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NUMPAGES8PAGE1NUMPAGES82016.07DL-SM2016.07DL-SM-0PAGE1施工图设计说明(PAGE\*CHINESENUM3一)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一、概述1.1工程概况东区(出口加工区)位于广州市黄埔区南岗镇东部,广州开发区西区北面,由南片和北片构成。广州开发区原规划面积为9.6平方公里,因黄埔新港及珠江、东江各码头港区以及大蚝洲岛共占去广州开发区3平方公里的规划用地,广州开发区实际可开发的面积只有6.6平方公里,为解决用地不足的问题,广州开发区向国务院提出置换3平方公里土地的要求。1992年,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同意置换。置换的3平方公里土地,发展为现在的东区南片。1992年广州市政府决定将云埔工业区中的4平方公里土地委托广州开发区进行开发管理,发展成为现在的东区北片。199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将东区划归广州开发区全面管理,东区总规划面积7平方公里。2000年4月,国务院批准广州设立出口加工区,设立于广州开发区东区。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广州出口加工区于2001年3月30日正式揭牌,首期90万平方米正式封关运营。东区捷胜东侧路,位于开发区科学城内,北起规划十路,南接捷胜塑料厂区门口,道路全长约85m。线路大致南北走向,双向两车道,道路标准宽度为12m,城市支路,设计时速30Km/h。1.2对初步设计阶段评审意见执行情况:建议侧石采用高强度预制混凝土,不采用仿花岗岩。回复:已按建议修改。进一步摸清输油管道的平面位置及标高情况,污水管及水泥搅拌桩的施工一定要注意对输油管的保护,设计也要说明保护措施。回复:已按建议修改。混凝土挡土墙建议增加钢筋,并增加挡土墙端头的处理方法。回复:已按建议修改。切实做好挡土墙上下方的排水设计,以防积水影响挡土墙寿命。回复:已按建议修改。建议尽快明确地块出入口位置。回复:已按建议修改。二、设计内容本次设计的具体内容包括:道路、桥涵、给排水、交通、照明、电力管沟等方面。按照专业组成,本次施工图设计成果文件共编一册,工程图纸分列如下:第一篇:道路工程第二篇:交通工程第三篇:桥涵工程第四篇:给排水工程第五篇:照明工程第六篇:电力管沟工程三、设计依据《开发区东区捷胜东侧路市政道路工程设计委托书》;《关于下达开发区东区捷胜东侧路市政道路工程规划设计条件的函(穗规开发设[2014]45号)》;《开发区东区捷胜东侧路市政道路工程方案评审会议纪要(2014[184]号)》;《开发区东区捷胜东侧路市政道路工程方案审查意见(穗规开发复[2014]202号)》;PAGE1PAGE1《广州市萝岗区交通规划》;《开发区东区捷胜东侧路市政道路工程工可方案》;《关于征求东区捷胜东侧路道路市政工程范围内石油管线保护方案的复函(华德管函[2014]047)》《东区捷胜东侧路道路市政工程《选址意见书》及附图(穗开规选[2015]3号)》国家现行设计规范范围和技术指标;与本项目相关资料、前期方案及相关批复文件;沿线实测地形图及勘察资料。四、设计采用的规范《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城市桥梁设计准则》CJJ11-2011《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D30-2015《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7《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DBJ15-38-200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F10-2006《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79号)其他规范和标准:按国家最新的规范和标准来执行五、建设条件本工程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火村附近,临北二环高速、广深高速公路。5.1地形、地貌场区地貌为丘陵地带的山间洼地区,经工程弃土堆填,现地形略有起伏,自南向北呈微倾伏的形态,沿线无建筑物,基本为荒草地,未发现地下管线,勘察期间沿线地面标高基本介于17.0~20.0m之间。