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岛战争的研究报告_第1页
关于马岛战争的研究报告_第2页
关于马岛战争的研究报告_第3页
关于马岛战争的研究报告_第4页
关于马岛战争的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4月19日关于马岛战争的研究报告文档仅供参考关于马岛战争的研究报告目录一、马岛战争背景; -3-二、马岛战争全局分析与评论; -5-(一)、战争前的迷雾: -5-(二)、英阿马岛之战概况: -5-(三)、由马岛之战想到的: -14-1、由马岛战争想到应急作战 -14-2、由马岛战争想到现代战争的保障 -20-3、由马岛战争想到的心理战 -25-4、由马岛战争想到武器的兼容性问题及以劣胜优 -31-5.人才是战争的决定因素 -33-6、高科技信息化战争与"人民战争","持久战" -35-7、外交的力量 -37-(四)、未了结的恩怨 -38-三、马岛战争的经验教训; -39-四、马岛战争对世界军事格局的影响; -42-五、浅谈中国国防建设; -44-一、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辩证思考: -44-二、认清中国当前的国防形势: -46-三、对中国国防发展的几点建议: -51-六、关于对台军事斗争准备的几点意见; -53-七、结束语 -55-八、参考文献: -55-一、马岛战争背景;马尔维纳斯群岛(本文简称马岛),位于南大西洋,东到西经57°40',西到西经62°,南到南纬53°,北到南纬52°15'之间的海面上。该群岛由346个岛礁组成,总面积15800平方公里,其中长年有人居住的有十五个岛屿,主要有索莱达岛(即东福克兰岛,本文简称东岛),大马尔维纳斯岛(即西福克兰岛,本文简称西岛),总人口约两千,绝大多数是英国移民后裔。首府为斯坦利港(即阿根廷港)。南乔治亚岛是马岛的附属岛屿,(本文简称南岛),位于马岛东南716海里,西经39°南纬53°的海面上,面积3700平方公里,居民随季节变化时多时少,最多达500人,首府为格里特维肯港。马岛距南大西洋与南太平洋之间的要冲航道麦哲伦海峡250海里,距阿根廷本土276海里,距英国本土7000海里。属寒带气候,岛上多沼泽,生物资源贫乏,但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不但位于沟通南半球两大洋交通的必经之路,而且漫长曲折的海岸线组成的众多港湾,构成英国在南大西洋的最重要的基地。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海军都利用这一基地控制南大西洋的制海权。而近年来,马岛又成为开发南极的前进基地,其地位更显重要。加上八十年代发现的海底石油,据称,其蕴藏量可能达20亿桶,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科威特",更加剧英阿对马岛主权之争。英阿对马岛的主权之争由来已久。据历史记载,马岛被发现于16世纪,但何人何时发现,说法不一。阿认为,1520年,麦哲伦探险队的一名葡萄牙人戈梅斯最早发现了马岛。英国则认为是由英国航海家戴维斯于1592年8月14日驾驶"希望"号船首先发现的。1690年英国人约翰·斯特朗来到该岛时,发现了东西两个大岛之间的海峡,将其取名为"福克兰海峡"。此后,英国称该岛为"福克兰群岛"。1764年,法国人在东岛上建立了居民点,将其命名为"马洛于内群岛"。1770年,西班牙占领了该岛,将其称为"马尔维纳斯群岛"。1816年阿根廷摆脱西班牙的统治宣告独立,并宣布继承对马岛的主权,将马岛定为阿的第24个省。4年后,阿海军又将国旗插上了索莱达岛要塞顶峰,宣布对该岛拥有全部主权。英国则以该岛为英国人最早发现为由,于1832年和1833年先后出兵占领西岛和东岛。为显示主权,英国人在岛上设置了总督府及其它行政机构,向该岛移民,并挤走了岛上土著居民。此后,马岛便沦为英国殖民地。但阿从未放弃对马岛的主权要求。1958年,英阿两国关于马岛的争端被诉诸于合国,联合国先后4次经过决议,要求英阿两国以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由于双方均不愿从本国的立场上后退,这种谈判只能是谈谈停停,吵吵争争,成为马拉松式的谈判,英国也因此控制着该岛100多年。1982年2月26日,英阿关于马岛的谈判又重新开始,可是这一次,阿根廷人显然已对谈判失去了耐心和信心,她们已不指望能从谈判桌上得到什么,她们之因此愿意谈判只不过是故意放出来的烟幕。此时阿军方正在悄悄准备一项代号为"罗萨里奥"的行动计划,她们决心要以牙还牙,用武力来收回对马的主权,于是爆发了震惊世界的英阿马岛之战。二、马岛战争全局分析与评论;(一)、战争前的迷雾:马岛争端一直以来是英阿两国解不开的仇怨,久拖不决的谈判已使阿根廷人失去了耐心。因此阿方一面部署力量与英方谈判,一面开始军事准备。1981年底,加尔铁里将军就任阿总统后,即定下了必要时以武力收复马岛的计划。在加尔铁里眼里,赢得战争的最有分量的筹码就是与美国兄弟般的友谊。但战争并非儿戏,阿方决定事先试探英方对军事行动的反映程度,但不幸的是英方给予了阿方错误的信号,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一家公司的39名工人来到南岛拆除一家旧鲸鱼加工厂,工人们出于爱国热情,在岛上升起了阿根廷国旗。3月24日,英国原驻马岛的海军"忍耐"号破冰船,搭载两架直升机和140名士兵,前往南岛实施威慑,但伦敦命令她们不要轻举妄动,以免阿方借口扩大事态。在阿方挑衅性的活动中英方并没有表现出十分强硬的态度,这更加坚定了阿方武力收复马岛的信心。(二)、英阿马岛之战概况:双方战前兵力对比:阿根廷:共计65000余人其中海军作战舰艇和辅助船33艘陆军陆战队1个旅,摩托化步兵3个旅,及一些支援和勤务分队,共13000余人空军作战飞机250余架英国:共计35000余人其中海军各舰船118艘陆军1个陆战旅,1个步兵旅,1个伞兵团,及一些支援和勤务分队,共9000余人空军各型飞机270余架,其中作战飞机120余架战争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4月2日--30日):阿军占领马岛和南乔治亚岛--英军进行战略展开并夺占前进基地。阿集中兵力于4月2日在马岛首府斯坦利港登陆(马岛英军198人投降),3日在南乔治亚岛首府格里特维肯港登陆(英22人投降);向马岛紧急增兵(增至13000余人)和运送物资;建立南大西洋战区司令部,统一指挥战区防务。英迅速成立战时内阁,组建特混舰队,征用商船;4月5日首批舰船出航,接着空军1个大队向阿森松岛转场;12日核动力潜艇进入战区开始海上封锁(马岛200海里);25日特混舰队在南乔治亚岛首府登陆,夺占了前进基地(阿守军152人和39名文职人员投降,"圣菲"号潜艇被击沉);28日特混舰队进入马岛水域并展开,30日完成海空封锁。第二阶段(5月1日--20日):英扩大封锁,阿进行反封锁,双方激烈争夺制海权和制空权。英军空袭马岛机场、雷达站和防空导弹阵地,炸毁机场飞机,夺取马岛局部制空权;袭击阿军舰船,切断海上补给线(先后击沉击伤阿军巡洋舰、巡逻艇、侦察船和补给船多艘);以核潜艇监视阿本土海军基地和港口,加强反潜巡逻;不断以航空火力和舰炮火力袭击岛上目标,削弱阿军防御;阿军以飞机袭击英军舰只;以舰艇和潜艇监视牵制英舰行动;强行向马岛进行海空补给。由于阿海军力量弱,出动的舰船多被击沉,空中攻击力量又有限,因而未能打破英军海上封锁,逐步丧失制海权和制空权。第三阶段(5月21日--6月14日):英军重占马岛和南桑德韦奇群岛,阿军战败。英军1、实施岛屿登陆战;5月20日下午英两栖突击队乘登陆舰进入福克兰海峡;21日陆军特别空勤团突击队一部乘直升机着陆,歼灭阿监视哨;特别舟艇中队搜索航道,清除障碍;突击梯队先头约1000人乘登陆艇和直升机同时进行多点多批次水面和垂直登陆,占领圣卡洛斯及其机场以及附近有利地形,构筑工事,4小时内建立了25平方公里的登陆场;防空部队、炮兵和轻坦克分队陆续上陆;其它重型武器及作战物资利用阿空袭间隙也陆续上陆,48小时内陆上兵力增至4000--5000人;至25日登陆场扩大到150平方公里,"海王"式和其它一些直升机转移到岛上机场。主力上陆同时,部分舰艇在斯坦利港以北的伯克利湾进行佯动;舰载航空兵和舰炮对斯坦利港、达尔文港、古斯格林、福克斯湾和霍华德港的阿军阵地进行了袭击,牵制阿军行动。2、岛上机动作战;27日,登陆部队分兵两路,东进南下。南路伞兵2营在布迪峰歼灭阿警戒分队约400人;28日配合登陆的特别舟艇中队一部攻占了达尔文港和古斯格林机场,从陆上切断了东西两岛间联系;30日,第二梯队陆战45营向斯坦利港推进,占领沿途小据点;6月1日进至斯坦利港外围第一道防线,与北路会合。3、围攻斯坦利港北路陆战42营占领肯特山,45营占领查杰林山,完成了对斯坦利港的路上包围;前调炮兵和重装备及作战物资,并不断从陆上和海上进行炮击;6月7日地面部队在炮火支援下向第二道防线推进,陆战42营占领两姊妹山,45营占领哈里特山,伞兵第3营占领朗登山;8日,英第5旅威尔斯近卫第1营一部在布拉夫湾登陆;从11日起,英军开始进攻第三道防线;伞兵第2营占领无线岭,步5旅苏格兰近卫第2营占领欲坠山,廓尔第7团第1营占领了威廉山,缩小了包围圈;13日总攻发起,伞兵第3营攻占穆迪布鲁克兵营,步5旅威尔斯近卫第1营攻占工兵山;阿军被迫接受谈判,14日21时阿军全面停止抵抗。