主要突破口,先予以纠正。7)顶进的操作顺序为:挖土--出土--顶进--测量。当沟管顶进到离坑边还有50厘米左右时,应立即卸管,操作顺序为:退镐--吊除顶铁--拆除部分运土轨道等--安放外套环的下半环--卸管--安放外套环的上半环--在管内安装油浸麻丝和石棉水泥--顶进压石棉水泥和油浸麻丝--拧紧外套环紧固螺栓--安装运土轨道继续顶进。(3)质量标准1)顶向不偏移,管节不错口。每一顶程管低坡度不允许倒落水,管道接口腰箍须嵌打密实,逆顺不起壳,不渗不漏。2)管内若有小于0.2毫米的裂缝,可用环氧砂浆或其他涂料修补。修补后不得有渗水现象;若裂缝大于0.2毫米,则应另行研究处理。4.顶管段防止沉降的预注浆方案注浆孔根据实际情况布置,注浆孔深度2.0m,孔径φ32mm,注浆管采用1号镀锌管,端点装注浆喷头。五、方案及初步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本项目前阶段进行了初步设计,现阶段施工图依照上阶段审查意见进行施工图设计。初步设计专家评审意见主要有以下意见,本次施工图设计执行情况如下:1、补充《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工程结构通用规范》,《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等。结合通用规范设计使用年限说法应修改为设计工作年限。回复:已补充上述规范,设计使用年限已修改为设计工作年限。2、补充抗震设防类别,通道抗震等级:二级建议修改为三级。补充结构重要性系数。回复:已补充抗震设防类别及结构重要性系数,通道抗震等级已修改为三级。3、根据地勘报告场地内卵石层顶上的饱和粉砂为可液化土,液化等级为中等,因针对性提出抗液化处理措施。部分通道基础位于填土如何处理?回复:根据地勘报告结论建议,拟建场地内分布的粉砂具有中等液化对建筑抗震不利地段,根据现场情况应采取注浆、碎石桩等加固处理措施。对位于填土的地段,建议以经处理的素填土(须经检测合格后方可作为基础持力层使用)或粉质粘土为基础持力层,若原状土无法压实,需换填填料,以夯实的填土或换填地基土作为管道持力层,位于承载力不足或素填土无法压实段落,采用50cm连砂石换填,以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4、根据耐久性规范,构筑物底板保护层厚度40mm。回复:已修改。5.按地勘报告回填土坡比不大于1:2,粘土坡比不大于1:1.5,卵石坡比不大于1:1.0。但道路恢复断面结构图及典型基坑开挖断面坡比分别为1:1,1:0.5,建议根据土质情况复核。回复:根据地勘报告8.2建议中,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一览表,对坡高小于5.0m的基坑开挖建议坡比,杂填土、素填土及粉土的开挖建议坡比为1:1.0~1.0:1.25,粉质粘土开挖建议坡比为1:0.75~1:1.0。典型基坑开挖断面图针对有条件双侧自然开挖放坡的段落按1:1~1:1.25自然放坡,位于道路的段落开挖坡比按1:0.5,加喷网支护。若开挖土质情况及周边地形条件与设计不符,应及时通知监理、设计、建设单位等相关单位进行处理,基坑应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采用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6、GB-2314盖板配筋平面图圆形洞口周边建议取消加固梁,优化为暗梁加强筋。回复:已按初评意见取消加固梁优化为暗梁加强筋。7.三通井、直线井底板腋角是否可优化取消?回复:已按初评意见进行优化取消底板腋角。8.电缆沟水平向配筋14@150建议优化为14@200。补充钢筋抗震锚固水平弯折长度等构造要求。回复:电缆沟设计说明已补充说明。9.侧壁设梅花布置@=500的8拉结筋,底板设马凳筋等施工图设计说明应相应取消。回复:施工图设计说明已取消。10.