5.2气象水文拟建线路处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夏季湿热,有台风,冬季干燥,有寒流。年平均气温在21.8℃,其中以7~8两月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28℃,极端高温可达35~38.7℃,1、2月份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在13℃,极端低温亦在0℃以上。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区内雨量充沛,潮湿系数大于1,年降雨量在1600mm,最大可达2500mm,其中每年以4-9月份是雨季,特大暴雨日降量720mm,冬季少雨,11月份到翌年2月份,降雨量仅占全年10%,日降雨量<50mm,是有利的施工旱季。本区以季风为主,冬季多北风和西北风,风力2-4级,最大6-7级,阵风8级。夏季为东南风,风力1-2级。每年5月至11月时有台风发生,且多集中在7至9月份,风力6-9级,最大可达12级,风速最大可达34m/s,按《公路自然区划标准》,本区属华南沿海台风区(Ⅳ7)。台风、强热带风暴带来的灾害性暴雨最具破坏性,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灾害。暴雨使地表迳流强劲、早春阴雨绵绵使水份充分下渗地下,这些往往构成线路水害,常常诱发线路损毁。5.3区域地质构造近场区影响较大的区域地质作用以断裂活动为主,场区位于广从断裂与罗浮山断裂形成的侵入萝岗岩体区,区内构造活动主要受该两条断裂的控制,其距离场区较远,对场区工程建设影响甚微。根据区域地质图及本次勘察结果,场区附近无断裂发育,场区沿线下伏基岩主要为燕山运动三期(γ53)侵入花岗岩体。5.4岩土层结构特征根据钻探揭露,场区从上往下地层主要为<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2>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3>第四系残积层(Qel)。场区地基土自上而下分述如下:1.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素填土(层号<1>):分布广泛,全部4个钻孔有揭露,厚度3.10~4.40m,平均厚度3.95m。红褐色,稍湿-饱和,松散,以回填黏性土为主,局部含砖块、砼块等建筑垃圾,欠压实。1.2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淤泥质土\泥炭质土(层号<2-1>):分布广泛,全部4个钻孔均有揭露,厚度2.20~4.70m,平均厚度3.68m。褐灰色、灰黑色,流塑-软塑,含大量有机质、腐木(有机质含量3.7~35.3%),土质不均匀,局部为粉质黏土。黏土(层号<2-2>):分布广泛,全部4个钻孔均有揭露,厚度4.50~9.60m,平均厚度6.46m。灰白色,可塑,局部硬塑,不均匀地含石英砂粒,土质不均匀,偶夹粉土。1.3第四系残积层(Qel)砾质黏性土(层号<3>):该层由花岗岩原地风化残积而成。在勘探深度范围内全部4个钻孔均有揭露,顶面埋深13.50~20.70m,钻及厚度3.90~8.30m。褐黄色、褐红色,可塑-硬塑,含较多石英颗粒,遇水易软化、崩解。5.5岩土设计参数建议根据本次勘察结果,参照《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场地内岩土设计参数综合建议如下表:场区岩土主要力学性质指标建议值表地层名称岩土性状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a0](kPa)天然重度γ(kN/m3)压缩模量Es、(MPa)变形模量E0(MPa)直接快剪水泥搅拌桩桩周摩阻力特征值qsa(kPa)凝聚力C(kPa)内摩擦角Φ(度)<1>素填土松散7017.0//101010<2-1>淤泥质土\泥炭质土流塑-软塑4014.01.5/258<2-2>黏土可塑15018.04.0/17715<3>砾质黏性土硬塑22018.5/451018205.6评价与建议1)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本次勘察结果,场区范围内无断裂、地下空洞、滑坡、泥石流、砂土液化等不良地质。场区主要特殊性土为表层广泛分布的松软填土、淤泥质土\泥炭质土,须处治。场区较稳定,适宜本项目建设。2)拟建场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区饱和砂土不液化。