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书法:浑穆高古-张裕钊的“南宫体”_第1页
少儿书法:浑穆高古-张裕钊的“南宫体”_第2页
少儿书法:浑穆高古-张裕钊的“南宫体”_第3页
少儿书法:浑穆高古-张裕钊的“南宫体”_第4页
少儿书法:浑穆高古-张裕钊的“南宫体”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少儿书法:浑穆高古—张裕钊的“南宫体”少儿书法:浑穆高古—张裕钊的“南宫体”

楷法蜕变浑穆高古—张裕钊的“南宫体”

自元代赵子昂之后,几乎没有能够称得上什么“体”的楷书家了。晚清书坛宿将张裕钊书写的《南宫碑》全称《重修南宫县学碑记》,也称《重修文庙碑记》,字体构造里圆外方,方中带圆,方圆互为补充。内藏筋骨,精气内敛,高古浑穆,颇有风神。每一个字都显得既充实而又有余韵,堪称“柔峻相间,融而化之”。这被誉为在近代书坛上别开生面的“南宫碑体”。其拓本在当时京、津书肆就多有出售。“南宫体”自清末以来,曾风行中国书坛,并影响到日本,从而风行海内外。

【清】张裕钊楷书《南宫碑》拓片(局部):

张裕钊的楷书端产浑穆.取法六朝碑版之纵横奇肆.兼融唐楷之峭拔俊秀,运笔扎实凝重.转折处呈外方内国之势.自成一家之体。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河北南宫重修县学,张裕钊撰书《重修南宫县学碑记》,又叫《南官碑》。此碑为其代表作.故称其书体为“南宫体:此碑文字双美.镌刻精细,在当时影响很大。

《南宫碑》刻于清德宗光绪十二年(1886年),通高2.4米,宽0.89米,厚0.25米。碑额雕有二龙戏珠,中间阳刻篆书“重修文庙碑记”。碑文楷书13行,共650字,龟跃,张裕钊撰文并书丹。这是他64岁时的作品,笔势劲健老辣,比拟娴熟地表达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南宫碑的内容,是建议终止腐朽的科举制度,主见“天下之治在人才;而人才必出于学”的思想。为了使国家富强,他大胆提出了废除“八股之文”的设想,文笔感人,激人奋勉。该碑堪称“文字双美”、刻镌兼优的艺术珍品。

张裕钊(1823一1894年),字方侯、廉卿,号镰亭,湖北武昌人。他是道光举人,官内阁中书,历主江宁、保定等书院,是我国晚清书法家、学者、诗人。他青少年时期,悉力研读唐宋古文和历史,16岁应县试考取秀才,24岁于湖北乡试中举人,28岁人京,官授内阁中书,并受到曾国藩的赏识,与黎庶昌、薛福成、吴汝纶等合称为“曾门四学士”。

张裕钊,在他一生的诸多成就中,书法艺术是其最令世人瞩目的亮点。他是近百年来独步书坛的一代硕儒。其书法源于魏晋,突破唐人,独辟蹊径,融北碑南帖于一炉,风格独特。曾国藩对张裕钊非常看重,在他的《求圈斋日记》里称“门徒中望有成就者,端推此人”。康有为称其“集碑学之成”,推崇有加。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揖》中评赞说:“湖北张裕钊,其书高古浑穆,点画转折,皆绝痕迹,而意态通峭特甚。其神韵皆晋宋得意处。真能甄晋陶魏,孕宋梁而育齐隋,千年以来无与比。”“吾得其书,审其落墨运笔,中笔必折,外墨必连,转必提顿,以方为圆,落必含蓄,以圆为方,故为锐笔而必留,为涨笔而实洁,乃大悟笔法。”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张裕钊的书法艺术在日本影响很大。近百年来,张裕钊的“南宫体”已成为日本书坛的一大流派,研习者竟达上万人。这一缘由应当追述到公元1883年,张裕钊受李鸿章之聘,在河北保定督办训练,出任莲池书院院长。因其书艺绝俗超群,国内外学习书法的人集聚于保定府的莲池书院。此时,有一位年仅17岁的日本青年,名叫宫岛咏士,对张体书法佩服得五体投地,立志将用自己的毕生精力追随张裕钊学习书法。1890年他回国结婚后,其次年不远万里翻越秦岭又来到西安,找到正在退疗养老的张裕钊。宫岛咏士这种矢志不移的顽强决心.感动了张裕钊。张裕钊给他这位洋学生留下了许多细心之作,宫岛咏士手里珍藏了张裕钊的许多精品。1894年甲午战斗爆发,张裕钊正月14日在西安病故,宫岛咏士为教师安排后事,殡葬完毕后马上回到日本,创办了汉语学校“善邻书院”,以此来传播张氏之学。宫岛咏士本人后来也成为日本书坛的一代宗师,遂使张裕钊的书法艺术在日本发扬光大,把张体繁衍成一个流派,成为当今日本书道界重要的一大派系。1962年,宫岛咏士的再传弟子上条信山创办了目前日本的张体书法研习学校“书象会”,从者达万人,至今不衰。

张裕钊1894年在西安去世后,1909年归葬于湖北原籍父母的墓旁。1975年冬坟墓被毁,后被有心人收敛并转葬于西山墓地。在纪念张裕钊逝世一百周年之际,1994年,张裕钊书法在日本的第三代传人上条信山先生向鄂州捐资10美金,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建成了张裕钊纪念馆,供中外人士参观凭吊。又在西山墓地就势建起一座张裕钊陵园。张裕钊陵园由张裕钊纪念馆、纪念碑、纪念亭、牌楼、陵墓、樱花园、日本弟子书法碑廊等建筑构成。陵园内有一条仿古建筑的书法长廊里,镶嵌着105块日本书象会学员研习张体的书法碑刻。

张裕钊的书法给人的印象是用笔遒劲惊绝和骨法瘦硬,深得魏碑之风骨,在运笔、运指、使转、用墨甚至用水等技巧方面,皆有其独到之处。他以中锋运笔,扎实凝重,饱墨沉光,酣畅淋漓,精气内敛,凝重而雄浑;笔画铿锵有力,如斧劈刀削,斩钉截铁。线条如同钢打铁铸一般,具有坚不行摧的气概和风骨。他的书体以纵势架构,字体形状长方,笔画上密下疏,内敛外放,转折处似圆实方。尤其是他晚年的作品,更到达了无意为方为圆而方圆得意的大气、开张、雄浑、强健的境地。

张裕钊的书风在其雄强刚健、挺立峻逸之中,采纳“宿墨过水,自然晕透”的艺术手法加以改造,从而形成了“积墨成田”的特殊韵味,具有剧烈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这种水墨的使用,给作品平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