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GDW11184-2014配电自动化规划设计技术导则_第1页
Q/GDW11184-2014配电自动化规划设计技术导则_第2页
Q/GDW11184-2014配电自动化规划设计技术导则_第3页
Q/GDW11184-2014配电自动化规划设计技术导则_第4页
Q/GDW11184-2014配电自动化规划设计技术导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Q/GDW11184—2014配电自动化规划设计技术导则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低压配电网配电自动化规划设计的技术原则。本标准用于指导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域内配电自动化规划设计的有关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DL/T634远动设备及系统DL/T1169电力调度消息邮件传输规范DL/T1170电力调度工作流程描述规范DL/T1171电网设备通用数据模型命名规范DL/T1230电力系统图形描述规范DL/T1232电力系统动态消息编码规范DL/T1233电力系统简单服务接口规范Q/GDW215电力系统数据标记语言-E语言规范Q/GDW382配电自动化技术导则Q/GDW513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功能规范Q/GDW514配电自动化终端/子站功能规范Q/GDW625配电自动化建设改造标准化设计技术规定Q/GDW1738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第5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IEC61968电力企业应用集成配电管理的系统接口(ApplicationIntegrationatElectricUtilities-SystemInterfacesforDistributionManagement)IEC61970能量管理系统应用程序接口(EnergyManagementSystemApplicationProgramInterface)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3.1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1配电自动化distributionautomation以一次网架和设备为基础,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及通信等技术,实现对配电网的监测与控制,并通过与相关应用系统的信息集成,实现配电系统的科学管理。〔Q/GDW382,定义3.1.1〕3.1.2配电自动化系统distributionautomationsystem实现配电网运行监视和控制的自动化系统,具备配电SCADA(supervisorycontrolanddataacquisition)、故障处理、分析应用及与相关应用系统互连等功能,主要由配电自动化系统主站、配电自动化系统子站(可1

Q/GDW11184—2013选)、配电自动化终端和通信网络等部分组成。〔Q/GDW382,定义3.1.2〕3.1.3配电自动化系统主站masterstationofdistributionautomationsystem即配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简称配电主站,主要实现配电网数据采集与监控等基本功能和分析应用等扩展功能,为配网调度、配电生产及规划设计等方面服务。〔Q/GDW382,定义3.1.3〕3.1.4配电自动化终端remoteterminalunitofdistributionautomation配电自动化终端(简称配电终端)是安装在配电网的各种远方监测、控制单元的总称,完成数据采集、控制、通信等功能。〔Q/GDW382,定义3.1.4〕3.1.5配电自动化系统子站slavestationofdistributionautomationsystem配电自动化系统子站(简称配电子站),是配电主站与配电终端之间的中间层,实现所辖范围内的信息汇集、处理、通信监视等功能。〔Q/GDW382,定义3.1.5〕3.1.6配电SCADAdistributionSCADA也称DSCADA,是指配电主站通过人机交互,实现配电网的运行监视和远方控制等最基本的功能,为配电网调度运行和生产指挥提供服务。