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射频通信】-LTE-A研发和产业化进展 美韩日等已部署_第1页
【无线射频通信】-LTE-A研发和产业化进展 美韩日等已部署_第2页
【无线射频通信】-LTE-A研发和产业化进展 美韩日等已部署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宋停云与您分享--------宋停云与您分享----LTE-A研发和产业化进展美韩日等已部署LTE-Advanced(简称LTE-A)是LTE技术的进一步演进版本,可以实现更高的峰值速率和系统容量。需要说明的,LTE-A不是一项的技术,而是由3GPPR10-R12版本标准中定义的载波聚合(CarrierAggregation,CA)、高阶MIMO(下行TM9、上行TM2)、增加小区间干扰协调(eICIC)、协同多点(CoMP)、中继(Relay)、小小区增加(SmallCell)等一系列增加特性构成的技术集。因此,产业界可以选择性的逐步实现各个LTE-A技术选项,而不需要一步到位的实现全部。

产业界在选择实现LTE-A技术的先后优先级时,主要考虑两方面因素:运营商的需求和实现简单度。从这两个因素动身,全球产业界确定,首先规模部署的LTE-A技术将是载波聚合,其余的高阶MIMO、eICIC、SmallCell、CoMP、Relay等技术将可能在将来几年内逐步完成产业化和规模部署。

一、载波聚合的研发和产业化进展

载波聚合技术是为了提高LTE系统的峰值速率,而将多个载波聚合在一起使用的技术,其技术简单度取决于聚合的"成员载波'(componentcarrier)的数量和这些载波的分布状况。假如成员载波连续分布,称为连续载波CA,射频的实现简单度相对较低;假如成员载波不连续分布,称为非连续载波CA,射频实现简单度相对较高;假如成员载波均分布在一个频带内,称为频带内CA(intra-bandCA),射频的实现简单度相对较低;假如成员载波分布在不同频带内,称为跨频带CA(inter-bandCA),射频实现简单度相对较高。

载波聚合之所以成为进展最快的LTE-A技术,首先是源于运营商的需求。由于移动互联网业务的爆炸性增长,国际运营商作为移动互联网的"接入管道',一方面扩充管道的容量,一方面需要向用户宣称自己具有"峰值速率优势'。因此,国际上已部署LTE的国家,运营商均不由自主地卷入"峰值速率竞争',在LTE-A进展最快的韩国,3家运营商已经于2023年已经开头了载波聚合的商用部署,以强化其"技术领跑'优势。国际上另有3家运营商正在部署载波聚合网络,21家已有方案或正在试验。2023年8月,软银在3.5GHz进行了采纳5个20MHz的CA和4x4MIMO的TD-LTE系统演示,峰值速率达到700Mbps以上。在2023年2月巴塞罗那的无线世界大会(MWC2023)上,诺基亚(NSN)演示了采纳6个20MHz载波聚合和8x8MIMO的LTEFDD系统演示,峰值速率达到2.6Gbps。

但这些只是基于概念样机的演示,并不能代表真实产品的研发进度。目前大部分主流系统设备商已实现了R10版本定义的2载波下行频带内CA,从而可以将下行峰值速率提高一倍。比较领先的厂商已经开头支持更多数量载波以及跨频带的CA,在MWC2023上,华为演示了采纳3个载波、共50MHz跨频带CA和4x4MIMO的LTEFDD系统,峰值速率达到460Mbps。其余主要系统厂家估计将于2023年内支持3个载波的下行跨频带CA。

当然,载波聚合和其他的无线通信技术一样,需要从网络到终端"端到端'完成研发才能实现真正的产业化。而由于一项新兴技术的研发瓶颈往往是在终端侧,而非网络侧,CA技术的实际商用时间也将取决于终端侧的研发进展。在3GPP标准中,支持2载波CA和300Mbps峰值速率的终端被定义为"等级6'(Cat6)终端。因此载波聚合技术是否能得到广泛应用,还要看国际终端/芯片产业对Cat6终端的支持程度。截至2023年1月,在全部发布的1371款LTE终端中,只有2款宣称为Cat6终端。可喜的是,在MWC2023大会上,高通公司已经演示了其基于20nm先进半导体工艺的Cat6终端芯片平台,估计2023年三季度可能实现商用。而针对超过2个载波的和跨频带的CA,终端芯片厂商尚无清楚牢靠的路标。由于上行CA在3GPPR12版本中才被标准化,近期也还无法明确推断其研发和产业化时间表。

