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全面名词解释_第1页
考古全面名词解释_第2页
考古全面名词解释_第3页
考古全面名词解释_第4页
考古全面名词解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空首布空首布是中国早期的金属铸币,有耸肩和平肩两种,大小不一。省侯马出土的耸肩尖足空首布,形体较大,这是迄今考古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金属铸币。平肩空首布一般体形稍小,有的上面铸有地名。金属铸币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商业交换的发展,而商业交换的-般发展途径是从实物交换经一般等价物再形成为金属铸币作中介的,故中国这种最初的铸币形式多取自生产工具,空首布就是仿照农业工具的形式。越窑唐、五代时最著名的青瓷窑场和青瓷系统,也称“秘色窑”。因在越州境故名,所烧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发现窑址已达二三十处,以东晋时期遗址最早,唐、五代到宋初时期的窑址尤多。唐代越窑青瓷已很精美,博得当时诗人的赞美,五代吴越时越窑瓷器已作为吴越王钱氏御用及贡品。人宋以后,贡瓷数量逐渐增加。越窑的青瓷明彻加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饕餐纹青铜器常见纹饰,为一种图案化的兽面,古代青铜器上面常用它的头部形状做装饰,故也称兽面纹。以鼻梁为中线,两侧对称排列,通长的下唇。饕餐纹在二里头、夏文化中青铜器上已有了,商周两代的饕餐级类型很多,宋代的金石学家将青铜器上的动物颜面形象或以动物颜面形象为主的纹饰称之为饕餐纹。猿人也称直立人,生活在距今大约70-20万年。1929年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发现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化石,遗址地位于市西南房山区店龙骨山。猿人的颧骨较高。脑量较大,身材粗短,腿短臂长,头部前倾。当时已会制造骨角器,除狩猎外,其他日常的食物来源也非常丰富。在猿人住过的山洞里有很厚的灰烬层,表明猿人已经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为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论提供有力证据,同时也被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青铜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世界冶金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红铜加入锡、铅,成为一种新的合金,这种合金历经几千年的化学反应,其表面出现一层青灰色的锈,所以今人谓之青铜,而古人则将这种合金称之为金,文献中所讲赐金、受金多少、,即指青铜。青铜具有熔点低、硬度大、可塑性强、色泽光亮等特点,非常适用于铸造各种器具。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就进入新的阶段-青铜时代。1975年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百炼钢我国古代将炒钢经反复折叠锻打变形而制成的钢及其工艺。多次反复锻打可排除钢中夹杂物,减少、残留夹杂物的尺寸,从而使其成分趋于均匀,组织趋于致密,细化晶粒,改善钢的性能。除“百炼”外,古代还有“五十炼”、“三十炼”、“七十二炼”、“九炼”之说。中国古代许多宝刀、宝剑都是用这种方法制成的。明宋应星《大工开物》中说:“刀剑绝美者以百炼钢包裹其外。”可见百炼钢是质量优良的钢。凭几古时供人们凭倚而用的一种家具,为跪坐扶持之物。有三个蹄形足的特殊家具,几面较窄,几面后部上脑凸起一定的高度,上脑与扶手整体呈圈椅上部的半圆状,与汉榻配合使用,是供人们休息的一种家具。战国两汉墓葬或有出土,画像石上一般可以见到。柏文书20世纪初以来,我国西北地区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古代竹木简牍和纸帛文书,在书法史上《柏文书》就是其中最有价值和代表意义的作品之一。它出土于XX,共有三纸,是一封信札的三次草稿,文稿现藏于日本龙谷大学图书馆。根据史书可知,书写者柏大约生活在东晋,所写的字基本上属于行书。《柏文书》的出土,为研究东晋时代的书法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石家河文化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大门石家河遗址群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及豫西南和湘北一带。为承袭屈家岭文化演变而来,年代距今^4600-4000年。该文化出现加石家河遗址群那样的中心聚落,由邓家湾、土城、肖家屋脊等数十处遗址组成。当时的经济生活以稻作农业为主。在邓家湾遗址发现了铜块和炼铜原料孔雀石,标志着治铜业的出现。一般认为,该文化已处于原始社会瓦解阶段。半坡文化约前5000-前4300年,仰韶文化发源于黄河中游,今东涯河东岸半坡村。其半坡类型以半坡遗址的早期遗存为代表。现发现40余座建筑遗址。据推测,这些或圆或方的建筑,可能是母系氏族成年妇女过配偶生活的住房,住房之间散置许多储藏窖穴。半坡类型的工,器以粗质和细泥的红色、红褐色为主。在圆底^口沿的宽带纹上,发现有22种不同的刻划符号,有人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字的渊源之一。夏家店上层文化中国北方重要文化遗址之一,得名于市夏家店遗址。之所以命名为“上层文化”,乃是为了与同样在夏家店垂直出现年代稍早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相区别。夏家店上层文化属晚期青铜文化,距今3000年左右,分布围北至查干沐沦河、乌尔吉沐沦河流域,东南到凌河上游,东北至敖来河、孟克河,西南达地区,以西拉沐沦河和老哈河流域最为密集,系中华民族史上影响较大的北方少、数民族东胡族所创造,被史学界称为“东胡文化”。先后出土了多为本土铸造的大量青铜器,融中原和漠北青铜文化于一体,与中原同期青铜文明互相影响、互见短长,工艺精湛,特色鲜明。夏家店上层文化中国北方的晚期文化。年代相当于公元前1000~前3000年。主要分布于自治区的昭乌达盟、哲里木盟及省地区、省地区。据,西拉木伦河以北的林西县大井遗址的数据,年代相当于商周之际;而分布在西拉木伦河以南的遗存,年代都比较晚。在燕长城以南地带发现的遗存,都较燕所代表的战国时期的文明为早。该文化最早在的红山后遗址发现,当时称为第二期文化。I960年在夏家店遗址发掘时,从所谓第二期文化中分析出一些不同时代与文化的遗物。为区别于以前的认识,另称之为夏家店上层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中国北方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因最初发现于自治区市夏家店遗址下层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燕山山地和辽西及东南部地区。年代为公元前2000~前1500年。夏家店下层文化所表现的居要从事农业,工具有磨制的石器。饲养家畜。居址多位于沿河两岸的高地上。较大的聚落周围有石砌或夯土筑成的城墙及壕沟,聚落的房屋从数十至百余座不等。居室有半地穴式的,也有地面房。墓葬的大小、随葬品的种类与数量存在差别,反映出当时居民已有贫富与等级的差异。该文化的青铜器主要是耳环、指环、杖首等小件物品,但已掌握用外铸造薄壁铜器的技术。另有金耳环等。居民盛行占卜习俗。器上彩绘各种图案,多以白色画出云纹,用红色勾勒填地,有些纹样与商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相似。鸟虫书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又称虫书、鸟书、鸟篆、鱼书。是以篆书为主体的一种美术字体。开始仅在篆书笔画之外连缀一些鸟或虫的形状,后发展到以鸟虫形状代替篆书笔画。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上常用鸟虫书作纹饰。鸟虫书开始只是为了美观,后因其笔画复杂,花样繁多,难于仿造,也用它写证件,亦多用于符信印鉴。鸟虫书的字体结构随意改造,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是一个骈枝。东下遗址东下遗址位于省夏县埝掌镇东下村青龙北两岸的台地上,是夏商时期晋南地区的典型遗址,其年代大约为公元前19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遗址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东下类型时期发现有里外两层沟槽,平面呈回字形,沟壁上发现有窑洞式房子和储藏室等。东下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对于探讨夏时期晋南地区的文化面貌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助于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成与发展、夏商文化变迁的研究。走马楼吴简牍1996年考古工作者于市走马楼发掘了历代古井50余口。在其中一口袋状圆井,出土了带有三国时期吴纪年的简牍约10万片,包括竹简、大木简和木牍、封检和和签牌等。走马楼吴简的容主要为地方文书档案,包括司法文书、黄簿民籍、名剌、缴纳赋税以及出入仓库的簿籍等种类。