〔Q/GDW382,定义3.1.6〕3.1.7馈线自动化feederautomation利用自动化装置或系统,监视配电网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配电网故障,进行故障定位,自动或半自动隔离故障区域,恢复对非故障区域的供电。〔Q/GDW382,定义3.1.7〕3.1.8配电通信网distributioncommunicationnetwork承载110kV及以下配电业务,由终端业务节点接口到骨干通信网下联接口之间一系列传送实体(如线路设施和通信设备等)组成,具有多业务承载、信息传送、网管等功能的通信网络。3.1.9信息交互informationinteractive以IEC61968标准为依据,对相关系统间的信息进行交换,实现信息共享。〔Q/GDW382,定义3.1.8〕3.1.10信息交换总线informationexchangebus遵循IEC61968标准、基于消息机制的中间件平台,支持安全跨区信息传输和服务。〔Q/GDW382,定义3.1.9〕3.1.11故障处理FDIR(faultdetection,isolationandservicerestoration)故障处理过程可包括:故障定位、故障区域隔离、非故障区域恢复供电、返回正常运行方式。3.1.12馈线终端feederterminalunit-FTU2

Q/GDW11184—2014安装在配电网馈线回路的柱上等处的配电终端,按照功能分为“三遥”终端和“二遥”终端,其中“二遥”终端又可分为基本型终端、标准型终端和动作型终端。〔Q/GDW514,定义3.1.2〕3.1.13站所终端distributionterminalunit-DTU安装在配电网馈线回路的开关站、配电室、环网柜、箱式变电站等处的配电终端,按照功能分为“三遥”终端和“二遥”终端,其中“二遥”终端又可分为标准型终端和动作型终端。〔Q/GDW514,定义3.1.3〕3.1.14基本型二遥终端basicmonitoringterminal用于采集或接收由故障指示器发出的线路故障信息,并具备故障报警信息上传功能的配电终端。〔Q/GDW514,定义3.1.4〕3.1.15标准型二遥终端standardmonitoringterminal用于配电线路遥测、遥信及故障信息的监测,实现本地报警,并具备报警信息上传功能的配电终端。〔Q/GDW514,定义3.1.5〕3.1.16动作型二遥终端actiontypemonitoringterminal用于配电线路遥测、遥信及故障信息的监测,并能实现就地故障自动隔离与动作信息主动上传的配电终端。〔Q/GDW514,定义3.1.6〕3.1.17配变终端transformerterminalunit-TTU用于配电变压器的各种运行参数的监视、测量的配电终端。〔Q/GDW514,定义3.1.7〕3.1.18故障监测方式faultmonitoringmode采用二遥终端采集、上传线路故障信息,实现对配电线路的故障定位。3.1.19配电自动化覆盖率distributionautomationcoveragerate区域内配置终端的中压线路条数占该区域中压线路总条数的比例,记作DAR-1。配电自动化覆盖率=区域内配置终端的中压线路条数100%区域中压线路总条数若考虑线路的终端配置要求,则定义为配电自动化有效覆盖率,记作DAR-2。配电自动化有效覆盖率=区域内符合终端配置要求的中压线路条数100%区域中压线路总条数3.2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二遥遥信、遥测三遥遥信、遥测、遥控DAS配电自动化系统(DistributionAutomationSystem)数据采集与监控(SupervisoryControlAndDataAcquisition)SCADA3Q/GDW11184—2013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PMSTMSFA设备(资产)运维精益管理系统(ProductionManagementSystem)通信管理系统(TelecommunicationManagementSystem)馈线自动化(FeederAutomation)xPONAPNVPNFTUDTUTTU无源光网络(PassiveOpticalNetwork)接入点域名(AccessPointName)虚拟专用网络(VirtualPrivateNetwork)馈线终端(FeederTerminalUnit)站所终端(DistributionTerminalUnit)配变终端(TransformerTerminalUnit)4总则4.1配电自动化建设应以一次网架和设备为基础,运用计算机、信息与通信等技术,实现对配电网的实时监视与运行控制,为配电管理系统提供实时数据支撑。