综上所述,基本配置的CA技术渴望在2023年完成产业化并实现初步规模部署。最终需要说明的是,CA技术的应用也不肯定只集中在2.6GHz等传统的LTE核心频段,近来国际上对3.5GHz频谱的安排加速,由于该频段带宽资源相对更为充裕,为更多运营商部署CA供应了条件,也可能成为下一阶段CA应用需求比较集中的频段。但近几年3.5GHz频段并非制造厂商的研发重点,尤其不被终端芯片厂商所重视,因此这一频段的CA产业化进度迟滞更为严峻,与运营商需求之间的差距更为突出。

二、其他LTE-A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进展

在其他LTE-A技术特性中,研发进展最快的是下行高阶MIMO,即传输模式9(TM9)。但由于相当长时间内,终端天线数量仍将限制在2根天线,即使完成了4-8流的基站研发也无法实现端到端的产业化,因此目前主流系统厂商仍只支持双流TM9发送(包括单终端双流单用户MIMO(SU-MIMO)和双终端单流多用户MIMO(MU-MIMO)),TM9的"高阶MIMO'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虽然主流芯片厂商估计2023年上半年即可支持TM9(终端芯片理论上将可支持4-8流TM9信号的接收,但数据卡和手机设计短期内很难支持2流以上的MIMO信号接收),运营商对这项技术的部署需求尚不明确。而且考虑到国际上除了少数TD-LTE运营商拥有较多天线数量的基站天面条件(如软银、中国移动),大部分LTEFDD将基站天线数量增加到4根以上还存在诸多困难,可能带来建网成本的大幅增加。因此虽然基本TM9技术的研发进度并不落后于载波聚合,但此项技术很难在2023年得到规模部署,也很难真正完成产业化。

上行高阶MIMO技术,即TM2由于需要增加上行射频放射模块的数量,比下行MIMO造成的简单度和终端成本增加更大,另外目前LTE运营商主要关注下行数据率的提升,对上行增加尚未重视,大多数主流终端芯片厂商还没有明确的研发时间表,因此估计此项技术不会很快实现产业化。

eICIC技术是针对异构网络(HetNet)部署场景研发的增加干扰抑制技术,可以提高日渐增多的LTE微小区、室内掩盖和家庭基站的抗干扰性能。eICIC通过软件升级就可以实现,对基站和终端硬件没有额外要求,此项技术在2023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可分别得到网络侧和终端侧的支持。此项技术的部署进度更多取决于各个运营商的选择,假如某些运营商重视LTE微小区部署和层叠组网,可能要求尽早实现此项技术,则eICIC可能在2023年实现产业化和规模部署。

其他处于预研阶段的LTE-A技术还包括CoMP、Relay等,由于其在实际网络中的性能增益尚有争议、产品升级的简单度和成本较高,大部分厂商、尤其是终端芯片厂商还没有明确的研发时间表,估计不会在近期实现产业化。SmallCell作为近期新兴的LTE增加技术,受到产业的广泛重视,但此项技术的标准化尚未完成,真正的SmallCell产业化也难以在近期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有些公司将VoLTE也视为一种LTE-A技术,但是从3GPP标准的角度,VoLTE不在LTE-A标准范畴内,其研发和产业化进展可另文论述。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暂不涉及。

三、我国TD-LTE-A技术试验进展

为了推动TD-LTE-A技术的研发产业化,我国在工业和信息化部TD-LTE工作组的统一领导下,从2023年下半年开头组织TD-LTE技术试验,主要针对3GPPR10版本引入的LTE-A增加技术,包括CA、高阶MIMO(下行TM9、上行TM2)和eICIC等开展测试。

TD-LTE工作组将制定25册技术规范,已完成了其中的2册,另有9册已开头制定。从2023年9月份启动了第一轮的LTE-A系统设备测试,测试内容包括:

CA:对2.6GHz频段的20MHz+20MHz连续载波CA的相关功能、性能和射频指标进行验证;

下行TM9:对基于码本和非码本实现的TM9(目前要求支持单用户双流传输)的功能和性能进行验证;

上行TM2:对上行双流MIMO功能进行验证,为可选测试内容。

截至2023年底,已有3个系统厂商基本完成此轮测试,一个厂商完成了CA部分的测试。在试验中,相关测试仪表对TD-LTE-A的支持程度也得到验证:在CA方面,终端模拟器和信道仿真器已满意测试要求;在高阶MIMO方面,终端模拟器尚不能支持真正的8天线端口,目前只能基于2天线端口模式进行初步的测试验证。

四、小结

LTE及LTE-A已经成为许多国际运营商面对移动互联网进展扩展网络容量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