简牍的字体介于隶书、楷书、行书之间,还有一些优美的草书,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走马楼吴简牍的发现,为研究三国时期吴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及相关典籍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走马楼简牍走马楼简牍是在市中心的五一广场出土的一批简牍,主要包括三国吴国纪年简牍和西汉简牍。其数量超过历代简牍的总和。1996年在市中心修建平和堂商业广场时,三国吴国简牍在一口井里被发现。总数量高达14万余枚,超过中国历代简牍出土的总和。2003年位于走马楼的省供销社修建综合楼,在新发掘的8号井再次发现多枚西汉简牍。简牍总数达到1万余枚,主要是汉武帝时期的行政文书。走马楼简牍对研究吴国及西汉历史制度等有重大意义。马王堆汉墓中国西汉初期国丞相、侯利仓及其家属的墓。位于东郊。共3座。据墓中出土印章、简文及《史记》和《汉书》记载,2号墓墓主是第一代侯利仓,死于汉惠帝二年(前193);3号墓墓主可能是利仓儿子、第二代侯利豨,1号墓墓主应是利仓妻子,其尸体至今保存完好,其墓葬形制及葬式值得研究。三座墓随葬有大量“谴策”竹简、帛书、兵器、乐器、漆器等器物,其中已判明的帛书有28种、计12万余字,分为大艺类、诸子类、兵书类等,是中国考古学史上一次重大发现。这几座墓的发掘,为研究汉初的社会经济及历史文化和生活习惯,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镇墓兽镇墓兽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性兽;是为镇摄鬼性、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而设置的一种冥器。从考古发现的情况考察,镇墓兽最早见于战国楚墓,在楚国墓葬中已发现数百件用于镇墓辟邪的木雕镇墓兽。春秋中晚期到战国早期多为单头单身,战国中期的式样与数量最多,为单头单身与双头双身两大类。这一时期,镇墓兽主要以木、骨质为主,质极少、。及至晋隋唐时期,镇墓兽大量流行,主要为质和唐三彩,金属和石制品极为少、见。五代以后,镇墓兽逐步消失。窑窑创始于唐代,窑址首先发现于今省市郊铜官镇瓦渣坪,故而又称铜官窑,晚唐至五代是其盛期,而衰于五代,产品以青釉为主,器物为家用寻常品,壶和罐的造型多样,其突出成就是创烧了釉下彩绘装饰新工艺。早期釉下彩为彩斑装饰,即在瓷坯上用铁或铜料涂上斑块,烧成褐斑或绿斑。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较为成熟的釉下彩绘工艺,这种釉下彩绘工艺对今后中国釉下彩瓷器装饰艺术以很大影响,以文字、以诗作为装饰是窑瓷装饰艺术的一大特点。半坡遗址是一处大型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属仰韶文化类型。发现于省市。距今6800年~6300年。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包括居住区、制作坊区、氏族公共墓地三个部分。遗址墓葬区的墓葬比较集中,按血缘关系呈一定顺序排列,葬式分屈肢葬和仰身直肢葬两种。遗址出土的彩器较多,以红地黑花为主,图案有几何形和动植物形象。器上还有至今仍不可识读的标志符号,可能是中国早期文字的雏形。半坡遗址是中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一处保存较好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它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遗址,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历史和仰韶文化的分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影青瓷影青瓷也叫映青瓷,其前身是青白瓷,被称作“色白花青”的影青瓷是北宋中期所独创,其釉色青白淡雅,釉面明澈丽洁,胎质坚致腻白,色泽温润如玉,所以历史上有“假玉器”之称。南宋清照在《醉花阴》中有“玉枕纱窗”之句,玉枕指的就是青白瓷枕。元代的青白瓷产品有的还印有“玉出XX”和“玉出昆冈”铭款。南宋时大量生产,而且“著行海”,是市场上的抢手货。当时的影青瓷绝大部分为薄剔而成的透明飞凤等花纹。这些花级由技艺高超的瓷艺人在坯体上刻制之后,以透明青釉,高温烧制而成青花瓷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鼎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红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永乐宫道教宫观,奉祀吕洞宾,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原址在中国芮城县永乐镇。最初为吕公祠,或因吕仙传说而建。金代末年,改祠为观,后毁于火灾。元世祖中统三年,马真皇后敕令升观为宫,名大纯阳万寿宫,后又更名永乐宫。永乐宫是现存最早的道教宫观之一,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组元代建筑,宫保存着举世闻名的元代壁画艺术,三清殿和纯阳殿的壁画尤为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细石器文化黄土高原多处发现该时代文化遗址,距今10000—7000年。加大荔沙苑、沁水下川等地。以细小打制石器为主要特征。石器原料主要为石髓、玛瑙、燧石等。有多角锥状石核、细长石片(石叶)、小石片等,已出现复合工具。峙峪文化、许家窑文化均具细石器文化的原始面貌;细石器文化繁盛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中石器时代,可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甚至可以延续到铜石并用的时代。细石器文化传统可能与当时人类以狩猎为主的生活方式有关。模印拼嵌画像砖墓墓壁面用模印画像砖拼嵌成大幅砖画的东晋南朝墓葬,分布于市及附近的丹阳县等地。其做法是将画像按粉本分别模印在多块砖坯上,人窑烧成砖后,再拼嵌在墓壁上。模印拼嵌砖画,是在1块单砖构成1幅图像的画像砖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到东晋末南朝初出现了由多达数十块到数百块砖构成的大幅画面。这些砖画是研究东晋南朝绘画艺术、服饰制度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里坊制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里坊制的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到唐代后期,商业城市中传统的里坊制遭到破坏。坊市结合,不在设坊墙,由封闭式向开放式演变,此外夜市也逐渐兴盛。石阙中国古代用于标志建筑群人口的建筑物。常建于城池、宫殿、第宅、祠庙和陵墓之前。石阙最初是显示威严、供守望用的建筑,后逐渐演变成显示门第、祟尚礼仪的装饰性建筑。石阙有正阙和子母阙两种形式,其多为仿木的石砌实体,外表刻出斗棋柱枋形象,阙身上部有人物、走兽、车马、四灵等浮雕。人殉人祭就是用人殉葬及杀人祭祀。人殉的发生同私有制的出现、父系氏族社会的确立密切相关,它是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人格化的神灵祟拜的产物,大约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殷商奴隶制国家出现之后人殉人祭成为一种社会制度并广泛流行,西期以后已被废除。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都推行人殉人祭制度,可见人殉人祭在中国各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是带有普遍性的。麦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位于东南的山中,因该山状如堆积的麦垛而得名。据文献记载,麦积山石窟自后时开窟造像,创建佛寺。后经北、西,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十多个朝代1500多年的开凿重修,遂成为我国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数以千计的塑像的大小与真人相若,以形传神,神形兼备,被誉为“雕塑艺术馆”,对研究中国的佛教史、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都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水洞沟文化中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位于回族自治区灵武县水洞沟。水洞沟石器以硅质灰岩、石英岩和燧石为原料,可能是使用先进的间接打击法和修理台面技术生产出薄长而两测大致平行的石叶,再用它们加工成有特色的端刮器、边刮器、尖状器等工具。这些工具与欧洲的莫斯特文化、奥瑞纳文化的同类工具相似,因而受到研究东西文化关系的学者重视。据测定,水洞沟遗址的年代为距今38000年或34000年。从地层上看,可能比萨拉乌遗址稍晚。失蜡法金属铸造的一种方法。用蜻制成铸模,外敷造型材料,成为整体铸型。加热铸模将蜻化去,形成空腔铸,浇入液态金属,冷却后得到成型铸件,多用于铸造具有复杂形状的铸件。中国已知最早的失蜻铸件是淅川出土的春秋晚期铜盏部件和铜禁。战国以后,失蜻法的应用围逐渐扩大。现代,失蜻法仍用于铸造金属铸件,称熔模铸造。未然墓中国三国时期东吴左大司马、右军师、当阳侯未然的墓,位于马雨山乡。1984年发掘,为双室砖墓,墓砖上模印篆书吉语及钱文,随葬品绝大部分为漆木器。其中描绘宫庭生活的漆案,道德礼教题材的漆盘等为漆器珍品。还发现“蜀郡乍牢”漆器铭文,可据以推测漆器产地。未然墓是迄今发掘的吴墓中等级最高的一座,对研究东吴的埋葬制度甚有价值。里耶简里耶简是2002年在湘西龙山县里耶古城的一口古井中发掘出来的。总数达3万6千枚,多为木质。