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XXXX有限公司XXXXXX工程岩土工程勘察(详细勘察)XXX省XXX市XXX院提交日期:20XXX-X-1X
XXXXXX有限公司XXXXXX工程岩土工程勘察(详细勘察)报告编写:XXX技术负责:XXX项目负责:XXX审核:XXX院长:XXXXXX省XXX市XXX院提交日期:20XXX-X-1X正文目录一.绪言(一)勘察目的、任务和要求(二)拟建工程概况(三)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布置(四)勘察等级二.场地岩土工程条件(一)地形、地貌(二)地质构造及新构造运动(三)水文地质条件(四)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及岩土物理力学特征(五)不良工程地质作用(六)地震效应三.场地岩土工程条件评价(一)场地地基岩土工程条件评价(二)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三)场地地下水(土)腐蚀性评价(四)基础类型及持力层选择四.结论与建议(一)结论(二)建议
附表目录(附报告内)1、钻孔一览表2、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表3、土壤室内试验成果表4、岩石天然抗压强度成果表附图目录(附报告内)1、勘探点平面布置图2、工程地质剖面图(共15张)3、钻孔柱状图(共XXX张)附件目录(附报告内)1、勘察任务书1
一、绪言XXXXXX有限公司XXXXXX工程位于XXXXXX以北,占地总面积约XXXXm2,层高为X层,框架结构,差异沉降敏感,拟采用桩基础。受XXXXXX有限公司的委托,XXX市XXX院承担了该工程项目场地的岩土工程详细勘察任务;按照《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技术条件和要求》的要求,于20XXX年X月1日~X月X2日完成野外现场工作。(一)勘察的主要目的、任务和要求1、勘察的主要目的、任务和要求依据勘察任务书及相关规范要求,本次勘察的主要目的、任务及要求为:(1)、严格遵守《工程(2)、钻孔详质条件按(JGJ72-2004)要求应满足(JGJ72-2004)规范及其它专门规定要求。(3)、查明场地与地基的稳定性,持力层和下卧层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见附件《钻孔平面布置图》,勘察单位可根据场地的实际工程地调整钻孔数量和位置。勘探深度(4)、查明场地内各土层厚度和物理力学性能,地下水位情况及地基变形特征;(5)、查明场地内有无土洞及溶洞等一切不良地质情况;(6)、各土层的厚度,分布及持力层土的孔隙比、压缩模量,承载能力等物理力学特征。2、勘察依据2
(1)、XXX提供的《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技术条件和要求》;(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二)拟建工程概况据XXX方提供的勘察任务书,拟建建筑物等级为二级,差异沉降敏感。依据地层的分布特征,拟采用桩基础或浅基础。(三)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布置1、勘察方法本次勘察主要采用工程地质钻探,现场原位测试、室内岩样、土样、试验等方法。工程地质钻探采用冲击钻进及回转钻进工艺,采取岩芯进行野外鉴别、工程地质分层及其岩性描述。原位测试采用标准贯入试验方法对土层进行现场测试;并分别记录测试数据,测试方法和数量符合规范要求。原状土样采用薄壁敞口式取样器回转钻进采取,岩样采用回转钻进采取,并立即密封,取样质量及数量符合规范要求。2、勘察工作布置本次勘察依据XXX提供的《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技术条件和要求》布孔图,共布孔XXX个。本次实际完成勘探孔XXX个,完成的实物工作量见表1。完成勘察实物工作量统计表表13
项目单位数量备注工程地质钻探m/孔523/XXX标准贯入试验次126组土样组岩样6水样组测量放样点27注明:1)本次勘察采用北京直角坐标系,高程为黄海高程系;引点坐标:X=4X8XX.992,Y=4X4XX.0XXX,H=1X8X.00;X=4X8XX.156,Y=4X4XX.214,H=1X8X.00。2)本次勘察所有钻孔位置、数量及孔深均由建设单位和XXX单位和我公司共同协商确定(四)勘察等级拟建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拟建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3.1.4条规定,本次勘察等级为乙级。二、场地岩土工程地质条件(一)地形、地貌场区原地貌形态为丘陵山地区,勘察前场地已被推平,场地标高为1X9X3m。(二)地质构造及新构造运动根据钻探揭露的岩土层性质,结合区域构造图分析,场区内构造较简单,没有新全活动断层及较大的古断层通过,钻孔控制范围及深度內未发现新构造运动、断裂、破碎带等。岩土层较稳定,属构造稳定区域。