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优质导学案(教师版)_第1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优质导学案(教师版)_第2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优质导学案(教师版)_第3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优质导学案(教师版)_第4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优质导学案(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廉颇蔺相如列传-优质导学案(教师版)廉颇蔺相如列传-优质导学案(教师版)16/16PAGE16廉颇蔺相如列传-优质导学案(教师版)廉颇蔺相如列传-优质导学案(教师版)《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培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2.培养分析综合及鉴赏评价的能力,鉴赏《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学习重点】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易幸负谢请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见于而乃因以且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学习难点】1.难翻译的句子2.刻画人物的手法3.对廉蔺的评价【学习用时】:4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熟悉《史记》有关知识2.熟读课文,了解大意。3.梳理课文第1、2段文言知识【学习重难点】熟读课文,了解大意。【学法指导】1.《史记》有关知识以练习形式进行补充。2.梳理课文第1、2段文言知识。分小组学习。一人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3.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学习过程】课前预习作家作品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主要作品是《史记》。《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记载了上起__黄帝_____,下至汉武帝时当代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年的历史。分8书、10表、12本纪,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0余万字。《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补充这篇课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传全文记叙了战国时代赵国的四个重要人物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的事迹。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集中描写了蔺相如,对廉颇也作了生动的记述。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国内部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给下列字注音蔺()袒()瑕()睨()镬()渑()缶()驽()刎()倨()佯狂()列观()奉璧往使()缪贤舍人()从者衣褐()引车避匿()臣等不肖()卒相与欢()学法指导:语音重在平时积累,遇到生僻字要勤查词典,在记忆时要音﹑形﹑义结合一起识记。整体感知课文(1)请同学们读熟文章,并在每段前标注一个数字序号,课文共21段。(2)思考:本文写了哪几件历史事件?找出每一事件在文中的起止段落。明确:完璧归赵(2-13)渑池之会(14-16)负荆请罪(17-21)具体学习课文第1-2段(1)请同学们先一起朗读1、2两段,并思考:这两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这两段的作用是什么?明确:开头简介廉、蔺二人地位、威望的巨大差异,为二人矛盾伏笔。(2)讨论:有人说,“蔺相如者,赵人也,为宦者令缪贤舍人”一句可删。试据文章布局的道理给予反驳。分析:不可删的理由有二:①本文是一篇”合传”,廉蔺二人,一将一相,相互配合,对维护赵国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按《史记》体例,在传记开头将二人并提,表明二人的事业是密不可分的。②这样开头既突出了廉颇的战功,又突出了蔺相如的出身低微,可使读者了解缪贤举贤、赵王破格提拔、廉颇”宣言”而后”负荆”的深刻意义。(3)、请同学们自我完成以下题目,老师检查。①解释下列重点字词廉颇为赵将(为:担任)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凭借,介词;闻:闻名,动词)为赵宦者令繆贤舍人。(为:是)②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这些句子的句式特点。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蔺相如者,赵人也。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4)、请同学们再来读这两段,并通过刚才的学习加深对这两段内容的理解。四、课外作业请同学们预习第二课时内容。第二课时【学习目标】梳理课文第3~13段文言知识【学习重难点】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学法指导】分小组学习。成员轮流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4.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学习过程】一、请同学们一起来阅读3-13段,阅读的同时,整体上熟知课文内容。二、请同学们先完成下列学习内容。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1)燕王私握臣手(2)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

2、通假字

(1)、可予不(不:通“否”)

(2)、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

(3)、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3、一词多义

(1)、负:①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②秦贪,负其强(凭借,倚仗)

③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2)、以: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

②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

③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

(3)、见: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4)、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5)、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7)、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动,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拉)

4、词类活用

(1)、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担负,使……承担)

(2)、臣请完璧归赵(完:使……完好无缺)

(3)、乃前曰(前:名作动,上前)

(4)、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5)、间至赵矣(间jiàn:名作状,从小路)

(6)、卒廷见相如(廷:名作状,在朝堂上)