这批埋藏了2200多年的代简牍,共约有20余万字,字体属古隶,纪年从王政二十五年至二世元年,记事详细到月、日,十几年连续不断,容多为官署档案,涉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极增添和充实了代的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对研究的统一和文化的传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红山文化红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中国自治区红山后而得名。它以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为中心,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二千年之久。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与“之”字形器共存,磨制石器与打制石器共存,是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玉雕工艺水平较高,房址为方形半地穴式。建屏牛和梁的女神庙和喀左东山嘴的祭坛是其主要遗址。窑在今省,故称窑,实际上由数个窑口组成,故又称窑系。自五代始烧至今,有一千多年的烧造历史,是我国烧瓷时间最长的窑址之一。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北宋后期采用复烧法,有“南定”之称;元代时开始烧青花瓷、釉里红,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明代时已成为瓷都;清代时烧瓷技术大大提高,品种有青花三彩、粉彩、珐珊彩,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西阴村遗址西阴村遗址位于省南部夏县西阴村东北俗称灰土岭的高地上,是以新石器时代庙底沟文化类型为主,兼有半坡上层、西王村三期、庙底沟二期等阶段以及商文化遗存的古文化遗址,面积约30万平方米。1926年秋首次发掘,1994年再次发掘,发现史前文化庙底沟类型遗迹壕沟长近百米,为环绕古村落的防御设施,还有窑、灰坑、房址等。出土器有彩盆、彩钵、罐、釜形鼎等,还有石器刀、铲、镞、球、棒、骨器锥、镞等,以及猎、羊、鸡等动物骨骼。小河墓地小河墓地位于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的罗布沙漠中,墓地整体由数层上下叠压的墓葬及其它遗存构成。在墓地中部和墓地的西端各有一排保存较好的大体上呈南北走向的木栅墙以中部的木栅墙为界可将墓地分为东西两区。出土大量干尸,发现两组重要的祭祀遗存,发掘和采集文物近千件,不少文物举世罕见,整个墓葬充满原始氛围的神秘世界。和林格尔汉壁画墓中国东汉晚期的大型壁画墓,墓位于自治区和林格尔新店子村西。为带有斜坡墓道的穹窿顶多室砖墓,壁画绘满全部墓壁及墓顶,共46组,总面积百余平方米,是已发现汉墓中壁画最多的。壁画以出行图的形式,表现墓主生平。壁画对研究东汉晚期的社会生活、庄园经济、边疆地区生产、东汉王朝与乌桓等北方民族的关系等有重要意义。镜南宋(今吴兴)铸造的铜镜出现于北宋后期,一直至清代仍有生产。多作葵花形,亦有圆形和方形的。一般都素背,背上铸有商标性质铭记,如“真石家念二叔照子”(宋镜)、“薜晋侯造”(清镜)等。当时远销各地,、、等地都有发现。朝鲜、日本也有流传。《世说新语》中国南北朝时期记述后汉至南朝宋人物的遗闻轶事的杂史。南朝宋宗室王义庆撰,南朝梁峻注。该书原名《世说》又名《世说新书:。全书原8卷,文字质朴而意味隽永,记事记言均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对后世笔记文学有较大影响。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瑶山遗址中国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遗址。位于余杭下溪湾村。1987年发掘墓葬12座。瑶山为一低矮山丘,良渚时期先民在较平缓的顶部修建了方形祭坛,中央是方形红土台,四周为灰色土围沟,最外部为砾石面,祭坛废弃后用作墓地。墓中随葬品丰富,且玉琮、玉钺等礼器仅见于南列墓,玉璜、纺轮等仅见于北列墓中,反映出墓主身分地位存在差别。这种埋在祭坛上、用成批玉礼器随葬的大墓,与良渚文化的贫乏小墓形成鲜明对比,属于原始社会向文明时代过渡阶段的社会现象。吴城遗址商代遗址,1973年发掘于中国东部省的清江县。属于公元前15世纪~公元前11世纪。吴城遗址是中国南方一处规模较大的商代中晚期都邑遗址,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遗址发现有窑区、冶炼区、居住区、墓葬区、祭祀广场等遗迹。出土器、原始瓷器、铜器、石器等遗物数千件。其中烧造考究的原始青瓷器的发现,证明了这一地区即是青瓷器的发源地之一。许多瓷器物上还带有刻划的文字符号。其发现,对于认识长江流域土著青铜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金涂工艺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这种技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齐,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面不脱。关于金汞齐的记载,最初见于东汉炼丹家伯阳的《周易参同契》。而关于鎏金技术的记载,最早见于梁代。模型明器所谓模型明器,是指汉代墓葬中常见的、一整套特点鲜明的随葬器物,主要包括仓、灶、井、风车、碓房、圈厕,院落、楼阁、田地等。模型明器作为汉代新兴的成套随葬品组合。其重要意义日益弓|起人们的关注,成为探讨汉文化形成以及汉文化特点的-顶重要容。虞弘墓该墓于1999年发掘于市晋源区,墓葬为砖砌单室墓,带斜坡墓道,墓室平面呈弧边方形,石椁呈仿木结构的建筑形式,由椁座、椁壁、椁顶三部分组成。图中人物、服饰、器皿及花鸟等纹饰带有强烈的中亚民族文化色彩。该墓是迄今为止中原发现的唯一经过科学发掘,又有准确纪年的反映中亚文化的考古资料,容丰富,保存完整。对研究北朝、隋代中西文化交流、丝绸之路和晋阳城的历史具有极重要的价值。号墓为陵号墓为陵,是盛唐时期皇室一种极为特殊的埋葬制度。始于唐中宗初期。它有两层含义,-是把陪葬墓称为陵,而不称墓;二是墓葬和随葬品实际上按帝王等级对待。“号墓为陵”强烈地表现出氏集团在政治上的复辟,借用迁墓之事,为他们的家人平反昭雪,同时进一步打压武氏集团。因此它的实施极短,但壁画墓规格高于普通的陪葬墓,艺术造诣很高,反映了初唐人物画的水平。水库地震指一地区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地震或只发生过少、数微弱地震,但在兴建大型水库后地震频频发生甚至发生强烈的破坏性地震。这是由于少、数水库建在活动断裂带上或在活动断裂带的边缘,水库下面地质变动是因而水库蓄水后增加了负荷只是引起水库区发生地震的条件一种触发因素。沙葬沙葬,XX沙漠最为盛行。将死者用麻袋装好,投入流沙中,使其慢慢陷进沙子里。由于气候关系,许多尸体进入沙子里面就立即脱水,使得尸体不会腐烂,可以天然保存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璧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为我国传统的玉礼器之一。根据中央孔径的大小把这种片状圆形玉器分为璧、瑗,环3种。今天我们习惯上把宽边小孔的圆状器统称作璧,而窄边大口径的称为环,一般不再用“瑗”这一名称。玉璧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加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均有大量玉璧出土,兴盛于商周时期,至此以后一直受到历代喜爱。《清明上河图》北宋择端作,是一幅绢本设色长卷。图中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在清明时节的繁华热闹的景象。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大致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市郊景画,第二段是汴河,第三段是城街市。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杰作,也为北宋商业、城市等方面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鸡冠壶辽代特有的瓷器型。亦称“马镫壶”、“皮囊壶”。是模仿契丹族皮囊容器的样式而烧制的或瓷壶。壶上部有鸡冠状孔鼻,故名。式样大体可分五种:扁身单孔式、扁身双孔式、扁身环梁式、圆身环梁式、矮身横梁式。其年代早晚,通常以壶身所保留的皮囊容器特点的多少来区分。解谪瓶东汉至晋流行,早期道教文物。瓶壁有朱书或白粉书文字,容多为求福辟邪。瓶大致分为两式:出土者,为小折沿束颈折肩斜壁小平底,;出土者,形式略同,但比例较小,呈大腹罐形。为研究东汉后期兴起的道教提供重要的资料。开成石经又称唐石经,始刻于唐文宗时期,由艾居晦、玠等人用楷书分写,约用了七年时间刻成的一部石经,唐代的十二经刻石。原碑立于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宋时移至府学北墉,即今碑林。中国清代以前所刻石经很多,唯开成石经保存最为完好,是研究中国经书历史的重要资料。郭店楚简郭店楚简,又称郭店楚墓竹简,是中国省沙洋县纪山镇郭店一号楚墓的竹简,1993年出土,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原装书。郭店楚简共804枚,其中有字的竹简有726枚,字数有13000余个,全部为先时期的儒家和道家典籍,共18篇。始皇在焚书坑儒中将大量先书籍焚毁,而郭店楚简则幸免于难,提供了很珍贵的历史资料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利簋中国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又名武王征商篇,为武王时期有司利所作的祭器。