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土,建筑场地类别属Ⅱ类,特征周期为0.35s。场区抗震地段划分为不利地段。3)场地地下水一般埋藏较浅,水量不丰富。场区水对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均具微腐蚀性,须对建筑材料按相关规范规程进行有效防护。4)沿线地下水埋藏浅,土质路基的干湿类型为过湿-潮湿类型。道路沿线雨季降雨量较大,设计及施工须合理疏排地表水,防止局部长期积水软化道路路基、增大路基的沉降,影响道路的使用。5)沿线地基土分布较均匀,人工填土较松软,下伏软土层厚度较大且有机质含量高,无法满足设计要求,由于地下水埋藏较浅,建议采用振冲碎石桩、灰土桩等处理软弱土层,处理深度宜达到可塑粘土层,加固处理后地基须进行质量检测,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使用。6)对沿线后期填土应进行分层填土分层压实处理。7)由于沿线位于暴雨区,施工中应作好路基及边坡的防护工作及地表水的排泄措施,避免暴雨冲刷破坏、损毁。六、道路工程设计6.1技术标准及规划要点1、计算车速:30km/h2、道路路面结构计算荷载:BZZ-1003、沥青路面设计年限:10年4、道路红线宽度:12m5、工程坐标及高程系统:广州坐标系统、广州城建高程系统道路技术指标表序号项目单位规范值采用值备注1计算行车速度Km/h40、30、20302停车视距m30303设超高推荐圆曲线半径m85-4设超高最小圆曲线半径m40-5不设超高平曲线最小半径m150-6最大纵坡推荐值%73.8极限值%88凸型竖曲线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m4001500极限最小半径m2509凹型竖曲线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m400-极限最小半径m25010缓和曲线最小长度m25-11竖曲线最小长度m60-12地震参数0.1(Ⅶ)13路面结构类型沥青混凝土14路拱正常横坡%2215标准车道宽度m3.5/3.253.2516车辆荷载标准城市-B级6.2道路平面设计本次设计平面线位按照规划线位,线路总体走向为南北向,起点与规划十路相接,终点接于捷胜厂区门口,全长约85m。道路起点与规划十路相接按T型平交设计,并设置渠化岛,右进右出。6.3道路纵断面设计6.3.1纵断面设计控制因素现状规划十路标高。拟建排洪渠规划标高。现状输油管标高。捷胜厂区地块标高。6.3.2纵断面线型设计按照30km/h城市支路标准,道路全线设变坡点1个,最大纵坡为3.8%,最小纵坡0.6%。6.4道路横断面设计2.5m(人行道)+7m(主车道)+2.5m(人行道)=12m6.5路面结构设计6.5.1车行道路面根据道路等级、使用功能要求、交通量及其组成情况和当地材料、气候、水文、土质等自然条件,并结合本地实践经验,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取材、方便施工、利于养护的原则进行路面结构设计。路面结构如下:上面层:4cm厚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下面层:6cm厚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20C;下封层:1cm改性乳化沥青(双层施工)上基层:20cm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下基层:20cm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沥青上面层集料应采用玄武岩,沥青下面层可采用辉绿岩或花岗岩,如果集料的黏附性达不到要求,需添加抗剥落剂。下封层采用双层石油沥青层铺法表面处治施工。沥青层之间需设粘层,上基层上应设置透层沥青。6.5.2人行道结构设计人行道采用如下结构:面层:5cm厚彩色透水砖调平层:3cmM10水泥砂浆调平层基层:15cm5%水泥稳定碎石。人行道铺地砖的材质要求为颜色均匀,无色差,防滑耐磨,吸水能力强。人行道下路基压度要求达90%以上;基层平整,水泥含量达到设计指标,砂浆与砖块粘结牢固,无空隙。人行道铺装方案具体形式由业主确定。6.5.3道路平石和缘石行车道两侧路缘石、平石均采用C50水泥混凝土,规格为(100x15x35cm)和(100x25x12cm),人行道两侧压条采用C50水泥混凝土,规格为(120x15x16cm),遇到弧线段缘石等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长度(25cm或50cm)。