顶管采用人工手掘顶管施工,管径12m较大且根据地勘存在卵石层及粉砂层,如在现状道路下复核是否需采取超前加固处理。回复:施工前结合现场条件,可在顶管中线两侧各3m范围内进行深孔注浆,钻孔间距100cm×100cm,梅花型布置;注浆孔深入顶管外底以下1m;采用PVC管注浆,注浆孔直径为110mm,注浆管为φ50mm,注浆材料采用水泥净浆,水泥强度等级42.5,水灰比W:C=0.5:1~1:1;注浆初压为0.5~1.0MPa,终压2.0MPa,具体浆液配合比和注浆压力由现场注浆试验确定;施工中应根据实际情况作调整;11.建议补充机电抗震相关说明:回复:已补充说明。12.建议补充通道规模依据,是否已与供电公司沟通确认:回复:按方案批复规模进行设计。13.因管线敷设于既有道路,请复核敷设处用地规划属性,是否需协调规划部门确认;回复:由业主办理规划红线。14.因纵断面图中有填挖高度,建议大样图中应明确设计沟底以便与纵断面图结合;回复:纵断面图填挖高度为沟槽开挖底标高。15.请根据纵断面以及管探图纸复核采用明挖或者暗挖工艺:回复:对于车流量及管线复杂的段落采用顶管非开挖方式,对于路口较小,管线较少的段落采用明挖排管方式。16.建议复核纵断面图纸,特别是管线交叉处;回复:已复核。17.建议复核过道路段是否做特殊保护;回复:位于车行道的排管采用钢筋加固。18.因既有管线较多,特别说明中提到可能有国防光缆。建议应与相关部门确认,是否具备实施条件;回复:本工程管探资料未标明有国防光缆。19.请明确17号线与本次实施线路关系,建议有交叉处应作特殊说明并与相关单位确认是否允许交叉:回复:施工前做地保方案报产权单位同意后方可实施。20.建议说明中参照国家规范《DLT802X-2007电力电缆用导管技术条件》明确电力用CPVC管壁厚及环刚度要求。回复:已补充说明。21.本次设计穿双楠大道段电力管线采用顶管方案,建议在文本中和电力管线拉管方案做一个比较说明。回复:穿双楠大道按可研确定的顶管方案进行设计。22.平面图上建议复核现有市政管线位置及其对本次设计电力排管的影响。23.建议根据《球墨铸铁可调式防沉降检查井盖》要求补充相关井盖大样图或设计要求。回复:已补充说明设计要求。24.《材料表》和《康家路二段电缆沟改排管断面图》中电力排管规格不一致,请核对修改统一。回复:已修改统一。25.现状排管破除方案及现状电缆保护方案均需征求当地电力部门同意后方可施工。回复:已补充说明。六、其他管线及临时工程1、管线迁改、保护、路面恢复(1)局部段落电力排管纵断面与雨水连接支管、过街消防给水支管、电力、通信等管道冲突,实施电力排管时,需对其进行迁改;雨水连接支管采用同边串联2~3个支管后,顶覆土足够时,上提标高横穿过路介入主干管;覆土不够时,需下移至电力排管的下方后,横穿过路介入主干管;(2)电力排管检查井若位置与附近雨水口、电力方涵检查井有冲突时,可适当调整井位;(3)为确保位于电力排管正下方的燃气、给水管、电力、通信管道的安全,设计采用砼满包保护。2、其它临时工程设计(1)施工开挖之绿化植被、景观构筑物还建,具体还建规模及方式需由甲方与相关单位协商。(2)施工中开挖破除之现状路面,施工完成后按原结构还建。(3)施工开挖所遇现状电力、通讯、给水、燃气、排水等现状管线,尽可能采用保护措施施工,必要时可临时迁改,施工完成后原位还建。(4)施工开挖所遇现状沟渠,施工时采用临时导流明渠导流,施工完成后按原断面还建。(5)所有临时工程量以现场实际发生量为准。七、施工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一)施工技术要求1、施工排水:施工单位应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详细编制排水施工组织设计,并报监理、业主等审核确定。要求降水深度须低于沟槽槽底以下1.0米,沟槽回填之前不得中断降水。基坑应进行全过程变形监测,直到沟槽回填结束,监测任务由业主委托第三方进行,按相关规范要求布置监测项目及点位。2、施工便道:电力通道从江安河变电站至成新蒲大道南侧新建施工便道,新建便道设置在距沟槽开挖线2米处,清除现状表土后进行便道路基施工,清除厚度为原地面以下30cm,经整形碾压后分层碾压铺50cm连砂石,宽度5.0米。