通过快速故障处理,提高供电可靠性;通过优化运行方式,改善供电质量、提升电网运营效率和效益。4.2配电自动化系统主要由主站、配电终端和通信网络组成,通过采集中低压配电网设备运行实时、准实时数据,贯通高压配电网和低压配电网的电气连接拓扑,融合配电网相关系统业务信息,支撑配电网的调度运行、故障抢、修生产指挥、设备检修、规划设计等业务的精益化管理。配电自动化系统架构图见附录A。4.3规划设计基本原则4.3.1配电自动化规划设计应遵循经济实用、标准设计、差异区分、资源共享、同步建设的原则,并满足安全防护要求。4.3.2经济实用原则。配电自动化规划设计应根据不同类型供电区域的供电可靠性需求,采取差异化技术策略,避免因配电自动化建设造成电网频繁改造,注重系统功能实用性,结合配网发展有序投资,充分体现配电自动化建设应用的投资效益。4.3.3标准设计原则。配电自动化规划设计应遵循配电自动化技术标准体系,配电网一、二次设备应依据接口标准设计,配电自动化系统设计的图形、模型、流程等应遵循4.3.4差异区分原则。根据城市规模、可靠性需求、配电网目标网架等情况,合理选择不同类型供电区域的故障处理模式、主站建设规模、配电终端配置方式、通信建设模式、数据采集节点及配电终端数量。4.3.5资源共享原则。配电自动化规划设计应遵循数据源端唯一、信息全局共享的原则,利用现有的调国标、行标、企标等相关技术标准。度自动化系统、设备(资产)运维精益管理系统、电网GIS平台、营销业务系统等相关系统,通过系统间的标准化信息交互,实现配电自动化系统网络接线图、电气拓扑模型和支持电网运行的静、动态数据共享。4.3.6规划建设同步原则。配电网规划设计与建设改造应同步考虑配电自动化建设需求,配电终端、通信系统应与配电网实现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对于新建电网,配电自动化规划区域内的一次设备选型应一步到位,避免因配电自动化实施带来的后续改造和更换。对于已建成电网,配电自动化规划区域内不适应配电自动化要求的,应在配电网一次网架设备规划中统筹考虑。4.3.7安全防护要求。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应满足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第5号令以及公司关于中低压配电网安全防护的相关规定,落实“安全分区、网络专用、横向隔离、纵向认证”总体要求,并对控制指令使用基于非对称密钥的单向认证加密技术进行安全防护。5协调性要求5.1配电自动化建设应与配电网一次网架、设备相适应,在一次网架设备的基础上,根据供电可靠性需求合理配置配电自动化方案。4

Q/GDW11184—20145.2配电网一次设备新建、改造时应同步考虑配电终端、通信等二次需求,配电自动化规划区域内的一次设备如柱上开关、环网柜、配电站等建设改造时应考虑自动化设备安装位置、供电电源、电操机构、测量控制回路、通信通道等,同时应考虑通风、散热、防潮、防凝露等要求。5.3配电网建设、改造工程中涉及电缆沟道、管井建设改造及市政管道建设时应一并考虑光缆通信需求,同步建设或预留光缆敷设资源,并考虑敷设防护要求;排管敷设时应预留专用的管孔资源。5.4对能够实现继电保护配合的分支线开关、长线路后段开关等,可配置为断路器型开关,并配置具有继电保护功能的配电终端,快速切除故障。5.5在用户产权分界点可安装自动隔离用户内部故障的开关设备,视需要配置“二遥”或“三遥”终端。5.6配电自动化主站应与一次、二次系统同步规划与设计,考虑未来5-15年的发展需求,确定主站建设规模和功能。5.7电流互感器的配置应满足数据监测、继电保护和故障信息采集的需要。电压互感器的配置应满足数据监测和开关电动操作机构、配电终端及通信设备供电电源的需要,并满足停电时故障隔离遥控操作的不间断供电要求。户外环境温度对蓄电池使用寿命影响较大的地区,或停电后无需遥控操作的场合,可选用超级电容器等储能方式。5.8配电自动化系统与PMS、电网GIS平台、营销95598系统等其他信息系统之间应统筹规划,满足信息交互要求,为配电网全过程管理提供技术支撑。配电自动化系统可用于配电网可视化、供电区域划分、空间负荷预测、线路及配变容量裕度等计算分析,指导用电客户、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等有序接入,为配电网规划设计提供技术支撑。6故障处理模式6.1故障处理原则6.1.1应根据供电可靠性要求,合理选择故障处理模式,并合理配置主站与终端。6.1.2A+、A类供电区域宜在无需或仅需少量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实现对线路故障段快速隔离和非故障段恢复供电。