6.5.4材料技术参数沥青面层基质沥青采用70号石油沥青,基质沥青应满足下表的技术要求。70号道路石油沥青的技术要求试验项目技术指标备注针入度25℃,100g,5s(0.1mm)60~80延度15℃,5cm/min不小于(cm)100等级A软化点TR&B(℃)46等级A运动粘度135℃(mm2/s)实测纪录动力粘度60℃(Pa.s)180闪点不小于(℃)260含蜡量(蒸馏法)不大于(%)3密度(15℃)(g/cm3)实测纪录溶解度(三氯乙烯)不小于(%)99.5薄膜加热试验163℃,5h质量损失不小于(%)0.8针入度比不小于(%)55延度15℃(cm)实测纪录延度25℃不小于(cm)50改性剂根据本区域的气候特点以及沥青路面的抗裂性和高温稳定性要求,设计建议采用采用SBS(Ⅰ-D)型沥青改性剂,按内参法计算的改性剂剂量宜为6%~8%。。技术指标如下表:改性沥青技术指标技术指标单位改性剂添加量6%8%针入度25℃,5s0.1㎜6053延度5℃,5㎝/min㎝≥60≥60软化点(℃)℃≥55≥57动力粘度(135℃)PaS≤3≤3闪点℃≥230≥230溶解度%≥99.5≥99.5残留针入比(25℃)%≥70≥70残留延度(10℃)㎝≥40≥40残留延度(15℃)㎝≥50≥50改性沥青混凝土改性沥青应满足下表的主要技术要求:改性沥青混凝土技术指标项目AC-13CAC-20C水稳定性:残留马歇尔稳定度比≥85%≥85%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比≥80%≥80%弯曲试验破坏应变(-10℃,5㎝/min)≥2600μ≥2600μ车辙试验,动稳定度(60℃,0.7Mpa)≥3000次/㎜㎜≥3000次/㎜沥青与石料的粘附性5级5级渗水性试验不透水不透水聚合物改性沥青指标表指标SBS类(Ⅰ类)SBR(Ⅱ类)EVA、PE类(Ⅲ类)试验方法Ⅰ-AⅠ-BⅠ-CⅠ-DⅡ-AⅡ-BⅡ-CⅢ-AⅢ-BⅢ-CⅢ-D针入度(25℃,100g,5s)100806040100806080604030T0604(0.1mm)不小于针入度PI不小于-1-0.6-0.20.2-1-0.8-0.6-1-0.8-0.6-0.4T0604延度(5℃,5cm/min)50403020605040—T0605(cm)不小于软化点TR&B(℃)不小于5055606545485018525660T0605运动粘度②(135℃)3T0625(Pa·s)不大于T0619闪点(℃)不小于230230230T0611溶解度(%)不小于9999—T0607离析③,软化点差(℃)不小于2.5—无改性剂明显析出、凝聚T0661弹性恢复(25℃)(%)不小于65707580——T0624粘韧性(N·m)不小于—5—T0624韧性(N·m)不小于—2.5—T0624RTFOT后残留物④T0610T0609质量变化(%)不大于T0610T0609针入度比(25℃)(%)不大于6065707550556050555860T0604延度(5℃)(cm)不小于30252015302010—T0605沥青面层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指标单位其他等级公路试验方法石料压碎值不大于%30T0316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35T0317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t/m32.45T0304吸水率不大于%3.0T0304坚固性不大于%-T0314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20T0312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T0310软石含量不大于%5T0320注:针片状颗粒含量最好小于10%,绝对不得超过15%。沥青面层用细集料应满足上表的要求。细集料可采用机制砂或石屑,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沥青表面层AC-13C粗集料应采用玄武岩,其它面层可采用辉绿岩或花岗岩石。当采用花岗岩石料时,应当掺加水泥或消石灰提高粘度,掺量为2%~3%。沥青面层用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指标单位其他等级公路试验方法t/m32.45T0328坚固性(>0.3m部分,不小于%-T0340含泥量(小于0.075mm的含量,不大于%5T0333砂当量,不小于%50T0334亚甲蓝值,不大于g/kg-T0349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s-T034矿粉沥青面层用矿粉应满足下表的要求。