3、施工开挖:按GB50268-2008第4.3条规定执行。根据地勘报告,新建电力排管位于岷江水系Ⅲ级阶地,场地条件较复杂,场地内地下水埋深较深,对工程影响较弱,地表水及上层滞水含量较小,对工程影响也较弱。管道沿线既有临近道路、部分地段位于既有道路之下,周边环境条件较复杂;管道沿线大部分区段场地较平整,基坑(槽)开挖深度1.5-3m,开挖边坡参考地勘报告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定。由于本工程沿线地质情况复杂,本工程支护方案按典型断面进行设计,若现场开挖发现地质情况与地勘不符,须及时通知设计人员进行基坑边坡的稳定性复核。在开挖过程中若遇其它管线或是古文物,应及时通知有关部门,进行协商处理。机械开挖只能挖至基底以上30cm,余下部分人工修边捡底,严禁超挖。4、地基处理:根据地勘报告可知本次新建电力通道基底以粘土及卵石土为主,采用天然地基,直接以粘土或卵石作为电力排管基础持力层。针对基底位于杂填土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的软弱不良地基,需挖除杂填土后,建议选用合格的填料对其进行适当夯实处理,以夯实的填土或换填地基土作为管道持力层。压实度按道路要求进行压实,且压实度≥95%。按地勘报告建议回填土坡比不大于1:2,粘土坡比不大于1:1.5,卵石坡比不大于1:1.0。5、基坑回填:主体验收合格后,方可回填。回填时,应分层填筑压实,禁止随意堆填。基坑回填时机:主体结构强度达设计强度85%时方可填筑;沟槽回填必须分层夯实,每层厚度应为0.2~0.3m,管道两侧及管顶以上0.5m范围内,必须人工夯实;当回填土超出管顶0.5m时,可以使用小型机械夯实,每层松土厚度应为0.25~0.4m。回填材料应对称运入槽内,管道两侧及管顶以上0.5m内的回填土不能有碎石、砖块、垃圾等杂物,不得用冻土回填。距离管顶0.5m以上的回填土内允许有少量直径不大于0.1m的石块,其数量不得超过填土总体积的15%。路基回填的压实度采用重型击实标准,压实度及填料需满足路基设计中的《填料强度、粒径及压实度要求表》,且压实度大于90%。部分管道位于相对弱透水层的卵石(卵石间主要充填粘土粒),因此管道基础底面透水性不良,管顶以上需采用相对隔水土层进行回填,能有效保证地表水易沿管道两侧回填土下渗并积聚于管底。路口范围内基坑回填,填料及压实度要满足道路的设计要求。6、临时电源:由于施工作业面较长且工期短,建议按每500米设置1台100KW的发电机组。7、垫层施工:当地基土为密实原状土,且满足承载力设计要求时,可直接在其上浇注C20砼垫层。否则,须进行基础处理后方可实施垫层浇筑。8、砼、钢筋施工:砼、钢筋砼施工时须严格按照《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中的有关要求执行。沟道混凝土按设计要求配制,浇筑时必须振捣密实,不得漏振。混凝土外加剂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03的要求。当采用多种混凝土外加剂时,应进行兼容性试验。浇筑沟道混凝土前,应将扶梯、墙管和吊攀等预埋件按图预先埋设牢固,防止混凝土浇筑时松动,安放附属设备以前,预埋孔洞应事先留出,不得事后敲凿。结构主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外壁40mm,内壁30mm。采用焊接接头的钢筋,焊接长度:单面焊不得小于10d,双面焊不小于5d。焊接接头应错开,焊接接头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9.4.9条的规定。采用绑扎搭接接头的钢筋,钢筋除图中注明外,搭接长度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9.4.3、9.4.4条规定。钢筋搭接的接头应相互错开,同一连接区内钢筋接头数量不应大于总数量的25%。