1976年出土于临潼,是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西周青铜器。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圆形,侈口,鼓腹,双兽耳垂珥,圈足下附有方座,造型庄重稳定。腹底部铸有铭文4行32字,述及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古代文献所记相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文思院官署名,五代后梁置,旋改乾文院。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复置,掌造金银犀玉工巧之物及彩绘装钿等器物,金朝改置文思署,明朝复称文思院,属工部都水司,主管进行舆辇、册宝、法物和各种器服所需金银犀玉、金彩绘素等装饰品之制造和供应事宜,设大使、副使领其事,清废。滇王之印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出兵征讨,滇王拱手降汉,汉武帝在其故地设益州郡,封滇王国国王为滇王,并赐滇王之印。滇王之印用纯金铸成,蛇级,蛇首昂起,蛇身盘血,背有鳞纹。汉武帝赐滇王之印后,对实行羁縻统治。这是隶属中央最早的物证,这表明滇王国同西央王朝有着密切的政治关系。营盘山文化遗址遗址位于于茂县营盘山,发现包括房屋基址、墓葬及殉人坑、灰坑、灰沟、窑址及灶坑等大量新石器时代遗迹。营盘山遗址出土的器、玉器、石器、、骨器、蚌等类遗物总数近万件。器以平底器和小平底器为主。石器可分为打制和磨制两种。玉器则包括环镯形器等装饰品、璧形器等。骨器包括簪、锥、针、削、箭镞等。这些实物资料较为清楚地揭示了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的基本面貌,可以初步建立起该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至晚期(的文化发展序列。钟高城遗址在凤阳县临淮镇东为春秋时代钟离子国故城址。东护城河尚存,城墙由黄土夯筑。史书载,周代在此设方国钟离子国,春秋时位于吴楚之间,被两国反复争夺,最后归楚,直至战国末期。汉时在此设郡县,至唐代武德年间移治城西今临淮关。钟离城自建至弃,沿用时间长达1200多年。土偶土偶是人形土制品,日本绳纹时代的代表性遗物。早期即有发现,多数在中期以后。形态近似人形,躯体成板状,表情幼稚。东日本分布尤其密集,种类很多。一般认为土偶是女性形象。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墓葬中亦有发现,如双墩1号春秋大墓。镇墓瓶镇墓瓶也叫镇墓罐、斗瓶、五谷瓶,是中国古代墓葬中比较常见的随葬物,流行于东后期,一直沿用到晋时期。镇墓瓶多质,瓶一般装有所谓的神药,瓶腹文字多直接书写在腹部,文字的文体和容一般是死者身份,及一些祈福或一些禁令等。十二辰俑代表地支的十二种动物俑,亦称“十二生肖俑”,多见于隋唐、五代及宋墓中。隋、唐有灰、红、青釉瓷等制品,俑的形象主要有三种,一种是人俑带生肖俑,一种是人身生肖俑,另一种是人俑捧生肖,均为圆雕。三坡唐代墓出土的罐上,模印为浮雕。瑞昌铜岭商周铜矿矿冶遗址遗址位于省瑞昌市夏坂镇,铜险铜矿遗址是近年中国境发现的一处重要采铜炼铜遗存,其采治时代从商代中期延至战国早期,所揭示的遗迹有百余处,采矿工具和生活用器数百件,其年代之早、保存之好、涵之丰富,为古代矿治遗存所罕见,它是我国治金考古和青铜文化研究的重大发现与突破。铜绿山矿冶遗址铜绿山遗址是一处西周至汉代时期的铜矿开采与治炼遗址,位于中国中部省的大治县。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地表积存了大量古代炼铜渣,是一处规模庞大,保存完好,埋藏丰富,延续时间长的古代矿治基地。铜绿山矿治遗址的发现,对了解、研究早期古代铜矿的开采和治炼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中国古代高超矿治技术的有力见证。吴城遗址是中国南方一处规模较大的商代中晚期都邑遗址,位于省的清江县。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遗址发现有窑区、治炼区、居住区、墓葬区、祭祀广场等遗迹。其中烧造考究的原始青瓷器的发现,证明了这一地区即是青瓷器的发源地之一。许多瓷器物上还带有刻划的文字符号。吴城遗址的发现,对于认识长江流域土著青铜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牛城遗址位于新干大洋洲,是商周时期重要遗址,有古城墙长,古城三面以水护城,北面依山筑墙,呈梯形状,在城城外发现大量的人类居住,生产,生活的遗存,其遗址围之广,地层堆积之厚,让我们瞩目。牛城遗址对江南考古研究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新干大洋洲出土之大量的研究有巨大的意义。《考工记》是中国先时期的手工艺专著,部分的反映了当时中国所达到的科技及工艺水平。《考工记》全书共七千一百多字,记述了木工、染色、瓷等大大类三十个工种的容。此外还有数学、建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考工记》将商周以来积累的治金知识归纳为“金有大齐”,这是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合金配置法则,它揭示了青铜机械性能随锡含量变化的规律。辽国公主墓国公主墓是辽国王室贵族墓葬的代表,位于中国北部自治区哲里木盟,是一座公主与驸马合葬的砖室墓。墓葬由墓道、天井、前室、东耳室、西耳室及主室六个部分组成,主室壁还有木护围墙,这是近代王室贵族墓的一个重要特点。辽国公主墓的发现,为研究近代契丹族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生活习俗及其与汉文化的交往,提供了重要的资料。静训墓静训墓是隋代一九岁女孩的墓葬,发现于唐长安城西墙梁家庄附近。墓制平面呈甲字形的土坑竖穴墓。墓室中露出了一具完整的石椁和一方墓志。据墓志可知,墓主是一个年仅九岁的女童,名叫静训。该墓的发掘最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批代表短暂隋代的断代标准器。其对研究隋朝丧葬制度等有很大帮助。后母戊鼎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1939年于殷墟商代晚期墓出土。因腹壁铸有“后甘戊”三字而得名。该鼎造型庄严雄伟,长方形腹,每面四边及足上部饰兽面纹。后甘戊鼎是前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形体最大和最重的青铜器,在世界上也是仅见的,反映出商代青铜治铸业具有极高水平。甲骨文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甲骨文最早发现于省县小屯村一带,是商王般庚迁殷以后到纣王亡国时的遗物,距今已3000多年。殷墟发现的甲骨卜辞约有10万多片,所记甲骨文单字总数约有4500字左右,今已确定2000字左右,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蓝田人蓝田人是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属直立人。分别发现于蓝田县的公王岭和家窝两地。头盖骨低平,额部明显倾斜,眉脊骨粗壮,骨壁厚,脑量小,吻部向前突出,表现出较为原始的形态。在蓝田人化石的层位中发现有大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和石球等石器,加工方法为简单的锤击法。公王岭蓝田人距今大约80-75万年,家窝蓝田人距今约53万年。大溪文化是长江中游三峡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文化,约为公元前4400—前33000年,包括省巫山县瞿塘峡南侧的大溪遗址,以及的101多处遗址。大溪文化的器以红为主,普遍涂上红衣,盛行圆形、新月形等戳印级,纹饰多为红黑彩,主要器形有釜、壶、斜沿罐、小口直领罐等。石器中有一种两侧磨刃对称的圭形石凿,非常特别。大溪文化的房屋多为红烧土和竹材制成,大溪居民的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遗址中发现大量稻壳标本。徐水南庄头遗址南庄头遗址位于省徐水县南庄头村东北,是中国北方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距今10500~9700年左右。遗址面积约20000平方米,己发现的遗迹有灰沟、灰坑和用火遗迹。出土遗物丰富,种类有石磨盘、石磨棒、骨锥、骨针、种子和少、量的夹砂深灰、夹砂红福片、石片以及水沟等人类活动的足迹,另外还有动物骨骼,其中部分骨骼有烧烤、切制的痕迹。庙底沟遗址新石器时代典型遗址,年代约公元前3900年~公元前2780年。庙底沟类型文化的分布围包括关中、南部以及西部的广区,而且影响围很大,是仰韶文化中最为繁盛的一个类型。庙底沟二期文化则承袭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后来发展成为龙山文化。器以红地黑花为特点,其纹饰、造型已显示出礼器的先兆。庙底沟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解决了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年代早晚及源流关系。瓦当瓦当是指屋顶筒瓦最下面一块垂下来的部分,有圆形和半圆形。它对建筑起到防护作用,同时又是一种装饰物。其起源于西周时期,完善于春秋晚期,在汉代达到鼎盛并历代沿用。瓦当主要有图案级和文字级两种,既有欣赏价值又有文物考古价值,对于社会历史、建筑学、文字学和考古学的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瓦当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对今天的雕刻、美术、金石、书法、文字等工作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干栏住宅建筑形式之一。