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温室大棚建设项目可行性计划书_第1页
日光温室大棚建设项目可行性计划书_第2页
日光温室大棚建设项目可行性计划书_第3页
日光温室大棚建设项目可行性计划书_第4页
日光温室大棚建设项目可行性计划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日光温室大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3总图布置示意图7.3厂内外运输方式及类别本项目年运量为446.03T,其中运进232.84T,运出213.25T。原辅材料的运进与运出全部采用社会车辆。厂内运输:厂内运输为手推车。本项目位于***,其公路及铁路运输均十分便利。本项目运输物主要有:原材料、产成品、燃料、包装。7.4给排水工程7.4.1研究范围研究范围仅包括本工程界区范围的给水工程、排水工程。7.4.2研究原则1.研究中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规范和标准;2.给排水工艺设计上要有先进性、适用性和可靠性;3.坚持“不求最先进,但求最适用”的原则;4.坚持“少花钱,多办事,能节约就节约”的原则;5.充分利用项目所在地区的协作能力。7.4.3采用的设计规范1.《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J13-86(1997年版)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997年版)3.《节水灌溉技术规范》GB/T50363-20067.4.4给水工程1.灌溉用水本项目全部采用模下滴灌,以达到节水、提次的功次。浇水类型分为大水和小水,大水为15分钟,小水为8分钟。浇水方式为黄瓜3次大水,3次小水;其他蔬菜2次大水,2次小水。定植后要浇一次缓苗水,为大水。以后不干不浇。结果期前一次小水。保证按大小水间隔进行浇水。进人结瓜期后,需水量增加,要因长势、天气等因素调整浇水间隔期但浇水基本总次数维持不变。大水按15m3/亩次计算,小水按8m3/亩次计算。序号品种茬口种植棚数亩数大水小水总用次数用水量次数用水量水量(m3)(m3)(m3)1西红柿春茬9013524050221606210秋茬90135240502216062102香瓜春茬304521350272020703豆角春茬20302900248013804黄瓜秋茬5075333753180051755合计28042013725732021045项目建成后,灌溉年用水量为21045m3。2.项目其他用水年用水量为11010m3。项目建成后,年用水总量为32055m2。而消防给水量则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厂区消防按同时发生火灾一起考虑,消防给水系统为低压消防给水系统,管道系统压力大于0.35MPa,消防水量大于20L/s,火灾延缓时间为2小时。配备8处消防栓,由项目区自备井供应。7.4.5排水工程项目区在种植及仓储和育秧苗过程中基本无废水排放。项目区内主要为雨水的排放,进行自然放坡处理。7.5电力供应7.5.1电源、电源设施及外部条件本项目建设场地位于***曙光村。乡内基础设施完善,本区域电网运行平稳,供电可靠,完全可满足工程用电需求。7.5.2供电负荷本项目实施后,项目装机容量658.5KW。全部为二级负荷,年用电量为34.11万KWh。项目地现有s11-m-315/10变压器2台,可充足满足本项目需求。用电负荷及用电量一览变序号名称装机容量(KW)需要系数功率因数日用电时间(h)年总用电天数(d)总耗电量(Kwh)说明1温室大棚5600.40.75530025.2水泵、地热管、照明等用电,每个温室按4KW计算2育秧室561001.57每台空调按600w、每个房间照明按100w计算3预冷库600.60.85122007.344合计658.534.117.5.3为了安全生产,变配电设施及重要建筑物要设防雷保护装置。进出变电站段架空设避雷线,在变压器母线上装设避雷器以防感应雷击,在建筑屋顶装设避雷针或避雷带以防直击雷,并与避雷接地网体可靠连接。为保证人身及设备安全,所有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配电装置的金属构件等均应分别采用接零或接地保护系统。项目区内所有变配电设施均设接地网,并用电缆的接地芯线或通过接地扁钢联接,与主接地极组成完整的接地网。本项目的接地系统采用电气、仪表共用接地系统,所有系统均通过接地扁钢或接地线接入主接地网,接地电阻满足小于4Ω要求。7.5.4由园区10KV线路引入场内,项目新增s11-m-315/10变压器2台,供电电压为220V和380V。7.5.5按《建筑防雷设计规范》,本工程各建筑物的预计雷击次数均小于0.3次/a,属第三类防雷建筑物,按规范要求做防雷保护,采用建筑物基础作为接地体,防雷与电气系统共用接地装置,防雷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7.6温室采暖工程本项目耗煤项目为温室内取暖炉,每个温室按1.5t核算,总需要量为210t。第八章节能减排8.1编制依据1.企业能源计量器具备和管理通则《试行》(经计1983年244号,国家经委1983年3月16日)。2.《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1997年11月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3.《\o"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4.《公共机构节能条例》5.《2008年节能减排有七个主要措施》6.《\o"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o"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8.2节能措施1.采购符合国家节能环保认证的电机设备。2.严格执行工艺规程和操作规程,加强生产管理。3.设备的裕度:特别注意耗能大户,给水泵、空调机组等设备的选型计算与马达配备,压头与流量等,按规程要求留有合理的裕度,避免出现大马拉小车现象所造成的浪费。本项目不设计节能管理机构,企业定期组织员工进行节能知识培训,提高全体员工的节能意识,并在生产车间水、电入口处设置计量仪表,并派专人定时记录各能耗指标,及时反馈给管理人员,以便进行节能管理。综上所述,本项目设计中,诸多环节均采取了众多有效的节能措施,可保证项目实施后取得生产高效低能耗的效果。8.3能耗计算8.3.1耗电用电负荷及用电量一览表序号名称装机容量(KW)需要系数功率因数日用电时间(h)年总用电天数(d)总耗电量(Kwh)说明1温室大棚5600.40.75530025.2水泵、地热管、照明等用电,每个温室按4KW计算2育秧室561001.57每台空调按600w、每个房间照明按100w计算3预冷库600.60.85122007.344合计658.534.11本项目实施后,项目装机容量658.5KW。