钢筋遇到孔洞时应尽量绕过,不得截断,若须截断时,应与孔洞口加固环筋焊接锚固。9、装水试验:施工单位宜在钢筋砼框架的内外模板拆除后,未作防渗处理和回填土以前自行进行装水试验。试验段两端堵头的砌体强度达到80%以上才能进行装水试验。经装水24小时后,检验渗水情况,无明显湿润和渗漏迹象方为合格。10、检查井位于道路时,人孔与道路齐平,位于绿化带内时,人孔下缘需高出绿化带20cm,以利于防水。11、挖土方施工:(1)开工前根据测量放线所划定的线路进行清理,其中包括地表的积水、草皮、杂木、腐殖土、生活垃圾等。根据测量放线所划定的路基线路范围进行原地面以下0.3m的清表,将清除的表土合理的堆放。(2)在土方开挖前应做好截水沟,并根据土质情况做好防渗工作。(3)挖方前应根据地形条件,采用相应的施工机械设备,合理的选用开挖方法。挖土时应自上而下分层开挖,不得乱挖超挖,严禁掏洞开。施工过程中边坡渗出地下水时,应根据地下水渗出的位置、流量、流速等情况,按照有关施工规范规定修建地下排水设施。挖方区土方直接采用挖掘机开挖并装料,自卸车外运。(4)开挖完成后应将最底层的原地面碾压密实,其含水量应满足压实度要求的前提下,压实度大于或等于95%。12、填土方施工:(1)填筑前先用推土机对原地面进行表土的清除及平整。(2)填土施工前,将填方基底的积水、杂物等清理干净,再分层回填夯实,避免造成回填土面层整体不均匀沉降。回填土宜优先利用基槽中挖出的土,但不得含有有机杂质。使用前应过筛,其粒径不大于50mm,含水率应符合规定。填土区段全宽均匀布料,用推土机摊铺,每层松铺厚度控制在30cm,填层在纵向和横向大致平整,以保证压路机压轮表面能基本均匀接触层面进行压实,达到最佳碾压效果。(3)推土机摊铺平整的同时,对路肩进行施工压实,保证压路机进行压实时,压到路肩而不致滑坡。(4)基底回填表面必须平整,曲线圆顺,边线顺直,边坡坡面平顺稳定。13、标识牌(1)在施工入口及岔路口设置方向指示牌。(2)路口设置限速标志,在转角、视线不良地段设置警示装置或可视镜。(3)跨越道路施工设置警告标志,道路危险段设置安全警示标志,便道急弯、陡坡地段设置安全护栏和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14、河流节点穿越河流节点可根河道设计结果并结合现场条件调整路径或方案,设计方案及相关的河道施工围堰方案需报相关单位进行审查,审查通过后,方可实施,其工程量以业主、监理、审计现场核实为准。(二)施工注意事项(1)施工单位应仔细阅读图纸,注意避免漏设各种尺寸的预埋件。(2)施工前应报规划管理部门审批后实施,以确认电力线路、接口位置等。(3)施工前应落实相关管线保护、迁改、还建措施,以及现状沟渠等临时导流措施。(4)施工应按照有关施工规范进行,发现问题应及时提出,共同研究处理。(5)施工中,作好临时排水设施,严禁雨水浸泡基坑。(6)本隧道工程防水等级为二级,应严格按照《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的要求施工。(7)对穿越河道、道路等重要节点部位的施工,施工单位须制订专项施工方案论证,并报经业主、监理审批。(8)顶管施工前应作好施工组织设计,严禁在边坡边堆放材料及重型设备,若确实工程实施的需要,必须对所在区域进行边坡加固处理;(9)施工前,必须调查核实电力、电信、燃气、给水、排水等地下管线及桥墩、房基、电力铁塔等其它地下构筑物位置、高程等基本资料,若存在矛盾或其它实施障碍,应在正式开工前提出并解决。若在施工期间出现因前期调查不清而未提前解决的实施障碍,由施工方负责解决方案,并经设计人员审核。(10)本设计排管管顶的标高均以道路中线道路标高覆土0.7米以下,本图道路设计标高仅做参考,施工单位应核对道路设计实际高程后方可施工,且注意各专业的配合与衔接。(11)施工应按照有关施工规范进行,发现问题应及时提出,共同研究处理。(三)电缆保护的工艺规范及施工要点:(一)电缆及接头一般保护:1.主材包括自粘带、扎带、防水密封胶带、防火绝缘板、双壁防火波纹管(S1阻燃级)、镀锌钢板、防火涂料等,具体所需材料以审定施工方案为准。