又称高栏、阁栏、麻栏。分两层,一般用木、竹料作桩柱、楼板和上层的墙壁,下层无遮拦,墙壁也有用砖、石、泥等从地面砌起来的。屋顶为人字形,覆盖以树皮、茅草或瓦。上层住人,下层用作圈养家畜或置放农具。此种建筑可防蛇、虫、洪水、湿气等的侵害,主要分布在气候潮湿地区。古代中国南方盛行干栏式建筑,距今7000年前的余河姆渡遗址中的木构建筑,是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封泥中国古代封缄简牍并加盖印章的泥块。当时的公文、书信多写在简牍上,为防止私拆,封发时加一检木,用绳索捆缚,在检木处系结并封以泥块,盖上印文,封发物件时也往往用此亦法。其使用自战国直至汉,直到晋以后纸、绢帛逐渐代替了竹木简书信的来往,逐渐不再使用封泥。后世的篆刻从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鉴,用以入印。磁州窑是我国宋代的重要窑场,是宋代北方民窑的代表,位于今磁县观台镇和城镇地区,宋属磁州故名。始于宋元丰年间,终于明代,产品以白瓷、黑瓷和白地釉下黑福色彩绘瓷为主。装饰题材多取于当时普遍流行的生活情景,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间色彩。磁州窑生产的瓷器主要有瓶、罐、碗、缸、枕等日用品,也产玩具。磁州窑的瓷胎有两种:一是质地坚细呈灰白色;另一种是质地粗松呈红褐色。大足石刻位于市大足县境。为唐、五代、宋时所凿造,明、清两代亦续有开凿。分布于该县西南、西北和东北的扇区,其中以宝顶山摩崖造像规模最大,造像最精美。石窟中除佛像和道教造像外,也有儒、佛、道同在一龛窟中的三教造像,而以佛教造像所占比例最大。窟有石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多样的处理手法,并富于地方色彩。199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峙峪文化以朔州桑干河上游的峙峪遗址而得名,距今约三万至一万年,遗址中除发现晚期智人的一块枕骨外,还发现二万余件石器及大量动物化石。打制规整的尖状器、刮削器、雕刻器等细小型石器,对研究细小石器的特征、弓箭的使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穿孔石墨装饰品,骨制尖状器,有刻画痕迹的骨片,显示出峙峪遗址中的居民已经有了初步的文化审美意识。该文化以细小石制品为主要特征,对明确中北地区旧石器时代存在着细小石器文化系统有重要作用。毛公鼎中国西周晚期宣王时期的青铜器。为贵族毛公所作的祭器。传清道光末年于岐山出土;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圆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造型端庄稳重;颈部饰重环纹及弦纹各一道,简朴庄毛公鼎严。腹铸有铭文32行、499字,记述周宣王册命毛公治理邦家外,对;服及车马之事,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永宁寺碑中国明代碑刻,是“永宁寺记”和“重修永宁寺记”二碑的简称。“永宁寺记”碑记述明太监亦失哈,于永乐九年赴奴儿干设都司衙门及两年后建永宁寺等事,容可补《明史》之缺。碑高1.791米,正面刻汉文,背面额刻蒙古文,下刻蒙古文和女真文,容均为正面汉文缩写。两侧上下还分书汉、藏、蒙古、女真文大字真言。“重建永宁寺记”碑用汉文记述亦失哈再赴该地重修永宁寺事。1904年,二碑被移至海参崴博物馆,后不知下落。盟书盟书又称“载书”。古代记载盟誓各方缔约容的文书材料,多为玉石薄片制成。春秋战国时期,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互相之间、诸侯与卿大夫之间,为政治目的常举行盟誓活动。盟书一式二份,一份藏于盟府,一份埋入地下或沉入河里,以取信于神鬼。侯马盟书中国春秋晚期晋国世卿鞅同卿大夫间举行盟誓的约信文书,1965年在侯马遗址出土。盟誓时间为晋定公,共5000余件,用毛笔书写在圭形的玉石片上。字一般为朱红色,也有黑色的,字体接近春秋晚期的铜器铭文。容分作5类:宗盟类、委质类、纳室类、诅咒类、卜筮类。为盟誓卜牲时龟卜及筮占文辞的记载,不属于正式盟书。侯马盟书对研究中国古代盟誓制度、古文字及晋国历史有重要意义。关于盟主,另有敬侯章和桓子嘉等说。侯马遗址中国春秋时期晋国都城新田的遗址,位于侯马西北。侯马由6座小城组成,其中侯马铸铜遗址面积约20万平方米,为研究晋国铸铜工艺提供了重要资料。在呈王古城南的村发现春秋晚期盟誓遗址,出土了侯马盟书。在浍河以南的上马村还发现大片墓地,已发掘墓葬139余座。唐大明宫遗址位于市北郊龙首原上,在唐代是长安城三大宫之一。从高宗时起,历朝皇帝多在此昕政,是二百余年间唐代的政令中枢所在。大明宫平面略呈梯形,宫南部为前朝,以自南而北的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为中心组成。含元殿系大明宫正殿,重典和朝会多在此举行。殿基面阔十一间、近76米,进深四间、40余米,现存高15米,充分体现了当年宫殿的磅礴气势。弥生时代(了解)日本古代使用弥生式器的时代。其文化称弥生文化。1884年这种器首次在东京弥生町发现,故名。弥生时代在绳纹时代之后,古坟时代之前,约当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可分前、中、后3期。弥生文化是在绳纹文化的基础上,受到大陆(包括中国和朝鲜半岛)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它首先出现于九州北部并逐渐向东发展,到了后期基本上遍及除道以外的日本全境。弥生时代普遍有了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开始使用铜器和铁器;原始社会开始逐渐向阶级社会过渡;与中国、朝鲜半岛交往频繁,深受大陆文化的影响。丁村文化遗址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省襄汾县南5公里的汾河东岸,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3年于此发现化石地点,石器地点,,同时发现了人类化石,根据哺乳动物化石确定其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石器较粗糙,以直接打击法打制,大棱大尖状器最典型,后被正式定名为丁村文化。丁村遗址为了解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由于石器有显著特点,故名为“丁村文化”,是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代表。寺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中国北部省的襄汾县。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900年。寺遗址是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寺类型为主的遗址。遗址发现有房址、墓葬、窑、水井等遗迹和大批、石、铜、木等各种质料的遗物。迄今为止,在盆地已发现与寺遗址面貌相同的遗址70余处。寺遗址的发现,对于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尧舜时代的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绳纹器的装饰纹样之一。是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器最常见的纹饰。其制作方法是:在坯制好后,待半士时,用缠有绳子的拍在坯上拍印,便留下绳纹,再入窑焙烧。岳石文化因平度市大泽山镇东岳石村遗址而得名。遗址南北长约70米,东西宽约200米,出土了大量石器、器、骨器和蚌器。由于东岳石遗址中出土的遗物有独特的造型和风格,故被考古界称为岳石文化,并进一步证实它是东夷族所创造的一种古老文化,为研究龙山文化的去向和夏、商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永宁寺遗址中国佛寺遗址,位于汉城遗址。原是一座以佛塔为中心、专供皇帝太后礼佛的寺院,建于北孝明帝寺院平面为长方形,四周有夯筑围墙。佛塔居寺院正中,山门在塔前,正殿在塔后,三者位于中轴线上,属于中国早期寺院典型布局。佛塔原为木构,九级,是当时闻名国外的高层建筑。今存方形塔基,四周有青石包砌,每面各设一踏道。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鸣沙麓宕泉河崖壁上,南北长约1600米。其始建于是一座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一个有1600余年历史的旷世奇葩。目前仍保存有从十六国后期到元各代洞窟,莫高窟的艺术是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并衍生出了一门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一敦煌学。其建筑、壁画和藏经洞资料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及文化交流等,提供了浩加烟海的珍贵资料,是人类衡有的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渤海国贞慧公主墓贞慧公主的陵墓为大型石室封土墓,现存残高1.5米。墓志碑用汗文书写,文体是唐代流行的骈体文字,在书法和文词方面都堪称稀世之珍品,墓中石狮造型雄浑生动,一派唐风,反映了那段时期吸收汉民族文化后灿烂的渤海文明。金牛山文化中国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发现于田屯村附近的金牛山。地质时代属中更新世。发现了一批人类化石和用火遗迹。石器的打片、加工方法和类型都与人接近。在地层中发现的厚约30厘米的灰烬层中有大量兔类、鼠类和鹿类肢骨烧骨。与金牛山文化共存的动物化石有最后似剑齿虎、变种狼、中国貉、三门马、梅氏犀、肿骨大角鹿等。