全部为二级负荷,年用电量为34.11万KWh。8.3.2耗水1.灌溉用水本项目全部采用模下滴灌,以达到节水、提次的功次。浇水类型分为大水和小水,大水为15分钟,小水为8分钟。浇水方式为黄瓜3次大水,3次小水;其他蔬菜2次大水,2次小水。定植后要浇一次缓苗水,为大水。以后不干不浇。结果期前一次小水。保证按大小水间隔进行浇水。进人结瓜期后,需水量增加,要因长势、天气等因素调整浇水间隔期但浇水基本总次数维持不变。大水按15m3/亩次计算,小水按8m3/亩次计算。序号品种茬口种植棚数亩数大水小水总用次数用水量次数用水量水量(m3)(m3)(m3)1西红柿春茬9013524050221606210秋茬90135240502216062102香瓜春茬304521350272020703豆角春茬20302900248013804黄瓜秋茬5075333753180051755合计28042013725732021045项目建成后,灌溉年用水量为21045m3。2.项目其他用水年用水量为11010m3。项目建成后,年用水总量为32055m2。8.3.3耗煤本项目共建设日光温室140座,每个日光温室年耗用1.5T煤,年用煤量为210T。8.4能耗指标分析主要能源和含能工质的品种及年需要量序号主要能源及计量单位实物量当量折标等价折标含能工质名称实物标煤折算系数折标煤数折算系数折标煤数1电万KWHTce34.111.22941.924.04137.802新鲜水KTTce32.05500.000.2578.243煤TTce2100.5144108.020.5144108.02年总需量折标煤tce149.95254.078.5资源综合利用现代社会的发展在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源成为当代人最为重视的问题,资源综合利用和良好的种植方式要求我们重视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良好的能源管理。8.6发展节能和环保的技术对耗能较大,能耗较高、能源利用率低等设备进行淘汰和修理,注重注意环保设备的引入和提高人员设备使用熟练度。合理利用能源,大力抓好节约能源是一项重要任务。第九章环境影响评价防治污染,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加强对“三废”的治理和综合利用,走清洁生产之路,是实现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本项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及项目区周围的地形资料进行编制。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第四条“凡从事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都必须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制度:执行防治污染及其它公害的设备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的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要求,项目防治污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目前,项目建设地无明显污染源,环境状况较好。9.1执行标准与规范1.国家计委、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1987年7月(87)国环第2号文:《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二级。4.《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5.《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3类。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7.《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9.2环境的影响因素9.2.1噪声项目建设土方阶段噪声源是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和各种运输车辆,其噪声级99—116dB,其中推土机噪声最高;基础阶段的噪声源有打桩机、地基夯实机、平地机等在运转时均发出较大的噪声,一般在100dB以上,打桩机116—119dB,结构阶段噪声源来自运输车辆,吊车混凝土搅拌机电锯,振捣棒等,96—111dB,设备安装阶段在综合服务楼院内进行,主要是吊车、电动卷扬机85—90dB。噪声干扰周边的居民正常生活和生产。9.2.2尘土项目施工区地基开槽和运送砂石过程中均不可避免的出现尘埃,影响施工区和周边的环境情况。9.2.3废水土建施工中清洗砂石主要污染物为泥沙悬浮物颗粒和矿物油,生活产生废水含有大量有机物和悬浮物。9.2.4施工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在施工过程中将有破碎砖块等固体废弃物和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也将会对环境造成污染。9.3环境保护措施9.3.1项目建设中环境污染治理1.对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污染治理选用配备噪声小的施工机械,使用中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并严格界定工作时间,产生噪声源的施工机械均应安排在白天不影响午休时间作业,减轻对环境的噪声污染。2.粉尘防治施工区对地基开槽、装运砂石、清运垃圾产生的粉尘要架设护尘土围帘,装运砂石车辆加盖苫布,堆放易起尘的砂石及施工现场定时喷洒少许水湿润表层及地面,以减少起尘量。3.废水的治理清洗砂石后的建筑废水集中排放到指定的废水处理点,统一处理后排入城区污水排水管网。4.施工废弃物及生活垃圾的处理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碎砖等建筑废弃物,或就地倾倒至低洼空地填埋平整,或运到指定的垃圾堆放场。生活垃圾按当地环保部门的要求及时送至垃圾处理站,统一进行无公害化处理。9.3.2项目生产运营环境污染的治理贯彻国家“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环保方针,建成运营所产生的环境污染进行积极有效的防治,达到国家环保要求指标。第十章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10.1劳动安全与卫生10.1.1编制依据为了确保工程投产后操作人员能在安全、卫生的生产环境下工作,具备良好的劳动条件以保障职工的安全和健康,本工程设计按照以下规范及标准的要求进行。