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医科大学生理学-消化_第1页
天津医科大学生理学-消化_第2页
天津医科大学生理学-消化_第3页
天津医科大学生理学-消化_第4页
天津医科大学生理学-消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津医科大学生理学-消化第一页,共111页。

第一节概述

第三节胃内消化

第四节小肠内消化

第五节大肠的功能

第二节口腔内消化

第六节吸收主要内容第二页,共111页。目的要求1.掌握: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胃肠的神经支配;胃液的成分、作用、胃液分泌的调节、胃排空及其控制;胰液的成分和作用。2.熟悉:胃肠激素的作用;胃肠各运动形式的概念及生理意义;胰液分泌的调节;胆汁的成分和作用3.了解:消化的方式、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消化道的分泌功能及胃肠激素的作用方式;唾液性质、成分、作用、唾液分泌的调节及咀嚼和吞咽;胃液、胰液、胆汁的性质,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及回盲括约肌的功能;排便反射;糖、脂肪和蛋白质消化产物吸收过程。第三页,共111页。消化系统构成功能第四页,共111页。水、维生素和无机盐:直接吸收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消化吸收废物排出机械性化学性第一节概述第五页,共111页。

1.消化: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消化的方式有: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舒缩活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和推进的过程。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液中的消化酶将食物大分子分解成简单的、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2.吸收:食物经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第六页,共111页。第七页,共111页。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一)一般特性

1.舒缩迟缓

2.富有伸展性

3.具有紧张性

4.节律性收缩

5.对电刺激不敏感,对温度变化、化学

和牵张刺激敏感性高。第八页,共111页。1.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RP)-50~-60mV

平滑肌RP较低,不稳定,波动大

产生机制:①K+外流

②钠泵的生电作用(二)电生理特性23K+

第九页,共111页。2.慢波电位消化道平滑肌在RP的基础上,可自发地周期性地去极化和复极化,形成缓慢的电位波动,称为慢波电位(slowwave)或基本电节律(basicelectricalrhythm)。幅度:5~15mV;

频率:3~12次;作用:是控制胃肠运动的起步电位。第十页,共111页。

胃肠起搏细胞:节律性慢波起源于广泛存在于胃体、胃窦及幽门部位的环形肌和纵形肌交界处间质中的Cajal细胞,启动节律性电活动。第十一页,共111页。3.动作电位(AP)慢波基础上,受理化因素刺激或自发去极化至阈电位(-40mv),爆发AP。⑴AP上升慢,幅度低,持续时间长⑵AP形成机制:Ca2+内流,少Na+内流→AP上升支K+外流→AP下降支⑶慢波上的AP数量决定收缩力的大小第十二页,共111页。

①慢波与平滑肌的收缩并无一定的平行关系,一次慢波后并不一定伴有肌肉收缩,只有慢波去极化产生AP才收缩;

②AP只发生在慢波去极化的基础上,并随之产生肌收缩,AP次数决定肌肉收缩强度;

③慢波决定平滑肌收缩的收缩频率、传播速度和方向。基本电节律、动作电位和肌肉收缩的关系:第十三页,共111页。

消化液的主要功能:①分解食物②改变消化腔内的pH③稀释食物④保护消化道粘膜

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6-8L/D第十四页,共111页。组成:包括粘膜下N丛和肌间N丛,有感觉、中间和运动N元,彼此交织成网,构成肠神经系统。(一)内在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肠脑)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作用第十五页,共111页。作用:调节胃肠运动、分泌及胃肠血流。第十六页,共111页。(二)外来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第十七页,共111页。副交感N:迷走N、盆N内在N丛消化道运动腺体分泌血流量+交感N内在N丛消化道运动腺体分泌血流量腹腔神经节和肠系膜神经节--节前纤维第十八页,共111页。第十九页,共111页。

①交感神经兴奋,消化道平滑肌舒张,括约肌收缩,消化腺分泌减少,胃肠血管收缩;②副交感神经兴奋,平滑肌收缩增强,括约肌舒张,消化腺分泌增加。

两者作用以副交感神经为主。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第二十页,共111页。1.定义