6月19日,英"耐久"号破冰巡逻舰和一艘护卫舰输送少量部队在南桑德韦奇群岛的图勒岛实施垂直登陆,解除阿军在该岛的海军科学考察站的武装。阿军不断出动海空飞机袭击英上陆地域和登陆场,先后击沉"热心"号和"羚羊"号护卫舰,"考文垂"号驱逐舰,"大西洋运送者"号集装箱船和"加拉哈德爵士"号登陆舰等5艘舰只和1艘登陆艇,击伤"普利茅斯"号护卫舰、"格拉摩根"号驱逐舰、"特里斯特姆爵士"号登陆舰和1艘登陆舰艇等4艘舰艇;地面部队进行了阻击战和坚守防御战。但由于孤岛作战,海空无援,四面被围,最后投降。战后统计:1、海军方面阿损失了"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圣菲"号潜艇,"布恩苏塞索湾"号和"洛斯埃斯塔多斯岛"号运输船以及"一角鲸"号拖网船。"阿尔费雷斯索帕拉"号拖轮被击坏。英方损失了两艘42型驱逐舰、两艘21型护卫舰、大西洋运送者号集装箱船和两艘登陆舰。其它被击伤舰船十多艘。2、航空兵阿损失33架"天鹰式"攻击机、15架"短剑"式战斗轰炸机、23架"普卡拉"式攻击机、一架C-130运输机,3架MB-339教练机和1架"空中货车"式运输机。英方损失6架海鹞式飞机、3架鹞GR3式飞机、3架支奴干式和6架威赛克斯式直升机等。总计:阿军亡1746余人,伤1053人左右,被俘11845人;损失舰船11艘(沉5伤6)、飞机117架;耗资10亿美元以上,间接损失20多亿美元。英军亡255人,伤777人,被俘91人;损失舰船16艘(沉6伤10)、飞机34架;耗资约21亿美元,平均每天耗费120万美元。(三)、由马岛之战想到的:1、由马岛战争想到应急作战1982年4月2日马岛陷落的消息震惊了英国,然而英军的快速反应却更加令世界各国震惊。4月2日晚,撒切尔首相紧急召见了三军首脑。4月3日,国会议员举行紧急会议,对阿根廷宣战,成立战时内阁。4月5日,部队集合。4月6日,由庞大的舰艇和2万人组成的特混舰队,驶出朴茨茅斯军港,向马岛进发。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也声称:"特混舰队集结速度之快将永垂英国的军史。"英阿马岛之战是英国在未予准备的地区,与未予准备的对象打的一场未予准备的战争。英国能够取得胜利,能够说是与英军平时战备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是密不可分的。马岛的硝烟已经消散了20多年,可是英军在战争中体现出的应急作战经验却值得我们借鉴。首先、战备水平高,应变能力强。二战之后,英军虽然失去了其"海上霸主"的威风,但其军队的武器装备还在不断更新,为英军提高戒备率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英军指挥通信和各种保障系统比较先进,能够适应紧急情况的需要。军队组织结构比较健全,英海军平时可保持60%~70%~的舰只随时投入战斗。如在4月2日阿方攻占马岛当晚,英国就召开内阁紧急会议,第2天成立战时内阁,并组建特混舰队,第3天舰队主力起航向南大西洋驶进,在航行中完成编队,临时训练,制定作战方案等各项任务,一切显得紧张而有序。英海军平时制定有各种应付危机的战争方案。能够说正是英海军在平时就有较完备的作战方案,使得英军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战争中显得游刃有余。英国作战物资储备比较完善,既能应付大战,也能应付局部应急作战的需要。另外,还采用分级配套,多点储备的方法,在各军港码头附近都有一定数量的军用物资,以适应紧急需要。分散在不同基地的舰船,接到指令后可就近得到补充。英国特混舰队的集结也不是首先在一点集中,而是从不同地点补充作战物资和组织作战部队上船,出发后再到指定地点会合。从英国本土出发的舰船,在英吉利海峡航行时,舰船不靠岸,而用直升机从沿岸往舰船上运送物资,缩短了停港补给时间,提高了行进速度。邻近南大西洋的潜艇,则是接到命令直接向战区机动。这些大大缩短了特混舰队的组建和行动时间。英国平时全面而扎实的战备工作是英军取得远洋应急作战胜利的重要基础。其次、高效动员,快速投送。战争中,英国动用商船56艘,总排水量达到666千万吨,数量之大,种类之多以及效率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英国政府对国营企业的船只设有战时可全部征用的法令,与私营企业订有战时征用其船只的合同,与海员签有合同期内必须履行"前往任何地区服务"的契约,以便随时调遣。军方还定期接受商船的报告,对主要商船的位置、航向和装备性能等情况了如指掌,另外英国国防部平时就制订有征用商船的应急计划,因此,商船接到命令后能迅速应征,按平时规定的程序行动,实施运送作战人员和物资的任务。英国政府对在建商船规定有各种指标和要求,以适应战时的需要。如有些商船安装了适用于军用的高频无线电通信设备,使转入军用后改装的工程量大大减小;改装商船所必须的材料和设备平时预有储备。商船上的水手平时就接受了战时服务的教育和训练,高级船员每隔2~3年就要参加为期28天的军训,许多商船的船长都是退役海军军官。根据军事法规,被征用的商船进入战区后,船上的人员临时转为现役。对于正在航行的商船,英军工程人员可乘直升机上船,在航行途中对装备进行改装,完成"民转军"工作。不少商船经过夹板改装后就可停放直升机。马岛战争中,英政府强调一切服从战争。为了输送兵员,果断征调了英国最现代化的"伊丽莎白女王二世"号客轮和最豪华的"堪培拉"号客轮。当时"伊丽莎白女王二世"号正满载旅客向地中海驶去,但政府一生令下,旅客自觉在中途下船。第三、"边战边训",实施临战训练。英国特混舰队在向马岛战区开进的途中进行临战训练,既节约了时间,又为实战做了思想、技术与战术方面的准备。舰队出航的第二天,"赫姆斯"号航空母舰上就进行了一场模拟攻击演习。英军的作战计划也是由特混舰队的指挥官在舰上制定的,这种边开进边训练的训练方式,既提高了英军应急作战的水平,也为迅速集结兵力争取了时间。在引见马岛战争的高明之处时,我们不得不在这里提到当今已经发生或是未来将发生的战争的理论主题--低强度冲突。低强度冲突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提出并推行的一种小规模军事冲突理论。低强度冲突是一种有限的军事、政治斗争,旨在达成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或心理目的,一般局限于一定的地域,使用的兵力、兵器数量以及作战规模和激烈程度往往有限。低强度冲突是1987年里根总统提交美国国会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指出,是低于常规战争、但高于国家间日常和平竞争的冲突。美国陆军和空军低强度冲突联合研究中心关于低强度冲突联合计划的最终报告认为,低强度冲突既不是战争也不是和平。美国根据冲突的破坏性和激烈程度,把冲突分为高强度冲突、中强度冲突和低强度冲突。低强度冲突可不严格划分为反"暴乱"作战,反恐作战,应急作战,"维护和平"活动。在低强度冲突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政治因素的考虑都占主导地位而且都以军事实力作后盾。低强度冲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理论探讨阶段(1960s--1970s)美国在越南战场上越陷越深导致了美国军政官员对这场战争中军事理论的思考,提出了低水平战争。2、军方实践阶段(1980s--1985)1979年美营救被伊朗当作人质的驻伊朗使馆人员的失败导致美国一些人士对军事理论指导的思考,美军提出了低强度冲突。设想低强度冲突可能只是一开始的"恐怖与反恐怖活动"升级演变到"暴乱"为主的非常规战。在一定条件下可导致一些小规模的正规战争,这些都是低强度冲突,它可能继续升级。3、全面推行阶段(1985--1990)4、全面推广阶段(1990--)老bush上台后更推崇低强度冲突理论。在美军随后涉足的几场局部战争中,能够发现美国都极力避免重蹈越南战争泥足深陷的覆辙,试图以迅速、果断的军事行动,"以压促和"、"以打促和"既要对手害怕,又不致使冲突扩大和升级,以最小的代价实现低强度冲突理论所追求的目标。低强度作战理论的主要特征:从美军入侵格林纳达和巴拿马,空袭利比亚以及出兵海湾的实际行动看低强度作战理论呈现出如下鲜明特征1、目的明确,政治性强低强度冲突应急作战,政治与军事紧密结合,战略和战术融为一体,侧重追求的是政治、外交、心理方面的全面胜利。为实现特定和有限的政治目的,在低强度冲突中要力避冲突升级,特别是大国间发生直接军事对抗,强调慎重选用应对措施和手段,严格控制冲突规模和强度,力求以最小损失和最低风险迅速达成有限的政治、军事目的。因此要求决策者须从战略高度直接指导和控制军事行动。军事打击目标、兵力兵器的使用、作战方案甚至战术手段等均由战略指导者决定,明确应急作战目标,以形成高度集中的决策与指挥,从而促进政治目标的实现。(入侵格林纳达,空袭利比亚,伊拉克战争都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2、确保主动,强调进攻美国认为不可能在任何地方,任何能够想象的时间来防御任何威胁,因此各种威胁的唯一方式就是将战争引向敌方,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低强度战争中,强调进攻可使政治领导人利用主动权,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敌人。