满城汉墓西汉靖王胜与其妻窦第墓,位于中国北部省的满城县。满城汉墓是西汉靖王胜及其妻窦绾之墓。墓全长约52米,最宽处约38米,最高处约7米,由墓道、车马房、库房、前堂和后室组成,墓室庞大,随葬品豪华奢侈,共出土遗物1万余件,其中包括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著名器物。满城汉墓的发现,揭示了西汉时期诸侯王的墓葬结构和埋葬制度,为研究汉代冶炼、铸造、漆器、纺织等手工业和工艺美术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爵古代饮酒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鎏(把手),口有上两柱,下有三个尖高足。少、数爵也有单柱或无柱,还出土过罕见的方腹的爵。爵盛行于商和西周尤以商代最多,春秋战国时已很少见。商前期的爵为平底,二柱很短,并紧靠流折(爵体与流衔接部)商后期和西周的爵多为凸底,柱离流折较远。建窑中国宋代专烧黑釉茶盏的窑,位于今建阳水吉乡。由于黑釉茶盏当时称建盏,故名。遗址可分3层:第一、第二层为黑瓷,第三层为青黄釉瓷,表明建窑在烧黑瓷之前曾烧青瓷。建窑的产品以碗盏为主,兔毫盏是建窑的特殊产品。宋代饮茶盛行使用黑盏,建窑产品因胎含铁量高适合斗茶的需要而得到发展,以免毫盏最负盛名,上至帝王、官僚、文人,下至平民无不使用。石峡文化中国岭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曲江石峡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北江、东江的中上游地区,年代约距今四五千年。石器工具普遍磨光,稻作农业发展程度较高,器中三足器、圈足器发达。在石峡遗址发现墓地,多数墓坑经过烧烤,均单人葬,盛行二次迁葬。晚期大小墓差别明显,反映出贫富分化和社会已出现特殊阶层。石峡文化与岭南地区土著文化明显有别,少数器具有良渚文化特征。与北邻的赣江流域樊城堆文化关系最为密切,有人将两文化并称为樊城堆---石峡文化。石峡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中国南部省的曲江县。年代为公元前2900年~公元前2700年。遗址包括三个时期的不同文化遗存,即石峡文化层、夏商时期文化层以及夏商至西周时期以菱纹为代表的青铜器时代文化层。遗址发现有房址、灰坑、窑、墓葬等遗存。石峡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探索中国岭南地区原始社会的解体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贝丘遗址以文化层中包含人们食余弃置的大量贝壳为显著特征的古代遗址类型。年代主要为新石器时代,有的延续得较晚。分布在沿海、陆滨湖和XX地带,所含贝类基本上分为海生和淡水两大类。遗址反映出渔捞活动在经济生活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在考古等科学工作过对贝丘位置、贝类种属及其生活习性的研究,可帮助考察自然环境的变迁。。圆山遗址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位于中国东南部省的台北市。年代为公元前2400年~公元前1100年。圆山遗址是地区发现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遗址中出土有大量的贝壳、石器、器、玉器、骨角器以及兽鱼骨等遗物,证明这里曾经是早期先民居住、生活的地方。圆山遗址的发现,为了解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石器以石头为原料制作的工具。它是人类最初的主要生产工具。在很长的时期,石器在生产中占有支配地位。在考古学上,把主要使用石器的时期称为石器时代。根据石器的制作方法,可分为打制和磨制两大类。随着时间的推移,石器的制作工艺和器形都有显著的变化,因而石器的制法和器形,常常成为判断遗迹年代或文化性质的重要标尺。悬棺葬悬棺葬是古代少、数民族一种比较奇特的葬式:在江河沿岸,选择一处壁立千仞的悬崖,将仙逝者连同装殓他的尺棺高高地悬挂于悬崖半腰的适当位置。葬地的形势各异,归葬的个体方式也略有差别,其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及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太平御览》一千卷宋昉等受宋太宗命而编此书是北宋前期官修四大书之一。书分50000门,每门下又分若干子目,共4558个子目,子目下按时代先后排列资料,皆先具书名,次录原文。从研究唐代历史的角度看,此书的价值主要有:(1)可勾稽久已佚失的唐代史料....(2)因为此书类目全,资料多,可利用来研究唐代服饰、饮食、器物,往往一检即得。因而对研究唐代历史有极大价值。《熙载夜宴图》五代时南唐画家顾闳中作。后主煜欲用熙载为相,派画院画家顾闳中、周文矩夜至其家,窥看他与门生宾客夜宴情景,绘成此图。会画分五段。分别画出熙载与其宾客舞伎们昕琴、观舞、休息、调笔等情节。全画运笔精熟,色彩绚丽,显示出画家杰出的写实能力和五代人物画的水平。俑中国古代随葬用的偶入。象征殉葬的人。初见于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交替、人殉废止的东周时期,盛行于汉至隋唐时期,宋以后逐渐衰落。质料以木、制品为多,也有瓷、石、金属或纸制品。北宋以后,民间流行焚烧纸人祭奠,原有的木俑随葬习俗渐趋衰落。但元明时期的-些王公官员墓,仍用大批木质的仪仗俑群随葬。夏商周年表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把我国的历史纪年由西周晚期的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弥补了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一大缺憾。根据这份年表,我国的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殷约为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年表还排出了西周10王具体在位年,排出了商代后期从盘庚到帝辛(纣)的12王大致在位年。三体石经。三国时期政权正始刻石,今存文11行110字,古篆、小篆与隶书三种书体刻同文。石经于史籍中原称“三字石经”,后称“石经”或“正始三体石经”,是以《尚书》、《春秋》、《左传》为容的石刻。刊刻石经的主要目的是以弘儒训,以重儒教。此外,石经文字有校正文献容与文字、书体之功用,此块刻石存文古篆36字,小篆39字,隶书35字,铭文为《尚书•周书•君奭》容。三体石经遗存的文字与其书体至今仍是研究文字与书法的珍贵实物资料。武官村大墓在殷墟已发掘的墓葬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面积340平方米,1950年进行了科学发掘,这是一座“中”字形墓,南北各有一条墓道,墓室为平面长方形,总起来武官村大墓中殉葬人有79名之多。阿房宫遗址阿房宫是都上林苑的朝宫,始建于始皇三十五年,末顶羽人关后被焚烧。遗址位于市三桥镇南一带,遗址已发现阿房宫前殿,上天台,北阙门等夯土台或基址19处。前殿遗址的夯土台东西长米,南北宽420米,高7-9米,台上发现石础,水管道貌岸然,并散布大量板瓦,筒瓦,瓦当,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夯土建筑台基。前殿东北的上天台遗址,存有高15米的夯土台,台周地下的夯土基址面积达5万平方米。近年,在前殿西侧,还发现了三层台式和长廊式的大型建筑基址。遗址的遗物,以铺地砖,空心砖,瓦,瓦当等建筑材料为主,砖瓦上多有文。还出土有铜,生活用品,货币等。瓮棺葬古代以瓮、罐一类器作葬具的墓葬形式。多见于史前时代。常用来埋葬幼儿和少、年;但日本在绳纹时代和弥生时代有成人瓮棺葬。欧洲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的一些文化,还盛行以瓮棺盛放骨灰。中国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里常有儿童瓮棺葬。士墩墓古代墓葬形式之一,西周至春秋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其特点:不挖墓穴,只在平地堆土起坟埋葬。随葬品多为印纹器、原始瓷器和带地方特征的青铜器。土擞墓是先在地面堆筑成高大的土堆,然后再在其上挖造墓穴。土擞墓是适应南方多河流湖、地下水位较浅的条件,主要流行于良渚文化。编钟编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打击乐器,钟在古代“八音”分类法中属金部,成组的钟称为编钟。它是依钟的大小不同而有次序地悬挂架,多为青铜制造,钟体饰有兽面条纹或花级。编钟出现在商代,兴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汉,自宋以来渐渐衰退。其最著名的发现便是曾侯乙墓的编钟。曾侯乙编钟中国战国早期的曾国青铜乐钟。1978年在随州曾侯乙墓中出土,因有“曾侯乙”铭文而得名。共计65件,钟上均有篆体字铭,除“曾侯乙”铭外,还有标音铭文及乐律铭文。曾侯乙编钟准确,音色优美,迄今仍可演奏出各种曲调。该编钟设计精巧,工艺水平极高,是研究先音乐史与青铜铸造工艺的珍品。藏于省博物馆。衣把较细的土或瓷土,用水调和成泥浆涂在胎或瓷胎上,器物表面就留有一层薄薄的色浆。颜色有白、红和灰等。这种色浆,在瓷工艺技术上称“衣”,也叫“化妆土”、“装饰土”、“护胎釉”。衣作用大体有三种:一、美化胎面,起装饰作用;二、避免坯胎大量吸收釉水和烧裂;三、填补坯胎气孔。手斧旧石器时代初期原始人类用以挖掘、砍斫的工具。多为一端尖锐、一端钝厚的扁桃形器,由原始人打击石核边缘而成。喇家遗址位于省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大型聚落遗址。遗址中以齐家文化遗址分布最多最广,聚落属于自然灾害的突然破坏。大多居住半地穴房屋,出土、石、玉器及一些半成品等大量揭示史前文明的线索与文物。