6.1.3故障处理应能适应各种电网结构,能够对永久故障、瞬时故障等各种故障类型进行处理。6.1.4故障处理策略应能适应配电网运行方式和负荷分布的变化。6.1.5配电自动化应与继电保护、备自投、自动重合闸等协调配合。6.1.6当自动化设备异常或故障时,应尽量减少事故扩大的影响。6.2故障处理模式选择6.2.1故障处理模式包括馈线自动化方式与故障监测方式两类,其中馈线自动化可采用集中式、智能分布式、就地型重合器式三类方式。6.2.2集中式馈线自动化方式可采用全自动方式和半自动方式。6.2.3应根据配电自动化实施区域的供电可靠性需求、一次网架、配电设备等情况合理选择故障处理模式。A+类供电区域宜采用集中式(全自动方式)或智能分布式;A、B类供电区域可采用集中式、智能分布式或就地型重合器式;C、D类供电区域可根据实际需求采用就地型重合器式或故障监测方式;E类供电区域可采用故障监测方式。7主站建设原则7.1总体要求7.1.1配电自动化系统主站应面向智能配电网,突出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的特点,遵循IEC61968等标准,实现信息交互、数据共享和集成,支撑配电网的智能化管理和应用。7.1.2配电主站功能应满足配电网调度控制、故障研判、抢修指挥等要求,业务上支持规划、运检、营销、调度等全过程管理。5

Q/GDW11184—20137.1.3配电主站是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配电主站应构建在标准、通用的软硬件基础平台上,具备可靠性、适用性、安全性和扩展性。7.1.4配电主站的监控范围为变电站中压母线和出线开关监测与控制,开关站中压母线和进出线开关监测与控制,中压线路和开关设备监测或控制,配电变压器(公用、专用变压器)监测,以及分布式电源等其它需要监测的对象。7.1.5配电主站应根据公司配电自动化标准体系要求,充分考虑配电自动化实施范围、建设规模、构建方式、故障处理模式和建设周期等因素,遵循统一规划、标准设计的原则进行有序建设,并保证应用接口标准化和功能的可扩展性。7.1.6主站建设应考虑配套的机房、空调、电源等环境条件的建设,满足系统运行要求。7.2主站系统配置7.2.1配电自动化系统宜采用“主站+终端”的两层构架。若确需配置子站,应根据配电网结构、通信方式、终端数量等合理配置。7.2.2配电主站应对配电网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并支撑配网调度、生产管理等业务需求,具体功能规范应符合Q/GDW513的要求。7.3主站规模设计7.3.1配电主站应根据配电网规模和应用需求进行差异化配置,依据Q/GDW625规定的实时信方法确定主站规模。配电网实时信息量主要由配电终端信集量、EMS系统交互信息量和营销业务系统息量等组成。a)配网实时信息量在10万点以下,宜建设小型主站。b)配网实时信息量在10~50万点,宜建设中型主站。c)配网实时信息量在50万点以上,宜建设大型主站。7.3.2配电主站宜按照地配、县配一体化模式建设。对于配网实时信集处理服务器;对于配网实时信息量大于30万点的县公司,可单独建设主站。7.4主站功能配置息量测算息采交互信息量大于10万点的县公司,可在当地增加采7.4.1主站功能应结合配电自动化建设需求合理配置,在必备的基本功能基础上,根据配网运行管理需要与建设条件选配相关扩展功能。7.4.2配电主站均应具备的基本功能包括:配电SCADA;模型/图形管理;馈线自动化;拓扑分析(拓扑着色、负荷转供、停电分析等);与调度自动化系统、GIS、PMS等系统交互应用。7.4.3配电主站可具备的扩展功能包括:自动成图、操作票、状态估计、潮流计算、解合环分析、负荷预测、网络重构、安全运行分析、自愈控制、分布式电源接入控制应用、经济优化运行等配电网分析应用以及仿真培训功能。8终端建设原则8.1总体要求8.1.1配电终端用于对环网单元、站所单元、柱上开关、配电变压器、线路等进行数据采集、监测或控制,具体功能规范应符合Q/GDW514的要求。8.1.2配电终端应满足8.1.3配电终端供电电源应满足数据采集、控制操作和实时通信等功能要求。8.1.4应根据可靠性需求、网架结构和设备状况,合理选用配电终端类型。对关键性节点,如主干线联络开关、必要的分段开关,进出线较多的开关站、环网单元和配电室,宜配置“;对一般性节点,如分支开关、无联络的末端站室,宜配置“二遥”终端。配变终端宜与营销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共用,通信信道宜独立建设。高可靠、易安装、免维护、低功耗的要求,并应提供标准通信接口。三遥”终端8.2终端配置6