美军强调"不打则已,打则必攻,攻则必克"3、速战速决,快打快撤。在低强度战争中,美军力避与敌纠缠、打持久战,力争以快制胜。因此美军在作战中强化空地联合,缩短战争进程。强调快速主导,利用技术优势,把传统的机械化作战与现代的信息战紧密结合。4联合作战,慎用陆军。从80s以来,美军所实施的应急作战无论规模大小,都以陆、海、空和特种部队联合作战实施(入侵格林纳达是典型的杀鸡用牛刀)这为我军当前的军事准备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我军再也不能以"把战争扩大,打大战争,打核战争"为目标作军事准备了。不论是未来可能的台海冲突还是一定时期内可能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很大可能都只能是低强度冲突范围。惊了英国,然而英军的快速反应却更加令世界各国震惊。2、由马岛战争想到现代战争的保障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保障往往对战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里我们将针对英国的民船征用展开分析。在马岛战争中英国能够能取得较好的后勤物资和兵员输送,应该说是与英国实施的民船征用政策密不可分的。其实不但是马岛战争,早在二战时期民船便已经登上了战争舞台。实践证明,民机和民船在现代战争中大有用武之地。战争中的搬运"大力士"。一些大规模的登陆作战,主要靠民用船只来进行保障。诺曼底登陆,同盟国军队征用了499艘大型商船运载重要军事物资,二战美军在太平洋登陆作战中,征用了大量商船担负运输任务或改装为作战及辅助船只。1942-1945年,美军改装商船的总吨位达到590万吨,使用的扫雷艇和护卫艇有65%-75%是由应征渔轮改装的。马岛战争中,英军特混舰队的后勤保障船只占60%,其中动员的民间商船又占了2/3。英特混舰队向马岛进发期间,民间船只为其运载了96架飞机、42万吨油料和10万吨其它物资,进行伴随保障。商船实际上成了英军此次战争中的后勤主力。英国商船界还自称是英国"第二海军"。美军尽管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运输力量,但仍把民用船只看作是海军战时重要的后备力量,以致商船队被美军公开称为"国防第四军种"。海湾战争中,美国海运司令部动用了70多艘第一类预备役船只,并租赁282艘国内外商船,两者占整个海运船只总数385艘的91%。美国在海湾战争中越洋大运兵,其规模相当于一声令下马上把阿拉斯加州的全体居民及其个人家当全部运到大洋彼岸。空运是快速投送兵力的重要手段.。科索沃战争期间,美军租用了66架次商业航班;对阿富汗军事行动打响后的第一个月,美国空军也征用了100架次的商业航班。海湾战争中,空运为"沙漠盾牌"和"沙漠风暴"行动运送了约5%的物资和99%的人员。美国自1952年以来首次动用了民航后备航空队,组成7个C-5运输机、11个C-141运输机和10个C-130运输机中队参加运输,占美军空运力量的80%以上。在美军总的空运任务中,19.2%是靠租用民航飞机来完成的,其中兵员运送的63.3%、货运的24.7%由民航飞机运输。1990年8月17日,美军征用民航的38架大型运输机,使美军在两周内将全部快速反应部队(3个师、2个旅)空运到海湾地区。正是在民机和民船的支撑下,美军才得以实施了距离最远、速度最快、历时最短的集结和调动,它们被誉为战争中的搬运"大力士"。另外,民用飞机和船舶在现代战争中不但是重要的运输力量,还参与医疗救护、装备修理、生活供应等作战保障。马岛战争中,英军征用的商船,有的作为运输船,有的作为医院船,还有的作为扫雷舰发挥作用。海湾战争中,美国曾将驳船改装成睡卧船,作为解决50万人住房的一个办法;还租用一艘游船改装成所谓"爱情船",长期停靠在巴林的一个港口,参战部队人员可在船上放松几天,买点饮料,吃些美味佳肴,看一场超级夜总会节目表演,以给官兵"减压"。首先、高效快速的动员。民机、民船能在现代战争中发挥巨大作用,得益于高效、快速的动员。一是动员机制高效。为快速征用民机和民船服务于战争,世界许多国家都建立有专门的动员机构。美军于1987年10月成立了统一指挥和协调陆海空军事运输的运输司令部,直属国防部长领导,主要职责是统一调动指挥三军运力和全国民用的陆海空运力,并有权租用和征用国外运力。英国设有由海军副参谋长任主席的海运国防顾问委员会,负责商船应急动员工作。二是动员计划完备。各主要国家大都有预定征用民机民船的计划,比如美国军事海运司令部和美国一些船运公司签订民船使用合同计划,依据这样的计划,美军在海湾战争中运送了100万吨集装箱货物,充分利用了美国海运业的实力。海运司令部还有海运战备计划,规定与这个司令部签订合同的海运公司应将其货运能力的50%用于执行该计划,接受政府津贴或活动补贴的船也必须参加。三是后备力量强大。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大都建有各种类型的预备役交通运输组织,如民航后备队、预备役船队等。不少国家还将民航等部门列入准军事部门,平时就按军事化的要求编组和管理,战时马上转入为军队作战服务。如美国的民航后备队、国防后备役船只,俄罗斯的海军预备役船队等等。海湾战争中,美空军的后备人员,担负了42%的战略空运任务和33%的空中加油任务。当前美国有50%的民航空勤人员、40%左右的海员都编入了后勤预备役部队。四是动员法规健全。如美国的《国防商务法》、《海运法》、《商船法》和《民航预备队条例》等,为美军战时快速征用民机民船提供了法律依据。《商船法》早在1920年就已颁布实施,以后经过4次大的修改,后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时期美国民船动员的主要法典。英国把动员民机和民船的法规包含在交通运输民法之中,在《民航法》、《民航公司法》、《运输法》中均有特定条款,规定国防部有权征用民航飞机及民用船只,用于战时或紧急情况下运送军事人员或军用物资等。英国议会还专门制定了允许政府在紧急情况下使用民间资源的法令,政府与各私营运输企业都签订了战时征用合同。其次、设计考虑战时的需要。世界各主要国家普遍强调,民用飞机和船舶在设计建造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国防需要。曾拥有"海上霸主"地位的英国,自近代以来,一直把民用船只视为皇家海军的生命线。英军经过专设的船舶防务咨询委员会审议商船的设计、改装和在任何紧急事件中征用商船的方法等事宜。1.法律有规定。如美国《商船法》明确规定,新造民用船只的设计和建造,必须充分考虑到国家在紧急状态下能改装成军事运输和支援舰船,否则这艘船就不能造。俄罗斯也规定,各种大型海运船只的设计建造,应考虑军队战时征用需要,由军队的装备部门签字同意后才能建造。2.军队有要求。如美国C-5远程运输机,应美国空军的要求,换装新动力装置和数字式电子设备,装有军事上需要的全部通信和导航设备、彩色气象雷达等等,可运载350多名士兵,美军现役陆军师所配备的各类武器中的97%都可用这种飞机运输。C-130运输机可运载92名士兵或64名伞兵或74名担架伤员,以及加油车、155毫米口径重炮及牵引车等重型装备。美军对预定征用的船只、飞机建立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能随时根据需要征召其服务。3.改装有措施。比如,英国商船在设计、建造时既考虑到军队使用特点,同时还制定有改装计划,储备有改装的图纸、设备和材料。英军在马岛战争中,大型游轮"伊丽莎白女王二世号"被征用时,正满载乘客在地中海航行,接到征用命令后,立即就地将人员卸载后,驶往指定港口改装成运兵船,与此同时,英军步兵第5旅3500人上船,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它就起航了。3、由马岛战争想到的心理战心理战,是心运用心理学的原理,经过宣传和其它活动,从精神上瓦解敌方的一种作战。她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削弱和打击敌人的抵抗意志,或使其产生心理错觉。判断失误,另一方面是巩固和增强自己。最终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心理战有战略心理战和战役战术心理战有进攻性心理战和防御性心理战;有政治心理战,经济心理战,外交心理战,文化心理战等。心理战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在军事斗争中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在整个马岛战争中,深深体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最高境界,是一场高技术条件下的心理战。围绕马岛的主权之争,英阿两国从唤起民众到组织作战,充分利用技术对人心理的影响,把谋求心理优势始终贯穿与作战。正如拿破仑所说,要"建立一种对敌精神上的优势",也就是要在敌人心目中制造将遭到失败的预感。英国在马岛作战中首先广泛运用宣传心理战来争取民心,赢得国民和舆论的支持和同情。