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修订本)2.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3.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924.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87-20015.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97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TJ20)7.《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8.《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监察规定》9.《关于生产性建设工程项目职工安全卫生监察的暂行规定》的通告10.《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85)1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版10.1.2主要技术规范、规程以及标准1.项目区卫生要求:采用《工业企业卫生标准》(TJ36~79)2.电气安全防护:采用《电气设备安全设计原则》(GB4061~63)、《有色金属企业电力高驻地技术规定》(YSJ002~88)。3.消防安全,采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S0016~2006)。10.1.3生产不安全因素及职业危害因素本项目在生产全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安全因素和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误操作或设备损坏造成的爆炸、火灾等危害;2.机械设备的不规范操作对操作者造成的人身危害;3.暑热、低温寒冻、雷击、地震等自然因素对人体产生的危害。4.电气设备过载及故障可能引起的火灾;设备操作不当将引起事故。10.1.4安全技术及卫生措施本项目建设始终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确保有关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工程质量,全面保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设计针对上述危害因素,制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具体如下:1.认真贯彻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严格岗位操作法和操作过程,严格劳动纪律,做好劳动保护。2.电气安全措施(1)所有电气设备都要设计接零和接地。(2)设计选用低噪声设备。(3)对有危害场所和部位设置相应的网罩、盖板等防护设施并设置必要的安全标志及事故照明设施。(4)认真学习安全操作手册,使其从业者对其操作设备达到一定熟练程度。(5)防火防爆措施详见消防篇。(6)设置职能安全科,设置专职安全人员负责全部职工安全生产。10.1.5安全预评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加强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的通知》(发改投资(2003)1346号)的规定,业主应委托具有安全预评价资格的评价单位开展本项目的安全预评价工作,评价的结论将作为初步设计的设计依据。10.1.6重大事故应急措施计划在项目设计过程中,项目运转之前,业主应与当地公安、企业消防队、当地消防及安全卫生管理、医疗机构密切配合,制定完善的重大事故应急措施计划,并报当地公安、消防、劳动安全、卫生、环保等部门审查批准、备案。适当时候应组织重大事故培训演习,以检验重大事故应急措施的可操作性及可行性。10.1.7职业卫生1.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本项目设置一个职业卫生管理办公室,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负责本装置的日常管理工作。另配数名兼职职业卫生员。2.职业卫生教育培训及管理制度在装置运转之前及运转过程中,项目单位必须对操作人员、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制定必要的安全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操作人员在培训合格之后持证上岗。3.职业病防治操作人员就业前及在工厂运行中,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本项目的职业病防治工作主要依托当地的医疗卫生机构及工厂原有设施,本项目不单独设置职业病防治机构,也不配备相应的措施。10.1.8安全与卫生预期效果本设计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安全与卫生的规定,并根据其工艺特点,对可能发生的设备事故及人身伤害等隐患,均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使劳动人员及设备的安全均得到保障。10.2消防安全措施10.2.1设计依据《建筑工程消防监督审核管理规定》(1997.3.1)《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140-90(1997年版)《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版)《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计规范》GB50166-98《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消防安全标志设置要求》GB15630-1995《消防安全标志》GB13495-92《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1998年4月29日《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1997年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GBJ6222—86《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87《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93《安全色》GB2893—1996《安全标志》GB2894—199610.2.2火灾危险性分析工程中存在火灾危险性的场所有:厂区变配电设施、育秧室等。