这些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珍贵文物,对于研究西北地区先民的居住环境、玉文化的发展、4000年前中国的灾难现象和探讨史前文明历程具有重要价值。石片石器指从石块上打下的石片经过加工而或的石器。如刮削器、尖状器等,通常具有兵器初工具双重作用,是旧石器时代人类生产和作战的主要器具。依据石片石器加工的方法,可进行分期断代。两端器出自砸击法的石片,两端的打击的痕迹,为人文化的典型遗物。此外,在石片两侧打缺口的粗糙石刀,则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收割工具。故城遗址东周时期国和国的都城,位于中国中部省的新市。年代为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230年。城址的平面分布极不规则,城墙周长约19公里,大部分至今保存完好,最高处可达18米。故城的发现,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国和国的历史及其都城形制提供了重要资料。郫县古城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有4000年左右的历史,位于耶县古城镇,是平原多处史前城址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古城遗址。1996年古城遗址与平原其它更前城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1997年大规模考古发掘中又发现了全国同时期最大的礼仪性建筑遗迹,弓I起了文物考古和史学界的极大关注。《金石录》中国宋代金石学著作。中国现存最早的碑刻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宋明诚撰,体例仿欧阳修《集古录》。书成于徽宗宣和末年。全书共30卷。《金石录》在南宋时已刻版行世,但到明代时已罕见。1950年发现于的宋刊30卷是目前所知最好的版本。宝丰清凉寺汝瓷窑址位于宝丰县西大营镇清潦寺村南,南北长2500米,宽1000米,含窑址20余处。窑址涵甚丰。东南部庄村东南有晚唐及五代时期的窑址,其余大部分为宋代民窑,以印花青瓷及黑白瓷为主。西部为金、元时期窑址。汝官窑辽三彩受唐三彩影响,辽代在烧制低温彩色釉基础上而成。近三彩多用黄、绿、白三色釉,器型中的方碟、海棠花式长盘等,富有契丹民族的风格。其中缸瓦窑烧造量相对大一些,胎质细软,呈淡红色,釉色娇艳光洁,可与唐三彩媲美。装饰手法有印花、划花两种。辽三彩的出土,为研究我国东北地区民族交流与融合提供重要依据。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低温釉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多种色彩,但多以黄、福、绿三色为主因此被称为“唐三彩”。它主要是坯上涂上的彩釉,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唐三彩常用于随葬,做为明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钧窑中国宋元时期北方瓷窑,位于今XX。因古属钩州,故名。瓷器为青瓷,田釉料中掺有含铜量极为丰富的孔雀石,烧制出通体大青色与紫红色斑块错纵掩映,极为美观。宋时器物种类不多,烧得最好的是为北宋宫廷制作的设艺术品。钩窑在金元时期继续生产,元代仿烧钧瓷的窑场,遍及、、、等地,形成钩窑系。安特生(1874~1960)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生于1874年7月3日,卒于1960年10月29日。1914年在中国从事地质调查和古生物化石采集。1921年发掘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发现仰韶文化,揭开中国田野考古工作的序幕。他对店化石地点的调查,促成了后来人遗址的发现,归国后任远东古物博物馆馆长。扣器卸器首先产生于漆器,用金属加固器口的漆器最初出现在战国时期,到汉代开始大量生产,在社会上广泛流行。剑器按从高到低的档次主要分黄金卸器、剑器和铜卸器三大类,考古发现汉代一些铜卸漆器,其铜卸加固,使其更结实、更美观。如耳杯的双耳,是使用时触摸最多的部位,为了加固,多用铜卸。伊川缸古代瓮棺葬具,在伊川发现较早而数量较多,故名。属夹砂制,直口直腹平底,缸盖作半球形。主要出土于仰韶文化遗址中。1981年在临汝阎村出土的一件“鹳鱼石斧图”伊川缸,极为罕见。迦陵频值梵语音译,意译为妙音鸟。西夏3号陵圆曾经有过出土,为建筑装饰构件。迦陵颁伽为佛教中一种鸟神,传说生于雪山,在蛋壳中既能鸣,其音和雅、昕者无厌,故名妙音鸟,随佛教传入我国后常被作为装饰图案,用于铜镜纹饰,建筑彩图等。南海一号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1987年在海域发现,整艘商船约30米长、10米宽,舱保存文物总数为6万----8万件,以瓷器为主。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也是唯一能见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沉船。巫山龙骨坡遗址位于城东北巫山县庙宇镇龙骨坡,又称巫山古人类化石遗址。其年代距今约201-204万年,比元谋入早20多万年,是中国境迄今发现最早的古人类化石。同时还发现大批古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动物化石表明,巫山猿人生活时期,长江尚未形成,峡江地区气候较现在湿热,森林茂密,蕨类植物生长茂盛。巫山人1985年,龙骨坡遗址出土的遗物代表了一种直立人的新亚种,后被定名为“直立人巫山亚种”,一般称之为“巫山人”,距今约201~204万年。“巫山人”化石是中国境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这一发现揭示了人类发展的进程,填补了中国早期人类化石的空白,对于研究人类的起源和三峡河谷的发育史,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三大石窟之一。石窟位于,始凿于北孝文帝迁都前后,历经东、西、北齐、北周、隋、唐等朝代,连续营造了400余年。龙门石窟有窟龛、佛塔、碑刻题记和大小造像组成,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集世俗化和民族化于一体,同时也为研究中国古代医学和书法发展历史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城头山遗址新石器时代城址,位于中国中部省的澧县。年代在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800年之间。城头山遗址位于澧水北岸,遗址文化涵丰富,发现有城垣、城门设施、环城壕、护城河、房址、窑、祭坛、道路、墓葬以及城垣底层的水稻田等遗迹。城头山遗址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涵最为丰富的古代城址。它的发现,为探索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形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良渚古城良潘古城是在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良潘文化时期的城址,又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堪称“中华第一城”。古城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城墙底部普遍铺垫石块作为基础,石头基础以上用较纯净的黄土堆筑,部分地段地表还残留4米多高城墙。专家推测该城可能系良潘“首都”。王城岗遗址新石器时代城址,位于中国中部省的登封县。年代约公元前2469年~公元前1543年之间。王城岗遗址是一处以龙山文化中晚期遗存为主,兼有裴岗文化、二里头文化以及商、周时期文化遗存的遗址,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遗址发现有龙山文化晚期的两座小城堡以及奠基坑、窖穴、灰坑等遗迹。王城岗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龙山时代的城及当时的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夏文化即中国夏代夏族考古学文化,夏代是中国古代文明史的开端,探明夏代历史是中国历史研究中的重大课题,夏族主要活动在今伊河、洛河与颍水上游及西南部地区。主要有以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代表,二里头遗址夏代晚期城址,位于中国中部省的偃师市。年代为公元前1900年~公元前1500年。遗址发现有宫殿、居民区、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出土有大量遗物,其中的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的命名地,并初步被确认为夏代晚期都城遗址。为研究夏代历史提供实物资料就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新寨遗址位于新密市城东23公里处寨乡新寨村。遗址面积约70万平方米。北部为龙山文化晚期遗存,中部和南部为二里头文化遗存。1979年进行发掘,该遗址包含有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遗存,出土遗物主要是器,石器较少、,墓葬多为瓮棺葬,盛行窖穴。新寨遗址的发现,对探索夏文化有重要参考价值。殷墟遗址商代晚期都城,位于中国中部省的市。年代为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O5O年。遗址包括宫殿、宗庙区,铸铜、制骨、制等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区,王陵区和平民墓地等部分。