沥青混合料的填料应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为增强沥青与矿料的粘结力,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和耐久性能,可以采用磨细消石灰代替部分矿粉作为剥落剂,磨细消石灰用量不宜过多,设计建议不超过矿料总量的1%~2%。沥青面层用矿粉质量的技术要求指标质量要求试验方法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t/m3)2.45T0352含水率不大于(%)1.0T0103烘干法粒度范围<0.6mm(%)<0.15mm(%)<0.075mm(%)10090~10075~100T0351外观-亲水系数不大于1.0T0353加热安定性实测记录T0355塑性指数不大于(%)4.0T035沥青面层混合料技术要求对于高等级道路沥青路面各沥青结构层,除要求其使用的沥青或改性沥青(改性剂)、矿料、纤维等原料应满足规定的要求外,施工单位还必须根据设计要求的技术指标,遵循《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关于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目标配合比、生产配合比及试拌试铺验证的三个阶段,确定矿料级配和最佳沥青用量,提供满足设计要求的沥青混合料。.1.上面层采用AC-13C,混合料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技术要求见下表,同时要求按相关配合比的试验项目对AC-13C混合料的性能进行检验。AC-13混合料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技术要求试验项目技术指标备注马歇尔试件击实次数两面击实70次空隙率VV4.0~9%粗集料骨架间隙率VCAmix不大于VCADRC矿料间隙率VMA不小于14.5%沥青饱和度VFA65~75%稳定度大于8.0kN流值1.5mm~4mm注:上面层的集料应采用玄武岩。AC-13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检验指标试验项目技术指标备注水稳定性试验:残留马歇尔稳定度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比大于85%大于80%渗水性试验不大于120ml/minT0730表面构造深度不小于0.8mm车辙试验动稳定度(60℃,0.7MPa)不小于3000次/mmT07.2.下面层下面层采用沥青混凝土AC-20C。其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技术要求见下表。沥青混凝土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技术要求试验项目单位技术指标备注AC-20C马歇尔试件击实次数次两面击实75次稳定度MSkN≥8空隙率VV%3~6沥青饱和度VFA%65~75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85流值FLmm1.5~4矿料间隙率VMA%>13对于沥青混凝土AC-20C要求马歇尔试验温度提高10~20℃。同时,要求进行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和水稳定性能等试验,其技术指标应满足下表的要求。沥青混凝土(AC-20C)配合比设计检验指标试验项目技术指标备注水稳定性试验:残留马歇尔稳定度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比不小于80%不小于75%T0709低温弯曲试验破坏应变(µε)(>-9℃)不小于2000T0715车辙试验动稳定度(60℃,0.7MPa)≥1000次/mmT0719渗水系数(ml/min)不大于120T0730集料级配范围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必须满足规范要求的级配。沥青级配表见下表:根据规范,本道路工程底基层采用悬浮密实型混合料;基层采用骨架密实型混合料。悬浮密实型水泥稳定类底基层集料的最大粒径不大于37.5mm;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类基层集料最大粒径不大于31.5mm。