Q/GDW11184—20148.2.1供电区域划分方法应遵循Q/GDW1738的规定。8.2.2A+类供电区域可采用双电源供电和备自投减少因故障修复或检修造成的用户停电,宜采用“三遥”终端快速隔离故障和恢复健全区域供电。8.2.3A类供电区域宜适当配置“三遥”、“二遥”终端。8.2.4B类供电区域宜以“二遥”终端为主,联络开关和特别重要的分段开关也可配置“三遥”终端。8.2.5C类供电区域宜采用“二遥”终端,D类供电区域宜采用基本型二遥终端,C、D类供电区域如确有必要经论证后可采用少量“三遥”终端。8.2.6E类供电区域可采用基本型二遥终端。8.2.7对于供电可靠性要求高于本供电区域的重要用户,宜对该用户所在线路采取以上相适应的终端配置原则,并对线路其它用户加装用户分界开关。8.2.8在具备保护延时级差配合条件的高故障率架空支线可配置断路器,并配备具有本地保护和重合闸功能的“二遥”终端,以实现故障支线的快速切除,同时不影响主干线其余负荷。8.2.9各类供电区域配电终端的配置方式见表1,配置数量计算方法可参考附录B。表1配电终端配置方式推荐表供电区域供电可靠性目标用户年平均停电时间不高于5分钟(≥99.999%)终端配置方式三遥A+AB用户年平均停电时间不高于52分钟(≥99.990%)三遥或二遥以二遥为主,联络开关和特别重要的分段开关也可配置三遥二遥用户年平均停电时间不高于3小时(≥99.965%)CDE用户年平均停电时间不高于9小时(≥99.897%)用户年平均停电时间不高于15小时(≥99.828%)不低于向社会承诺的指标。基本型二遥9通信网建设原则9.1总体要求9.1.1配电通信网规划设计应对业务需求、技术体制、运行维护及投资合理性进行充分论证。配电通信网应遵循数据采集可靠性、安全性、实时性的原则,在满足配电自动化业务需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综合业务应用需求和通信技术发展趋势,做到统筹兼顾、分步实施、适度超前。9.1.2配电通信网所采用的光缆应与配电网一次网架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或预留相应位置和管道,满足配电自动化中、长期建设和业务发展需求。9.1.3配电通信网建设可选用光纤专网、无线公网、无线专网、电力线载波等多种通信方式,规划设计过程中应结合配电自动化业务分类,综合考虑配电通信网实际业务需求、建设周期、投资成本、运行维护等因素,选择技术成熟、多厂商支持的通信技术和设备,保证通信网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扩展性。9.1.4配电通信网通信设备应采用统一管理的方式,在设备网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通信管理系统(TMS)实现对配电通信网中各类设备的统一管理。9.1.5配电通信网应满足二次安全防护要求,采用可靠的安全隔离和认证措施。9.1.6配电通信设备电源应与配电终端电源一体化配置。9.2组网方式9.2.1有线组网宜采用光纤通信介质,以有源光网络或无源光网络方式组成网络。有源光网络优先采用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组网宜采用环形拓扑结构;无源光网络优先采用EPON系统,组网宜采用星形和链形拓扑结构。7Q/GDW11184—20139.2.2无线组网可采用无线公网和无线专网方式。采用无线公网通信方式时,应采取专线APN或VPN访问控制、认证加密等安全措施;采用无线专网通信方式时,应采用国家无线电管理部门授权的无线频率进行组网,并采取双向鉴权认证、安全性激活等安全措施。9.3通信方式选择9.3.1配电自动化“三遥”终端宜采用光纤通信方式,“二遥”终端宜采用无线通信方式。在具有“三遥”终端且选用光纤通信方式的中压线路中,光缆经过的“二遥”终端宜选用光纤通信方式;在光缆无法敷设的区段,可采用电力线载波、无线通信方式进行补充。电力线载波不宜独立进行组网。9.3.2根据实施配电自动化区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A+类供电区域以光纤通信方式为主,A、B、C类供电区域应根据配电终端的配置方式确定采用光纤、无线或载波通信方式,D、E类供电区域以无线通信方式为主。各类供电区域的通信方式选择具体见表2。表2配电终端通信方式推荐表供电区域A+通信方式光纤通信为主A、B、CD、E根据配电终端的配置方式确定采用光纤、无线或载波通信无线通信为主9.3.3当配电通信网采用EPON、GPON或光以太网络等技术组网时,应使用独立纤芯或独立波长;当采用无线公网通信方式时,应接入安全区,并通过隔离装与生产置控制大区相连。