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4.初步探究浮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事例了解浮力,从而引出浮力的概念;2.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3.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通过对生活、生产中浮力的了解,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3.培养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得出物理规律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大量经验事实,认识浮力的存在;2.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难点:运用实验和分析的方法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三、教学方法演示法,实验法、归纳总结法、探究法,分析法四、教学用具教师:饮料瓶、生鸡蛋、水、水槽、大烧杯、食盐、玻璃杯、标有刻度的圆柱体、弹簧测力计学生:烧杯、水、弹簧测力计、圆柱体(上标有等距离的格)五、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观察竹排、轮船、汽艇等图片,通过二力平衡的分析引入浮力的概念。接着话锋一转,浸没到水中的物体会不会受到浮力的作用?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发现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也受到一个向上的浮力,让学生对浮力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同时学习到一种测量浮力的方法。2、浸没到液体中的物体为什么会受到浮力。利用对浸没在液体中的正方体几个面的压强、压力大小的分析,发现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而这两者的压力差正物是体受到的向上的浮力。3、实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一:猜想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饮料瓶、生鸡蛋、水、水槽、大烧杯、食盐、玻璃杯实验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标有刻度的圆柱体、烧杯、弹簧测力计、水、食盐、玻璃棒实验分为四个环节:第一环节(实验一):发现探究做出猜想第二环节(实验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第三环节:交流评价得出结论第四环节:学以致用当堂训练第一环节(实验一):发现探究做出猜想实验一:猜想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步骤1:缓慢将空饮料瓶按压入水中,感受浮力变化图1:逐渐压入水中的饮料瓶步骤2:鸡蛋上浮实验,将鸡蛋放入清水中,发现鸡蛋下沉,向水中加入实验并缓慢搅拌,发现鸡蛋上浮图2:鸡蛋上浮通过实验一引导学生得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部分学生会得出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为物体所处的深度和液体的密度,此处先不予以反驳,留待实验二解决)第二环节(实验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实验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步骤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圆柱体的重力步骤2:将圆柱体放入水中,记录液面对准三条刻度线及完全浸入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步骤3:圆柱体完全浸入水中后在不同深度观察测力计的示数(此时可反驳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深度有关)步骤4:将圆柱体完全浸入盐水中后在不同深度观察测力计的示数图3:不同位置弹簧测力计示数表1:浮力记录表格位置重力(N)测力计示数(N)浮力(N)11.41.21.00.80.60.20.40.60.81.0231.64盐水中第三环节:交流评价得出结论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交流讨论,分析其实验二得出的数据。讨论结束后选取几名同学,将其组内的结论展示给同学们,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改正某些不妥的实验结论表达,培养学生对实验结论表达的严谨性。第四环节:学以致用当堂训练根据记忆遗忘曲线,记忆的遗忘总是先快后慢,因此当堂训练能够对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因此我会选取几道历年中考或一模考试中常考常错且贴近学生生活的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六、板书设计1、浮力:定义、符号、方向2、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3、浮力的影响因素: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液体的密度学情分析《浮力》一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一节的学习内容,是力学一块的内容。前面已经学习了第七章力,第八章运动和力,第九章压强。已经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掌握了二力平衡

的条件,第九章液体压强的知识也已经为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创造了条件,而控制变量法在探究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和探究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中也已经掌握,因此,从知识结构上看,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探究浮力的知识基础。从生活经验方面,学生一定接触过一些浮力现象,比如,乒乓球会浮在水面上,洗澡的时候会感觉受到一个向上的力,也会把这样的力叫做浮力,看上去对浮力的存在并不陌生。然而,学生虽然认同漂浮的物体会受到向上的浮力,在引导下也会认同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但是如何来证明下沉的物体受到了浮力的作用,还是有一点难度的。对于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更是不知如何下手。如果不是给予一定的启发追问,学生很难考虑到与液体压强的联系。特别是关于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的猜想,学生可能无法下手,根据生活经验,密度小的木块会漂浮在水面上,他们可能会猜想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甚至猜想与物体重力、体积的关系,而猜想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及物体浸入液体中体积的大小有关会有一定的难度,应该用演示实验来启发学生的猜想。如果说猜想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对于学生来说已经很困难了,那么对于猜想的验证可能就更困难了,虽然他们能够利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多变量问题,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就验证浮力大小与深度或体

积的关系的操作就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当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变化时可能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也同时发生变化,这一点学生可能会忽视,或者不知道如何去控制另一个变量,这必须经过教师的启发,学生进行辨析改进。先让学生探究浮力与深度的关系,比较简单,化解难点,对下一步探究与进入液体的体积的关系扫清了障碍。如果学生猜想与物体的重力、体积、密度有关,那么应将三个因素简化成两个因为这三个量是有一定关系的。总之,这一节的学习,对学生的思维是一种考验,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考验。教学反思:反思《浮力》的教学过程以及各位同仁的评课意见,自认为这节课虽然比较成功,基本上按照课前的设计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教学效果也很明显,但不足之处也在所难免,在今后的教学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还真不少,简记如下:一是自认为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1、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整堂课的教学氛围很活跃,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体现。2、学生充分地动口、动脑、动手,主体地位得到了落实,真正将课堂交给了学生,教师仅仅是一个引导者,并非课堂的“主宰”。3、教学设计合理,知识结构严谨,讲解清晰。4、教学过程中注重了课堂生成,善于根据课堂生成的问题即使灵活地调整教学,机智地解决一些课堂上的“突发事件”。5、注重了学法指导,讲学习方法和物理研究方法贯穿于分分秒秒的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知识和学习方法。6、体现了“优化课堂,提高课效”的活动理念,课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教学效果也很明显。7、改变了传统的“复习——新课——练习”的教学模式,大胆改革和创新,运用了更新的“创境激趣,设疑引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深化,渗透方法——拓展延伸,迁移应用——反馈矫,正引向生活”教学模式,优化了课堂,提高了课效。8、运用了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关注了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做到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机结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巧妙二、不足之处:1、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沉的橡皮泥团浮起来,再比较过程前后的不变量和变化量,目的是想让学生找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可是,由于泥团,很多同学再将它捏成碗状或船形时,又增加了橡皮泥,是实验没有很好的控制变量,只是后面大多数同学认为,橡皮泥下沉时排开的水多些,我又不得不去演示这一过程。浮力的方向时,我仅从学生自己理解的“使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将物体托起来了,所以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运用。素有关时,我让学生想办法使下太小过程中2、在理解没有进一步从平衡力的角度分析,使学生更准确的知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三、再教设想根据上面提到的不足,下次再上这一内容时,我会事先提醒学生橡皮泥团应该稍大些,而且让它浮起来时,只能用原来的橡皮泥。而在分析浮力的方向时,直接从平衡力的角度进行分析。我相信,在各位同仁的热情帮助下,我的物理教学水平一定会逐步提高的,我们学校的物理教学质量也会“芝麻开花节节高”。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生活经验和小学自然课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它的实用性,由于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船舶工业、农业上的盐水选种,气象上的探空气球、军事上的潜水艇等等。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也是初中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因此把这块内容放在初中,并要求一次性过关,高中教学中不再重复。现行教材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大面积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的需要考虑,把浮力的内容放到初二下学期教材中,先通过生活的经验和已有的液体压强、二力平衡等知识学习认识浮力,再通过实验方法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再运用演绎方法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最后介绍浮沉条件的应用使所学知识具体化,这种处理方式比较符合初中学生的认识规律。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一、试题主要特点本次测试注重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关注了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考察了运用所学物理知识简单分析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