出土遗物以司母戊鼎、三联和尊等著名的精美青铜礼器。此外,遗址还出土甲骨卜辞15万余片,包括单字5000多个,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殷墟遗址是商代甲骨文的发现地,为研究商代晚期历史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邹衡(重要)大学教授,著名考古学家。澧县人,在北大历史系历任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考古系新石器商周教研室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现担任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殷商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提出二里头文化即夏文化、商城即商汤毫都、先周文化为姬二姓文化的融合等论点。著有《商周考古》、《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丝绸之路古代横贯亚洲大陆的交通要道,自公元前119年骞出使西域后逐渐出现。东起我国古都长安,沿渭水西行,经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出玉门关和阳关,进入“西域”。南路出阳关沿昆仑山北麓西行,北路出玉门关沿天山南麓西行,翻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进入今中亚地区,再往西,经今伊朗等国到达大(罗马帝国在中东的领地)境。“丝绸之路”全长约7000公里,因运输西方视同珍宝的中国丝绸而得名。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铁器、打井技术等传到西域,西域的土特产、乐器,印度的佛教等也传入中国。丝绸之路是汉唐千余年间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交通要道。乾陵石刻唐代雕刻,在今乾县梁山。是唐高宗治和武则大合葬陵墓前石雕群像。乾陵陵园南向,分城和外城,石刻群有城四门石狮各一对、北门立马大(今存一对。“神路”排列的石刻有华表、翼马、鸵鸟、无字碑等,是现存唐代陵墓中规模最大的石刻群,组合形制自乾陵始为唐陵石刻定制。均采用形体浑厚、庄重,轮廓方整的形式,运用圆雕、浮雕、线雕的综合技法制作,以突出其纪念意义。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两条主线路,比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更为悠久。东海起航线最晚始自周武王时期,南海起航线是唐宋以后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海上丝绸之路因运送其他货物而又有海上瓷之路、海上香药之路之称。府城商代早期遗址遗址位于省市西南府城村,发现商代早期城址、夯土基址、房基等文化遗存。城墙的建筑方法是先挖基槽,城址共发现四处夯土基址,且互有叠压打破关系。一、二、三号基址下叠压二里头时期的文化层,出土器以泥质灰和夹砂灰为主,府城商代早期城址是继商城和偃师商城之后又一重要发现,对于研究商代早期文化,探讨当时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石湾器中国石湾用当地土和岗砂为原料生产的器,主要产品有日用、艺术塑、琉璃和建筑。器烧制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后来逐渐发展成龙窑。石湾瓷器烧成设备以连续式隧道窑为主,用煤气或重油为燃料,但以木柴为燃料的南风灶等几座间歇式古龙窑,至今仍在沿用。甑皮岩遗址甑皮岩遗址属于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洞穴遗址。位于XX市南郊的独南麓,年代约距今9000多年~7500年。1973年起发掘,是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有代表性的遗址。器以罐类最多,主要施绳纹。文化层中植物碳化化石,表明可能已出现原始农业。经济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洞穴一度成为墓地,多屈肢蹲葬。昙石山文化中国闽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Hffl侯昙石山遗址而得名。年代距今约四五千年。生产工具中有背面带入字形纵脊的石锄和双孔或四孔的牡蛎壳铲。遗址中普遍有居民食后扔弃的兽骨和大量海生介壳。当时渔猎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已有不甚发达的原始农业,居民还饲养猎狗。发现集中于一处的5座窑,显示出制业具有一定规模。器中有红色竖条级和卵点纹彩,以及拍印曲尺级、叶脉纹的几何印纹硬,数量虽少但特点鲜明。居民死后一般实行单人葬。少、数死者生前施行过拔牙...还发现个别的成年男女合葬墓男性仰卧直肢女性侧身屈肢依附于男性身旁,反映出父系氏族制时期的社会情况。城南门遗址城南门遗址位于省市南门街南端,始建于唐代中期,其后历经数次再修建或修缮并一直沿用到清末。通过发掘,揭露出了陆门遗存和与水门、水关遗址相关的一些遗迹现象,并出土了一些铭文砖和瓦当等建筑构件、较多的瓷片以及铜钱等遗物,基本弄清了南门遗址的总体形制布局、各期城墙的沿革和变化等。偃师商城遗址商代早期都城遗址,位于中国中部省的偃师市。年代越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400年。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城址发现有城门、道路、宫殿、居址等遗迹,并出土大量石器、器、铜器、玉器等遗物。从已发现的遗迹来看,偃师商城既有大型宫殿建筑,又有军事防御设施,具备了早期都城的规模和特点。偃师商城是目前夏商时期布局结构最清楚的都城遗址,它的发现为夏文化和商文化的分界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郧县乔家院楚墓墓地位于省娜县西部山区,属东周时期的楚墓群。出土大量不同质地的随葬品,殉葬品中是首次所见最为集中的殉人墓地,尊卑关系明显对,研究楚国的人殉制度及殉人身份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乔家院古属麇国地,对其记载资料短缺,墓葬的发掘对确立麇国灭亡年代具有重要的参证价值。而镶嵌绿松石工艺中首次发现了使用蜂蜡作为粘合材料,将我国使用蜂蜡的历史提早至春秋时期。西周铸铜作坊遗址西周铸铜作坊遗址,在今火车东站正北,北窑村西南的第二台地上。出土大量熔铜炉残壁、碎块、制工具,以及红烧土块、木炭等遗物。熔铜已经采用的是加热式的炉子。熔铜的燃料是木炭,冶炼时采用鼓风囊来鼓风助燃,温度一般在摄氏1200度以上,这座大型青铜器作坊建于西周初年,毁于西周中期穆王以后,距今约有三千余年的历史了。公众考古学(了解而巳)是指考古学的大众化。公众考古学的出现既是适应考古学大众化趋势的一个结果,同时也反映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对民族历史的热爱。目前,很多考古学者都纷纷采取行动促进这一趋势的发展,表明考古学近年来的逐渐升温。这种做法在促进考古学大众化的过程中虽然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会在一定程度上误导观众,使观众认为考古学与猎奇、探险等不可避免的相联系,而没有真正认识到考古学的社会作用等等。偃师商场中国商代都城,遗址在偃师西塔庄村。城平面呈长方形,有多处宫殿区。发现的墓葬均为中小型,城门中的西门遗址,城中出土的遗物有、石、骨、蚌、铜器等含山凌家滩遗址遗址位于省含山县铜闸镇五联行政村凌家滩自然村,为一处规模较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聚落址,其年代距今5500--5300年之间。遗址区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晚期人工建造的祭坛、大型氏族墓地以及祭祀坑、红烧土和积石圈等重要遗迹,出土精美玉礼器、石器、器等珍贵文物。凌家滩遗址出土的各种文物,为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信息,对研究中国早期原始哲学思想的产生、社会伦理、审美观念和礼仪的存在方式,对古代社会组织的构成和变革,私有制、阶段和国家的产生都有极重要的意义。金陵大报恩寺大报恩寺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佛教寺庙,千余年间,屡废屡建,寺名亦屡屡更易。东吴为江南塔寺之始;至明成祖耗巨资修缮,为明初三大佛寺之一。该寺毁于太平大国年间。琮玉琮是一种圆外方的筒形玉器,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最早的玉琮见于潜山薜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琮在江浙-带的良渚文化,的石峡文化,的寺文化中之后就全属仿古而做了。良渚古城良渚古城是在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又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堪称“中华第一城”。古城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古城东西长1500-1700米,南北长1800-1900米,总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城墙底部普遍铺垫石块作为基础,宽度40-60米,石头基础以上用较纯净的黄土堆筑,部分地段地表还残留4米多高城墙。专家推测该城可能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