马岛战争的突然爆发,在英阿双方国内和国际上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强烈反响,当阿军先期攻占马岛的消息传到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时,全城顿时群情激昂,数十万群众聚集在总统府前的"五月广场"上,唱着国歌,高呼口号,庆祝胜利。而英国方面由于精神上毫无准备,再加上国内政局不稳、经济恶化和海外殖民体系摇摇欲坠等一系列情况,政府的处境十分被动。素以"铁娘子"闻名于世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迅速采取了一系列心理调节措施。4月3日,撒切尔夫人宣布成立"战时内阁",并于5月对政府进行了部分改组。为了派兵以武力重新夺占马岛,英国动用了全部报刊、电台、电视台等舆论工具,不间断地向国内和世界大肆宣传,摆出一付正义战争的姿态。各报纷纷声称,阿军抢占马岛,强迫英守军连同总督一起向阿军投降,这使英国蒙受了奇耻大辱;岛上居民1800人,绝大多数是英国人;阿根廷当前是军事独裁型统治,没有民主可言,英国居民将生活在痛苦的军事统治之下等等。伦敦《每日邮报》还在头版用显赫的两个大字"可耻"作为标题发表社论,谴责阿根廷的"侵略"行径。这些宣传,赢得了英国社会各界的心理共鸣,使得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宣布政府决定立即派出特遣舰队,远征南大西洋去收复失地时,立即获得英国议会一致经过。在对阿根廷的登陆进行中,英国也运用了强大的宣传心战攻势。6月8日,当阿根廷守军11000余人被英军团团包围于斯坦利港地区时,阿军士兵们对死亡的恐怖已大大超过了对胜利的信心。英军抓住这种心理变化,迅速展开了全方位的攻心行动。英军使用高音广播喇叭,从四面八方向阿军阵地播放阿根廷的流行舞曲和民歌,并针对阿根廷人对足球具有狂热爱好的心理特点,利用当时正值第十二届世界杯足球赛激烈进行的绝妙时机,让女播音员用缠绵悱恻的声调广播道:"赶快回家吧,在电视机前观赏一下世界球足球赛多么畅快啊……"这样的宣传,对煽起阿军思乡厌战的情绪,涣散其军心,瓦解其斗志起了致命的作用。当英军将要向阿根廷防御的中心地区发起攻击时,为了彻底摧毁其心理防线,加速其军事上的失败,英军一面从山上、海上不停地轰击斯坦利港,一面不失时机地用飞机向阿军阵地上投下几万份敦促阿军投降的投降书。敦促书上不但描述英军所取得的胜利,证明英军的强大,而且指出阿军已面临无可挽回的失败,放下武器、停止抵抗是阿军官兵争取生存的唯一机会。在英军强大的心理攻势和军事攻势面前,阿军的军事防线和心理防线一起崩溃了,她们终于打出了白旗,向英军缴械投降。英军在兵力对比明显处于劣势的情况下,终以胜利而告凯旋,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充分发挥了宣传心理战的作用,利用心理上的优势弥补了兵力的不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曾经直言不讳的声称:"在战争尚未打响之前,设法使敌人先在精神上崩溃,这是我感兴趣的问题"。事实证明,宣传是希特勒心理战武器库里最重要的武器。依靠成功的宣传攻势,希特勒在欧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她不但靠宣传得到了国内的民众支持,而且找到了攻击波兰的借口,摧毁了荷兰的抵抗意志,扰乱了英国,美国,苏联人的戒备心理,有力地配合了希特勒的战略企图和德军的作战行动。英军在作战中还积极采用了恐吓心理战,她们的策略是:"划定封锁区,进行武力恐吓"。针对阿根廷200多年未经过战争,参战部队大多数为新兵,以及阿根廷全部武器装备依靠西方出售的情况,英国故意夸大自己武器装备的性能、数量和军队的作战能力,给阿根廷官兵造成战争恐怖的心理气氛。早在英阿双方交手前,英国便开始试图加剧阿根廷新兵害怕被训练有素的英国军队所杀的恐怖感。由于在参战的英军中有骁勇善战的尼泊尔廓尔喀人,因此,当被征用的"伊利莎白二世女王"号豪华客轮从索斯安普敦启程时,英国舆论便广为报道说,船上运载的部队包括英国第6步兵旅所属的廓尔喀步兵营。报上还刊登了这些为英帝国服役悠久的尼泊尔士兵们手持锋利的廓尔喀弯刀的大幅照片。这些新闻照片使阿军士气受到很大影响,战斗刚一打响,阿军中便广泛流传起有关廓尔喀人的种种神奇传说。一些在斯坦利西南的威廉山与廓尔喀步兵营遭遇过的士兵神色恐慌地声称:廓尔喀雇佣兵生性勇猛,不惧危险,一刀便能砍下一颗人头。一些人甚至不停地念叨着廓尔喀步兵营营长摩根上校的话,"谁要和廓尔喀人对阵,就叫谁加倍流血"。英国在马岛参战中担任舰队空中掩护任务的"鹞式"战斗机,是80年代第一流的战斗机,性能超过阿军飞机,但数量仅有20架,远不足以胜任庞大舰队的保护任务。然而,英国国防部却利用报纸、电台和电视台有意散布假消息,吹嘘有60架"鹞式"飞机在马岛上空逞威,并还若有其事地宣称英"大西洋运送者"号集装箱货船正运载20架"鹞式"战斗机赶赴战场(实际只有5架)。这种夸大武器实力的心理攻势,无形中给阿根廷空军部队造成了心理压力。而这种心理压力,又严重影响了原来打得不错的阿根廷空军作战技能的发挥。比如,在这次作战中,英国把仅有的两艘航空母舰全部开赴马岛战场,庞大笨拙的航母既是整个舰队的指挥中枢,也是其空军在战区的作战基地。如果它们被打掉,英国就会失去进占马岛的依托,因此,阿根廷曾多次寻找英国的航空母舰作战。阿军派出侦察飞机四处搜索,一次突然发现了其中的一艘,但正当准备实施攻击时,担任攻击的飞机编队却遇到了"鹞式"飞机拦截。由于阿军飞行员怀有俱伯"鹞式"飞机的心理,技术明显失常,结果领队飞机被"鹞式"飞机击落,其它飞机不敢恋战;纷纷掉头返航。阿军不但失去了一次攻击的机会,反而白白搭上了自家的性命。英军在对阿军进行宣传心理战和恐吓心理战的同时,还自始至终实施了欺骗心理战。当时,英国能否重占马岛,关键在于能否尽快登陆,否则,庞大的舰队,远离后方补给基地,在茫茫的南大西洋上是漂泊不了多久的。英军为了在位于马岛首府斯坦利港后侧的圣·卡洛斯港登陆,运用示形战术,对阿根廷进行心理诱骗。5月20日,英国国防部发言人库泊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说:"我们的小伙子们今晚将在军舰上睡个好觉",以此来麻痹守岛阿军。接着,英军派出一支佯攻部队,由两艘航母带领,在数艘驱逐舰和护卫舰的护卫下,向斯坦利港正面驶去。它们不断向阿军据点实施炮击,小分队则在斯坦利港附近佯装进攻,造成英军将在此登陆的错觉。与此同时,英军真正的登陆部队,却向佯攻舰队相反的方向悄悄驶去,秘密接近了圣·卡洛斯港,1000多名脸上涂了黑油的海军陆战队员,不放一枪,偷偷摸上了圣·卡洛斯港,一举登陆成功。此时,英外交大臣皮姆又声明说,这仅仅是一个突击队的小规模行动,决不是为了建立登陆桥头堡,各国电台竞相报道这一声明,结果使英军完成了大规模登陆作战的准备,而阿军却坐失战机。在这次战争中,英军以发表一些价值较低的真实情报(都是苏美卫星都能获取的情报,本无秘密可言)为代价,向阿方进行心理欺骗,获得了很大的军事利益。如英国组成特混舰队以后,立即公布了它的指挥官、舰队编成、启航和到达战区的时间,并宣布封锁区外属于非军事区。阿方轻信了英国的声明,结果阿海军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在封锁区外的所谓安全区巡航时,被埋伏在那里的英国核潜艇击沉。在英阿马岛之战中,英国将多种心理作战手段溶为一体,在整体安排下综合运用,达到了几近完美的效果。阿军原来十分高昂的民心士气,终于抵挡不住英军这股强劲的心理攻势,在"无形杀手"的重击下败下阵来。在马岛之战中,阿根廷方面在心理战方面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在被英军封后,如何打破英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阿根廷军队的战斗热情,成为心理战的首要任务。。"立足劣势装备,战胜优势敌人",这是阿军心理战的出发点。在英国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阿根廷总理铁里加尔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迎战英帝国主义,全国青年踊跃参军,全国进行反封锁的胜利而奋斗。在全国形成了空前团结,举国迎战的局面。在心理上赢得了优势,减低了敌高技术武器的影响,阿根廷一方面在国内激发国人斗志,一方面集中兵力打击敌人嚣张气焰。5月4日,击沉了"谢菲尔德"号,就此揭穿了英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阿军根据空军质量方面占劣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集体冲锋,贴近轰炸敌舰的战术,很类似二战时日本的"神风"突击队,阿军飞行员不要命的向敌军舰冲,令英军胆颤,阿军的气势使英军手忙脚乱,一时乱了方寸,。阿军炸沉了"热心"号重创另四艘战舰,用较少代价换取了骄人战绩。马岛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南大西洋的天空依旧是那么蓝,马岛的草木依旧茂盛,羊儿欢快的吃草,但世人不会忘记为争夺马岛主权,现代武器对抗下的心理交锋。4、由马岛战争想到武器的兼容性问题及以劣胜优大家读军事杂志就会发觉:"武器系统"一词,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字里行间。