4(三)水文地质条件勘察期间场区内在ZK3、ZK4、ZK32、ZK34、ZK35孔中有水塘,1.9m~2.2m、2.2m~2.5m、2.5m~4.2m、2.5m~4.5m、2.3m~5.5m之间为淤泥,勘察期间测得的稳定地下水位埋深-1.50,标高为82.2m,水样在ZK3、ZK32孔的1.5米处采集,共采取水样2组,场区各岩层水文地质特征如下:杂填土:为透水层,不含水或局部含少量滞水。耕表土或淤泥:为透水层,不含水或局部含少量滞水。粉质粘土:弱透水,不含水为相对隔水层。碎石土:不含水,不透水,为隔水层。石灰岩:不含水,不透水,为隔水层。(四)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及岩土物理力学特征1.地层岩性通过本次勘察,综合区域资料,查明拟建场地分布的岩土层有:杂填土①、②耕表土或淤泥、粉质粘土③、碎石土④、石灰岩⑤,按其工程特性及指标,共划分为5个工程地质层(见附表2)。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1)杂填土①(Q4ml):杂色,为黄色粘土及碎石为主,未固结,饱和,为新近填土,全场分布;层厚度2.19m。0.60~4.80米,平均厚(2)耕表土或淤泥②(Q4pd):褐色,为菜农种植土,见菜根腐殖物,松散,全场分布;层厚0.20~3.20米,平均厚度0.63m。5
(3)粉质粘土③(Q4al):黄褐色,硬塑状,结构较紧密,稍光滑,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含黑色铁锰质氧化物及棱角状碎石,局部缺失,层厚0.30~6.90米,平均厚度2.54m。(4)碎石土④(Q4pl):灰-深灰色,稍密,碎石含量XXX%以上,半滚园状至次棱角状,其余为砾砂及粘土,砾石大小为0.01-0.10不等,局部缺失,层厚1.80~7.10米,平均厚度3.96m。(5)石灰岩⑤(C):灰白色,坚硬,致密,岩心完整呈长柱状部分短柱状,显晶质结构,上部裂隙发育,大部分裂隙被方解石脉充填,承载力高,全场地分布;揭露厚度为1.00~5.00m。2.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及岩土参数(1)素填土①(Q4ml):全场分布,杂色,为黄色粘土及碎石为主,水饱和,为新填近土,不能做为持力层。(2)耕表土或淤泥②(Q4pd):全场分布,褐色,为菜农种植土,见菜根腐殖物,松散,在ZK3孔1.9m~2.2m、ZK4孔2.2m~2.5m、ZK32未固结,松散,含孔2.5m~4.2m、ZK34孔2.5m~4.5m、ZK35孔2.3m~5.5m之间为淤泥;不能做为持力层。(3)粉质粘土(Qal)③:局部缺失,中等压缩性,硬塑状态,工程地质性能较好,根据现场标准贯入试验成果和室内试验结果(见表2及附表3),结合当地工程经验,承载力特征值fak=220kPa。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表表26
统计指标统计试验数(次)平均值变异试验数(次)范围值标准差(实测值系数σμ(击)δ)(击)岩土名称粉质粘土③6611—12100.5160.046(4)碎石土滚园状至次棱角状,其余为砾砂及粘土,砾石大小为0.01-0.10不等,结合当地工程经验,承载力特征值fak=300kPa。(5)石灰岩⑤(C):全场分布,层位相对稳定,工程地质性能较好,④(Q4al):局部缺失,稍密,碎石含量70%左右,半厚度大,稳定性好,基本质量等级为Ⅱ级,承载力高。根据岩验成果(见表3及附表4),结合当地工程经验,承载力特征值fak=4000kPa。石室内试灰岩⑤岩石力学性质成果统计表表3样本数样(组)统计本数试验值(MPa)标准差变异系标准值σ数δ(MPa)试验项目(组)范围值平均值6630.84-36.6234.242.4160.07132.245天然抗压强度(五)不良工程地质作用在本次勘察过程中,场区内未发现溶洞,岩石完整。场地內未发现有新构造运动及活动性断裂以及滑坡、防空洞等等其它不良地质作用。(六)地震效应1、抗震设防基本参数7场地在区域上是相对稳定的,在历史上无中强地震记载,近期小震亦很少。据《中国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场地位于抗震设防烈度Ⅵ度区;XXX地震动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35s,XXX地震分区为第一组。2、场地土类型及场地类别按《建筑抗震XXX规范》(GB50011-2001)表4.1.3和表4.1.6,拟建场地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场地土类型,场地类别为Ⅱ类。3、液化判别本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区,根据《建筑抗震XXX规范》(GB50011-2001)第4.3.3条,可不考虑地震液化影响。4、建筑物抗震地段划分依据《建筑抗震XXX规范》(GB50011-2001)第4.1.1条,判定该建筑场地为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三、场地岩土工程条件评价(一)场地地基岩土工程条件评价1、素填土①(Q4ml):全场分布,厚度0.60~4.80米,高等压缩,工程地质性能较好,不能作为基础持力层。2、耕表土农种植土,见菜根腐殖物,3、粉质粘土③(Q4al):局部缺失,层厚0.00~6.90米,中硬塑状态,工程地质性能较好,标准贯入击数11~12击,承载力特征值220kPa。或淤泥②(Q4pd):全场分布,厚度0.20~3.20米,为菜松散,不能作为基础持力层。等压缩,4、碎石土④(Q4al):局部缺失,厚度0.00~7.10米,高压缩性,承载力特征值300kPa。8