集料级配范围应符合下表要求。6.5.5面层抗滑性能指标要求本工程所在区域年平均降雨量达到1600mm,应符合以下要求:年平均降雨量(mm)质量验收值横向力系数SFC60构造深度TD(mm)>1000≥54≥0.556.5.6基层检测要求本工程基层、底基层均为水泥稳定类材料,材料的压实度、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应符合重交通集料所规定范围的要求,且不超过高限。混合料时间成型宜采用振动成型方法。6.6路基及排水、防护工程6.6.1.路基边坡坡率本工程填方段边采用1:1.5进行放坡设计;挖方段采用1:1进行放坡设计。6.6.2.路基压实路基压实度采用《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3.2.1及3.3.2条压实度进行设计,路基采用重型压实标准,填筑路堤时应采用分层填筑逐层辗压,其分层最大厚度应与压实机具功能相适应。填土前应先将原地表进行清理,整平压实。路床填料应均匀、密实。路基采用重型压实标准,填筑路堤时应采用分层填筑逐层辗压,其分层最大厚度应与压实机具功能相适应。分层压实度控制在20~30cm,为保证路基边缘的压实度,填方路堤两侧各超宽填筑50cm,并符合以下规定:为保证路基边缘的压实度,填方路堤两侧各超宽填筑50cm,路基防护工程施工时再对边坡进行清理。路床土最小强度和压实度要求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m)填料最小强度(CBR)(%)压实度(%)机动车道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填方0~0.365≥95≥930.3~0.843≥95≥930.8~1.533≥94≥901.5以下22≥92≥90零填及挖方0~0.365≥95≥930.3~0.843≥95≥936.6.3.路基边坡防护本工程填挖方均采用一般喷播植草。6.6.4.路基排水本工程设置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统。路面雨水通过雨水口排向雨水系统内。路基边坡排水(主要收集边坡和两侧地块雨水):路基挖方段排水边沟的纵坡基本和道路纵坡一致;填方段排水边沟纵坡与现状地势一致,排水边沟的水均就近排入现有河沟,对于局部排水困难的地段设置集水井处理。排水沟采用矩形沟设计,采用浆砌片石材质,底宽为60cm,深度为60cm,厚度30cm。6.7软基处理6.7.1.软基处理要求软土地基处理工后沉降控制标准根据规范采用如下,一般路基段:不大于50cm。涵洞处:不大于30cm。工后沉降差不大于2‰。工后行车道部分的地基承载力不小于100KPa。本道路路基的地基加固处理方法为水泥搅拌桩。6.7.2.水泥搅拌桩技术要求一般路段搅拌桩处理:桩距:车行道范围为1.3米,车行道边线至路基坡脚范围为1.5米。桩底穿透软土层进入持力层0.5米,将软土层全部加固,形成复合地基。桩顶铺设一层50cm厚碎石垫层,并在碎石垫层中设一层凸结点土工格栅加筋。涵洞段搅拌桩处理:水泥搅拌桩桩径为0.5米,梅花形布置。处理范围:填方处理至坡脚线,挖方处理至人行道边线,涵洞段搅拌桩应全路基断面范围进行处理,详细范围详见《软基处理平面图》。涵洞段搅拌桩桩距为1.1m,并在桩顶铺设一层50cm厚的碎石垫层,其间设一层凸结点土工格栅加筋。设计参数:水泥应选用425及以上标号普通硅酸盐水泥,用量按土的天然含水量不同而变化。参考值如下:W土≤50%,水泥用量50kg/m;50%<W土≤70%时,水泥用量为55kg/m;W土>70%时,水泥用量为60~65kg/m。水泥实际用量需通过试桩后确定。施工时如因故停浆,宜将搅拌机下沉至停浆点以下0.5m,待恢复供浆时再喷浆提升。若停机超过3h,宜先拆卸输浆泵管路,清洗输浆管路。垂直度偏差不大于1.0%,桩径、桩长不得小于设计值,桩位偏差不宜大于5cm。停浆面应高出桩顶设计高程30cm,开挖基坑时,将上部质量较差段人工挖除。质量检验:成桩7天后,采用浅部开挖桩头(深度宜超过停浆面下0.5m),目测检查搅拌的均匀性,量测成桩直径。检查量为总桩数的5%。在成桩28d后进行载荷试验。检验数量为桩总数的0.5%~1%,且每项单体工程不应少于3点。经载荷试验检验后对桩身质量有怀疑时,应在成桩28d后,用双管单动取样器钻取芯样做抗压强度检验,检验数量为施工总数量的0.5%,且不少于3根。检测指标:桩距为1.1m的地基加固后允许承载力大于130KPa。桩距为1.3m的地基加固后允许承载力大于100KPa。桩距为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