由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激素

统称为胃肠激素(胃肠肽)。分泌产物 细胞名称 分泌部位

胃泌素

G细胞 胃窦十二指肠

缩胆囊素I细胞 小肠上部

促胰液素

S细胞 小肠上部

抑胃肽K细胞 小肠上部

胃动素Mo细胞 小肠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第二十一页,共111页。2.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形态特征开放型细胞闭合型细胞第二十二页,共111页。3.分泌方式内分泌、旁分泌、神经分泌等。内分泌旁分泌神经分泌第二十三页,共111页。A内分泌B旁分泌C神经分泌D腔分泌E自分泌第二十四页,共111页。4、胃肠激素的作用:

1、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运动:

2、调节其它激素的释放:小肠释放的抑胃肽可以

刺激胰岛素的释放。3、营养作用:刺激消化道组织代谢、促进生长:

胃切除、胃泌素瘤。第二十五页,共111页。胃肠激素的作用胃肠激素分泌细胞分布部位生理作用胃泌素G细胞胃窦、十二指肠促进胃酸分泌及胃运动,促进胃粘膜上皮生长,促进胰酶分泌促胰液素S细胞小肠上部促进胰液中水和HCO3-分泌,促进小肠液及胆汁分泌,促进胆汁排放;抑制胃运动及分泌缩胆囊素I细胞小肠上部促进胆汁生成,促进胆囊平滑肌收缩;促进胰酶分泌;促进胃酸分泌第二十六页,共111页。5.脑-肠肽的概念

近年来的研究证实,一些产生胃肠道的肽,不仅存在于胃肠道,也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而原来认为只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肽,也在消化道中发现。这些双重分布的肽被统称为脑-肠肽(braingutpeptide)。

已知的脑-肠肽有胃泌素、胆囊收缩素、P物质、生长抑素、神经降压素等约20余种。这些肽类双重分布的生理意义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例如胆囊收缩素在外周对胰酶分泌和胆汁排放的调节作用及其在中枢对摄食的抑制作用,提示脑内及胃肠内的胆囊收缩素在消化和吸收中具有协调作用。

第二十七页,共111页。第二十八页,共111页。第二节口腔内消化一、唾液(一)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pH:6.6~7.1(无色无味近中性的低渗液体)。

成分:水(占99%),有机物(唾液淀粉酶、粘蛋白、球蛋白、溶菌酶等),无机物(Na+、k+、HCO3-、Cl-等)。第二十九页,共111页。(二)唾液的作用

1.湿润、溶解作用

2.清洁和保护口腔作用

3.消化作用

4.排泄作用第三十页,共111页。(三)唾液分泌的调节基础分泌:0.5ml/min,润口进食时完全神经反射性调节:

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1.条件反射性分泌在进食之前,食物的形状、颜色、气味和进食环境乃至语言文字的描述,所引起的唾液分泌。2.非条件反射性分泌在进食过程中,食物对口腔粘膜机械性、温度和化学性的刺激所引起的唾液分泌。第三十一页,共111页。

二、咀嚼和吞咽

(一)咀嚼:由各咀嚼肌按一定的顺序收缩而实现。

(二)吞咽:

第一期:口腔→咽部(随意动作)

第二期:咽→食管上端(反射动作)

第三期:食管→胃(食管蠕动)

第三十二页,共111页。

蠕动(peristalsis):

是空腔器官平滑肌前面舒张、后面收缩,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是消化道运动的基本形式。是一种由神经介导的反射活动:食团后端兴奋性反应(环行肌收缩、纵行肌舒张)食团扩张刺激→食团前端抑制性反应(环行肌舒张、纵行肌收缩)第三十三页,共111页。第三十四页,共111页。食管下括约肌:食管-贲门连接处上方(1~3cm)的环形肌增厚,形成的压力区(内压比胃高0.67~1.33kPa)。

作用:防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起到了类似生理性括约肌的作用,故称为食管下括约肌。