海湾战争和马岛战争表明,现代战争是系统对系统,体系对体系的斗争.如果不注重战场武器系统的总体性能,那么即使人员再多,单元武器性能再先进,其整体作战效能也不一定高.任何单一的电子战装备或多种电子战装备的简单叠加,都难以保障对敌方综合性高技术电子兵器的有效压制.只有把不同种类,不同型号,不同频段和不同用途的电子战设备与多种电子战手段进行综合设计,综合控制,综合管理,综合运用,构成一个综合性的电子战作战体系,才能形成强大的电子战进攻力量和电子防务力量.电子战中的武器装备之间的关系好比电脑的CPU、硬盘、内存、显卡之类配件之间的关系,只有相互兼容了才能发挥良好的作用。为此在筹划武器系统发展时,应加强系统的观念,整体的观念和配套的观念,应立足于系统对抗,体系对抗的概念,变单一性思维为系统性思维,变单项工程分析法为系统工程分析法.因此现代的电子战兵器,已经从单一电子战设备逐渐朝着多平台,多手段,多功能的综合电子战大系统方向发展.这是现代电子战争的需要,也是现代电子战装备发展的必然规律.我军正在进行新军事变革,变革中不但需要研究出大量的高科技武器装备,也需要有先进的,完善的武器装备思想。武器的兼容性问题是面临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很重大的问题。我们应该舍得在这上面花功夫!从英阿战争中看战争中武器装备中的以劣胜优的几点建议:马岛战争中,阿根廷的飞机并非都是最先进的。然而、,阿军在战斗编组上有所创新,采取以较落后的A--4"天鹰"式攻击机掩护先进的"超级军旗"式战斗机的战术,取得了较好的战果。据统计,在被击沉的5艘英舰中,有3艘式A-4型攻击机用普通炸弹击沉的。战争中,武器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战争的胜负。如果在战争中充分运用战术,调整武器使用顺序,以劣掩优,最后也可能达到以劣胜优的效果。田忌赛马实现了以劣胜优,英阿战争中出现的这种情况,不愧是战术中的一个很经典的例子,是田忌赛马的现代版。说到武器装备的使用,我们不由自主的想到了武器的战场抢修能力的重要性。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和埃及、叙利亚展开坦克大战,双方损失严重。埃及和叙利亚由于缺乏战场抢修能力,将损毁的坦克全部丢弃;以色列在战争中损失坦克840辆,然而,以色列注重战场抢修,修复后重返战场的有400多辆,约占坦克损毁总数的50%。另外,以色列还将埃及丢弃的约300多辆坦克和叙利亚丢弃的516辆坦克回收,经维修重新投入战斗。我军是一支战斗精神很过硬的部队,可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军的武器装备离世界前沿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要想在未来的战争中占更多的便宜,以劣胜优,在武器的使用上我们必须下更多的功夫。调整武器使用顺序,加强平时武器装备抢修能力应该充分运用到我们平时的训练和演习中去,而不应该只在演习中看装备的精良程度和准度。在这里我也以一个军校声微薄的声音向部队高层提个建议,我们部队的演习观念和方式真的需要改改了。5.人才是战争的决定因素关于人的因素,孙子称之为"将"、"士",将士是军队的主体,是战争的实践者,将士素质的高低对战争胜负、国家存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春秋时代,武器装备简单,战争的结局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将孰有能"、"士卒熟练"。因此,孙子高度重视将士素质,分别对将帅士卒提出一系列的要求。对将帅而言,她认为将帅是民众生死的主宰,国家安危的柱石,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对士卒来说,她认为"兵非多益",部队战斗力的高低不在士卒的多少,而在于训练是否有素,是否"齐勇若一"。克劳塞维茨认为精神要素特别重要,将其视为第一位战略要素。"因为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贵重的金属,才是真正的锋利的刀刃"。也就是说精神力量的发挥虽然离不开物质的因素,但其作用甚至比物质要素更为重要。特别是在目睹法国大革命蓬勃发展和拿破仑战争之后,更是确信法国的革命军队和拿破仑之因此能够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的胜利,重要原因之一是她们有着巨大的精神优势。美国是一个科学技术十分发达经济力量十分强大的国家,因此在军事上往往强调物质的因素。然而,美国也十分重视人的因素:一是从人与武器结合的角度出发,认为"不论技术如何进步,战争的胜利还是决定于人。人人然后是战场上极重要的因素"。二是从人的精神因素出发,"在双方实际实力相近的情况下,士兵和指挥人员的本事、勇气、性格、坚持力、创造性及意志力等精神素质总是起决定作用"。恩格斯根据人民战争理论论述了战争中人和武器的关系,认为人和武器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是战争的物质基础。两者当中人的作用,特别是人在战争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勇敢精神是主要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只有在客观物质基础之上,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才能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就此而言,具备一定客观物质基础的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成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认为中国武器诚不如人,但武器是能够用人的努力去增强的,战争胜负主要决定于人而不决定于物"。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在于:认识战争的主体,是战争中最活跃、最生动的因素;在一定条件下,人具有转化武器装备优劣的能动作用;同时人心向背在战争中起着重要作用。毛泽东指出:"力量对比不但使军队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强调人的因素,并不是否定武器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它在战争中具有人难以替代的作用:武器装备决定着军队的编制体制,影响战争的进程;武器装备的发展对使用武器的人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毛泽东也提出过"多方设法从外国输入新式武器,用于逐渐改造军队的装备,创立真正现代化的机械兵团"。人和武器两者统一军队战争的胜负起着重要作用。在高技术条件下,战争对人的素质要求,已经从侧重于体力和精神素质,转到了侧重于知识和智力素质。信息能量不可能凭空产生,高技术兵器需要高智能的人去掌握,社会高智能群体是战争胜利之魂。6、高科技信息化战争与"人民战争","持久战"马岛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著名的一场海战。虽然其规模远远不及一战、二战中那些场面宏大的海战,可是,由于导弹、核潜艇等新技术装备投入战场,使这场海战明显区别于传统海战,它实际上揭开了新时代的序幕--高科技战争时代来临了。马岛战争是以海军为主,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现代化战争。它不是一场单纯的海战,可能单纯的海战已经成为了历史。因此,统计海战战果也就失去了意义。在历时74天的战争中,英军参战舰船118艘,计100余万吨,飞机340架,兵力6.5万人。战争结果,英军损失舰船6艘、飞机34架,伤亡1000人,被俘200人;阿军损失舰船11艘、飞机105架,伤亡2300人,被俘1.13万人。马岛战争之后,高科技广泛应用于战争,兵者曰:制海权在于制空权,制空权在于制电磁权,制电磁权在于制外层空间权。战神驰骋的空间越来越广阔,不过自那以后再也没有发生可供研究的堪称"大"字的海战。军事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在军事领域开发和应用的、对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那部分高技术的总称。高技术的一般特征是它的高创造性,高增值性,高竞争性,高渗透性,高风险性。而发展的超前性,效果的突袭性,应用的双重性,高度的保密性是它的突出特征。高科技在军事上主要应用在探测技术,伪装与隐身技术,精确制导技术,信息战技术,军事航天技术,军事激光技术,核生化武器技术,指挥自动化系统,新概念武器技术。各种技术共同作用于军事,使现代战争发生了质的飞跃。下图体现高科技信息化战争是怎样在各种技术条件的支撑下形成的。