9.4通信规约配电主站与配电终端应采用标准化通信规约,优先选用DL/T634。10信息交互10.1配电自动化系统与调度自动化系统、PMS、电网GIS平台、营销业务系统等其他系统进行信息交互,遵循源端唯一、源端维护的原则,实现数据共享和应用集成。10.2配电自动化信息交互模型应遵循标准化原则,即以IEC61970/61968CIM标准为核心,遵循和采用调度自动化系统、PMS、电网GIS平台、营销业务系统等相关集成规范。10.3配电自动化应采用标准化的信息交互相关标准技术要求进行数据交互,配电主站与其他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应遵循公司相10.4信息交换总线应支持基于消息的业务编排、信息交互拓扑可视化、信息流可视化等应用,满足各专总线之间的即插即用。10.5应根据主站规模和相关信息系统的接口数量,合理配置信息交换总线的相关软硬件。方式,配电主站与调度控制系统应按照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关技术标准。业系统与11安全防护11.1在生产控制大区与管理信息大区之间应部署正、反向电力系统专用网络安全隔离置装进行电力系统专用网络安全隔离。11.2在管理信息大区Ⅲ、Ⅳ区之间应安装硬件防火墙实施安全隔离。硬件防火墙应符合公司安全防护规定,并通过相关测试认证。11.3配电自动化系统应支持基于非对称密钥技术的单向认证功能,主站下发的遥控命令应带有基于调度证书的数字签名,现场终端侧应能够鉴别主站的数字签名。11.4对于采用公网作为通信信道的前置机,与主站之间应采用正、反向网络安全隔离装置实现物理隔离。11.5具有控制要求的终端设备应配置软件安全模块,对来源于主站系统的控制命令和参数设置指令应采取安全鉴别和数据完整性验证措施,以防范冒充主站对现场终端进行攻击,恶意操作电气设备。8Q/GDW11184—201412分布式电源及多元化负荷接入适应性要求12.1配电自动化系统应具备对接入配电网的分布式电源、储能系统及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等的监控功能。12.2分布式电源、储能系统及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接入配电网时,应评估其对配电自动化故障处理检测和策略的影响。9

Q/GDW11184—2013附录A(资料性附录)配电自动化系统架构图设备(资营销业务产)运维系统精益管理系统配电网规划管理设计平台··调度自动电网GIS化系统平台数据中心信息交换总线数据传输总线正反向物理隔离数据传输总线配电自动化系统主站加密认证骨干通信网(四级)子站(选项)···终端通信接入网终端通信接入网FTUDTUDTUFTUDTUDTU··柱上开关环网开关站··柱上开关环网柜开关站柜图A.1配电自动化系统架构图10Q/GDW11184—2014附录B(资料性附录)配电终端分区计算方法影响可靠性的主要因素分为计划停电和故障停电,由于配电自动化技术一般只能针对故障停电,通过快速故障定位将故障隔离在较小范围,尽可能恢复受故障影响的健全区域供电,达到减小故障停电面积和缩短故障停电时间的作用,因此本计算只基于故障停电因素来确定各类区域内单条馈线上所需的配电终端数量。(一)参数定义本附录计算方法中参数定义如下:ASAI3:用户平均供电可靠率(RS-3);AFset:只计及故障停电因素的用户供电可靠率要求;:故障停电户时数占总停电户时数的百分比;F:馈线年故障率;t2:在故障定位指引下由人工进行故障区域隔离所需时间;t:故障修复所需时间;3k:每条馈线上的“二遥”分段开关台数;2k3:每条馈线上的“三遥”分段开关台数;h:每个“三遥”分段内的“二遥”分段开关台数。(二)计算原理及公式各类区域每条馈线上所需安装的“三遥”或“二遥”配电终端数量取决于其只计及故障因素造成停电的可靠性(供电可用率)要求AFset、在故障定位指引下由人工进行故障区域隔离所需时间t2、故障修复所需时间t以及馈线年故障率F,根据网架结构是否满足N-1准则,计算公式相应有所区别。3(1)网架结构满足N-1的情形A+、A类区域网架结构一般满足N-1准则,在网架结构满足N-1准则的条件下,对于全部安装“三遥”终端的情形,假设在每条馈线上对k台分段开进关行“三遥”,并同时对联络开进关行“三遥”,将馈线分3为用户均等的k3+1个“三遥”分段,为了满足只计及故障因素造成停电的可靠性(供电可用率)要求AFset,k3应满足:tF3k8760(11(k0)………………(1)AF)33set在网架结构满足N-1准则的条件下,对于全部安装“二遥”终端的情形,假设在每条馈线上对k2台分进关行“二遥”,并同时对联络开进关行“二遥”,将馈线分为用户均等的k+1个“二遥”分段,为了2满足可靠性AFset要求,k2应满足:tF3k1(k………………(2)1)8760(1AF)tF222set需要指出的是式(2)是在满足小于-1的,则应视为无解。