第三十五页,共111页。第三十六页,共111页。

第三节胃内消化一、胃液及其分泌(化学性消化)(一)胃的分泌细胞

贲门腺粘液细胞粘液壁细胞盐酸、内因子泌酸腺主细胞胃蛋白酶原粘液颈细胞粘液幽门腺粘液颈细胞碱性粘液1、外分泌细胞(外分泌腺)食管下括约肌胃底、体幽门部第三十七页,共111页。2、内分泌细胞G细胞:胃泌素、ACTH样物质D细胞:生长抑素肠嗜铬样细胞:组胺胃窦胃窦、底、体胃泌酸粘膜内第三十八页,共111页。(二)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性质:无色,pH0.9~1.5,是体内pH最低的液体。

分泌量:1.5~2.5L/day。

成分: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内因子和HCO3-

等无机物。第三十九页,共111页。1.盐酸(胃酸)⑴来源:壁细胞主动分泌的。⑵形式:游离酸:110~135mmol/L

总酸:125~165mmol/L

结合酸:15~30mmol/L⑶胃酸排出量:基础酸排出量:空腹时,正常人0~5mmol/h。最大酸排出量:20~25mmol/h(组胺试验)。⑷作用:①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胃蛋白酶适宜环境;②使蛋白质变性,利于蛋白质的水解;③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④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⑤抑制和杀死细菌。第四十页,共111页。⑸胃酸分泌机制

质子泵已被证实是各种因素引起胃酸分泌的最后通路,选择性抑制质子泵的药物(如奥美拉唑又叫洛赛克)可有效的抑制胃酸的分泌。“餐后碱潮”第四十一页,共111页。

2.胃蛋白酶原

⑴来源:主细胞等分泌

⑵作用:胃蛋白酶原

⑶特点:自身催化①始无活性;②最适pH=2.0~3.5,pH>5.0则失活。胃酸胃蛋白酶→水解蛋白第四十二页,共111页。

3.内因子

⑴来源:壁细胞分泌⑵成分:糖蛋白(有2个亚单位)⑶作用:促进回肠末端维生素B12的吸收。⑷临床:当壁细胞受损或减少时,可发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第四十三页,共111页。①润滑,防止食物的机械损伤;②中和胃酸:

HCO3-+H+→H2CO3③减免高[H+]和胃蛋白酶对自身的侵蚀。4.粘液和HCO3-第四十四页,共111页。胃的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第四十五页,共111页。胃上皮细胞的顶端膜和相邻细胞之间存在的紧密连接构成了胃粘膜屏障。对H+相对不通透。第四十六页,共111页。①ACh②组胺③胃泌素胆碱能N元肠嗜铬样细胞G细胞壁细胞M3受体H2受体特异受体特异受体M受体泌酸↑(三)胃液分泌的调节⑴促进胃酸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阿托品甲氰咪呱丙谷胺质子泵奥美拉唑第四十七页,共111页。三种促进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第四十八页,共111页。(2)抑制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生长抑素

G细胞、ECL细胞、壁细胞HCl(胃体、胃窦和小肠粘膜内D细胞分泌)第四十九页,共111页。(3)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人为的划分为头期、胃期、肠期来分析。实际上这3个时期几乎同时开始,互相重叠的。第五十页,共111页。①头期:Ⅰ.分泌机制:(神经反射性)●条件与非条件反射

假饲实验迷走N为共同传出神经末梢递质GRP(胃泌素释放肽)G细胞分泌胃泌素末梢递质Ach刺激壁细胞(主要)

第五十一页,共111页。口腔机械、化学刺激Ⅱ.分泌特点:●分泌量(30%)、酸度和消化力(胃蛋白酶原含量)都很高。第五十二页,共111页。②胃期Ⅰ.分泌机制:●扩张胃体和胃底→迷走-迷走长反射→胃泌素→刺激壁细胞→胃腺分泌。●扩张胃幽门→壁内N丛短反射→G细胞释放胃泌素→胃腺分泌。●食物的化学成分(蛋白质消化产物)→G细胞释放胃泌素。Ⅱ.分泌特点:●分泌量(60%)和酸度很高,消化力(胃蛋白酶原量)<头期。第五十三页,共111页。③肠期Ⅰ.分泌机制:●机械、化学刺激十二指肠粘膜胃泌素、肠泌酸素●小肠内消化产物被吸收→刺激胃腺Ⅱ.分泌特点:●分泌量(10%)、酸度和胃蛋白酶原含量均较低。第五十四页,共111页。第五十五页,共111页。(4)消化期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①盐酸:

抑制G细胞分泌胃泌素;胃窦pH≤1.2~1.5刺激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十二指肠pH≤2.5刺激十二指肠黏膜释放促胰液素和球抑胃素

②脂肪:

脂肪及其消化产物刺激上段小肠粘膜→肠抑胃素→抑制胃液分泌。③高张溶液:①激活小肠内渗透压感受器→肠-胃反射→抑制胃液分泌。②刺激小肠粘膜→“肠抑胃素”→抑制胃液分泌。第五十六页,共111页。胃的分区第五十七页,共111页。二、胃的运动(机械性消化)(一)胃运动的主要形式1.紧张性收缩生理意义:

①维持胃腔内压,促进消化及排空;②保持胃的形状和位置。第五十八页,共111页。2.容受性舒张

由进食动作(如咀嚼、吞咽)和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引起胃底和胃体肌肉的舒张,称容受性舒张。生理意义:增加胃容纳和贮存食物,防止食糜过早排入十二指肠。

食物刺激迷走-迷走反射肽NO容受性舒张第五十九页,共111页。3.蠕动

始于胃中部,节律3次/分钟,每一蠕动波需1min达幽门,并在前进过程中逐渐增强。迷走神经兴奋促胃液素胃动素交感神经兴奋促胰液素抑胃肽慢波、动作电位频率胃的收缩增强减弱增加

减少第六十页,共111页。A.胃的蠕动始于胃中部,向幽门推进;C.强有力的收缩波将部分食糜反向推回;B.将食糜推向十二指肠;第六十一页,共111页。生理意义:①进一步磨碎食物;②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和;③把食糜向十二指肠推进。第六十二页,共111页。(二)胃的排空(gastricemptying)

概念: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速度:以食物而异

颗粒小>颗粒大、流体>固体、等张溶液>高张溶液、糖>蛋白质>脂类

混合食物完全排空的时间为4~6小时

动力:胃内压与十二指肠内压之差阻力:幽门及十二指肠的收缩第六十三页,共111页。影响胃排空的因素①胃内促进排空的因素:胃内食物量:壁内N丛的局部反射迷走-迷走反射食物的机械或化学刺激:胃泌素②十二指肠内抑制排空的因素:肠-胃反射:酸、脂肪、脂肪酸、高渗溶液及食糜本身的体积肠抑胃素: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抑胃肽抑

制胃肠运动第六十四页,共111页。胃内食物机械扩张蛋白质分解产物迷走-迷走反射壁内N丛局部反射胃蠕动↑紧张性↑胃内压∨十二指肠内压胃排空胃窦G胃泌素十二指肠食糜高渗溶液盐酸、脂肪胃蠕动↓紧张性↓胃内压∧十二指肠内压胃排空暂停肠-胃反射胃肠激素胃内压∨十二指肠内压再次胃排空胃蠕动↑紧张性↑食糜在肠内吸收抑制因素解除胃排空是个间断的过程第六十五页,共111页。(三)非消化期的胃运动移行性复合运动:间歇性强力收缩,伴有较长的静息

期的周期性活动。作用:将胃肠内容物,包括上次进食后遗留的残渣、脱落的细胞碎片和细菌,及空腹时咽下的唾液、胃粘液等清除干净,起“清道夫”的作用。第六十六页,共111页。移行性复合运动第六十七页,共111页。(四)呕吐通过一系列反射将胃和肠内容物从口腔驱出体外的过程。第六十八页,共111页。第六十九页,共111页。一、胰液的分泌(一)胰液的成分和作用