按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变配电设施和育秧室防护等级为二级。10.2.3消防设计1.总图布置及道路运输遵守有关规范要求,切实加强建筑防火设计,以确保工程的安全。本工程根据生产性质、火灾危险性、建筑物耐火等级、防火分隔和安全通道等方面的要求进行总图布置。全厂生产及生产辅助区周围均设有消防通道,可以满足消防要求。厂区竖向布置尽量节省土方工程量,整个项目区每个均达到排水坡度的要求,以顺利排除雨水。2.工艺(1)育秧室设换气扇强制通风。(2)各主配电设施处设有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并配灭火器材。所有电缆涂防火涂料。3.土建本工程建构筑物耐火等级均按耐火等级二级进行设计。设计严格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1997版)进行,在满足工艺生产的前提下,尽量使平面整齐,层次清楚,消防通道畅通。建筑物内设置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除规范允许设一个安全出口以外,其余均设两个以上出入口,主要房门采用双向弹簧门,窗向外开。4.电气(1)本工程所有变、配电设施都配有手提移动式灭火器。(2)凡属火灾、爆炸危险场所,其电气设备选择一律按《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规定执行。(3)对各建构筑物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有关规定设置必要的防雷装置,以避免雷电引发的爆炸和火灾。(4)设置事故照明。(5)消防设施采用双回路电源以确保厂区消防用水。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均按《建筑防雷设计规范》的规定,按第二、三类防雷保护设计,主要厂房、设备、构筑物等处均设置避雷针、带,并可靠接地。5.消防给排水(1)消防给水量则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厂区消防按同时发生火灾一起考虑,消防给水系统为低压消防给水系统,管道系统压力大于0.35MPa,消防水量大于20L/s,火灾延缓时间为2小时。配备8处消防栓,由自备井保证供应。(2)各主要建筑均设有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对变配电设施等按照《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140-90规定配置相应规格、数量灭火器,以备灭火需要。6.建议等施工图设计完成以后委托消防部门进行审核,并且给出审核意见。10.3防雷、防震10.3.1设计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97年12月29日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2.《工程厂地地震安全评价技术规范》(GB17741-1999);3.《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4.《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A1)10.3.2编制原则1.贯彻执行“抗震工作,以防为主”的方针,根据有关规范采取措施,使建筑物经抗震设防后,减轻建筑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2.严格按照抗震设计规范要求,小震不坏,大震不倒的原则,使建筑物在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次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等于本地区设防烈度地震影响时,可能有一定的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见地震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10.3.3抗震设防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50年超越概率10%,2001年》划分,建筑物按照7度设防建造。工程设计时应由有关部门进行场地地震安全性预评并经省地震局主管部门批准后,根据批准相应的设计参数进行抗震设计。10.3.4抗震设计根据概念设计的原理,正确解决总体方案、材料使用和细部构造达到合理抗震设计的要求。1.建筑体型设计建筑平立面采取规则、对称布置,建筑质量分布和刚度变化的均匀,对体、型复杂的建筑物设置防震缝,将建筑物分成规则的结构单元。2.抗震结构体系结构设计做到传力明确,结构合理,设置多道抗震防线,根据建筑物重要程度,采取不同的结构形式。第十一章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11.1组织机构与职能划分11.1.1项目管理该项目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集体项目,在机构设置上应本着人员要精干,管理上要高效、灵活的原则,具体机构设置如下:项目部:2人,负责项目的现场管理。采购部:3人,负责项目所需所有设备的采购和招标管理。质管部:2人,负责工程的质量监查。财务部:2人,负责项目的资金管理。项目管理部门全部为临时部门,待项目全部验收合格,并经财政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核后,即行撤消,并入公司相应部门。11.1.2经营管理项目建设完成投入运营后,建议采用直线——职能制结构形式进行管理,下设生产、供销、财务、质管、技术等部门。理事长:负责合作社全面经营管理,同时直接负责质量管理。生产部:负责生产、技术。育秧管理和种植管理及采收、包装管理。供销部:负责销售、采购。预冷库管理和销售管理。质管部:负责产品质量及购入原材料质量的管理及检化验工作。财务部:负责财务及行政事务。公司组织机构图11.2劳动定员及人员源本项目温室种植全部由社员承担。其他定员为:种植及育秧技术人员10人。质检、品质管理人员5人。销售、采购及预冷库管理人员15人。管理人员5人。以上人员优先考虑合作社内部人员,特殊人员向各研究机构和大中院校选聘。11.3管理措施工程管理:在项目建设初期委托技术力量过硬单位参加项目的建设任务,在项目建设期紧把质量标准关口,确保施工质量标准,项目全部竣工后经验收合格方能投入运用,否则要进行返工处理。项目实施全程按照生产绿色无公害大米的技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