2.保护距离:以通道破除结束位置为基点,电缆向两侧分别延伸3~5米属于保护范围。3.线缆整理:对沟内电缆及电力通信光缆进行搬迁整理,清理线缆上的泥土、杂物等,检查电缆外护套是否存在破损、变形等情况;若存在破损的应先采用绝缘胶带进行修复或更换电缆。4.移动电缆应调查该电缆的历史记录,由有经验的施工人员在专人统一指挥下进行,施工人员应均匀的分布在电缆的外侧听从指挥共同用力搬动,不得参差不齐,造成电缆承受扭力,禁止使用机械牵引。5.搬迁段若遇中间接头,应检查防火防爆接头盒运行工况,接头没有固定支撑架或未安装接头盒的应予以更换或新装,确保在平行搬动过程中避免中间接头受到扭力及错动。6.电缆接头应采用防火涂料进行表面阻燃处理,即在接头及其两侧2-3米和相邻电缆及电力通信光缆上涂刷防火涂料,涂料总厚度为0.9-1.0mm。对经评估移动电缆安全风险较高的,应采取停电移动。7.线缆包裹:采用Φ200双壁防火波纹管(S1阻燃级)对电缆及电力通信光缆进行包裹,防止移动过程损伤绝缘。波纹管单边破开后对带电电缆逐一包裹并用绑扎带间隔30cm绑扎。电力通信光缆采取独立保护方式同步实施,整理过程应避免电缆、光缆相互缠绕。8.针对电缆在地面放置保护且临近施工现场有注浆作业的还需在波纹管外绕包自粘带,搭接宽度为带宽的1/3。9.凡动火作业临近的电缆上,应对电缆采取防火毯包裹等措施进行保护。10.电缆保护范围外通道口应采用防火墙(或砖砌隔墙)密封,并视现场通道风险等级情况安装防盗监控措施。11.电缆保护盒:选用材质5mm镀锌钢板制作成U型保护盒对电缆进行二次保护,保护盒尺寸采用1米×0.6米×0.4米(根据实际情况尺寸可调整),保护盒之间采用螺栓连接,原则上电缆回数大于2回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对保护盒进行分层,层与层之间用防火隔板(2000mm×1000mm×10mm)隔开,防火隔板技术指标按《高压电缆及通道防火技术规范》要求执行。保护盒应按要求设置接地,接地电阻不大于5Ω。12保护施工结束后,施工单位应通知产权单位对保护工作进行全面验收检查,符合保护规范要求后,清理施工现场,阶段性工作结束。(二)电缆及通道悬吊保护1.电力电缆悬吊保护前,须先进行电力电缆本体保护。2.保护盒悬吊:对施工作业会造成电缆悬空的,需采用桁架对保护盒进行悬吊。选用10#槽钢作为承重底座,≧Φ10mm螺纹钢作为吊绳,悬吊点间距不大于1.5米,螺纹钢连接处采用螺栓连接,刚性固定。悬吊需提前按照设计要求浇混凝土墩柱。3.电缆沿线支架上应悬挂或喷涂安全标识,如“高压危险”警示标牌,设置间距不大于10米;钢桁架、槽盒等部件外表面宜采用黑黄相间的颜色,起到警示作用。4.采用通道整体悬吊时,在适当位置应设置沉降或位移监测仪(点);根据需要装设震动报警装置,视现场情况在悬吊架两侧可装设视频监视器。5.通道接地系统在悬吊保护期间应保持完整性,不受破坏。6.电力通道恢复时应开展防水及结构等检查,对防水有破坏的应及时恢复。7.施工期间,应派专职人员对已保护电缆进行24小时巡查,如有异常,应会同相关部门及时处理,确保施工期间电缆的安全运行。8.悬吊保护施工结束后,施工单位应通知产权单位中心对保护工作进行全面验收检查,符合保护规范要求后,清理施工现场,阶段性工作结束。(三)通道及附属设施破除1.施工前必须查勘电缆通道走向,特别需要探明排管路径,并在施工范围明确标注。2.剔除排管作业前,需用厚度≥5mm、长度500mm~1000mm钢管(管径可根据现场排管内径选取)钢管进行对剖,加工制作成"C"型,钢管对剖后应打磨光滑无毛刺,避免损伤电缆,伸入排管内盖住电缆后,采用人工或者机械踢打作业的方式破除排管,破除时应从井口连接处开始施工,边施工,边保护,保护采用分段套管的方式,即破除一段,套管保护一段,严禁从中段开始施工。保护钢管的内径应略大于电缆外径,能较容易伸入排管内盖住电缆。钢管应自由平顺伸入排管,严禁采用外力敲打灌入。3.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