第四节小肠内消化性质:无色,碱性,pH7.8~8.4。分泌量:1.5~2L/日。水和无机盐:HCO3-(小导管上皮细胞)消化酶:蛋白水解酶、淀粉酶、脂肪酶。

(腺泡细胞)小肠是消化与吸收的最重要部位成分第七十页,共111页。胰液中的无机成分和作用:HCO3-1)中和HCl,保护肠黏膜2)为各种胰酶的活动提供最适环境浓度:140mmol/L(是血浆中的5倍)

作用:第七十一页,共111页。①碳水化合物水解酶:胰淀粉酶糊精、麦芽糖、麦芽寡糖pH6.7~7.0胰淀粉酶2、胰液中的有机成分和作用淀粉、糖原、碳水化合物第七十二页,共111页。②蛋白质水解酶肠激酶

多肽氨基酸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羧基肽酶原胰蛋白酶蛋白质糜蛋白酶、羧基肽酶第七十三页,共111页。③脂类水解酶

胰脂肪酶

脂肪酸、甘油一酯、甘油pH7.5~8.5脂肪辅脂酶(+胆盐微胶粒)第七十四页,共111页。④胰蛋白酶抑制物

正常时胰液中的蛋白水解酶并不消化胰腺本身,因为:⑴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以酶原形式分泌(肠腔中激活)。⑵胰蛋白酶抑制物:抑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的活性。但因量少、作用小,当暴饮暴食时不能阻止大量胰蛋白酶原活化后的自身消化过程(急性胰腺炎)。

胰液是最重要的一种消化液(消化力最强最全面)第七十五页,共111页。①头期Ⅰ.分泌机制:(神经调节为主)●食物→条件与非条件反射(①迷走-迷走机制;②迷走-胃泌素机制)→胰腺→胰液分泌。Ⅱ.分泌特点:●分泌量(20%)、酶多水盐少。②胃期Ⅰ.分泌机制:(体液调节为主)●食物(①迷走-迷走反射;②胃泌素)→胰腺→胰液分泌。Ⅱ.分泌特点:●分泌量(5-10%)、酶多水盐少。(二)胰液分泌的调节第七十六页,共111页。③肠期Ⅰ.分泌机制:(主要体液调节)

①食物(HCl)→小肠上段粘膜S细胞分泌促胰液素→胰腺导管上皮细胞→胰液分泌;②食物(蛋白分解产物和脂肪酸)→小肠粘膜I细胞释放缩胆囊素→胰腺腺泡细胞→胰液分泌。Ⅱ.分泌特点:●分泌量(70%)、酶多水盐多。第七十七页,共111页。促胰液素缩胆囊素胃泌素1.头期胰液分泌胰液分泌量20%2.胃期胰液分泌胰液分泌量5%~10%胃期胰液分泌3.肠期胰液分泌第七十八页,共111页。第七十九页,共111页。二、胆汁的分泌和排出(一)胆汁的性质和成分刚分泌的透明澄清,金黄色、偏碱性(7.4),固体成分较少;储存的胆汁颜色变深,呈弱酸性(6.8),固体成分较多。

1.胆盐:50%

肝细胞分泌的胆汁酸和甘氨酸或牛磺酸形成的钠盐或钾盐。

是胆汁中参与脂肪消化和吸收的主要成分。第八十页,共111页。胆盐进入小肠后,95%以上被回肠末端粘膜吸收,通过门V又进入肝脏,再组成胆汁排入肠内,这个过程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胆盐的肠肝循环第八十一页,共111页。2、胆固醇:4%体内脂肪代谢的产物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适当比例–胆固醇溶解胆结石3、胆色素:2%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第八十二页,共111页。(二)胆汁的作用1、乳化脂肪,促进脂肪消化分解乳化剂:胆盐、胆固醇、卵磷脂降低脂肪表面张力,乳化为脂肪微滴增加与胰脂肪酶的接触面积2、促进脂肪吸收胆盐:帮助脂肪酸、甘油一酯及其他脂类吸收微胶粒混合微胶粒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4、其他作用:中和十二指肠中Hcl等第八十三页,共111页。(三)胆汁的分泌、排放及其调节1、胆汁的分泌和排放持续分泌、间歇排放食物是胆汁分泌排放的自然刺激物