可是战争是国家或集体之间综合力量的抗衡与斗争,需要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积极参与,这是必须依靠群众,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的人民战争的含义。我党我军有进行人民战争的优良传统,在战争的准备,组织与实施中一形成了一整套经验与做法,着也是应付未来战争有价值的宝贵财富。当代高科技局部战争的发展已较明显地呈现出战争的时空范围缩小,战争目标有限与进程节奏加快等趋势。在世界大战一时打不起来的情况下,"小战"型的高科技局部战争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的战争主流。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准备打"大战"设想本土作战,发挥人民战争的优势,以持久战取胜,并认为哪怕武器装备差一点也无所谓。可是,要是对付"打了就跑"的"外科手术"式的战争,传统式人民那种"汪洋大海"的威力就难以发挥了,持久战知识一厢情愿。因此,对人民战争,持久站在观念上有所更新,在措施上有所创新,在理论上有所发展,才能适应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的需要。可是,信息武器时代仍有必要贯彻"人民战争"与"持久战"的思想必须有新的观念和思路。如果从整个国民经济与国防紧急的宏观角度考虑,面对新形势,利用当前"民转军","军转民"的国家方针,开拓新思路和新的发展战略,转变指导思想,就完全有可能依靠全社会和全民的力量,研究,发展和建设军民结合,军民兼容的信息技术和现代化信息系统。这也能够说是某种"人民"战争式的信息战。同时还能够为军队腾出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研究专供军队用的信息技术。这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在技术上是可靠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先例的。而且,这可使军队的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得到社会和民间的信息科技力量,信息产业,信息系统的支持和保障。7、外交的力量中国古代的大军事家孙武说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伐城。"几乎在马岛之战拉开序幕的同时,另一场不亚于飞机,大炮的战斗也在外交战线上打响了。事实也证明,有时仅靠飞机和大炮并不能解决问题,或者说,谈判桌上的较量同大棒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这场不带硝烟的战争,首先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打响。英国将马岛问题直接捅到了安理会,避开了所有国家都有同等表决权的联合国大会。并最终以10票赞成4票弃权1票反正确结果经过了英国起草的502号提案,取得了外交主动权。英国人便坐到了原告席上。接着,英国人拼命在美国活动,最终将美国从不偏不倚的调停者拉到了她们一边,成了她们最强大的后援。然后英国人在欧洲发起攻势,利用欧洲经济共同体对阿根廷实施经济制裁和武器禁运,使得靠从西方进口作战装备的阿根廷失去了持续作战的能力。而阿根廷在英国人猛烈的外交攻势下节节败退,虽然阿根廷人得到了第三世界国家的普遍同情,然而缺乏实力作后盾的这些国家,她们的声音显得很苍白无力。其实,在外交中败的还有美国,阿根廷是美国防止苏联在美洲进行渗透的重要战略伙伴,然而美国倒向了英国,无疑是一招败笔,阿根廷及美洲各国都将美国的行为视为背叛。美国也给了最好的机会让苏联渗透进美洲。(四)、未了结的恩怨马岛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尽,但它留给后人的警示却不断延续。在这场血与火的较量中,尽管英国用近千人的伤亡代价和27亿美元的巨额花费换来了名义上的胜利,但除了挽回了一点面子外,似乎再也没有获得什么好处。名义上的失败也没有使阿根廷人放弃争夺马岛主权的斗争,她们在战后把每年的6月10日定为"马岛主权日"。有西方媒体评论说:"这是一场没有赢家只有输家的战争。"就连英国著名记者汉拉恩也感慨地说:"经过一段漫长的,有时甚至是危险的征途,我们才到达那儿。在付出沉重代价后,姑且不说这些代价是否真的有价值,我们打赢这场战争丝毫也没有能够解决问题。战争并没有平息两个国家对马岛主权的争执,相反,战争使两个国家的距离更远,仇恨更深了。"三、马岛战争的经验教训;其一,战略决策上,阿方在初期掌握了主动权,但错误判断英国不会劳师远征,同时又高估了自己的民族感情和军事实力。其决策建立在一厢情愿的基础上。英国虽在初期仓促应战,可是反应快,决策准,客观清醒估计了形势,采取果断积极的战略方针,以军事斗争为主,兼以政治、外交、经济多管齐下,充分调动了国际、国内一切有利条件,发挥总体优势,最终走向胜利。其二,在兵力部署上,阿军对国际局势、英军企图、战略方向都作了错误判断。在英国出兵后,认为英国会进攻阿根廷本土,将大批部队用于防御大陆;对存在领土争议的邻国智利深怀戒心,在边境部署大量精锐装甲部队;在马岛战区,对靠近本土的西岛没有充分利用,仅部署占参战兵力3%的部队;在东岛将主力集中于斯坦利港附近,其它地区分散把守,没有掌握足够的机动兵力,给英军可乘之机。其三,在战术指导上,阿军思想消极,战术呆板,而且没有用最具战斗力的航空兵攻击英军防卫能力最弱但又是最重要的后勤船只,这是最大失误。战争史上防守一方不去攻击进攻方漫长而脆弱的补给线,是极为少见的。英军战略指导思想正确,战术灵活多样,善于抓住关键环节,争取主动。如首先夺取南岛,既振奋士气,又取得了立足点和前进基地,一举两得。又如一举击沉阿军巡洋舰,极大震撼阿军,迫使其海军怯战不出。其四,在指挥体制上,阿根廷的联合司令部有名无实,无法担负战略指挥和协调作用,上层领导集团包括总统加尔铁里在内的高级将领没有实战经验,缺乏指挥素养。战区指挥官奥斯瓦尔多·加西亚中将、胡安·隆巴多少将、梅嫩德斯准将等平庸无为,既未认真组织抗登陆的准备,作战指挥也不顽强,很多地方未经战斗就轻易放弃。英国成立战时内阁作为最高统帅机构,集中指挥调度军队各军种和政府各部门,使之协调一致。并采取委托式指挥法,即将战区指挥重任全权授予前线指挥官,有关战区以外及事关战争进程的重要行动由战时内阁决定。这种既高度集中又极其灵活的指挥体制,使英军充分发挥了诸兵种联合作战的整体威力。而英军的指挥官伍德沃德少将和摩尔准将都是具有相当高军事素质和丰富经验的佼佼者。其五,在战争准备上,阿方虽有夺占马岛的决心却无长期坚守的精神准备和物质准备,在马岛投入兵力不足,形不成优势,加上阿根廷没有自己的国防工业,平时对重要的战略物资又没必要储备,当美国和欧共体实行武器禁运后就使得飞机、导弹的消耗无法补充,陷入弹尽援绝的困境,直接导致阿空军在后期攻击力明显减弱。另外阿军平时战备较差,影响了己方战斗力的发挥,特别是阿军由于炸弹引信失灵或过期,使投下的炸弹有40%没有爆炸。英军认为如果阿军投下的炸弹都爆炸的话,英军的损失将达到无法坚持的程度。而英军平时战备程度高,有60%的军舰能随时投入作战,并拥有充分的物资储备。而其军队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常备军,经常进行在各种气候、地形下的演练,能很快投入战争。特别是英军的后勤船只有80%从民船中征用,因此对民用船只有专门的征用计划和改装方案,在两三天里就完成了征用改装,表现出的高效令人惊叹。其六,在后勤保障上,阿方在占领马岛后没有认真组织后勤,首先没在马岛修建必要规模的机场,使得阿军的飞机只能从远离战区的本土起飞,因受作战半径的限制大大影响作战效果。其次在马岛没有储备足够的物资,加上开战后的消耗和英军的封锁,使阿军的补给成为致命问题。部队缺衣少食,弹药匮乏,根本无力作战。相反远离本土的英军后勤保障十分出众,先后在阿森松岛建立中途补给基地,在南乔治亚岛建立前进补给基地,在圣卡洛斯建立滩头补给基地,运用现代化的海空运输工具,经过周密科学的计划组织,对部队进行源源不断的补给,保证了英军每个士兵每天能有两餐热食,有新发的御寒衣物,弹药充分,还有4艘医疗船提供医疗卫生保障。在通信保障上,除利用了美国的通信卫星外,还在直布罗陀、阿森松岛、加拿大、新西兰等地开设26个无线电发射台。加上特混舰队本身电子设备齐全,干扰和抗干扰能力强。使舰队与本土通讯顺畅。四、马岛战争对世界军事格局的影响;马岛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著名的一场海战。虽然其规模远远不及一战、二战中那些场面宏大的海战,可是,由于导弹、核潜艇等新技术装备投入战场,使这场海战明显区别于传统海战,它实际上揭开了新时代的序幕--高科技战争时代来临了。据俄国军事家分析,从时间上来看,马岛战争正处在第五、六次军事变革的交界上,可谓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承前启后之战。近几年,世界新军事变革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世界主要国家都在不断加大军队信息化建设力度、推进新军事变革进程。的伊拉克战争是又一场信息化特征非常突出的局部战争。这使世界许多国家都更深切地感受到信息化战争对军队建设的更高要求,更加意识到加快军队建设转型的紧迫性。