对于式(3)、(4)、(6)、(7)、(8)同样应遵循这一处理原则。式(1)由于1-AFsetk2+1>0条件下推导得到的,若根据式(2)求出的不等式右边的值是一定大于0,不会出现不等式右边的值小于-1的情况,因此不存在这一问题。对于“三遥”和“二遥”终端结合的情形,假设在每条馈线上对k3台分段开进关行“三遥”,并同时11Q/GDW11184—2013对联络开关进行“三遥”,将馈线分为用户均等的k3+1个“三遥”分段,再在每个“三遥”分段内对h台分段开关进行“二遥”,将每个“三遥”分段分为用户均等的h+1个“二遥”分段,为了满足可靠性AFset要求,在给定k3的条件下,h应满足:tF3h8760(11(h1)…………(3)AF)(1k)tF32set在给定h的条件下,k3应满足:Fhtt1k31(k0)23………………(4)(5)AFh8760113set同时有:kk1h………………23(2)网架结构不满足N-1的情形对于B类、C类和D类区域其网架结构不一定满足N-1要求,在网架结构不满足N-1准则(即线路采用辐射状接线,对侧没有备用电源)的条件下,假设在每条馈线上对k3台分段开关进行“三遥”,将馈线分为用户均等的k+1个“三遥”分段,为了满足可靠性要求AF,k3应满足:3settF3k31(k0)……………(6)17520(1AF)tF33set在网架结构不满足N-1准则的条件下,假设在每条馈线上对k2台分段开关进行“二遥”,将馈线分为用户均等的k+1个“二遥”分段,为了满足可靠性AFset要求,k2应满足:2tF3k21(k1)…………(7)17520(1AF)tF2tF232set若主干线采用具有本地保护和重合闸功能的“二遥”终端实现k2+1级保护配合,则可以在故障处理过程中省去t2时间,为了满足可靠性AF,k2应满足:settF3k21(k1)………………(8)17520(1AF)tF23set(3)单条馈线上所需“三遥”或“二遥”终端数量的确定联络开关在馈线采用全“三遥”终端配置方案或“三遥”和“二遥”终端结合配置方案时则相应地需对其进行“三遥”,在馈线采用全“二遥”终端配置方案时则相应地需对其进行“二遥”此之外,根据上述公式(1)-(8)可以计算出每条馈线所需进行“三遥”或“二遥”的分段开关数,也即所需划分的“三遥”或“二遥”分段数,相应即可确定每条馈线上所需配置的“三遥”或“二遥”终端的数量。但是在具体确定“三遥”或“二遥”终端的数量时,架空线路和电缆线路则存在一些区别。对于架空线路,由于其每配置1台“三遥”(或“二遥”)FTU通常只能对应1台开关,因此若采用全“三遥”或全“二遥”配电终端方案,除了联络开关需要配置1台终端以外,实际需要的“三遥”(或“二遥”)FTU的数量应为k(或k);若采用“三遥”和“二遥”终端混合方案,则除联络开关配置“三遥”32FTU以外,实际所需的“三遥”终端数量应为k,“二遥”终端数量为k。32但是,对于电缆线路,其1台“三遥”(或“二遥”)DTU在某些情形下却往往可以针对多台开关,因电此缆馈线“三遥”或“二遥”DTU台数应根据由公式计算出的“三遥”或“二遥”分段数并结合DTU的实际配置方案来确定。图1所示为电缆馈线“三遥”DTU配置的几个典型例子,根据馈线的实际情况,分支环网柜可以安装1台“三遥”DTU实现两个“三遥”分段,非分支环网柜安装1台“三遥”DTU一般实现1个“三遥”分段,当馈线上环网柜比较少时,非分支环网柜安装1台“三遥”DTU也可实现多个“三遥”分段,并且可与联络开关的控制共享1台DTU。12Q/GDW11184—2014“三遥”DTU实现2个“三遥”分段1个“三遥”分段“三遥”DTU实现“三遥”DTU实现1个“三遥”分段并控制联络开关(a)大主干布置“三遥”DTU控制2个“三遥”分段(b)大分支布置注:图中,方块代表遥控的开关,实心代表分段开关,空心代表联络开关。图B.1电缆馈线“三遥”DTU配置举例(三)典型计算参数下各类区域馈线所需划分“三遥”或“二遥”分段数计算示例(1)典型计算参数的选取6类区域的划分主要依据供电可靠性指标RS-3(设为ASAI3),为了得到只计及故障停电因素的可靠性指标AFset,可按照式(9)进行折算:AF1(1ASAI3)set…………(9)根据2000年至2010年统计数据,城市配电网中故障停电户时数占总停电户时数的百分比平均为24%。本计算中,认为A+区域由于采用状态检修、带电检测和不停电作业等配电网管理提升因素以可后以有效减少区域的计划停电,其故障停电户时数占总停电户时数的百分比为100%,A类、B类、C类和D40%。E类区域暂不考虑建设配电自动化,因此未将其列入计算范围。