高蛋白质>高脂、混合>糖类

胆囊储存第八十四页,共111页。2、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1)神经作用:迷走神经(传出神经)

胃泌素肝胆汁分泌(2)体液作用:

1)胃泌素胆囊收缩肝胆汁分泌胃酸十二指肠粘膜促胰液素

2)促胰液素肝管分泌H2O、HCO3-增多、胆盐不增多

3)胆囊收缩素胆囊收缩胆囊胆汁排放

4)胆盐胆盐的肠肝循环肝胆汁分泌第八十五页,共111页。三、小肠液的分泌(一)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是弱碱性液体,pH:,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分泌量大(1.8L/D)无机成分、有机成分(黏蛋白,IgA,肠激酶)作用:

(1)中和胃酸,保护小肠粘膜。

(2)稀释肠腔内容物,利于吸收。

(3)肠激酶能激活胰蛋白酶原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

(4)多种消化酶进一步消化水解食糜。第八十六页,共111页。

(二)小肠分泌的调节

肠粘膜食糜局部反射肠腺小肠液胃泌素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VIP第八十七页,共111页。四、小肠的运动(一)小肠运动的形式:

1.紧张性收缩:是小肠其他运动形式的基础生理意义:①使小肠平滑肌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保持肠道形状、腔内压②使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利于吸收第八十八页,共111页。2.分节运动: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肠壁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活动生理意义:①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利于化学性消化②使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利于吸收③挤压肠壁而促进血液、淋巴回流第八十九页,共111页。3.蠕动:自上而下顺序收缩和舒张的运动。蠕动冲:蠕动速度快,传播距离远的蠕动。逆蠕动:回肠末端生理意义:使经过分节运动的食糜向前推进,到达新的肠段,再开始新的分节运动。

4.移行性复合运动(MMC)

生理意义:(1)彻底清除肠内容物(2)阻止结肠内细菌的进入第九十页,共111页。(二)回盲括约肌的功能回肠末端与盲肠交界处的环行肌显著加厚,称为回盲括约肌。回盲括约肌上覆以粘膜而形成上下两个半月形的皱襞,称回盲瓣。

生理意义:

①控制小肠内容物进入大肠的量;②阻止大肠内容物返流入小肠。第九十一页,共111页。(三)小肠运动的调节

1.肌间N丛的作用:机械、化学刺激→肠壁感受器→局部反射→平滑肌蠕动。

2.外来N的作用:副交感N兴奋加强交感N兴奋抑制

3.体液因素的作用:促进:Ach、5-HT、P物质、胃泌素、缩胆囊素等。抑制:胰泌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第九十二页,共111页。第九十三页,共111页。第五节大肠内的功能一、大肠液的功能⑴吸收肠内容物水分和无机盐,参与水电解质平衡

调节。⑵吸收由结肠内细菌利用食物残渣合成的维生素B复合物和维生素K。⑶储存及排出粪便。第九十四页,共111页。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一)大肠的运动形式:

袋状往返运动:混合运动使肠粘膜与肠内容物不断混合,利于大肠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分节推进和多袋推进运动:推进运动

蠕动和集团运动:远端推进运动。集团运动通常始于横结肠,快速蠕动至降结肠或乙状结肠,产生便意。多在早餐或进食后发生,每日发生1~3次。第九十五页,共111页。(二)排便第九十六页,共111页。第六节吸收一、吸收的部位和途径(一)吸收的部位

口和食道:部分药物(如硝酸甘油、吗啡)。

胃:酒精和少量水分。小肠:能力最强、种类最多,是主要吸收的部位。大肠:水分和无机盐。吸收:食物经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第九十七页,共111页。第九十八页,共111页。小肠吸收的有利条件:①面积保证:长4~5米+皱褶+

绒毛+微绒毛→200m2;

②设备保证:消化已比较彻底;③时间保证:停留时间长,约3~8h;④结构保证: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绒毛节律性伸缩促进循环。第九十九页,共111页。(二)吸收的途径与机制1.吸收的途径(1)跨细胞(2)细胞旁2.吸收的机制

(1)被动转运(2)主动转运第一百页,共111页。(一)水的吸收动力

渗透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