全球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总数为36起,与数量相同,新发生冲突15起,比增加4起。从数量上看这是一个"平年",但在一些局部冲突中,信息化特征更加突出。当前,在战略需求和技术革命的共同推动下,世界新军事变革正呈现出在更广范围内、更深层次上加速发展的趋势。美国和其它国家都在继续研究伊拉克战争的经验教训,加紧推进本国的军事变革。主要表现有:首先,军队因加强信息化建设普遍加大经费投入。美总统布什11月签署的财年国防预算达到4206亿美元,较财年增长4.8%,其中用于研发与购买先进武器装备的经费总额达到约1476亿美元,比日、英、法、俄四大国军费总额还多。美国计划到财年要将这方面费用增至1816亿美元。俄罗斯计划要把财年的国防预算增加到约189.7亿美元,比增长27.6%。其次,突出加强以武器装备研发为重点的信息化建设。美陆军信息化装备比例已达到50%以上,海、空军信息化装备比例超过70%。美军计划于将其陆军全部改造为数字化部队,在2030年前在各军种数字化基础上实现全军的信息化。美军正在发展全球信息栅格、导弹防御系统、未来战斗系统等各类先进武器装备系统,力求到前后其武器装备技术水平超出对手一至二代,超出盟国半代以上。俄罗斯明确提出到要使现代化武器装备比例达到40-45%,2020-2025年基本实现军队武器装备的全部更新。俄军2月试射了据称能突破任何导弹防御系统的新型弹头,加紧研制第五代作战飞机等信息化水平更高的先进武器装备。普京总统前不久还宣布,俄军今后几年将装备其它核大国所没有的新型核导弹。日本自起开始建造排水量1.35万吨的航母型护卫舰,并继续谋求发展航天侦察手段。第三,继续调整体制编制,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美军在伊拉克战争后,即着手筹划要将陆军改编为一些各约5000人的"模块化部队",进一步实现作战部队的一体化。为适应类似伊拉克这种作战环境的需要,美国内出版的《五角大楼的新地图》一书还主张美军应同时建设两种部队,一种是遂行大规模作战任务的重型部队,另一种是遂行平息暴乱、维持秩序和战后重建等任务的轻型部队。日本筹划撤消防卫厅参谋长联席会议,设立编制500余人的"联合参谋部",新设"联合参谋长",统一负责三军联合作战指挥。展望未来,新军事变革在全球范围内方兴未艾,世界主要国家在此领域内的发展空间和竞争潜力都还很大。为适应安全环境和各国军队未来作战任务的需要,有关国家将继续加大军队建设转型力度,进一步加大军事投入,在研究和遵循世界军事变革共性规律的同时,更加注重从各自国情、军情出发,强调各国军事变革的个性。军事领域历来是人类社会中竞争和对抗最为激烈的领域,是最具创新活力、也是最具创新精神的领域。我们应具备开阔的视野、前瞻的眼光和创新的意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努力站在世界军事发展潮流的前列,积极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紧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完成机械化、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五、浅谈中国国防建设;对中国国防来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紧迫的任务仍是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我们应该吸取英阿马岛战争中阿方失败的经验教训,并深入研究中国现状,正确地提出中国国防的发展方向。一、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辩证思考:中国的国防建设要注重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在战争准备期间,阿方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盲目强调扩充军队,购买先进武器装备,这导致了阿方在战争中后劲不足,无法与具有强大经济后盾的英国相抗衡。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是解决包括国防现代化在内的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基础,也是中国提高国际竞争力,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的关键所在。经济上不去,国防现代化也搞不好。确保经济优先发展,是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先决条件。要在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的前提下思考和谋划军队建设,使国防投入、军队数量与规模控制在国力所能允许的范围内。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努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国防建设服从经济建设大局,并不意味着等经济搞好了再抓国防建设。在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对安全要求越来越高的形势下,重视加强国防建设,提高安全保障能力,也是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国际不安全因素和国内不稳定因素都是存在的,只有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努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才能更好地维护祖国的统一和整个国家的安全利益,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环境。必须积极利用国家经济建设提供的有利条件,加快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使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达到确保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需要。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应当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做到立足全局,着眼长远,加强统筹,健全机制,实现科学发展。一是处理好眼前建设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既要着力解决当前军队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又要注重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整体筹划和长远规划,保持财力投入的连续性,形成科学的增长机制,确保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二是处理好经济保障国防与国防拉动经济的关系。实践表明,经济发展能够促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搞好了,也能够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比如,航天技术的发展,就带动了国家空间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相关领域的迅速发展。因此,要进一步认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作用。三是处理好军用与民用的关系。国防科技工业应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坚持平战结合、军民兼容,增强平战转换能力。不断调整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以及军品生产的规模,在保证国防高科技研制开发和军品生产的同时,将部分军用技术和产品逐渐转移到民用上来。充分利用国防科技工业实力雄厚、知识密集、技术储备量大等优势,大力组织对民用技术和产品的研制、开发,逐步实现由单一军品型向军民结合型的转变,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具有国防科技工业自身特点的科研生产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国防资源的军事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二、认清中国当前的国防形势:认清形势,增强紧迫感,努力加快发展国防实力。未来20年是中国国防建设战略关键期。这种"关键期"突出表现在中国国防任务重、要求高、压力大三个方面。