5、石灰岩⑤(C):全场分布,揭露厚度1.00~5.00米,层位相对稳定,工程地质性能较好,厚度大,稳定性好,基本质量等级为Ⅱ级,承载力高,为良好基础持力层。根据室内试验、原位测试成果,结合本地区工程经验,推荐各岩土层承载力特征值见表4。各岩土层主要力学指标推荐表表4桩侧阻力特征值桩端阻力特征压缩系数a1-2(MPa)-1承载力特压缩模量Es(MPa)岩土名称征值fak(KPa)值(KPa)(qpa)(qsa)(kPa)粉质粘土③5010005.9170.233220石灰岩⑤400012009000(二)场地稳定性与适宜性评价1、场区及附近无全新活动断裂通过,属地质构造稳定区。2、场区属抗震设防Ⅵ度区,XXX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场区及周边地震活动不强,区内无可液化地层,属中硬场地土,场地类为别Ⅱ类,拟建场地为为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3、在溶洞分布地段,由于洞顶岩层较薄,其顶板稳定性较差,基础应穿过溶洞到达稳定基岩。综上所述,场区稳定性较好,岩层整体状态下稳定性较好。适宜于本工程建设。(三)场地地下水(土)腐蚀性评价勘察期间场区内在ZK3、ZK4、ZK32、ZK34、ZK35孔中有水塘,1.9m~2.2m、2.2m~2.5m、2.5m~4.2m、2.5m~4.5m、2.3m~5.5m之间为淤泥,勘察期间测得的稳定地下水位埋深1.50,标高为187.5m,水样9在ZK3、ZK32孔的-1.5米处采集,共采取水样2组,其分析结果详见表5水质分析报告表5项目名称含量(mg/L)项目名称含量(mg/L)Na+K+-CO-21.12-3-OH-NO-//Ca2+Mg2+33.26.870.0517.2370.6529.81-3PH值6.5NH+4DS164.820.000.00CL-游离CO2SO侵蚀性CO22-4HCO-3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中有关规定,本场地为Ⅱ类环境,场地地下水对建筑物基础混凝土结构不具腐蚀性,CL-=15.27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及钢结(四)、SO42-=60.60,构不具腐蚀性。基础类型及持力层选择根据场地岩土工程地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建筑物结构特点、层数、建议采用人工挖孔嵌岩桩,利用微风化石灰岩做为持力层。四、结论及建议(一)结论1、拟建场地内未发现不良工程地质作用,钻孔控制范围内未发现断裂构造及新构造运动迹象,场地是稳定的,适宜作为拟建建筑物的场地。2、据《中国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场地位于抗震设防10烈度Ⅵ度区;XXX地震动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35s。3、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石英玻璃管(棒)项目发展计划
- 2025年卫星整流罩合作协议书
- 2025年GSM和CDMA制移动通信检测设备项目发展计划
- 耐心资本与创新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协同效应研究
- 2025年嘉兴桐乡市机关事业单位选调考试试题【答案】
- 2025年增敏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项目发展计划
- 2025年高压清洗车合作协议书
- 智能教室的硬件设备与技术要求
- 教育政策的跨领域影响与未来趋势
- 2025年金太阳广东省物理高二下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 医疗机构保洁人员培训
- 企业员工健康促进计划的设计与实施
- 助理工程师答辩演示
- 急性而短暂的精神病性障碍个案护理
- 成人失禁相关性皮炎的预防与护理-护理团标
- 装载机的基础知识-装载机的结构及仪表
- 现代低压电器技术 课件 2. 常见低压电器
- 浙江天垣新型墙体材料有限公司年产40万立方米ALC板材项目环境影响报告
-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共两套】完整详细2022版
- 放射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牙科
- GSV2.0反恐安全管理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