(7)、毕礼而归之(毕、归:使……完毕、使……回去)

(8)、左右欲刃相如(刃:名作动,杀)

(9)、相如奉西入秦(西:名作状,向西)

(10)、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形作动,尊敬)

(11)、大王必欲急臣(急: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

(12)、乃使其从者衣褐(衣yì:名作动,穿上)

(13)、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5、古今异义的词

(1)、请指示王古义:指给人看今义:上对下的说明

(2)、未尝有坚明约束者古义:条约

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3)、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古义:得到惩处今义:冒犯

6、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省略句)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判断句)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

(4)、得罪于大王(状语后置。于大王得罪)

(5)、不如因(之)而厚遇之。(省略句)

(6)、使不辱于诸侯。(状语后置。使不于诸侯辱)

三、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

[明确]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三难”:秦王求璧,贪婪霸道,一难赵王。面对秦王的易成求璧,赵国君臣深感“矛”或“勿予”两难,才有“求人”报秦之议,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相如入秦之行。虎狼之秦易城求璧,城意少而诈骗多,赵王为难,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锐,愈能显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勇。

(2)讨论: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

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献璧之后,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章台接见,美人相伴,狂呼万岁,君臣上下,没有一点迎见外臣的礼貌和城意,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玉,然后,对比赵王“修敬”和“秦王”倨傲,面责秦王无理无偿,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有“辞谢”割城。

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向秦王考虑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条件,于是相如采取断然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彻底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3)、本文第7段已将”完璧归赵”故事叙述完毕,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这两句话?提示:这两句话在全文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揭露了秦王“以城易璧”的骗局,肯定了赵国反欺骗斗争的胜利,从另一侧面也反映了蔺相如的智谋和勇敢;再一方面又暗示秦王恼羞成怒,导致了下一步会对赵国采取军事行动,由此过渡到下文。四、布置作业预习课文第14-16段第三课时【学习目标】梳理课文第14-16段文言知识【学习重难点】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学法指导】分小组学习。成员轮流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4.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学习过程】一、请同学们一起来阅读4-16段,阅读的同时,整体上熟知课文内容。二、请同学们先完成下列学习内容。(1)欲与王为好(为好:结好。)(2)廉颇、蔺相如计(计:商议。)(3)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诀:辞别,告别。)(4)度道里会遇之礼毕(度:估计)(5)秦御史前书(前:名词作状语,上前。)(6)于是相如前进缶(前:名词作状语,向前)(7)左右欲刃相如(刃:名作动,杀)(8)左右皆靡(靡:倒退,吓倒)(9)于是秦王不怿(怿:高兴)(10)秦王为赵王击缶(为:替、给)(11)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以:用;为:替、给;寿:名词作动词,向人敬酒或献礼)三、句式归纳

1、请奉盆缶(于)秦王。(状语后置。请于秦王奉盆缶)

2、遂与秦王会(于)渑池。(省略句)四、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1)思考:“渑池之会”在记载会场情况时,分别怎样描写秦赵御史的/表现了双方怎样的心态智谋?

[明确]记载会场情况时,秦御史“前书曰”``````,而赵御史却是蔺相如“顾召”而书的,只待赵王一鼓瑟,秦御史立即上前大书一笔,借以羞辱赵国,而当蔺相如反击成功,需要记载时,却“顾召”赵御史。“顾召”即回头招呼。可见,赵王君臣在秦国君臣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一筹莫展,目瞪口呆,甚至到了该记载时,赵御史尚在云里雾中,须待相如回头招呼才恍然大悟。此外,“顾召”也同“前书”构成了三层对比:一是秦赵双方对比,秦蓄谋已久,奸诈阴险,赵呆若木鸡,不知所措;二是蔺相如与赵君臣对比,赵君臣手足无措,怯懦无能,蔺相如有胆有识,智勇拔俗;三是蔺相如与秦君臣对比,秦君臣傲慢霸道,蔺相如有理有节,士可杀不可辱。

(2)思考:“渑池之会”在记载秦赵君王会见,以乐助兴的内容上各用了什么字?有怎样的不同?