一、任务重: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中国要在21世纪的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建立巩固的国防,既是这一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国防面临艰巨的"双重任务"。从大的背景看,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维持这一态势,既需要客观条件,更离不开艰苦努力,也表现为各国综合实力的较量。要使"总体"继续有利于我,而"局部"远离于我,国防实力的地位作用已呈升高之势。伊拉克战争中美国速胜靠实力超强,萨达姆速败首先败在国防实力不济。当前,中国发展的总体势头确实很好。对中国的崛起,有人乐观其成,有人怀有戒心,还有人会极力阻挠和破坏。因此,从某种程度上看,中国既有现实的也有潜在的忧患。近年来,台湾"独立"倾向恶性发展,政治上竭力搞对抗,军事上全力搞抗衡,外交上大力拓展"生存空间",甚至连非典也被用来为"台独"服务。外部势力的干预也呈上升趋势,台湾问题国际化的危险性日益彰显。遏制"台独"、实现统一,必须有强大的国防才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宁。美国"鹰派"奉行的"先发制人"的战略已经打败了萨达姆政权。当前来看,欧洲盟国"有钱没枪"(经济强大但军事不是很强大),俄罗斯"有枪没钱"(军事强大但经济不强大),美国超霸地位暂时无人撼动。据专家们估计,到了美国仍是全球霸主,美国会采取各种方式更积极地向她国输出其民主和价值观。特别是美国认为对其利益构成严重威胁的国家,美国必欲除之而后快,和平演变不成时军事打击难免。总之,中国国防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防止和避免武装冲突,推迟和延缓战争的爆发,打赢可能发生的战争。为未来20年全面建设小康提供安全可靠的内外环境,为国家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竞争中始终保持主动提供有力的支撑,维护国家的各种权益,这不是一两年的任务,特别是要为国家营造长达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和平发展环境,实属不易。二、压力大:周边环境比较复杂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点多面广。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南亚次大陆、中亚、俄罗斯,它们的安全情形、走势及对我总体的影响各不相同。中国历来主张和为贵。1949年至1979年,中国被迫进行了多次自卫作战,主要是以不得不打来促和平。此后,在以谈促和的同时,着力以发展求和平,以和平促发展。经过多年努力,现在的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但也正如新加坡《联合早报》前不久刊文指出的那样,中国面临的国际特别是周边安全环境更趋复杂。朝鲜半岛处于美、日、中、俄四大国的地缘交汇处。维持半岛的和平与稳定,任重道远。美国一直有军事打击朝鲜的秘密计划,还每隔一段时间就修改完善一次。去年以来爆发的朝鲜核危机,现在已更复杂化。美国态度仍强硬,有进行军事打击或经济制裁的"B计划";日本则多次扬言要对朝"先发制人"。朝鲜核危机若能平息,并彻底解决相关问题,朝鲜半岛和平稳定有望,否则不容乐观。日本政府至今仍有一部分人不肯认真反思历史,反倒积极插手台湾问题,想霸占钓鱼岛,大力扩充军备。特别是日本搭美国的"反恐便车",修改自卫法律,频频派兵海外,保持全球第二的巨额国防支出,其走向政治、军事大国的步伐加快。印度多年来大力加强国防建设,以图威慑巴基斯坦,有人甚至扬言遏制中国,称霸南亚,控制印度洋。东南亚一些国家与中国围绕南海主权存在争端,有关海上领土和近海大陆架、海洋经济专属区划分等问题日趋紧迫和表面化,有的问题还呈国际化走势,导致海上局部冲突的潜在动因大大增加。在中国周边环境复杂因素中,影响最大的还是美国。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部问题,如果没有美国的干预,解决台湾问题不会如此复杂和艰难。美国如果在台湾问题上纵容"台独"甚至直接支持"台独",无视中国维护统一的坚强决心,那是中国人民不能容忍的。三、要求高:国防建设仍有差距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国的国防实力已有很大增强,但离信息化战争的要求,仍有不小差距。在理论创新为先导、高新技术发展为牵引的助推下,一场新军事革命上个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席卷全球,在大致经历了孕育、奠基、全面发展阶段后,现已"开花结果"。以美国为例,美军空地一体作战理论虽在海湾战争中得以成功运用,但美随即宣布要下大力研究和形成新的信息化战争理论。伊拉克战争就是在信息主导下的空地一体化精确闪击战。但美军乃至美国国防建设并没有就此满足。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已准备大干一场,其抛出的《21世纪国防改革法案》规定,美军将面临更大的调整。当前,我军还处在实现机械化阶段,信息化建设刚起步不久。如何实现机械化与信息化的同步跃升,大的策略已很明确,但具体实施上仍有艰难的长路要走。主要表现为:一、现有部队的实际战斗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如中国海军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蓝水海军"(远洋作战海军),空军飞机数量中顶尖战机的数量不够多,陆军的很多作战装备还达不到现代化的水平。二、正确高效地加强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的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研制涉及面广、投入大,如何能选得准、搞得出、用得上;如何根据作战需要把部队编制结构搞得更科学合理;如何创新能发挥我军优势的战法等等,不但路子要选对、措施要得力,而且要快速见成效。这些都需要我们去艰苦拼搏。三、急需完善各项国防法规和与国防相关的其它基础建设。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在英阿战争中,英国之因此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集结完那么多部队并开赴战场,除了她们有一支精良很有战斗力的应急作战部队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她们的民用物资中也充分考虑到了国防建设,并有充分的民用物资征用法制。而值得忧虑的是中国在这方面做得并不是那么好,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商家或政府官员在开发建设中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连自然环境都不顾,更不用说考虑国防因素了。在是,有一本杂志写到当今世界上很多国家在高速公路上充分考虑国防因素,在材料,选址,建设过程中都必须征得军方的意见。而中国,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很少有军方的参与。中国唯一一条从材料、建设方案中考虑到国防因素的京哈高速公路还是当时国防部与当地政府多次协商,最后由国务院参与才在行政的压力下最终落成的。199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台海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过程中需要征集大量的民用船只,而当军方与当地百姓协商时,老百姓们第一个提到的问题就是钱。据说,演习中用了相当一笔钱来处理民用物资征集问题。想到解放战争时期,我们的老百姓什么都不说,积极地,主动的投入到支援人民解放战争中来的情形,我不知道经历过解放战争的,我很崇拜的刘华清上将有何感想。在这里我想说的不是我们和人民的关系出现了什么问题,我只想说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的老百姓的国防意识太淡薄了。现在是法制社会,而中国的法律根本就没有一部健全的民用物资征用方面的法律。如此下去,假如战争真的来了,就算我们的应急作战部队有很大的战斗力,就算我们的海军,空军又很强的运输能力,部队集结速度能跟上吗?研究马岛战争的初始阶段,考虑到中国国家的国防现状,不免让我们有很多担忧,作为军校学员,我们也强烈希望我们国家富起来,我们的人民都安居乐业。可是,就算我们国家是积极防御,就算我们国家不去招惹其它国家。可是,谁有能担保强盗们不会来扰乱我们平静的生活呢?假如那一天真的来临,我相信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