各类区域的值及折算得到的AFset类区域采取管理提升措施后,认为其故障停电户时数占总停电户时数的百分比分别为80%、60%、40%和值如表1所示。表B.1各类区域的值及AFsetA+ASAI3(%)(%)AB99.96560C99.89740D99.8284099.99999.9910080AFset(%)99.99999.99299.97999.95999.932馈线年故障率F由馈线单位长度的年故障率与馈线长度的乘积确定。据2000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本计算中,架空裸线的单位长度年故障率取0.1次/km•年,电缆的单位长度年故障率取0.04次/km•年,电缆-架空混合馈线和绝缘架空线的单位长度年故障率取0.07次/km•年。据2000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本计算中,故障修复时间t3取4小时/次,在故障定位指引下由人工进行故障区域隔离所需时间t2取1小时/次。(2)典型计算参数下各类区域所需划分的“三遥”或“二遥”分段数计算结果①A+区域13Q/GDW11184—2013网架结构满足N-1准则时,A+区域每条馈线所需划分的“三遥”或“二遥”分段数量如表2所示。电缆馈线分段数超过30段时认为其不具备可行性,架空馈线分段数超过15段时认为其不具备可行性,用“—”表示。表B.2网架结构满足N-1准则时,A+区域每条馈线所需划分的“三遥”或“二遥”分段数量(即k3+1或k2+1)架空绝缘线(或电缆-架空混合馈线)电缆馈线架空裸线线路长度(km)全“三全“二遥”“三遥”与“二全“三遥”全“二“三遥”与“二遥”终端终端遥”终端混合终端遥”终端遥”终端混合全“三遥”终全“二“三遥”与“二遥”终端遥”终端混合端47—1224510——————510—————————————②A类区域网架结构满足N-1准则时,A类区域每条馈线所需划分的“三遥”或“二遥”分段数量如表3所示。表B.3网架结构满足N-1准则时,A类区域每条馈线所需划分的“三遥”或“二遥”分段数量(即k3+1或k2+1)架空绝缘线(或电缆-架空混合馈线)电缆馈线架空裸线线路长度(km)全“三遥”终端全“三全“二遥”“三遥”与“二全“三遥”全“二“三遥”与“二全“二“三遥”与“二遥”终端遥”终端混合遥”终端终端遥”终端混合终端遥”终端遥”终端混合1+2;221+21+33+22+35+2;4+3;1+21+32+2;2+3;3+2;3+3;2122122441+3;1+2;523101+3;2+2;2+3;10366——注:“三遥”与“二遥”终端混合方案在计算时分别取h=1和h=2,计算结果以“a+b”的形式表示,其中“a”表示“三遥”分段数,“b”表示在每个“三遥”分段中划分的“二遥”分段数。③B类区域网架结构满足N-1准则时,B类区域每条馈线所需划分的“三遥”或“二遥”分段数量如表4所示。表B.4网架结构满足N-1准则时,B类区域每条馈线所需划分的“三遥”或“二遥”分段数量(即k3+1或k2+1)架空绝缘线(或电缆-架空混合馈线)每条线路上1个“三遥”终全“二每条线路上1个“三遥”端,“二遥”终端均匀安插在遥”终终端,“二遥”终端均匀安电缆馈线架空裸线线路长度(km)全“二每条线路上1个“三遥”终遥”终端,“二遥”终端均匀安插在全“二遥”终端端222个“三遥”分段内2+222+222+22+222+222+22+252+232+22+22个“三遥”分段内端插在2个“三遥”分段内25102042—2+5132+3注:“三遥”与“二遥”终端混合方案计算时取k3=1,结果以“a+b”的形式表示,其中“a”表示“三遥”分段数,“b”表示在每个“三遥”分段中划分的“二遥”分段数。14Q/GDW11184—2014B类区域在网架结构不满足N-1准则时,每条馈线所需划分的“三遥”或“二遥”分段数量如表5所示。表B.5网架结构不满足N-1准则时,B类区域每条馈线所需划分的“三遥”或“二遥”分段数量(即k3+1或k2+1)架空绝缘线(或电缆-架空混合馈线)全“三遥”终端全“二遥”终端全“三遥”终端全“二遥”终端全“三遥”终端全“二遥”终端电缆馈线架空裸线线路长度(km)251121212223121012207————4————④C类区域C类区域在网架结构满足N-1准则时,每条馈线所需划分的“二遥”分段数量如表6所示。表B.6网架结构满足N-1准则时,C类区域每条馈线所需划分的“二遥”分段数量(即k2+1)架空绝缘线(或电缆-架空混合馈线)线路长度(km)电缆馈线架空裸线225210220222262223C类区域在网架结构不满足N-1准则时,每条馈线所需划分的“二遥”分段数量如表7所示。表B.7网架结构不满足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