[明确]在记载内容上,秦御史着一“令”字,蔺相如则用一“为(wèi)”字,“令”者,威逼也,不得不为;秦国君臣依靠其强力威压,逼迫赵王就范,置赵王于优伶之地,不禁沾沾自喜赵王几近优伶,顔面丢尽!“为”者,替也,给也,非为威逼,主动请击也,非为人请,自愿为之也。蔺相如挽狂澜于既倒,反令秦王击缶,缶乃市井盛酒浆之容器,其为乐器则为劣等,秦王无奈,击缶助兴,无地自容!两个动词,意蕴丰富,一个是鼓瑟,一个是击缶;一个是被逼无奈,一个是死皮赖脸要献丑,秦国君臣满盘皆输!

五、布置下节课的预习1、一词多义

负:①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②秦贪,负其强(凭借,倚仗)

③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不过)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动,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动,掉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动,拉开弓)

2、词类活用

(1)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2)为刎颈之交(交:动作名,朋友)

(3)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形作动,宽待)3、古今异义的词

(廉颇宣言曰)古义:扬言

今义:宣告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

今义:鄙卑下贱

4、思考:“负荆请罪”这则故事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绘人物形象?第四课时【学习目标】1.梳理课文第17~21段文言知识2.鉴赏《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学习重难点】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学法指导】分小组学习。成员轮流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4.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学习过程】一、梳理课文第17~21段文言知识,扩充预习内容翻译下面句子1、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3、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二、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1):“负荆请罪”这则故事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绘人物形象?

[明确]

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可以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性格更加鲜明突出。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駣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这时,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蔺相如的见识卓尔不凡,超人一等。

(2)、为了告诉读者廉颇是怎样一个人,作者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突出形象特征?可以根据蔺廉交欢这段故事分析。提示:个性化语言描写——妄自尊大,胸襟狭隘。对比手法(蔺廉性格对比;廉对蔺态度的前后对比)——性格坦率,忠心爱国,勇于改错。(3)、本文叙述了蔺相如那几件事,突出了蔺相如那些品质特征?完璧归赵——足智多谋,英勇不屈,不畏强暴。渑池会——反应机敏,蔑视权贵,毫不妥协,置生死于度外。廉蔺交欢——隐忍谦让,宽宏大度,以国为重,不计私仇。[提高班练习]一、基础部分1.下列加点的字在该句中音、形、义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舍(shě安置住宿)相如广成传舍(shè馆舍)②臣愿奉(fénɡ带着)璧往使③秦王竟(jìnɡ完毕)酒④可予不(fǒu同“否”)⑤吾羞,不忍为(wéi在,介词)之下⑥瑕疵(xiácī)⑦佯(yánɡ假装)为⑧汤镬(huò大锅)⑨琴瑟(sè)⑩刎颈(wěnjìnɡ)A.①②④⑦⑧B.③⑤⑧⑨⑩C.④⑥⑦⑧⑨D.②③⑤⑥⑩答案:C2.下列加点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宁许以负秦曲②大王必欲急臣③舍相如广成传舍④乃使其从者衣褐⑤故令人持璧间至赵矣⑥卒廷见相如⑦毕礼而归之⑧于是相如前进缶⑨且庸人尚羞之⑩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A.①②⑦/③⑤⑩/④⑥⑧/⑨B.①②⑦/③④/⑤⑥⑧⑩/⑨C.①②⑨/④⑧⑩/③⑤⑥/⑦D.①/②⑦⑨/③④⑥/⑤⑧⑩答案:B3.下面句子中的“者”字前后的内容之间的关系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B.廉颇者,赵之良将也。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答案:B二、阅读部分(32分)(一)阅读下文,完成7—11题。(15分,每小题3分)(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任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煌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4.对文段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妻不下纴:指妻子不从织机上下来迎接。B.式于廊庙之内:式,用;廊庙,指朝廷。C.未战一士:没有让一个士兵去打仗。D.使赵大重:使赵国的国力强大起来。答案:D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形容枯槁B.简练以为揣摩C.山东之国D.嫂蛇行匍匐答案:D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苏秦合纵成功的一组是()①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②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③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④式于政,不式于勇⑤转毂连骑,炫煌于道⑥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A.①③⑤B.②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答案:B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秦耗尽资用,游说秦王没有成功,狼狈还家,受到家人蔑视。B.苏秦不怕失败,发奋读书,刻苦钻研,充满自信,终于成功。C.苏秦游说赵王,受到重用,一时间合纵策略遍行于天下诸侯各国。D.苏秦衣锦还乡,家人大事欢迎,他嫂子前倨后恭最让人觉得好笑。答案:C(二)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10分,每小题2分)建陵侯卫绾者,代大陵人也。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文帝且崩时,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及文帝崩,景帝立,岁余不诮呵绾,绾日以谨力。景帝幸上林,诏中郎将参乘,还而问曰:“君知所以得参乘乎?”绾曰:“臣从车士幸得以功次迁为中郎将,不自知也。”上问:“吾为太子时召君,君不肯来,何也?”对曰:“死罪,实病。”上赐之剑。绾曰:“先帝赐臣剑凡六,剑,不敢奉诏。”上曰:“剑,人之所施易,独至今乎?”绾曰:“具在。”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有功,常让他将。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乃拜绾为河间王太傅。吴楚反,诏绾为将,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拜为中尉。三岁,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其明年,上废太子,诛栗卿之属。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巳,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五岁,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然自初官以至丞相,终无可言。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为丞相三岁,景帝崩,武帝立。建元年中,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其后绾卒,子信代,坐酬金失侯。(节选自《史记•万石张叔列传》)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功次迁为中郎将次:依次。B.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属:通“嘱”。C.常让他将让:责备。D.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相:辅佐。答案:C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召上左右饮B.而绾称病不行C.上以为廉D.而君不任职答案:C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卫绾“醇谨敦厚”的一组是()①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②有功,常让他将③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④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⑤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⑥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⑤⑥D.③④⑥答案:A11.以下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卫绾历任文、景、武三朝,为人醇厚谨慎。文帝时,有一次太子孝景召请文帝左右近臣饮,卫绾借口生病推辞。B.景帝即位后,一年多的时间对卫绾不闻不问,卫绾却一天比一天谨慎。景帝曾想赐给卫绾一把剑,被卫绾回绝。卫绾不与人争功。景帝认为他廉洁忠诚,后因平叛有功而得以提升,后来因为军功而被封为建陵侯。C.卫绾曾做太子太傅,后来代替桃侯舍做了丞相,他在朝廷上奏事,但举职分内例行的事上奏,不别有所议论,自从他开始做官以至于位居丞相,终究无所建树,亦无过错。D.武帝即位后,丞相卫绾因在景帝卧病时曾滥杀无辜而被免去了官职。答案:D[基础班练习]一、基础部分1.下列加点的字在该句中音、形、义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舍(shě安置住宿)相如广成传舍(shè馆舍)②臣愿奉(fénɡ带着)璧往使③秦王竟(jìnɡ完毕)酒④可予不(fǒu同“否”)⑤吾羞,不忍为(wéi在,介词)之下⑥瑕疵(xiácī)⑦佯(yánɡ假装)为⑧汤镬(huò大锅)⑨琴瑟(sè)⑩刎颈(wěnjìnɡ)A.①②④⑦⑧B.③⑤⑧⑨⑩C.④⑥⑦⑧⑨D.②③⑤⑥⑩答案:C2.下列加点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宁许以负秦曲②大王必欲急臣③舍相如广成传舍④乃使其从者衣褐⑤故令人持璧间至赵矣⑥卒廷见相如⑦毕礼而归之⑧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